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7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震害异常的启示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运生 赵波 +1 位作者 吉锋 李为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对该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事件,发震断裂为拉脊山北缘断裂东段;震源浅叠加松散覆盖层产生了明显的地震波放大效应,使得极震区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异常高,强震动使得房屋大量倒塌;而位于断裂上盘的积石山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仅在黄土覆盖的官亭盆地产生了数百处小型滑坡和中川乡一处较大规模的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地形放大 震害异常 松散堆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为乐 许强 +6 位作者 李雨森 单云锋 韦春豪 巨袁臻 郁文龙 王运生 卢佳燕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90,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黄土滑坡 液化滑坡—泥流 填沟造地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豪 何朝阳 +5 位作者 巨能攀 马志刚 刘洋 孟睿 解明礼 肖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7-1069,共13页
在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传统的单设备单参数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存在误报现象。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预警结论,针对拥有多套监测设备的滑坡体需要建立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多参数预警方法使用多个参数指标预警模型来综合处理各个... 在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传统的单设备单参数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存在误报现象。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预警结论,针对拥有多套监测设备的滑坡体需要建立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多参数预警方法使用多个参数指标预警模型来综合处理各个设备的监测数据,考虑各个模型权重得出多个设备的综合预警等级。多设备协同预警方法将多套设备根据其空间分布划分成不同组,基于滑坡机理确定各组设备的权重,以监测设备的特征属性进行权重修正。在综合考虑每个设备的预警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滑坡整体变形演化情况,并得出同一时段滑坡整体预警级别。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滑坡各个部位及整体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并及时准确地发布预警。以四川省小金县沙龙乡苍松村黄水沟滑坡为原型案例测试方法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单参数单设备预警方法,该方法将预警次数从32次下降到11次,误报次数从5次下降到1次,预警准确率从84%上升到91%。本方法可以提高滑坡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定防灾决策和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预警 监测设备 监测参数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分布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山述娇 唐松 +7 位作者 袁海锋 张玺华 陈聪 林怡 叶子旭 匡明志 肖钦仁 马梓珂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41,共15页
目前勘探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内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川中—川北地区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因此对储层的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和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的把握对勘探部署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 目前勘探证实,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内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川中—川北地区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储层,因此对储层的白云石化机制的探索和白云岩储层分布规律的把握对勘探部署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基于钻井资料,利用岩相学、阴极发光、同位素以及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对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沉积演化规律、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分布特征的研究。研究认为:①川中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茅二下亚段-茅二上亚段,茅口组早-中期为缓坡沉积体系,中晚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自南向北形成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体系,沿台洼边缘形成地貌高带,发育高能滩相颗粒灰岩,奠定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②茅二段白云岩储层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发育在茅二段-茅三段高能滩相灰岩中,总体上具有“垂向分段、向北分带”特征,自茅二段到茅三段沉积期,白云岩分布由磨溪—龙女寺地区向北迁移至南充—元坝地区。③茅口组白云石分为基质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第一类白云石的云化为准同生-浅埋藏期,主要受同生-准同生海源流体云化作用,发暗红光的基质白云石在浅埋藏期叠加了较弱的外源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第二类白云石的白云石化时间为埋藏期,主要为热液流体混合地层卤水,受到了较强的外源热液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东部地区 二叠系茅口组 白云岩 沉积相 海源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成岩演化及控储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康乐 钟寿康 +6 位作者 赵伟波 许杰 陈娟萍 卢子兴 李琳 高星 谭秀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2-78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程并分析对储层的控制。研究表明:(1)太原组灰岩储层以黏结生屑灰岩为主,共经历海底泥晶化、混合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岩溶、同生-埋藏阶段的5期次胶结以及硅质交代等多类型成岩作用。(2)利用基质灰岩与各期次关键成岩作用产物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识别出浅埋藏期“封存海水”、准同生期暴露“大气淡水”、准同生期-浅埋藏期“混合水”以及埋藏期“残余淡水”等多期次成岩流体环境。(3)储层成岩演化认为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流体的溶蚀作用是区内储层发育的关键驱动力,而各类胶结以及小规模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则是持续充填破坏。太原组灰岩沉积期高频海平面升降控制下的控储成岩作用模型,可为有利区预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灰岩 成岩流体示踪 储层成岩演化 控储成岩作用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体相变效应的粗糙裂隙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先珊 罗晓雷 +5 位作者 白冰 魏宁 刘少炜 张普纲 李满 潘玉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44,853,共13页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以三维粗糙裂隙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单相与多相流-热耦合模型,对比是否考虑相变作用的不同入口流速、入口温度和壁面温度时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考虑相变作用时,壁面局部粗糙程度控制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基于Forchheimer公式,得知流体传热过程中非线性渗流特性显著。考虑相变作用后,流体呈现类似剪切稀释流体的特征,而气相体积分数则对系统换热过程起主导作用。因此,考虑流体的相变效应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热开采过程中的渗流特征和热提取效率的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隙 渗流换热 流热耦合 非线性渗流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早寒武世裂陷槽的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刚 李忠权 +7 位作者 张本健 龙伟 陈骁 黄梓桑 钟原 和源 喻黎明 乔艳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2-1031,共10页
根据地震剖面、航磁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现了鄂西—渝东裂陷槽,初步界定了裂陷槽的西边界,并对其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证。在筇竹寺时期裂陷槽呈北东向展布,其西边界介于焦石1井—利1井一线,东边界介... 根据地震剖面、航磁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现了鄂西—渝东裂陷槽,初步界定了裂陷槽的西边界,并对其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证。在筇竹寺时期裂陷槽呈北东向展布,其西边界介于焦石1井—利1井一线,东边界介于宜地4井—宜地3井一线。之后,在沧浪铺期经过填平补齐,裂陷槽厚度范围明显缩小,且沉降中心由长生1井向北东方的鄂参1井迁移。另外,龙王庙组整体厚度变化不大,表明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沉积时期是裂陷槽主要的填平补齐时期。在沧浪铺组沉积时期,裂陷槽于高桥一带发育优质烃源岩;而在相对较浅的双流坝地区发育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鄂西—渝东裂陷槽 演化过程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软土压缩模量预测及沉降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阮永芬 李鹏辉 +3 位作者 施虹 吴龙 李飞鹏 肖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8,280,共12页
目前,常规土体试验及预测方法都难以准确获得压缩模量E_(s)。现基于机器学习理论建立一种非参数集成优化法计算E_(s),并与传统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从昆明地铁5号线会展中心场地选取203组泥炭质土物理力学指标样本,结合工程经验,选取其中... 目前,常规土体试验及预测方法都难以准确获得压缩模量E_(s)。现基于机器学习理论建立一种非参数集成优化法计算E_(s),并与传统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从昆明地铁5号线会展中心场地选取203组泥炭质土物理力学指标样本,结合工程经验,选取其中8个重要的物理指标作为输入集,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含层及输出层之间的权值及阈值,采用相关系数R、正确率ACC及均方根误差RMSE多个评估指标优化确定算法的重要参数,将建立好的模型应用于多种土体,并与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对比分析,最后比较经验公式与本文方法预测地基沉降的性能。结果显示,GA-BP神经网络方法对分析样本适应性强、算法收敛快、所得结果精准可靠,具有较大优越性。该方法对软土场地多参数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模量 机器学习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规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可视化的地热地质发展动态研究
9
作者 姚莉 何春蕾 +3 位作者 段言志 宋荣彩 王众 张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5-853,共9页
可视化图谱可以将文献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发现文献之间的联系和趋势,并辅助对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识别和分析。而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则可以对大量的文献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如文献产出规模、学科分布、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的排名等,... 可视化图谱可以将文献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发现文献之间的联系和趋势,并辅助对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识别和分析。而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则可以对大量的文献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如文献产出规模、学科分布、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的排名等,有助于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结合可视化图谱和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分析研究热点和主题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方法和地区间的差异。在本文中,为了解国内外地热地质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对地热地质领域的世界范围内文献开展了定量定性分析,从论文产出规模、学科分布、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变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地热地质相关学术论文在近几年里逐渐增加,相关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美国和中国是论文产出最大的2个国家,尽管中国在发文总量和影响力上略逊于美国,但近年来后发优势明显,成果产出超越美国;“地热资源”“干热岩”“数值模拟”“水文地球化学”是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学是目前研究地热地质的主要研究方法;随着时间推移,“EGS”的研究热度会逐渐下降,而“Induced seismicity”的研究热度会逐步上升。这些发现为地热地质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展示了信息可视化和文献计量分析在该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 文献计量 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比 发展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电磁剖面法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裂陷槽深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10
作者 屈洋 杨钰菡 +4 位作者 黎立 唐强强 孙迪 罗强 葛大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随着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认识不断深入,认为震旦—南华系裂陷槽对烃源岩的发育保存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该区域的裂陷槽探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探索方向。前人研究认为对塔西南地区麦盖提斜坡处存在震旦—南华系裂陷槽,但受限... 随着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认识不断深入,认为震旦—南华系裂陷槽对烃源岩的发育保存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该区域的裂陷槽探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探索方向。前人研究认为对塔西南地区麦盖提斜坡处存在震旦—南华系裂陷槽,但受限于该区域地震资料品质,对该区域深层结构尤其是对基底和裂陷槽分布形态和范围认知不清。因此,通过一条跨过麦盖提斜坡与叶城凹陷的连续电磁剖面法剖面,结合研究区地质情况与井资料,构建了区域电阻率的物性分层结构,完成了对实际数据的二维反演,获取了该区域的深部电性结构与CEMP剖面的综合地质解释结果。为该区域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情况的判断提供了新的电磁证据,也进一步刻画了基底、裂陷槽的电性特征与结构。探测结果认为裂陷主要由正断层控制,呈现裂陷群特点,裂陷多呈半地堑、不对称地堑及堑—垒相间的构造样式,在麦盖提斜坡、叶城凹陷处中部、南部的区域发育两个裂陷群,有利于区域内的烃源岩沉积,其中裂陷内震旦—南华系地层沉积较厚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斜坡 连续电磁剖面法 震旦—南华系 裂陷槽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2 位作者 许强 许善淼 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2,75,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1 cm和7.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1 m,主要集中在地下0~8 km。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级地震对比发现,长宁地震地表最大形变量为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8 m,均大于积石山地震,推测积石山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震区居民房屋相对集中、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区场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震源机制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20
12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楠 刘陇强 +3 位作者 朱利东 杨文光 刘强 周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8-1056,1069,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可见微正断层、同沉积断层和阶梯状断层伴生产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明显受控于丁木错活动正断层,显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组合类型、分布特征与构造背景表明其为古地震事件的产物。丁木错地堑第四纪古地震事件反映了丁木错断裂的构造活动性,结合近年来沿丁木错断裂地震活动的增加,表明该区仍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丁木错地堑 古地震事件 第四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魏 李勇 +7 位作者 邱玉超 王小娟 陈世加 郑超 杨强 金值民 张奥博 张洋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7-912,共16页
近期,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致密砂岩气取得重大突破,但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高低产井交叉分布,天然气富集控制因素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勘探部署。本研究针对须家河组大面积... 近期,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致密砂岩气取得重大突破,但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高低产井交叉分布,天然气富集控制因素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勘探部署。本研究针对须家河组大面积含气、局部差异富集和气水关系复杂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岩石薄片、压汞、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烃源岩热解气等实验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烃源条件、储层特征、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明确了研究区致密砂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建立了天然气富集高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简阳地区须四段天然气为煤型气,主要由本地须三上亚段烃源岩供烃;(2)烃源岩发育情况控制了须四段的气水分布格局,下斜坡烃源岩厚度大、含气饱和度高,上斜坡烃源岩厚度小、含水饱和度高;(3)断-缝-储叠合发育情况控制了致密砂岩富集高产,并建立了“近源供烃、断层疏导、储缝控产”的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四川盆地斜坡带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控制因素 成藏模式 须四段 简阳区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康定偏岩子造山型金矿床成因:石英微量元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明伟 彭义伟 +7 位作者 陈友良 刘畅 田建吉 赵鹤森 王琦 王智 周钰昌 吴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13,共18页
大渡河金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化富集区,发育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偏岩子金矿床位于大渡河南段的康定地区,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金成矿过程分为金-黄铁矿-石英阶段、金-氟镁石阶段、金-硫化物-氟镁石-石英阶段和黄铁矿-白云... 大渡河金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化富集区,发育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偏岩子金矿床位于大渡河南段的康定地区,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金成矿过程分为金-黄铁矿-石英阶段、金-氟镁石阶段、金-硫化物-氟镁石-石英阶段和黄铁矿-白云石-白云母阶段4个成矿阶段。通过石英中微量元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的原位分析,旨在约束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石英中Li,B,Na,Al,P和K相对富集,主要以Al^(3+)^(+)(Li^(+),Na^(+),K^(+),H^(+))Si^(4+)和Al^(3+)^(+)P 5^(+)2Si^(4+)的替换机制进入石英晶格。石英中Al与Li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指示其形成温度较低。围岩中硫化物的δ^(34) S值介于-22.3‰~-13.1‰之间,表明S来源于海相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 S值范围为5.4‰~7.0‰,与交代岩石圈地幔的硫同位素值一致。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石英微量元素和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研究认为偏岩子属于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赋矿白云岩接触,发生水-岩反应,导致自然金、含金硫化物、氟镁石和萤石的沉淀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镁石 石英微量元素 原位S同位素 造山型金矿床 偏岩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阿娘寨古堰塞湖的发现及其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佐彬 向芳 +4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王卓 罗超 陈熙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9-464,共16页
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研究是开展堰塞湖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大渡河上游小金川两岸多地出露粉砂质黏土、砂和砾石构成的堰塞湖剖面,通过沉积学分析、光释光测年以及对堵江坝体的岩性构造分析,认为小金川在距今(15.7±1.9)~(9.1&... 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研究是开展堰塞湖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大渡河上游小金川两岸多地出露粉砂质黏土、砂和砾石构成的堰塞湖剖面,通过沉积学分析、光释光测年以及对堵江坝体的岩性构造分析,认为小金川在距今(15.7±1.9)~(9.1±1.0)ka期间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堵江—堰塞—溃决事件,且该古堰塞湖的沉积环境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迁移:时间上,堰塞湖经历了形成、充填和溃决3个阶段;空间上,从下游至上游划分出深—半深湖、浅湖、滨湖和河湖交汇区4个沉积区,该古堰塞湖是由阿娘寨古滑坡堵江形成,据此命名为阿娘寨古堰塞湖。该古滑坡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作用。本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区大型古堰塞湖的研究成果,其沉积特征、年代和成因特征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 小金川 阿娘寨古堰塞湖 阿娘寨古滑坡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红层缓倾岩层滑坡形成机制——以川北断渠滑坡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然 任穗川 +1 位作者 范宣梅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6,共14页
大型缓倾岩层滑坡在红层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滑前迹象不明显,很难做到早期防范。为了探索此类滑坡的风险斜坡判识和早期识别,以四川北部南江县断渠滑坡为例,从孕灾地层沉积相和岩性组合特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层间剪切带发育特征等角度... 大型缓倾岩层滑坡在红层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滑前迹象不明显,很难做到早期防范。为了探索此类滑坡的风险斜坡判识和早期识别,以四川北部南江县断渠滑坡为例,从孕灾地层沉积相和岩性组合特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层间剪切带发育特征等角度,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该滑坡体积约为1153×10^(4)m^(3),主滑方向总体向南(170°),为一特大型缓倾岩层古滑坡。滑坡发育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段和沙溪庙组下段交界部位,是岩性和岩相的转换面。沉积相的组合特征决定了斜坡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滑坡位于四川盆地北缘新华向斜北西翼,受到了多期地质构造作用,米仓山南缘前陆盆地盖层底部楔入冲断构造模式产生了上部地层原地掀斜效应,增加了层间机械破碎作用,并且软硬2个系列地层交界处应力更易集中,在孕灾地层上下厚度约80 m范围内共计发育了数10条层间剪切带。在地下水大量参与下,破碎程度高且原岩含大量黏土矿物的层间剪切带被逐渐泥化,为滑坡下滑提供了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岩层滑坡 断渠滑坡 沉积相 构造模式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更生 王林琪 +6 位作者 石学文 杨雨然 朱逸青 蒲飞龙 杨雪 王青 徐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78,共18页
以川北地区朝天关口村大隆组典型野外剖面及邻区其他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分析其垂向及平面的岩相及沉积相展布及变化,结合区内已有钻井、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总有机碳(TOC)、物性... 以川北地区朝天关口村大隆组典型野外剖面及邻区其他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分析其垂向及平面的岩相及沉积相展布及变化,结合区内已有钻井、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总有机碳(TOC)、物性及微孔隙等参数来探讨其页岩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大隆组地层纵向上自上而下发育一套灰色硅质灰岩、灰黑色灰质页岩、灰黑色碳质页岩、泥岩组合,其中大隆组二段硅质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含有大量的菊石、牙形石、放射虫化石,大隆组一段碳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中则含有少量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以及腕足等化石;(2)大隆组页岩沉积环境属于缺氧—贫氧咸水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与富集;(3)大隆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孔隙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与有机质孔,大隆组二段黑色页岩孔隙度较高,脆性矿物质量占比高,页岩可压裂性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综上分析认为,川北地区大隆组页岩整体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后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隆组 野外剖面 页岩储层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恒 张航 +8 位作者 马华灵 焦堃 叶玥豪 张洁伟 曾令平 蒋前前 苗如霖 夏国栋 邓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44,共18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已获探明储量超过1.3×10^(13)m^(3),但川东地区经历30年勘探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厘清川东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新近钻井楼探1井、五探1井、马深1井、焦石1井和城口剖面等开展有机...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已获探明储量超过1.3×10^(13)m^(3),但川东地区经历30年勘探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厘清川东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新近钻井楼探1井、五探1井、马深1井、焦石1井和城口剖面等开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马深1井筇竹寺组厚度为358 m,底部黑色泥岩厚度约130 m;向北至盆地外缘杨坝剖面筇竹寺组厚度增加,总厚约400 m,但下部泥岩,总有机碳含量(质量分数)TOC>0.5%,厚度减小到50 m;川东地区筇竹寺组厚度110~150 m,下部黑色泥岩厚度约60 m。川北马深1井—福成地区筇竹寺组平均TOC含量为3.39%~3.44%;川东楼探1井—城口地区平均TOC含量相对较小,为0.52%~2.58%。盆地周缘筇竹寺组剖面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_(o))在2.22%~2.53%,盆地内钻井R_(o)在2.57%~3.10%;受古埋深影响,热演化程度由盆地外向盆地内呈增加趋势。进一步结合黑色泥岩产烃率、原始有机碳恢复系数等相关参数,计算得到川东地区生气强度由盆地内向东北方向呈现增加趋势,鹰探1井—楼探1井区生气强度在(10~20)×10^(8)m^(3)/km^(2);生气强度最大地区为城口区域,其生气强度达60×10^(8)m^(3)/km^(2)。结合典型钻井埋深沉降热史模拟表明,筇竹寺组烃源岩于志留纪(430 Ma)开始大量生烃,到三叠纪(250 Ma)进入生气阶段。综合研究表明,川东地区巴中—南江与城口地区两个生烃中心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最有利生烃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筇竹寺组 烃源岩评价 川东地区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生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始新世古环境演化及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侠超 钟瀚霆 +8 位作者 曹海洋 肖伶俐 陈莹 王文楷 常晓琳 刘欣春 王琛宇 高凌雪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9,共17页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 保存在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关键对象之一,对于重建古环境、预测烃源岩富集、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的WS-X1井、WS-X2井、海中凹陷的WZ-X3井、福山凹陷的JH-X4井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进行分析,以揭示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植被特征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共发现孢粉化石4大类共49个孢粉类型,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其中栎粉Quercoidites(microhenrici+minutus)、三沟粉Tricolpopollenites、桤木粉Alnipollen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中以松粉Pinuspollenites为主;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同时出现大量藻类,以盘星藻Pediastrum为主。4口井中,始新世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高,孢粉组合反映了北部湾盆地该时期发育以常绿栎类丰富为特征的林地,盆地低山地带发育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林下为蕨类植被,指示了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始新世早期分布的喜热植被较晚期更多,且在始新世晚期出现喜温的植被,推测始新世早期到晚期气候呈逐渐变凉的趋势。此外,孢粉组合中出现大量藻类,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以湖泊和滨海的河流沼泽相为主。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始新世时期的孢粉资料进行分析,为该盆地始新世时期的气候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孢粉 古气候 古植被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