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0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方紫云英还田的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量化研究
1
作者 王建红 冯含笑 +6 位作者 曹凯 张贤 徐静 斯林林 徐昌旭 王佳宇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目的】通过对我国南方稻区7省(自治区)典型稻田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量化紫云英还田及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明确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上的增产增效作用以及化肥替代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紫云英(milk ve... 【目的】通过对我国南方稻区7省(自治区)典型稻田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量化紫云英还田及配施化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明确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上的增产增效作用以及化肥替代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紫云英(milk vetch)”、“紫云英与化肥配施(milk vetch combined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和“水稻产量(rice yield)”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百度学术数据库检索2024年4月30日之前的文献。然后基于以下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1)试验地点在中国南方稻区;2)数据限于大田定位试验;3)试验限于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并包含不种紫云英休闲对照、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和单施紫云英处理;4)观测结果包含样本量、均值和标准误差。最终获得39篇文献,4850个水稻产量数据。运用数据正态区间估值方法,计算紫云英和化肥的水稻增产率、紫云英的化肥替代率、紫云英及化肥的肥料产投比等特征值。【结果】我国南方稻区紫云英的水稻增产率平均为48.3 kg/t,单季稻低于双季稻但高于早稻系统。化肥的水稻增产率平均为6.18 kg/kg,紫云英的化肥替代率平均为8.52 kg/t。紫云英鲜草产量在22.5 t/hm^(2)时,紫云英产投比平均为2.23,化肥产投比平均为2.66,这些指标在早稻、单季稻、双季稻系统间均无显著差异,紫云英作为肥用的经济价值平均为187.7元/t;当紫云英的鲜草产量低于9.92 t/hm^(2)时,紫云英在紫云英-水稻系统中的经济效益表现为负效益。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的水稻增产潜力比冬闲-水稻轮作系统增加729 kg/hm^(2)。【结论】在我国南方稻区长期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下,紫云英作为肥用的经济价值平均为187.7元/t,对水稻的增产率平均为48.3 kg/t,化肥替代率8.52 kg/t。综合紫云英提升水稻增产潜力等结果,南方稻区应充分重视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并采用可提升紫云英鲜草产量的生产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紫云英 水稻增产量 紫云英的化肥替代率 紫云英产投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及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邹文秀 张乃文 +4 位作者 陈旭 严君 陆欣春 朱园辰 韩晓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秸秆(S)、腐熟剂(D)、氮肥(N)及还田方式4个因素,具体处理包括:对照(CK),无添加;秸秆碎混(S);氮肥(N);秸秆碎混+氮肥(S+N);秸秆碎混+腐熟剂(S+D);秸秆碎混+氮肥+腐熟剂(S+N+D);秸秆尼龙袋填埋+氮肥+腐熟剂(SⅡ+N+D)。培养期为90天,于第30、60、90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用电镜观测秸秆的纤维结构,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MBC、MBN、MBP)和酶活性,计算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结果】相比CK和S处理,培养60、90天时S+N+D处理秸秆表面结构出现大量孔洞。各处理下微生物量及相关胞外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最高活性时期(培养60天),S+N+D较S+D处理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0%、55.0%和38.4%。SⅡ+N+D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显著低于S+N+D处理。根据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各处理土壤均受碳、磷限制,最低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出现在S+D(向量长度1.35±0.01)处理,最低磷限制出现在S+N+D(向量角度49.08°±1.42°)处理。除培养第30天外,S+N+D处理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均较高,且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微生物资源限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腐熟剂与氮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减缓秸秆带来的土壤微生物资源碳、磷限制,进而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碳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 氮肥 酶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地肥力下降成因与保护利用对策——基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视角分析
3
作者 仇少君 郝小雨 +4 位作者 赵士诚 徐新朋 王秀斌 何萍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黑土具有质地好、肥力高、适耕性强等特点,为全国贡献了1/4的粮食产量,但黑土地长期集约化利用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已引起国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黑土地肥力下降主要特征,并着重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视角探讨了黑土地肥力下降的... 黑土具有质地好、肥力高、适耕性强等特点,为全国贡献了1/4的粮食产量,但黑土地长期集约化利用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已引起国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黑土地肥力下降主要特征,并着重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视角探讨了黑土地肥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黑土地保护利用对策。黑土地肥力下降主要特征为有机质下降、结构变差、养分失衡、酸化严重和黑土层变薄等。从养分资源利用角度分析,黑土地肥力下降主要原因是黑土地集约化利用下秸秆长期移出农田,有机物料投入不足,以及化学肥料种类、用量、施用时间的不合理。为此,本文提出以养分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养分精准管理、以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及以有机物料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农牧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对策。总之,黑土地养分高效循环利用是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肥力下降特征 肥力下降原因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 保护利用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李雪 周萍 +5 位作者 程爱武 戴玉婷 赖佳鑫 李康祺 盛浩 吴金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技中心的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选取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3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30%OM)、6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60%OM)、秸秆还田+化肥(NPKS),种植制度为一年三熟,早稻-晚稻-大麦轮作。于2022年9月晚稻成熟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SOC、TN和TP含量,60%OM处理3个指标的增幅均最高(P<0.05),30%OM处理的增幅也显著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的TN增幅与NPK处理相当。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而NPKS处理的C/P和N/P均显著高于60%OM和30%OM处理。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NPK处理;MBN和MBP含量均以60%OM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0%OM处理,NPKS处理MBN含量高于NPK处理,而MBP含量与NPK处理相当,因而NPKS处理的MBC/MBN和MBC/MBP均显著高于两个猪粪处理,低于NPK处理。与CK相比,NPK处理仅显著增加了βG活性,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βG、NAG和ACP活性,30%OM处理土壤中的βG/NAG和βG/ACP显著高于NPK处理,而60%OM处理则显著低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以及βG和ACP活性,均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P含量和N/P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长期将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升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同时增加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其中,以60%的猪粪替代化肥氮的效果最为突出,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磷的含量,而且显著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但降低了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维持较低的胞外酶化学计量平衡。因此,猪粪与氮磷钾配施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投入,维持较稳定的积累,进而提升土壤肥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氮磷钾与秸秆配施可能造成土壤磷素的限制,降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亚热带稻田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元素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商品价值和环境风险的西葫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5
作者 杨岩 刘丽 +3 位作者 石璟 江丽华 李妮 徐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春茬拱棚内设置6个施氮(N)水平:0、195.0、292.5、390.0、487.5和585.0k g/hm^(2),分别记作N 0、N 1、N 2、N 3、N 4和N 5,研究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计算了基于产量和蔬菜安全(品质和环境)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西葫芦产量、效益、氮肥利用率和品质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4个指标最高值对应的氮肥用量分别为427.8、416.2、310.5和228.8 kg/hm^(2)。各处理下氮肥利用率介于14.15%~23.14%,大量氮素累积在土壤中,1 m土体中,矿质氮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施氮量为261.7kg/hm^(2)时,氮素收支基本持平。【结论】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品质和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提出春季拱棚西葫芦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288.3~386.8 kg/hm^(2),能保证西葫芦获得高产、增收、质优,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产量 氮素表观盈余 氮肥效应 氮肥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和适宜施钾量研究
6
作者 孙洪仁 朱凯迪 +3 位作者 王彦 张吉萍 王尚波 王志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钾是保证葡萄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营养元素。我们整合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葡萄施钾试验结果,研究了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以期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葡萄”、“施肥”、“... 【目的】钾是保证葡萄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营养元素。我们整合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葡萄施钾试验结果,研究了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以期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葡萄”、“施肥”、“钾”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建立我国葡萄缺钾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回归方程。采用“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分级。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计算不同目标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情形下各个丰缺级别土壤的葡萄适宜施钾量。【结果】共检索到葡萄施钾论文52篇,获得80组包含不施钾和施钾处理葡萄产量数据,及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数据,建立我国葡萄缺钾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回归方程为:y=13.686 ln(x)+20.225。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40、164~340、79~164、38~79、19~38和<19 mg/kg。当葡萄目标产量15~60 t/hm^(2)、钾肥利用率40%~60%、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1~6级时,第1~6级土壤适宜施钾量分别为0、14~83、28~165、41~248、55~330和69~413 kg/hm^(2);钾肥利用率为60%、55%、50%、45%和40%的适宜施钾量范围分别为0~275、0~300、0~330、0~367和0~413 kg/hm^(2);目标产量为15、22.5、30、37.5、45、52.5和60 t/hm^(2)的适宜施钾量范围分别为0~103、0~155、0~206、0~258、0~309、0~361和0~413 kg/hm^(2)。【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推荐施钾系统,可为我国葡萄测土施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测土施肥 Meta分析 土壤速效钾 丰缺指标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康国章 王鹏飞 +2 位作者 李艳 王金凤 韩巧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0-809,共10页
小麦作为高需磷量的主要粮食作物,实现稳产高产高度依赖磷肥施用。然而,我国小麦当季磷肥利用率仅19%,提升磷素吸收利用效率已成为小麦养分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团队前期关于小麦磷高效利用的研究基础,首先剖析了土壤... 小麦作为高需磷量的主要粮食作物,实现稳产高产高度依赖磷肥施用。然而,我国小麦当季磷肥利用率仅19%,提升磷素吸收利用效率已成为小麦养分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团队前期关于小麦磷高效利用的研究基础,首先剖析了土壤磷素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梳理了小麦及其他作物实现磷素高效吸收利用的5条关键途径:根系形态重塑、根际微生物互作、有机酸分泌、体内磷再分配以及基因表达调控,并深入阐述了小麦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TaPHT1s)的分类与功能特性。其次,详细介绍了磷素吸收效率与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剖析了正向遗传学在定位与克隆小麦磷高效基因时进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同时阐述了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挖掘出的磷高效候选基因。在分子调控机制层面,着重探讨了小麦磷信号转导通路中转录因子TaPHR1、TaMYB4等的功能。最后,从小麦磷高效精准表型组高通量的研发、花后体内磷再分配关键PHTs基因的精准鉴定,以及全基因组测序与高通量芯片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小麦磷高效利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高效 高亲和磷转运蛋白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麦田有机肥施用:研究历史、瓶颈与解决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党海燕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共20页
我国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长期以来,在利用自然资源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得我国在农作物生产技术领域曾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近代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自然有机资源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 我国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长期以来,在利用自然资源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得我国在农作物生产技术领域曾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近代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自然有机资源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即便在重视绿色发展的今天,受施用成本、施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有机肥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仍远低于经济作物。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过度依赖化肥不仅影响麦田土壤生产力,也制约着小麦的提质增产增效与绿色可持续生产,因此,亟需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重新认识有机肥的作用。本文梳理了我国有机肥的施用历史和现状,并总结了有机肥在改善麦田土壤性状、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养分利用效率方面的效应。目前,我国传统有机肥有10大类433种,近年来又增加了3类商品有机肥。大量研究证实,有机肥的施用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有机质的稳定性,提升土壤保水和养分稳定供应能力,维持土壤养分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缓解过量氮肥引发的线虫胁迫,维持土壤食物网功能,并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机肥在土壤中的多重功能解释了其提高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机理。在有机肥施用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进展。研究表明,在我国多数地区单独或过量施用有机肥均不能满足当前粮食安全需求,只有与化肥合理配施,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现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同步提升。许多地区已经提出了不同有机肥对化肥氮、磷养分的替代当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出了适应不同目标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范围。多年来研究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多源融合,为实现堆肥的精准、专业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目前有机肥的施用除了在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机械等方面需创新外,现代农业的有机废弃物(有机肥源)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畜禽粪便中重金属的富集,施用有机肥带入土壤的抗生素、微塑料、抗性基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因此,有机肥的科学合理施用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基层推广人员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种植户需求为牵引,从生产实践问题出发,开展针对性研究,解决关键性问题,创新创制有机肥新产品与新技术,制定指向性的政策文件,保障我国有机肥的科学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小麦 土壤肥力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稻秸协同还田高效阻控水稻镉吸收的机理
9
作者 杨梦杰 王慧 +8 位作者 程文龙 卜容燕 韩上 唐杉 李敏 朱睿 范洪黎 武际 朱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2,共13页
【目的】研究镉(Cd)污染稻区紫云英、稻秸还田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其阻控水稻Cd吸附的机制,为Cd污染稻区阻控水稻Cd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安徽省沿江单季稻区进行,共设置5个处理... 【目的】研究镉(Cd)污染稻区紫云英、稻秸还田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其阻控水稻Cd吸附的机制,为Cd污染稻区阻控水稻Cd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安徽省沿江单季稻区进行,共设置5个处理:冬闲+水稻季100%氮肥对照(100N);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80N+M1);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37500 kg/hm^(2)(80N+M2);水稻季10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稻秸全量还田(100N+M1+S);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稻秸全量还田(80N+M1+S)。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采集水稻根系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Cd含量,研究土壤Cd的有效性;采集水稻根部样品,提取根表铁膜,分析铁膜中的Fe(DCB-Fe)和Cd(DCB-Cd)含量;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Cd含量。【结果】与100N对照相比,各处理分蘖期和拔节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37%~16.96%和9.59%~20.30%;孕穗期80N+M1和80N+M1+S处理的土壤有效Cd含量分别降低了18.64%和20.79%,成熟期分别降低了9.55%和10.46%。与100N对照相比,紫云英各处理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的占比降低了6.25%~11.48%;80N+M2处理残渣态Cd占比提高了93.77%。所有处理中DCB-Cd和DCB-Fe含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变化趋势一致。80N+M1处理和80N+M1+S处理的分蘖期DCB-Fe含量比100N对照分别提高了167.78%和128.45%,成熟期分别提高了67.42%和97.19%,分蘖期DCB-Cd含量分别提高了92.79%和50.47%,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7.75%和25.44%。80N+M1处理和80N+M1+S处理成熟期根部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1.21%和12.93%,80N+M1+S处理籽粒Cd含量最低,比100N对照降低了17.17%。相关分析表明,在各个时期水稻根表铁膜DCB-Cd含量与DCB-F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根部Cd含量与孕穗期DCB-Cd含量呈正相关,与分蘖期和成熟期DCB-Cd、DCB-Fe含量呈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紫云英和稻秸还田均对铁膜DCB-Fe、DCB-Cd含量有显著正效应,紫云英和稻秸均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负效应,紫云英的影响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紫云英和稻秸对水稻籽粒Cd含量呈负效应,且稻秸的影响效应大于紫云英。【结论】紫云英和稻秸还田均促进土壤中活性态Cd的固定和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稻秸还田处理主要通过根表铁膜拦截根部吸收Cd,紫云英还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环境来吸附固定活性态Cd,以翻压量为22500 kg/hm^(2)的紫云英和稻秸全量协同还田并配施80%氮肥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紫云英翻压 稻秸还田 根表铁膜 根表铁膜铁 根表铁膜镉 镉有效性 水稻镉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获取型和保守型根系性状的绿肥作物对红壤旱地土壤质量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李桂龙 秦文婧 +7 位作者 陈晓芬 万里 陈先茂 彭春瑞 徐昌旭 吴萌 刘明 刘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31,共13页
【目的】绿肥根系形态及性状类型影响着红壤旱地土壤细菌群落特性,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和生产力。解析土壤细菌群落对绿肥作物根系构型的响应特征,对于绿肥在南方红壤地区的科学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田间试验在江西省进贤县旱... 【目的】绿肥根系形态及性状类型影响着红壤旱地土壤细菌群落特性,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和生产力。解析土壤细菌群落对绿肥作物根系构型的响应特征,对于绿肥在南方红壤地区的科学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田间试验在江西省进贤县旱地红壤上进行。2022年秋季红薯收获后开展绿肥−红薯轮作试验,包括4个绿肥处理:毛叶苕子(HV)、黑麦草(RS)、肥田萝卜(RD)和油菜(RP),以及1个冬闲对照(CK)。于2023年绿肥盛花期,取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网络分析和FAPROTAX功能预测方法,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特性。同时提取绿肥根系样品,利用WINRHIZO软件分析根系构型相关性状指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根系碳、氮素含量。红薯收获后测产。【结果】根系较长、根氮含量较高的绿肥(毛叶苕子和黑麦草)被划分为资源获取型绿肥;而根径较粗、根C/N较高的绿肥(肥田萝卜和油菜)被划分为资源保守型绿肥。与CK相比,所有绿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SOC)、全磷(TP)含量以及土壤质量指数(SQI)和红薯产量,其中资源保守型绿肥的提升效果最好,SOC、TP含量及SQI和红薯产量分别提升了14.02%~19.13%、18.84%~20.29%、28.76%~30.06%和1.51%~14.26%。资源保守型绿肥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提高了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而资源获取型绿肥处理显著提高了隶属于GP4和GP6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保守型绿肥显著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网络复杂性,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网络稳定性,而资源获取型绿肥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网络稳定性。基于FAPROTAX功能预测,资源保守型绿肥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对顽固性碳源的分解潜力;而资源获取型绿肥增强了土壤细菌群落对氮组分的转化潜力。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根长和根C/N是调控SOC和TP含量的直接因素,而SOC和TP直接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论】资源保守型绿肥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网络复杂性,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对顽固性碳源的分解潜力。而资源获取型绿肥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网络稳定性,增强了土壤细菌群落对氮组分的转化潜力。综合互补性状的绿肥作物种植组合有望实现土壤细菌群落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作物 根系特征 资源获取型 资源保守型 物种丰富度 网络复杂性 网络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对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彭彦珉 赵凯男 +9 位作者 李爽 张军 王荣荣 肖慧淑 姜沛沛 王贺正 付国占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6,共14页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典型旱地麦-玉两熟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定位试验,以麦季旋耕(RT)、翻耕(PT)和深松(SS)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玉米季基施氮0 kg/hm^(2)(N0)、150 kg/hm^(2)(N150)、210 kg/hm^(2)(N210)和270 kg/hm^(2)(N270)4个氮肥用量为副区,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模选优。【结果】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及二者互作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与RT和PT处理相比,SS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0.4%和7.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4%和6.7%,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贡献率分别提高14.4%和10.3%、77.5%和50.9%、52.7%和34.5%。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而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与N270处理相比,N21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在3年中均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9.2%、30.1%和33.0%。从互作效应看,3年中SSN21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虽与SSN270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10.1%~70.4%、7.0%~59.2%和6.1%~65.3%;氮肥农学效率除2021年低于SSN150处理外,其余年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8%~237.9%;3年平均氮肥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也均高于其他处理。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在同一施氮量下3年中综合评价值均表现为SS>PT>RT,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均以N21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氮肥用量处理,互作条件下均以SSN210处理最高。【结论】麦季深松配合玉米季施氮210 kg/hm^(2),是实现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麦前深松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际微生物及其对施肥响应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宋毅 陈航航 +6 位作者 张洋洋 廖世鹏 陆志峰 李小坤 丛日环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7-1032,共16页
叶际微生物(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s)是定殖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角色。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叶际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以... 叶际微生物(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s)是定殖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微生物群落,在植物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角色。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叶际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以“叶际微生物”和“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为主题词,分别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篇,外文文献498篇。研究发现,植物病害防控和生物防治相关研究呈现高共现强度和持续性研究热度,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此外,土壤微生物、根际微生物与叶际微生物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叶际微生物不仅能够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固氮作用,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其定殖过程受到宿主因素(如植株形态、物质组分)和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的双重调控。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施肥作为关键栽培管理措施,显著改变作物的生长状态和微环境,是影响作物叶际微生物群落构建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肥料种类、用量及施用方式对作物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出通过优化施肥策略调控叶片形态以定向塑造叶际微生物群落,以及通过施肥维持“叶际稳态”实现植物健康的新思路。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矿质养分对叶际微生物的调控机制;2)施肥驱动下微生物在土壤-植物连续体的传播规律;3)有机肥施用引发的叶际生物安全风险评估;4)具有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的叶际微生物资源挖掘。这些研究将为深入理解叶际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微生物 植物营养 文献计量学 施肥 叶际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氮肥用量减轻旱地和稻田油菜冻害胁迫的效应
13
作者 刘陈 廖世鹏 +6 位作者 廖盼 陆志峰 任涛 李小坤 陈爱武 王昆昆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696,共10页
【目的】低温冻害是冬油菜生产中常见的限制因子。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冬油菜对氮肥用量及冻害响应的差异,以期为油菜氮肥合理施用以及冻害胁迫缓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田间试验始于2012年,两种轮作模式下分... 【目的】低温冻害是冬油菜生产中常见的限制因子。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冬油菜对氮肥用量及冻害响应的差异,以期为油菜氮肥合理施用以及冻害胁迫缓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田间试验始于2012年,两种轮作模式下分别设置4个油菜氮用量:N 0、75、150、225 kg/hm^(2)。调查了2022/2023、2023/2024年油菜生长季的气候条件及油菜在越冬期和薹期的生长状况,并在收获期对油菜的生物量、油菜籽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分析。【结果】2023/2024年油菜越冬期冻害发生程度和时长均大于2022/2023年,属于冻害严重年份。与2022/2023年相比,2023/2024年油菜越冬期和薹期冻害导致稻田和旱地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分别平均下降36.5%和33.7%,生物量分别下降54.9%和50.4%,产量分别下降49.2%和44.2%,旱地油菜受冻害影响大于稻田油菜。不论冻害是否严重,增施氮肥均显著增加了油菜单株角果数,提高了生物量及收获指数,旱地油菜氮肥增产效果更大。与2022/2023年相比,2023/2024年冻害胁迫下施氮旱地和稻田油菜产量分别平均下降49.8%和45.1%,单株角果数分别下降37.0%和34.5%,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油菜减产幅度减小,当施氮量达到225 kg/hm^(2)时,旱地和稻田油菜产量及相关农艺指标均达到最高值。【结论】越冬期和薹期冻害均显著降低旱地和稻田油菜单株角果数和产量,且旱地油菜受冻害影响大于稻田油菜。增施适量氮肥可有效增加油菜单株角果数,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进而提高油菜产量及收获指数。相比于稻田油菜,旱地油菜氮肥的减灾增产效果更大。本试验条件下,旱地和稻田油菜不论是否受到冻害胁迫,其产量均在施氮量为N 225 kg/hm^(2)时达到最高。因此,推荐将N 225 kg/hm^(2)作为当地的适宜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害 氮肥用量 旱地油菜 稻田油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与有机物料联用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14
作者 袁浩亮 聂军 +4 位作者 黎鹏 鲁艳红 廖育林 曹卫东 张江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分布的河砂泥田和红泥田土壤,进行了6年微区定位试验。试验包括3个处理:常规施肥(F)、紫云英+稻草+常规施肥(GRF)、紫云英+稻草+石灰+常规施肥(GRFL)。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用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4级,测定各级团聚体的数量、占比,以及有机碳和氮含量,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调查早稻、晚稻和周年水稻产量,并分析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储量与水稻周年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就河砂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7.29%和20.88%;GRF处理显著提高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13.53%,R0.25显著提高了6.66%。与GRF处理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提高了10.45%和12.00%,并显著提高了>2、0.053~0.25和<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有机碳总储量。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就红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3.99%和14.98%;GRF处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1.41%,R0.25显著提高了5.25%,并显著提高了>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及总储量。但与GRF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降低了1.73%和8.66%,R0.25显著降低了3.17%;有机碳和氮储量分别降低了4.70%和4.74%。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并改善土壤结构。在联合利用的基础上添加石灰能进一步提高河砂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但降低了红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有机物料 河砂泥田 红泥田 团聚体组分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分次滴施提高春玉米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
15
作者 董宇恒 王富贵 +8 位作者 王永强 王振 白岚方 程志鹏 曹䶮婷 孙磊 于静辉 许俊雁 王志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6-942,共17页
【目的】传统浅埋滴灌玉米生产中多采用磷、钾全部基施,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养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磷、钾养分未实现分期调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提升。因此,我们研究了适宜于浅埋滴灌玉米栽培的氮、磷、钾养分全部分施... 【目的】传统浅埋滴灌玉米生产中多采用磷、钾全部基施,生育期追施氮肥的养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磷、钾养分未实现分期调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提升。因此,我们研究了适宜于浅埋滴灌玉米栽培的氮、磷、钾养分全部分施模式。【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年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灌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和西辽河平原灌区通辽市科左中旗同步开展,2023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灌区科尔沁区开展。以玉米品种‘迪卡159’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9.75万株/hm^(2)。在氮(N)、磷(P)、钾(K)总量分别为270、120、70.5 kg/hm^(2)条件下,设置常规施肥模式(CK)、无基肥氮磷钾3次滴施(WF-3)和无基肥氮磷钾6次滴施(WF-6)模式,并设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处理,用于计算肥料利用率。于吐丝期(R1)、乳熟期(R3)、成熟期(R6)采集茎、叶和穗样品,测定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收获后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CK相比,两年四地田间试验WF-3和WF-6处理各指标的平均增幅为:群体生物量3.60%和8.61%,穗粒数2.78%和6.37%,千粒重2.03%和4.96%,产量5.26%和12.35%,净收益7.77%和12.32%,氮肥农学效率16.17%和41.63%,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5.61%和6.57%,花后籽粒氮素积累量13.62%和15.07%,磷肥农学效率16.24%和41.76%,磷素积累量9.69%和17.82%,营养器官磷素转运量4.92%和8.46%,花后籽粒磷素积累量13.38%和24.56%,钾肥农学效率16.37%和41.83%,钾素积累量10.87%和13.35%,营养器官钾素转运量15.07%和17.96%。WF-6处理以上所有指标的增幅均显著高于WF-3处理。【结论】氮磷钾分次滴施可以增加吐丝前后玉米养分的吸收、积累与分配,促进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四地的田间试验均证明,氮磷钾肥随滴灌分6次追施的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浅埋滴灌 分期施肥 养分吸收运转 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农学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UEFTS模型估算中国设施黄瓜养分吸收需求量
16
作者 宋蕾 徐新朋 +3 位作者 潘昭隆 陈延玲 何萍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1,共10页
【目的】黄瓜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量高、施肥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黄瓜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明确养分需求量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黄瓜推荐施肥方法的前提,也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基础,对于我国黄瓜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方法】以“黄瓜... 【目的】黄瓜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量高、施肥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黄瓜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明确养分需求量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黄瓜推荐施肥方法的前提,也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基础,对于我国黄瓜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方法】以“黄瓜”、“黄瓜+产量”、“黄瓜+养分吸收”为关键词,收集汇总了来自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及本课题在我国黄瓜主产区开展的田间试验。应用QUEFTS模型,预估不同目标产量下黄瓜的最佳养分需求量,并在天津、北京、河北和江苏四省市布置田间试验,验证模型得出的黄瓜养分需求量。【结果】我国黄瓜平均产量可达86.2 t/hm^(2),但样本间产量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为2.9~339.5 t/hm^(2)。黄瓜果实氮(N)、磷(P)和钾(K)吸收量平均值分别为175.6、44.1和236.6 kg/hm^(2),变化范围分别为44.8~459.0、16.0~119.6和34.7~554.8 t/hm^(2);地上部N、P和K总吸收量平均分别为260.6、64.7和326.9 kg/hm^(2),变化范围分别为52.0~525.3、11.2~146.4和53.0~632.4 kg/hm^(2)。不同种植区气候、土壤条件、黄瓜品种、灌水量以及养分管理措施等差异,造成产量与养分吸收量变化范围较大。去除养分内在效率上下2.5%的数值,得到最大稀释边界(d)和最大累积边界(a)参数,应用QUEFTS模型模拟不同目标产量下黄瓜的最佳养分需求量,得出每生产1000 kg黄瓜,其地上部养分需求量分别为N 2.25 kg、P 0.48 kg和K 2.84 kg,相应的N、P和K养分内在效率分别为444.9、2074.3和352.1 kg/kg。田间验证试验结果显示,N、P、K养分吸收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一致性,其N、P和K的拟合指数d值分别达到了0.996、0.978和0.997。【结论】应用QUEFTS模型模拟了不同目标产量下黄瓜最佳养分需求量,确定了我国黄瓜产量与养分吸收之间的量化关系,为我国黄瓜推荐施肥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养分需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养分吸收量 QUEFTS模型 养分内在效率 最大稀释边界 最大累积边界 目标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渍土稻田秸秆还田、氮肥减施及秸秆腐熟剂的优化组合研究
17
作者 戴相林 孙建平 +6 位作者 马瑞萍 赵子婧 李皓 姚玉涛 刘雅辉 何萍 董磊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6-971,共16页
【目的】滨海盐渍土稻田土壤盐分含量高,有可能降低秸秆的腐熟速度,影响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研究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施氮量,以及使用秸秆腐熟剂的效果,旨在为滨海盐渍土稻田的培肥、水稻高产以及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合理的... 【目的】滨海盐渍土稻田土壤盐分含量高,有可能降低秸秆的腐熟速度,影响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研究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施氮量,以及使用秸秆腐熟剂的效果,旨在为滨海盐渍土稻田的培肥、水稻高产以及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合理的技术方案。【方法】于2022和2023年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在不施用腐熟剂HT20(D0)和施用腐熟剂45 kg/hm^(2)(D1)下,分别设置秸秆半量还田(HS,5250 kg/hm^(2))和全量还田(S,10500 kg/hm^(2))。并每个秸秆还田量下,设置减施氮肥40%(N1)、减施氮肥20%(N2)和常规氮量(375 kg/hm^(2),N3)3个水平。另外,在不施腐熟剂、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设不施氮肥(CK)和只施常规氮量(F)两个对照。在水稻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0—20 cm土层土壤和地上部植株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含量,成熟期测产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计算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水稻成熟期,与F处理对照相比,D0HSN3、D1HSN3和D1SN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两年平均提高2.11%~7.59%;12个组合处理土壤碱解氮提高11.76%~28.71%;D1N2和D1N3处理土壤铵态氮增加26.21%~42.68%;D0N3、D1N2和D1N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32.94%~74.76%;12个组合处理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83%~15.95%;D0N2、D0N3、D1SN2和D1SN3处理土壤电导率(EC)提高4.20%~7.29%;12个组合处理阳离子交换量(CEC)增加4.43%~12.23%;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间pH值无显著差异。与F处理相比,8个N2、N3组合处理提高了齐穂至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氮积累量0.93%~2.78%;4个N2组合处理提升氮肥表观回收率11.16%~12.95%、氮肥农学效率23.50%~27.11%,且均以D1HSN2处理最高。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千粒重、土壤NH_(4)^(+)-N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子,移除上述4种变量分别导致模型预测率下降41.39%、23.43%、22.94%和11.83%。成熟期地上氮素积累量、土壤NH_(4)^(+)-N和CEC是影响氮肥表观回收率的重要因子,移除上述3种变量分别导致模型预测率下降62.83%、28.06%和13.86%。TOPSIS综合评价表明,D1HSN2组合最优,其次是D0HSN2组合。【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施氮量减少20%可显著提升滨海盐渍水稻土的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增施秸秆腐熟剂可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在常规施氮量减少20%的条件下,秸秆半量还田较全量还田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并获得更高的氮肥表观回收率;增施秸秆腐熟剂可进一步提升氮肥表观回收率。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减氮20%(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秸秆半量还田(还田量5250 kg/hm^(2)),并配施腐熟剂HT2045 kg/hm^(2),或不施腐熟剂,两种组合均可作为当前滨海盐渍稻田的推荐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渍土稻田 秸秆还田量 减施氮肥 腐熟剂HT20 水稻产量 氮肥利用率 TOPSIS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施肥方式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
18
作者 刘灿玉 张碧薇 +7 位作者 樊继德 陆信娟 赵永强 葛洁 杨青青 李梦倩 刘光杨 杨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3,共10页
【目的】代谢物是生物表型的物质基础,其种类和含量与作物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准确反映作物营养品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施肥方式对大蒜鳞茎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为大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蒜... 【目的】代谢物是生物表型的物质基础,其种类和含量与作物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准确反映作物营养品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施肥方式对大蒜鳞茎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为大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蒜施肥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在江苏徐州开展,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化肥(T1)、1/3有机氮配施2/3无机氮(T2)、全有机肥(T3)。T1、T2处理的氮素投入量相等,T3处理的氮素投入量为T1处理的1/2。2023年5月大蒜收获期,调查大蒜鳞茎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鳞茎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种类,以及特有差异代谢物的主要富集途径。【结果】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蒜鳞茎横径、纵径、单头重及一级鳞茎比例,进而显著提高产量,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与CK相比,3个施氮肥方式对大蒜鳞茎维生素C(V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鳞茎可溶性糖含量,T1和T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二者均显著低于T3处理;T1处理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T2处理显著提高了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K相比,T2、T3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蒜素含量;3个氮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鳞茎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T2处理最高,T1次之。结合PCA、聚类热图及OPLS-DA模型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之间大蒜鳞茎代谢物种类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基于VIP>1.0、FC>2.0或FC<0.5、P<0.05进行差异表达代谢物筛选,T1、T2、T3处理相较于CK分别筛选出44、41、20种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3个施氮处理共有的差异表达代谢物有15种,主要涉及到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生物合成及氨酰-tRNA合成等。同等施氮量下,T2处理较T1处理筛选出8种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4种显著上调表达的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生物代谢及玉米素生物合成代谢等途径。【结论】施用氮肥方式显著影响大蒜鳞茎的营养和经济性状。充足的氮素供应可增加40余种代谢物,进而提高大蒜鳞茎的综合品质。相同氮投入量下,相比单施无机氮肥,投入1/3的有机氮可显著上调表达4种代谢物,直接参与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生物代谢及玉米素生物合成代谢等途径,因而可进一步提高大蒜的品质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施肥方式 鳞茎性状 营养品质 代谢组学 差异表达代谢物 富集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基质和供液方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根区离子积累的影响
19
作者 王文选 刘明池 +5 位作者 陈婕 武占会 丁海凤 王宝驹 王丽萍 季延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7,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栽培基质和供液方式下番茄根区离子积累情况,以期为番茄栽培基质和灌溉模式的选择和营养液配方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瑞粉882’番茄为试材,设置3个栽培基质(椰糠、草炭和珍珠岩)和2个供液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处... 【目的】明确不同栽培基质和供液方式下番茄根区离子积累情况,以期为番茄栽培基质和灌溉模式的选择和营养液配方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瑞粉882’番茄为试材,设置3个栽培基质(椰糠、草炭和珍珠岩)和2个供液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处理,即:开放式椰糠(OC)、开放式草炭(OT)、开放式珍珠岩(OP)、封闭式椰糠(CC)、封闭式草炭(CT)和封闭式珍珠岩(CP)6个处理,结合番茄生长、品质、产量、根区溶液离子积累、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相同供液方式下,草炭基质更有利于番茄生长和提高产量,相同基质下,开放式有利于番茄生长和产量提高,但品质低于封闭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开放式和封闭式均有离子积累的现象,导致根区溶液电导率(EC)值升高,且封闭式供液离子积累程度更加严重,生长末期,CC、CT和CP处理分别达到6.21、6.78和5.73 mS/cm。封闭式珍珠岩营养液槽中EC值达到顶峰的时间明显晚于椰糠和草炭,选用珍珠岩作为栽培基质可以减少营养液的更换频率。生长末期番茄根区溶液离子积累程度达到顶峰,表现为CT>CC>CP>OT>OC>OP,离子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为K^(+)、Ca^(2+)、SO_(4)^(2-)、Mg^(2+)、H_(2)PO4^(-)。番茄综合效益表明,封闭式在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上优于开放式。平均隶属函数表明,封闭式草炭栽培下番茄在节肥减排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效益。【结论】开放式供液方式可以提高番茄产量,但需水量巨大,选用开放式供液方式时可选用草炭作为栽培基质。封闭式更有利于实现节水节肥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选用封闭式供液方式时需注意根区离子积累的影响,在后期营养液的配方中,封闭式椰糠需降低SO_(4)^(2-)的离子含量,封闭式草炭需降低K^(+)、Ca^(2+)含量,封闭式珍珠岩需降低H_(2)PO_(4)^(-)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基质 供液方式 离子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双键调控植物油基控释肥膜材性能的机制
20
作者 刘子瑞 张峰 +5 位作者 庞敏晖 何文天 李鸿雁 谷佳林 高利娟 李丽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2-993,共12页
[目的]植物油碳碳双键是形成羟基的前体,探究不同植物油中的碳碳双键对多元醇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通过表征测试以其合成的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包膜的结构和性能,来表征碳碳双键、多元醇理化性质和聚氨酯包膜性能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揭示碳碳... [目的]植物油碳碳双键是形成羟基的前体,探究不同植物油中的碳碳双键对多元醇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通过表征测试以其合成的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包膜的结构和性能,来表征碳碳双键、多元醇理化性质和聚氨酯包膜性能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揭示碳碳双键对于包膜性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供试原始材料为亚麻籽油(LO)、大豆油(SO)、橄榄油(OO)和棕榈油(PO),采用环氧开环法合成了4种植物油多元醇,依次标记为LOP、SOP、OOP、POP;在包衣机内将上述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在尿素颗粒表面进行原位固化成膜(分别记为LPU、SPU、OPU和PPU),制备了4种植物油基包膜尿素,分别标记为LPCU、SPCU、OPCU、PPCU。分析了植物油多元醇的羟值、酸值、黏度等指标,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表征了多元醇及膜材微观结构。采用水泡法和土培法测试了包膜尿素的氮素累积释放率。最后,采用LPCU进行了快菜盆栽试验。[结果]LO、SO、OO和PO的C=C数量分别为5.71、4.26、4.29和1.97,改性后,4个产物的FTIR均显示出3500 cm-1附近的羟基伸缩振动峰和1H NMR在3.60 ppm处与羟基相邻的亚甲基质子峰,表明成功合成了4种植物油多元醇。LOP、SOP、OOP、POP的羟值依次为194、137、141、132 KOH mg/g,官能度分别为4.4、3.6、3.8、2.6,黏度分别为1431、2016、2858、746 mPa·s。植物油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的聚氨酯膜在1250~1000 cm^(-1)的C-O伸缩振动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LPU、SPU、OPU、PPU 4个膜中C-O拟合峰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8.15%、15.43%、11.03%和10.70%,而C=O拟合峰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20%、4.15%、3.53%和3.46%。以上4个膜材制备的包膜尿素LPCU、SPCU、OPCU和PPCU的初始释放率分别为1.7%、1.9%、1.0%和2.4%,均低于2.5%,表明包膜均匀完整,养分释放期依次为56、35、35、14天,只有PPCU控释性能未达到要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施3 g尿素,施植物油基包膜尿素LPCU 2.17 g(减氮30%)不减产。[结论]植物油中的碳碳双键含量和位置,影响着改性后植物油多元醇的理化性质以及形成的聚氨酯膜的结构和功能,共轭三烯烃、双烯烃碳碳双键含量高的植物油改性后的羟值高,接枝羟基后制备的控释膜材交联密度高,包膜尿素控释效果好。但是能够形成优质膜材的植物油碳碳双键数量的低限,以及不同位置碳碳双键的数量低限还需要研究。同时,提高改性植物油羟值的工艺也还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多元醇 碳碳双键 控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