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1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性的重构:中国艺术乡建的本土美学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向勇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乡村性是乡村之所以成为乡村的空间依据和文化表征,不仅涵盖地理空间和自然生态上的物理特征,而且包括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层面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呈现动态的特征。本土美学是对普遍性、同一性的超越,具有开放性、连接性和灵活... 乡村性是乡村之所以成为乡村的空间依据和文化表征,不仅涵盖地理空间和自然生态上的物理特征,而且包括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层面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呈现动态的特征。本土美学是对普遍性、同一性的超越,具有开放性、连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乡村本土美学实践表现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审美行动。新时代艺术乡建是对乡村性的价值重塑,是对乡村本土美学的价值塑造,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创生模式。透过一系列乡村本土美学价值的生生路径,艺术乡建可以引入外部的创化机制和创意资源,激活内生的创生动力和创意主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文化复兴与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本土美学 艺术乡建 生活世界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可以群:戏剧功能的审美社会学分析
2
作者 施旭升 孟晶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戏可以群。戏剧传承和创新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其价值功能的多层次、多向度的实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戏剧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至今弦歌不辍,在审美社会学的意义上,就在于:戏剧能够在其“仪式—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社会交往的功能,... 戏可以群。戏剧传承和创新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其价值功能的多层次、多向度的实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戏剧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至今弦歌不辍,在审美社会学的意义上,就在于:戏剧能够在其“仪式—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社会交往的功能,在“游戏—娱乐”的向度上体现出社会品位的高下,通过“认知—启迪”和“净化—陶冶”以实现社会宣传及社会疗愈的效用,同时还在“引导—规范”的层面上实现对于社会价值的引领。戏剧由此而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的水平、维系各社会群体的精神生态、达成良性的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功能 “仪式—交流” “游戏—娱乐” “净化—陶冶” “认知—启迪” “引导—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音景观的空间尺度转换——以近代花儿传播为例
3
作者 张晓虹 章琦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64-75,共12页
声音景观从探讨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意欲呈现声音在地方感建构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声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音乐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其地方性的表征往往随着区域范围的扩大,地方... 声音景观从探讨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意欲呈现声音在地方感建构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声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音乐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其地方性的表征往往随着区域范围的扩大,地方性逐渐减弱,从而完成空间尺度的转换。花儿这一西北黄土高原西南部的代表性传统民歌形式,在近代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随着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的演变,在地方性特征有所削弱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西北地区标志性声音景观,进而成为西北地区回族的符号性声音景观。花儿在近代发展的这一空间尺度转变过程,反映出声音景观在地方感和地方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价值,也对中国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景观 空间尺度转换 地方感 花儿 近代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与艺术之变——关于数字艺术的理论反思
4
作者 张伟 谢兴伟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数字时代。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时代之变必然带来艺术之变。数字艺术经历数十年的变革,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最富探索精神的艺术形态。数字艺术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形态,新技术带...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数字时代。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时代之变必然带来艺术之变。数字艺术经历数十年的变革,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最富探索精神的艺术形态。数字艺术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艺术形态,新技术带来了新的艺术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包括虚拟性与真实性、媒介性与生成性、座架性与真理性、产业性与审美性以及技术性与人文性等几个重要的艺术理论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数字艺术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在变与不变相交织的数字艺术世界里,我们既要看到变的趋势,也要看到不变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 数字艺术 艺术变革 理论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探索(1949-2024)
5
作者 杨先艺 赵紫嶶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的工艺美术时期;1979—2011年的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型期;2012—2016年的设计学交叉类探索期;2017—2024年的人工智能与设计学交叉学科独立发展期。设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逐渐... 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的工艺美术时期;1979—2011年的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型期;2012—2016年的设计学交叉类探索期;2017—2024年的人工智能与设计学交叉学科独立发展期。设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逐渐得以充分彰显,设计学科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早期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逐步扩展到多元化的现代设计学科体系,设计教育改革的历程,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当代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对设计审美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四个阶段的设计实践中,艺术、技术与工艺交融发展,设计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社会文化的物质化表达,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发展历程和学科探索为中国设计的未来提供了实践借鉴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设计 设计学 设计学科 工艺美术 设计教育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美学与中国地域影像艺术审美创造分析
6
作者 周星 李昕婕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电影是国家形态艺术表现的折射,也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显现。“共同体美学”作为近年来中国电影本土理论的重要代表,逐渐成为区域电影、地域电影、民族电影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影像创作倾向,其既是... 电影是国家形态艺术表现的折射,也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显现。“共同体美学”作为近年来中国电影本土理论的重要代表,逐渐成为区域电影、地域电影、民族电影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影像创作倾向,其既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在地表达,又是当下艺术实践的独特创造。各具特色的地域电影不仅形成差异性的艺术审美个性表达,而且在现实基底、审美情感、文化理想等方面增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诗意共性。从共同体美学理论出发,聚焦中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影像审美创造,对审美活动中的对象和主体进行“个性趣味”与“共性品味”的梳理辨析,能够进一步明确共同体美学的理念价值和实践路径,为中国电影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美学 中国电影 地域电影 艺术审美 中国传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视阈下的“华语电影”
7
作者 赵卫防 关永明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华语电影”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层面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共同体意义上的概念。“华语电影”中的共同体概念,是指中国内地(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语地区所拍摄的电影的同质性。正是具备了这种同质性,这些电影才形成了共同体,进而形... “华语电影”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层面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共同体意义上的概念。“华语电影”中的共同体概念,是指中国内地(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语地区所拍摄的电影的同质性。正是具备了这种同质性,这些电影才形成了共同体,进而形成了统一的“华语电影”。这种同质性不仅包括语言的同质,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同质。共同体视阈下的“华语电影”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其在空间层面分布于海内外的华语地区,在时间上则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意义。“华语电影”有华语地区合拍片、中国内地(大陆)出品汉语电影、港澳台地区出品汉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和海外华语地区出品的华语电影等五种形态。华语电影的发展既要有融合,也要有分众,只有保持融合与分众的平衡,才能获得稳健且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共同体 时空特性 华语电影形态 融合与分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舞剧“奇观”效应的内外部阐释——“消费社会”的一种视觉文化建构
8
作者 慕羽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中国新主流舞剧的“奇观”效应(Spectacle)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视觉文化建构,它不仅是舞者身体和舞台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是一种通过身体、视听等手段构建起来的文化形态模式,还是一种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化过程中的... 中国新主流舞剧的“奇观”效应(Spectacle)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视觉文化建构,它不仅是舞者身体和舞台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是一种通过身体、视听等手段构建起来的文化形态模式,还是一种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化过程中的审美文化现象。“奇观”是对中国舞剧创作中一个显性特点的描绘,也广泛存在于对中国舞剧的中外批评话语中。这个用语在日常语境和学术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需要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考察。中国舞剧面临着如何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吸引观众的挑战。中国舞剧在创作上,应保持艺术性与市场性的平衡,避免过度追求“奇观”而忽视了舞剧的内在审美和文化价值。在传播上,需要在尊重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减少对“奇观”的依赖,探索与国际有影响力舞剧对话的路径,以实现真正的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观 景观社会 消费社会 视觉文化 审美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完整电影神话”到AI生成影像的“世界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的影像本体论
9
作者 陈旭光 杜天笑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传统摄影影像本体的美学根基在于实现“完整电影神话”,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则在不断地逼近世界模型的完美图景。从“完整电影神话”到世界模型的图景,意味着AI生成影像在美学上的根本性转变。在AI生成影像的“世界图景”中,物理世界、... 传统摄影影像本体的美学根基在于实现“完整电影神话”,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则在不断地逼近世界模型的完美图景。从“完整电影神话”到世界模型的图景,意味着AI生成影像在美学上的根本性转变。在AI生成影像的“世界图景”中,物理世界、想象世界和虚拟世界交叠共生。“变形的物理世界”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空间智能”下的三维逼真美学,以及数字技术的物质性奇观;“重塑的想象世界”中去中介化的创作流程让创作者不断逼近“潜意识影像”,同时,“去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工智能想象呈现出了“克苏鲁世”的共生图景;“涌现的虚拟世界”中实时生成技术与扩展现实(XR)技术结合,溢出形式的边界,走向沉浸与交互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影像 完整电影神话 世界模型 电影工业美学 想象力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历史与方法:当前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性与问题分析
10
作者 孙晓霞 王一丁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中国艺术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步入学科化、结构化的发展阶段。其中,基础理论和历史研究始终立足本土实践,以一般艺术学与特殊门类艺术学的统一为旨归,在渐进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确立了中国艺术学的学理范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步入学科化、结构化的发展阶段。其中,基础理论和历史研究始终立足本土实践,以一般艺术学与特殊门类艺术学的统一为旨归,在渐进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确立了中国艺术学的学理范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基础理论相对稳定后,过热的教材写作导致理论同质化且创新性不足;史学研究整体孱弱,学科主体意识不足;体现学科特性的方法论自觉不够等。面对人工智能兴起、传统文化复兴等新的时代浪潮,艺术学应立足现实、直面问题,在与实践的充分互动中,扩展基础理论的观照领域,加快史学研究积累和方法论的创新,真正构建起具有时代性、主体性与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自主知识体系 理论建构 史学积淀 方法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成果的财产权益保护研究
11
作者 马治国 张乐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数智时代,AI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AIGA)形式应运而生。AI系统并不具有人格,但能够生成不逊色于传统艺术的成果,该成果能否受到法律的保护,对AIGA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根据AIGA成果的生成原理和法律属性,AIGA... 数智时代,AI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AIGA)形式应运而生。AI系统并不具有人格,但能够生成不逊色于传统艺术的成果,该成果能否受到法律的保护,对AIGA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根据AIGA成果的生成原理和法律属性,AIGA的“创作”实际上是一个数据的运用和处理过程,不符合著作权法上创作的要求,因此不享有著作人身权。产生的成果是艺术产品和数据产品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商业价值,可以通过著作财产权益和数据财产权益给予保护。正确适用现行法律制度,协调AIGA的技术特性与法律属性、技术创新与财产创造的关系,为AIGA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 财产权益 权利归属 保护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舞蹈舞台化实践路径的多维探索
12
作者 邓佑玲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传统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既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审美密码,又需在现代舞台艺术的语境中寻求创造性转化。这种实践不仅关乎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涉及文化主体性重构、历史真实性与现代审美性博弈等深层命题。传统舞蹈的舞台... 传统舞蹈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既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审美密码,又需在现代舞台艺术的语境中寻求创造性转化。这种实践不仅关乎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涉及文化主体性重构、历史真实性与现代审美性博弈等深层命题。传统舞蹈的舞台化实践,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文章基于人类学“身体实践”理论分析传统舞蹈舞台化实践的保存式、复建式、重构式和创新式四种路径,提出传统舞蹈舞台化实践的“文化基因提取—身体语法重构—语境再生”操作路径,其价值取向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过去与未来的关系,以及全景式记录和口传身授在传统舞蹈传承实践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保存 舞蹈复建 舞蹈重构 传统舞蹈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表演艺术品独创性的判定路线要论
13
作者 郑智武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人工智能生成表演艺术品是人们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而生成的一种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其独创性源于AI机器学习对象,并非AI工作逻辑必然结果,具有人类情感互通性。国际法域对其独创性评判标准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差异:欧盟预防性监管、美国自愿... 人工智能生成表演艺术品是人们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而生成的一种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其独创性源于AI机器学习对象,并非AI工作逻辑必然结果,具有人类情感互通性。国际法域对其独创性评判标准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差异:欧盟预防性监管、美国自愿性鼓励、中国折中性平衡。对独创性的判断,需要分析人工智能生成表演艺术品的过程,并立足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生成表演艺术品的情势:初级AI生成的艺术品缺乏独创性,强AI和超AI生成的艺术品则具备了类人的独创性。此外,对独创性的判断进行审查性评判,需要按照形式逻辑分步骤评价、综合考量相关要素、对常见类型进行个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 表演艺术品 独创性 界定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牧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人民性”特质
14
作者 楚高娃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乌兰牧骑始终秉持着“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理念,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历代国家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乌兰牧骑文艺作品呈现出“真实性与思想性”“多样性与地域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艺术人... 乌兰牧骑始终秉持着“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理念,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历代国家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乌兰牧骑文艺作品呈现出“真实性与思想性”“多样性与地域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艺术人民性”是他们的核心特质,也是艺术理念和表演实践始终坚守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牧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实践者 艺术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道/丝路/走廊/流域”线性文化空间中的音乐人类学视野
15
作者 杨红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近年,随着线性文化遗产在人文学科内的广泛热议,中国音乐学界也在该领域愈加关注文化线路空间中多元一体的音乐共同体现象,并随之逐渐走出国门,延伸到从跨界民族音乐到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术流向。在人和物流动的各类通道丝路、走廊流... 近年,随着线性文化遗产在人文学科内的广泛热议,中国音乐学界也在该领域愈加关注文化线路空间中多元一体的音乐共同体现象,并随之逐渐走出国门,延伸到从跨界民族音乐到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术流向。在人和物流动的各类通道丝路、走廊流域等线性文化空间中,强调音乐共同体的时空边界与流通共享、线性音乐空间与人地环境的整合联盟、族内/族间/族际之间的音乐文化交融,以及乐态聚合传播现象与线性文化多维空间的互动关系,将音乐多样性凝聚在线性文化遗产平台上,共描并诠释其整体性音乐认同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道/丝路/走廊/流域音乐 线性文化空间 音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物境与在地: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的驱动主体及协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爱芹 李妍欣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设计作为关键的“中介型”力量,其承担着联结非遗与社会机构组织和个体,推进“非遗+”产业融合的“社会设计”与“文化设计”责任。设计通过赋能形成协同共进的组织模式,用发展的、全局的视角对待“非遗+”产业,对非遗传承人培育、文化... 设计作为关键的“中介型”力量,其承担着联结非遗与社会机构组织和个体,推进“非遗+”产业融合的“社会设计”与“文化设计”责任。设计通过赋能形成协同共进的组织模式,用发展的、全局的视角对待“非遗+”产业,对非遗传承人培育、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场域空间等进行系统性建设。通过培养传承人创新性思维与创造的主动性、优化非遗的展陈与推广形式、开发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创产品、设立非遗工坊与文化体验活动等手段,充分激活非遗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开发,从而带动地方创业就业与经济发展,并有效促进非遗原生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创新设计 驱动主体 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土族婚礼音乐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秋月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
婚礼仪式作为各民族人民所共同拥有的重要人生仪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传承、凝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同时蕴含着大量增进文化认同的中华文化共有符号。土族婚礼音乐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集大成者,不仅由多族源的历史因素与... 婚礼仪式作为各民族人民所共同拥有的重要人生仪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传承、凝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同时蕴含着大量增进文化认同的中华文化共有符号。土族婚礼音乐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集大成者,不仅由多族源的历史因素与交错杂居的地缘关系为其文化的交融和认同提供了形成场域,同时在其婚礼音乐中既有外显性的交融符号也有内隐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内涵。这一特殊文化模式正是基于民族个体以社会需要、情感体验、文化认知等为目的形成的自觉内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接触、行为模仿、主体实践完成主体行为的外化建构,从而形成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并逐渐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土族的婚礼音乐不仅见证了土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更是作为重要的文化媒介为推动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交融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土族 婚礼音乐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乡建与本土审美体系的张力及相处之道
18
作者 季中扬 张娜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乡村不同于特定框架中的艺术作品,不能以一般审美对象视之,而应将其理解为审美体系,即将其审美经验与其他社会系统相整合。在现代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本土审美体系虽然已经式微、瓦解,但根脉未断、底色未改,艺术乡建应不断反思其介入方... 乡村不同于特定框架中的艺术作品,不能以一般审美对象视之,而应将其理解为审美体系,即将其审美经验与其他社会系统相整合。在现代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本土审美体系虽然已经式微、瓦解,但根脉未断、底色未改,艺术乡建应不断反思其介入方式,协调当代艺术理念与本土审美体系之间的张力。在艺术乡建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了艺术乡建与本土审美体系之间的张力问题,也逐渐对介入方式予以调整、修正,总体呈现为从局外人到局内人、从强姿态到弱姿态、从实验场到生活场、从断裂到连续、从主导到协商的变化。不仅于此,还应积极构建既能体现本土审美体系主体性、自主性,又能发挥艺术乡建引领性的相处之道。艺术乡建可考虑与本土表达协商共同议题,如教育、养老、生态、环境等,以本土审美体系自身开放性为切口,共创共生一种关切着乡村生存发展的新的乡村艺术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本土审美体系 当代艺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艺术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濒危剧种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
19
作者 王璐瑶 朱恒夫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在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为濒危剧种。濒危的主要原因有:受方言限制,传播面较窄,受众受限;声腔音乐与表演技艺停滞不前;濒危剧种剧团人才严重匮乏;乡村空心化使观众数量锐减;主管部门的导向与大多数濒危剧种的艺术特性... 在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为濒危剧种。濒危的主要原因有:受方言限制,传播面较窄,受众受限;声腔音乐与表演技艺停滞不前;濒危剧种剧团人才严重匮乏;乡村空心化使观众数量锐减;主管部门的导向与大多数濒危剧种的艺术特性不吻合,剧团未按照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来发展。保护、传承与发展濒危剧种的意义有:剧目为人们了解剧种所在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表现了戏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能给未来的诸种艺术提供宝贵的营养;许多濒危剧种是戏曲的“活化石”,具有了解戏曲早期艺术形态的功能。保护、传承与发展濒危剧种的方略为:对濒危剧种进行等级评定,然后按照其级别归口管理,并订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请第三方评审;剧团须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剧目生产;采取得力措施,保障剧团的稳定;政府财政下发的惠民演出经费须根据演出剧目的情况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濒危剧种 生存现状 保护与传承 发展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论
20
作者 包爱军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是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新音乐形态,具有时代性和使命性。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的内融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揭示了其“双根性、结合性、新样性、人民性”属性,通过融合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共生特质,构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是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新音乐形态,具有时代性和使命性。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的内融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揭示了其“双根性、结合性、新样性、人民性”属性,通过融合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共生特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突出其在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交融性共享性文化因子,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结合的视角出发,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认知与认同体系,提供以音乐文化建设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还为现代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