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YOLOv5s的轻量化鲜茶叶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擎 韦润轩 +3 位作者 周乐 杨浩 刘婉茹 徐红梅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茶芽分类识别是名优茶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针对目前茶芽识别算法模型尺寸大、计算量大且无法区分采摘形态等问题,本研究以YOLOv5s为基线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鲜茶叶识别模型(YOLOv5s-SPCS)。首先,收集实验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的鲜茶... 茶芽分类识别是名优茶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针对目前茶芽识别算法模型尺寸大、计算量大且无法区分采摘形态等问题,本研究以YOLOv5s为基线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鲜茶叶识别模型(YOLOv5s-SPCS)。首先,收集实验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下的鲜茶叶图像制作鲜茶叶数据集。其次,基于ShuffleNetV2思想构建Shuffle Block模块替换主干网络中的卷积模块,在减少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的同时提高特征提取速度。然后,在颈部网络引入部分卷积结构PConv和无参数注意力机制SimAM构建C3-PCS模块替换原C3结构,减少模型计算冗余和内存访问,提高识别精度。最后,采用SIoU作为边界框损失函数,提高预测框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试验结果表明,YOLOv5s-SPCS模型参数量、计算量和权重文件大小分别为YOLOv5s模型的14%、14%和16%,对鲜茶叶识别准确率为81.8%、平均精度均值为82.4%,相较于原始模型,准确率提升了2.7个百分点,平均精度均值保持不变。此外,改进后的YOLOv5s-SPCS模型整体性能优于当前常用的Faster R-CNN、SSD、YOLOv3、YOLOv4等目标检测模型。本研究可为鲜茶叶识别分类及后续移动端部署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YOLOv5 轻量化 鲜茶叶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bileNetV3卷积神经网络的农用机械发动机水泵气密性检测方法
2
作者 王胜 杨晨 惠向晖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升级是目前农业机械领域研究的热点。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修剪、采摘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进行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鲜有研究。研究针对农用机械发动机水泵气密性能缺陷,进行基于... 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升级是目前农业机械领域研究的热点。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修剪、采摘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进行机器视觉的缺陷检测鲜有研究。研究针对农用机械发动机水泵气密性能缺陷,进行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相关试验研究。采用基于MobileNetV3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气泡识别。在进行气密性检测试验中,首先需要对气泡原始图像进行气泡区域提取算法处理,以降低图像的分辨率,然后将处理后的图像用于MobileNetV3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就可以实现气密性检测中对气泡进行识别和定位。将识别结果与人工标注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出气泡识别算法的气泡漏检率。试验结果表明,气泡识别算法的漏检率与气泡平均直径存在较大关联,总体上表现为气泡平均直径越小,气泡的漏检率越高,气泡平均直径与发动机水泵壳体上的泄漏孔大小成正比关系。当气泡平均直径大于0.2mm时,气泡漏检率均在2%以下;平均直径小于0.2 mm的气泡,漏检情况相对较多,漏检率在5%~10%波动。研究提出的气泡识别算法能够对图像中的气泡进行识别和标记,从而检测出发动机水泵壳体的气密性能。算法对于小尺寸气泡的识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增强对微小气泡特征的捕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水泵 卷积神经网络 气密性检测 漏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及固碳减排技术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邵美红 吴芊颖 +6 位作者 赵福建 王瑾 何勇 唐荣年 MOSTAFA Rastgou 李文佑嘉 蒋茜静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从农业角度综述了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和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我国各部门碳排放总量、农业排放源组成及各省份间的区域排放差异,结果表明:...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从农业角度综述了我国农田碳排放现状和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我国各部门碳排放总量、农业排放源组成及各省份间的区域排放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可分为平稳增长、快速增长、显著减缓3个阶段,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来源主要为家畜肠道发酵、水稻生产释放的CH_(4)气体和农田土壤微生物分解释放的N_(2)O气体。这些排放源具有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具体受制于气候条件、种植结构及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指出,改变现有农业管理模式是实现农业减排的关键,优化管理措施在减缓农业碳排放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农田碳汇功能。基于我国农田碳排放领域的关键词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归纳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空白,指出在水田、旱地等不同类型农用地中,探索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农艺管理措施对于提升固碳减排效能的重要意义。结合高频农艺措施对增产减排效果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水肥管理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秸秆还田与农业废弃物利用、低碳农业装备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实际可行性。本研究为我国农田固碳减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通过聚焦未来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本研究为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参考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温室气体 碳排放 甲烷 氧化亚氮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器人中的管理与采摘技术: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得志 王延鑫 +2 位作者 汪小旵 施印炎 章永年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23,共23页
农业机器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全球农业装备技术竞争的战略高地。作为特种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分支,农业机器人的核心结构包括信息感知系统、决策控制系统、作业执行机构和自主移动平台,经历了从半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多个发... 农业机器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全球农业装备技术竞争的战略高地。作为特种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分支,农业机器人的核心结构包括信息感知系统、决策控制系统、作业执行机构和自主移动平台,经历了从半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多个发展阶段。为了准确把握农业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本研究阐述了农业机器人的概念、国内外发展政策及技术背景。农业管理机器人和采摘机器人是农业机器人领域的两大核心方向,管理机器人通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及环境条件,实现对生产管理操作的精准调控。采摘机器人则通过自主导航、智能识别和精准控制技术,自动执行作物采摘任务。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信息采集机器人、授粉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植保机器人和打叶整枝机器人等管理类机器人,以及水果、蔬菜、花卉和茶叶等采摘机器人的前沿进展、技术瓶颈和关键突破方向。结合我国农业的具体需求和特点,深入分析了农业机器人的技术瓶颈和关键突破方向,包括精准信息感知和识别、实时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自适应底盘路径规划与自主导航、作业执行机构设计与精准作业控制等。展望农业机器人将在作物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摘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加速迈向智能化、精准化和自主化阶段。依托先进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挑战,推动农业劳动力优化、生产效率提升,成为智慧农业的关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器人 管理技术 采摘技术 智慧农业 精准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董 汤启国 +2 位作者 王红波 邱威 熊炜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25-40,共16页
随着农业的发展,重大病虫害对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威胁日益严重。2024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面临22种病虫害的挑战,预计影响面积达155411 khm^(2)次,产量损失超1.5×10^(11)t。综述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的现状... 随着农业的发展,重大病虫害对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威胁日益严重。2024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面临22种病虫害的挑战,预计影响面积达155411 khm^(2)次,产量损失超1.5×10^(11)t。综述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的现状,其中病虫害预警技术包括物联网、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应急防控技术涵盖了化学通信机制的理解以开发新药剂和装备、物理消杀和智能防控产品的创新、生物防治资源的利用与产品创新、害虫致害性变异机制的研究以及植物抗性品种的可持续利用技术、害虫抗药性机制的研究与治理技术的开发,以及病虫害生态调控机理的研究与应用技术,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探讨了病虫害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其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概括了各领域面临的挑战,例如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精度不够,病虫害图像自动识别技术样本采集困难,化学防治未能实现精准施药,绿色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市场化推广较为滞后以及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尚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应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病虫害预警,推动智慧农业与病虫害预警系统建设,研究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病虫害图像自动识别技术与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害预警 应急防控 物理防治 抗药性机制 生态调控策略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与YOLO v5的裂纹蛋分拣机器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家一 刘世伟 +3 位作者 单龙祥 刘勇 沈红怡 王巧华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蛋品的品质要求愈发提高。裂纹蛋的检测是蛋品在装箱出厂之前的重要环节。为解决人工分拣裂纹蛋品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与YOLO v5的裂纹蛋品分拣机器人。首先,通过...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蛋品的品质要求愈发提高。裂纹蛋的检测是蛋品在装箱出厂之前的重要环节。为解决人工分拣裂纹蛋品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与YOLO v5的裂纹蛋品分拣机器人。首先,通过逆运动学解算得到机械臂各舵机的转角并转换成PWM占空比,实现对三轴串联机械臂的控制;其次,利用高清120°广角摄像头作为图像采集核心,快速获取蛋品表面图像信息并对所采集的1000张图像进行数据标注;随后,分别训练不同梯度下降批次大小下的YOLO v5模型,其中梯度下降批次大小为8的模型拥有最高的mAP,其值为98.92%;最后,在机械臂上位机主板调用该模型,对正常蛋品与裂纹蛋品进行识别判断后,开启机械臂分拣行程;此外,蛋品分拣机器人的末端拣拾机构为气动吸盘,该吸盘挂载于机械臂上,以实现对蛋品的无损吸取。经测试,该机器人对裂纹蛋品和正常蛋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3.33%和99.17%,平均分拣成功率达94.34%,平均分拣速率为7.55 s/个,基本满足要求。研究成果可为裂纹蛋品的筛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蛋品的裂纹检测与分拣提供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蛋品 YOLO v5 机器视觉 三轴机械臂 智能分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优化的分布式混合动力拖拉机能量管理策略
7
作者 朱明杰 武秀恒 +3 位作者 宋正河 谢斌 温昌凯 陈硕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拖拉机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核心动力装备,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拖拉机犁耕作业过程中,作业条件的复杂多变导致牵引阻力的频繁变化,使拖拉机难以维持高效节能的运行状态。分布式混合动力拖拉机... 拖拉机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核心动力装备,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拖拉机犁耕作业过程中,作业条件的复杂多变导致牵引阻力的频繁变化,使拖拉机难以维持高效节能的运行状态。分布式混合动力拖拉机(DHET)借助其独特的动力架构将动力源输出协同分配至前、后驱动桥,结合分布式和混合驱动模式的技术优势有效提升了牵引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整机能效,提出一种基于等效最小燃油(ECMS)与系统动态约束的双层能耗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将能量管理建模为多目标优化问题,构建系统动态性能指标与燃油经济性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有效应对犁耕作业过程中牵引阻力的频繁波动导致的动力系统能耗损失,在满足系统约束的前提下最小化动态和经济性能指标。为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硬件在环试验进行仿真验证,将所提出的基于双层优化的策略与基于ECMS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其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固定等效因子的ECMS的策略,基于双层优化的策略使发动机和电机的工作点得以显著优化;在给定的仿真工况下两种策略的油耗分别达到1134.52 mL和1267.22 mL,总燃油消耗减少10.47%,有效提升混合动力拖拉机燃油经济性,为混合动力拖拉机的能量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最小燃油 能量管理 分布式混动拖拉机 燃油经济性 多目标优化 硬件在环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物联合收获机喂入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
作者 陈旭 何勋 +2 位作者 朱晨辉 王宝山 王万章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我国谷物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作业性能和效率难以兼顾、故障率高、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喂入量是谷物联合收获机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对机器的作业性能、整机可靠性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只有当喂入量稳定在额定范围内,收获机才能发挥出... 我国谷物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作业性能和效率难以兼顾、故障率高、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喂入量是谷物联合收获机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对机器的作业性能、整机可靠性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只有当喂入量稳定在额定范围内,收获机才能发挥出最佳效能。研究从喂入量对机器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国内外联合收获机借助传感技术实现对喂入量的检测功能,主要通过扭矩传感器测量关键工作部件传动轴扭矩或功率和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物料对机械结构壳体的挤压力来反映喂入量;其次,采用机器视觉和激光雷达技术识别作物密度以及利用力传感器测定作物茎秆的弯曲力来间接表示喂入量;另外,对影响喂入量检测信号处理的原因及联合收获机喂入量的自动调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做了梳理分析。最后,该研究提出了现有谷物联合收获机喂入量检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虽然国内联合收获机喂入量检测方法较多,但均存在检测精度不高、系统稳定性差及只适用于单一作物,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等问题。因此,我国联合收获机喂入量检测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对高精度农业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研发力度,提高检测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未来联合收获机将向着大型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收获机 喂入量检测 机器视觉 传感器 自动调控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畜禽养殖机器人中的应用与展望
9
作者 王克林 刘龙申 +3 位作者 陈金鑫 李鹏 OKINDA Cedric 沈明霞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2期44-57,共14页
我国畜禽养殖量常年居于世界前列,不仅养殖种类齐全,且产业链与相关配套完整,在农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由于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疫病流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养殖产业对智能化、无人化的养殖设备提出了更高的... 我国畜禽养殖量常年居于世界前列,不仅养殖种类齐全,且产业链与相关配套完整,在农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由于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疫病流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养殖产业对智能化、无人化的养殖设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中,养殖机器人作为实现智慧化养殖的重要载体,可有效替代或协助人类完成部分工作,且对于提升动物福利、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浪费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本研究综述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自主导航等智能技术及热红外相机、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在养殖机器人上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可实现的例如动物生理信息检测、行为姿态识别、环境监测调控、饲料蛋奶管理等多种功能。此外,由于我国自动化养殖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研究亦针对目前国内外智能化养殖机器人的产业现状和方向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其背后发展历程、市场前景和政策支撑。本研究还展望了未来智能养殖行业的发展,指出了当前技术在经济性、稳定性、动物接受度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前进方向和改进目标,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农业机器人 智慧养殖 深度学习 畜禽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大蒜联合收获机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王永健 丁想 +5 位作者 李骅 SAMUEL Mbugua Nyambura 李玉青 葛艳艳 仇世龙 冯学斌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大蒜联合收获机已基本实现了大蒜的机械化收获,但其智能化水平较低,在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偏航、溢仓及堵塞等问题,影响整机的作业质量和收获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大蒜联合收获机的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准确监测作业过... 大蒜联合收获机已基本实现了大蒜的机械化收获,但其智能化水平较低,在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偏航、溢仓及堵塞等问题,影响整机的作业质量和收获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大蒜联合收获机的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准确监测作业过程中的偏航、溢仓和堵塞故障问题,并进行语音播报提醒。该系统主要包括对行辅助模块、产量监测模块、故障诊断模块以及STM32单片机等。其中,对行辅助使用MPU6050陀螺仪监测收获机航向信息,与设定的航向角预警、报警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收获机是否偏离正常作业路线;产量监测将单粒大蒜质量与统计的大蒜总数相乘计算出已收获的蒜头总质量,并与设定的满仓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收集仓是否满仓;故障诊断通过霍尔传感器收集夹持输送机构从动轮的转速,并与设定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发生堵塞。通过室内调试,对行辅助模块最大误差值为1.3°,最小误差值为0.2°;产量监测模块监测计数准确率为96.7%;故障诊断模块识别转速平均误差值为0.8 r/min,误差率为0.4%,能够准确监测夹持装置堵塞时从动轮转速的变化状况。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监测系统具备可行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该研究,本监测系统可以长时间稳定工作,并在大蒜收获机出现偏航、溢仓及堵塞故障时,及时发出报警信息,能够显著改善传统大蒜收获机的作业质量,提升作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收获机 对行辅助 实时监测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耦合试验台在拖拉机整机标准化试验中的应用与实践
11
作者 林恒矗 郭志强 +3 位作者 杨坤 于志威 宋正河 杨子涵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现行拖拉机试验场标准试验的试验一致性与试验效率,本研究基于轮耦合试验台开展了拖拉机整机标准化试验方法研究。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提出针对不同障碍物规格的驱动谱编程计算方法和响应迭代方法,利用路面信息模拟试验的方... 为进一步提高现行拖拉机试验场标准试验的试验一致性与试验效率,本研究基于轮耦合试验台开展了拖拉机整机标准化试验方法研究。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提出针对不同障碍物规格的驱动谱编程计算方法和响应迭代方法,利用路面信息模拟试验的方式对拖拉机试验场颠簸试验进行等效模拟,利用响应信号模拟试验的方式对试验场驾驶员全身振动测量试验进行等效复现。在拖拉机颠簸试验场景下,标准规定的目标测点在试验场试验和台架试验场景下的加速度最大值偏差均小于0.7g,并且目标测点信号的功率谱密度特征相一致;在拖拉机驾乘舒适性测量场景下,各迭代通道误差可收敛至10%以内,试验场试验与台架试验的座椅三轴加速度的加权均方根偏差为0.28g。实例结果表明,轮耦合试验台具备对现行拖拉机整机标准化试验进行模拟复现的能力,可为农机领域结构耐久及驾乘舒适性试验提供更加高效便捷、试验结果量化可控的技术手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轮耦合试验台 试验场试验 试验验证 整机耐久性 驾乘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转向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作者 王元俊 李明生 +3 位作者 谢守勇 陈行政 刘凡一 汪子涵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45-58,共14页
拖拉机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动力装备,其转向系统性能对农业生产作业效率、能耗控制及操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深入研究拖拉机转向系统技术发展,对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拖拉机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动力装备,其转向系统性能对农业生产作业效率、能耗控制及操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深入研究拖拉机转向系统技术发展,对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机电液一体化、电子控制与传感技术的发展,拖拉机转向系统在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结构和新产品,涵盖多种技术类型。机械转向系统凭借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基础农业作业场景中仍占据主流地位。液压转向系统通过液压助力原理,显著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强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借助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可根据不同作业工况精准调节助力大小,实现转向操作的智能化与舒适化。本研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拖拉机转向系统在机械转向、液压转向、电动助力转向、倍速转向、折腰转向、摆转式前桥转向、四轮转向、差速转向及滑移转向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产品应用阐明了各系统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最后,纵观拖拉机转向技术发展历程,对农业拖拉机转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随着农业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趋势,未来拖拉机转向系统将朝着线控转向和智能转向方向发展。线控转向技术通过取消机械连接,有效减少了机械磨损与故障点;智能转向系统则融合多传感器信息采集与先进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自主转向与路径规划,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转向系统 农业机械 智能化 新能源 动力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器技术在水果采摘机器人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
13
作者 吕秋辉 朱立学 +2 位作者 张世昂 陈逸鹏 毛顺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2期58-68,共11页
目前水果采摘存在劳动力短缺、采摘效率低和作业环境复杂等问题,亟须发展具备高精度感知与自主作业能力的智能化采摘装备,以全面提升果实采摘的效率和质量。传感器技术在水果采摘机器人中的应用包括路径规划、果实识别、定位及抓取控制... 目前水果采摘存在劳动力短缺、采摘效率低和作业环境复杂等问题,亟须发展具备高精度感知与自主作业能力的智能化采摘装备,以全面提升果实采摘的效率和质量。传感器技术在水果采摘机器人中的应用包括路径规划、果实识别、定位及抓取控制等关键任务环节。针对非结构化果园环境,视觉、触觉与激光传感器的协同应用可实现目标识别、位置感知与避障控制,显著提升了采摘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作业精度,但是现有传感器仍然存在一些技术短板,如视觉传感器易受阳光干扰、枝叶遮挡和果实密集分布等因素影响,导致目标检测困难;触觉传感器易受温湿度影响,难以量化复杂的力学反馈,因而细微抓取力控制困难;由于非结构化环境下的路径优化困难,且激光传感器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同时,单一传感器存在感知维度单一、环境适应性不足和果实特征感知不足等局限,难以适应非结构化果园环境。为此,针对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面临的数据异构性、时序同步性和计算复杂性等挑战,对传感器技术在水果采摘机器人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融合红外、紫外等多波段成像技术和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HDR)成像技术,柔性电子皮肤结合仿生结构设计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技术 视觉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 激光传感器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农业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小型增程式油——电混动履带旋耕机动力匹配机制与控制策略研究
14
作者 赵立军 周文智 +3 位作者 殷文科 杨艳 李强 黎斌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22-34,共13页
针对丘陵山地传统燃油履带旋耕机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多,而纯电驱动旋耕机又存在峰值扭矩有限、续航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面向山地作业的小型智能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履带旋耕机方案。其核心设计采用柴油机直接驱动高负载的旋耕刀具... 针对丘陵山地传统燃油履带旋耕机能耗高、污染物排放多,而纯电驱动旋耕机又存在峰值扭矩有限、续航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面向山地作业的小型智能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履带旋耕机方案。其核心设计采用柴油机直接驱动高负载的旋耕刀具,同时由驱动电机独立控制双侧履带行走系统,通过分动箱实现机械功率分流以降低传动损耗;柴油机至旋耕刀辊的直驱传动链效率高达92%,较传统液压传动方案显著提升约27%。为优化能源管理与地形适应性,融合坡度、滑移率及土壤参数信息构建外部负载动态预测模型,并开发了SOC—扭矩双阈值分层控制策略,该策略包含电量安全保障、地形适应能力保障和作业效率与能耗优化3个递进优先级层级。利用AVL Cruise平台进行高精度建模仿真,结合履带滑移率实时优化算法提升系统通过性。在典型山地作业循环MTLC仿真中,相较于传统燃油系统,所提方案在25°陡坡旋耕工况节能20%,在35°坡行走工况节能21%,颗粒物PM排放降低45%,优于国家现行限值标准。基于工程样机的实地测试验证了关键性能:行走电机单侧可输出高达85 N·m的最大驱动扭矩,在35°黏壤土坡道上起步时实测峰值扭矩达82.1 N·m,平均滑移率稳定于21.5%;系统动态响应迅速,负载突变下电机扭矩补偿响应时间小于0.8 s;配备的2.88kW·h动力电池组在混动架构与智能策略支持下,使整机续航能力较传统方案提升40%。该研究为丘陵山地农业装备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原型,其直驱作业加电驱行走的架构具有良好的多功能平台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旋耕机 增程式混合动力 丘陵山地 燃油经济性 动态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贝类采收设备自动驾驶滑移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志磊 郭飞宏 +3 位作者 周炳洋 徐斌 吴昊 母刚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针对自走轮式滩涂贝类采收设备在作业时,由于滩涂底质受力应变导致车轮滑动产生相对位移,进而影响自动驾驶路径跟踪精度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滑移预测方法。根据四轮底盘运动学模型推导车辆运动轨迹,并... 针对自走轮式滩涂贝类采收设备在作业时,由于滩涂底质受力应变导致车轮滑动产生相对位移,进而影响自动驾驶路径跟踪精度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滑移预测方法。根据四轮底盘运动学模型推导车辆运动轨迹,并结合轮胎横向和纵向受力特性,建立设备行走动力学模型,明确纵向滑移与横向滑移滑转的计算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自动驾驶试验平台,包括感知层、规划层和控制层,通过RTK-GNSS系统及相关传感器采集设备位置、转角及轮速等信息。通过纵向滑移试验与横向滑移滑转试验,探究采收设备在滩涂环境下的滑移特性。纵向滑移试验分析了电机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与设备载重对滑移率的影响,并通过数据拟合建立纵向滑移模型。横向滑移滑转试验探讨了不同转向角条件下的滑移特性,拟合得出横向滑移滑转模型。为简化计算,模型采用泰勒多项式形式表达滑移系数函数,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准确性,实际轨迹与预测轨迹误差小于16%,显著降低了滩涂自动驾驶滑移干扰误差。本研究通过试验分析和模型优化,提升了滑移预测精度,为滩涂贝类采收设备在软质地面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导航提供参考。未来可进一步研究滑移模型参数实时估计与触土部件动力学建模,以提高设备作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滩涂 贝类采收 动力学模型 滑移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s的云机器人视觉导航方法
16
作者 陈家政 付根平 +3 位作者 黄伟锋 胡宏男 张世昂 朱立学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98-110,共13页
为解决肉鸽养殖机器人自主导航精度、实时性、算力等要求,本研究将机器人本体算力需求转移至云服务器,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云机器人视觉导航方法。首先,在YOLOv5s基础上采用Ghost-Shuffle Conv(GSConv)代替主干网络与颈部网络的... 为解决肉鸽养殖机器人自主导航精度、实时性、算力等要求,本研究将机器人本体算力需求转移至云服务器,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云机器人视觉导航方法。首先,在YOLOv5s基础上采用Ghost-Shuffle Conv(GSConv)代替主干网络与颈部网络的传统卷积层,并精简了主干网络冗余的网络层。其次,在Spatial Pyramid Pooling-Fast(SPPF)模块中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并在颈部网络中采用Ghost Bottleneck与ECA融合来替换C3模块,以减少参数量与计算量,实现网络轻量化,并提升对小目标的检测能力。模型训练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相较于原YOLOv5s模型,总参数量减少了75.57%,模型大小仅为3.7 MB,准确率P、精度均值mAP和召回率R分别提高了2.60、2.59和2.62个百分点,检测速度为51帧/s,即减少了7.2 ms。将此模型部署到云服务器上,通过压缩图像分辨率与减少模型参数,有效提高了图像传输速度,降低了云机器人自身的算力需求。在肉鸽养殖场不同光照和不同速度条件下进行的视觉导航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导航算法最大横向偏差平均值为5.281 cm,绝对横向偏差平均值不超过1.474 cm,最大航向偏差平均值为5.455°,绝对航向偏差平均值不超过1.897°。可见,本研究所提出的改进模型用于肉鸽养殖机器人视觉导航,具有准确率高、速度快的特点,能为养殖场智能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鸽养殖 改进YOLOv5s 视觉导航 云机器人 室内导航 云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及遥感植被指数的无人农场水稻产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俊 吴振伟 +2 位作者 姜海 柯娟 FOYEZ Ahmed Prodhan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有效的粮食策略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内水稻产量进行及时且准确的预测至关重要。尽管利用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产量预测已有一定进展,但现有研究在深入解析机器学习模型机理及高时空分辨率...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有效的粮食策略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内水稻产量进行及时且准确的预测至关重要。尽管利用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产量预测已有一定进展,但现有研究在深入解析机器学习模型机理及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的应用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2023年的Sentinel和MODIS NDVI数据及县级产量信息,应用随机森林模型从县级扩展至像素级,以江苏射阳无人农场为例对水稻产量进行预测,并探讨不同特征对模型学习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23年8—10月的NDVI数据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此阶段为作物生长周期中的关键时期,植被覆盖和生长状态在此期间对产量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随机森林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县级水稻产量,其中RMSE值为339.5 kg/hm^(2)。(2)此外,分析2023年射阳农场水稻产量空间分布图发现,水稻产量在该区域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边缘地区产量较低,中心区域产量较高,产量主要集中在9000~9300 kg/hm^(2)。其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对机器学习及植被数据在产量预测中的应用理解,也为提高模型准确性及制定科学的粮食生产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 机器学习 遥感 植被指数 产量预测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扶自走式电动微耕机设计与试验
18
作者 杨晓 樊宝龙 +1 位作者 温昌凯 谢斌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1-21,共11页
针对传统油动微耕机使用环境受限、热效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设计一种轮边驱动式电动微耕机。根据典型作业场景,分析微耕机的功能需求,确定电动微耕机的关键性能参数和动力参数,设计操纵界面与电气系统。基于离散元法对电动微... 针对传统油动微耕机使用环境受限、热效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设计一种轮边驱动式电动微耕机。根据典型作业场景,分析微耕机的功能需求,确定电动微耕机的关键性能参数和动力参数,设计操纵界面与电气系统。基于离散元法对电动微耕机的作业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选取扭矩作为电动微耕机作业稳定性仿真的评价指标,在稳定作业阶段(0.68~1.2 s)的数据,转矩的最大值为81.12 N·m,最小值为36.24 N·m,平均转矩为51.26 N·m。对整机功率消耗进行分析,当机组前进速度为0.3 m/s,旋耕刀转速为300 r/min,耕作深度为12 cm的条件下,旋耕作业消耗的平均功率为1.61 kW。采用平均抛土质量作为旋耕机抛土性能仿真的评价指标,在0.68~1.2 s的稳定作业期间,平均抛土质量为1.96 kg。最终,开展电动微耕机的田间旋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平均旋耕深度为122.3 mm,符合中小型旋耕机的耕深标准(≥100 mm),同时也满足丘陵旋耕作业要求(≥110 mm),平均旋耕幅度为703.1 mm,已达到中小型微耕机的耕深标准(≥70 mm),行走驱动电机的最大平均功率为1922.65 W,满足旋耕作业要求。此外,旋耕深度和宽度的稳定系数分别为86%和94%,表明旋耕作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验证,样机性能符合设计标准与作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微耕机 旋耕作业 离散元 仿真 耕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贝类播苗设备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栾宇航 钱宇星 +3 位作者 高敏 王明宇 李秀辰 张寒冰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2期69-78,共10页
为提高智能贝类播苗设备离散元仿真参数的准确性,本研究首次系统标定了移滩规格四角蛤蜊贝苗与接触材料(EVA、不锈钢板)及贝苗间的接触参数。通过物理特性试验与离散元相结合的方法对贝苗接触参数进行标定。利用三维扫描仪逆向工程技术... 为提高智能贝类播苗设备离散元仿真参数的准确性,本研究首次系统标定了移滩规格四角蛤蜊贝苗与接触材料(EVA、不锈钢板)及贝苗间的接触参数。通过物理特性试验与离散元相结合的方法对贝苗接触参数进行标定。利用三维扫描仪逆向工程技术获取贝苗轮廓,基于Hertz-Mindlin无滑移接触模型建立贝苗颗粒模型。分别采用自由下落碰撞法、倾斜平面滑动法、固定斜面滚动法对贝苗与接触材料(EVA、不锈钢板)间接触参数进行标定,结果表明:贝苗与EVA间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39、0.538、0.205;贝苗与不锈钢板间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128、0.323、0.177。通过悬挂碰撞法与MXZ-1型摩擦系数仪测定贝苗间接触参数。以贝苗与贝苗间接触参数为试验因素,以实测堆积角与仿真堆积角相对误差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最小相对误差为优化目标,对试验数据寻优分析得到:贝苗与贝苗间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170、0.620、0.313。通过提升圆筒法对标定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仿真堆积角与实测堆积角相对误差为3.6%,证明标定结果真实可靠。本研究填补了移滩四角蛤蜊贝苗离散元参数标定的空白,为智能播苗设备的料仓倾角、落料口位置和叶轮盘等关键部件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播苗设备 四角蛤蜊 贝苗 离散元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投饲船变量投饲水下分布数值模拟与分析
20
作者 成珉萱 汪小旵 +4 位作者 施印炎 王继浩 陈满 贾博 ARERU Degaga Petros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目前,采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投饲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为绿色养殖、经济养殖、生态养殖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投饲装置作为自动化、可控变量投饲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业性能及对应的饵料分布均匀度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通... 目前,采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投饲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为绿色养殖、经济养殖、生态养殖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投饲装置作为自动化、可控变量投饲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业性能及对应的饵料分布均匀度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饲料颗粒运动轨迹及模拟水下分布情况,研究投饲装置作业参数与结构参数等对饲料颗粒在水下分布的影响,确定无人投饲船的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通过对饲料颗粒在抛料作业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方程组得到饲料颗粒的运动方程。对饲料颗粒的本征参数进行测定,建立饲料颗粒的离散元模型,完成对饲料颗粒运动及水下分布情况的仿真分析。对行船速度、抛料盘转速以及拨片倾角组成的参数组合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影响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探究各参数在抛料作业过程中影响颗粒水下分布的主次顺序,综合分析各参数对抛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组合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使饲料抛撒均匀性变异系数最小的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为:行船速度为2.085 m/s、抛料盘转速为759 r/min、抛料盘倾角0°,此时饲料抛撒均匀性变异系数最小,为28.919%,满足水产养殖饵料投饲作业要求,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水产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离散元 无人投饲船 水下分布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