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0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od2组合模型下黄顶菊的潜在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秀红 刘宇凡 +2 位作者 孙合祥 武晓宇 茹广欣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3,共11页
[目的]黄顶菊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年生恶性杂草,近年来在中国定殖后区域发展较快,现已向南扩散至河南省境内。为明确黄顶菊在河南省的潜在分布及动态变化,探究影响其扩散的主要环境因素,以控制其向南扩散态势。[方法]于河南省内开展黄顶... [目的]黄顶菊是原产于南美洲的一年生恶性杂草,近年来在中国定殖后区域发展较快,现已向南扩散至河南省境内。为明确黄顶菊在河南省的潜在分布及动态变化,探究影响其扩散的主要环境因素,以控制其向南扩散态势。[方法]于河南省内开展黄顶菊实地踏查,使用获得的地理分布数据,并结合气候、地形、土壤、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运用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了黄顶菊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域和对关键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Biomod2组合模型较单一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当前黄顶菊在河南省内集中分布在豫北地区,限制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依次是年均降水量、人类足迹指数、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当前潜在发生面积约7.41×10^(4)km^(2),高适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总发生面积连续增加,特别是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黄顶菊的高适生性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将以新乡地区为质心依靠人类活动持续向西南方向扩散。[结论]建议将郑州市这一全国交通枢纽作为遏制黄顶菊往西南方向扩散的关键防线,将有效阻遏黄顶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潜在扩散,为优化黄顶菊的防控资源配置,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od2模型 生物入侵 黄顶菊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2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林业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 《林业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繁荣林业科学,更好地为我国林业建设服务。《林业科学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CSTPCD),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最新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胁迫对楸树不同无性系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陈慧玲 张新叶 +4 位作者 张玲 马林江 黄国伟 彭新荣 杨胜基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目的]探究江汉平原区不同楸树无性系耐水淹能力差异,科学指导该区域楸树良种培育与推广应用。[方法]采用室外淹水池淹水和室内水槽淹水两种试验方法对江汉平原区引种种植的6个楸树无性系进行水淹胁迫处理,了解水淹胁迫对楸树1年生幼苗... [目的]探究江汉平原区不同楸树无性系耐水淹能力差异,科学指导该区域楸树良种培育与推广应用。[方法]采用室外淹水池淹水和室内水槽淹水两种试验方法对江汉平原区引种种植的6个楸树无性系进行水淹胁迫处理,了解水淹胁迫对楸树1年生幼苗和当年生扦插幼苗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叶片次第出现下垂、发黄到卷曲,再到脱落的过程,解除水淹胁迫后部分无系性能恢复正常生长;水淹胁迫对不同楸树无性系叶片和根系的生理特征指标产生的影响不同,不同无性系对水淹胁迫的应对速度和调节能力有显著差异,相对于叶的生理响应,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能更准确表征楸树无性系的耐水淹能力。[结论]不同年龄段楸树幼苗耐水淹能力不同,当年生扦插幼苗优于1年生扦插幼苗。在室外淹水胁迫试验中,107号耐水淹能力优于其它3个无性系;在室内水槽淹水试验中,鄂抗1号耐水淹能力优于其它2个无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无性系 水淹胁迫 生理特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系)坚果表型性状分析及产仁量性状的综合评价
4
作者 张馨方 李颖 +4 位作者 张树航 郭燕 刘金雨 范丽颖 王广鹏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2,共10页
[目的]明确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系)之间坚果外观和产仁量性状的差异,综合评价各品种(系)坚果产仁量性状特征,为企业加工靶向选择品种提供参考,并为定向培育产仁量性状表现突出的良种提供育种资源。[方法]以京津冀地区35个主栽板栗品种(... [目的]明确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系)之间坚果外观和产仁量性状的差异,综合评价各品种(系)坚果产仁量性状特征,为企业加工靶向选择品种提供参考,并为定向培育产仁量性状表现突出的良种提供育种资源。[方法]以京津冀地区35个主栽板栗品种(系)为对象,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坚果15个外观性状和5个产仁量性状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坚果外观数量性状在品种(系)之间差异较小,外观质量性状和产仁量性状在品种(系)之间差异较大;供试品种(系)坚果颜色以褐色和紫褐色为主,果形椭球形居多,筋线普遍不明显,果面光泽油亮或明亮,茸毛较少,底座较小,果形指数和相对底座大小均值分别为0.80和0.29,可满足消费者和加工企业对外观品质的要求;基于产仁量性状的综合评价值的聚类分析可将35个板栗品种(系)分为4类。[结论]‘燕山短枝’、‘燕山早丰’、‘杂35’、‘燕奎’、‘迁西暑红’、‘遵化短刺’、‘白露香’、‘承德尖栗’、‘邢丰收1号’、‘大板红’这10个品种(系)单粒质量较大、种壳薄、出仁率高,产仁量性状表现突出。本研究为加工企业原料品种选择提供了依据,并可为加工型新品种遗传改良中优异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坚果表型 产仁量性状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及其核心种质资源构建
5
作者 王洋 丁凯 +2 位作者 张毓婷 张俊红 童再康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4,共11页
[目的]旨在分析闽楠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不同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代表性性状差异,优化闽楠种质资源的保存策略,构建可靠的初级核心种质群体,以提升闽楠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方法]基于来自福建、江西、... [目的]旨在分析闽楠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不同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代表性性状差异,优化闽楠种质资源的保存策略,构建可靠的初级核心种质群体,以提升闽楠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方法]基于来自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的221个半同胞闽楠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叶部性状,采用欧几里得法(欧氏距离)和马哈拉诺比斯法(马氏距离)计算样本间性状遗传距离,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最长距离法和最短距离法进行层次聚类,随机取样法、优先取样法和偏离度取样法进行取样。通过4个核心种质代表性参数对各核心种质进行检验,并进一步比较7个取样比例(10%、15%、20%、25%、30%、35%、40%),最终筛选出最优取样策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分布图比较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代表性。[结果](1)闽楠种质资源中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3.70%~33.84%,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表明闽楠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广泛的多样性;(2)通过马氏距离—离差平方和聚类—随机取样法(30%取样比例),构建的包含66个家系的闽楠核心种质,其均值差异百分率为0.00%、方差差异百分率为55.56%、极差符合率为96.00%、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21.00%,能够最有效地代表原始种质群体;(3)原始种质与核心种质的样品主成分分布总体相似,核心种质重叠部分较少,表明核心种质在去除遗传冗余的同时,很好地代表了原始种质的总体遗传特征。[结论]闽楠种质资源各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筛选出的66个核心种质能够较好地代表原始种质群体,为闽楠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优良种质的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田垂枝杉无性系生长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6
作者 杜超群 董雷鸣 +3 位作者 许业洲 袁慧 王瑞珍 段爱国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5,共8页
[目的]研究罗田垂枝杉无性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筛选高产、稳定的优良基因型,为林业工程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撑。[方法]以钟祥、咸宁和阳新3个试验点的罗田垂枝杉无性系测定林为对象,测定6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量,计算材积指数,... [目的]研究罗田垂枝杉无性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筛选高产、稳定的优良基因型,为林业工程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撑。[方法]以钟祥、咸宁和阳新3个试验点的罗田垂枝杉无性系测定林为对象,测定6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量,计算材积指数,在对表型值空间变异进行矫正的基础上开展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并利用估算的无性系育种值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罗田垂枝杉无性系胸径、树高和材积指数变异丰富,且变异系数呈现出材积指数>胸径>树高的规律;多点联合分析发现3个生长性状的无性系效应、地点效应以及无性系与地点间的交互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无性系重复力为0.60~0.79,处于较高水平;3个试验点之间的B型遗传相关系数在0.41~0.65之间,参试无性系的生长差异主要来自于钟祥和阳新、钟祥和咸宁之间;利用材积指数无性系育种值对参试无性系进行排序,5号和22号在3个试验点表现良好,为稳定高产型优良无性系,遗传增益达到28.31%,比实生对照提高25.00%。[结论]罗田垂枝杉生长性状表型变异丰富,无性系效应、地点效应以及无性系与地点间的交互效应均对无性系生长性状产生了极显著影响,22号和5号这两个系号为高产、稳定的优良无性系,适宜在鄂东南区域配套短周期小径材栽培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田垂枝杉 无性系 互作效应 早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宝枫优树和普通树生长及其AM真菌的特性
7
作者 费昭雪 李晴 +3 位作者 赵鑫 杨诺 张博勇 盛敏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目的]本研究以陕西省南部的元宝枫林为研究对象,阐明元宝枫优树和普通树生长状况及其AM真菌的特性,为菌根技术在元宝枫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元宝枫良种选育的性状标准,筛选元宝枫优树和与其相邻的普通树,采集优... [目的]本研究以陕西省南部的元宝枫林为研究对象,阐明元宝枫优树和普通树生长状况及其AM真菌的特性,为菌根技术在元宝枫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元宝枫良种选育的性状标准,筛选元宝枫优树和与其相邻的普通树,采集优树和普通树的根和叶,测定其根系AM真菌侵染状况及根和叶养分含量,提取土壤和根系DNA并进行HiSeq测序,构建优树和普通树的AM真菌群落共现网络,分析优树和普通树AM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1)元宝枫优树的土壤pH值、根全氮及根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普通树,而树高、叶全氮、叶全磷、叶全钾、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碳含量则显著低于普通树。(2)优树根际AM真菌菌丝密度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普通树。(3)优树根系和根际AM真菌群落共现网络拓扑结构比普通树更为复杂,筛选二者差异OTU发现其主要集中在元宝枫根系。(4)元宝枫根系AM真菌群落多样性与根全磷含量显著相关;土壤pH值、树高和胸径与有机碳、速效钾、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元宝枫优树和普通树根内或根际AM真菌特性差异显著,且这些差异与元宝枫植株养分状况及根际土壤特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优树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焦枯病菌LysM效应蛋白的鉴定与功能初探
8
作者 叶小真 王利沙 +1 位作者 郭建酉 陈全助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0,共8页
[目的]桉树焦枯病是桉树人工林主要病害之一。分析桉树焦枯病菌(Calonectria pseudoreteaudii)LysM类效应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为揭示LysM效应蛋白在焦枯病菌与桉树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 [目的]桉树焦枯病是桉树人工林主要病害之一。分析桉树焦枯病菌(Calonectria pseudoreteaudii)LysM类效应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为揭示LysM效应蛋白在焦枯病菌与桉树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鉴定桉树焦枯病菌的LysM类效应蛋白基因数量与结构特征。通过基因克隆与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初步分析效应蛋白CpLYSM2、CpLYSM3和CpLYSM6的生物学功能。[结果]从桉树焦枯病菌中获得7个LysM基因,多数LysM蛋白为弱酸性稳定蛋白。7个LysM蛋白可分为4类,不同类别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保守结构域存在较大差异,LysM结构域的数量也不尽相同。第一类成员CpLYSM2,含有信号肽和2个LysM结构域,与稻瘟菌Slp1蛋白和番茄叶霉菌Ecp6蛋白聚为一类。第二类成员CpLYSM7,含1个LysM蛋白结构域,且存在Elicitin结构域。以上两类蛋白的保守基序中均不含有半胱氨酸残基。第三类成员CpLYSM1、CpLYSM3和CpLYSM4,均有信号肽,含1~4个LysM蛋白结构域,还分别存在Glyco_18、CBD_Ⅱ、Cutinase功能结构域。第四类成员CpLYSM5和CpLYSM6,只含有LysM结构域,且与木霉Tal6蛋白聚为一类。这两类蛋白的保守基序中均含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另外CpLYSM2、CpLYSM3和CpLYSM6效应蛋白不能诱发烟草叶片的过敏性坏死反应,且CpLYSM2可抑制BAX引起的过敏性坏死反应,而CpLYSM3和CpLYSM6对BAX引起的坏死反应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桉树焦枯病菌的LysM效应蛋白存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其中CpLYSM2是典型的效应蛋白,可能通过抑制几丁质诱导的植物免疫反应,促进焦枯病菌C.pseudoreteaudii侵染桉树。而CpLYSM3可能通过促进纤维素的降解,引起寄主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焦枯病 Calonectria pseudoreteaudii LysM效应蛋白 过敏性坏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减少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万冬梅 陈匆琼 +1 位作者 杨智杰 陈仕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4,共9页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森林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关键因子。探究降雨减少对不同土层CH_(4)吸收的影响,对森林温室气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模拟自然降水减少实验(对照、降水减少20%、60%、100%)...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森林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关键因子。探究降雨减少对不同土层CH_(4)吸收的影响,对森林温室气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模拟自然降水减少实验(对照、降水减少20%、60%、100%),结合室内原状土培养实验探究降水减少对森林不同土层CH_(4)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层土壤CH_(4)吸收能力最强,干旱程度的加深使得土壤CH_(4)吸收增加,随着土层的降低CH_(4)吸收能力也降低。不同土层间的土壤CH_(4)吸收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减水处理土壤CH_(4)吸收速率仅在表层土壤(0~5 cm)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土层土壤CH_(4)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减少处理后土壤CH_(4)吸收速率差异主要是由于0~5 cm的土壤吸收能力不同造成的。表层土壤(0~5 cm)CH_(4)吸收速率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呈正相关(p<0.05);不同土层的CH_(4)吸收速率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本研究中降雨减少引起的表层土壤NH_(4)^(+)-N、NO_(3)^(-)-N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土壤对大气CH_(4)的吸收速率,土壤中SOC、DOC含量是调控不同土层CH_(4)吸收速率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减少 土壤CH_(4)吸收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假单胞菌DF15对核桃黄曲霉的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昝译博 代雅苹 +5 位作者 陆斌 熊新武 李旭 吴迪 牛犇 裴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2,共8页
[目的]筛选高效防控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防细菌,实现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绿色、低成本防控。[方法]利用核桃果仁筛选对黄曲霉有拮抗能力的生防细菌,对生防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分类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征检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 [目的]筛选高效防控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防细菌,实现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绿色、低成本防控。[方法]利用核桃果仁筛选对黄曲霉有拮抗能力的生防细菌,对生防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分类学鉴定和生理生化特征检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细菌对黄曲霉毒素的减毒效果。[结果]本研究从核桃果仁表面分离获得197株共生细菌,经过筛选获得38株具有拮抗黄曲霉能力的生防细菌,其中菌株DF15对核桃黄曲霉拮抗效果最佳。经分类学鉴定,确定菌株DF15为一株桉树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ucalypticola)。该菌株能够破坏黄曲霉菌丝形态,使其呈现形态扭曲、断裂内陷以及表面毛躁粗糙的状态。菌株DF15对黄曲霉生长抑制率达到90.0%,经其处理后的核桃样品无黄曲霉素检出。此外,DF15发酵菌液能够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但其发酵上清液对黄曲霉无明显抑制效果;该菌株具有定殖在核桃果仁表面的能力,且定殖量在第5 d时达到最大值,初步证实DF15在核桃上的有效定殖是抑制黄曲霉的关键。[结论]桉树假单胞菌DF15对核桃黄曲霉污染的防治效果显著,为核桃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物减毒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核桃黄曲霉毒素微生物减毒剂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黄曲霉毒素 桉树假单胞菌 核桃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径级落叶松叶片元素与代谢产物差异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鑫 宋晓倩 +5 位作者 黄海燕 金鹭 施宇 张伟三 张衷华 唐中华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198,共9页
[目的]种内功能性状的分化对于其适应变化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究不同径级落叶松叶片营养元素、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对于理解处于不同生态位落叶松的适应策略、预测全球变化对落叶松的影响起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在黑龙江省... [目的]种内功能性状的分化对于其适应变化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究不同径级落叶松叶片营养元素、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对于理解处于不同生态位落叶松的适应策略、预测全球变化对落叶松的影响起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了3块相邻的长期样地,针对小胸径、中胸径和大胸径的落叶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共涉及438株样本。采用元素分析和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对每种径级叶片中的营养元素(C、N、K、Ca、Zn、Mg、Na、Mn、Fe、Cu、B)和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究不同径级落叶松营养元素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分配模式。[结果]研究发现,小胸径落叶松叶片中的K、Mg、N和Mn含量相较于中胸径和大胸径落叶松更高,而C和Ca元素则在大胸径落叶松叶片中含量最高;通过对3种径级落叶松叶片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共检测到了8类112种代谢产物。其中,大胸径与中胸径落叶松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数量最多,达到28种,其中21种上调表达,7种下调表达。进一步观察发现,糖醇类化合物(特别是蔗糖及其下游产物)以及部分氨基酸(如脯氨酸、谷氨酸)在大胸径落叶松中的含量最高,而小胸径落叶松则显示出有机酸类的更多积累。此外,研究还发现Ca元素与谷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以及蔗糖、果糖等糖醇类化合物呈正相关关系;而Mn、B元素则与富马酸、莽草酸和肉桂酸等有机酸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径级的落叶松各自采用不同的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生长条件。小胸径的落叶松倾向于利用资源获取策略,通过积累有机酸和K、Mg、N、Mn等元素来抵御遮荫的环境,大胸径落叶松则通过保守的生长策略储存C、Ca和糖醇类、氨基酸来维持自身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级 落叶松 营养元素 代谢产物 差异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I-BLUP多性状选择指数的耐低氮杨树品种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晋鸿 王天欣 +3 位作者 曹明嵘 周振渊 黄秦军 李金花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目的]探析低氮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性状适应性,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品种。[方法]以87个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利用温室盆栽方法,在低氮胁迫(LN)和正常供氮(NN)处理条件下,测定生长、叶片形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3组性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 [目的]探析低氮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性状适应性,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品种。[方法]以87个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利用温室盆栽方法,在低氮胁迫(LN)和正常供氮(NN)处理条件下,测定生长、叶片形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3组性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最佳无偏预测(BLUP),分析遗传变异并估算遗传参数和育种值,利用FAI-BLUP多性状指数,综合评价供试无性系适应性。[结果]所有性状在不同供氮水平间和无性系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为18.9%~40.6%(LN)和15.7%~35.6%(NN)。不同供氮水平下每组性状内性状间相关性特征一致,生长和叶片形态各性状在供氮水平与无性系间互作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适合作为耐低氮性筛选指标,利用其BLUP育种值,获得FAI-BLUP多性状指数,对各无性系排序,以20%选择强度筛选出了一批优良无性系,其生长和叶片形态育种值遗传增益分别为14.1%~21.5%和5.56%~12.9%,在低氮胁迫下具有较强适应性。[结论]在低氮胁迫下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叶片形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显著抑制,不同供氮水平间和无性系间各性状变异丰富,生长和叶片形态在供氮水平与无性系间互作作用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其FAI-BLUP多性状指数综合评价并筛选出了13个优良无性系,耐低氮适应性和稳定性强,可用于耐低氮杨树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低氮胁迫 育种值 FAI-BLUP 多性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叶症及其防控下的核桃坚果产量品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喆 周志豪 +9 位作者 森巴特 芦朋飞 李宝鑫 王俊转 胡安鸿 周荣飞 张亮 王新勇 牛犇 裴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探明核桃焦叶症的可能成因及对坚果产量、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施用核桃专用肥,研究其效果;以期为焦叶症防控、促进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选取南疆三地州6个典型成龄‘温185’品种...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探明核桃焦叶症的可能成因及对坚果产量、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施用核桃专用肥,研究其效果;以期为焦叶症防控、促进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选取南疆三地州6个典型成龄‘温185’品种焦叶症果园,调查园地内土壤和灌水的理化指标,按照发病程度分为轻(Ⅰ级)、中(Ⅱ级)、重(Ⅲ级)3级,以健康树果园为对照,分析各调查园内坚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选择其中一个代表性果园,连续3 a在果实膨大期和营养物质积累期进行冲施核桃专用肥处理,研究坚果产量和品质特别是核仁脂肪、蛋白质、总糖和单宁等营养物质的变化,同时就两种施肥方式对果园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果]6个典型果园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缺乏,土壤和灌溉水盐碱化,是核桃焦叶症形成的重要原因。坚果单位面积产量随焦叶症发生程度平均每级分别显著减少254.33、644.73和1108.36 kg·hm^(-2);坚果三径平均减小2.79、4.25、5.77 cm;出仁率平均降低1.50%、2.51%、3.27%。仁内蛋白质含量平均下降0.86%、1.47%、2.58%;总糖含量平均降低0.25%、0.49%、0.69%;单宁含量平均增加1.83、3.41、6.55 g·kg^(-1)。经3 a冲施肥防治后,在轻度和中度焦叶发病程度下单位面积受损产量的恢复比例分别达22.50%和13.59%,重度焦叶下的产量受损较难缓解。核仁内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蛋白质与总糖含量平均分别增加19.4和7.9 g·kg^(-1);单宁含量平均减少1.69 g·kg^(-1);专用肥防控园的坚果产量与品质均优于焦叶症发生园,每公顷能额外增收约19025.25元,且仍有逐年增长趋势。[结论]焦叶症会显著影响‘温185’品种核桃的坚果产量和品质,焦叶症发生越严重,相应指标变化差异越显著。冲施核桃专用肥能促进树体生长发育并平衡营养元素吸收,改善坚果品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有效减轻因土壤盐渍化诱发的核桃焦叶症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焦叶症 坚果品质 产量 专用肥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玉凤 李双林 +3 位作者 刘宏 邓涛 叶家桐 胡兴华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5,共13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根际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差异 银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不同种源地胡桃楸果核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惠欣 李明昊 +4 位作者 许金石 仝伯强 鲁仪增 刘丹 胡德昌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目的]开展胡桃楸果核的表型性状差异性研究,掌握其变异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鉴定及资源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比较东北地区13个种源地胡桃楸果核的质量及数量性状,计算相关指数,检测多样性水平,开展方差分析、相关性分... [目的]开展胡桃楸果核的表型性状差异性研究,掌握其变异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鉴定及资源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比较东北地区13个种源地胡桃楸果核的质量及数量性状,计算相关指数,检测多样性水平,开展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探究分化程度。[结果](1)供试材料果核质量性状D_(s)与H'指数分别为0.25~0.59和0.41~0.98,数量性状为0.72~0.84与1.41~1.95,多样性丰富;除纵径外,数量性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数量性状表型分化系数为16.44%~52.53%,均值31.53%,主要表现为居群内变异。(3)表型变异系数1.10%~27.45%,平均8.75%,种源地平均变异系数中泰安寺TAS最大(12.99%),黑河市红光林场HHS最小(1.60%)。(4)果形指数与三径均值、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其它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5)聚类分析结果与种源地位置相关性不明显,推断各居群遗传背景相似,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结论]东北地区的胡桃楸果核多为卵圆形,基部、顶部尖端突出明显,大多数表面纹饰多且刻纹沟深;表型多样性较丰富,数量性状多样性水平明显大于质量性状;果核质量变异幅度大,其余性状较为稳定;居群内变异是该物种果核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楸 果核 表型性状 变异分析 多样性指数 分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鉴定与抗性评价
16
作者 李俊 刘青华 +4 位作者 高凯 张振 丰忠平 周志春 金国庆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9,共9页
[目的]早期快速精准鉴定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选育高抗马尾松×火炬松家系,以期更好地防控松材线虫病。[方法]本研究以马尾松为母本,火炬松为父本进行杂交,比对火炬松和油松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马尾松与火炬松种间特... [目的]早期快速精准鉴定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选育高抗马尾松×火炬松家系,以期更好地防控松材线虫病。[方法]本研究以马尾松为母本,火炬松为父本进行杂交,比对火炬松和油松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马尾松与火炬松种间特异性引物,对杂交后代进行扩增条带分析,建立马尾松×火炬松快速鉴定体系,通过接种松材线虫评价筛选高抗家系。[结果]从150对引物中筛选出12对引物组合用于鉴定,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且扩增率高。F1代29个家系共88个样本,其中81株鉴定为杂交植株,杂种率为92.05%;F2代21个家系共688个样本,其中279株为杂交植株,杂种率为40.55%;对马尾松×火炬松F2代13个家系进行抗性评价,获得5个高抗家系。[结论]12对引物组合可作为马尾松和火炬松杂交子代真实性鉴定,筛选获得5个高抗家系,为松材线虫病防控和抗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火炬松 分子标记 杂种鉴定 抗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颜色白刺果实的代谢差异
17
作者 杨梦露 张鼎 +5 位作者 杜雨晴 张林凤 刘洪伟 邱德有 陈贵林 杨艳芳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9,共9页
[目的]研究并比较野生白刺红色和橙色果实的代谢物,进而探究二者之间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在同一时间和地区分别采摘红色和橙色的野生白刺果实,每组12个,利用UPLC-Q-TOF-MS对不同颜色的白刺果实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对... [目的]研究并比较野生白刺红色和橙色果实的代谢物,进而探究二者之间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在同一时间和地区分别采摘红色和橙色的野生白刺果实,每组12个,利用UPLC-Q-TOF-MS对不同颜色的白刺果实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对白刺红色果实与橙色果实所测定的代谢物进行比较,共筛选出162个显著差异代谢物,且红色果实中花青苷类、黄酮与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活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橙色果实。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共对应到19条代谢通路,其中,脂肪酸降解(Fatty acid degradation)、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氮代谢(Nitrogen metabolism)、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为关键通路。[结论]白刺红色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活性成分更丰富,可能具有更强的抗炎症、抗肿瘤和平衡血糖等方面的功效,推测红色果实的潜在药用价值更高。红色果实的植株可能具有更强的抗逆性。本研究为选择优良白刺培育品种、生产白刺果实相关经济产品及药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果实颜色 代谢物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丰3号’杨叶片高效原生质体提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8
作者 钟姗辰 张伟溪 +2 位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唐芳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目的]建立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两种组分的酶解液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检测‘渤丰3号’杨叶片原生质体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原生质体纯化条件,以建... [目的]建立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两种组分的酶解液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检测‘渤丰3号’杨叶片原生质体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原生质体纯化条件,以建立最适合‘渤丰3号’杨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方法。[结果]结果表明,酶解液1(1.5%纤维素酶+0.75%离析酶+20 mmol·L^(-1)MES+10 mmol·L^(-1)KCl+0.6 mol·L^(-1)甘露醇+10 mmol·L^(-1)CaCl_(2)+1%BSA)酶解原生质体的效果优于酶解液2(0.8%纤维素酶+0.2%离析酶+5 mmol·L^(-1)MES+0.6 mol·L^(-1)甘露醇),酶解液1酶解得到的原生质体数量较多,且细胞较为完整,杂质少。酶解前的抽真空处理能略微提高原生质体的数量,但得到的原生质体与未抽真空处理的相比,细胞易碎、杂质更多;而换用更小空隙细胞筛对原生质体过滤的效果提升不明显。采用W5溶液直接洗涤可以获得最多的原生质体但有少许的杂质,在样品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纯化方式。0.5 mol·L^(-1)蔗糖溶液纯化后的原生质体中杂质最少,但会损失较多的原生质体细胞;而0.75 mol·L^(-1)蔗糖溶液的纯化效果最好,既能减少杂质,又能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适用于对原生质体纯度要求较高的情况。[结论]通过优化酶解条件、预处理步骤和纯化方法,本研究建立了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这一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原生质体的提取效率和纯度,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实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 ‘渤丰3号’杨 原生质体酶解 原生质体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不同降水梯度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19
作者 崔文凯 王磊 +8 位作者 梁美琪 张冕 张力 王峥 徐忠 叶进军 王治啸 许扬 孙继斌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目的]了解不同降水梯度下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沿六盘山地区自北向南形成的降雨梯度,按照树木年轮学方法采集和处理样芯,采用Pearso... [目的]了解不同降水梯度下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沿六盘山地区自北向南形成的降雨梯度,按照树木年轮学方法采集和处理样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降水梯度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长期动态变化关系。[结果]不同降水梯度华北落叶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低降水区叠叠沟(DDG)树木生长与上一年夏季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中高降水区水沟(SG)和后马场(HMC)树木生长对温度的敏感性较弱,但春季低温会抑制华北落叶松的生长。[结论]低降水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对树木生长的双制约作用逐渐凸显,中高降水地区生长季降水增多加剧遮阴效应,对树木的生长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温度升高将会进一步加剧干旱抑制低降水地区树木生长,而高降水地区树木生长则会呈现促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径向生长 降水梯度 年轮气候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木麻黄林干形对长期风力胁迫的响应
20
作者 李录鹭 江传阳 +5 位作者 陈灿 陈亿全 林晗 谢安强 林勇明 袁锋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9,共9页
[目的]尽管木麻黄防护林抗风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但主要驱动因素尚不清楚。由于树木对风胁迫响应是诱导干形弯曲的关键生态特征,为验证沿海防护林树种干形的通直度与因离海距离产生的风力胁迫差异的相关关系,以及干形通直度受风胁迫的影... [目的]尽管木麻黄防护林抗风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但主要驱动因素尚不清楚。由于树木对风胁迫响应是诱导干形弯曲的关键生态特征,为验证沿海防护林树种干形的通直度与因离海距离产生的风力胁迫差异的相关关系,以及干形通直度受风胁迫的影响和人工设施的作用。[方法]以福建省沿海3个国有防护林场的木麻黄人工林为对象,选取离海远近和有无挡风设施为影响因素,从基干林带开始按照离海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设置10 m(T_(1))、40 m(T_(2))和70 m(T_(3))样地,测量木麻黄主干倾角,分析在风力胁迫下有无挡风设施的木麻黄干形的变形特征。[结果](1)离海距离40 m内树干易受风力胁迫变形明显,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林基倾角由近及远分别为45.48°、43.02°、67.30°,1 m处倾角分别为69.06°、72.13°、74.88°,2 m处倾角分别为75.80°、78.16°、78.85°。(2)无挡风设施时,木麻黄林不同离海距离对风胁迫响应植物变形存在差异,1 m树干高的T_(1)、T_(2)基倾角与T_(3)存在显著差异(p<0.05);2 m高树干,倾角差异不显著;(3)无挡风设施时,木麻黄林不同树高处干形对风胁迫响应存在差异,T_(1)、T_(2)基倾角与1 m处倾角、2 m处倾角存在显著差异(p<0.05),1 m处倾角与2 m处倾角差异不显著。(4)有挡风设施木麻黄林在相同海岸梯度下,T_(1)、T_(2)、T_(3)整体倾角差异不显著;不同海岸梯度下,T_(1)与T_(3)基倾角差异显著(p<0.05);有挡风设施木麻黄林T_(1)、T_(2)倾角平均值均高于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林;有挡风设施木麻黄林T_(2)、T_(3)平均树高高于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林。[结论]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树干变形程度与海岸梯度、风速、树高、冠幅等关系密切,随着垂直海岸线距离的增加,干形变形程度由显著弯曲向轻度弯曲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木麻黄 风力胁迫 主干弯曲 挡风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