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01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轻C波段天气雷达DPRF测速误差的算法研究及应用
1
作者 王旭 杨昱菲 +3 位作者 肖潇 谢承华 史朝 王海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78-285,共8页
多普勒天气雷达不存在一个PRF能同时最大化不模糊速度和不模糊距离,这就是“多普勒两难”问题。在研究和业务应用中,需要对雷达数据进行退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处理才能用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观测分析以及恶劣天气探测。针对此问题,双脉... 多普勒天气雷达不存在一个PRF能同时最大化不模糊速度和不模糊距离,这就是“多普勒两难”问题。在研究和业务应用中,需要对雷达数据进行退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处理才能用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观测分析以及恶劣天气探测。针对此问题,双脉冲重复频率(Dual-PRF,DPRF)算法使用两个不同的PRT依次采集两个均匀的时间序列,并组合根据每个时间序列估算得到的速度,获得一个新的速度估计值,这一估值对应着更大的最大不模糊速度,能够有效扩展测速区间,减少速度模糊现象。但是,使用DPRF算法在高切变区容易出现径向速度估计误差。基于线性插值和Savitzky-Golay滤波器创建平滑的多普勒径向速度,通过将每个距离库的径向速度与该平滑后的速度进行比较,识别错误数据,并根据特定的错误特征进行校正。使用中国云南昆明CINRAD/CC型雷达DPRF速度数据对该算法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识别并校正DPRF中大部分的速度误差点,有效减轻DPRF的测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DPRF Savitzky-Golay滤波器 径向速度 误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2月青藏高原东侧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雪试验分析
2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4 位作者 王博为 刘贵华 孙方林 张丰伟 张征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20-225,共6页
为验证大型无人机在高原地区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飞行观测的可行性,也为研究高原地区的云降水特征和人工增雪作业效果,2022年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青藏高原东侧(川西高原)开展多个架次人... 为验证大型无人机在高原地区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飞行观测的可行性,也为研究高原地区的云降水特征和人工增雪作业效果,2022年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青藏高原东侧(川西高原)开展多个架次人工增雪试验,并利用卫星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2年2月11-12日在青藏高原东侧开展的2架次人工增雪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2月青藏高原东侧人工增雪试验目标云的云底温度低于-10℃,云底粒子半径较大,云底粒子有效半径为31μm,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5~20μm。无降水云和降水云的云顶均发生冰晶化,在云顶存在冰晶粒子递减带,无降水云的冰晶化高度低于降水云,无降水云的冰化高度为-22℃,降水云的冰化高度为-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无人机 人工增雪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雅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3
作者 吴亚平 周学云 +1 位作者 孙英耀 曾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对四川省雅安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年均降雨量、土地利用类型、断层距离、道路距离和水系距离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分别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进而...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对四川省雅安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年均降雨量、土地利用类型、断层距离、道路距离和水系距离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分别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进而采用栅格最大值法实现综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将雅安市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为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危险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道路和水系两侧沿线,极低危险区主要位于人类工程活动少的区域;极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面积占比14.9%,灾害率为69.1%,灾害点空间分布与危险等级呈正相关性,表明雅安市灾害危险性区划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将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供良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模型 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FT和NCGM的非高斯型粗糙表面构建方法研究
4
作者 徐淑娟 张鑫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26-328,共3页
机车轮轨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对轮轨接触力学行为及界面应力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制造及实际服役过程中,轮轨表面微凸体高度呈现非高斯型分布特性且具有任意方向性。基于自相关函数法,构建非高斯型分布粗糙表面,并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 机车轮轨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对轮轨接触力学行为及界面应力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制造及实际服役过程中,轮轨表面微凸体高度呈现非高斯型分布特性且具有任意方向性。基于自相关函数法,构建非高斯型分布粗糙表面,并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和快速傅立叶变换提升求解效率。此外,还探讨了不同自相关长度对粗糙表面特性及求解时间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 非高斯型 粗糙表面 自相关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典型高原低空风切变的成因和发展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鑫洋 郑佳锋 +2 位作者 黄轩 陈杨瑞雪 任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2-78,共7页
低空风切变是航空飞行的重大威胁。为研究高原低空风切变的成因和发展演变特征,利用激光测风雷达资料、机场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2月14日发生在西宁机场的低空风切变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 低空风切变是航空飞行的重大威胁。为研究高原低空风切变的成因和发展演变特征,利用激光测风雷达资料、机场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2月14日发生在西宁机场的低空风切变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与冷空气活动是当天低空风切变的主要成因。在高空动量下传主导期间,上升和下沉气流交替出现,超过16 m/s的偏西风迅速从500 m高度下降到地面,强偏西风触地后与原偏南风形成了风向切变,切变随偏西大风逐步向东偏南,进而影响机场。冷空气主导期间,上升气流明显,东偏南的冷气流与先前的偏西风形成“弧形”风向切变,切变随东偏南风的逐渐增厚和动量加强,逐步向西偏北推进,进而影响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风雷达 低空风切变 动量下传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与环流指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海岩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为了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安徽省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采用极端气候指标法、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近61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 为了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安徽省极端气候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大气环流指数,采用极端气候指标法、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近61年安徽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流指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对极端降水而言,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增多趋势;对极端气温而言,高温日数、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均呈现增大趋势,低温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对极端降水而言,主要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极端气温而言,主要呈现出南部的高温日数多于北部,北部低温日数多于南部;南部的高温极值高于北部,低温极值主要集中在中部;在大气环流相关性上,当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北极涛动较强时,对安徽省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起到增强作用;当极涡、东亚和南亚夏季风较强时,安徽省极端降水减弱,极端低温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极端降水 极端气温 大气环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Y-4A气象卫星多通道数据组合的沙尘暴识别阈值研究
7
作者 范彦芳 杨有林 +3 位作者 武雅珍 杨晓旻 程晓龙 马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卫星遥感在沙尘气溶胶的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是沙尘判识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提高沙尘暴识别精度,利用FY-4A气象卫星14个通道的反射率及亮温数据,通过目标物多通道阈值综合分析方法识别沙尘天气现象,确立并优化沙尘暴判识阈值,为沙尘... 卫星遥感在沙尘气溶胶的监测中具有独特优势,是沙尘判识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提高沙尘暴识别精度,利用FY-4A气象卫星14个通道的反射率及亮温数据,通过目标物多通道阈值综合分析方法识别沙尘天气现象,确立并优化沙尘暴判识阈值,为沙尘暴天气现象智能分析判识模型提供支持。结果表明:可见光与近红外通道在有云时变化比较明显,在沙尘区域可见光与近红外通道和短波红外通道亮温值差距较小,并且短波红外通道值大于可见光与近红外通道值;中波红外通道在沙尘区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在沙尘区亮温值明显高。经过阈值优化,针对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识别结果与观测实况基本吻合,所以多通道阈值法可以有效提升沙尘区的判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气象卫星 沙尘暴 判识阈值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参考曲线法的冬小麦NDVI时间序列重建——以河北省部分区域为例
8
作者 敖洋钎 王永前 +1 位作者 孙政 孙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38-244,共7页
近年来,多源传感器融合的遥感技术发展快速,弥补了单一数据源存在的时间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难以达到研究要求的情况。然而这种方法受到融合影像质量的影响较大,在部分区域难以完成对研究区作物高时空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 近年来,多源传感器融合的遥感技术发展快速,弥补了单一数据源存在的时间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难以达到研究要求的情况。然而这种方法受到融合影像质量的影响较大,在部分区域难以完成对研究区作物高时空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本文采用从冬小麦分布图中识别MODIS冬小麦像元并提取多组NDVI时间序列作为作物参考曲线,并利用Sentinel-2数据对作物参考曲线进行挑选以及调整从而实现重建的方法,但该研究方法受到作物参考曲线的影响。因此在重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测试作物参考曲线算法在使用不同年份参考曲线的情况下的重建精度。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在作物快速生长的时期重建NDVI的相对误差(RE)在10%左右,在缓慢生长的NDVI高值时期重建的RE则在4%~7%且生长期间中重建NDVI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低于0.17。因此,重建后的每日30m分辨率NDVI图具有较好的质量可以满足复杂农业场景下提供高质量NDVI数据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参考曲线 冬小麦 NDVI时间序列 Sentinel-2 MODIS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一次双雨带降水过程分析研究
9
作者 郭照华 谌芸 +3 位作者 肖天贵 曾智琳 蔡景就 于承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0-178,共9页
为加深华南前汛期双雨带形成机理的科学认识,利用国家级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阳江和清远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产品、广州双偏振天气雷达基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湿位涡诊断等方法,分析2022年5月华南一次双雨带过程... 为加深华南前汛期双雨带形成机理的科学认识,利用国家级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阳江和清远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产品、广州双偏振天气雷达基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湿位涡诊断等方法,分析2022年5月华南一次双雨带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两条雨带均发生在高湿与层结不稳定的中尺度对流环境中,但北雨带为低涡切变线和锋面等天气系统协同强迫形成的大尺度锋面雨带,强降水落区集中,具有一定的对流性质;南雨带在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产生,对流性质更强,具有极端性。(2)对流不稳定是北雨带发展的重要机制,低层MPV1<0且MPV2>0对应强降水落区,较强的大气斜压性有利于低涡发展。(3)南雨带夜间东南暖湿气流增强,海陆边界和地形抬升促使气流发生侧向摩擦,触发阳江的初始对流,中等偏弱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和γ中尺度涡旋有助于对流组织化;台山-中山在地面气旋式切变和地形抬升下触发初始对流,配合较弱的冷池出流和温度梯度,有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4)与北雨带相关的水汽输送来源于700 hPa附近,南雨带的水汽输送来源于850~925 hPa。双雨带之间的弱雨区可能与低空西南急流的位置、中层下沉气流以及低层辐散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双雨带 锋面 气旋式切变 湿位涡 对流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初登高原时间对中国东部盛夏降水的影响
10
作者 李怡辛 范广洲 华维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为分析南亚高压初次登陆青藏高原早晚对中国东部地区盛夏(7-8月)降水的影响,基于1951-2015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APHRODITE亚洲逐日陆地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滑动t检验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南亚高压初登高原时间的气候特... 为分析南亚高压初次登陆青藏高原早晚对中国东部地区盛夏(7-8月)降水的影响,基于1951-2015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APHRODITE亚洲逐日陆地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滑动t检验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南亚高压初登高原时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盛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初登高原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突变,且初登高原时间与南亚高压各特征指数间存在密切联系,即初登越晚,南亚高压强度越强、面积越大,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反之亦然。(2)近几十年来南亚高压初登高原时间与中国东部地区盛夏降水的相关关系由南至北呈“正-负”的空间分布,与江淮流域盛夏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华北地区盛夏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合成分析表明,南亚高压初登早年,中国东部降水由南至北呈“偏少-偏多”的分布特征,对应呈偶极型降水分布;而初登晚年,中国东部降水由南至北呈“偏少-偏多-偏少”三极型降水分布。(3)进一步对大气环流进行分析表明,南亚高压初登高原的时间早晚可通过形成异常气旋和反气旋,改变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环流形势,造成中国东部异常的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最终对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盛夏降水 大气环流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区域一次雹暴过程的观测及模拟研究
11
作者 任薪儒 周筠珺 +3 位作者 罗喜平 曾勇 杨哲 邹书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提高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雹暴预报水平,对该区域内一次典型雹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微物理过程及成雹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全弹性三维对流云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雹暴过程为冷空气侵入型,地形对低层暖湿气流的阻拦导致... 为提高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雹暴预报水平,对该区域内一次典型雹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微物理过程及成雹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全弹性三维对流云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雹暴过程为冷空气侵入型,地形对低层暖湿气流的阻拦导致水汽的积累,同时高原槽引导的冷空气触发雹暴。(2)近地面层或500~300 hPa高度层的>8×10^(-5)/s的涡度中心、750 hPa高度存在散度<-8×10^(-5)/s的辐合中心且在500 hPa或以上层次转为辐散、近地面层水汽通量散度<-12×10^(-8)g/(s·cm^(2)·hPa)、假相当位温梯度>4 K/km、0~6 km垂直风切变>15 m/s这几个阈值可以为西南复杂地形区域的雹暴过程提供预警。(3)32.03 m/s的强垂直风切变和旋转速度达19.85 m/s、厚度超3 km的强中气旋是降雹单体的主要维持机制。(4)雹胚主要由雪晶撞冻过冷雨滴产生,低密度霰在沉降过程中凇附云水和过冷雨滴增长成雹是主要的成雹机制。对贵州地区雹暴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大气物理 云模式 微物理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5G通信基站的防雷天线设计及防雷性能研究
12
作者 郭明 刘昆 +2 位作者 杜雨洺 孙筱枫 董志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00-305,共6页
闪电电磁脉冲是自然闪电放电过程中一种强电磁脉冲。通信基站遭受闪电袭击的事件中,大多数都是闪电直接击打在通信基站的铁塔上并泄放至大地,但对天线后端造成损毁的研究较少。随着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大量有源电路和模块被安置在天线后... 闪电电磁脉冲是自然闪电放电过程中一种强电磁脉冲。通信基站遭受闪电袭击的事件中,大多数都是闪电直接击打在通信基站的铁塔上并泄放至大地,但对天线后端造成损毁的研究较少。随着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大量有源电路和模块被安置在天线后端,闪电击中铁塔时释放的闪电电磁脉冲能极易通过天线耦合至后端设备并造成损毁。基于极化可重构技术设计一种应用于5G基站的防雷天线。为探究所设计天线在闪电通道附近的耦合效应并分析其在防护状态下对闪电电磁脉冲的抑制效果,基于闪电回击模型与Heidler雷电流函数模型,结合简易单管塔模型建立闪电通道-铁塔-天线模型,通过不同极化方式天线对闪电电磁脉冲的耦合效应的研究,讨论分析所设计天线的不同极化方式对抑制闪电电磁脉冲能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脉冲 5G天线 极化可重构 防雷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洪水检测方法
13
作者 陈春杉 李英祥 钟剑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了能以图像的方式对洪水发生情况进行有效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洪水检测方法。首先对洪水图像的Lab空间L分量和RGB空间R分量进行最大熵分割,将分割结果进行逻辑与运算,然后利用形态学腐蚀去除水纹噪点欠分割和河岸边缘过... 为了能以图像的方式对洪水发生情况进行有效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洪水检测方法。首先对洪水图像的Lab空间L分量和RGB空间R分量进行最大熵分割,将分割结果进行逻辑与运算,然后利用形态学腐蚀去除水纹噪点欠分割和河岸边缘过分割的影响得到预处理图像;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区域生长的洪水分割算法,根据洪水区域的分布特点得到初始生长区域,利用图像最大熵设置区域生长的自适应阈值,进行区域生长得到洪水区域分割图像。此分割算法的准确率和平衡F分数分别为97.05%、97.02%,平均交并比为94.2%,能有效完成洪水图像分割。同时,设计了一种洪水溢流器,能根据算法分割出来的洪水区域,在未发生洪水的基础上计算洪水溢流比,将洪水划为警示、警告、危险3个等级,完成洪水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检测 区域生长 最大熵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AQUS二次开发在压电堆叠驱动器仿真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杨强 夏天飞 +2 位作者 张葛祥 古奥 张力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06-312,共7页
压电堆叠是将压电陶瓷多片层叠并利用环氧树脂粘接在一起,在电场的作用下,输出的总变形量为各个压电陶瓷片的输出变形量之和,因其能产生较大的力和位移,所以被大量用于制造各类压电驱动器。但由于堆叠层数多,在ABAQUS中的建模与参数指... 压电堆叠是将压电陶瓷多片层叠并利用环氧树脂粘接在一起,在电场的作用下,输出的总变形量为各个压电陶瓷片的输出变形量之和,因其能产生较大的力和位移,所以被大量用于制造各类压电驱动器。但由于堆叠层数多,在ABAQUS中的建模与参数指定过程复杂烦琐。为快速对压电堆叠驱动器在ABAQUS中进行建模仿真,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写相应Python内核脚本程序,利用RSG对话框构造器制作压电堆叠驱动器仿真插件,即二次开发,实现压电堆叠驱动器在ABAQUS中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插件仿真实验表明:压电堆叠的输出位移与组成其压电陶瓷片的数量成正比列关系;与单层压电陶瓷片相比,多层压电陶瓷片可以显著降低驱动电压,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压电陶瓷片的层数,来保证所需的位移量;设置的Cohesive参数得到的内聚力仿真结果也符合TSL规律。综上,该插件可为压电堆叠驱动器的设计提供相应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堆叠驱动器 ABAQUS RSG对话框构造器 二次开发 参数化建模 COHES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3-2022年中亚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
15
作者 梁雨欣 陈樟 +1 位作者 赵勇 刘文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12-219,共8页
为更好地了解中亚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CPC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百分位法和极端降水指数研究1983-2022年中亚地区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特征及其趋势变化,初步探讨极端降水对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具有... 为更好地了解中亚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CPC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百分位法和极端降水指数研究1983-2022年中亚地区季节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特征及其趋势变化,初步探讨极端降水对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1)极端降水阈值、极端降水平均强度、1日最大降水量在春、秋、冬3个季节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夏季则表现为北高南低;四季的极端降水日数和持续湿期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持续干期与之相反;极端降水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在春季和冬季较为均匀,而在夏季和秋季表现为西南低东北高。(2)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贡献率、持续湿期等在春、秋、冬季均表现正趋势,其中春季信号最强;持续干期在春、冬季表现为减弱趋势。1日最大降水量仅在春季有显著增加趋势。四季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均无显著的变化趋势。(3)极端降水日数在春季对日最低气温的响应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夏季则与日最高气温呈负相关,秋季和冬季对日最高、最低温度都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温度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一次夜间致灾暴雨的水汽特征综合分析
16
作者 蒋薇薇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39-345,共7页
为深入探究四川盆地西部夜间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四川省加密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及全球同化系统资料等,基于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综合分析2019年8月19-20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夜间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水汽特... 为深入探究四川盆地西部夜间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四川省加密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及全球同化系统资料等,基于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综合分析2019年8月19-20日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次夜间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水汽特征,重点应用拉格朗日追踪模式定量计算暴雨过程中的水汽输送来源及各源地对降水的贡献。研究表明:短波槽、高原涡及大气不稳定层结是本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环境条件。暴雨过程中,不同高度层次上水汽源地呈多源特征。对流层低层(850~700 hPa)水汽主要来自四川盆地本地及周边地区,其次是孟加拉湾,两者的水汽贡献率之和高达73%。中层(500 hPa)水汽主要来自印度半岛(贡献率为44.8%),孟加拉湾(26.3%)和南海(24.9%)的水汽输送亦有重要贡献。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盆地本地及周边地区对夜间暴雨的水汽贡献率是随着气层高度的降低而明显增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暴雨 四川盆地 水汽特征 源地和贡献率 拉格朗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视差映射的建筑立面建模方法
17
作者 刘应浒 何晓曦 +2 位作者 孟繁林 李茄濡 朱群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现代城市建筑表面结构复杂,对其进行精细化建模非常困难,如何快速对建筑表面进行重建成为建筑建模领域的研究重点。提出一种基于视差映射的建筑表面建模方法,提供一套可以对建筑表面外观进行表达的建筑物表面组件2D基元库,通过提取基元... 现代城市建筑表面结构复杂,对其进行精细化建模非常困难,如何快速对建筑表面进行重建成为建筑建模领域的研究重点。提出一种基于视差映射的建筑表面建模方法,提供一套可以对建筑表面外观进行表达的建筑物表面组件2D基元库,通过提取基元库中基元模拟建筑表面细节,并根据基元的组合提取所需要的贴图数据,使用基于视差映射的方式对建筑表面添加细节,在视差映射过程中使用松散锥阶图对视差映射的RayMatching过程进行加速,最终结果可控可编辑。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效生成建筑模型,提供足够表面细节,快速修改建模结果,并且建模过程对非专业用户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差映射 锥阶映射 程序化生成 位移贴图 表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冷季流感暴发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关系探究
18
作者 黄悦 杨杨 +3 位作者 马盼 马晓璐 李馨雨 李思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为探究亚热带气候区冷季流感暴发风险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丰富气象健康与交叉领域的研究,收集深圳市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流感暴发的疫情逐日监测数据,及同时段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与大气颗粒... 为探究亚热带气候区冷季流感暴发风险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丰富气象健康与交叉领域的研究,收集深圳市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流感暴发的疫情逐日监测数据,及同时段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在区分流感病毒亚型(甲流、乙流)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冷季流感暴发与两种粒径颗粒物PM10、PM_(2.5)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两种亚型的暴发均在冷季呈现高峰,与颗粒物在冷季的高浓度峰值基本对应;但甲流、乙流疫情暴发的时间段不完全重合,并存在年际差异。DLNM揭示,对于甲流而言,高浓度PM_(2.5)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影响,滞后11d时74.28μg/m^(3)(P_(90))的PM_(2.5)浓度关联的相对危险度RR可达1.85(95%CI:1.01~3.36);而PM_(10)的即时效应更强,暴发当天高浓度(90.50μg/m^(3),P_(75))关联的RR高达1.68(95%CI:1.04~2.71)。此外,大气颗粒物对乙流暴发仅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5~8d),例如,滞后5d浓度为56.58μg/m^(3)(P_(75))的PM_(2.5)危险度为1.22(95%CI:0.90~1.64),而90.50μg/m^(3)(P_(75))的PM_(10)危险度高达3.17(95%CI:1.73~5.78)。综上,大气颗粒物对流感暴发疫情的影响显著,提升空气质量可一定程度降低流感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暴发疫情 大气颗粒物 暴露-反应关系 时间序列模型 冷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春季海温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
19
作者 李昀晓 华维 杨亦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46-351,共6页
为探究北大西洋春季海温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基于CN05.1高分辨格点气温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NOAA重建海表温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1979-2016年北大西洋春季海温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 为探究北大西洋春季海温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的影响,基于CN05.1高分辨格点气温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NOAA重建海表温度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1979-2016年北大西洋春季海温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及可能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大西洋春季海温主要呈三极型模态,具体表现为由南至北呈显著的“负—正—负”分布,负中心分别位于北大西洋北部和低纬地区,正中心位于北大西洋中纬度西部。该模态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年代际变化表现出“负—正—负—正”的变化特点。(2)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整体上呈较一致的增暖趋势,其年代际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表现为“负—正—负”的变化特征。(3)中国内蒙古北部、黑龙江西部、以及吉林东部部分地区夏季气温与前期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对上述地区夏季气温极端高低年也存在明显影响。(4)北大西洋春季海温通过激发罗斯贝波的东传影响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环流,并使东北上空整体受正涡度平流控制,导致该地区以上升运动为主,高层东亚大槽加深,中低层呈现气旋性环流,利于维持阴雨天气,造成东北地区夏季气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北大西洋海温 夏季气温 时空特征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模型的重庆市重点行业碳达峰路径研究
20
作者 潘琳燕 刘伟 +4 位作者 潘介榆 唐澜 赵妍 杜孟 杨勋渝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45-250,共6页
重庆市作为中国老工业之都,工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快推进重庆市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设置4级活动水平构建LEAP模型,结合情景分析法设置基准情景、节能情景、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4种情景,模拟2021-2040年重庆市工... 重庆市作为中国老工业之都,工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快推进重庆市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设置4级活动水平构建LEAP模型,结合情景分析法设置基准情景、节能情景、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4种情景,模拟2021-2040年重庆市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情况,并结合单因子分析法探究重庆市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重点行业均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基准情景、节能情景、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下分别于2030、2029、2029、2027年达峰,峰值大小依次为122.43、117.06、115.40、112.98MtCO_(2)。(2)工业增加值由高速率转为低速率时,峰值将减少2.44~4.12MtCO_(2),工业增加值对碳减排贡献最大,其次为重点行业能源结构、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重点行业能源强度。(3)建议参考基准情景发展模式,将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增长作为实现重点行业碳达峰目标的首要发展路径,加快工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能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LEAP模型 情景分析法 重点行业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