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423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仓文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南巡盛典》纸张的综合科学分析
1
作者 吕淑贤 钟迪 +3 位作者 易晓辉 康葆强 陈明星 潘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1,共12页
《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书写用纸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对实物样本进行过科学分析。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大仓文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书写用纸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对实物样本进行过科学分析。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大仓文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南巡盛典》为样品,使用光学显微分析(OM)、纤维染色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micro-CT)、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micro-XRD)以及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纸样正反两面微观形貌相同,纤维间均有白色颗粒状填料物质;纸张为单层,填料物质不规则分布于纸张内部;纸张纤维组分为大量檀皮和少量稻草;表面主要元素为C、O、Si、S和Ca;填料物质的主要成分为生石膏,推测其有可能为纸浆内添加或由纸内碳酸钙转化而来。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确认“大仓文库”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南巡盛典》所用纸张为表面及内部无规律分布有生石膏的檀皮-稻草混料单层宣纸,进而从实物角度确切证明了文献中的“金线榜纸”为宣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仓文库 四库全书 南巡盛典 金线榜纸 宣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文物库房温湿度评价指标适用性对比
2
作者 闫智培 任珊珊 +1 位作者 田周玲 张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5,共9页
科学有效评价历史温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是优化库房温湿度设定策略、平衡文物预防性保护效果和可持续性的基础。目前较先进的定量评价温湿度对有机质文物化学降解风险影响的指标为寿命系数和保存指数,定量评价温湿度对有机质文物发生机械... 科学有效评价历史温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是优化库房温湿度设定策略、平衡文物预防性保护效果和可持续性的基础。目前较先进的定量评价温湿度对有机质文物化学降解风险影响的指标为寿命系数和保存指数,定量评价温湿度对有机质文物发生机械损伤风险影响的指标为平衡含水率和响应湿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上述指标对29间温湿度特点各异库房的实际历史温湿度的反映情况,探究了这些指标用于有机质文物库房历史温湿度评价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寿命系数适用于评价单一介质库房中有机质文物的化学降解风险;保存指数更适合评价混合介质库房中脆弱有机质文物的通用化学降解风险;平衡含水率是一种通用型有机质文物机械损伤风险评价指标;响应湿度适用于评价已经适应其历史温湿度环境的有机质文物发生机械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库房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险评价 化学降解 机械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盐冻融条件下莫高窟砂砾岩晶相蚀变特征研究
3
作者 钱玲 吴玉琪 +1 位作者 吕功煊 陈港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盐害引起的硅酸盐质文化遗产劣化是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尤其水盐侵蚀作用导致的砂砾岩蚀变行为与岩石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是难点。通过对采集于莫高窟崖体的砂砾岩块进行矿物自动定量分析(TIMA)、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 盐害引起的硅酸盐质文化遗产劣化是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尤其水盐侵蚀作用导致的砂砾岩蚀变行为与岩石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是难点。通过对采集于莫高窟崖体的砂砾岩块进行矿物自动定量分析(TIMA)、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表征,发现试验岩块在含盐水溶液中进行冻融循环后,岩块中的钠、钾长石类组分发生了向高岭石类物相蚀变的行为,同时伴随着岩块本身碎裂。离子盐溶和水环境引发的交代作用是水盐冻融循环过程中砂砾岩矿物组分发生蚀变的主要原因。方解石、白云石和绿泥石等矿物的蚀变表现为晶相溶蚀和重构,石英发生部分晶格畸变。这种砂砾岩矿物组分受外界环境变化引发自身晶相转变、重构的行为使岩体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崖体在力学性能上产生劣化,引发崖体裂隙扩大、失稳等,也是遗址基体底部掏蚀,坍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晶相蚀变 水盐运移 盐害 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环境微生物变化分析
4
作者 周新光 张赛伟 +3 位作者 黄河 钱晓雍 高宇 赵叶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 微生物病害是出水木质古船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古船所处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或对古船产生直接危害,或通过改变古船所处环境进而影响文物安全,同时环境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因此,环境和微生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动态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时发现风险甚至预测风险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出水木质古船保护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的环境特征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潜在病害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前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水体微生物丰富度与多样性明显下降,尤其细菌丰富度大幅下降;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比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幅度小,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较小。沉积物和水环境中可参与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潜在病害微生物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曲霉菌(Aspergillus)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此外,沉积物中存在比例较高的硫酸盐还原菌须引起关注。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环境因子-病害微生物监测评估方法体系,为后续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地积累基础数据进而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手段评估甚至预测“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环境微生物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二号”古船 出水前后 环境因子 微生物分析 古船保护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监测和机器学习的自动化洞窟保护管理方法
5
作者 刘成 伍淑仪 +1 位作者 刘逸堃 王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3,共9页
科学有效的石窟环境保护与管理策略对窟内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利用麦积山两个单开口洞窟的环境监测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建立了一种自动化洞窟保护管理方法,可依据窟内外水汽的活动来实时判别窟门的活动。先根据监测数据... 科学有效的石窟环境保护与管理策略对窟内文物的安全至关重要。利用麦积山两个单开口洞窟的环境监测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建立了一种自动化洞窟保护管理方法,可依据窟内外水汽的活动来实时判别窟门的活动。先根据监测数据遴选水汽活动的三个特征参数——趋势、数值和短时波动差异,再采用机器学习分类器识别窟门的长期开闭状态,最后通过离群值进一步诊断检测人员的瞬时出入情况。评估结果表明,在筛选出最优参数的情况下,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良好的综合识别准确率,其中窟门开闭状态达97.7%,瞬时出入活动检测达94.9%,满足自动化洞窟管理的需求。为未来的保护管理方案制订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管理 机器学习 预防性保护 环境监测 麦积山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皇城台护墙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
6
作者 秦立科 韦坤 +2 位作者 王磊 庞磊 王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皇城台护墙是石峁皇城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皇城台安全的关键,目前护墙灰缝材料风化严重且存在一定外倾变形,急需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适合皇城台护墙稳定性计算公式,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分析了高... 皇城台护墙是石峁皇城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皇城台安全的关键,目前护墙灰缝材料风化严重且存在一定外倾变形,急需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适合皇城台护墙稳定性计算公式,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分析了高宽比、灰缝强度和竖向外荷载对护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护墙为内部松散的重力式挡墙,存在沿内部灰缝滑移和倾覆两种破坏类型,倾覆破坏时的倾覆角度和墙体高度、灰缝强度等多种因素相关;护墙灰缝强度相同时,在护墙底部稳定性系数最小,最易发生倾覆破坏;护墙稳定性随着高宽比及竖向外荷载增加、灰缝强度减小而降低。研究结果为石峁皇城台护墙的稳定性评估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护墙 破坏类型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长清仙人台4号墓出土青铜盘的铸造工艺及相关问题
7
作者 郎剑锋 丁昊阳 丁忠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山东长清仙人台4号墓出土的青铜盘,在形制和装饰细节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表面观察和X-CT技术分析发现,青铜盘的铸造工艺较为复杂,盘身与盘足、盘耳分铸而成,盘足、盘耳通过铸接、铸焊技术与盘身进行连接。与同时期其他青铜盘的工... 山东长清仙人台4号墓出土的青铜盘,在形制和装饰细节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表面观察和X-CT技术分析发现,青铜盘的铸造工艺较为复杂,盘身与盘足、盘耳分铸而成,盘足、盘耳通过铸接、铸焊技术与盘身进行连接。与同时期其他青铜盘的工艺相比,仙人台青铜盘的铸造工艺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反映了工匠的独特匠心。这一发现和认识还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考古学“透物见人”相关论述中的群体偏好,有利于从“群体”和“个体”两个维度实现“透物见人”的学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人台4号墓 青铜盘 工艺 “透物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宦官马永成墓出土银印章盒的研究
8
作者 员雅丽 周文丽 孙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9,共15页
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海淀区八里庄玲珑巷发掘了一座竖穴土坑墓,为明代宦官马永成墓,在墓室北壁龛内发现1套银印章盒,盒上附锁和钥匙1副,锁挂于印章盒上,钥匙放置于盒前。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便携式XRF能谱仪、扫... 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海淀区八里庄玲珑巷发掘了一座竖穴土坑墓,为明代宦官马永成墓,在墓室北壁龛内发现1套银印章盒,盒上附锁和钥匙1副,锁挂于印章盒上,钥匙放置于盒前。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便携式XRF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这套印章盒的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印章盒为含铜较少的银合金,盒盖、盒身为银料锤揲为多块长方形银片后焊接而成,印章盒及其上的配件如锁、钥匙、合页等均进行了鎏金处理,分析结果为了解明代银制品的时代和技术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研究发现,明代墓葬出土银盒的造型和功能各异,在明代上层社会被广泛使用。明代墓葬出土的金属锁具主要为簧片广锁,多用于墓门、木箱或宝匣,在民间使用金属锁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印章盒的制作与马永成任职经历带来的对金属材料的偏好和获取便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永成墓 印章盒 锤揲 鎏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涿州博物馆藏几件黄铜件的科技分析与探讨
9
作者 姚智辉 袁梦 葛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对涿州博物馆9件不同时期的黄铜件,通过金相显微镜、SEM-EDS和ICP-MS进行组织和成分分析。7件钗簪、2件耳勺,主体均为铜锌合金,锌含量集中于16%~31%,杂质较少。9件黄铜件的组织均为α单相黄铜,其中3件铸造、3件热加工,3件铸后经过热处... 对涿州博物馆9件不同时期的黄铜件,通过金相显微镜、SEM-EDS和ICP-MS进行组织和成分分析。7件钗簪、2件耳勺,主体均为铜锌合金,锌含量集中于16%~31%,杂质较少。9件黄铜件的组织均为α单相黄铜,其中3件铸造、3件热加工,3件铸后经过热处理。清代4件黄铜件中2件铸造,2件铸后经过热加工。清代黄铜件中含有微量镍和铁,推测与选择低品位硫化铜矿冶炼铜有关。通过ICP-MS对黄铜中微量元素定量分析,进而探讨黄铜炼制技术,炼制黄铜技术与器物的制作工艺之间无必然关系。东汉黄铜发钗是目前在汉代金属器中首次发现的胶结工艺黄铜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 单相黄铜 热处理 铸造 炉甘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迁移保护技术研究
10
作者 刘成 安新宇 曲祥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对隋唐长安城永乐坊、靖安坊坊墙及第九横街遗址等部分文物进行迁移保护。采用清理及预保护、隔离包装与加固、底切处理与整体固形、吊装运输等步骤进行迁移保护。本次遗址迁移保护工作能为今后同类型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及借鉴。此外本次遗址迁移保护的成功实施也能为未来城市发展中民生改善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权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迁移保护 隋唐长安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矾对书画文物修裱浆糊及裱件性能影响研究
11
作者 邵永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为探究添加明矾的淀粉浆糊性能及其对书画纸质裱件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里传统浆糊制作中明矾添加量的梳理与试验,研究了书画修裱中常用明矾添加量对书画文物修裱不同工序中浆糊性能的影响,以及对纸质裱件pH值、色差、挺度、抗张... 为探究添加明矾的淀粉浆糊性能及其对书画纸质裱件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里传统浆糊制作中明矾添加量的梳理与试验,研究了书画修裱中常用明矾添加量对书画文物修裱不同工序中浆糊性能的影响,以及对纸质裱件pH值、色差、挺度、抗张强度、撕裂度和耐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淀粉与明矾质量比为100∶2的淀粉浆糊与未添加明矾的淀粉浆糊相比,在糊化特性方面,崩解值升高、回生值降低、最终黏度略下降;机械制糊在书画修裱实际应用中,明矾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浆糊的pH值,随着存放时间的累积pH值波动较小,黏度略低于未添加明矾浆糊,冷藏环境下厚浆黏度保持较好但粘接强度略低,具有一定抗菌性;在两组浆糊制作的裱件样品性能方面,裱件的pH值和色差值所受影响不明显,经老化后添加明矾浆糊裱件样品挺度明显高于未添加明矾浆糊裱件样品,在撕裂度和耐折度上略优于未添加明矾浆糊,在抗张强度上两组裱件样品所受影响基本一致。本研究为实际书画修裱用浆糊中明矾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传统书画修裱工艺的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矾 浆糊 纸质裱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质文物加固材料烧料礓石超细化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志鹏 李燕飞 +2 位作者 方晓芸 王磊 赵林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本研究开展了烧料礓石超细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各种性能对比试验,通过FT-IR,XRD和SEM分析了烧料礓石超细化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结构、组成和形貌,探讨了烧料礓石超细粉体在岩土质文物加固工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与普通烧料礓石相比... 本研究开展了烧料礓石超细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各种性能对比试验,通过FT-IR,XRD和SEM分析了烧料礓石超细化前后与石英砂结石体的结构、组成和形貌,探讨了烧料礓石超细粉体在岩土质文物加固工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与普通烧料礓石相比,烧料礓石超细化后结石体中SiO 2的峰减弱,CaCO 3和Ca 2Al 2SiO 7·n H 2O的峰增强且锐化,说明超细化有益于Ca(OH)2的碳化和SiO 2,β-CaSiO 3的水化。超细化后结石体的水化比例更大,凝结时间缩短,收缩率、含水率和波速升高,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提高;超细化后结石体的耐水性、抗冻融性、安定性和耐碱性得到良好改善;超细化后的烧料礓石与凝灰岩和红砂岩的黏结性提高,兼容性更好。总之,超细化不仅保留了普通烧料礓石的优点,而且使烧料礓石潜在的胶结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烧料礓石超细化后更加适合于岩土质文物保护加固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料礓石 超细粉 石英砂 结石体 强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种清宫古籍书衣用粉笺纸的检测分析与仿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志宾 易晓辉 +2 位作者 王锋 张铭 谢谨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清代宫廷善本专藏“天禄琳琅”盛名已久,其使用到一种粉笺纸作为部分书之书衣。本研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一件“天禄琳琅”粉笺纸书衣的制作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视觉观察认识该粉笺纸的表面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该纸进行涂层观察... 清代宫廷善本专藏“天禄琳琅”盛名已久,其使用到一种粉笺纸作为部分书之书衣。本研究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一件“天禄琳琅”粉笺纸书衣的制作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通过视觉观察认识该粉笺纸的表面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该纸进行涂层观察并分析底纸纤维成分,结论判断为纯青檀皮纸;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纸张进行扫描,推测正、反面粉质物主体成分为高岭土;使用X射线荧光成像光谱仪扫描纸张表面后结果显示其主要含有硅、铝等元素,与高岭土主要成分接近;使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涂层中的胶黏剂与颜料成分,得出其中含有骨胶或动物皮胶以及靛蓝颜料的推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正面涂层表面或有微量蜡质物存在的可能。基于以上检测结果,尝试寻找近似材料以复原该粉笺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禄琳琅 书衣 粉笺纸 涂布材料 工艺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质文物有机熏蒸剂脱吸附与残留特性检测方法研究
14
作者 邓磊 谭博文 +6 位作者 覃丹 曹盛 贺渝龙 吴德操 唐欢 罗彬彬 赵明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6,共10页
熏蒸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文物虫霉病害快速控制手段,但也存在脱附能力弱、残留物容易对文物产生二次损伤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三种常用有机熏蒸剂,基于光粒子气体传感法(PID)建立挥发量检测系统,运用菲克(Fick)定律建立单位面积熏... 熏蒸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文物虫霉病害快速控制手段,但也存在脱附能力弱、残留物容易对文物产生二次损伤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三种常用有机熏蒸剂,基于光粒子气体传感法(PID)建立挥发量检测系统,运用菲克(Fick)定律建立单位面积熏蒸剂挥发速率预测模型,精确检测熏蒸剂残留量。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熏蒸剂质量浓度与传感器输出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使用PID光粒子化传感器对香茅醛、柠檬醛、香茅醇三种有机熏蒸剂具有良好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2.072 V/(mg/L)、1.287 V/(mg/L)、0.702 V/(mg/L)。通过菲克定律推导出的残留量挥发速率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有机熏蒸剂的实测挥发速率和预测挥发速率的相关系数R 2接近于1,显著性差异P值趋近于0,该模型可准确用于残留挥发速率的计算。此外,研究发现在温度与相对湿度分别为22℃、60%和正常大气压的环境条件下,经柠檬醛、香茅醇、香茅醛这三种有机熏蒸剂完全熏蒸后的宣纸在脱附5 h后,残留量分别趋近于0.1 ng/mm 2、0.06 ng/mm 2、0.01 ng/mm 2;脱附72 h后残留量均趋近于0 ng/mm 2。因此,本研究所提出PID传感器和残留量挥发速率计算模型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对纸质文物熏蒸的残留量和挥发速率进行准确检测,可为纸质文物熏蒸消毒环节检测工作提供重要的新型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蒸法 熏蒸剂 光粒子气体传感法 预测模型 残留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遥古城西侧内墙夯土的病害分布特征及发育机理研究
15
作者 张底玥 白向灵 +3 位作者 安一劲 马富丽 何斌 韩鹏举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2021年10月初山西遭到强降水天气侵袭,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侧内墙夯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明确受降水影响后内墙夯土的病害特征及发育机理,选取其中典型病害特征表现段进行分类统计和定量表征,夯土病害类型主要包括裂隙、片状剥蚀... 2021年10月初山西遭到强降水天气侵袭,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侧内墙夯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明确受降水影响后内墙夯土的病害特征及发育机理,选取其中典型病害特征表现段进行分类统计和定量表征,夯土病害类型主要包括裂隙、片状剥蚀、掏蚀、生物破坏和坍塌;另外通过室内宏微观试验得到夯土的工程特性,将其与定量表征结果进行统计学回归分析,得到病害的产生和发育机理。裂隙的产生与冻融循环引起的塑性变形量有关;片状剥蚀的产生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墙体中下部掏蚀的产生与易溶盐含量呈正相关;对于坍塌,一部分由各病害发育演化导致,另一部分由雨水入渗后夯土颗粒间的黏聚力降低导致。最终建立了平遥古城西侧内墙夯土的病害框架体系,为其科学保护和针对性修缮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遥古城 夯土破坏 病害分类 病害特征 发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质文物风化的空气耦合超声检测方法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例
16
作者 黄继忠 夏冠鹏 +3 位作者 程远 李奕成 张若愚 张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在石质文物的风化检测领域中,耦合剂式和无耦合剂接触式超声检测技术均被广泛应用。然而,这两种方法均存在技术局限性,例如,耦合剂式超声检测可能引发文物表面污染,无耦合剂接触式超声检测可能对文物表面造成损伤。空气耦合超声检测技... 在石质文物的风化检测领域中,耦合剂式和无耦合剂接触式超声检测技术均被广泛应用。然而,这两种方法均存在技术局限性,例如,耦合剂式超声检测可能引发文物表面污染,无耦合剂接触式超声检测可能对文物表面造成损伤。空气耦合超声检测技术的出现为石质文物风化检测提供了更安全的方式,但其稳定性和在风化程度检测的适用性尚待评估和验证。基于此,以云冈石窟的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冻融循环和酸性劣化两种风化模拟循环试验,搭建了空气耦合超声检测系统,并基于获取的原始波形计算出砂岩样品的波速。同步采用耦合剂式超声检测与无耦合剂接触式超声检测技术,对不同风化程度的砂岩样品进行了检测;通过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震荡系数计算方法,对获取的超声波速数值及其随风化进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气耦合超声在重复检测中的波速离散程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种传统超声检测技术;获得的波速与风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性更强,在石质文物风化程度检测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综上,空气耦合超声检测技术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安全、有效的风化检测数据,在石质文物检测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为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云冈石窟 风化检测 空气耦合超声检测 回归模型 震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外石质陈设保存状况评价方法探讨———以故宫景福宫前院石灯座为例
17
作者 高宇 张琼 胡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故宫室外石质陈设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但保存情况不甚理想,部分面临较严重病害,开展这批文物保存状态评价,是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对故宫石质陈设的病害状况、物理性能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汉白玉大理石文物的整体保存状况进行评价。... 故宫室外石质陈设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但保存情况不甚理想,部分面临较严重病害,开展这批文物保存状态评价,是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对故宫石质陈设的病害状况、物理性能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汉白玉大理石文物的整体保存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石质文物保存状况评价方法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平均分析法”。与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平均分析法”所得结果能更准确评估石质文物保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评价方法 保存状况 石灯座 平均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壁画颜料变色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雨鑫 苏伯民 +2 位作者 冯虎元 李洁 武发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4,共16页
颜料变色是古代壁画常见病害之一,其中含铅颜料的褪变色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长期以来,矿物颜料变色的成因与机制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针对包括含铅颜料在内的变色产物表征与变色过程... 颜料变色是古代壁画常见病害之一,其中含铅颜料的褪变色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长期以来,矿物颜料变色的成因与机制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针对包括含铅颜料在内的变色产物表征与变色过程模拟已有大量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于古代壁画典型含铅矿物颜料变色的成因研究,提出光照、湿度、微生物,以及壁画表面酸碱性、可溶盐是影响含铅颜料变色的主要因素,并详细分析了铅丹颜料变色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机制。通过对变色含铅颜料的色彩复原技术的讨论,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在壁画颜料变色过程及色彩复原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本文对其他常见矿物颜料如红色颜料朱砂、土红,绿色颜料氯铜矿、巴黎绿、舍勒绿,以及蓝色颜料青金石、蓝铜矿等颜料的使用及其褪变色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赋存环境质量对于颜料色彩保持的重要性。本文可为古代壁画矿物颜料变色现象的科学认知和减缓变色的预防性保护对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颜料 环境因素 微生物 变色机制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姚河塬遗址出土朱砂研究
19
作者 周佳依 马强 +2 位作者 褚黎明 方辉 董豫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宁夏姚河塬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西周封国都邑性城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红色粉末物质。本研究对部分红色粉末样品进行拉曼和粉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后,大部分样品鉴定为朱砂,仅一例样品鉴定为赤铁矿。对姚河塬城址出土朱砂进行硫同... 宁夏姚河塬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西周封国都邑性城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红色粉末物质。本研究对部分红色粉末样品进行拉曼和粉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后,大部分样品鉴定为朱砂,仅一例样品鉴定为赤铁矿。对姚河塬城址出土朱砂进行硫同位素检测分析发现该遗址的朱砂硫同位素值较为集中,可能来自同一产地。与我国其他遗址出土朱砂的硫同位素值比较后发现,除个别遗址外,周代各遗址出土朱砂的硫同位素值都非常接近,其原因需要更多遗址的数据以及其他证据(如汞同位素)来共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朱砂 拉曼光谱分析 X射线衍射 硫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铠甲文物表面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功能预测
20
作者 陈玉珍 路莹 +4 位作者 张铭芮 范嘉 姜卓尔 刘捷 汤克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8,共7页
皮革文物是有机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然而,皮革文物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在出土前后都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皮革文物的保存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Third genera... 皮革文物是有机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然而,皮革文物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在出土前后都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皮革文物的保存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TGS)对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一件皮铠甲文物表面的微生物进行了提取、鉴定和功能预测。在种水平上,最终鉴定得到了13种细菌和3种真菌,其中的细菌主要是普里斯蒂亚巨大孢杆菌,真菌主要是辣椒曲霉菌。论文分析细菌和真菌分别以皮革文物中的氨基酸和油脂为主要生物合成底物,揭示了它们在皮铠甲文物上潜在的代谢活动。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为制订皮革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提供必要参考,为科学保护皮革文物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革文物 微生物 第三代测序技术 鉴定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