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949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美学·图像——插图视觉美学与叙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耿偲特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4期46-48,共3页
插图作为经典图像叙事的艺术载体,在平面静帧虚拟空间中表现时间和运动以及情节展开和戏剧冲突。作为以文学故事为创作原点的图像艺术,插图的视觉语言呈现出具有影像质感的叙事张力和美学范式。本文探讨文学性视觉语言在插图艺术中的叙... 插图作为经典图像叙事的艺术载体,在平面静帧虚拟空间中表现时间和运动以及情节展开和戏剧冲突。作为以文学故事为创作原点的图像艺术,插图的视觉语言呈现出具有影像质感的叙事张力和美学范式。本文探讨文学性视觉语言在插图艺术中的叙事表达机制,分析插图艺术传播中独幅叙事、连贯图像叙事的视觉美学呈现及实践问题,探索文学、图像在插图叙事中的视觉美学建构与语言转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图 文学故事 叙事构建 视觉美学 叙事表达 图像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湘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数字化表达
2
作者 卢洁 李嘉晨 熊明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7期94-96,共3页
湖湘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模式,从时间上看,它遵循“技术伦理—审美表达—价值传导”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能够自我调整的文化生态。地理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既保护了文化多样性,又为... 湖湘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模式,从时间上看,它遵循“技术伦理—审美表达—价值传导”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能够自我调整的文化生态。地理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既保护了文化多样性,又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模板。目前,游戏和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上,对精神文化转换机制的探讨不足,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表达 技术伦理 湖湘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探苏东坡文化短视频构建眉山城市形象的艺术创新之路
3
作者 高子棋 刘茹妍 傅伟棋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1期74-77,共4页
随着中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城市形象与城市叙事成为时代需求。在此背景下,苏东坡文化短视频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由于苏东坡文化流传深广,河南郏县、四川眉山、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等城市纷纷利用苏东坡文化元素,催... 随着中国文旅产业的发展,城市形象与城市叙事成为时代需求。在此背景下,苏东坡文化短视频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由于苏东坡文化流传深广,河南郏县、四川眉山、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等城市纷纷利用苏东坡文化元素,催生出一批网红打卡地。四川眉山享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洲”的美誉,如何利用短视频流量优势,讲好苏东坡文化故事,书写眉山记忆,令城市文旅持续发展,成为眉山值得深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城市叙事 城市形象 短视频 四川眉山 社交媒体 广东惠州 创新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的理想形象——容庚与《记竹谱十四种》
4
作者 王佳佳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3期32-34,共3页
竹谱在不同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记录了关于竹子的知识,还充当着语言载体,使人们能够深入探究并表达竹子在各个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947年,容庚于《岭南学报》发表《记竹谱十四种》一文,从艺术和学术两个角度构想了一部竹谱,... 竹谱在不同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记录了关于竹子的知识,还充当着语言载体,使人们能够深入探究并表达竹子在各个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947年,容庚于《岭南学报》发表《记竹谱十四种》一文,从艺术和学术两个角度构想了一部竹谱,该竹谱不仅表达了画中竹子的意象,还通过描绘竹子与他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庚 语言载体 竹谱 竹子 理想形象 丰富性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
5
作者 郭江滨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7期32-34,共3页
声乐表演是一项门槛低,但上限非常高的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人声的方式,实现对作品的表演。在较广的定义下,用一定节奏进行朗读、说话,甚至是轻声哼唱或吹口哨,都可以被称为声乐表演,因此表演的方式与内容非常广泛和全面。同时,相较于器... 声乐表演是一项门槛低,但上限非常高的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人声的方式,实现对作品的表演。在较广的定义下,用一定节奏进行朗读、说话,甚至是轻声哼唱或吹口哨,都可以被称为声乐表演,因此表演的方式与内容非常广泛和全面。同时,相较于器乐表演,声乐表演的核心在人。虽然技巧能够进一步提升声乐表演的效果与艺术审美感受,但因为表演始终围绕人展开,因此最终的表演效果与表演者个体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能力有紧密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表现 技巧 表演艺术 声乐表演 人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你一个立体的村BA:评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
6
作者 代江平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7期4-7,共4页
2024年11月16日晚,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广西南宁隆重举办。在此次盛会中,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作家姚瑶凭借其报告文学作品《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以下简称《... 2024年11月16日晚,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广西南宁隆重举办。在此次盛会中,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作家姚瑶凭借其报告文学作品《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以下简称《村BA》)荣获报告文学奖。骏马奖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奖项之一,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齐名。姚瑶不仅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家协会主席,还是侗族人,她长期深入苗乡侗寨,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致力于书写和描绘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报告文学 村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女性观的文学想象
7
作者 盛百卉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5期12-14,共3页
彼得-安德烈·阿尔特在《卡夫卡传》中提出,文学确立了卡夫卡一生的脉络。不仅如此,卡夫卡的文学与生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以至于文学甚至成为他生活的预言。如果说绝大部分作家是以文学模仿生活,那么卡夫卡则是以生活模仿文学。比... 彼得-安德烈·阿尔特在《卡夫卡传》中提出,文学确立了卡夫卡一生的脉络。不仅如此,卡夫卡的文学与生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以至于文学甚至成为他生活的预言。如果说绝大部分作家是以文学模仿生活,那么卡夫卡则是以生活模仿文学。比如,以订婚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判决》就预示了卡夫卡与菲莉斯·鲍尔的关系。再比如,以伤口为主题的《乡村医生》似乎是卡夫卡肺结核突然发作的预兆。对于卡夫卡来说,生活与文学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会把生活中的观念植入笔下的故事,甚至让文学成为生活的指引。鉴于卡夫卡“让生活模仿文学”,同时又用“文学解释生活”的特点,本文从他生命中的重要女性切入,探究卡夫卡独特的女性观念及其充满隐喻的文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决 文学想象 卡夫卡 彼得-安德烈阿尔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军:存亡之战》的人物叙事与集体主义价值建构
8
作者 李英娜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7期38-41,共4页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2024)是《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以抗美援朝中的铁原阻击战为主线,通过宏伟的战斗场面和动人的英雄故事,再现了1951年5月下旬至6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壮举。影片以个体影像的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在铁...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2024)是《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以抗美援朝中的铁原阻击战为主线,通过宏伟的战斗场面和动人的英雄故事,再现了1951年5月下旬至6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壮举。影片以个体影像的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在铁原阻击战的背景下,通过李默尹、李想和李晓一家三口的命运沉浮,构建起家国同构的叙事框架,通过聚焦宏观历史背景下的个体亲情,唤起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引导观众进入家国同构的影像世界。影片用一系列符号化意象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架设桥梁,既延续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史诗性,又通过电影符号的创新编码实现了集体精神的具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影像 家国同构 存亡之战 铁原阻击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三部曲式中的戏剧张力:《被禁止的音乐》结构分析与情感递进
9
作者 王勇 刘国峰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9期29-31,共3页
本文在单三部曲式基础上,分析声乐作品《被禁止的音乐》的戏剧效果,从音乐本体分析与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讨论作品如何通过旋律、和声、节奏三要素逐步进行情感递进,营造戏剧张力。单三部曲式作为音乐结构中的经典范式,它的严谨性与灵活... 本文在单三部曲式基础上,分析声乐作品《被禁止的音乐》的戏剧效果,从音乐本体分析与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讨论作品如何通过旋律、和声、节奏三要素逐步进行情感递进,营造戏剧张力。单三部曲式作为音乐结构中的经典范式,它的严谨性与灵活性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该曲式通过呈示段、中段与再现段的逻辑排列组合,建立起音乐材料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既符合人类心理审美的认知,又能承载复杂的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张力 被禁止的音乐 单三部曲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身体语言学视域下舞蹈《手龙人》的研究
10
作者 张晓 李京晏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10期55-57,共3页
舞蹈身体语言学不仅是人类思想行为的载体,更是人类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意义。本文笔者之一、重庆大学的张晓编创的舞蹈作品《手龙人》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舞蹈身体语言学不仅是人类思想行为的载体,更是人类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舞蹈中,舞者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意义。本文笔者之一、重庆大学的张晓编创的舞蹈作品《手龙人》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梁龙舞”为创作素材的民间舞蹈,在传统龙舞基础上做了创新。选定“手持龙”作为核心表现元素,结合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龙舞动作,通过舞者与道具的配合,展现了一种直冲云霄、坚不可摧、锐不可当的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梁龙舞 舞蹈身体语言学 舞蹈手龙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演唱风格的当代演绎
11
作者 蔡玲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10期25-27,共3页
随着当代音乐的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渐呈多元化态势,融合民族、美声、通俗等多元唱法,表现出多样的艺术表现力,该趋势不仅带动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也促使古典诗词与现代审美相融,焕发崭新的生命光彩。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 随着当代音乐的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渐呈多元化态势,融合民族、美声、通俗等多元唱法,表现出多样的艺术表现力,该趋势不仅带动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也促使古典诗词与现代审美相融,焕发崭新的生命光彩。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演唱风格的概念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演唱风格,是指演唱者在演唱依据古诗词文本创作的艺术歌曲时,融合多种声乐技法与风格,运用不同声音表达形式增添作品艺术风采。多元化演唱形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演唱模式,赋予古诗词崭新的生命力,让其在不同听众群体间获得更广泛的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演唱风格 古诗词艺术歌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设计赋能视觉艺术疗愈应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雨亭 王静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8期81-83,共3页
艺术疗愈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治疗手段,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愈实践中,受到大众高度关注与推崇。视觉艺术疗愈是在此基础上,以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介质,视觉为容器,对心理进行疏导与治疗的方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 艺术疗愈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治疗手段,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愈实践中,受到大众高度关注与推崇。视觉艺术疗愈是在此基础上,以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介质,视觉为容器,对心理进行疏导与治疗的方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沉浸式设计的出现更加贴合人的情感与体验。本文从色彩、图形、交互三个维度提出沉浸式设计赋能视觉艺术疗愈的方法,分析虚拟空间在视觉艺术疗愈领域的应用策略,总结出虚拟空间疗愈为视觉艺术疗愈的进步提供可能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疗愈 视觉艺术疗愈 沉浸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族女性婚姻家庭共同体想象:许连顺小说《宇宙的子宫》及其影视化改编
13
作者 李瑛 徐玉兰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1期4-7,共4页
许连顺作为著名的朝鲜族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朝鲜族女性的生活状况。《宇宙的子宫》是她在1997年10月创作的朝鲜语短篇小说,电影版于1998年10月作为电视电影放映,电影剧本由许连顺二次创作,许连顺改编了部分情节并将... 许连顺作为著名的朝鲜族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朝鲜族女性的生活状况。《宇宙的子宫》是她在1997年10月创作的朝鲜语短篇小说,电影版于1998年10月作为电视电影放映,电影剧本由许连顺二次创作,许连顺改编了部分情节并将其更名为《女人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族女性 电影放映 电影剧本 二次创作 朝鲜语 婚姻家庭 电影版 生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美学在中式茶馆设计中的审美与应用研究
14
作者 郭立群 张硕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1期81-83,共3页
饮茶是中国的古老传统,提起茶馆,人们就会联想到古风古味,但是一味盲目复古并不可取,如何让茶馆设计不落入俗套、巧妙传递茶饮文化,是整体设计考虑中最重要的问题。茶馆设计不仅要考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将茶饮... 饮茶是中国的古老传统,提起茶馆,人们就会联想到古风古味,但是一味盲目复古并不可取,如何让茶馆设计不落入俗套、巧妙传递茶饮文化,是整体设计考虑中最重要的问题。茶馆设计不仅要考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将茶饮文化正确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既要有鲜明的主题与新意,又要营造出茶韵。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用心反复推敲、整体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茶馆 茶馆设计 反复推敲 精神诉求 整体思考 茶饮文化 茶韵 整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忠镕钢琴赋格曲的三种调式布局
15
作者 刘青 刘晓静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3期48-50,共3页
罗忠镕的《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五首》(第一卷)创作于1960—1980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钢琴赋格套曲集。该曲集中五首作品的曲名和调性均按照中国五声调式音阶宫、商、角、徵、羽排列。第一首是《宫调式(小喇叭)》、第... 罗忠镕的《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五首》(第一卷)创作于1960—1980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钢琴赋格套曲集。该曲集中五首作品的曲名和调性均按照中国五声调式音阶宫、商、角、徵、羽排列。第一首是《宫调式(小喇叭)》、第二首是《商调式》,第三首是《角调式(船歌)》、第四首是《徵调式(山歌)》、第五首是《羽调式》。通过标题可看出,每一首赋格曲都是以中国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来创作的,不仅赋格主题具有五声性,全曲的布局方式同样体现出五声调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声音阶 罗忠镕 五声调式 羽调式 赋格曲 曲名 五声性 徵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陶之美》
16
作者 陈金龙 张新沂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作品简介:这组设计作品以生肖牛为设计灵感,采用黑陶材质,内容涵盖花瓶、茶叶罐、香器、杯子以及笔筒等多种生活用品,以流畅且富有力量的线条勾勒出牛的形态,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展现了设计者的才华与创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生肖牛 观赏性 笔筒 花瓶 茶叶罐 线条 形态 杯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爱媛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2期67-69,共3页
民族艺术元素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现代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这些元素以其独特的图案、鲜明的色彩、深刻的寓意,为现代设计领域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广西有壮族、瑶族、苗族等世居民族,... 民族艺术元素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现代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这些元素以其独特的图案、鲜明的色彩、深刻的寓意,为现代设计领域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广西有壮族、瑶族、苗族等世居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艺术元素。平面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创意与表现力的提升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将广西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不仅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视觉表现,还能够增强平面设计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设计 文化自信 世居民族 传统文化元素 艺术元素 设计创新 灵感源泉 运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徐州剪纸艺术与动漫产业融合创新研究
18
作者 睢海楠 祁芸林 王艳群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3期74-76,共3页
徐州剪纸是中国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本文旨在探讨徐州剪纸与当下热门动画图案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对传统美术的创造性传承和现代文化多样性的拓展。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能为传统剪纸艺术注... 徐州剪纸是中国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本文旨在探讨徐州剪纸与当下热门动画图案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对传统美术的创造性传承和现代文化多样性的拓展。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能为传统剪纸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表达方式,而且将为当代动漫的创新创造注入新的文化要素与创造力,推动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为世界各地的多元文明交流与交融提出新的观点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融合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漫产业 传统美术 多元文明 民间美术 跨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音乐视域下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演奏研究
19
作者 齐贺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1期55-57,共3页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音乐创作者通过将传统民族民间乐曲改编为钢琴曲,不仅展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敬意,而且促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其中,《梅花三弄》原为古琴曲,王建...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得到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音乐创作者通过将传统民族民间乐曲改编为钢琴曲,不仅展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敬意,而且促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其中,《梅花三弄》原为古琴曲,王建中将其改编成钢琴曲,通过钢琴多样化的音色、节奏、和声还原了原曲的审美韵味,通过钢琴曲表现出借物咏怀的精神内涵。这一大胆创新,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音乐文化 钢琴改编曲 《梅花三弄》 王建中 传统音乐文化 古琴曲 民族民间 大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艺术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沉浸式体验的应用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唐文化数字展厅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仟格 卜婧洁 文学艺术周刊 2025年第2期82-84,共3页
步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文化数字展厅,就像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数字艺术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生动场景与新奇体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传统博物馆里,文物大多安静地躺在展柜中,观众只能远距离观看。而唐文化数... 步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文化数字展厅,就像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数字艺术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生动场景与新奇体验,彻底改变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传统博物馆里,文物大多安静地躺在展柜中,观众只能远距离观看。而唐文化数字展厅借助数字艺术,打破了这种隔阂,让观众真切感受唐代文化的魅力。本文聚焦陕西历史博物馆唐文化数字展厅,深入探讨数字艺术如何切实应用于博物馆展示,打造沉浸式体验,分析其带来的独特参观感受与实际成效,为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展陈质量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 数字艺术 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展示 传统博物馆 数字展厅 参观感受 实际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