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刊启事
1
作者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原文化研究》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文化研究类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开展系统理论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密切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 《中原文化研究》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文化研究类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开展系统理论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密切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与探索,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一、本刊主要栏目1.文明探源;2.思想文化;3.当代文化;4.宋文化研究;5.文献研究;6.文学与文化;7.中原论坛。二、近期选题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2.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与重构;3.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5.当代文化现象与新兴文化业态研究;6.宋代历史研究;7.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文本的新阐释;8.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制度研究;9.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研究 宋文化研究 学术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党建赋能高校外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许丹凌 刘瑛 +2 位作者 陈红 朱莉莉 王元奕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82-85,共4页
我国高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并切实落实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高校外语教师作为中西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在文化自信的... 我国高校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并切实落实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高校外语教师作为中西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在文化自信的守护和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高校外语教师应通过丰富党建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认识,并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建 高校党建 高校外语教师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3
作者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3期I0004-I0004,共1页
胡文仲先生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有心人,经常思考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做一个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全面人才。《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宗旨就是激发和提升教师与研究者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从而为我国语言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 胡文仲先生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有心人,经常思考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做一个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全面人才。《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宗旨就是激发和提升教师与研究者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从而为我国语言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文化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做出贡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推动我们出版语言教育教学、文化与翻译研究论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研究 语言与文化研究 科研能力 科研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4
作者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4期I0003-I0003,共1页
胡文仲先生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有心人,经常思考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做一个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全面人才。《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宗旨就是激发和提升教师与研究者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从而为我国语言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 胡文仲先生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有心人,经常思考问题,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做一个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全面人才。《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宗旨就是激发和提升教师与研究者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从而为我国语言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文化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做出贡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推动我们出版语言教育教学、文化与翻译研究论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研究 语言与文化研究 科研能力 科研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嵘《诗品》论陶渊明新解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怀东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纳入诗史给予系统解读和正面评价,强调陶渊明“田家”身份、隐逸之士与诗人身份三者的统一,从而发现陶诗特色,肯定陶诗成就,陶渊明从此得以进入诗史。钟嵘的见解深刻,影响深远。“风华清靡”实为两个概念,分指陶渊... 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纳入诗史给予系统解读和正面评价,强调陶渊明“田家”身份、隐逸之士与诗人身份三者的统一,从而发现陶诗特色,肯定陶诗成就,陶渊明从此得以进入诗史。钟嵘的见解深刻,影响深远。“风华清靡”实为两个概念,分指陶渊明之行为与诗歌,却又有联系,兼及其人、其文,“风华”肯定陶渊明言行举止的脱俗,而表现在陶诗内容上正是“清靡”的特点,此论揭示陶诗继承、发扬建安以来诗歌重视抒情、重视形式美的传统而又有自身特点。钟嵘发现陶诗及其特色,实基于其独特的诗歌理念,出于其不合流俗的思想性格。陶诗是文学传统与现实生活共同孕育之结果,钟嵘将陶诗纳入诗歌传统考察,突出陶诗与诗歌传统之互动,而宋代以来恰恰欣赏陶诗与时代之异——对其时代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陶渊明 田园诗 风华清靡 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策略
6
作者 宋涛 谭艳珍 李倩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86-89,共4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影响力不应该只局限于大学英语课堂,应该着眼于未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教师应该选择蕴含思政元素的语料,使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使用这些语料的过程中,内化...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影响力不应该只局限于大学英语课堂,应该着眼于未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教师应该选择蕴含思政元素的语料,使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使用这些语料的过程中,内化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知与产出视角的维吾尔语辅音/n/的教学策略探析
7
作者 王强 司马义·阿不都热依木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98-102,共5页
本文主要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零基础开始学习的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不同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感知和产出实验的研究。感知实验主要研究实验对象对目标辅音/n/的感知能力,结合知觉... 本文主要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零基础开始学习的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不同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感知和产出实验的研究。感知实验主要研究实验对象对目标辅音/n/的感知能力,结合知觉同化模型(PAM),分析偏误原因,探索维吾尔语辅音/n/的听力教学策略。产出实验主要通过第二共振峰频率跟舌位的关系,分析实验者在不同元音环境下发辅音/n/的舌位位置,结合有关口语的二语习得理论,探索维吾尔语辅音/n/的口语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语 鼻音 感知实验 产出实验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看”与现代维吾尔语“kør”的语法化
8
作者 李青 司马义·阿不都热依木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汉语“看”与现代维吾尔语“kør”属于各自语言体系中的常用基本词汇,它们的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多,在各自语言系统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汉语“看”和现代维吾尔语“kør”的实义动词用法、体助动词用法及二者语法化... 汉语“看”与现代维吾尔语“kør”属于各自语言体系中的常用基本词汇,它们的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多,在各自语言系统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汉语“看”和现代维吾尔语“kør”的实义动词用法、体助动词用法及二者语法化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析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及各自的独特性,旨在加深“看”和“kør”演变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 “kør” 语法化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湘江流域人口变迁研究
9
作者 陈涛 周方高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41-245,共5页
湘江流域地区的人口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经济发展与移民迁入的影响下,湘江流域人口数量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变化趋势表现为快速上升,少量下降,再稳步上升。北宋时期,湘江流域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始终排在全国前列,这一时期湘江流域... 湘江流域地区的人口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经济发展与移民迁入的影响下,湘江流域人口数量迎来了一次飞跃发展,变化趋势表现为快速上升,少量下降,再稳步上升。北宋时期,湘江流域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始终排在全国前列,这一时期湘江流域人口发展速度非常快,南宋时期,湘江流域人口年均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速减缓。湘江流域的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到南宋末年,潭州、衡州、岳州等地因经济发展较好,人口密度高于其它各州。湘江流域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人口稠密区起初集中在湘江干流河谷地带,南宋时期又转向了湘江中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湘江流域 人口变迁 人口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建中先生治学方法探究
10
作者 徐天祥 《音乐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系统总结乔建中先生的治学方法特点,可将之归纳为——探索前沿:构建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综合借鉴:从大学科的广阔视野审视音乐问题;质朴无华:务实地推进背景与音乐的同构研究;史论结合:增强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意识;田野与案头:把... 系统总结乔建中先生的治学方法特点,可将之归纳为——探索前沿:构建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综合借鉴:从大学科的广阔视野审视音乐问题;质朴无华:务实地推进背景与音乐的同构研究;史论结合:增强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意识;田野与案头:把握学术研究的两端;托命传统:担负当代中国音乐学人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建中 治学方法 音乐地理学 历史 田野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希腊调式理论的几个问题(上)——《西方调式理论研究四题》之一
11
作者 姚亚平 《音乐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6-15,共10页
文章对古希腊音乐调式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讨论了“大、小完全体系”中存在的两套表达逻辑,简要梳理了微分音现象,介绍了古希腊调式部族名称的使用情况,并对西方古代音乐理论中重要的“四音列”进行了一些分析。进而着... 文章对古希腊音乐调式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讨论了“大、小完全体系”中存在的两套表达逻辑,简要梳理了微分音现象,介绍了古希腊调式部族名称的使用情况,并对西方古代音乐理论中重要的“四音列”进行了一些分析。进而着重对亚里士多塞诺斯tonoi体系的现有理论学说进行了追问,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亚里士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调式 亚里士多塞诺斯 完全体系 微分音 四音列 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北边塞军人的“猎兽”行为
12
作者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汉武帝《轮台诏》注意到西北边防吏卒职任不能切实履行的问题,症结在于“猎兽”。边塞军人“猎兽”行为,于简牍资料“野羊脯”“鹿”进入饮食生活的情形有所体现。“雉”“凫”“鸿”等被猎杀的禽鸟,于简文可见其价位记录,可知经历市场... 汉武帝《轮台诏》注意到西北边防吏卒职任不能切实履行的问题,症结在于“猎兽”。边塞军人“猎兽”行为,于简牍资料“野羊脯”“鹿”进入饮食生活的情形有所体现。“雉”“凫”“鸿”等被猎杀的禽鸟,于简文可见其价位记录,可知经历市场流通,直接与“利”相关联。于烽燧遗址出土汉简可见“兔”与野兔奔走的图画形象并出的情形。而汉代“雉兔”是常见猎物。烽燧遗址出土的“夹”“网”“投石”等猎具,也提示了当时边塞吏卒“猎兽”的方式。分析汉代西北边塞军人的“猎兽”行为,固然应当注意到汉武帝指责的“猎兽”行为导致正常防务弛怠的危害,但是也应当理解军中士兵通过“猎兽”或可改善日常饮食生活条件的动机。我们更为重视的,是通过相关考察认识当时边地社会生活的景象,了解丝绸之路交通的生态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军人 猎兽 丝绸之路 边地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起源与文明的诞生
13
作者 冯时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华文明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以道德成人、知识立身与礼仪治世的三要三本,三要之中以道德体系为核心,形成于观象授时。证据表明,科学的兴起以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最为古老,其起源无不关系到人工栽培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这意味... 中华文明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以道德成人、知识立身与礼仪治世的三要三本,三要之中以道德体系为核心,形成于观象授时。证据表明,科学的兴起以天文学、数学和力学最为古老,其起源无不关系到人工栽培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这意味着为决定农时的观象授时实际已成为三大古典科学中最根本的工作。事实上,天文的诞生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服务,更重要的是因先贤通过对时间的观测逐渐产生了诚信的认知,从而形成以信为核心内涵的道德体系,并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天文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重建己身文明的理论与中华文明的信史,必须从对作为文明之源的天文的探索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时间 文德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者说,远者来”: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与人本关怀
14
作者 肖群忠 尹春心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结合孔子和儒家后学的思想,我们发现“近者”“远者”的流动不是单纯的移民问题,也不仅仅是治理效果的表现,其内在实质和根据是关心民众生存和利益的德政,对远近民众的民生有根本关切。孔子以人为本的德政思想为理解人口问题、人才问题提供了独特的伦理视角,呈现出更清晰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德政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者 远者 移民 德政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朝的朱熹《社仓事目》讨论——兼论朱熹社仓思想的历史影响
15
作者 常建华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42-50,共9页
南宋朱熹设计、试行《社仓事目》15条,影响深远。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抚探讨朱熹《社仓事目》,选择了其中的11条,未被讨论的则是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以及琐碎之条。从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抚奏... 南宋朱熹设计、试行《社仓事目》15条,影响深远。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抚探讨朱熹《社仓事目》,选择了其中的11条,未被讨论的则是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以及琐碎之条。从陕西、甘肃、山东、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抚奏折来看,已设立的社仓制度与朱熹《社仓事目》比较名异实同,督抚认为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即可,乾隆帝则认可地方官的实践。此后又有地方官员不断讨论社仓问题,涉及朱熹《社仓事目》。乾隆帝在康熙、雍正二帝强调民生、试行社仓的基础上,继续借鉴朱熹社仓法,正是在朝廷要求关注民生的背景下,地方官推行社仓。清朝君臣对于社仓的重视,延续了朱熹等宋儒的思想并聚焦于民生问题,形成更加明确具体的民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社仓 乾隆朝 民生观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晋文学二题
16
作者 刘跃进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40-44,共5页
西晋文学二题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皇甫谧杂考,重点讨论皇甫谧的生卒年。此问题与世传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作序有关,而皇甫谧是否为《三都赋》作序又关系到《三都赋》的写作年代,不可不辨。通过考证,《晋书》所载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 西晋文学二题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皇甫谧杂考,重点讨论皇甫谧的生卒年。此问题与世传皇甫谧为左思《三都赋》作序有关,而皇甫谧是否为《三都赋》作序又关系到《三都赋》的写作年代,不可不辨。通过考证,《晋书》所载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282年)可信,只是其年岁有误,其卒时最大为六十四岁,而世传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之说则不可信。二是慕容廆《阿干之歌》的考述。据《晋书》《魏书》载,慕容廆与吐谷浑因“二部马斗”事件导致兄弟嫌隙,甚至“因马而别”,吐谷浑遂率所部离开辽东,经阴山迁徙至今青海地区,与当地羌人错居融合,逐渐扩大势力。咸和四年(329年),其后人叶延正式建立了吐谷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谧 《三都赋》 《阿干之歌》 慕容廆 吐谷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布局与北齐文学的差异化发展和一体化趋向
17
作者 李德辉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晋阳、邺都、洛阳是北齐的三个中心城市,这种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给北齐文学发展带来两种趋向:一种,三地文学在风格上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情状,盛行于晋阳的霸府文学旨在服务军国大政,成长于邺都的台省文学以诗歌为主要样式,产生于洛阳的行役... 晋阳、邺都、洛阳是北齐的三个中心城市,这种多中心的城市布局给北齐文学发展带来两种趋向:一种,三地文学在风格上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情状,盛行于晋阳的霸府文学旨在服务军国大政,成长于邺都的台省文学以诗歌为主要样式,产生于洛阳的行役文学和怀古诗文以吊古兴悲为感情基调。另一种,三地文学在文体文风上相近,表现出一体化趋向。文体上,由重文轻诗转变为重视作文而又不忽视诗;诗风上,由各有旨趣转变为对情采和丽辞的普遍追求;审美上,由重实用转变为重感悟;写作手法上,由重写实转变为重抒情。差异化发展多为集体写作,一体化趋向则属个人创作,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北齐文学的基本面貌,并对隋唐文学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文学 城市布局 差异化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文册命命服与西周官职爵位研究
18
作者 王晖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 学术界早期研究西周金文册命礼多以韨衡类去确定西周爵位,但韨衡只是服饰配饰,只起辅助性的作用,并不完全具备判断爵等的功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怀疑西周册命赐服旂是否与爵位有关。本文认为,金文所见西周册命礼中命服才是衡量爵位等级的主要条件。织绣彩纹而成的“织衣”是册命礼上大夫级命服,并以“■巿”“赤■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单色无绘绣的“玄衣”是中下大夫级命服,而以“■巿”“赤巿”“素巿”等韨衡调节其爵位的高下。依据衣服类命服赐品基本上可以把西周爵位的等级划分为三个大类,服饰的配饰可在三大类中进一步区分等级情况。春秋以后诸侯、卿士大夫命服与官爵的配合有了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金文 册命礼 命服 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夏不是一个问题
19
作者 陈胜前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5-12,F0002,共9页
夏之有无是学科内外的热点问题。分析其立足的观念基础、研究范式与学术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且已丧失学术价值。该问题立足的观念基础是作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而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从研究范式来看,相... 夏之有无是学科内外的热点问题。分析其立足的观念基础、研究范式与学术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且已丧失学术价值。该问题立足的观念基础是作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而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从研究范式来看,相关争议源于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内在的矛盾性;如果拓展范式考察,就会发现夏之有无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夏之有无曾经与中国文明起源关联在一起,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这种联系已经不存在。夏属于青铜时代的文明,是王朝政治的开端。在夏之前,中国文明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之有无 实证主义 范式 学术史 考古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托与重构:《禹贡》冀州与有夏之墟
20
作者 周书灿 《中原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普遍认为,冀州应在河东及两河之间的河内一带,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所辖区域,即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之地。《禹贡》九州并非按照治水先后排序,宋儒一方面确信《禹贡》为大禹治水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又用大禹时代... 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普遍认为,冀州应在河东及两河之间的河内一带,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所辖区域,即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之中”之地。《禹贡》九州并非按照治水先后排序,宋儒一方面确信《禹贡》为大禹治水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又用大禹时代尚未形成的五行说来解释《禹贡》九州的排列顺序,自相矛盾,疑点重重。20世纪学术界对《禹贡》冀州与夏墟之间关系的探讨,逐渐接近部分历史真相,但仍存在诸多疑惑。大禹传说的发生和流变有一个多元并起与层累积聚的过程。《禹贡》一书是战国时期儒者在魏地禹都等传说基础上重构的一部非纪实著作,一幅治理天下的蓝图,《禹贡》中的山川地理、九州、五服之制,和大禹毫无关系。《禹贡》九州、五服制自然无法和龙山时代的考古学资料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冀州 夏墟 魏国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