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0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念刘锡诚
1
作者 张炯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忽闻锡诚去世,不禁愕然,痛失一位文坛的好同志、好朋友,自然悲从中来。锡诚是一位编辑家、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的卓越学者,一向工作勤谨,治学勤奋,学术成果丰盈,他的去世无疑是我国文坛、学界的令人惋惜的重大损失。我与他相识几十年,... 忽闻锡诚去世,不禁愕然,痛失一位文坛的好同志、好朋友,自然悲从中来。锡诚是一位编辑家、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的卓越学者,一向工作勤谨,治学勤奋,学术成果丰盈,他的去世无疑是我国文坛、学界的令人惋惜的重大损失。我与他相识几十年,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事多年,他的去世不能不使我尤感悲痛!锡诚是山东昌乐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历任新华通讯社记者,《人民文学》文学评论组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员 人民文学 文艺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中国民间文艺协会 民间文学论坛 评论选刊 中国热点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守正求真的杰出学人——刘锡诚其文其人印象
2
作者 白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得悉刘锡诚先生于8月22日突然病逝的噩耗,有好几天无心做事,郁闷不乐,常常沉浸在有关他的过往的回忆之中。初识刘锡诚,是他在《文艺报》当编辑部负责人的时候。我于1979年7月调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后,曾去位于沙滩北街的《文艺报》... 得悉刘锡诚先生于8月22日突然病逝的噩耗,有好几天无心做事,郁闷不乐,常常沉浸在有关他的过往的回忆之中。初识刘锡诚,是他在《文艺报》当编辑部负责人的时候。我于1979年7月调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之后,曾去位于沙滩北街的《文艺报》编辑部找过阎纲,经阎纲介绍与刘锡诚相识。那时的《文艺报》编辑部,编辑个个有名望,评论人人是好手,可谓是名家汇聚,英才济济。后来,刘锡诚与阎纲都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担任副会长,因此接触更为经常,或谈文论艺,或编辑刊物,或商议会务,从他们身上学到为文与文人的许多东西。我把他们当成学业和事业上难得的老师,不仅紧随其后,而且心慕手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锡诚 文艺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研究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视野”的特点与界限(笔谈)
3
作者 周维东 倪伟 +1 位作者 符鹏 张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8,共15页
随着“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所做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所提倡的“社会史视野”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将文学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的研究方式由来已久,“社会史视野”又能够在这些研究中贡献怎样的助推力,使得文学研究... 随着“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所做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所提倡的“社会史视野”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将文学视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的研究方式由来已久,“社会史视野”又能够在这些研究中贡献怎样的助推力,使得文学研究能够切入历史当中却不被简单的线性叙事所征用,能够在文学叙述中提炼出对“人”的关怀意识却不至流于抽象?栏目邀请了四位熟谙“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研究方法的学者,围绕“社会史视野”话题展开讨论:阐述其理论方法对当下文学研究所提供的新视域,也反思其理论切入历史研究的有效性和界限在哪里。文学研究需要有新方法作为推动力,才能更多地将历史转化为我们构建“人文”社会的有效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生产 当代中国史 文学叙述 关怀意识 读书会 线性叙事 热门话题 文学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的文学风景与1980年代——以《在伊犁》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金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2,共12页
《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 《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伊犁风景具有强烈的体验性和浓郁的氛围感,造就了伊犁风景的整体性存在。除了体验性和整体性,伊犁风景具有内在的历史性,关联着1980年代的文学场,乃至“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广阔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在伊犁》 文学风景 风景的发现 19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5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共2页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王彬彬《汪曾祺的1980:重写旧作与故乡记忆的复活》文章有效将一个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节点重新激活,在娓娓道来却颇富故事感的...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王彬彬《汪曾祺的1980:重写旧作与故乡记忆的复活》文章有效将一个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节点重新激活,在娓娓道来却颇富故事感的讲述中,将汪曾祺复出后的高邮记忆,重现于其以故乡为题材的连续性重写与改写实践过程中,于是,1980年成为个人创作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年份。论者对个体历史细节十分敏锐,凿破浑沌、洞幽烛微,显示出明确的文史互证意识。有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其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论文奖 王彬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转向与城市文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欢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空间转向发生之后,空间理论就被注入了城市文学的研究之中,改变了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空间转向之前,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是城市中的文学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而空间转向发生之后,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就转向了城市文学中... 空间转向发生之后,空间理论就被注入了城市文学的研究之中,改变了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空间转向之前,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是城市中的文学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而空间转向发生之后,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就转向了城市文学中的空间研究。转向后的城市文学研究多以空间理论为理论支点,解析文学文本建构城市空间的表征意义及城市文学的空间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城市文学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诗歌的生长趋向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振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 21世纪诗歌提供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素和新征象,随着及物意识的深细化,比以往更接地气;“思”之品质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诗歌本体的变化;创作水准获得了大幅度攀升,“叙事”成为诗人们表达生活和情感的主要手段;艺术上的“自由”精神标志着个人化写作的彻底落实。目前,21世纪诗歌尚未走出边缘,奇迹没有发生,但是奇迹正在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诗歌 及物 “思” 叙事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1990年代诗歌场域与诗学论题的转变——以出版物为线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桃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关于1980—1990年代诗歌发展的表述中,“断裂”的说法和“进步”的叙事都不足以准确而清晰地概括或勾画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关联,必须回到两个年代诗歌的具体情境中,梳理各自的发展线索以及二者在诸种因素的合力下出现的更迭与转变。从... 在关于1980—1990年代诗歌发展的表述中,“断裂”的说法和“进步”的叙事都不足以准确而清晰地概括或勾画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关联,必须回到两个年代诗歌的具体情境中,梳理各自的发展线索以及二者在诸种因素的合力下出现的更迭与转变。从两个年代的重要诗歌出版物入手,能够透视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复杂联系及其隐含的种种议题。通过梳理并分析一些关键而被忽视的诗歌出版物及其形成的场域,可以发现:1990年代诗歌既不是与1980年代诗歌“断裂”后的全新开始,也显然绝非对后者的自然接续,二者实际上处于交错、对峙、相互映照的关联中,共同影响了21世纪以来诗歌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1990年代 诗歌出版物 场域 诗学论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买话”抑或“根浴”——鬼子长篇小说《买话》读札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达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1,共6页
《买话》是一个还乡故事:一个进城几十年、名叫刘耳的老人逃离城市返回故乡,可故乡不接纳他,他成了一个有城回不去、有乡融不进的“外人”。村里人之所以不接纳他,是因为他们认为他早已与瓦村断绝了血脉关系。不仅如此,他过往的所作所... 《买话》是一个还乡故事:一个进城几十年、名叫刘耳的老人逃离城市返回故乡,可故乡不接纳他,他成了一个有城回不去、有乡融不进的“外人”。村里人之所以不接纳他,是因为他们认为他早已与瓦村断绝了血脉关系。不仅如此,他过往的所作所为让他们认定他是一个无情无义并且有愧又有罪于瓦村的人。于是,他通过花钱“买话”(买秘密)“买人心”,终于与乡村达成和解而被接纳。小说亦可以名为《根浴》。所谓“根浴”,在小说中特指治疗男根疾病前列腺的药浴。刘耳在黄秘书的安排下仅有的一次根浴,让他蒙受奇耻大辱,被迫逃离城市回到故乡瓦村,经历了故乡对其的排斥到接纳、“身体的根浴”到“灵魂的根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 《买话》 买话 根浴 罪与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学总体性特征探悉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并联系文学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来看待新时代文学的内在特质,人民性、主体性、民族化就格外显豁、特别重要,并且是总体特征中至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人民性的文艺道路与文艺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并联系文学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来看待新时代文学的内在特质,人民性、主体性、民族化就格外显豁、特别重要,并且是总体特征中至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人民性的文艺道路与文艺方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本质属性,也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光明的前景。主体性的文化立场与精神姿态,使文学工作者葆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劲的精神内力。民族化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气派,则在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中体现了独有的“中国特色”与应有的“文化辨识度”。人民性、主体性与民族化的彼此依存、相得益彰,构成了走向未来的新时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文学 人民性 主体性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生态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以《山巅之村》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旭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1,共7页
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作为有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其持续性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完成了族群身份、社会身份、中国身份,乃至世界身份的交融。以现代品格注入“风物志”式的叙事传统,圆融而辩证的处理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以动物美学作为叙事策略,在时间序列中践行其共同体视野;以“生态人”之形象切入,向世界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复调式”现代性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传峰 《山巅之村》 中华民族共同体 生态文学 复调式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12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说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想象一个整体性的世界:现代境遇下的个体与小说——论胡学文《龙凤歌》兼及《有生》
13
作者 王金胜 王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7,共10页
如何在特定境遇和情感结构中,以个体的立场、方式重建一个整体性的世界,是小说所承担的一项“史诗”性使命。胡学文的长篇小说《龙凤歌》以人物的具身性,借助生命本真体验重建生活和世界图景。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的叙事征候,小说呈现出... 如何在特定境遇和情感结构中,以个体的立场、方式重建一个整体性的世界,是小说所承担的一项“史诗”性使命。胡学文的长篇小说《龙凤歌》以人物的具身性,借助生命本真体验重建生活和世界图景。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的叙事征候,小说呈现出意义的未完成性、不确定性和敞开性。小说的“现代”形式、气质既是整体性世界失却的表征,亦显露出以个人、内心为基石反思“现实”、重构世界,以重建整体性的路径、方式以及面临的处境与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学文 《龙凤歌》 具身经验 现实主义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曲感人至深的东北颂歌——评老藤的长篇小说《北爱》
14
作者 徐立平 王卫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5,共7页
《北爱》是老藤继《刀兵过》《战国红》《北地》《北障》《铜行里》等有影响的长篇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作者延续了他擅长的东北书写,文笔饱蘸对东北的深情,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故土的挚爱和深情,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东... 《北爱》是老藤继《刀兵过》《战国红》《北地》《北障》《铜行里》等有影响的长篇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作者延续了他擅长的东北书写,文笔饱蘸对东北的深情,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故土的挚爱和深情,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东北颂歌,“振兴东北”成为该小说的时代强音。在艺术上,作者守正创新、孜孜以求、追求卓越,在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努力下,使《北爱》成为一部精致、纯正、典雅又略带诗意的文学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藤 《北爱》 东北颂歌 精致 典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游击队》经典生成机制初探
15
作者 温奉桥 王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4,共7页
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 文学经典的构建通常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认证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道游击队》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政治色彩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其经典化历程具有典型性。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美学魅力是其成为经典的基础,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出版的支持及民间文化形态的滋养等共同推动了其外在经典认证。同时,跨媒介传播的创新尝试为《铁道游击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经典化历程揭示了文学经典构建的多维度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侠 《铁道游击队》 经典化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杜甫的政事文——兼论杜甫与唐代“古文运动”之关系
16
作者 吴怀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1,共12页
政事文是指作家以官员身份对直接参与的日常具体政事提出见解、解决方案的创作,包括公文文体以及涉及公共事务处理的其他散文文体。杜甫现存的9篇政事文,反映了杜甫以官员身份对具体政务的建议和思考,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 政事文是指作家以官员身份对直接参与的日常具体政事提出见解、解决方案的创作,包括公文文体以及涉及公共事务处理的其他散文文体。杜甫现存的9篇政事文,反映了杜甫以官员身份对具体政务的建议和思考,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明且实用。杜甫因疏救房琯而开罪于君,失去参与高层政治、建立重大事功的机会,但此事不足以表明杜甫缺乏行政能力。无论在朝、在野,杜甫始终积极入世,勇担社会责任,不仅以一个诗人身份观察现实,抒发感慨,而且以一个官员身份和视角实实在在处理政事或提出真知灼见,显示他具有突出的政治见识和行政才能。杜甫的政事文,源自独特的实际参政经验及其儒学信仰,与其“诗史”创作同声相应,表现出自觉革除骈俪、以古为新的特点。追溯“古文运动”之“前史”,杜甫的创造及其贡献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政事文 行政能力 儒学信仰 以古为新 古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集外诗文三篇及其他
17
作者 胡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4,212,共9页
新发现沈从文集外诗文三篇:杂文《谈统制》《笔和文化》及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杂文《谈统制》和《笔和文化》透露出沈从文对彼时国家命运、文化前途的担忧,表现了作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是沈从文20世... 新发现沈从文集外诗文三篇:杂文《谈统制》《笔和文化》及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杂文《谈统制》和《笔和文化》透露出沈从文对彼时国家命运、文化前途的担忧,表现了作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诗歌《给不会爱人的人儿》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首诗作,讽刺了某异性友人趋利忘义的畸形人格。另在各版《民国日报》和《文汇报》上新见沈从文初刊作品多篇,一并披露,以供沈从文研究界参考,并补《沈从文全集》和《沈从文年谱》之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集外诗文 《谈统制》 《给不会爱人的人儿》 《笔和文化》 《民国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与通俗的文体混用——论余华早期小说与类型小说的关系建构
18
作者 董外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20世纪的先锋小说与类型小说建立了一种融合与创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建构成为先锋小说及其先锋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先锋小说的文体混用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借用类型小说的刺激元素,增加严肃文体不具备的表达效果;二是创造性转化类型... 20世纪的先锋小说与类型小说建立了一种融合与创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建构成为先锋小说及其先锋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先锋小说的文体混用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借用类型小说的刺激元素,增加严肃文体不具备的表达效果;二是创造性转化类型小说的世俗元素,转向严肃文体的深度模式。余华早期小说大量借用凶案、惊悚、侦探等类型元素,呈现了一种惊险、惶恐和迷失的城市现代性景观,表达了余华对现代城市复杂而幽深的内在体验。同时,余华又对逻辑推理、谜团设置、斗智斗法等类型元素进行了创化,在这个过程中,余华利用偶然、附魅、荒诞等非理性主义思想解构了类型小说的理性图式,理性主义的认知论被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取代。在某种意义上,余华早期的文体混用之作既是一种特殊的先锋小说,又是一种新型的类型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先锋小说 类型小说 文体混用 现代城市体验 非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文章评论与国家文学管理
19
作者 胡大雷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2,144,共8页
十六国北朝时期,朝廷组织创作与文章评论,以文章评论增强朝廷的执政自信。这一时期的文章评论体现出朝廷的执政导向为促进南北统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朝廷以文章评论考核官员的政绩、审批与选拔文章、选拔官员,有多个官府机构执... 十六国北朝时期,朝廷组织创作与文章评论,以文章评论增强朝廷的执政自信。这一时期的文章评论体现出朝廷的执政导向为促进南北统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朝廷以文章评论考核官员的政绩、审批与选拔文章、选拔官员,有多个官府机构执行文章评论。其时文章评论的特点,在于重政治、重实用,与地域、时代及民族性格有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文章评论 国家治理 官府 选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国里的方济各与喇合——试论奥尔巴赫对《神曲》的独特解释
20
作者 张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语文学家与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但丁研究者之一。除了他的教授论文也是其成名作《尘世诗人但丁》之外,与大多数同行形成对照,他的但丁研究主要以片段和个案分析见长,且格外重视《天国篇》。本文主要讨论奥尔巴赫对《天... 语文学家与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但丁研究者之一。除了他的教授论文也是其成名作《尘世诗人但丁》之外,与大多数同行形成对照,他的但丁研究主要以片段和个案分析见长,且格外重视《天国篇》。本文主要讨论奥尔巴赫对《天国篇》第九歌与第十一歌中的两个人物——方济各与喇合之故事的独特解释,一方面彰显奥氏的方法论特色;另一方面揭示他关于“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与《圣经》之预象解释传统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巴赫 但丁 《神曲》 方法论 悲剧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