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小学师德建设专业化诊断及实践改进研究
1
作者 蔡辰梅 詹谨蔚 刘华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德建设呈现箩筐泛化型、任务替代型、间接渗透型以及专业驱动型等差异化类型,在专业化谱系上体现了师德建设从盲目被动走向自觉和专业。在价值层面上,师德建设体现为“对教师”和“为教师”两种不同取向,前者将教师客体化,以“做工作”的思路实施自上而下的纪律监管性师德建设;后者则将教师视为师德建设主体,以“做教育”的情怀实施自下而上的关怀支持型师德建设。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践改进,需要确立支持型师德建设取向,增强校本化特色并在持续走向专业化的同时,探索生态型师德建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师德建设 学校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规范使用中小学教材的实践逻辑及其路径
2
作者 刘旭东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教材的规范使用是育人的要求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依据,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学术路线,为教学活动划定边界和范围,并设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 教材的规范使用是育人的要求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依据,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学术路线,为教学活动划定边界和范围,并设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规范使用中小学教材是从根本上确保教材的意识形态性和教材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维护教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以及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教材是课程的文本载体,规范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的教材使用中要遵循的实践逻辑是:使教材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得以增值、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在研究中使用教材。为此,要维护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确保教材价值在使用中增值;提升教材使用能力,创新教材使用方式,推动教学实践变革;构建完善的教材使用保障体系,健全教材使用监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教材使用 规范性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例研究何以有效——兼论教师知识的默会性
3
作者 王晓莉 冯文静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1,共11页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要求变革课堂层面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课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然而,课例研究得以有效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又是如何展开学习的,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持续... 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要求变革课堂层面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课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然而,课例研究得以有效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又是如何展开学习的,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深入揭示的理论问题。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在名师工作室这一场域中探析教师课例研究的过程,揭示出教师以课例为基点,运用范例推理、亲知实践、辅助项与焦点项的整合这三种默会认知方式展开默会学习。在此基础上,阐明课例研究中默会认知方式更有助于揭示教师知识的默会性,并为设计范例导向的教师教育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会知识 课例研究 名师工作室 教师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性教学批判及教学行动逻辑的回归
4
作者 蹇轶 李瑞娜 陈得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0,共8页
审视教育的技术性实践,并不仅仅是批判教学中对于技术的机械应用,更重要的是反思技术性教学的机械性、控制性和效率主义倾向。技术性教学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和平庸化、教育过程的压迫性和控制性、教育主体的孤立化和隔离化。以效率... 审视教育的技术性实践,并不仅仅是批判教学中对于技术的机械应用,更重要的是反思技术性教学的机械性、控制性和效率主义倾向。技术性教学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和平庸化、教育过程的压迫性和控制性、教育主体的孤立化和隔离化。以效率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技术性教学用行为逻辑取代了行动逻辑,加剧了技术性教学的危害。超越技术性教学,需要回归教学的行动逻辑,保持教学的开放性,追求教育的卓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教学 行为逻辑 行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同伴群体间地位分化的质性研究:区隔理论的视角
5
作者 陈凌岳 楚江亭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0,共12页
学生同伴群体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以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为视角,使用“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对21名高中生及3名教师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在以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学业竞技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符号的“课余活动场”... 学生同伴群体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以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为视角,使用“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对21名高中生及3名教师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在以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学业竞技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符号的“课余活动场”和以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家校联动场”中,形成了学业区隔、声望区隔与家境区隔三种高中生同伴群体间的地位分化现象,而分化后的同伴群体行动,又存在进一步再生产这些场域结构的风险,从而构成了学生微观交往层面的公平隐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学生群体,通过加强与他们的日常交流、丰富学校评价标准、发挥正式群体的教育功能、强化家校社协同,帮助学生辨识同伴群体中的隐性风险、养成良好的交往观念,进而收获健康的社会化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高中生 同伴群体 地位分化 区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戏功能论视角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可 刘梦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5,共11页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的前沿科技属性、正向社会价值和教育创新活力。在理念层面,应将“游戏素养”视为教师数字素养的表征之一,向教师阐释数字游戏助力其数字素养提升的可能性,即:以“游戏赋义”激发数字化意识,以“游戏启智”拓展数字化知识技能,以“游戏促教”提升数字化育人能力,以“游戏载道”增强数字社会责任,以“游戏立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层面,应以“游戏化教学”引领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游戏 功能游戏 游戏化 游戏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以成志:教学过程中的理想信念培育
7
作者 王苏丫 刘长海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5,共9页
知识与理想信念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议题。理想信念触及知识本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育理想信念、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和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就何以必要而言,应... 知识与理想信念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议题。理想信念触及知识本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育理想信念、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和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就何以必要而言,应然期待和实然境遇的双重驱动、理性本质和知识目的的双重确认、理论深化与素养导向的双向牵引,为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提供正当依据。就何以可能而论,知识内在包含理想信念的维度,能为理想信念提供理性支撑,引领理想信念的形成方向,构成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的逻辑理路。就何以可为来看,深度敞开知识的理想信念领域,丰富理想信念学习的身心体验,高度关切理想信念的实践表达能为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培育提供教学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理想信念 课堂教学 时代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的差异辨析及其实践意义
8
作者 欧阳广敏 班建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共9页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针对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其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属性看,教劳结合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广泛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而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则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从实施路径看,教劳结合关涉整个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问题,需要通过“半工半读”综合技术教育等方式实施;而劳动教育则主要指向教育目的的人才素养结构问题,作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来实施。对劳动教育实践而言,二者差异的理论澄清有助于避免“泛化”或“窄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误区,使劳动教育更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劳动教育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9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 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放在摘要和关键词之后,并按以下顺序介绍:姓名、单位、职称、学位、邮编。作者还应在文章末尾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3.摘要:来稿须有中、英文摘要,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4.关键词:来稿须有中、英文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通讯地址 期刊编排 来稿格式 文献检索 电子邮箱 现代学术 英文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计划的限度——基于雅思贝尔斯的视角
10
作者 李长伟 严中然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8,共7页
教育计划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基于对教育计划之限度的意识,德国的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批评了三类越界的教育计划,即通盘的教育计划、全面支配下的教育计划、科学的教育计划。这三类计划被他归类为非自由世界的教育计划。与之相对... 教育计划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基于对教育计划之限度的意识,德国的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批评了三类越界的教育计划,即通盘的教育计划、全面支配下的教育计划、科学的教育计划。这三类计划被他归类为非自由世界的教育计划。与之相对,自由世界中存在有限度的教育计划,这包括个别教育计划以及间接性教育计划。不过,自由世界的教育计划并不安全和稳固,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人的不可制造性和理性的自由,同时,面对教育计划需要用理性来承担应有的责任。雅思贝尔斯的教育计划论为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参照,但教育者仍然需要运用实践智慧来面对具体的教育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计划 雅思贝尔斯 限度 责任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11
作者 靖东阁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0,共9页
受西方教育研究逻辑和学术标准的裹挟,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危机。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为移植西方教育学概念和理论、模仿西方教育研究范式和学术表述方式、对接西方学术标准,在方法论上陷入信奉西方普世主... 受西方教育研究逻辑和学术标准的裹挟,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危机。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为移植西方教育学概念和理论、模仿西方教育研究范式和学术表述方式、对接西方学术标准,在方法论上陷入信奉西方普世主义、认同“均值人”假设、追求科学客观主义的偏误。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忽视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观照,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移植西方所谓“科学”“中立”的研究方法并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反而是一种偏见;照搬西方教育理论阐述中国教育问题既不“讲理”也不“动情”;将西方的学术标准和研究范式奉为圭臬的教育研究缺乏中国立场且创新力不足。为实现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立,需要以西方为参考,批判地接受西方教育学术话语;以中国为主体,从本土文明中寻求教育学术自立;以问题为起点,从亲近生活中实现对教育的普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逻辑 批判与超越 学术自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论证教学:样态表征、设计框架与实践策略
12
作者 王明娣 胡润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1,共10页
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 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勾勒了科学论证教学的应然样态;然后引入深度学习理论,构建包含目标层、核心层、行为层与基础层的“四层联动”教学设计框架,并按照主题单元、问题情境、论证链、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设计具体的操作流程;最后,提出强化证据驱动的论证思维发展、重塑科学论证课堂文化、建立科学实践价值显化路径、推动技术赋能的论证生态建设,助力科学论证教学的实践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论证 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 科学素养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视角
13
作者 牛宝荣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主体性不只体现在纯粹意识层面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表现为整全身体的自主能动的认识、行动与创造。身体主体性是个体进行创新行动和创造性实践的“原力”,是发展个体创新素养的基础。然而,现实学校教育长期存在忽视身体主体性... 主体性不只体现在纯粹意识层面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表现为整全身体的自主能动的认识、行动与创造。身体主体性是个体进行创新行动和创造性实践的“原力”,是发展个体创新素养的基础。然而,现实学校教育长期存在忽视身体主体性的顽疾,不仅造成了身体的被动化、边缘化、抽象化以及片面化发展,还削弱了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束缚了学生直觉、想象与灵感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潜能的发展。身体主体性的重构需要完善身心一体的学生主体观,重拾身体在主体中的构成性地位,重视源自身体自由的主体能动意识,发挥身体在主体思维和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落实身体参与的主体创造行动。唯有回归学生的身体主体,释放学生的身体自由与潜能,使学生的整全身心共同参与到创造的行为实践中,才能促进他们创新素养的形成,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素养 主体性 身体主体性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规训到德性共生:儿童群像重构与教育范式转型
14
作者 王亚晶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儿童群像具有社会建构性与文化生成性,其建构与生成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认知与期待,影响儿童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发展。以时代变迁为主线,基于文化教育学视角考察儿童群像可知,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传统文化对儿童开展的是“伦理之教... 儿童群像具有社会建构性与文化生成性,其建构与生成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认知与期待,影响儿童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发展。以时代变迁为主线,基于文化教育学视角考察儿童群像可知,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传统文化对儿童开展的是“伦理之教”,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制。“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构了近现代文化价值坐标,“人的重新发现”促使儿童观发生革命性转变,知识分子呼吁解放儿童,发出“救救孩子”的时代呐喊,在推动传统“伦理之教”转向新式科学、民主的教育中起到振聋发聩之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经由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等新型制度文化形塑,儿童教育实践从“集体规训”转向“个性唤醒”。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直面社会文化转型与儿童培养新挑战,努力超越传统“伦理之教”困境,以现代德性伦理共同体推动从规训到共生之教育范式转型,保障儿童实现主体性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之教 儿童群像 社会建构 精神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发生学视角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论框架与实施策略
15
作者 卓晓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4,共9页
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呈现出知识综合“静态化”,包括课程的内容综合与系统综合的割裂、“知用一体”综合视域的缩短,以及缺失综合认知的进阶性和复杂性。从知识发生学视角讲,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基于学科课程,由内容整合转向课程系统整合,... 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呈现出知识综合“静态化”,包括课程的内容综合与系统综合的割裂、“知用一体”综合视域的缩短,以及缺失综合认知的进阶性和复杂性。从知识发生学视角讲,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基于学科课程,由内容整合转向课程系统整合,以“重要观念”为基点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及以选择、转化与建构为逻辑实现学习者的人格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框架包含以主题和观念统整跨学科知识、通过跨学科知识建构问题解决模型、以课程的失序扩充知识整合空间、以知识的进阶整合发展人的智慧。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策略上,主题设计要关联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目标设计要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线索;任务设计要注重任务进阶性和类型化;活动设计要注重活动延展性与具体形态;评价设计体系应由价值判断、多元理解、进阶建构、创造性成果的指标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知识发生学 动态化跨学科认识 跨学科知识结构与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16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 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放在摘要和关键词之后,并按以下顺序介绍:姓名、单位、职称、学位、邮编。作者还应在文章末尾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规范化 文献检索 来稿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背景下科学知识教学的迷失与重构
17
作者 敖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80,共8页
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形来合理选择,以更好地契合科学知识的相关属性。科学知识至少有三重属性:从内容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客观性知识;从方法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实证性知识;从旨趣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理性化知... 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形来合理选择,以更好地契合科学知识的相关属性。科学知识至少有三重属性:从内容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客观性知识;从方法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实证性知识;从旨趣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理性化知识。信息技术的不当运用使得科学知识教学存在着种种迷失,主要表现为:客观内容的影像化、实证方法的替代化、理性旨趣的娱乐化。重构科学知识教学,应虚实技术融生,习得客观知识;用技术于“做中学”,学会实证方法;超越技术“娱乐化”,涵养理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 知识教学 教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劳动课程的教育规定性及其实现
18
作者 张姜坤 李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劳动课程不仅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与相对性,而且具有与其他课程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即学校劳动课程亦是一种教育性存在。基于教育性“看”学校劳动课程,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当前对“劳动”的过度关注与重视,认识到学校劳动课程“... 劳动课程不仅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与相对性,而且具有与其他课程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即学校劳动课程亦是一种教育性存在。基于教育性“看”学校劳动课程,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当前对“劳动”的过度关注与重视,认识到学校劳动课程“成人”这一根本价值遵循,以及明确“劳动”必然需要通过课程方案呈现出来这一形式规定。前者是学校劳动课程目的的教育规定性,后者则是学校劳动课程形式的教育规定性。学校劳动课程的目的与形式统一于教师的主体性行动,并经由教师的主体性行动成为可能。唯此,学校劳动课程才能够真正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揭示学校劳动课程的目的规定与形式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师的主体行动,既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校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理性与自觉,也有助于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性 劳动课程 教育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资本结构会影响小学生劳动积极性吗基于全国小学生劳动观念调查数据的分析
19
作者 曾妮 王书凝 梁铭轩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1,共11页
研究使用全国23389份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二元Logit模型分析“低经济-低文化”“低经济-高文化”“高经济-低文化”和“高经济-高文化”四种家庭资本结构类型对小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本结构对小... 研究使用全国23389份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二元Logit模型分析“低经济-低文化”“低经济-高文化”“高经济-低文化”和“高经济-高文化”四种家庭资本结构类型对小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本结构对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具有显著影响:家庭资本结构为“双高”的小学生劳动积极性最高,其次是“高经济-低文化”群体和“双低”群体,劳动积极性表现最弱的是“低经济-高文化”群体。相比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资本更能有效地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家庭资本结构对小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影响存在城乡异质性和性别异质性,与文化资本相比,经济资本对提高劳动积极性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和女生群体中表现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积极性 家庭资本结构 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教育科学》2024年重点选题
20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4年,《当代教育科学》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重要教育决策部署,进一步聚焦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始终致力于繁荣教育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 基础教育领域 重点选题 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教学改革 《当代教育科学》 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