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485篇文章
< 1 2 2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浪联合作用下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非线性耦合模型与TMD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孔凡 陈玲霜 +2 位作者 郑达成 李书进 董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共11页
海上浮式风机是捕获深远海风能的重要装置,是风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驳船型风机多采用二维低阶简化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识别方法,建立高阶耦合动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动力特性。本文关注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多体系... 海上浮式风机是捕获深远海风能的重要装置,是风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驳船型风机多采用二维低阶简化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识别方法,建立高阶耦合动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动力特性。本文关注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多体系统,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的16自由度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其中,利用修正的叶素动量理论计算叶片气动荷载,利用线性势流理论计算波浪荷载,采用准静态法计算系泊张力。此外,为减小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结构振动,在考虑发电机转矩控制和叶片集体变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将双向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置于机舱中,并引入限位装置控制振子行程。随后,通过穷举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控制参数优化。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可准确计算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动力响应;双向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振动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 非线性耦合模型 双向TMD 风浪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指南
2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振动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反映振动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被《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列为T1级,欢迎国内外作者投稿。
关键词 学术刊物 期刊分级 振动工程 作者投稿 机械工程领域 研究成果 投稿指南 《振动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指南
3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振动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反映振动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被《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列为T1级,欢迎国内外作者投稿。
关键词 学术刊物 期刊分级 振动工程 作者投稿 机械工程领域 研究成果 投稿指南 《振动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指南
4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振动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反映振动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被《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列为T1级,欢迎国内外作者投稿。
关键词 学术刊物 期刊分级 振动工程 作者投稿 机械工程领域 研究成果 投稿指南 《振动工程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厚度液化土层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忠居 李元鹏 +4 位作者 王伟 张聪 李宗海 赵瑞欣 王思琦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5-603,共9页
为研究不同厚度液化土层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动力响应特性,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实体工程,通过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选取地震动强度分别为0.15g、0.25g、0.35g、0.45g的5010波,开展液化土层厚度分别为30、40、50 cm时饱和砂土孔... 为研究不同厚度液化土层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动力响应特性,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实体工程,通过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选取地震动强度分别为0.15g、0.25g、0.35g、0.45g的5010波,开展液化土层厚度分别为30、40、50 cm时饱和砂土孔压比、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的桩身加速度、桩身弯矩、桩顶水平位移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饱和砂土层厚度下,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的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在变截面和土层分界面处发生突变;同一土层厚度下,随着地震动强度从0.15g增大到0.45g,饱和砂土孔压比、六桩基础的桩身加速度、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均增大;0.15g地震动强度下,随着饱和砂土层厚度增大,饱和砂土孔压比稳定值减小,但六桩基础的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峰值均逐渐增大且增幅变大。建议在液化场地大直径变截面桩基础设计时,应特别考虑大直径变截面六桩基础在不同液化土层厚度下的动力响应差异,并注重变截面和土层分界面的抗弯性能,以保证六桩基础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大直径变截面六桩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饱和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震陷土层耦合作用下变截面单桩动力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忠居 王逸然 +3 位作者 蔡杰 张聪 朱继新 孟莹莹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大直径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复合单桩的动力响应规律,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工程,通过室内振动台试验,选取地震动强度为0.15g的5010波、1004波、Kobe波及El‐Centro波,研究大直径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复合单桩...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大直径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复合单桩的动力响应规律,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工程,通过室内振动台试验,选取地震动强度为0.15g的5010波、1004波、Kobe波及El‐Centro波,研究大直径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复合单桩的桩身加速度、水平位移、弯矩及桩基损伤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地震波由于其频谱特性不同,大直径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复合单桩的动力响应特性存在差异;桩顶加速度最大值、桩顶水平位移最大值、桩身弯矩最大值均在1004波作用下最大,在Kobe波作用下最小;桩身弯矩最大值均未超过桩基设计抗弯承载力;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对桩基础的抗弯承载能力进行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软硬土层的分界面处抗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变截面桩 振动台试验 震陷场地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指南
7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振动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反映振动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被《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列为T1级,欢迎国内外作者投稿。
关键词 振动工程学报 投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指南
8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振动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反映振动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被《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列为T1级,欢迎国内外作者投稿。
关键词 振动工程学报 投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指南
9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振动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反映振动工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月刊,被《振动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列为T1级,欢迎国内外作者投稿。
关键词 振动工程学报 投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变位索网结构体系索力识别方法及FAST工程应用
10
作者 付兴 孙思源 +3 位作者 李宏男 李庆伟 李辉 任亮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3,共9页
为准确识别FAST索网结构体系的拉索索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变弹性边界支承的拉索索力识别方法。建立了拉索等效单自由度模型,推导了理想铰接与弹性边界支承下拉索频率间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拉索中点、两端点的第一阶振型值对第一阶频率进... 为准确识别FAST索网结构体系的拉索索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变弹性边界支承的拉索索力识别方法。建立了拉索等效单自由度模型,推导了理想铰接与弹性边界支承下拉索频率间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拉索中点、两端点的第一阶振型值对第一阶频率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了基于弦振动理论的主动变位索网结构体系索力识别方法;对单根拉索开展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并开展了参数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及现场实测对FAST索网结构进行索力识别,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数值仿真的索力识别相对误差在1%以内,现场实测的索力识别相对误差小于5%。该方法考虑了拉索的复杂边界条件,可避免求解未知边界约束刚度,拓展了传统弦振动理论的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变位索网结构体系 可变弹性边界支承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索力识别 频率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机器人铣削颤振抑制用磁流变弹性体吸振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11
作者 刘鹏 李波 +3 位作者 赵威 崔光裕 田威 廖文和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9-1710,共12页
为了解决工业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的低频颤振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抑制振动的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吸振器。利用MRE特有的流变特性,研究了不同质量配比的MRE磁流变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确定了吸振器... 为了解决工业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的低频颤振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抑制振动的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吸振器。利用MRE特有的流变特性,研究了不同质量配比的MRE磁流变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确定了吸振器内部的线圈匝数及所通电流大小。通过模态仿真和振动台扫频激励试验发现,设计的MRE吸振器具有17.35~45.21 Hz范围内的移频特性。建立了吸振器固有频率-电流映射关系,在KUKA KR500机器人铣削加工过程中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加工条件下机器人容易在其低阶固有频率处发生颤振,通过MRE吸振器实现了颤振抑制。相对于不加吸振器的工况,通电调频后机器人主轴X方向上的振动加速度峰峰值降低了70.7%,均方根值降低了64.7%;Y方向峰峰值降低了54.7%,均方根值降低了49.9%。此外,铣削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MRE吸振器 机器人铣削加工 颤振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实验模态下相控阵天线阵面变形的虚拟感知
12
作者 周金柱 赵征 +2 位作者 王林 徐文华 成东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3-676,共14页
相控阵天线阵面变形对电磁性能的影响较大,如何用稀疏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应变测量信息实时感知天线阵面变形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和电磁性能调控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复实验模态下结构变形的虚拟感知方法。在该方法中,利用复模态转化方法... 相控阵天线阵面变形对电磁性能的影响较大,如何用稀疏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应变测量信息实时感知天线阵面变形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和电磁性能调控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复实验模态下结构变形的虚拟感知方法。在该方法中,利用复模态转化方法处理模态测试获得的复模态数据以获得对应的实位移模态;利用模态扩展实现有限量实位移模态的全场扩展;结合扩展的实位移模态和有限元模态数据,推导了两个表征稀疏应变测量信息与全场位移映射关系的变形虚拟感知方程CMT⁃SEREP(complex mode transformation⁃system equivalent reduction expansion process)和CMT⁃LC(complex mode transforma⁃tion⁃local correspondence),以实现利用稀疏应变测量信息来估计变形阵面结构形状。研制了大型相控阵天线阵面变形实验平台,并开展了三种工况下不同感知方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利用稀疏应变测试信息重构出天线阵面结构的全场位移,并且CMT⁃LC法比CMT⁃SEREP法的感知精度高;对比传统的模态法,CMT⁃LC变形虚拟感知的相对百分比误差至少降低了6.105%。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非比例阻尼天线结构的变形感知,也适用于其他复杂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天线 模态扩展 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 结构变形 虚拟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试验研究
13
作者 邵敏强 利云云 +2 位作者 周徐斌 陈卫东 刘兴天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对一种由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与双层线性隔振系统并联构成的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描述了高静低动刚度的力学原理,对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样机进行了压缩试验,验证了其负刚度机理。根据负刚度调节器并联形式的... 对一种由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与双层线性隔振系统并联构成的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描述了高静低动刚度的力学原理,对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样机进行了压缩试验,验证了其负刚度机理。根据负刚度调节器并联形式的不同,设计了约束型和无约束型两类隔振系统,求解系统的消极隔振模型动力学方程,分析了两类隔振系统在不同上、下层刚度组合下的隔振性能。搭建两种高静低动刚度的隔振试验系统,通过扫频和定频试验验证了其隔振性能,并对结果偏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隔振 欧拉屈曲梁 高静低动刚度 隔振试验 力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裂纹参数下的转子系统振动特性试验
14
作者 韩冰 刘占生 +1 位作者 何鹏 颜培刚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8,共8页
以具有相同结构尺寸的四根多盘转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精密线切割的加工方式分别在四根转子的不同位置预制不同深度的横向裂纹。对裂纹参数发生改变的转子系统展开振动特性测试,并分析裂纹转子的动力学响应特征与裂纹位置和裂纹深度之间... 以具有相同结构尺寸的四根多盘转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精密线切割的加工方式分别在四根转子的不同位置预制不同深度的横向裂纹。对裂纹参数发生改变的转子系统展开振动特性测试,并分析裂纹转子的动力学响应特征与裂纹位置和裂纹深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2临界转速区的2×共振现象以及1/3临界转速区的3×共振现象是转轴裂纹故障的典型特征,其中2×共振峰值会在裂纹深度达到一个临界点后迅速增加;而区别于已有研究结果,3×共振峰值会在裂纹深度达到临界点后突降;同时,引发2×和3×共振峰值发生突变的临界深度与裂纹位置是否处于轮盘根部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动力学 振动特性试验 裂纹深度 裂纹位置 多盘转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轴承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变刚度动力学建模
15
作者 郭宝良 赵玉秀 +2 位作者 郑建校 李玲 段志善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3-973,共11页
针对滚动轴承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动力学建模问题,基于Hertz接触理论,定义了接触变形保留因子,提出了基于静力学分析法的变刚度函数,建立了径向载荷作用下的滚动轴承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变刚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 针对滚动轴承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动力学建模问题,基于Hertz接触理论,定义了接触变形保留因子,提出了基于静力学分析法的变刚度函数,建立了径向载荷作用下的滚动轴承单一局部损伤故障变刚度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滚动体有效接触刚度在进入载荷区时突然增加,在退出载荷区和陷入故障时则突然减小,从而引起载荷区其他承载滚动体的接触力和接触变形突然减小或增加,以重新平衡外部载荷,但不影响其有效接触刚度;越靠近载荷区中心位置的滚动体受到的影响就越明显;同时导致系统总有效刚度突然增加或减小,从而引起系统振动。外环故障时,总有效刚度的变化是等幅的,导致时域振动响应也是等幅的;内环故障时,总有效刚度的变化和响应的幅值均受到内环旋转的调制而剧烈变化。提出的变刚度动力学模型与实际更加吻合,为有效地诊断滚动轴承故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局部损伤 有效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地基多排孔列近场主动隔振问题的半解析BEM并行优化算法分析
16
作者 时刚 张浩 郜新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7,共14页
人工振动污染在国际上已被列入“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多排孔列隔振是振动污染治理的一种方式。针对饱和地基中多排孔列近场主动隔振问题,基于饱和土半解析边界元法(BEM),分别建立了动力机器基础的环境振动影响和多排孔列近场隔振的边界... 人工振动污染在国际上已被列入“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多排孔列隔振是振动污染治理的一种方式。针对饱和地基中多排孔列近场主动隔振问题,基于饱和土半解析边界元法(BEM),分别建立了动力机器基础的环境振动影响和多排孔列近场隔振的边界元方程。为提高BEM计算效率,构建了饱和土半解析BEM的SPMD(单程序多数据)并行算法,同时利用孔列间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边界元影响系数矩阵快速生成的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多排孔列的近场主动隔振效果,分析了布孔方式、几何参数和多排孔距振源距离对其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饱和土半解析BEM的SPMD并行算法结合影响系数矩阵生成的优化算法可显著提升多排孔列隔振问题的计算效率。多排孔列的布孔方式对隔振效果基本无影响;增加排孔孔数和孔径、降低孔间净距均能取得更好的隔振效果,而多排孔的排数和排间距对隔振效果影响相对不大;随着多排孔距振源距离增加,多排孔隔振效果先提高后趋于稳定。在实际工程设计时,建议多排孔排数宜为两排,排孔孔径取0.15λR(λR为Rayleigh波波长)、孔深取λR、孔间净距取0.1λR,单排孔数宜根据所需屏蔽区域的面积合理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地基 动力机器基础 地面振动 多排孔 SPMD 隔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冰多分裂输电导线舞动的动态张力随机分析与可靠度评估
17
作者 李正良 王泽宇 +2 位作者 王涛 吕大刚 谭忆秋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9-538,共10页
结合有限元模型与概率密度演化法,建立了针对覆冰多分裂输电线舞动的动态张力随机分析方法;通过等价极值分布法构建了覆冰多分裂导线舞动的拉断破坏失效准则,进而发展了一种覆冰多分裂输电导线舞动可靠度评估框架;对某单跨覆冰四分裂输... 结合有限元模型与概率密度演化法,建立了针对覆冰多分裂输电线舞动的动态张力随机分析方法;通过等价极值分布法构建了覆冰多分裂导线舞动的拉断破坏失效准则,进而发展了一种覆冰多分裂输电导线舞动可靠度评估框架;对某单跨覆冰四分裂输电导线进行随机动力响应分析与可靠度评估。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高效地分析该跨覆冰输电导线舞动的随机动态张力,导线进入稳定舞动阶段后随机动态张力受多模态共同影响;导线舞动时的拉断破坏可靠概率不会随着初始垂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初始风攻角对导线舞动时的拉断破坏可靠概率影响显著,初始风攻角为20°~60°时该跨导线可靠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多分裂输电导线 舞动 动态张力 随机动力响应 动力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车轮踏面损伤识别方法
18
作者 缪炳荣 徐松源 +2 位作者 吴啸林 王思明 张哲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1231,共11页
针对轨旁信号难以完全表征车轮信息和车轮损伤难以定位与量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和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车轮踏面缺陷识别方法。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理论构建车辆-轨道动力学耦合模型。通过布置较少的传感器,进... 针对轨旁信号难以完全表征车轮信息和车轮损伤难以定位与量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和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车轮踏面缺陷识别方法。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理论构建车辆-轨道动力学耦合模型。通过布置较少的传感器,进行多模态特征的提取,对车轮几何特征、车速等参数进行了数据融合的算法优化。基于1D-CNN和2D-CNN提出改进的CNN模型。同时,将频域特征和图像特征进行数据融合,并提出考虑融合特征的CNN算法模型。对重构信号进行缺陷特征提取,并利用改进的CNN融合数据特征实现车轮损伤识别。结合比例车辆试验平台,并利用仿真数据和实际算例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在不同信号测试集和数据特征下,对CNN、BP神经网络(BPNN)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损伤识别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损伤识别模型可以更好地识别车轮踏面缺陷,识别结果与实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将不同维度的数据特征进行融合,可以表征不同损伤程度下的缺陷并提高识别效果;能够解决轨旁数据不能完整重构车轮状态等问题,为车轮缺陷的在线损伤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数据融合 机器学习 优化算法 车轮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机电流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及其在RV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9
作者 徐凯 伍星 +1 位作者 王东晓 柳小勤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6-1334,共9页
电机电流监测系统凭借非侵入式、成本低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常用的电流频谱分析容易受到固有谐波以及安装误差的影响,并且高幅值基频会弱化故障特征。为了揭示齿轮故障导致的啮合刚度降低对电机电流频率调制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包含... 电机电流监测系统凭借非侵入式、成本低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常用的电流频谱分析容易受到固有谐波以及安装误差的影响,并且高幅值基频会弱化故障特征。为了揭示齿轮故障导致的啮合刚度降低对电机电流频率调制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包含故障齿轮啮合刚度的电机电流模型,并推导了瞬时频率表达式。针对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瞬时频率估计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了基于高阶同步压缩变换(HSST)的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方法,用来提取齿轮故障特征。该方法通过检测与故障齿啮合周期同步的频率调制特征来直观地展示齿轮箱故障,避免了固有谐波和基频的干扰,具有齿轮故障特征的唯一性。通过对RV齿轮箱实验台的电机电流信号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电机电流模型与故障特征分布规律的准确性,以及基于HSST的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的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RV齿轮箱 电机电流分析 高阶同步压缩变换 啮合刚度 瞬时频率极坐标视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加权对抗学习的跨域自适应融合诊断方法
20
作者 佘博 秦奋起 +2 位作者 石章松 梁伟阁 王旋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7-888,共12页
针对目标域与源域标签空间交叉的跨域诊断,即目标域和源域均存在对方领域没有的样本类型这一典型开放域诊断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加权对抗学习的跨域自适应融合诊断方法。利用熵可以表征样本已知类型和未知类型的特性,引入两个结构相同的... 针对目标域与源域标签空间交叉的跨域诊断,即目标域和源域均存在对方领域没有的样本类型这一典型开放域诊断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加权对抗学习的跨域自适应融合诊断方法。利用熵可以表征样本已知类型和未知类型的特性,引入两个结构相同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基于熵的加权对抗性训练,以提取域不变特征增强辨识已知类型的能力,另构建源域和目标域样本输出的二元交叉方案用以隔离未知类型,此外,将两个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隐藏特征作为两个标签传递模型的输入,采用投票法则融合三个诊断模型的概率输出。采用变工况的机械传动部件失效实验台数据和自吸式离心泵损伤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跨域自适应融合诊断方法能更准确地辨识出目标域数据中已知的故障类型和未知的故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开放域 跨域 对抗学习 领域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