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196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届毛泽东思想研究青年学者研习营开营
1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为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推进新时代毛泽东思想研究与交流,培养致力于毛泽东思想学习、研究、宣传的新生力量和人才队伍,2025年6月19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推进新时代毛泽东思想研究与交流,培养致力于毛泽东思想学习、研究、宣传的新生力量和人才队伍,2025年6月19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图书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联合发起和主办的首届毛泽东思想研究青年学者研习营顺利开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研究 湘潭大学学报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基于政党中心主义的分析
2
作者 刘艳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5,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政党中心主义视角为深入探讨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参考。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价值引领,牢固确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坚定道路自觉,探索出符合国情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政党中心主义视角为深入探讨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参考。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价值引领,牢固确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坚定道路自觉,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战略定力,积极有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升治理能力,不断破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的突出问题;激发精神动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自信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中心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3
作者 刘书林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共11页
“实事求是”思想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内涵日益丰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成果,使之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部分。在中国革命的早... “实事求是”思想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内涵日益丰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成果,使之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部分。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实践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系统严谨的阐述,使之超脱了民俗话语中的一般内涵,上升到了认识论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实事求是”,要求全党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教育,以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毛泽东 中华传统文化 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探索的历程、贡献及经验
4
作者 杨小军 李倩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4,共11页
毛泽东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率先开展了对“第二个结合”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战前期初探“中”与“马”的关系,抗战时期积极开展革命文化本土化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毛泽东还提出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率先开展了对“第二个结合”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战前期初探“中”与“马”的关系,抗战时期积极开展革命文化本土化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毛泽东还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命题,为“第二个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进行文化本质阐释;提出“分清精华和糟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这一探索体现了实事求是、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第二个结合” 探索历程 主要贡献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者之心性——以毛泽东论鲁迅为中心
5
作者 张城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共10页
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中国悠久深厚的经史文明传统面对近代以来危机与变局的历史时刻的自然呈现。作为一名革命战士,鲁迅对章太炎晚年转向学术研究并不认同,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对鲁迅评价很高,认为鲁迅之所以... 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中国悠久深厚的经史文明传统面对近代以来危机与变局的历史时刻的自然呈现。作为一名革命战士,鲁迅对章太炎晚年转向学术研究并不认同,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对鲁迅评价很高,认为鲁迅之所以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在于中国革命史中而非学术史上。毛泽东对鲁迅革命精神的论述,带有夫子自道,时刻勉励自己像鲁迅那样始终保持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做一名永远的革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鲁迅 革命者 革命精神 革命战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韶山影响论析
6
作者 唐正芒 王娟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0,共11页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党内率先迈出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步伐,这与他多年来重视和研究农民问题,特别是1925年在韶山领导半年农民运动有密切联系。领导韶山农民运动,使毛泽东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动力和新阵地,为其后来探索中国革命新...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党内率先迈出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步伐,这与他多年来重视和研究农民问题,特别是1925年在韶山领导半年农民运动有密切联系。领导韶山农民运动,使毛泽东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动力和新阵地,为其后来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提供了实践基础、认识准备与理论底气,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源头和发端。因此,毛泽东探索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应从韶山算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民运动 中国革命新道路 韶山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义会议开始形成党的正确领导核心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
7
作者 彭法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7,共8页
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确立正确领导核心的开端。这一开端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研究遵义会议确立党的正确领导核心的历史及其影响,对于更好地理解“两个确... 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确立正确领导核心的开端。这一开端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研究遵义会议确立党的正确领导核心的历史及其影响,对于更好地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好地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会议 领导核心 历史启示 “两个确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
8
作者 马奔腾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5,共9页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出了“让文物活起来”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原创性思想。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以科学理念保护文化遗...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出了“让文物活起来”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原创性思想。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以科学理念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制度、法治和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对做好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科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
9
作者 谭建淋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3,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大地,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转型升级。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明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内在融通性。进入新时代,面对文化实践领域的新挑战,习近平...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大地,起源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转型升级。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明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内在融通性。进入新时代,面对文化实践领域的新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底蕴与内在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价值坐标、引领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
10
作者 黄显中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夺取党的事业胜利的关键先导地位;定位为党的创新理论,确立其对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地位;定位为党的实践智慧,确立其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的核心保障地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及超越
11
作者 肖映胜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5,共10页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每个民族发展中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且作出过重要贡献,但西方现代性的张扬、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社会关系的撕裂等症结导致西方现代化逐渐偏离正轨甚至走...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每个民族发展中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且作出过重要贡献,但西方现代性的张扬、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社会关系的撕裂等症结导致西方现代化逐渐偏离正轨甚至走向对立面,沦为异化的现代化。扬弃与超越异化的西方现代化,还原现代化的本真,探索“既具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成为新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资源掠夺的弊端,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共同发展的主张,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证实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批判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自我革命逻辑
12
作者 黄刚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7,共11页
“定规矩”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的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的鲜明标识,也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重大制度成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彰显了新时... “定规矩”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的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伟大实践的鲜明标识,也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重大制度成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党坚定人民立场、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塑造了党的自我革命形象。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的战略之举,对于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中央八项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与“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文明叙事 被引量:2
13
作者 粟超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9,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相结合而形成的面向全球治理的文明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思想精华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了“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向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相结合而形成的面向全球治理的文明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思想精华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了“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理论空间和实践向度。从“第二个结合”视角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天下大同”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天下大同”社会理想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劳动和人的解放,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拓展了“天下一家”的空间场域,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拓展了“天下大同”的思维场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拓展了“天下大同”的实践场域,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大同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之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秋生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8,共9页
中华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集体主体,其集体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各族人民之所以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聚起强大的实践合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因为拥有爱国主义精... 中华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集体主体,其集体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各族人民之所以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聚起强大的实践合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因为拥有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精神、和平友善精神等伟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提供了精神支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血脉之基。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集体主体进行分析,细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血脉根基,对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何取得成功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主体合力作用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15
作者 谷韶阳 尹俊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理论思考,指出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富有;共同富裕既要以公平保障全体...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理论思考,指出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富有;共同富裕既要以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前提,也要激发劳动热情;共同富裕既要立足于持续发展生产力,也要注重变革生产关系;共同富裕既是逐步向前推进的长期过程,也要寻求推进过程中的动态平衡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开展了初步的实践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国民经济,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筑牢制度根基;开展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开展社会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建立按劳取酬制度,激发人民劳动致富热情;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平衡,促进协调发展等。这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共同富裕 理论思考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的文化理路
16
作者 王成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具有独特的文化理路。从总体性视角出发,它积淀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萌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生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 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具有独特的文化理路。从总体性视角出发,它积淀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萌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生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铸牢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而且有利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不仅有利于促进政风民风正态转向,而且有利于推动强国建设目标实现。新时代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要求推动理论创新,保持清醒头脑和理想信念的坚定,强化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的思想基础;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道德觉悟和工作能力,增强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的行动自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知识水平,优化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三个务必”的能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三个务必” 历史周期率 艰苦奋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对干部队伍“本领恐慌”问题的破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诗宇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新的要求和考验,我们党在对干部队伍及其工作环境变化情况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领恐慌”问题。在总结过去、聚焦现实、常怀远虑的基础上,通过学理论、强专业、建制度等一系列部署,着力解决广... 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新的要求和考验,我们党在对干部队伍及其工作环境变化情况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领恐慌”问题。在总结过去、聚焦现实、常怀远虑的基础上,通过学理论、强专业、建制度等一系列部署,着力解决广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本领不足、经济本领落后和作风本领不强等问题。这既为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又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与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干部队伍 本领恐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部著作看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捷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1,共8页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以毛泽东的三部著作为例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深化理解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所作的贡献。在《论...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以毛泽东的三部著作为例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深化理解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所作的贡献。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向全党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任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强调清理古代文化“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毛泽东着重阐述了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古典艺术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中华古典艺术同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关系问题。尽管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但他所揭示的规律同“第二个结合”有着诸多契合之处。这种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 历史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理、现实梗阻与实践进路
19
作者 徐淑芳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9,共11页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动力要素,不仅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数智化变革,也推动政治系统中的要素、结构、流程等发生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增强乡村民主运行的动力支撑、延展乡村民主实践的空间维度、提升乡村...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动力要素,不仅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数智化变革,也推动政治系统中的要素、结构、流程等发生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增强乡村民主运行的动力支撑、延展乡村民主实践的空间维度、提升乡村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推动乡村民主监督的效能跃升,使社会主义民主优势进一步彰显。同时,也面临着数字鸿沟制约民主认知、数据短板损害运行质量、算法异化破坏实践生态、技术失灵造成功能悬浮等现实梗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需要以政治引领、破除壁垒、搭建平台、弥合鸿沟、完善制度等多重实践进路,合力推进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 运行机理 现实梗阻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开启政党作历史决议的政治智慧
20
作者 杨明伟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共13页
1945年,毛泽东直接领导起草并反复修改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历史决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智慧。第一个历史决议一经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团结得... 1945年,毛泽东直接领导起草并反复修改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历史决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智慧。第一个历史决议一经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成为“任何力量也不能战胜了的党”。第一个历史决议的作出,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建党百年之际分别作出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党的三个历史决议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有着“思想之魂”;都贯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有着“实践之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第一个历史决议 三个历史决议 政治智慧 一脉相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