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1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一种)新建筑:“人-机-物”协同的新人居环境科学
1
作者 谭刚毅 李晓峰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4-11,共8页
文章以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切入,探讨作为“时代镜子”的建筑在今天的发展,提出当代“人-机-物”协同共生的新型人居环境科学的转型。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分析了建筑学范式变革的必然性,尝试提出以“人-机-物”协... 文章以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切入,探讨作为“时代镜子”的建筑在今天的发展,提出当代“人-机-物”协同共生的新型人居环境科学的转型。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分析了建筑学范式变革的必然性,尝试提出以“人-机-物”协同为核心的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体系重构路径。基于危机驱动和创新牵引,讨论了灾害韧性和新兴技术推动建筑学从传统物理空间的营造,转向基础设施的系统构建与连接;以及从具身认知转向与智能系统、数据流和环境的交互。设计的价值重塑和范式转移,为未来人居环境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新建筑 “人-机-物”协同 人居环境科学 基础设施 范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社会现实的中国建筑理论困境
2
作者 赵辰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1-13,共3页
0前言:当下社会现实引发的学科危机《新建筑》杂志数十年来始终将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前沿话题作为重要的出版内容,并不断深入探讨,实属难能可贵。笔者曾数次受邀在该杂志的十周年庆论坛上发表演讲。2023年,在40周年庆论坛上,我再次以... 0前言:当下社会现实引发的学科危机《新建筑》杂志数十年来始终将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前沿话题作为重要的出版内容,并不断深入探讨,实属难能可贵。笔者曾数次受邀在该杂志的十周年庆论坛上发表演讲。2023年,在40周年庆论坛上,我再次以“面对社会现实的中国建筑理论困境”为题,对中国建筑学术界进行了理论反思,旨在引发大家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特定状况,进行本学科的深入思考与思辨,为中国的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注入新的内涵并赋予新的前景。应《新建筑》杂志之邀,我将这些思考撰写成文,以供更多读者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历史与理论 学科危机 理论困境 理论反思 深入思考 《新建筑》 论坛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界:危机中的建筑学进路——从1983年《新建筑》创刊号谈起
3
作者 杨宇振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当下的建筑学危机是社会总体发展问题与学科本身内部长期问题共构的结果,如果要有所突破,需要在两者的辩证运动中去探寻可能的路径。从这一点上讲,1983年《新建筑》创刊号里指出和探讨的建筑学的多个维度问题,至今仍然尖锐和持续地存在... 当下的建筑学危机是社会总体发展问题与学科本身内部长期问题共构的结果,如果要有所突破,需要在两者的辩证运动中去探寻可能的路径。从这一点上讲,1983年《新建筑》创刊号里指出和探讨的建筑学的多个维度问题,至今仍然尖锐和持续地存在,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实在值得思考。文章从《新建筑》创刊号中的文本状态和内嵌理念谈及当时建筑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和呈现出来的三种状态,进一步探讨当下社会状况和发展危机中的建筑学进路,指出建筑学应从工具性实践更新为社会实践,从物的生产转换为社会空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筑》创刊号 建筑学危机 高等建筑教育 自发性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整合的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探索——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澄 王飞 解文龙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其目的是整合原有碎片化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强化技术和管理的统合作用。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所开展的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探索为例,从模式创新、模式支撑、模式成效三方面解...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其目的是整合原有碎片化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强化技术和管理的统合作用。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所开展的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实践探索为例,从模式创新、模式支撑、模式成效三方面解析了基于城市总设计师制、建筑师负责制、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项目负责人和全过程咨询的五位一体全过程管理模式及实施要点,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展多模式整合的全过程管理实践提供模式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总设计师制 建筑师负责制 工程总承包(EPC) 全过程工程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居环境创新类课程跨学科教学机制研究
5
作者 薛滨夏 张鹏 +1 位作者 李同予 李罕哲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48-153,共6页
以“人因”概念为核心、人地关系为视角是健康人居环境与传统人居环境课程体系的根本差异。文章以高校创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架构,融入心理学、公共卫生、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 以“人因”概念为核心、人地关系为视角是健康人居环境与传统人居环境课程体系的根本差异。文章以高校创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架构,融入心理学、公共卫生、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内容,提出跨学科多视角知识板块耦合的教学机制模型。以“健康人居环境”为核心理论范式,融合广泛的跨学科知识,辅助学生掌握前沿健康人居理论和概念体系,搭建面向公共健康的现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技能。在高度集中的课程框架中,使学生深度掌握并体会创新类课程教学机制及其目标和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视角选择、调查研究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健康人居环境领域的自我建构学习意识,在学科协同和知识耦合过程中,完成创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健康人居环境 创新类课程 跨学科 教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生放学步行路径慢行空间时空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以西安市旧城区为例
6
作者 王琰 李慧斌 +1 位作者 李志民 许懿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步行通学路径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空间,普遍存在空间局促、标准低、设施差、安全不足等问题,亟待更新优化。以建设儿童友好环境为导向,以促进小学生安全通学、活力通学、健康通学为目标,运用GPS时空轨迹追踪、GIS核密度图像分析... 步行通学路径是小学生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空间,普遍存在空间局促、标准低、设施差、安全不足等问题,亟待更新优化。以建设儿童友好环境为导向,以促进小学生安全通学、活力通学、健康通学为目标,运用GPS时空轨迹追踪、GIS核密度图像分析、行为注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安旧城区4所小学的放学步行路径慢行空间展开调研,总结其时空分布特征与时空行为特征,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并针对校前区、人行道、道路交叉口、商业外部空间、口袋公园及广场等重要节点空间提出优化原则与策略,为提升通学空间环境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友好 步行路径 慢行空间 时空特征 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建筑规划学科与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彭仲仁教授访谈
7
作者 刘小虎 袁磊 徐利权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54-157,共4页
经过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从高峰期逐渐回落,市场对建筑人才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骤减。行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文章是对佛罗里达大学彭仲仁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如何理... 经过三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从高峰期逐渐回落,市场对建筑人才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骤减。行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文章是对佛罗里达大学彭仲仁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如何理性看待建筑行业的发展周期规律与趋势预判、人工智能与行业的结合,以及建筑教育体系的创新探索。旨在为中国城乡建设行业和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行业 人工智能 教育创新 口述访谈 彭仲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凝聚子群分析的万里茶道沿线古村落集群式保护利用研究——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
8
作者 袁磊 雷靛 +1 位作者 刘晗 刘小虎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五峰县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节点,探索其古村落的集群式保护利用模式,有利于文化线路沿线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文章运用MCR最小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采用“集群—核心村—核心廊道”的逻辑顺利展开研究,探索五峰县古村落的集群分布... 五峰县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节点,探索其古村落的集群式保护利用模式,有利于文化线路沿线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文章运用MCR最小阻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采用“集群—核心村—核心廊道”的逻辑顺利展开研究,探索五峰县古村落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五峰县万里茶道与当今的交通布局高度契合;(2)五峰县古村落大多集中分布在西部武陵山脉地区,基本沿古茶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线性分布特征;(3)基于五峰县集群网络计算得出4个凝聚子群、6个核心村、1条核心廊道。进而提出“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的综合集群式保护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万里茶道 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前志,启后新--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回顾
9
作者 朱蕾 张凤梧 吴葱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25-30,共6页
通过梳理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1990年代),再到信息化测绘(21世纪)的三个阶段的教学变革。重点论述21世纪以来,面对建筑教育改革、测绘技术发展及遗产保护多样化需求,教学团队如何秉持向... 通过梳理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教学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1990年代),再到信息化测绘(21世纪)的三个阶段的教学变革。重点论述21世纪以来,面对建筑教育改革、测绘技术发展及遗产保护多样化需求,教学团队如何秉持向古代经典学习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融合新技术、创新成果表达等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系统性和规范化为基础,兼具多元化与研究性的教学体系。该体系在实践应用中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可为我国古建筑测绘调查工作的开展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测绘 数字化 信息化 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测绘近百年,东南传承恒创新
10
作者 陈薇 贾亭立 是霏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2-17,共6页
东南大学园林测绘以及相关的研究历经近百年,成果丰硕、特色鲜明。文章系统梳理东南大学的园林测绘研究历程,将其分为先驱探索、真实记录、范畴拓展、视角创新四个阶段,列举各阶段测绘成果,总结特色,展现出东南大学在园林测绘教学和研... 东南大学园林测绘以及相关的研究历经近百年,成果丰硕、特色鲜明。文章系统梳理东南大学的园林测绘研究历程,将其分为先驱探索、真实记录、范畴拓展、视角创新四个阶段,列举各阶段测绘成果,总结特色,展现出东南大学在园林测绘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以及持续不断的拓展探索,以期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并激励后辈不断传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园林测绘 东南大学 教学研究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可持续的防疫应急医疗建筑
11
作者 张昕楠 曾良 +1 位作者 刘信子 宋祎琳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40-145,共6页
防疫应急医疗建筑近年来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文章介绍了应急医疗建筑产生的背景,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四类应急医疗建筑的特点:强调快速响应、大规模新建的应急救治中心;改造公共建筑并能恢复原有功能的方舱医院;“平疫结合”“平急两用... 防疫应急医疗建筑近年来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文章介绍了应急医疗建筑产生的背景,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四类应急医疗建筑的特点:强调快速响应、大规模新建的应急救治中心;改造公共建筑并能恢复原有功能的方舱医院;“平疫结合”“平急两用”背景下的长期应急保障提升项目;小型化单体防疫设施。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从健康城市体系出发,引入更大的区域决策与城市规划,建立不同阶段、等级的应急医疗建筑体系及配套管理措施,实现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成本可控、快速响应、循环利用,构建完善、高效、可持续的应急医疗建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医疗建筑 防疫 可持续 应急救治中心 平急两用 健康城市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新客站周边“不夜城”地区的健康低碳更新潜力研究
12
作者 华霞虹 李依凡 刘刊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城市的健康低碳发展是个系统性问题,在功能复合、系统综合、高密度、高容量的城市建成区域开展试点实践更为迫切和有效。以上海新客站周边“不夜城”地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型铁路客运枢纽地区正是这类既面临可持续转型的严峻挑战,又具备... 城市的健康低碳发展是个系统性问题,在功能复合、系统综合、高密度、高容量的城市建成区域开展试点实践更为迫切和有效。以上海新客站周边“不夜城”地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型铁路客运枢纽地区正是这类既面临可持续转型的严峻挑战,又具备诸多健康低碳更新潜力的典型地区。文章从“不夜城”的核心城市价值入手,通过回溯40余年建设历史,针对当前地区发展滞缓的系统性城市问题,分析背后蕴含的内外限制因素,并结合健康低碳主导的国际站城融合案例的开发建设经验,提出“不夜城”未来健康低碳发展的城市系统更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低碳发展 中心型铁路客运枢纽地区 上海“不夜城” 城市系统更新 公共交通体系 慢行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学的新范式
13
作者 徐苏斌 涂颖佳 +3 位作者 青木信夫 付宇煊 孙兆君 赵敏君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个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聚焦其新范式构建,既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不同适用性,文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学在学科综合与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发展...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个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聚焦其新范式构建,既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及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不同适用性,文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学在学科综合与社会需求驱动下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我国的文化遗产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哲学发展,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文化遗产学概念框架。这一框架范式转化的目标从学科细分转变为学科综合,因此文化遗产学新范式并非形成一个新的学科,而是形成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知识生产的平台,从而协助科学共同体跨越学科边界建立合作,获得新视角、新知识,从而完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范式 科学共同体 价值体系 跨学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活墙健康效益与减碳潜力协同优化研究
14
作者 刘小虎 高洁 +1 位作者 陈秋瑜 耿欣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探索植物活墙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协同提升健康效益与减碳潜力的综合作用机制。基于既往研究,通过多场景实测(街道峡谷、老旧小区及室内环境)、数学模型构建(滞尘与热工性能模型)及软件模拟(ENVI-met、EnergyPlus)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分析... 探索植物活墙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协同提升健康效益与减碳潜力的综合作用机制。基于既往研究,通过多场景实测(街道峡谷、老旧小区及室内环境)、数学模型构建(滞尘与热工性能模型)及软件模拟(ENVI-met、EnergyPlus)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分析了活墙对颗粒物吸附、VOCs降解及微气候调节的作用机制,并探究了植物种类、基质特性与空间布局的协同优化路径。研究证实:在室外环境中,活墙展现出显著的颗粒物捕获能力,同时可通过遮阳效应和蒸腾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微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室内应用方面,特定植物品种表现出优异的污染物降解稳定性,其光合作用过程同步实现了空气净化与碳固定的双重功能。这种多效合一的特性使植物活墙成为连接建筑环境改善与碳中和目标的理想技术载体,体现了生态技术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中的整合优势。研究结果验证了植物活墙在健康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价值,推动了活墙建筑从单目标优化向多系统整合转型,为落实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活墙 健康效益 减碳潜力 多尺度评估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义分割与层次分析耦合的城市历史街区步行舒适度评价研究--以济南将军庙历史街区为例
15
作者 高晓明 王航 +1 位作者 李超先 王月涛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步行舒适度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空间品质的改善以及生活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城市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义分割与层次分析的耦合,通过整合街景照片爬取、视觉...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步行舒适度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空间品质的改善以及生活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城市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语义分割与层次分析的耦合,通过整合街景照片爬取、视觉感知分析和肯德尔相关性分析等技术方法,从客观的机器算分与主观的人工打分两方面构建城市历史街区步行舒适度评价框架;并以济南将军庙历史街区为例,结合视觉感知分析对步行舒适度的人工打分与机器算分进行差异比对和肯德尔相关性分析,从而揭示影响城市历史街区步行舒适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定量分析了城市历史街区步行空间的环境特征及其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偏好,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改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街区 步行舒适度 语义分割 层次分析 将军庙历史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住区低碳健康协同效益研究
16
作者 薛名辉 冯懿梦 慕竞仪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满足居民健康、安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完成“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研究关注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住区“低碳”与“健康”的协同效益。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揭示住区低碳和健康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对中国和欧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满足居民健康、安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完成“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研究关注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住区“低碳”与“健康”的协同效益。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揭示住区低碳和健康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对中国和欧美国家的空气质量和健康指数进行比较,进一步证实了低碳建设对健康的积极影响,由此提出我国低碳建设将带来巨大的健康潜力;最后,通过总结与东北地区气候相近的美国、加拿大和瑞士城市住区案例的经验,为提升该地区低碳健康协同效益提供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住区 低碳健康协同效益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以恩施州咸丰县马家沟村为例
17
作者 张娅薇 周睿彬 +1 位作者 王宸烁 舒阳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地方性知识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利用地方性知识进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潜力巨大,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框架及技术路径。文章尝试构建地方性知识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中的应用框架。首先明确... 地方性知识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利用地方性知识进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潜力巨大,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地方性知识的应用框架及技术路径。文章尝试构建地方性知识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中的应用框架。首先明确了地方性知识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同构关系;其次提出了“地方性知识提取—地方性知识评价—地方性知识应用”的系统性技术路径;最后以马家沟村的实证案例,验证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三种模式。研究以期为地方性知识在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上的运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传统村落 文化景观 活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创新--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
18
作者 冷婕 戴秋思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36-41,共6页
文章回溯了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创设及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课程发展的阶段特点,重点讨论近年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实践。近十年,面对课时严重压缩、科研及遗产保护需求逐渐转变、测绘技术快速发展等现实,教... 文章回溯了重庆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的创设及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课程发展的阶段特点,重点讨论近年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实践。近十年,面对课时严重压缩、科研及遗产保护需求逐渐转变、测绘技术快速发展等现实,教学组坚持秉承“与时俱进,守创并举”的教学发展思路,一方面坚守课程“以传统建筑文化认知”为核心的教学初衷;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群的整体优化,测绘选题方式、工作量、测绘各阶段时长的调整,教学方法的精细化设计及现代测绘工具的合理化引入等新尝试,积极应对变化,以期综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测绘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大学 历史建筑测绘 发展历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理论与历史新视野
19
作者 李华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1,共1页
在当代建筑学话语中,任何“新”的主张总会面临一些挑战。不仅因为它在历史中循环往复地出现,缺少稳定的内涵,还因其常常真假难辨,标准模糊。尽管如此,可以确定的是,当“新”的呼吁集中出现,往往是建筑的生产条件发生改变,建筑自身遭遇... 在当代建筑学话语中,任何“新”的主张总会面临一些挑战。不仅因为它在历史中循环往复地出现,缺少稳定的内涵,还因其常常真假难辨,标准模糊。尽管如此,可以确定的是,当“新”的呼吁集中出现,往往是建筑的生产条件发生改变,建筑自身遭遇困境或危机之时。2023年12月13日,在《新建筑》主编李晓峰的提议下,以“检省·界定·展现——建筑历史与理论新视野”为题,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新建筑》创刊40周年纪念暨新建筑论坛”即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的:“建筑学学科和建筑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的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城乡建设的转型,现代性危机的显现,不仅对建筑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呼唤对既有建筑学知识的更新与反思。而每一次实践领域的困境,都对历史与理论的研究有着更加急迫的需求,也是建筑历史与理论自身发展、检省的契机。本次论坛力图推进在向前看的展望,向后看的回顾,和针对当下面对的问题中,对建筑历史、理论和遗产方面的思考,包括但不限于对新视野、新方法、新议题和新材料的展现,对学科及相关问题的重新界定,以及对既定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晓峰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 城乡建设 现代性危机 真假难辨 建筑学知识 重新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建筑的测与绘
20
作者 谭刚毅 汤诗旷 新建筑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历史建筑测绘在建筑学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与多维价值,作为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连接历史、技术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当前建筑学正迈向多元化与信息化,各院校也立足测绘教学传统,努力拓展新对象、融合新方法、探索新... 历史建筑测绘在建筑学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与多维价值,作为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连接历史、技术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当前建筑学正迈向多元化与信息化,各院校也立足测绘教学传统,努力拓展新对象、融合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形成新模式,并不断取得新成果。2024年6月15日至16日,由教指委建筑历史工作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聚焦中外建筑历史与测绘教学的守正与创新,获得全国同仁的热切关注。在数字时代和建筑专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回溯测绘教学传统,讨论实践课程改革方向,正当其时。本期主题专栏的14篇文章基本涵盖了历史建筑测绘教学的历程梳理、课程建设、方法理念、案例与技术等诸方面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新方法 测绘 教育 历史建筑 教学传统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