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573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金石文献整理新范式——《凉州金石录》评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炯炯 张晓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0,共6页
郑炳林教授主编,魏迎春、马振颖编著的《凉州金石录》(甘肃文化出版社,2022年)作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系统收录汉至民国武威本地及关联碑志约五百方,构建了凉... 郑炳林教授主编,魏迎春、马振颖编著的《凉州金石录》(甘肃文化出版社,2022年)作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系统收录汉至民国武威本地及关联碑志约五百方,构建了凉州金石文献的完整体系。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聚焦武威市辖区的268通碑刻,展现汉唐至近现代碑石文化变迁;下卷辑录洛阳、西安等地189通关联碑志,以“郡望武威者”与“任职武威者”重构跨地域社会网络,突破传统金石文献整理的地域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炳林 马振颖 魏迎春 凉州金石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兵器研究——以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为中心
2
作者 魏迎春 郑炳林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西汉敦煌郡所见兵器的来源包括官方调配和市场购买两种类型。敦煌郡内部流转的兵器很多是自长安、西域等地输入,而当地是否铸造兵器难以确定。敦煌郡兵器保管于郡库、县库、兵库等机构,相关部门还会对兵器进行定期查验,以确保边塞机构... 西汉敦煌郡所见兵器的来源包括官方调配和市场购买两种类型。敦煌郡内部流转的兵器很多是自长安、西域等地输入,而当地是否铸造兵器难以确定。敦煌郡兵器保管于郡库、县库、兵库等机构,相关部门还会对兵器进行定期查验,以确保边塞机构拥有完好的兵器使用。西汉敦煌郡驻军普遍配发各类兵器,其中军官普遍配剑、弓等兵器,而戍卒则普遍配弩,有的军官士卒还会配置私人兵器。同时,边塞机构中的兵器又常与守御器搭配使用。此外,敦煌市场一方面可以交易兵器,另一方面又存在“兵禁物”,用以限制兵器交易。其主要原因应是西汉政府有意对一些高端兵器进行技术封锁,再者还可能是为加强对兵器交易的管控力度,从而遏制豪杰少年、剑客等群体以武犯禁。尽管如此,西汉仍然难以完全阻止兵器铸造技术的泄露,西域的兵器也通过敦煌流入中原。总之,敦煌汉简所见兵器及其制造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古代中西方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互鉴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郡 兵器 悬泉汉简 马圈湾汉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民族融合的新篇章:西汉与匈奴的军事博弈
3
作者 刘全波 李孟龙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6,共13页
匈奴为实现军事上的胜利,从冒顿单于开始,经历了以加强单于军事权力和削弱地方诸王势力为目的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冒顿单于创制“鸣镝”,将军事指挥权牢牢掌握在单于手中,又利用“四色马军阵”集中调动战骑进行统一指挥,之后的历任单... 匈奴为实现军事上的胜利,从冒顿单于开始,经历了以加强单于军事权力和削弱地方诸王势力为目的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冒顿单于创制“鸣镝”,将军事指挥权牢牢掌握在单于手中,又利用“四色马军阵”集中调动战骑进行统一指挥,之后的历任单于逐渐削弱及剥夺地方诸王的军事权力与领地。汉廷第一次收复“河南地”是在汉文帝时期,利用了白羊王与楼烦王离开“河南地”西击月氏的时机,而此次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其内部济北王叛乱的发生;第二次收复“河南地”是在汉武帝时期,利用了右贤王西击乌孙的时机,迅速取得了收复“河南地”的胜利。同时,月氏与匈奴的关系在汉初牵动了地区诸民族的前途命运,成为汉初民族关系的主线索。西汉与匈奴的军事博弈打破了固定的地域界限,促进了诸多民族在更广阔空间的互动,为当时西北边疆的众多民族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匈奴 月氏 乌孙 西域 河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传入中国及文化意涵考
4
作者 李洁 曾佳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自西汉传入中国,石榴开启了从栽植到被广泛书写的历程,这一外来之物逐渐化为本土植物意象。在以“物”的形态传播过程中,石榴的文化意涵伴随波斯文化向西向东播散,从传统的宗教领域延伸至世俗层面。传入中国后,基于传统文化寓意,中国社... 自西汉传入中国,石榴开启了从栽植到被广泛书写的历程,这一外来之物逐渐化为本土植物意象。在以“物”的形态传播过程中,石榴的文化意涵伴随波斯文化向西向东播散,从传统的宗教领域延伸至世俗层面。传入中国后,基于传统文化寓意,中国社会将石榴的生物与文化意涵相结合,在日趋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生发出多重意涵,走向本土化表达,从中体现了全球化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物”的象征意义与话语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意涵 象征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成城湾大华塔及归义军晚期回鹘化问题
5
作者 郭俊叶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敦煌曹氏归义军晚期,周边民族关系复杂。在曹宗寿任归义军节度使之后的一段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出现了回鹘化倾向,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纪年的标型窟作为参考,判断洞窟时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敦煌成城湾大华塔从一个方面来说可认为是有纪年的... 敦煌曹氏归义军晚期,周边民族关系复杂。在曹宗寿任归义军节度使之后的一段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出现了回鹘化倾向,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纪年的标型窟作为参考,判断洞窟时代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敦煌成城湾大华塔从一个方面来说可认为是有纪年的塔,也是归义军晚期曹贤顺时,唯一有确切纪年的佛教建筑,可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型窟,为判断同一时期、相同风格的洞窟年代提供借鉴和佐证。大华塔也见证了辽与敦煌的关系,显示了二者之间的佛教影响和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成城湾 华塔 天禧塔 回鹘时期 辽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敦煌郡市场的肉铺与肉食销售
6
作者 郑炳林 段文岗 张静怡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敦煌悬泉汉简中记载牲畜、家禽、鱼类等肉品基本都在市场上出售,其中马肉主要来源是敦煌郡各个驿站饲养的马匹,特别是驿站损耗的死马。牛、骆驼、驴的肉品销售相对较少,因为它们主要是作为耕作或交通工具使用,而不是用于肉食。另外,猪... 敦煌悬泉汉简中记载牲畜、家禽、鱼类等肉品基本都在市场上出售,其中马肉主要来源是敦煌郡各个驿站饲养的马匹,特别是驿站损耗的死马。牛、骆驼、驴的肉品销售相对较少,因为它们主要是作为耕作或交通工具使用,而不是用于肉食。另外,猪肉出售的相关记载很少,狗肉基本不见售卖,这可能与西汉时期敦煌的饮食习惯有关。至于羊、鸡、鱼等肉类,也是西汉时期敦煌市场常见的肉食,驿站中常用这些肉食招待往来使者。敦煌郡各色肉食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狩猎捕捞所得、专门饲养用于肉食及劳役牲畜死后出售等三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 肉食 肉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悬泉汉简所载穬麦、大麦名实考辨
7
作者 敏春芳 肖从礼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0,共6页
麦类粮食是汉代敦煌悬泉置和边塞重要的谷物。从汉简记载来看,在谷粮出入簿中一般是粟和麦配给,粟主要供人食用,麦供牛、马食用。此外,麦类粮食也是人们的主粮之一。结合悬泉汉简记载,穬麦和粟一样需要脱壳,其出米率为10∶200/39,约为10... 麦类粮食是汉代敦煌悬泉置和边塞重要的谷物。从汉简记载来看,在谷粮出入簿中一般是粟和麦配给,粟主要供人食用,麦供牛、马食用。此外,麦类粮食也是人们的主粮之一。结合悬泉汉简记载,穬麦和粟一样需要脱壳,其出米率为10∶200/39,约为10∶5,略低于粟米比率10∶6。从汉简中穬麦主要用作牛、马饲粮,以及汉简“穬麦皮芒厚”之语记载,推知汉简中记载的穬麦为带稃壳的大麦。而汉简中记载的“大麦”应为青稞,也称“元麦”,人、畜皆可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泉汉简 穬麦 大麦 青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百怪图》“狐鸣占”考论
8
作者 游自勇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6,共15页
敦煌所出《百怪图》中有“占狐鸣怪第廿九”一项,为我们了解“狐鸣”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难得的材料。日本保存的中国唐代佚籍《天地瑞祥志》中也保留了“十二辰狐鸣占”“祝狐之法”和“厌狐鸣符”,与《百怪图》颇能相互印证。除此... 敦煌所出《百怪图》中有“占狐鸣怪第廿九”一项,为我们了解“狐鸣”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难得的材料。日本保存的中国唐代佚籍《天地瑞祥志》中也保留了“十二辰狐鸣占”“祝狐之法”和“厌狐鸣符”,与《百怪图》颇能相互印证。除此外,佚名道经《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中保留的十通“狐怪符”,有些内容也与上两种典籍相似。这表明,“狐鸣占”在中古后期曾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占法存在,反映了这一时期狐魅信仰的兴盛。宋以后,狐鸣占走向衰落,占法本身的封闭性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44《百怪图》 天地瑞祥志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 狐鸣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889《敦煌氾氏家传并序》所载祖先书写考辨
9
作者 杜海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1,共9页
S.1889《敦煌氾氏家传并序》所载氾氏祖先历史的核心线索为“帝喾—周公—凡氏—济北氾氏—敦煌氾氏”。《家传》以氾水为“琅琊氾水”,进而以氾水为氾乡、氾国,存在攀附痕迹。《元和姓纂》氾氏条的内容与《家传》存在一些差异,未载“... S.1889《敦煌氾氏家传并序》所载氾氏祖先历史的核心线索为“帝喾—周公—凡氏—济北氾氏—敦煌氾氏”。《家传》以氾水为“琅琊氾水”,进而以氾水为氾乡、氾国,存在攀附痕迹。《元和姓纂》氾氏条的内容与《家传》存在一些差异,未载“凡氏”与“氾氏”的关系,同时以氾胜之作为敦煌氾氏的标志性人物。《广韵》又增加敦煌太守氾辑(氾胜之儿子)事迹,进一步强调敦煌氾氏与“氾胜之”间的联系。《家传》反映了敦煌氾氏的华夏祖先认同与中原郡望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氾氏 家传 祖先历史 敦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域北道说一切有部来源的一条线索
10
作者 刘屹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西域北道诸国佛教以说一切有部为主要特色,但学界一直不清楚北道诸国的“有部”源自哪里。本文通过对僧传所载鸠摩罗什在疏勒所读论书的分析追溯,认为罗什读到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七论。通过对比犍陀罗和迦湿弥罗两地佛教传统... 西域北道诸国佛教以说一切有部为主要特色,但学界一直不清楚北道诸国的“有部”源自哪里。本文通过对僧传所载鸠摩罗什在疏勒所读论书的分析追溯,认为罗什读到的是说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七论。通过对比犍陀罗和迦湿弥罗两地佛教传统的异同,可以推测是迦湿弥罗地区的说一切有部通过北上印度河谷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道路,经古代塔什库尔干地区而将有部经论传到疏勒,再延展到整个西域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北道 说一切有部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般若法界与华严空海——莫高窟第332窟造像组合与空间营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焦树峰 沙武田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3,共9页
莫高窟第332窟造像思想建立在大乘法身基础之上。中心塔柱的使用使得窟内面积增加,卢舍那与药师造像得以进入,以带有密教色彩的佛事活动来开展窟内的法身含义。二佛并坐与珞珈山观音的直接对话体现出对法华、涅槃、华严在窟内的融合,反... 莫高窟第332窟造像思想建立在大乘法身基础之上。中心塔柱的使用使得窟内面积增加,卢舍那与药师造像得以进入,以带有密教色彩的佛事活动来开展窟内的法身含义。二佛并坐与珞珈山观音的直接对话体现出对法华、涅槃、华严在窟内的融合,反映出“因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空海”的内涵。从窟内造像可看到武周时期在各宗判教思想下涅槃、法华、华严三者的融汇路径与实践方式,这是武周长安佛学界处理三者关系在莫高窟造像中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32窟 般若 法华 法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阈下英法藏西夏出土文献文本分析
12
作者 束锡红 樊丹丹 王阳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30,共16页
英法藏西夏文献作为我国流失海外的重要民族古文献资源,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应用数字人文新方法,对英法藏西夏文献进行文本信息... 英法藏西夏文献作为我国流失海外的重要民族古文献资源,是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应用数字人文新方法,对英法藏西夏文献进行文本信息挖掘,从分词研究、词频研究、文本比较研究三个部分具体展开,讨论文本信息挖掘方法在西夏文献研究情景下的特殊文献价值,以期突破传统文献学研究的局限性,全面、系统、直观地显示出英法藏西夏文献中的内在联系,展示党项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文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藏西夏文献 黑水城遗址 敦煌石窟 数字人文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摹古与递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研究
13
作者 瞿朝祯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0,共5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共64幅,保存状况较佳,源自张大千本人及其家属的捐赠。本文通过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摹本的分析,探究1941-1943年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过程中从“复原”到“创作”的模式转换,以及5位青海唐卡画师参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壁画摹本共64幅,保存状况较佳,源自张大千本人及其家属的捐赠。本文通过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摹本的分析,探究1941-1943年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过程中从“复原”到“创作”的模式转换,以及5位青海唐卡画师参与临摹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敦煌壁画艺术与热贡唐卡艺术在摹本中的融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敦煌壁画 摹本 创作式临摹 汉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阿输迦施土”题材组合探析
14
作者 秦艳兰 王炜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本文首次考察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流行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组合,指出阿输迦施土因缘、释迦、弥勒为其主要组合形式,深入分析了此种组合形式蕴含的佛教信仰思想。通过与云冈石窟及山西周边其他北朝石窟和造像碑以及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 本文首次考察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流行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组合,指出阿输迦施土因缘、释迦、弥勒为其主要组合形式,深入分析了此种组合形式蕴含的佛教信仰思想。通过与云冈石窟及山西周边其他北朝石窟和造像碑以及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南涅水北朝四面造像石的阿输迦施土因缘题材及其组合受到云冈造像样式影响,又辐射影响了甘肃北朝四面造像石,为研究中国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信仰、佛教造像艺术及其传播流变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涅水 石刻造像 阿输迦施土因缘 云冈造像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465窟北壁喜金刚双身图像研究
15
作者 赵袖荣 李国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莫高窟第465窟是藏密洞窟,其壁画内容的独特性为画作本身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故而受到诸多学者探索研究的热忱。洞窟内室北壁中铺双身喜金刚图像,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做了相应的探究。笔者通过临摹实践,在绘画艺术方面对喜金刚壁画内... 莫高窟第465窟是藏密洞窟,其壁画内容的独特性为画作本身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故而受到诸多学者探索研究的热忱。洞窟内室北壁中铺双身喜金刚图像,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做了相应的探究。笔者通过临摹实践,在绘画艺术方面对喜金刚壁画内容的组合、构图形式以及绘画技法作了分析研究。尤其是对壁画线条,通过绘制整理,线在画面不同位置的表现方式、绘制技法,与该洞窟壁画进行比对,找出了密教壁画中线的特点。该窟绘制人物及配饰中特殊的线条,在敦煌莫高窟其它洞窟壁画中尚未发现。通过对比研究,有助于探索该窟线条的绘制材料和技法,以及在该窟中线条的立体呈现,有别于其它洞窟壁画线条表现。本文在前贤考释研究的基础上,就双身喜金刚在壁画释读中有不同看法,并对该图像作了进一步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465窟 藏密遗存 喜金刚双身像 壁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302窟人字披壁画内容新识
16
作者 孙清泮 张景峰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莫高窟第302窟人字披绘有题材丰富的故事画与经变画。本文对第302窟人字披壁画进行研究,考证东披上段北端壁画表现“不取未伤坏死人衣”的戒律内容。人字披空间内构成蕴含布施、戒律、忍辱意涵的图像组合。福田经变是末法思想下的产物,... 莫高窟第302窟人字披绘有题材丰富的故事画与经变画。本文对第302窟人字披壁画进行研究,考证东披上段北端壁画表现“不取未伤坏死人衣”的戒律内容。人字披空间内构成蕴含布施、戒律、忍辱意涵的图像组合。福田经变是末法思想下的产物,奠定了第302窟末法的主题思想。人字披壁画组织秩序表现《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菩萨“疾得佛道”的修行实践,是末法背景下设计的图像组合,反映信众应对末法危机的心态与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02窟 人字披壁画 戒律图像 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出行图声音景观研究
17
作者 钟力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敦煌石窟出行图中最具代表性的第156窟两幅出行图描绘了归义军时期节度使张议潮及宋氏夫人在卤簿仪仗簇拥下出行的盛大场景。本文聚焦出行图所绘乐舞场景,基于音乐图像学与声音景观理论,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遗书等史料,透过丰富的音乐信... 敦煌石窟出行图中最具代表性的第156窟两幅出行图描绘了归义军时期节度使张议潮及宋氏夫人在卤簿仪仗簇拥下出行的盛大场景。本文聚焦出行图所绘乐舞场景,基于音乐图像学与声音景观理论,结合传世文献和敦煌遗书等史料,透过丰富的音乐信息,建构壁画图像中的听觉想象,探讨乐舞表演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诉求,勾勒出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独特的声音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156窟 出行图 音乐图像学 声音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3年初奥登堡与伯希和之间的通信译注及相关问题考释
18
作者 张惠明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204,共17页
法国与俄国的东方学家们从1887至1935年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由于此时正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中亚地区及中国西部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掀起考古探险热潮并在各考古遗址劫取大批文物时期,因此各种中亚历史语言写本和艺术品文... 法国与俄国的东方学家们从1887至1935年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由于此时正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中亚地区及中国西部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掀起考古探险热潮并在各考古遗址劫取大批文物时期,因此各种中亚历史语言写本和艺术品文物被运往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在法俄东方学学者之间的通信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这一时期欧洲特别是法俄两国学术界在历史语言、宗教历史文化与考古等诸多学科展开信息情报相互交流与学术资源共享以及研究方面密切合作的信息,为欧洲特别是法俄两国东方学学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选取了收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与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分馆的俄国印度学家奥登堡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1923年初相互间的通信予以译注,梳理了信中当时的法国与俄国东方学学者们相互交流有关西域考古探险的信息及学术研究资料,并对信中两位学者的有关莫高窟考察及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一简要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希和 奥登堡 东方学家 莫高窟 西域 考古探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P.2385V《武则天为父母写经发愿文》的文体价值和传播意义
19
作者 邵郁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敦煌写本P.2385V《发愿文范本》中抄录了一篇发愿文,文采斐然,文学价值颇高。学界通过与其他写卷的比对研究,确认该文实为武则天为父母抄写《妙法莲华经》前的序文。该序文因措辞华丽,被僧人辑录并用作各类斋会的范本,在敦煌文献中以多... 敦煌写本P.2385V《发愿文范本》中抄录了一篇发愿文,文采斐然,文学价值颇高。学界通过与其他写卷的比对研究,确认该文实为武则天为父母抄写《妙法莲华经》前的序文。该序文因措辞华丽,被僧人辑录并用作各类斋会的范本,在敦煌文献中以多种写本形式流传。有趣的是,距武后写经二十余年后的证圣元年中元节,魏收等五人以及恒娥等三妹委托两位比丘尼为三代先人祈求冥福,修造石浮图一座,并刻铭为记。这种为亡亲作功德的做法,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极为盛行。魏收等人所刻《张君浮图铭》将武后写经发愿文的词句原样照搬。浮图铭作为铭刻文体包含了铭、赞、颂、记等文体特征,然其实质为祝祷文体。P.2385V从经序本被辑录为发愿文范本,再被铭刻文本采用,经历了文本镌写材质的变化,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的紧密互动和融汇互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385V 武则天为父母写经发愿文 发愿文范本 浮图铭 文体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学郎册子本P.4052、P.3451bis pièce 2《事林》新探
20
作者 冯婧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P.4052、P.3451bis pièce 2《事林》册子本为切入点,关注一批学郎册子本在过去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书写、物质形态方面的细节,尝试挖掘这些细节背后学郎的行为与实践。第一部分是对新定《事林》残叶P.3451bis pi&... 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P.4052、P.3451bis pièce 2《事林》册子本为切入点,关注一批学郎册子本在过去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书写、物质形态方面的细节,尝试挖掘这些细节背后学郎的行为与实践。第一部分是对新定《事林》残叶P.3451bis pièce 2的研究及对P.4052《事林》册子的再研究。第二部分则关注P.4052等一批学郎册子中学习材料未抄完、在一叶或一页的末尾戛然而止的现象。推测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学郎在以叶或页为计数单位进行抄写,完成一定叶数或页数的抄写任务后,便停止抄写。这是学郎抄写、学习方面的有趣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册子本 写本学 事林 学郎写本 敦煌学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