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现状与发展建议
1
作者 国红 雷相东 王雪军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5,共9页
森林经营技术标准是精准提升我国森林质量的关键手段。通过回顾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森林抚育、采伐更新、林分改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主要树种经营技术等森林经营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当前... 森林经营技术标准是精准提升我国森林质量的关键手段。通过回顾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森林抚育、采伐更新、林分改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主要树种经营技术等森林经营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森林经营技术标准虽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标准制定滞后于实际需求、标准之间协同性不够、执行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亟需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优化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保护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技术标准 森林抚育 采伐更新 林分改造 森林经营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n的松材线虫病疫木检测方法
2
作者 王余康 黄雷君 李洋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松材线虫病对全球松树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准确检测疫木对于控制疫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高效获取覆盖广泛、分辨率高的森林影像数据,为松材线虫病疫木检测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针对复杂森林环境下无... 松材线虫病对全球松树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准确检测疫木对于控制疫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够高效获取覆盖广泛、分辨率高的森林影像数据,为松材线虫病疫木检测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针对复杂森林环境下无人机遥感影像中松材线虫病疫木检测识别能力受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8n检测模型(YOLOv8n-RCD)。使用RepVit作为主干网络,提升特征提取能力;通过引入跨尺度特征融合模块(CCFM),增强模型对多层次特征的提取;采用动态头(Dynamic Head)替换原有检测头,提高模型在复杂背景下的目标识别能力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8n-RCD在精确率(P)、召回率(R)和F1分数上比基准模型(YOLOv8n)分别提升了3.37%、3.00%和3.19%,AP50和AP50-95分别提升了1.93%和1.49%。改进后的模型提升了在复杂森林环境下的识别精度和能力,为松材线虫病疫木的精确化检测和无人机遥感驱动的智能化动态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松材线虫病 YOLOv8n RepVit CCFM Dynamic He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分配差异及养分机制研究
3
作者 毕晓婷 杨浚恒 +5 位作者 崔海军 宋维峰 赵旭燕 王婷婷 普靖媛 元素瑶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生物量分配整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沼泽化草甸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和根冠比(R/S)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二者的地上生物量(AGB)无显著差异;2)沼泽化草甸的土壤总碳(TC)、总有机碳(TOC)、无机碳(IC)、碱解氮(AN)、电导率(EC)、体积含水量(SVWC)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而土壤pH和速效钾(AK)显著低于湿草甸(P<0.05),二者间的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有效磷(AP)无显著差异;3)土壤总碳(TC)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总钾(TK)与地上生物量(AG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AK)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负相关(P<0.05)。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总碳(TC)、总钾(TK)和速效钾(AK)与生物量分配特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湿草甸 沼泽化草甸 生物量分配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尺度、混交度和胸径优势度的杉木混交林空间结构优化
4
作者 陈超 赵吟吟 +5 位作者 俞家聪 李雪建 方庆 张晔华 宋美萱 杜华强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林场的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胸径优势度(U)和混交度(M)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起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森林的功能效益。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林场的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乘除法对角尺度(W)、胸径优势度(U)和混交度(M)进行多目标规划,构建起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求解,获得最优采伐方案;对比分析模拟择伐前后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及其二元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模拟择伐,林分角尺度提高了2.34%,胸径优势度下降了0.82%,树种混交度提高了11.36%,目标函数值增大了12.42%,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经过择伐,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更加趋向于合理。由此可见,基于角尺度、混角度和胸径优势度所构建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体系能够有效改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制定后续森林经营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择伐 优化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 二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榆属植物潜在适生区预测
5
作者 樊学伦 姜海燕 +5 位作者 吴云菊 张建华 闫伟 党海龙 晁开瑞 杨楠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榆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评价榆属植物生境适应性对于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语言Kuenm包优化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影响内蒙古榆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预测在2种气候情景(SSP126、SSP585)下,3个未来时期(2041—2060年、... 榆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评价榆属植物生境适应性对于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语言Kuenm包优化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影响内蒙古榆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预测在2种气候情景(SSP126、SSP585)下,3个未来时期(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内蒙古榆属植物的潜在分布范围。结果表明:1)影响内蒙古榆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和海拔,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36.1%和23.9%;其次是最潮湿月降水量和气温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贡献率分别为15.2%和11.5%。2)1970—2000年内蒙古榆属植物潜在适生区面积为5.12×10^(5)km^(2),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是主要分布区。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内蒙古榆属植物适生区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和退化。特别是在SSP585情景下,适生区破碎化严重,高适生区几乎完全退化。到21世纪末,内蒙古榆属植物的适生区面积分别退化至3.54×10^(5)km^(2)(SSP126)、1.75×10^(5)km^(2)(SSP585),退化程度分别为30.8%、65.8%。在未来时期,潜在适生区中心质点向高原气候区及高纬度地区迁移。气候变化对榆属植物的影响较为显著,适生区面积减少,适生区等级逐渐降低,应加大对内蒙古地区榆属植物的保护力度。基于适地适树原则,建议在包头、呼和浩特和锡林郭勒等地区增加榆属植物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属植物 内蒙古自治区 MaxEnt模型 适生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及保护管理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蒋春颖 孙志超 +2 位作者 于世勇 侯春彩 杨雪清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共11页
为深入了解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特点,基于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数据,分析古树名木的资源数量、种类、空间分布、生长特征和健康状况,以及现行保护管理在责任意识、权属管理、生态保护、技术应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全国古树... 为深入了解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特点,基于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数据,分析古树名木的资源数量、种类、空间分布、生长特征和健康状况,以及现行保护管理在责任意识、权属管理、生态保护、技术应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全国古树名木总计508.19万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22.13万株,隶属于157科608属2553种,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权属多为集体所有,以三级古树居多,树高集中在10~<20 m,胸围集中在100~<300 cm,冠幅集中在5~<20 m。古树生长势与生长环境存在显著相关性。针对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为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应进一步优化管理策略、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完善资金保障、健全法治与宣教体系、推动科技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分布现状 资源特征 保护管理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闽江流域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张娇 陈凌秀 +5 位作者 戴洪霞 刘晟龙 陈思韬 许梦杰 谢慧黎 刘兴诏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掌握闽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可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闽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0—2020... 掌握闽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可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闽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闽江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NDVI平均年际变化率为0.002 1,呈显著增加的区域约占43.54%,主要分布在流域内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呈显著减少的区域仅占2.3%,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2)气温和降水整体上能够促进NDVI的增长,但二者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气温和降水与NDVI呈正相关的区域分别约占总区域的80.17%和73.84%。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促进流域内NDVI增长的主导因素,对植被NDVI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60%的区域约占51.93%,在植被管理和修复中,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风险的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研究
8
作者 刘津辰 陈楚文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7,共12页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融的典型区域,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以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价值-风险的保护分区量化分析框架,以汇水单元为基础单元,综合考虑资源价值空间分析(资源级别优势度、资源...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融的典型区域,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挑战。以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价值-风险的保护分区量化分析框架,以汇水单元为基础单元,综合考虑资源价值空间分析(资源级别优势度、资源聚集度、资源量值、资源丰富度、资源久远度、基于主要景观道路的可见性和价值潜在影响范围)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自然胁迫风险概率、人为胁迫风险概率、景观结构风险概率和自然恢复力),划分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结果表明:1)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高价值区主要聚集在地质遗迹、人文遗址等区域;低价值区主要分布于资源要素匮乏或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区域。2)高风险区与高人为胁迫、高景观结构风险区域高度重叠,低风险区则主要位于自然恢复力较强、人为开发强度较低的山林地带。3)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划分出高资源价值-高潜在风险(Ⅰ)、高资源价值-低潜在风险(Ⅱ)、低资源价值-高潜在风险(Ⅲ)、低资源价值-低潜在风险(Ⅳ)4种区域类型。针对不同区域类型提出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为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控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保护分区 价值-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川市岩溶区土壤侵蚀与石漠化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分析
9
作者 孙智杰 胡爔平 +4 位作者 何博轩 张贤亮 邵远爻 廖媛 孙林山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探究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关联作用及其驱动因素,对岩溶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湖北省利川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石漠化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土壤侵蚀... 探究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关联作用及其驱动因素,对岩溶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湖北省利川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石漠化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利川市岩溶区土壤侵蚀程度以中度及以下等级为主,土壤侵蚀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2)石漠化程度以中度石漠化为主,热点区广泛分布;强烈土壤侵蚀区域的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重度石漠化区域的土壤侵蚀程度最为严重;3)土壤侵蚀与石漠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二者之间存在较弱的双变量空间正相关关系;4)土壤侵蚀与石漠化总体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的状态,表现为低水平上的相互制约关系;5)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为植被盖度,石漠化的主导因子为岩石裸露率,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壤侵蚀 石漠化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模型 空间自相关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森林常见树种凋落叶易燃性研究
10
作者 杨伟 何琬琬 +5 位作者 熊子宣 唐丽 张文宇 赵泽尧 薛卫星 晏召贵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3,共7页
通过对武汉市森林常见树种凋落叶的易燃性分析,综合评判凋落叶的易燃性,为武汉市森林防火和防火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马尾松、湿地松、枫香树、樟、栓皮栎、小叶栎、冬青、油茶、构、海桐10种武汉市森林常见树种凋落叶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武汉市森林常见树种凋落叶的易燃性分析,综合评判凋落叶的易燃性,为武汉市森林防火和防火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马尾松、湿地松、枫香树、樟、栓皮栎、小叶栎、冬青、油茶、构、海桐10种武汉市森林常见树种凋落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平衡含水率(EMC)、燃点(IP)、点燃时间(IT)、热值(CV)、灰分含量(AC)、木质素含量(LC)、纤维素含量(CC)7个易燃性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将10种树种凋落叶易燃性分为难燃、可燃、易燃3个等级,并计算其易燃性综合得分。湿地松、马尾松、小叶栎凋落叶易燃;冬青、栓皮栎、油茶、海桐、枫香树和樟凋落叶可燃;构的凋落叶难燃。10种树种凋落叶易燃性排序为:湿地松>马尾松>小叶栎>冬青>栓皮栎>油茶>海桐>枫香树>樟>构。构的凋落叶难燃,可备选为森林防火树种。以湿地松、马尾松或小叶栎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森林,由于其凋落叶易燃,具有较高的火灾风险,应作为森林防火重点监控的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凋落叶 易燃性 抗火性 森林防火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营模式对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地表可燃物燃烧性的影响
11
作者 张念慈 韩丽冬 张京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探究不同经营模式对地表可燃物燃烧性的影响机制,可为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综合抚育模式和无干扰模式下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地表可燃物(灌木、草本、枯落物、腐殖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 探究不同经营模式对地表可燃物燃烧性的影响机制,可为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综合抚育模式和无干扰模式下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地表可燃物(灌木、草本、枯落物、腐殖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点燃法、氧弹法及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其含水率、燃点、热值等理化性质特征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2种经营模式下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由大到小均为灌木、草本、腐殖质、枯落物;燃点由大到小均为腐殖质、灌木、草本、枯落物。不同可燃物组分的含水率和燃点均为综合抚育模式大于无干扰模式,综合抚育模式提高了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和燃点。2)2种经营模式下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地表可燃物热值由大到小均为枯落物、草本、灌木、腐殖质。不同可燃物组分热值均为综合抚育模式小于无干扰模式,综合抚育模式降低了地表可燃物的热值。3)综合抚育模式下,灌木和草本的燃点与热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枯落物和腐殖质的燃点与热值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无干扰模式下,灌木和草本的燃点与热值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枯落物和腐殖质的燃点与热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4)2种经营模式下不同地表可燃物组分的燃点均与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热值与含水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无干扰模式的草本除外)。相较于无干扰模式,综合抚育模式提高了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和燃点,降低了地表可燃物的热值,有利于降低地表可燃物易燃性,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资源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地表可燃物 含水率 燃点 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 a生角果木幼苗对海水淹没时间的生长适应性研究
12
作者 张方兰 黎肇家 吴少忠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4,共11页
为提高角果木苗木造林成活率,探究不同海水淹没时间对1 a生角果木幼苗的影响,采用海水淹没时间控制试验对1 a生角果木幼苗进行处理。角果木幼苗经0.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 h/d海水淹... 为提高角果木苗木造林成活率,探究不同海水淹没时间对1 a生角果木幼苗的影响,采用海水淹没时间控制试验对1 a生角果木幼苗进行处理。角果木幼苗经0.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 h/d海水淹没处理后,测定其形态和生理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较适宜1 a生角果木幼苗生长的海水淹没时间。结果表明:1)1 a生角果木幼苗苗高增长量(ΔH)、基径增长量(ΔD)、生物量干质量增长量(ΔW)均随海水淹没时间的延长而先增后减,其中8.00 h/d处理测得数值最大;2)叶绿素(a+b)[Chl(a+b)]、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随海水淹没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其中8.00 h/d处理测得数值最大;3)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均随海水淹没时间的延长先减后增,其中8.00 h/d处理测得数值最小;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海水淹没时间的延长而增强;5)主成分分析表明,8.00 h/d处理综合得分最高,为3.361。因此,长时间或无海水淹没处理对1 a生角果木幼苗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较适宜1 a生角果木幼苗生长的海水淹没时间为8.00 h/d。该研究结果揭示了适宜角果木幼苗生长的海水淹没时间,对角果木苗木造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果木 海水淹没时间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流域尺度的窟野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13
作者 王洋 秦富仓 +3 位作者 王妤帆 董晓宇 李艳 乌义汉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明确窟野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及其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为流域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汇水区面积阈值(形成河流的最小汇水面积)对窟野河流域进行子流域划分;利用GS+软件和ArcGIS软件叠加数据图层,对高... 明确窟野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及其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为流域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汇水区面积阈值(形成河流的最小汇水面积)对窟野河流域进行子流域划分;利用GS+软件和ArcGIS软件叠加数据图层,对高程、降水量、河网密度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划分一级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因子,再结合子流域边界,划分一级生态功能区;最后选择具有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子流域,结合生态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性因子,划分二级生态功能区。结果表明:1)窟野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河网密度与平均坡度逐渐增高;生态敏感性北低南高,土壤可蚀性因子北高南低。2)流域内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功能区[A区(北部高原干旱区)、B区(中部山地汇水区)、C区(南部山地集水区)]和1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3)二级生态功能区包括1个保护区、1个示范区、6个修复区、4个治理区。区划结果可明确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分区 空间自相关距离 生态敏感性 空间分析 窟野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天然分布区物种资源多样性及种群特征分析
14
作者 朱万才 潘研 +2 位作者 刘奇峰 李越千 王岩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为促进东北红豆杉物种保护和种群恢复,基于2023年黑龙江省老爷岭和张广才岭林区天然东北红豆杉资源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东北红豆杉天然分布区资源多样性及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共记录到野生植物93科312属678种。2)东北红... 为促进东北红豆杉物种保护和种群恢复,基于2023年黑龙江省老爷岭和张广才岭林区天然东北红豆杉资源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东北红豆杉天然分布区资源多样性及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共记录到野生植物93科312属678种。2)东北红豆杉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分布,中树数量最多,种群结构更为稳定。其中,在红松紫椴林中分布数量最多,在红松云冷杉林中出现频度最大。3)天然红豆杉种群数量庞大,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其分布与多种生态因子密切相关,最适宜的生境为海拔650~750 m,主要集中于山地上坡地带;在坡度小于10°的区域,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坡度大于10°的区域。4)研究区内有2个高密集区中心及多个次密集区中心,最高种群密度可达21株/hm^(2),其密度分布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分布特征 样地调查 克里金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策略
15
作者 李杰 李景锐 +3 位作者 张良 卢渊 张真瑞 邹全程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我国是森林草原火灾多发国家,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面临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林草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火源管控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火灾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以习近平总... 我国是森林草原火灾多发国家,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面临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林草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火源管控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火灾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分析国内外防火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管理特点,针对新形势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潜在风险加大、灾害链复杂多样的风险挑战,以及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工作机制、队伍力量、平台建设等突出问题,从机制保障、顶层设计和标准研制3个方面,提出促进森林草原火灾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火灾防治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草资源研究》编辑委员会
16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生秀 赵鹏 +2 位作者 张俊年 李得禄 刘子玺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探讨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该地区森林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退耕地为对照,以草地、天然乔木(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人工乔木(落叶松)和灌木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深度土壤有... 探讨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该地区森林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退耕地为对照,以草地、天然乔木(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人工乔木(落叶松)和灌木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粒度、pH、电导率、全氮、全钾和全磷含量,比较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排序为青海云杉(5.99 g/kg)>祁连圆柏(5.59 g/kg)>落叶松(2.91 g/kg)>灌木(1.83 g/kg)>草地(1.66 g/kg)>退耕地(1.16 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排序为青海云杉(3.43 kg/m^(2))>祁连圆柏(2.76 kg/m^(2))>落叶松(2.16 kg/m^(2))>灌木(2.08 kg/m^(2))>草地(2.00 kg/m^(2))>退耕地(1.33 kg/m^(2))。2)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为9.30~15.73,均值表现为青海云杉(14.96)>草地(11.66)>退耕地(11.54)>灌木(10.83)>落叶松(10.69)>祁连圆柏(10.63)。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碳与全磷、黏粒、粉粒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有机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有机碳与pH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祁连山自然生长的乔木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好,在建设碳汇林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优先选择乔木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典型植被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林业碳票的法律规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荆珍 张鑫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林业碳票是拓展林业碳汇项目价值实现、推进“双碳”目标愿景达成的新探索。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等地方林业碳票的规制实践,对我国林业碳票的规制现状、必要性等进行检视,分析我国林业碳票机制存在的现实问... 林业碳票是拓展林业碳汇项目价值实现、推进“双碳”目标愿景达成的新探索。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等地方林业碳票的规制实践,对我国林业碳票的规制现状、必要性等进行检视,分析我国林业碳票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政策目标下,明确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的用益物权属性,明确规范化、体系化的林业碳票制度依据,有序拓展我国林业碳票交易市场,助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美丽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林业碳票 碳减排量 用益物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烈度对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19
作者 杨光 王欣宇 +3 位作者 马运佳 刘昭言 王立轩 孙建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4,共10页
探究平地与坡地森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火烈度的响应,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火烧迹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内经历低烈度、中烈度及高烈度火干扰后恢复1年的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 探究平地与坡地森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火烈度的响应,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火烧迹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内经历低烈度、中烈度及高烈度火干扰后恢复1年的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测定0~5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组成,分析不同火烈度干扰下平地与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探讨火烈度、坡度和土壤养分指标对土壤微生物量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在对照样地和不同火烈度干扰后的样地中,平地与坡地土壤中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最高,其次为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较低,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量最小。2)火干扰对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的影响有限。除丛枝菌根真菌外,火干扰后平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坡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在低烈度火干扰后,坡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的变化是坡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火烈度响应的主要驱动力。3)火烈度、坡度和土壤养分指标均显著影响(P<0.01)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其直接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养分指标、火烈度、坡度。在土壤养分指标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真菌生物量呈强正相关,铵态氮含量与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量呈正相关。因此,火烈度和坡度不仅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组成,还通过调节土壤养分指标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烈度 落叶松 坡地 土壤微生物 PL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绿道步行友好性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20
作者 陈茜 毕翼飞 +1 位作者 周慧 宫殷婷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城乡居民对以绿道为代表的城市慢行交通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展步行友好性评价有助于掌握绿道建设的成效、进行针对性的提升,进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以洛阳市洛浦公园绿道的5个区段为研究对象,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城乡居民对以绿道为代表的城市慢行交通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展步行友好性评价有助于掌握绿道建设的成效、进行针对性的提升,进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以洛阳市洛浦公园绿道的5个区段为研究对象,构建4项一级指标(便捷性、功能性、舒适性和吸引力),以及步行到达时间等18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绿道步行友好性评价;引入障碍度计算,进行绿道的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1)洛浦公园绿道步行友好性整体较好,区段二评价等级为Ⅰ级,其余4个区段均为Ⅱ级;2)5个区段中排名第一的障碍因子分别是:路面完好程度、休憩(避雨)设施设置、游人步行体验满意度、路面完好程度和步行到达时间。通过评价,得到洛阳市洛浦公园绿道步行友好性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可结合评价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绿道的步行友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 步行友好 AHP 障碍因子 综合评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