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7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与补灌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耐旱性评价
1
作者 孙宪印 吕广德 +9 位作者 亓晓蕾 徐加利 孙盈盈 米勇 牟秋焕 尹逊栋 张继波 王瑞霞 钱兆国 高明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耐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基因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2—2023年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马庄试验农场开展田间试验,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设置自然干旱和补灌条件2个处理,以旱地与... 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耐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基因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2—2023年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马庄试验农场开展田间试验,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设置自然干旱和补灌条件2个处理,以旱地与补灌条件下产量为基础,采用平均产量(MP)、几何平均产量(GMP)、抗旱系数(DRC)、抗旱指数(DRI)和干旱耐受指数(STI)共5个抗旱性指标对不同品系进行比较和抗旱性分级。结果表明,对比不同品系的干旱指标数值的大小与位次变化,V7、V14、V2和V12基因型排名靠前,具有高产、稳产特点。同时STI、GMP、MP指标与旱地产量和补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表现出较好的产量一致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基因型的耐旱及高产稳产特性。综上,在干旱与补灌条件下,STI、GMP、MP和DRI指标可用于耐旱高产基因型的鉴别和分级,综合利用5种抗旱指标筛选出耐旱高产品系分别为V7、V14、V2和V12,各品系抗旱性级别分别为1、2、2级和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干旱胁迫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耐旱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耕地日光温室番茄基质栽培灌溉制度研究
3
作者 张玉鑫 蒯佳琳 +3 位作者 马彦霞 王晓巍 康恩祥 张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通过日光温室试验,以两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4E、0.6E、0.8E、1.0E、1.2E等5个灌水处理,灌水周期为2 d,采用CRITIC法对番茄生长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CRITIC法评价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生长和品质指... 通过日光温室试验,以两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积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0.4E、0.6E、0.8E、1.0E、1.2E等5个灌水处理,灌水周期为2 d,采用CRITIC法对番茄生长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CRITIC法评价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生长和品质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对生长、品质、产量、IWUE等4个指标赋权,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番茄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番茄株高、植株干质量、叶干质量、果实干质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32.3%、41.8%、66.5%、39.6%;根干质量和根冠比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1.0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小了28.2%和71.6%;CRITIC法对番茄生长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2E>1.0E>0.8E>0.6E>0.4E,1.2E处理生长最优。番茄单果质量、果实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增加了58.8%和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分别较0.4E处理减少了82.7%和50.7%;可溶性糖、有机酸、Vc、番茄红素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CRITIC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1.0E>1.2E>0.8E>0.4E>0.6E,1.0E处理品质最优。灌水量由0.4E增加到1.0E时,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1.0E处理产量较0.4E处理增加了66.4%;灌水量由1.0E增加到1.2E时,产量间无显著差异。IWUE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1.2E处理IWUE较0.4E处理减小了28.7%。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E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即灌溉间隔为2 d,灌水量为1.0E可作为甘肃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基质栽培的适宜灌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番茄 灌溉制度 CRITIC法 基质栽培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4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6 位作者 曹承富 丁永刚 陈欢 赵竹 杜世州 张向前 尚云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 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及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表现为淮北>沿淮>江淮>沿江。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重要性排序为SOM>AP>TN>TP>AN>TK>pH>BD>AK,除TK、AK和AN以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BD与SOM和A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权重法得出的土壤肥力指数(SFI)范围为0.58~0.89,小麦产量与其SFI极显著相关。沿淮和淮北生态区旱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9.00 t·hm^(-2)和11.25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为Ⅰ级,江淮和沿江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达到7.5、6.00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Ⅱ级和Ⅲ级。沿江生态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为AP和SOM,江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BD和AP,沿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TP和pH,淮北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pH、AP和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土壤肥力 生态区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杨虓 陈德来 +3 位作者 刘自成 李静 施万喜 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早期世代 干旱胁迫 抗旱基因 育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SF-2.0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营雨琨 霍尚 +4 位作者 王敏 刘佩丰 何玉泽 唐志坤 卢勇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3,共13页
针对残膜机械化回收过程中残膜回收率低、回收的残膜成捆质量差、膜捆遍地卸及作业油耗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介绍了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重点对残膜捡拾装置、打捆... 针对残膜机械化回收过程中残膜回收率低、回收的残膜成捆质量差、膜捆遍地卸及作业油耗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介绍了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重点对残膜捡拾装置、打捆装置进行设计,并对残膜捡拾、打捆作业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为验证残膜回收打捆与秸秆粉碎联合作业机作业性能,进行了以收膜链耙转速、机具前进速度、收膜弹齿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残膜捡拾率、残膜含杂率、机具耗油量为响应值的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残膜捡拾率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机具行驶速度、收膜链耙转速、弹齿入土深度;影响残膜含杂率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机具行驶速度、弹齿入土深度、收膜链耙转速;影响机具耗油量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机具行驶速度、弹齿入土深度、收膜链耙转速。理论最优的作业参数为链耙转速119.06 r·min^(-1)、机组前进速度6.319 km·h^(-1)、弹齿入土深度63.29 mm。田间验证试验表明:在圆整后的最佳工作参数条件下,残膜捡拾率均值为93.88%、残膜含杂率均值为79.76%、机具油耗量均值为14.85 L·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回收 残膜打捆 秸秆粉碎 联合作业机 Box-Behnk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油菜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7
作者 李璠 陈国茜 +3 位作者 李菲 赵梦凡 赵熙玲 严应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对应时段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高原春油菜生长季内气温显著升高以及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日照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春油菜物候期和生长阶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白菜型油菜的4个关键物候期以0.22~0.44 d·a^(-1)的速度整体推迟,甘蓝型油菜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分别以0.36 d·a^(-1)和0.04 d·a^(-1)的速度提前,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0.05 d·a^(-1)和0.41 d·a^(-1)的速度推迟;营养生长期除互助县甘蓝型油菜和门源县白菜型油菜分别缩短0.24 d·a^(-1)和0.15 d·a^(-1)外,其余各地的生长阶段延长0.02~1.31 d·a^(-1)。春油菜物候期及生长季时长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平均气温与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播种期、出苗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与播种期、出苗期在甘蓝型油菜中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白菜型油菜中为负相关关系,同时开花期日照时数越多,越能促进油菜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物候期 生长季时长 气候因子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深浅孔分根交替灌溉对番茄根系特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郑健 王有斌 +1 位作者 撒青林 王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9,89,共10页
为探索沼液深浅孔分根交替灌溉对番茄根系形态和品质的影响,设置3个沼液配比(B_(1):1∶2,B_(2):1∶4,B_(3):1∶6;沼液∶水,体积比)和4种灌溉方式(I_(0):地表灌溉,I_(1):5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2):10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3):5 cm和1... 为探索沼液深浅孔分根交替灌溉对番茄根系形态和品质的影响,设置3个沼液配比(B_(1):1∶2,B_(2):1∶4,B_(3):1∶6;沼液∶水,体积比)和4种灌溉方式(I_(0):地表灌溉,I_(1):5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2):10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I_(3):5 cm和10 cm孔深分根交替灌溉),采用盆栽试验探求沼液配比和灌溉方式对番茄根系形态、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应用TOPSIS法、对称交互熵多属性排序法、VIKOR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独立评价方法对番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采用均值法、模糊Borda法和Copeland法对独立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进而提出最优处理。结果表明:B_(2)I_(3)处理干物质量最大,较B_(2)I_(0)、B_(2)I_(2)、B_(2)I_(1)处理分别增加30.35%、17.92%、5.94%;各处理番茄根系直径主要集中在0~2 mm, B_(2)I_(3)处理的根长、根体积、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为最高值;B_(2)I_(0)处理产量最高(2.34 kg·株^(-1)),B_(2)I_(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98.43±0.29 kg·m^(-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_(2)I_(3)处理为最优处理。研究可为改进沼液穴灌技术、促进该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交替灌溉 沼液 根系特征 产量品质 组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仿真的不同驱动式圆盘刀作业性能对比与分析
9
作者 朱惠斌 秦晋 +3 位作者 白丽珍 钱诚 王明鹏 李镕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14,共16页
为研究不同驱动式圆盘刀在我国西南地区秸秆覆盖量大以及秸秆整杆覆盖条件下免耕作业时作业性能的差异,以仿生圆盘刀、缺口圆盘刀、波纹圆盘刀为研究对象,确定圆盘刀切割秸秆时的受力状态;以正转圆盘刀类型、正反转圆盘刀类型、机具前... 为研究不同驱动式圆盘刀在我国西南地区秸秆覆盖量大以及秸秆整杆覆盖条件下免耕作业时作业性能的差异,以仿生圆盘刀、缺口圆盘刀、波纹圆盘刀为研究对象,确定圆盘刀切割秸秆时的受力状态;以正转圆盘刀类型、正反转圆盘刀类型、机具前进速度、圆盘刀转速为试验因素,(粘结键断裂数量)秸秆切断率、土壤扰动量、机具通过性为评价指标,在自行研制的防堵装置上进行了单因素EDEM离散元仿真和三因素三水平田间正交对比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圆盘刀作用下的粘结键断裂数量、机具通过性的效果均表现为正转仿生圆盘刀>正转缺口圆盘刀>正转波纹圆盘刀,正反转仿生圆盘刀>正反转缺口圆盘刀>正反转波纹圆盘刀,土壤扰动量与之相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秸秆覆盖量为1.432 kg·m^(-2)时,圆盘刀类型对秸秆切断率的影响最显著,在不同转速和机具前进速度下,作业效果与仿真试验相吻合。综上,在大量秸秆覆盖和整杆覆盖条件下,除土壤扰动量外,仿生圆盘刀的作业性能优于传统圆盘刀,仅有正反转仿生圆盘刀满足作业要求且作业效果较优。本研究可为秸秆覆盖量大和整杆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机破茬开沟部件的合理设计及适用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盘刀 驱动式 EDEM仿真 防堵装置 秸秆切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与氮肥互作对玉米生理特性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李常亮 张富仓 雒天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2,271,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3个保水剂种类[得米高吸水性树脂(PAM,聚丙烯酰胺保水剂);沃特多功能抗旱保水剂(WT,凹凸棒(有机)/聚丙烯酸(无机)保水剂);海明高能抗旱保水剂(HM,聚丙烯酸钠型保水剂)]、3个保水剂施用量(分别占干土质量的0‰、2‰、4...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3个保水剂种类[得米高吸水性树脂(PAM,聚丙烯酰胺保水剂);沃特多功能抗旱保水剂(WT,凹凸棒(有机)/聚丙烯酸(无机)保水剂);海明高能抗旱保水剂(HM,聚丙烯酸钠型保水剂)]、3个保水剂施用量(分别占干土质量的0‰、2‰、4‰)和3个氮肥施用量(0、0.25、0.50 g·kg^(-1)),通过不完全正交试验设计共设置9个处理,研究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玉米苗期生长生理、根系活力、氮素吸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加保水剂和氮肥的处理相比,保水剂与氮肥配施使苗期玉米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氮素吸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了9.30%、14.88%、68.85%、16.26%、103.86%、86.35%、81.06%(P<0.05)。PAM保水剂在提高玉米根系活力和氮素吸收方面效果更好,WT保水剂在促进玉米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更优,并且保水剂与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和0.50 g·kg^(-1)时效果最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使用PAM保水剂并且保水剂与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和0.50 g·kg^(-1)时得分最高,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玉米产量、水氮利用效率的有效处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保水剂 氮肥 生理特性 氮素吸收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转录因子GmMYB46调控植物耐旱性的功能研究
11
作者 张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70,共8页
为解析大豆转录因子MYB家族成员GmMYB46基因在干旱胁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大豆中的表达水平。克隆GmMYB46基因编码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在正常培养和干旱处理条... 为解析大豆转录因子MYB家族成员GmMYB46基因在干旱胁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大豆中的表达水平。克隆GmMYB46基因编码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在正常培养和干旱处理条件下观察转基因和野生型(WT)拟南芥植株的生长情况,测定叶片电导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观察对比叶片气孔开度。结果表明:GmMYB46受干旱胁迫诱导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最高达8.9倍和16.3倍。成功获得GmMYB46基因过表达的拟南芥植株OE,在培养基和营养土培养模式下OE植株耐旱性均明显增强,其长势优于WT植株。干旱处理后,OE植株电导率较WT降低46.1%;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WT植株,分别增加54.9%和225.0%;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明显上升,在根中分别增加8.8%、14.6%和47.0%,叶中则分别增加11.2%、69.2%和21.2%。说明大豆GmMYB46基因可能与细胞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气孔开度等生理过程的调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录因子 GmMYB46基因 耐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梦哲 袁晓霞 +3 位作者 杨冰洁 申奥龙 李华 冀照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陵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圆明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 ense)、Rhizobium sp.I和Bradyrhizobium sp.II,其中Rhizobium sp.I为第一优势菌群,Bradyrhizobium sp.II为第二优势菌群,群落结构相对单一,核苷酸多态性(π)较低(范围为0.00205~0.01791,平均值为0.010406),遗传距离(Dxy)较远(范围为0.0688~0.1935,平均值为0.1483),基因交流指数(Nm)较低(范围为0.02~17.10,平均值为3.048)。综上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高,在进化历史上基因交流频率较低,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乌拉尔甘草 遗传多样性 内蒙古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温室西瓜生育期气象服务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玉红 李春晖 +4 位作者 邓海峰 马亮 颜亮东 哈金龙 李积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0,共9页
为凝练柴达木盆地西瓜温室种植的气象服务指标,于2022—2023年在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开展了为期2 a的西瓜温室栽培试验,观测获取不同播期设施西瓜的生长周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数据,利用同期温室内对应气温、空气相对... 为凝练柴达木盆地西瓜温室种植的气象服务指标,于2022—2023年在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开展了为期2 a的西瓜温室栽培试验,观测获取不同播期设施西瓜的生长周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数据,利用同期温室内对应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及CO_(2)浓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设施西瓜的生育期平均日数为80~135 d,4月中旬~6月上旬热量条件较好,西瓜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两年产量可维持于7.12~16.14 kg之间;对病虫害红蜘蛛、白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发现,5—9月的气象条件均能引起这两种病虫害的发生;将西瓜产量与不同气象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膨大~成熟期、成熟~收获期日平均气温与产量之间,抽蔓~坐果期相对湿度与产量之间,坐果~膨大期CO_(2)浓度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得出了西瓜各发育期气象要素适宜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西瓜 播期 观测试验 气象服务指标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光合生理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8 位作者 张永强 曾潮武 毕海燕 雷钧杰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李杰 陈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灌浆期干物质分配占比,对小麦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5份小麦材料... 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灌浆期干物质分配占比,对小麦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5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介于1.81~2.03之间,其中C_(i)(胞间CO_(2)浓度)最大,为2.03,最大光合效率比率(F_(o)/F_(m))最小,为1.81。主成分分析将8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429%,其中,F_(v)/F_(m)对产量影响最大,贡献值达0.923。随着审定年份的推进,叶片和穗的干物质占比呈上升趋势,茎秆的干物质占比呈下降趋势,产量呈上升趋势,各品种产量介于4443.3~8582.4 kg·hm^(-2)之间。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和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出‘新春41号’、‘新春31号’、‘新春47号’、‘新春40号’、‘新春46号’、‘粮春1354’、‘新春37号’、‘新春30号’、‘粮春1758’和‘新春34号’10个品种,其中‘新春47号’的产量最高(8143.20 kg·hm^(-2)),可作为高光效品种在新疆地区进行育种利用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品种 光合生理 遗传多样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对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密花香薷适生区的预测
15
作者 刘泽渊 魏有海 +5 位作者 侯璐 郭良芝 程亮 李跃 杨振扬 付贞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6,共9页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是青藏高原农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为探究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威胁和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使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10种算法将其组合成一个模型,对影响密花香薷适宜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评价分析,预...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是青藏高原农田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为探究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威胁和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使用Biomod2平台提供的10种算法将其组合成一个模型,对影响密花香薷适宜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评价分析,预测其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生区变化和质心转移。结果表明:影响密花香薷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月份的最高温度,当前气候条件下其分布范围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总面积为1.044×10^(6)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40.94%。基于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预测结果显示,密花香薷在青藏高原的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张,在高海拔地区将有更高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其质心预计将向西北方向迁移。密花香薷入侵严重威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加以控制,并加强监测其发生和扩散区域,对靶制定高效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花香薷 适生区 气候变化 Biomod2组合模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16
作者 董祯林 李亚兵 +11 位作者 马云珍 万素梅 董红强 杨北方 冯璐 高飞 周吉双 王程 赵湛 燕飞 陈国栋 熊世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置土壤三参数传感器和云平台采集棉田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密度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有所增加,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稳定,维持于0.18~0.20 m^(3)·m^(-3)范围;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10~70 cm位置变化最为活跃。苗后45 d和75 d前后,各处理棉株群体对水分的消耗量达到最大,生育后期逐渐减小;棉株水分消耗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消耗量表现为花铃期>蕾期>苗期>吐絮期。两个试验年份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22年和2023年产量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4.38%~14.09%和5.16%~12.75%,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1.32%~9.60%和1.63%~10.08%。因此,一膜六行行距配置下21万株·hm^(-2)可作为旱区棉花实现高产节水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水分时空变化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新能源风电场典型植物土壤碳密度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17
作者 宋达成 李广宇 +9 位作者 樊林 许劲柏 吴昊 赵鹏 韩生慧 张晓娟 王昱淇 王忠文 马全林 靳承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4,共12页
为探明大型新能源风电场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风电场运行对局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针对民勤红砂岗新能源风电场5个不同监测区域(上风部、中心、下风部、边缘及外部对照)共45个样方开展植被、土壤调查... 为探明大型新能源风电场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风电场运行对局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针对民勤红砂岗新能源风电场5个不同监测区域(上风部、中心、下风部、边缘及外部对照)共45个样方开展植被、土壤调查及采样,并基于各样品碳含量测定数据,估算风电场运行对不同监测区域典型植物群落生物量积累和土壤碳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运行能够显著改变区域植物群落,从而增加不同监测区域植物碳密度差异,外部对照区域植物碳密度平均值约为1.63 t·hm^(-2),而风电场内部各区域植物碳密度平均值约为0.69 t·hm^(-2);风电场运行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监测区域均处于相同水平,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总体保持在21.45~29.67 t·hm^(-2);以40 cm土层深度为节点,风电场不同监测区域0~100 cm范围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呈现出浅层土壤(<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深层土壤(>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性变化特征;植物总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植物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风电场 生态影响 生物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潮土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18
作者 刘学彤 曹彩云 +4 位作者 党红凯 马俊永 李科江 郑春莲 李月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给华北平原潮土区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于1981—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区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和无机肥施... 为给华北平原潮土区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于1981—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区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和无机肥施用条件下4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S0:0 kg·hm^(-2),S2250:2 250 kg·hm^(-2),S4500:4 500 kg·hm^(-2),S9000:9 000 kg·hm^(-2)),2021年玉米收获后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利用40 a数据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建立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40 a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CK,增幅为21.91%~50.33%;而S2250、S4500和S900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长期耕作与施肥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各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40年前增长13.64~24.50 t·hm^(-2);有机碳平均固持速率也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S9000处理达到0.61 t·hm^(-2)·a^(-1),较S0处理显著提高45.2%。综上,施用化肥配合长期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潮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固碳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潮土 有机碳 固碳速率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干旱监测指数结合PSO_RBFNN反演甘肃省胡麻出苗期土壤湿度
19
作者 杨慧 李玥 +6 位作者 武凌 吴兵 高玉红 剡斌 周慧 唐洁 赵永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77,共11页
针对目前单一的遥感干旱监测指数难以全面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等问题,以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田间土壤相对湿度为研究对象,选取作物形态及绿度、冠层温度、冠层含水量等指标作为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利用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 针对目前单一的遥感干旱监测指数难以全面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等问题,以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田间土壤相对湿度为研究对象,选取作物形态及绿度、冠层温度、冠层含水量等指标作为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利用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和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结合经过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PSO_RBFNN),构建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并基于BP_NN、RBFNN、PSO_RBFNN人工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LR)4种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对不同模型反演结果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模型相对比,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与PSO_RBFNN结合反演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的农田土壤相对湿度效果较好;模型对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反演结果平均精度分别达到89.91%和91.71%。与RBFNN、LR和BP_NN模型相比,PSO_RBFNN模型10 cm土层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8.69个百分点、4.94个百分点、4.76个百分点,20 cm土层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6.91个百分点、6.86个百分点、9.32个百分点。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1∶1斜线,PSO_RBFNN模型偏差最小,与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8和0.74,说明利用PSO_RBFNN模型反演有效,可为区域农田土壤湿度遥感监测反演提供新的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壤湿度 干旱指数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6份红花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及综合评价
20
作者 张云 侯献飞 +6 位作者 宋贤明 赵倩 于月华 李强 贾东海 苗昊翠 顾元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共11页
为筛选红花抗旱性种质资源,确定红花抗旱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提供依据,以236份红花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灌水组(CK)、干旱处理组: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T1)、于初花期灌水一次处理(T2)。通过测定红花株高、单株产量和籽粒含油率,... 为筛选红花抗旱性种质资源,确定红花抗旱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提供依据,以236份红花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灌水组(CK)、干旱处理组: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T1)、于初花期灌水一次处理(T2)。通过测定红花株高、单株产量和籽粒含油率,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标筛选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间变异系数介于0.158~1.617;抗旱系数的变异系数介于0.118~1.071,抗旱指数的变异系数介于0.131~1.104,通过综合抗旱指数排序,初步将供试材料的抗旱性分为5个等级。定量关系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处理1组拟合精度较高(R^(2)=0.9078),而干旱胁迫处理2组的拟合精度较低(R^(2)=0.6235)。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干旱处理2组的R^(2)平均变异较处理1组的R^(2)提高0.2843。此外,根据抗旱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抗旱性划分为五类:分别为强抗旱、抗旱、中抗旱、较敏感性和敏感性抗旱类型,其中强抗旱材料包括‘23A020’、‘23A042’、‘23B035’和‘23H005’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程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干旱处理1组(R^(2)=0.196)和处理2组(R^(2)=0.195)入选的综合抗旱指标均为株高、株高抗旱指数和产量抗旱指数。研究结果可为红花抗旱种质资源筛选、品种选育及适宜区域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抗旱性 抗旱指标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