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7,0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安全观下我国大食物经济统计数据的时序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大放 王泉焱 贾帅帅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49-164,共16页
民以食为天,食物消费是最基础的消费需求,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该文以经济统计学的视角分析我国食物安全保障格局的动态演变特征。自1993年以来的30年间,粮食在三大类农产品(粮食、蔬菜和水果)产量结构中的比重由53.83%下降至3... 民以食为天,食物消费是最基础的消费需求,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该文以经济统计学的视角分析我国食物安全保障格局的动态演变特征。自1993年以来的30年间,粮食在三大类农产品(粮食、蔬菜和水果)产量结构中的比重由53.83%下降至37.55%,同期畜牧业肉类生产和渔业水产品生产增速均大幅高于粮食生产,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粮食消费结构均发生根本变化。当前,饲料粮消费占比已经超过口粮消费占比,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逆转。传统窄口径的粮食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管理需要,贯彻大食物观是更好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可行性方案。该文从生产、消费与贸易角度分析我国大食物经济统计数据的演化特征,对转变粮食安全理念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背景进行探讨,以期为贯彻大食物观和有效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探索可行方案。该文依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统计以及居民消费支出调查的食物统计介绍大食物经济统计的数据框架,基于农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开展食物生产结构统计与变动趋势分析,基于食物供给平衡表开展主粮供求变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粮食生产在三大类农产品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粮食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畜牧业与渔业生产快速发展,饲料粮消费占比提升,饲料粮供应安全成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我国大豆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对畜牧业与渔业健康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对粮食安全形成较大风险。基于此,认为积极贯彻大食物观是有效应对当前粮食安全挑战的有效方案,可通过秸秆养畜、发展牧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饲草和养殖禽畜、建设海上牧场和发展海洋渔业等方式降低饲料粮需求;也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生物农业和食用菌产业等方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渠道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和营养保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 经济统计 粮食消费结构 食物生产结构 海上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荸荠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
作者 沈会芳 张景欣 +3 位作者 蒲小明 杨祁云 孙大元 刘平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99-109,共11页
【目的】枯萎病在广东省荸荠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荸荠产量。探明荸荠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2022—2024年自广东韶关乐昌采集病害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 【目的】枯萎病在广东省荸荠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荸荠产量。探明荸荠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2022—2024年自广东韶关乐昌采集病害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获得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34株镰刀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产孢细胞瓶梗状,长度为8.46~55.65µm;小型分生孢子较多,卵形或纺锤形,大小4.22~12.65µm×2.24~3.82µm,在产孢细胞顶端聚集成假头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向两端逐渐变尖,有3~5个隔膜,大小为18.24~36.40µm×2.92~4.50µm;厚垣孢子球形,直径为7.85~12.32µm。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荸荠具有致病性。基于于EF-1α、RPB2和TUB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病原菌与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聚为一支,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明确区分,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也证明分离菌株为F.commune。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6~30℃,适宜pH为7~8,碳源麦芽糖、有机氮源牛肉浸粉、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均利于菌丝生长,28℃黑暗培养120 h后菌落直径均达60 mm左右。【结论】明确引起广东韶关乐昌荸荠枯萎病的病原菌为F.commune,研究结果可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枯萎病 病原鉴定 共享镰刀菌 尖孢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地方稻种资源苗瘟抗性评价及抗性基因鉴定
3
作者 董超 董丽英 +6 位作者 薛静 杨雅云 汤翠凤 阿新祥 张斐斐 杨勤忠 戴陆园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目的】明确农家保护下云南布朗族地方稻种资源苗期稻瘟病抗性水平与分布。【方法】以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78份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利用1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和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31个功能标记检测与分析。【结果】苗期... 【目的】明确农家保护下云南布朗族地方稻种资源苗期稻瘟病抗性水平与分布。【方法】以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78份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利用1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和2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31个功能标记检测与分析。【结果】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78份地方稻种资源抗性在40%~100%,平均抗性达93.6%;其中55份地方稻种资源对10个菌株的抗性达100%,占总资源数的70.5%;3个布朗族聚集区地方稻种资源的抗性强弱为勐海县(99.00%)>墨江县(89.09%)>双江县(80.59%)。菌株08-16-6a-1和HN-09-1c-7对3个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11.54%),而菌株HN-09-1c-7和08-20-1a-1对勐海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4.00%),菌株08-20-1a-1对墨江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36.36%),菌株08-16-6a-1对双江县稻种资源致病力最强致病力最强(52.94%)。功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中,检测出Pi9、Pi5、Pita、Pikh、Pid2和Pikm 6个抗性基因;抗性基因频率为73.08%~84.62%,最高的为Pid2,最低的为Pi9;勐海县稻种资源中频率最高为Pita和Pid2,最低为Pi9;墨江县中频率最高为Pid2、Pi5和Pi9,最低为Pita;双江县中频率最高为Pid2、Pita、Pikm、Pikh和Pi9,最低为Pi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个抗性基因对苗期叶瘟抗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可解释苗期叶瘟抗性变化1.8%~25.8%,抗性基因Pid2+Pi5+Pikm+Pikh组合的贡献率最低,而6个抗性基因组合的贡献率最高,但组合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云南三地布朗族聚集区的地方稻种资源抗性强、抗谱宽,Pid2基因为主要抗性基因,筛选出38份对10个菌株抗性达100%且含Pid2和Pi9基因的资源,是拓宽稻瘟病抗性遗传背景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稻种资源 布朗族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功能标记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潜力烟区移栽期适宜性研究
4
作者 张杨 冯俊喜 +9 位作者 孔德才 熊莹 李锡坤 张鹏 张本强 杨景全 黄择祥 王晓琳 王朋 孙延国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4-65,共12页
【目的】不同移栽期的气候差异直接影响烟株生长、烟叶产量与品质。旨在确定山东青岛、淄博和莱芜等潜力烟区的适宜移栽时间,优化气候资源配置并提升烟叶品质。【方法】2022—2023年,在青岛胶州、淄博沂源和莱芜3个烟区开展移栽期对比试... 【目的】不同移栽期的气候差异直接影响烟株生长、烟叶产量与品质。旨在确定山东青岛、淄博和莱芜等潜力烟区的适宜移栽时间,优化气候资源配置并提升烟叶品质。【方法】2022—2023年,在青岛胶州、淄博沂源和莱芜3个烟区开展移栽期对比试验,设置Y1(4月30日)、Y2(5月10日)和Y3(5月20日)3个移栽期,对不同移栽期处理下平顶期烟株的农艺性状、烤后C3F等级烟叶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及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气象数据开展回归分析,以确定最适宜的移栽期。【结果】移栽期显著影响烟株的株高、有效叶片数、茎围及叶片形态等农艺性状,同时还对中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如还原糖、总糖、烟碱和氮碱比,以及其余味、杂气等感官评吸质量产生影响。综合来看,Y2移栽期在3个烟区表现最优,烟株长势最好,化学组分协调,经济效益最高。与Y1移栽期相比,Y2移栽期在胶州、沂源和莱芜烟区每667 m^(2)产值分别提高14.94%、7.51%和23.30%。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个烟区每667 m^(2)产值与最高评吸得分对应的移栽期日均气温均为18~19℃。其中,胶州、沂源和莱芜烟区在每667 m^(2)产值达到峰值时的最适移栽温度分别为18.20、18.85、19.11℃,评吸得分最高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8.34、18.45、19.01℃。进一步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发现,尽管当前各产区常规移栽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期间气温一般可达15℃,但与烟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适当推迟移栽时间,使其更接近最适温度区间。【结论】胶州烟区最适宜移栽时间为5月17日至5月20日,沂源烟区为5月13日至5月16日,莱芜烟区为5月12日至5月16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发展型烟区 移栽期 烟株生长 烟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
5
作者 周艳 万启旸 +3 位作者 朱树娇 张辉 包红朵 王冉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目的]分析一株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的全基因组信息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方法]基于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平台和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平台对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Prokka软... [目的]分析一株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的全基因组信息及其毒力和耐药基因。[方法]基于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平台和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平台对猪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Prokka软件预测基因组序列信息,并通过UniProt、KEGG、KEGG Pathway、GO、Pfam、COG、TIGERfams、RefSeq和NR数据库进行基因预测和注释,再利用碳水化合物酶(CAZy)、病原与宿主互作(PHI)、毒力因子(VFDB)和耐药基因(CAR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基因组大小为5404747 bp,GC含量为50.49%,该菌株含有3个质粒;共预测到567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包含22个rRNA(7个23S rRNA、7个16S rRNA、8个5S rRNA)、1个tmRNA、102个tRNA基因和282个小RNA分子;预测出9个CRISPR序列、273个重复序列;KEGG、KEGG Pathway、NR、UniProt、GO、COG、Pfam、RefSeq和TIGERfams数据库分别注释到1712、1693、5265、5264、4029、4294、4688、5252和2741个基因;CAZy数据库注释筛选出100个基因,PHI数据库注释筛选出2354个基因,VFDB数据库注释筛选出的毒力基因主要包括菌毛、鞭毛、Ⅱ型分泌系统、Ⅲ型分泌系统、Ⅵ型分泌系统、紧密黏附素、铁转运系统、脂多糖、荚膜、侵袭素和外毒素;CARD数据库注释筛选出的耐药基因与多重耐药外排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多粘菌素、杆菌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肽类抗生素及甲硝唑相关。[结论]获得一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O157-1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携带大量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食源性人兽共患病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RCEP成员国主要热带农产品贸易竞合关系及优化对策
6
作者 张慧坚 刘顺星 黄浩伦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38-152,共15页
【目的】深入探讨热带农产品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为加强中国与RCEP各成员国在热带农业贸易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通过系统分析,揭示各成员国在热带农产品领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贸易互利共赢... 【目的】深入探讨热带农产品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为加强中国与RCEP各成员国在热带农业贸易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通过系统分析,揭示各成员国在热带农产品领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贸易互利共赢。【方法】基于2014—2023年的15个国家数据,对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在主要热带农产品方面的贸易现状进行细致梳理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结合度指数(TII)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等分析指标,研究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近年来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在热带农产品贸易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逆差扩大趋势,从2014年的86.84亿美元扩大至2023年的152.7亿美元,中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1左右,反映出中国热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而且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结合度存在不平衡现象,中国与澳大利亚、泰国、韩国、越南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14—2023年间一直保持在1.0以上,与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TII指数小于1.0。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热带农产品贸易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TCI指数均在1.0以上。【结论】为有效促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在主要热带农产品贸易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议优化热带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出口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调整热带农产品产业和贸易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贸易多元化;推进热带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能和抗风险能力;加强热带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提升中国热带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国家 热带农产品贸易 贸易竞争与合作 贸易互补性 贸易发展潜力 贸易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法、砂土法及PDA斜面法保藏虫生真菌效果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凤婷 区翠仪 +3 位作者 何广位 张珂 胡琼波 翁群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1-94,共14页
【目的】虫生真菌在传代过程中易发生菌种退化和活性降低等现象,选择适宜的菌种保藏方法是减少实验室菌种传代的重要措施。【方法】采用PDA斜面法、砂土法和甘油法3种不同的保藏方法,对13种共18株虫生真菌菌株进行为期3、6、12个月的保... 【目的】虫生真菌在传代过程中易发生菌种退化和活性降低等现象,选择适宜的菌种保藏方法是减少实验室菌种传代的重要措施。【方法】采用PDA斜面法、砂土法和甘油法3种不同的保藏方法,对13种共18株虫生真菌菌株进行为期3、6、12个月的保藏,通过观察菌株复活效果,检测菌丝生长速率、脱氢酶活性及菌株产孢量,比较3种不同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结果】保藏期为3个月时,除砂土保藏的个别菌株外,3种方法的保藏效果均良好,其中PDA斜面法保藏表现更佳,所有保藏的菌株菌丝长势良好、色泽正常,有15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脱氢酶活性和12个菌株的产孢量高于其他保藏方法。保藏期为6个月时,甘油法的保藏效果更佳,1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15个菌株的产孢量和18个菌株的菌丝长势优于其他保藏方法;除斜面法中6个菌株色泽发生变化外,其余菌株色泽无变化;在脱氢酶活性方面,有9个菌株在砂土保藏法中呈现的效果最好。保藏期为12个月时,甘油法的保藏效果最好,其菌落色泽、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等指标均与保藏3个月时变化不大;砂土法的保藏效果次之,但对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MrGX0603、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GX7303、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PiGX0201、环链虫草(Cordyceps cateniannulata)CcGX32S01及玫烟色虫草(C.fumosorosea)CfGX4206表现出较好的保藏效果,其菌丝脱氢酶活性较高,OD490分别为1.18、1.17、1.13、1.12、1.27,产孢量也较好,分别为53.50×10^(6)、52.23×10^(6)、62.00×10^(6)、54.21×10^(6)、53.79×10^(6)孢子/cm^(2),且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脱氢酶活性、产孢量下降的幅度较小;PDA斜面法的保藏效果最差,保藏的18株菌种活力指标下降明显。【结论】当保藏方法与保藏时间相同时,不同菌种的保藏效果表现出明显差异。可根据菌种特性和保藏期限选择不同的保藏方法,PDA斜面法最适用于3个月左右的短期保藏;甘油在保藏期为1年时保藏效果最好;而砂土法更适合保藏产孢量大于50×10^(6)孢子/cm^(2)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菌种保藏 保藏时间 PDA斜面 甘油 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刺激素对冬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金怡 常静静 +6 位作者 朱雪梅 李静 陈潇 宋钊 陈雷 涂攀峰 张白鸽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目的】筛选出有利于培育冬瓜壮苗的生物刺激素,并确定最适宜的使用浓度。【方法】以‘铁柱2号’黑皮冬瓜为试验材料,研究8种生物刺激素(海藻精、海藻肥、多肽、褐藻寡糖、黄腐酸、虾红素、虾青素和乳糖肽)对冬瓜幼苗质量的影响,通过... 【目的】筛选出有利于培育冬瓜壮苗的生物刺激素,并确定最适宜的使用浓度。【方法】以‘铁柱2号’黑皮冬瓜为试验材料,研究8种生物刺激素(海藻精、海藻肥、多肽、褐藻寡糖、黄腐酸、虾红素、虾青素和乳糖肽)对冬瓜幼苗质量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生物刺激素种类及浓度处理下冬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和根系活力,筛选出最适宜的生物刺激素浓度进行后续试验,再对不同生物刺激素处理下冬瓜幼苗根系形态、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8种生物刺激素促进冬瓜幼苗生长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适宜浓度的生物刺激素能显著提高冬瓜幼苗的生长质量,表现为株高、茎粗、根系生长和光合能力的提升。0.2 g/L褐藻寡糖为最佳处理,该处理冬瓜幼苗的茎粗、株高、根体积、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面积分别比对照提高15.03%、43.42%、359.41%、121.62%、61.11%和58.30%。0.5g/L黄腐酸和0.5g/L乳糖肽处理表现次优,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185.16%和14.34%、叶面积增加50.04%和27.79%、叶绿素a+b总量提高54.05%和51.3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冬瓜幼苗的促生效果表现为0.2g/L褐藻寡糖(得分0.97)>0.5g/L黄腐酸(0.64)>0.5g/L乳糖肽(0.62),显著优于对照(0.10)。【结论】适宜浓度的生物刺激素能显著提高冬瓜幼苗的壮苗指数和根系活力,其中褐藻寡糖在0.2g/L浓度下效果最佳,黄腐酸和乳糖肽在0.5g/L浓度下表现出良好的壮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刺激素 褐藻寡糖 黄腐酸 乳糖肽 冬瓜 育苗 壮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技术的山东烟台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朝 宋超然 +1 位作者 陈都 陈晓峰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4-36,共13页
【目的】分析山东烟台樱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亲缘关系,为樱桃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东烟台31份主栽甜樱桃品种及5份野生毛樱桃种质为试材,通过PCR技术初步筛选出多态性良好的引物,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 【目的】分析山东烟台樱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亲缘关系,为樱桃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东烟台31份主栽甜樱桃品种及5份野生毛樱桃种质为试材,通过PCR技术初步筛选出多态性良好的引物,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荧光标记技术,对36份供试樱桃种质进行检测,构建樱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和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聚类分析。【结果】从36份供试樱桃种质中,筛选出8对具有较好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7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9.12个,Shannon’s指数为1.2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5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55,表明供试山东烟台樱桃种质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SSR扩增条带进行分析并编码,成功构建36份樱桃种质的分子身份证和指纹图谱。利用UPGMA法构建聚类分析图,在遗传系数0.170处,可将36份樱桃种质划分为甜樱桃和野生毛樱桃2类,表明野生毛樱桃与甜樱桃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远;在遗传系数0.556处,可将36份樱桃种质划分为7类,验算得出r值为0.93,且分析结果与指纹图谱相符合。对于31个山东烟台樱桃种质,在遗传系数0.611处可重新划分成5类,其聚类结果与以农艺形态特征和成熟季节的类别聚类大体一致。【结论】筛选的引物多态性良好,在樱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和聚类分析中,可优先选用。本研究结果可为烟台地区甜樱桃种质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为其育种选择和遗传结构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烟台 甜樱桃 SSR技术 分子身份证 聚类分析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龙胆石斑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10
作者 钟小飘 陈政思 +5 位作者 李一 陈华谱 黄瑜 王蓓 简纪常 蔡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对该菌株开展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进一步开展药敏试验、回归感染试验,并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菌株OR539201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该菌株在LB平板上呈圆形菌落,形态饱满,光滑均匀。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OR5392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同为弧菌属。生化鉴定结果显示,氧化酶活性、尿素、赖氨酸等反应呈阳性,水杨苷、甘露醇等反应呈阴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粘菌素、丁胺卡那、头孢曲松等6种抗生素中等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氨苄等13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石斑鱼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后出现体表溃疡、红色增生结节、肝脏肿大、肠道糜烂、脑部红肿等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石斑鱼脾脏及肝脏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具有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plpV)。【结论】成功从患病石斑鱼中分离得到1株潜在致病菌,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该菌株具有明显致病性,可诱发明显病变、引起鱼类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美人鱼发光杆菌 生化特性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 致病性 载菌量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辣椒ADH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11
作者 叶楚 林蔚 +9 位作者 王川 谢炳春 徐小万 徐晓美 王恒明 吕俊恒 邓明华 吴智明 李涛 衡周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95-107,共13页
[目的]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nse)为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Capsicum)植物,大多具由支链酯类物质产生的浓郁果香。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影响支链酯类物质含量的重要酶,催化相应的醇和醛之间的可逆转化。鉴定中国... [目的]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nse)为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Capsicum)植物,大多具由支链酯类物质产生的浓郁果香。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影响支链酯类物质含量的重要酶,催化相应的醇和醛之间的可逆转化。鉴定中国辣椒ADH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在植株各部位的表达模式,可为辣椒果实香气合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国辣椒ADH基因家族成员及表达特征,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分析中国辣椒果实挥发性物质。[结果]从中国辣椒基因组中鉴定到8个ADH基因,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CcADH1~8。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ADH基因家族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在368~457 aa,分子质量范围为40~49 kD,等电点范围为5.50~9.12,CcADH4~6的亲水系数为正值、其余成员为负值;不稳定指数为22.23~44.81。蛋白质结构预测显示,CcADH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中CcADH4和CcADH6、CcADH7和CcADH8的结构相近。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CcADH均定位于细胞质中。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显示,CcADH启动子上存在12种顺式调控元件。时空表达分析表明,CcADH6在‘金田1号’‘7054’植株各器官均未检测到表达。在‘金田1号’中,CcADH7在花和果实第4时期高表达;在‘7054’中,CcADH5在果实第3时期高表达。利用GC-MS检测果实不同发育时期香气物质含量变化发现,‘金田1号’在果实第4时期香气物质总含量最高,而‘7054’在果实第3时期香气物质总含量最高。[结论]中国辣椒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在其发育中后期大量积累,CcADH基因家族中的CcADH5和CcADH7分别与‘7054’和‘金田1号’果实中支链酯类物质变化趋势一致。它们参与的反应为下游的醇酰基转移酶(Alcohol acetyl transferase,AAT)提供特异底物,影响果实支链酯类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辣椒 乙醇脱氢酶 支链醇 基因鉴定 表达分析 生物信息学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源黄芪根结构的差异及其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吴青松 徐海军 +6 位作者 王晓飞 张冠鹏 王月明 刘星雨 郑歆然 胡明 王书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黄芪根系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变异规律,阐明其结构差异与所处生境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黑龙江省12个地理种源的多年生黄芪根系为材料,进行解剖结构比较研究,同时测定所处生境的气候与土壤化学性质。【结果】不同地...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黄芪根系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变异规律,阐明其结构差异与所处生境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黑龙江省12个地理种源的多年生黄芪根系为材料,进行解剖结构比较研究,同时测定所处生境的气候与土壤化学性质。【结果】不同地理种源黄芪根解剖结构呈现显著差异特征:韧皮部薄壁细胞存在圆形与椭圆形两种形态,其中呼玛县、韩家园子及伊春南岔县黄芪韧皮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并呈现显著胞间隙结构;韩家园子与大兴安岭松岭地区黄芪表现出独特的纤维组织富集特征,其韧皮部纤维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地理种源群体。气候要素中,周皮厚度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海拔地区的黄芪周皮厚度较中高海拔地区增加36.33%~97.75%;韧皮部厚度随纬度升高显著增加(P<0.01),低纬度地区黄芪韧皮部厚度较中高纬度地区减少60.08%~112.56%;导管直径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低海拔地区黄芪导管直径较中高海拔地区减少27.95%~73.79%;木质部厚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加(P<0.01),低纬度地区黄芪木质部厚度较中高纬度地区减少8.2%~53.78%。土壤化学性质中,周皮厚度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含氮量较高生境黄芪的周皮厚度较含氮量较低生境的黄芪减少27.82%~60.33%;木质部厚度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含磷量较高生境黄芪的木质部厚度较含磷量较低生境的黄芪增加29.51%~39.39%。【结论】黄芪根系解剖结构具有显著的地理种源差异特征,细胞结构受气候-土壤因子的协同调控,通过解剖性状与生境因子的互作反馈,维持黄芪在异质生境中的适应性平衡,反映出黄芪对环境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地理种源 导管 形态解剖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梁思聪 陈东 +4 位作者 张景欣 沈会芳 孙大元 陈少华 蒲小明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26,共14页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 玉米茎腐病(Maize stalk rot)是一种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在我国15个省份地区和5大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且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区域也均有危害报道,其为害率也呈逐年加重趋势。玉米茎腐病为害可使玉米减产约1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基于玉米茎腐病国内外研究成果,该文总结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侵染方式、致病机制、防控技术等研究现状。玉米茎腐病可分为8种类型,即赤霉茎腐病、镰孢茎腐病、腐霉茎腐病、炭疽茎腐病、炭腐茎腐病、色二孢茎腐病、球二孢茎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我国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层出镰孢、拟轮枝镰孢、腐霉等,且在不同玉米种植地区优势病原菌种类也存在差异。病原菌菌丝侵染方式主要为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进入玉米茎秆节间。其致病机制为,病原菌分泌一系列能破坏寄主植物细胞壁的毒力因子,如毒素、细胞壁降解酶,使病原菌顺利进入寄主细胞内并大量生长繁殖,破坏寄主植物组织,从而导致玉米内茎髓部腐烂坏死,最终整株于茎部折断或枯死。该文还阐述国内外防治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包括抗病品种选育、化学药剂防治、田间农业措施管理、生防菌生物防治等。目前玉米茎腐病防控难度仍较大,要秉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监测,继续深入系统研究病原菌致病机理,强化生物防治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急防控产品,积极开展生态种植模式研究,保障玉米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镰刀菌属 腐霉菌属 侵染途径 致病机理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葡萄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作者 虞沈丹 路子琪 +6 位作者 柴荣耀 武军 王静 邱海萍 王艳丽 孙国仓 王教瑜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7-125,共9页
[目的]葡萄炭疽病是我国葡萄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涉及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和尖孢炭疽(C.acutatum)复合种的多个种和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生长特性和流行特点差异显著。明确浙江省葡萄炭疽病... [目的]葡萄炭疽病是我国葡萄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涉及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和尖孢炭疽(C.acutatum)复合种的多个种和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生长特性和流行特点差异显著。明确浙江省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我国葡萄炭疽病病菌群体分布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疑似葡萄炭疽病病样,取果实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利用继代培养对病原菌进行纯化,对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和附着胞形态进行观察。利用ITS、TUB2、GAPDH、ACT、CHS、CAL 6个基因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人工接种测定病菌的致病性,并测定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从葡萄果实发病部位分离获得6株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病原菌,柯氏验证表明菌株为该病害的病原菌。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对比及基于ITS、TUB2、GAPDH、ACT、CHS、CAL 6个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菌(C.aenigma)。病原菌的生物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8℃、最佳生长pH为6,培养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浸膏。[结论]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葡萄炭疽病病原菌主要为隐秘刺盘孢菌,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隐秘刺盘孢菌 组织分离 病原菌鉴定 系统发育树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龙眼果肉基本组成、益生活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宋唯维 黄菲 +5 位作者 张瑞芬 贾栩超 董丽红 马勤 梁珊 马永轩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目的】探究乳酸菌复合发酵对龙眼果肉基本组成、益生活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为开发龙眼功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 【目的】探究乳酸菌复合发酵对龙眼果肉基本组成、益生活性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为开发龙眼功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复合发酵龙眼果肉,以未发酵的龙眼果肉为对照,分析发酵对果肉基本组成含量、益生菌活菌数、胃肠消化前后各成分含量、消化率、透析前后成分含量和透析保留率的影响。【结果】龙眼果肉主要由糖类组成,含量为67.8%,同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32和0.86%。经发酵后,龙眼果肉中多糖和游离糖含量分别减少6.03%和4.27%,蛋白质含量增加24.2%;益生活性试验发现,发酵后的龙眼果肉促进发酵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增殖效果显著,发酵24 h和48 h平均增殖数量增加0.12~0.21 lg CFU/mL;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显著提升龙眼果肉中多糖和蛋白质在胃肠消化阶段的消化率,胃阶段多糖和蛋白质消化率分别提升0.87%和3.83%,肠阶段分别提升0.88%和4.98%;采用透析模拟肠道吸收,发现经乳酸菌发酵后龙眼果肉中可被吸收的多糖、蛋白质、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增加2.99%、8.34%、0.11%和0.28%。【结论】龙眼果肉经乳酸菌发酵后不仅含糖量降低,且具有更好的益生活性和体外消化特性,因此乳酸菌发酵适用于高活性龙眼产品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龙眼果肉 发酵 基本组成 消化 益生活性 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速冻液配方优化及对罗非鱼应用效果的研究
16
作者 段婷 彭岚清 +6 位作者 戴凡炜 陈飞平 罗政 王琼瑶 岳海林 龚吉军 叶明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22-137,共16页
【目的】研究适宜水产品的液体速冻液配方,并验证其最佳配方条件下速冻对罗非鱼的应用效果,为发展水产品液体速冻技术提供基础。【方法】选取食品级醇类(乙醇、丙二醇)、盐类(氯化钠、氯化钙)、糖类(葡聚糖、海藻糖)和甜菜碱作为液体速... 【目的】研究适宜水产品的液体速冻液配方,并验证其最佳配方条件下速冻对罗非鱼的应用效果,为发展水产品液体速冻技术提供基础。【方法】选取食品级醇类(乙醇、丙二醇)、盐类(氯化钠、氯化钙)、糖类(葡聚糖、海藻糖)和甜菜碱作为液体速冻液组分,以冻结点和黏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多元液体速冻液配方。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将最佳速冻液配方条件下液体速冻(IF)与空气冻结(AF)、鼓风冻结(BF)和液氮速冻(LNF)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测定鱼肉持水率、pH值、TVB-N含量、TBARS值、色泽和质构特性等理化指标,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水分分布分析及肌肉微观结构观察,探究4种冷冻方式对罗非鱼品质的影响。【结果】液体速冻液的最佳配方为20.00%乙醇、10.19%丙二醇、8.00%氯化钠和15.00%甜菜碱(以占速冻液总质量分数计)。该配方的冻结点低(-67.02℃),在-30℃下黏度较低(14.09 mPa·s)。罗非鱼冻结试验结果显示,IF组冷冻速率显著高于AF、BF和LNF组(P<0.05)。在理化指标方面,IF组持水率、TVB-N、TBARS和质构特性等参数均显著优于AF组和BF组(P<0.05),与LNF组无显著差异(P>0.05)。显微结构和SEM图像观察表明,IF组肌肉纤维结构完整性保持最佳,细胞内冰晶细小且均匀。低场核磁共振显示IF组不易流动水占比显著高于AF和BF组(P<0.05)。【结论】成功研制出一种由乙醇、丙二醇、氯化钠和甜菜碱组成的多元液体速冻液。该速冻液应用于液体速冻以对罗非鱼进行冻结处理,解冻后罗非鱼的鱼肉呈乳白色,持水能力强、水分流失少,组织结构致密、富有弹性,有效延缓其蛋白质变性和脂质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速冻 速冻液 配方优化 响应面法 冷冻方式 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性淀粉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雪丽 欧旭华 +6 位作者 付澳秋 肖武名 郭涛 林悦龙 郭谦麒 杨瑰丽 孟丽君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可以控制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肠道健康,成为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和作物遗传领域的研究热点。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对改善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及满足人们未... 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可以控制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肠道健康,成为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和作物遗传领域的研究热点。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对改善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及满足人们未来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水稻中抗性淀粉含量主要由少数主效淀粉合成基因与较多微效基因共同调控,不同主效基因的等位组合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目前,生产上已经培育出一批抗性淀粉含量高达10%的水稻品种,但抗性淀粉含量的增高会伴随米饭蒸煮食味品质降低,严重影响消费者的食用意愿,研究和培育口感较好的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是未来重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同时,选育复合型(如高抗性淀粉、高花青素或低谷蛋白等)多功能水稻,也是未来抗性淀粉的选育方向。基因编辑、多基因聚合等多种生物技术育种手段与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可提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的选育效率。该文对水稻抗性淀粉类型、生物合成途径中主要的相关基因及高抗性淀粉水稻品种选育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高抗性淀粉水稻的选育与产业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性淀粉 主效基因 等位基因组合 蒸煮食味品质 多功能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荚豌豆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8
作者 夭莹云 王凯 +8 位作者 陈诗怡 刘洪标 李珂清 骆善伟 符梅 李桂花 郭巨先 郭涛 罗文龙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7-40,共14页
【目的】分析判定豌豆荚果革质膜、厚/薄皮及抗/感白粉病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模式,并定位调控上述重要性状基因的染色体位置,进而开发相关连锁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育种。【方法】通过构建豌豆有/无革质膜、荚果厚/薄皮及抗/感白粉病分... 【目的】分析判定豌豆荚果革质膜、厚/薄皮及抗/感白粉病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模式,并定位调控上述重要性状基因的染色体位置,进而开发相关连锁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育种。【方法】通过构建豌豆有/无革质膜、荚果厚/薄皮及抗/感白粉病分离群体开展遗传分析,利用BSA-seq(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by sequencing)进行基因定位。根据序列的GC含量高低以及是否存在重复序列、SNP碱基类型等选择合适的SNP或InDel,在候选区间内开发KASP或InDel标记。【结果】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以上3对性状在所构建的群体中均符合单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BSA-seq结果表明,调控革质膜、厚/薄皮、白粉病抗性的候选区间分别位于Chr1的340.0~390.0 Mb、Chr4的35.0~65.0 Mb、Chr1的150.0~270.0 Mb区间。在定位区间内共开发了5个与不同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这些标记在已知表型的亲本及F2单株中基因型与表型的一致度均达100.0%,表明其对表型预测的准确度高。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所收集到的豌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1份携带有利基因的种质资源,并在分离群体中筛选到21个携带有抗白粉病、厚皮或薄皮、无革质膜且田间表现良好的单株。【结论】豌豆有/无革质膜、荚果厚/薄皮及抗/感白粉病性状均受单基因调控,通过BSA-seq已分别将其定位到染色体上。根据定位信息开发的5个连锁标记初步应用于育种,共筛选出包括亲本及后代携带有利基因的种质资源和中间材料32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荚豌豆 革质膜 厚/薄皮 白粉病 BSA-seq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影响尾叶桉分枝发育的代谢组学分析
19
作者 丘思敏 周峰 +3 位作者 桑贤东 杨晓慧 廖焕琴 杨会肖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52-62,共11页
【目的】基于类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探究具有显著分枝差异的2个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品系主要代谢物种类及含量,为培育窄冠尾叶桉优良品种提供组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4月龄尾叶桉‘ZQUC14’(A)及‘LDUD26’(B)组培苗... 【目的】基于类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探究具有显著分枝差异的2个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品系主要代谢物种类及含量,为培育窄冠尾叶桉优良品种提供组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4月龄尾叶桉‘ZQUC14’(A)及‘LDUD26’(B)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在截顶处理后施加外源赤霉素GA3,采用LC-MS技术对比分析截顶前后及GA3处理下的代谢物组成差异,通过样本间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评估各组样品代谢物差异,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和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结果】4组处理中共鉴定出1028个代谢物,其中31.91%为差异代谢物,主要类属于氨基酸衍生物、类黄酮及碳水化合物类。不同品系截顶后相同组织内代谢物差异显著,尤以氨基酸衍生物和类黄酮含量变化突出;外源GA3处理进一步加剧这种差异。此外,品系B受截顶及GA3影响的代谢通路少于品系A,但两品系经处理后均显著改变内源激素分配模式。【结论】揭示窄冠型(B)与宽冠型(A)尾叶桉品系在截顶及外源GA3响应中的核心差异代谢物及关键代谢通路,明确激素重分配是其共同的重要响应特征,为解析GA3调控尾叶桉分枝的代谢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桉 截顶处理 分枝发育 赤霉素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曲叶病毒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分析
20
作者 都梦丹 李正刚 +2 位作者 何自福 佘小漫 汤亚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甘薯曲叶病是影响甘薯产业的一种重要病害,旨在监测该病害在广东甘薯产区的发生与分布,明确甘薯曲叶病毒(Sweet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为SPLC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3年,通过对广州... 【目的】甘薯曲叶病是影响甘薯产业的一种重要病害,旨在监测该病害在广东甘薯产区的发生与分布,明确甘薯曲叶病毒(Sweet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广东种群的遗传特征,为SPLC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3年,通过对广州、茂名、湛江、汕尾4个广东省甘薯主要产区进行系统调查,采集疑似甘薯曲叶病样本。利用RCA扩增、分子克隆以及序列分析方法,获得SPLCV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进一步利用SDT、MEGA、RDP、DnaSP等生物学软件对SPLCV广东种群各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全长序列相似性、系统进化、重组、种群多态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SPLCV广州(GS01)、湛江(GS02)、茂名(MM01)3个分离物的基因组全长序列。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SPLCV广东种群的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均编码6个ORFs,但病毒基因组全长序列存在差异,序列相似性为87.00%~99.90%,其中GS01分离物的序列差异明显,与其他分离物相似性低(87.00%~87.90%)。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样表明,GS01分离物与广东其他分离物遗传距离较远,聚集在不同分支,表明GS01分离物与广东其他6个分离物的来源不同。重组分析显示,SPLCV广东种群的基因组未发生重组。种群多态性分析发现,SPLCV广东分离物核苷酸多样性为0.06544,总体变异程度较低。进一步分析SPLCV广东分离物AV1、AV2、AC1、AC2、AC3、AC4基因的选择压力,发现AC4基因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大,处于多样性选择。【结论】甘薯曲叶病在广东省广州、茂名、湛江等甘薯主产区均有发生,其病原物SPLCV广东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AC4基因的突变是引起SPLCV广东种群变异的主要原因。同时,首次在广东茂名甘薯产区检测到SPLCV,表明SPLCV在广东省的分布正在扩大,对甘薯生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需加强对SPLCV监测及甘薯种苗调运监管,及时控制田间烟粉虱,以有效控制甘薯曲叶病的发生与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曲叶病毒 广东种群 病毒序列 种群多态性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