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稿须知
1
作者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首家以当代社会价值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秉持“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理念,努力创办具有权...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首家以当代社会价值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期刊。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秉持“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理念,努力创办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学术刊物 思想性 学术性 前沿性 创新性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与历史:休谟对“法”概念的再讨论
2
作者 杨璐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关于“英国法”问题的思想史探讨,往往忽视了休谟对“法”的深刻思考。在16至17世纪西欧法权争议和法律理论演变的背景下,休谟继承孟德斯鸠的思路,批判笛卡尔式理性主义,摒弃法的意志论,强调“古老性”的合理性。他通过探讨法与习惯的... 关于“英国法”问题的思想史探讨,往往忽视了休谟对“法”的深刻思考。在16至17世纪西欧法权争议和法律理论演变的背景下,休谟继承孟德斯鸠的思路,批判笛卡尔式理性主义,摒弃法的意志论,强调“古老性”的合理性。他通过探讨法与习惯的复杂关系,指出法律的形成源自人类长期的经验与实践,具有高度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其效力依赖公共利益而非抽象的自然正义。休谟对古代宪章的重新解读超越了辉格党人的历史叙事,揭示了哲学家如何通过习俗和偏见而非纯粹理性理解实在,并通过不断的怀疑保持与日常偏见的距离,从而发现真正的原则。休谟的这一转变,为理解“英国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主义 习惯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综述
3
作者 黄宇驰 马嘉昕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2024年11月,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规范性基础问题,旨在推进对理性主体的自主性、理由空间的规范性特征、语言的规范性本质、社会实践的规范性根源等核心议题的研究。对规范性基础问题的思考涉及我们的一种基... 2024年11月,京师规范性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规范性基础问题,旨在推进对理性主体的自主性、理由空间的规范性特征、语言的规范性本质、社会实践的规范性根源等核心议题的研究。对规范性基础问题的思考涉及我们的一种基本直觉:我们的某些思想或语言表达并非对世界实际如何的忠实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哲学 国际会议 自主性 理由空间 规范性特征 规范性本质 社会实践 规范性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与德性:亚当·斯密对商业社会的伦理辩护
4
作者 李育书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长期以来,商业社会受到了各种道德批评。斯密通过同情心确立社会的消极正义、发展个体的德性,通过考察社会历史表明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进步和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并批判古典德性的过时,最终回应了商业社会遭受的道德批判,... 长期以来,商业社会受到了各种道德批评。斯密通过同情心确立社会的消极正义、发展个体的德性,通过考察社会历史表明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进步和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并批判古典德性的过时,最终回应了商业社会遭受的道德批判,论证了商业社会的道德意义。无论是斯密所揭示的个体之社会性维度,还是他所采用的历史性方法,都使得他对商业社会的辩护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当下,我们可以立足商业社会建构正义与规范,在发展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社会 自私 同情 正义 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倦怠及其破解——韩炳哲论当代资本主义病症
5
作者 姜逢禹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精神政治学代表人物韩炳哲从对福柯的继承和发展出发,重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病症。他认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转变为功绩社会。由于功绩社会的分裂化和碎片化趋势,个体被孤立性和超积极性所裹挟,... 精神政治学代表人物韩炳哲从对福柯的继承和发展出发,重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病症。他认为,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转变为功绩社会。由于功绩社会的分裂化和碎片化趋势,个体被孤立性和超积极性所裹挟,只能被迫以不断自我剥削为生,这也导致倦怠这一当代资本主义病症的产生。而破解倦怠的关键就在于,认识到当代社会中共同体和他者在逐渐消失,以及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的联结已经被破坏的现象。为了重建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消除倦怠这一病症,韩炳哲提出建立倾听社会和坚持个人纯粹的内在性两种方式。尽管韩炳哲的思考有其时代价值,但他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未关涉具体现实问题,也忽视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较大的理论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炳哲 倦怠 新自由主义 自我剥削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的分野——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人格理论的诠释
6
作者 谈伟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74-85,共12页
依托对康德人格理论的诠释,海德格尔从近代主体性中引出其此在学说,以实现对主体性的实践转向。然而,海氏将康德先验人格归于传统存在论之下,忽视了其自发性存在的维度。而且,康德道德人格是身体性的自由行动者,它业已摆脱传统存在论的... 依托对康德人格理论的诠释,海德格尔从近代主体性中引出其此在学说,以实现对主体性的实践转向。然而,海氏将康德先验人格归于传统存在论之下,忽视了其自发性存在的维度。而且,康德道德人格是身体性的自由行动者,它业已摆脱传统存在论的限制,其存在建制根植于近代的力量存在论之中,从而自身便构成另一种实践主体,无须借助此在学说克服其缺陷。这一结果能为省察启蒙主体性之困境与出路提供新的反思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先验人格 道德人格 力量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研究述评
7
作者 秦岭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福利国家”时代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凸显,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历史与版本、其同正义原则的关系、相关的反驳与辩护及可行性分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当前国外文...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福利国家”时代下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凸显,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历史与版本、其同正义原则的关系、相关的反驳与辩护及可行性分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当前国外文献仍将政治自由主义、实质正义、性别平等、经济伦理等英美政治哲学热门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切口。相比之下,财产所有的民主制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潜在关联则成为激发国内研究兴趣的引线。在这一语境下,立足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分析财产所有的民主制设想的生成逻辑,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审视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主要策略,比照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的诸种变体予以反思和评价,是未来国内研究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 福利国家 正义原则 罗尔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经学诠释学——从《五经臆说》到“知行合一”的思想线索看
8
作者 朱雷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24-35,共12页
在龙场悟道后,阳明所写的首部著作是《五经臆说》。据阳明自述,此书后来已被他焚毁。钱德洪在阳明死后,从废稿中检得残篇十三条。有学者从《五经臆说》残篇中解读出阳明之后提出的一些思想命题,尤其是“知行合一”之说,这恐怕凿之过深... 在龙场悟道后,阳明所写的首部著作是《五经臆说》。据阳明自述,此书后来已被他焚毁。钱德洪在阳明死后,从废稿中检得残篇十三条。有学者从《五经臆说》残篇中解读出阳明之后提出的一些思想命题,尤其是“知行合一”之说,这恐怕凿之过深。阳明真正的经学思想不在《五经臆说》,而在焚毁《五经臆说》的举动中。在文本层面与朱子争辩,其实并未跳出朱子学“先知后行”的为学思路。唯有不务知解,切实修行,才符合“知行合一”的精神。在解经之风格上,阳明主张删繁就简,简易直截。在解经方法上,阳明则将解经由知识性活动转变为修行活动,认为“解经”实在于“解心”,明心才能明道,致良知才是通经。由此,经典诠释在阳明这里转变为一种修行实践,这才符合知行合一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臆说 知行合一 经典诠释 修行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的道德价值
9
作者 古斯塔夫·贝洛 周星哲(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94-108,共15页
科学与道德代表两种最高价值,二者如何衡量与协调,构成具有张力性的问题。道德和谐主义方案所预设的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和谐既非先验地不言自明,亦非经验地得到证实。事实上,真理意志超越社会意志,科学精神独立于社会权威。科学与道德之... 科学与道德代表两种最高价值,二者如何衡量与协调,构成具有张力性的问题。道德和谐主义方案所预设的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和谐既非先验地不言自明,亦非经验地得到证实。事实上,真理意志超越社会意志,科学精神独立于社会权威。科学与道德之间存有冲突之处,表现在科学精神中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和普遍主义。与此同时,科学与道德之间又存有一致之处,表现在科学精神中的超然态度、理智真诚和自主精神。故此,科学与道德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革命式的,而应该是逐步逼近式的。逐步逼近式解决方案包括区分思想领域和行动领域的分离方案以及促使道德趋近于科学的动态融合方案。科学的道德价值由此得到最高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精神 道德价值 真理意志 社会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价值的内在发生学——基于“共同情感”的反思
10
作者 郑旭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现代性的历史转型对社会中价值结构的形式本身提出了挑战。在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对价值的建构不应再依赖超越性的本原或根据,而是要重新寻找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借助当代斯宾诺莎主义复兴的资源,情感不仅仅被理解为主观的感受,而应被视为... 现代性的历史转型对社会中价值结构的形式本身提出了挑战。在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对价值的建构不应再依赖超越性的本原或根据,而是要重新寻找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借助当代斯宾诺莎主义复兴的资源,情感不仅仅被理解为主观的感受,而应被视为物质性存在交往中的感触变化。用情感的机制来解释共同价值的发生问题,主要体现出两个特征:第一,对共同价值的寻求本质上是对共同情感的寻求;第二,共同性不同于普遍性,它遵循着量的过渡而非质性对立的逻辑。由此,一种兼具理论解释与实践指向的、体现了唯物论和内在性的基于共同情感的价值发生学得以被勾勒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价值 共同情感 斯宾诺莎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洛采《小宇宙》中的灵魂概念
11
作者 李旻嫱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59-73,共15页
灵魂概念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而且构成了洛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环。洛采相信灵魂存在,他基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唯灵论的哲学立场,在《小宇宙》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何为灵魂、灵魂为何存在、灵魂的性质和官能等问题,并在廓清... 灵魂概念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而且构成了洛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环。洛采相信灵魂存在,他基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唯灵论的哲学立场,在《小宇宙》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何为灵魂、灵魂为何存在、灵魂的性质和官能等问题,并在廓清了心灵与灵魂概念之间的区别后,引入灵魂概念来对身心关系问题作出解答。对于灵魂问题的研究最终要面向价值哲学,洛采强调了灵魂概念同有效性概念、价值概念之间的关联,由灵魂、有效性再到价值的讨论,旨在为走向价值哲学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采 灵魂 身心关系 价值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天人关系视域下《易传》思想发微
12
作者 赵敬仪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36-46,共11页
儒家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哲学,但孔子本身没有后儒那种形上学的德性概念。真正着眼于天人关系,将天道之善通过“继善成性”的方式下贯到人与天地万物的道德形上学肇始于《易传》。《易传》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共同体思想,主张“... 儒家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哲学,但孔子本身没有后儒那种形上学的德性概念。真正着眼于天人关系,将天道之善通过“继善成性”的方式下贯到人与天地万物的道德形上学肇始于《易传》。《易传》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共同体思想,主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各从其类”等“群”“类”的共同体理念,预设了“天道至善”的道德形上本体,在“感而遂通”的道德认识和“礼乐秩序”的道德实践中,构成了一个依乎天理流行、生生不息、和谐通泰的道德共同体,这对当下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天人关系 道德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编辑委员会
13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5年第1期2-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应对价值主观主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兰久富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4期13-28,共16页
价值主观主义认为所有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必将导致关于事物的好坏、行动的对错“怎么说都可以”的完全相对主义的结论。有三种回应价值主观主义的方式:一是立足存在论肯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但是由于不能毫无疑义地指认价值是... 价值主观主义认为所有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必将导致关于事物的好坏、行动的对错“怎么说都可以”的完全相对主义的结论。有三种回应价值主观主义的方式:一是立足存在论肯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但是由于不能毫无疑义地指认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性质或关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回应价值主观主义;二是依托观念论认定心灵中价值的观念与逻辑的观念一样具有有效性,以此解释内在于心灵的价值具有另一种客观性,这在特定的领域内能够反驳价值主观主义;三是借助评价论阐明任何对事物的评价都依据一定的尺度和根据,只要采取的尺度和根据是可靠的,对事物所作的评价就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价值判断具有可以为之辩护的合理性,能够全面地回应价值主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主观主义 价值客观性 存在论 观念论 评价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价值一元化的应然性和可能性
15
作者 韩东屏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人类价值多元化尽管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却非不可改变的“必然”。人类应该实现价值一元化,也可以实现价值一元化。其应然性在于,价值的多元化难免使人类内部出现对立、冲突、分裂,而价值的一元化能使人类具有统一的最终发展目的并实... 人类价值多元化尽管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却非不可改变的“必然”。人类应该实现价值一元化,也可以实现价值一元化。其应然性在于,价值的多元化难免使人类内部出现对立、冲突、分裂,而价值的一元化能使人类具有统一的最终发展目的并实现快速发展。其可能性在于,人类的价值多元化现象是由对终极价值即至善的不同主张所致,通过反省人类既有的至善观可知,真正的至善需根据其必须具有的四个特点来寻求。于是,至善只能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各种需求被满足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各种需求最终可归为四个层级,即在世需求、生活需求、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应这四种需求的价值对象分别是康寿、富裕、和谐和自由。因此,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就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的三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一元化 终极价值 至善 幸福 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运气与“道德运气”——论马基雅维利的Virtù转型
16
作者 徐艳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5期19-32,共14页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大幅变革重塑了人们对于命运和美德的认识。马基雅维利重新定义了virtù和fortuna,将virtù的涵义从传统的美德德行转化为一种能力德行,突显其使人能够主动面对不确定的命运的作用。他通过突出virt...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大幅变革重塑了人们对于命运和美德的认识。马基雅维利重新定义了virtù和fortuna,将virtù的涵义从传统的美德德行转化为一种能力德行,突显其使人能够主动面对不确定的命运的作用。他通过突出virtù的动态和不稳定性,揭示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下道德的适应性和开放性。这种被重新解释的virtù作为对抗社会波动的关键力量,融合了道德和能力的复合属性,挑战了传统德性论。这一观点不仅为个体在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时提供了方向,也为政治实践和道德行为的理论基础带来了革新,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命运 virtù 马基雅维利 道德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经济也是新质生产力
17
作者 杨生平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对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力内在系统三大要素提升与改造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变化,但它又不同于生产力“质变”,前者是就具体生产力性质而言...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对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力内在系统三大要素提升与改造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变化,但它又不同于生产力“质变”,前者是就具体生产力性质而言的,而后者则是针对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整体现状与发展特点来说的。当前我国整体生产力发展处于“跨越式”发展状态,因此,必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政策,有步骤地推动我国整体生产力质变。生产力内在系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但其外在系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其中,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的作用尤其突出。虽然文化经济也是新质生产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直接以发展一般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推进,而必须按文化建设的规律推动其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质变 文化经济 文化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视域下的道德内化与外化
18
作者 刘志山 周晓兵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道德的内化与外化构成道德教育的内在机理。道德教育的实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实现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两次飞跃。道德内化于心分为内化于知、内化于思、内化于性三个阶段;道德外化于行分为被动而为之、冲动而为之、三思而为之、自... 道德的内化与外化构成道德教育的内在机理。道德教育的实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实现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两次飞跃。道德内化于心分为内化于知、内化于思、内化于性三个阶段;道德外化于行分为被动而为之、冲动而为之、三思而为之、自觉而为之四重境界。道德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道德的人,助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李约瑟与非欧洲中心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起源论
19
作者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周岳(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福斯特通过比较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在东西方文化中视角差异的分析,强调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非欧洲中心主义立场,继之突显了跨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性。尽管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起源于西方,但却同样受到了东方国家的普遍... 福斯特通过比较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在东西方文化中视角差异的分析,强调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非欧洲中心主义立场,继之突显了跨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性。尽管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起源于西方,但却同样受到了东方国家的普遍欢迎。这种现象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基于此,福斯特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有机自然主义”的结合,并解释了这种结合对于中国的影响。同时,他还驳斥了一些错误观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重要贡献,进而得出结论: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很可能会在全球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论题 生态文明 欧洲中心主义 中国 生态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智谦逊的内涵与价值
20
作者 王聚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理智谦逊是当代德性知识论领域的前沿话题,其内涵和价值是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界已有的三种理智谦逊观共同面临理智屈从的问题,本文主张理智谦逊应该理解为准确的自我认知评价,并且把认知者的认知表现放在社会的、自然的环境中。就... 理智谦逊是当代德性知识论领域的前沿话题,其内涵和价值是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界已有的三种理智谦逊观共同面临理智屈从的问题,本文主张理智谦逊应该理解为准确的自我认知评价,并且把认知者的认知表现放在社会的、自然的环境中。就价值层面来看,理智谦逊有助于在个人认知层面拓宽知识渠道和加深理解深度,在社会层面有助于构建良好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促成群体性的认知协同任务。培养这一美德有两个突出的困难:认知主体不仅要克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自带的节能机制,还要对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知识论 理智谦逊 理智局限 理智优势 谦逊领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