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853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新玲 蔡依晅 +3 位作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地理》投稿须知
2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8-1328,共1页
投稿前请自行逐一严格核对最后文稿的总体格式,确认与我刊最新发文格式完全相同后再行投稿。对于不符合本刊格式的文稿,可即做退稿处理!(1)稿件格式(标题结构、图件规范、三线表要求、参考文献规范、英文摘要排版等)请逐一严格参照本刊... 投稿前请自行逐一严格核对最后文稿的总体格式,确认与我刊最新发文格式完全相同后再行投稿。对于不符合本刊格式的文稿,可即做退稿处理!(1)稿件格式(标题结构、图件规范、三线表要求、参考文献规范、英文摘要排版等)请逐一严格参照本刊“下载中心”最新发文格式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稿核对 稿件格式 干旱区地理 投稿须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地理》投稿须知
3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0-1140,共1页
投稿前请自行逐一严格核对最后文稿的总体格式,确认与我刊最新发文格式完全相同后再行投稿。对于不符合本刊格式的文稿,可即做退稿处理!(1)稿件格式(标题结构、图件规范、三线表要求、参考文献规范、英文摘要排版等)请逐一严格参照本刊... 投稿前请自行逐一严格核对最后文稿的总体格式,确认与我刊最新发文格式完全相同后再行投稿。对于不符合本刊格式的文稿,可即做退稿处理!(1)稿件格式(标题结构、图件规范、三线表要求、参考文献规范、英文摘要排版等)请逐一严格参照本刊“下载中心”最新发文格式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稿核对 稿件格式 干旱区地理 投稿须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怡婷 赵晨 +2 位作者 曹开军 梁桂仙 姚昊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58,共10页
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矿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的重要模式,探讨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其游憩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和实践价值。以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为案例地,构建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矿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的重要模式,探讨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其游憩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和实践价值。以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为案例地,构建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2年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并借助重要性-绩效表现(IPA)分析法探讨游憩满意度和影响程度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体系包括5个维度,游客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旅游资源、园区景观环境、空间布局规划、公共基础设施、游憩活动体验。(2)游憩活动体验、空间布局规划、工业旅游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和园区景观环境5个维度对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在园区景观环境维度表现较好,工业旅游资源、游憩活动体验与公共基础设施维度游客的满意度和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景区空间布局规划维度中不同观测指标的满意度和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矿山公园 游憩满意度 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可可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河西灌区滴灌西瓜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3 位作者 赵安宇 罗双龙 薛莲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3个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设为田间持水量的95%,副处理设0(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和300 kg·hm^(-2)(N300)4个施氮水平。试验采用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土壤氮素气态排放受水氮共同影响,NH_(3)、N_(2)O排放在施用基肥后1~2 d达到高峰,持续5~7 d,累积排放量在苗期最大,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3.33%和47.22%;全生育期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5~15.39 kg·hm^(-2)和0.51~2.00 kg·hm^(-2)。(2)提高水氮供应量均会促使NH_(3)、N_(2)O排放,氮素的作用大于灌水,I80条件下增施氮肥,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3.86%~285.48%和120.41%~308.82%。(3)处理I65N200的氮素利用率达到32.62%,显著高于处理I80N300,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0159 kg·hm^(-2)和11.39%,与处理I80N300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在河西灌区西瓜膜下滴灌种植中,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95%之间,施氮量优化至200 kg·hm^(-2)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有利于控制NH_(3)和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滴灌 水氮耦合 NH_(3)排放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径分析的树木园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
6
作者 闫晓云 孙艺玮 包红光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88,共11页
为研究树木园中典型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树木园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每个季节选择5 d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在08:00—18:00实地同步观测11个不同植物群落及对照点环境指标,分析比较不同植物... 为研究树木园中典型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树木园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每个季节选择5 d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在08:00—18:00实地同步观测11个不同植物群落及对照点环境指标,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结构NAIC变化规律,并探究影响NAIC的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树木园内植物群落NAIC在春季(611~1115个·cm^(-3))、夏季(714~1033个·cm^(-3))、秋季(678~1120个·cm^(-3))显著高于冬季(202~372个·cm^(-3)),但同一季节中彼此差异不显著;NAIC日变化趋势在春季呈“U”型曲线,夏季和秋季波动变化,冬季为先下降后上升,峰谷值出现时间存在季节差异。(2)植物群落空气清洁度在春季、夏季、秋季能够达到最清洁等级,冬季大部分时间处于清洁至接受等级。(3)环境因子对NAIC的影响因季节而异,不同季节影响NAIC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综合来看,小粒径空气颗粒物PM_(2.5)、PM_(1.0)是影响NAIC的主要因素;对NAIC变异产生主要影响的是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园 植物群落 空气负离子 环境因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分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不同组分
7
作者 姚笛 张子文 韩卫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1,共12页
厘清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储量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精准管理和保护。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统计模型从降水量和气温中重建0.25°格网尺度气候变化驱动的水储量异常(Climate-driven water storage anomalies,CWSA)信息,并... 厘清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储量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精准管理和保护。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统计模型从降水量和气温中重建0.25°格网尺度气候变化驱动的水储量异常(Climate-driven water storage anomalies,CWSA)信息,并从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陆地总水储量异常(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anomalies,TWSA)中分离出人类活动驱动的水储量异常(Human-driven water storage anomalies,HWSA)信息。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CWSA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流域平均上升速率为3.6 mm·a^(-1),其变化主要由流域内增加的降水量引起。(2)黄河流域HWSA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平均下降速率为8.9 mm·a^(-1),其中下降速率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造成其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人类活动中的地下水过度抽采。(3)TWSA分别与CWSA和HWSA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黄河上游源区的TWSA主要受CWSA影响,而在广大中下游地区则受HWSA影响更大。研究通过量化的方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流域水储量变化量,并区分了二者对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水储量变化重建 水储量变化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农业人口格网分布特征分析
8
作者 米瑞华 倪世龙 刘书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6-1019,共14页
高精度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决策价值。基于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与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分辨率1 km),探索了农业人口格网化方法,实现了1 km格网尺度的... 高精度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决策价值。基于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与中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分辨率1 km),探索了农业人口格网化方法,实现了1 km格网尺度的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可视化表达,验证指标显示数据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人口沿胡焕庸线具有显著分异特征,东南半壁农业人口格网密度均值(30.57人·km^(-2))是西北半壁(1.92人·km^(-2))的15.9倍。(2)农业人口分布沿地势三级阶梯下降而梯度递增,密度分别为0.98人·km^(-2)、11.27人·km^(-2)和30.76人·km^(-2)。(3)各个农业区的地形与气候对农业人口分布影响较大,温暖湿润的低海拔农业区农业人口密集,高寒干旱的高原丘陵农业区农业人口相对稀疏。研究建议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农业推进策略,重点加强黄淮平原区等农业人口密集地区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生态脆弱区的特色农旅融合,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人口 土地利用类型 格网化方法 胡焕庸线 地势三级阶梯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
9
作者 王志春 王彦平 +1 位作者 徐震宇 薛文超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内蒙古76个气象站1961—2023年潜在蒸散发(ET_(0))及其对气温、风速、水汽压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探讨了气候变化下内蒙古不同干湿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及ET_(0)对气候变化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上ET_(0)大体表现为经向由西向东、纬向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ET_(0)变化趋势不明显,半湿润区ET_(0)呈增加趋势。(2)各干湿区ET_(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表现为对最高气温最敏感,其次是水汽压、风速、最低气温,对日照时数最不敏感。(3)不同干湿区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变化趋势均一致,气温敏感系数和水汽压敏感系数呈减小的态势,风速敏感系数和日照敏感系数呈增加态势,水汽压敏感系数和风速敏感系数变化显著。(4)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对ET_(0)变化为正贡献,风速、水汽压、日照变化对ET_(0)变化为负贡献,日照在各干湿区对ET_(0)变化贡献都最小,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速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半湿润区最高气温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敏感系数 主导因子 干湿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山区植被变化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10
作者 吴秀兰 程贺前 +1 位作者 佟欣怡 张旭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3年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3年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探讨了天山山区植被在生长季(4—10月)的时空动态特征,并揭示了其对气象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天山山区植被NDVI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但自2019年起出现下降倾向。(2)MCI呈波动变化但总体表现出缓慢降低趋势,尤其自2020年之后,新疆天山山区的干旱情况明显加剧,特别是在夏季,干旱程度尤为严重,MCI大幅下降。(3)MCI与NDVI之间呈中等正相关关系,显示出气象干旱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异质性,而干旱程度则整体呈现出西部较轻、中部加剧、东部最重的趋势。(4)不同区域植被变化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西南部的乌恰县气象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理解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生态对气象干旱的响应以及制定干旱缓解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气象干旱 响应分析 天山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伟 凌红波 +2 位作者 公延明 陈伏龙 单钱娟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盐度(SI_T)5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S),运用Mann-Kendall检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稳定性,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素对RSEIS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2022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23·(10a)-1,多年平均RSEIS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5 a间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占55.0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变化;但仍有54.59%的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由改善向退化转变的潜在风险。(3)从成因分析来看,8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因子(0.534)对RSEIS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和潜在蒸散发因子双因子交互(0.659)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干流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费兵强 吴波 +6 位作者 殷婕 董春媛 马慧榕 修晓敏 贾晓红 庞营军 张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72,共12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于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与弃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于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与弃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1964—2020年毛乌素沙地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4—1986年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均较大,年均弃耕地面积是1986—2020年的2.89倍;1986—2007年新垦耕地和弃耕地面积均较小并且相对稳定;2007—2020年新垦耕地面积增长迅速,年均新垦耕地面积是1964—2007年的3.24倍。(2)新垦耕地和弃耕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1964—1986年新垦耕地集中分布于沙地中部和西部,以及南部部分区域;1971—2010年新垦耕地只在沙地南部和东部区域局部出现;2010—2020年沙地南部和东部区域新垦耕地大幅度增加,2015年以来开垦强度有所降低。1964—1971年弃耕地集中分布于沙地东北部以及中部和南部部分区域,1971—1986年弃耕地在沙地南部分布比较集中,同时也散布于沙地东北部以及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1986—2020年弃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仅在沙地南缘和东部部分区域出现。(3)1964—1986年毛乌素沙地的耕地弃耕使弃耕地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了强烈的荒漠化;2010—2020年新垦耕地周边区域荒漠化土地并未出现扩张现象,但荒漠化程度存在加重趋势。耕地开垦和弃耕主要受政策因素驱动。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的大规模耕地开垦对其荒漠化的长期影响需要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耕地 弃耕地 时空格局 荒漠化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情景下环县柠条锦鸡儿分布及土壤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双梅 周冬梅 +4 位作者 马静 朱小燕 张军 江晶 DONG Qinghan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2-824,共13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会对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可以增汇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大量栽植的灌木树种之一,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对造林区域的确定及固碳潜力评估具有重...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会对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可以增汇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大量栽植的灌木树种之一,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对造林区域的确定及固碳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104条柠条锦鸡儿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运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了当代(2000s)及未来(2030s、2050s、2070s)其在环县的潜在分布格局,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划分了优先且稳定的造林区域,估算了未来时期环县柠条锦鸡儿的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1)影响柠条锦鸡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生长季月均辐射、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高程、最暖季度平均气温和等温性。(2)柠条锦鸡儿当代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环县西部及北部地区,总适生区面积约占环县面积的16.59%。(3)未来气候情景中,低等排放情景(SSP126)下柠条锦鸡儿潜在适生区增长较快,而高等排放情景(SSP585)下涨幅较慢。(4)未来气候情景中,柠条锦鸡儿潜在分布的保留区保持较稳定,为连续且集中的面状,增加区域从西部和北部向中部延伸,丧失区域破碎化、分布零散,增加区与丧失区的分布格局表现为交替收缩和扩张趋势。(5)中等排放情景(SSP370)下,柠条锦鸡儿土壤碳储量增加较快,至2070s增加1.017×10^(6)t,增长2.1倍,而低等排放情景(SSP126)和高等排放情景(SSP585)下增加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情景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土壤碳储量 柠条锦鸡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文静 丛士翔 +3 位作者 王融融 丁旭东 余海龙 黄菊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动态变化的两大关键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评估植被动态变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时间序列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借助GIS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动态变化的两大关键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评估植被动态变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时间序列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厘定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因素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整体以0.0067·a^(-1)的速率增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但NDVI增长整体持续性不强,未来可能出现波动。(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毛乌素沙地NDVI的增长。其中,NDVI变化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性则较弱。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与气候要素的耦合驱动了毛乌素沙地86.30%的植被改善,和已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研究结论相符。(3)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促进了毛乌素沙地83.20%的NDVI增长,而降水量驱动了毛乌素沙地73.14%的NDVI增长,降水量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对NDVI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相对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未来情景的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世泷 孟庆凯 +2 位作者 戴勇 杨立强 吴晗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9-611,共13页
为探究未来近期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选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不同情景气候数据,分析2021—2040年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采用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开展崩滑... 为探究未来近期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选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不同情景气候数据,分析2021—2040年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采用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开展崩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结果表明:(1)崩滑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伊宁县北部低山丘陵区及尼勒克县南部、新源县北部中山丘陵区等,泥石流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霍城县科古琴山北部、昭苏县南部、和静县及尼勒克县东部中高山区。(2)2021—2040年伊犁河流域将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趋势,年均气温上升最大约1.53℃,降水量增幅约19.3mm。(3)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面积扩大,伊宁县南部、新源县北部及尼勒克县西南区域的崩滑灾害,霍尔果斯市北部、伊宁县的泥石流灾害危险程度进一步加剧,最大增幅分别为17.31%、8.77%。该研究结果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伊犁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地质灾害 危险性预测 气候变化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下的甘肃省生态功能分区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潇飞 龚健 +3 位作者 叶菁 方鸿嘉 张世镇 林家胜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9,共13页
以西北生态脆弱区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探讨权衡协同关系下生态功能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由于... 以西北生态脆弱区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探讨权衡协同关系下生态功能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由于退耕还林等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促使甘肃省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增加,固碳量、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和产水量4种生态服务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2)权衡协同关系中,生境质量-产水量、固碳量-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表现为中等协同关系,土壤保持-固碳量、土壤保持-产水量、生境质量-固碳量表现为强协同关系。(3)利用K-means聚类将甘肃省划分为经济-文化发展区、生境质量-固碳优先区、土壤保持-固碳优先区、生物多样-土壤保持区、水土综合保育区和生态服务综合保育区6种生态分区,将权衡协同关系纳入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区优化,需优化区占全省面积的3.07%。通过综合分析生态服务相似性和差异性,形成生态系统服务簇后充分考虑其分区内部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传统生态分区进行优化调整,提出增强协同、缓解权衡的空间差异化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分区 权衡协同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多尺度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松芮 林秋平 杨上广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9-752,共14页
发改委《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强调“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国务院《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建设联通欧亚的综合物流枢纽”。因此,研究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对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和建设新疆自贸试验区具... 发改委《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强调“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国务院《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建设联通欧亚的综合物流枢纽”。因此,研究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对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和建设新疆自贸试验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1992—2022年新疆物流企业的地理坐标数据,分析物流企业空间分布在不同尺度下的演变特征后,深入研究县域和网格尺度下物流企业空间布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新疆物流企业呈现集聚发展状态,整体上发展成“单轴、单主核、多副核”的空间格局,局部上发展成“一主核、多副核”的空间格局。(2)县域尺度下,新疆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始终分布在北疆地区,没有突破天山北坡的地理约束,但在较小的网格尺度下,次热点区最终突破天山北坡的地理约束。(3)电商园区、综合保税区和人口密度是不同尺度下影响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会与其他影响因素产生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需给予重视。(4)新疆应重视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性建设与经济发展,针对电商、工业园区、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局部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物流规划。研究深化了企业区位理论,为新疆欧亚物流枢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企业 多尺度 空间布局 演化特征 影响因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杰 屈建军 +3 位作者 陈海 石金鑫 马羽赫 刘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电路理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2,共13页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总体在0.5左右波动,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各流域年平均涨幅分别为0.41%、0.30%、0.40%。(2)黄河流域大致可分为7个主要城市网络(N_(1)~N_(7)),上、中、下游的流域聚集程度和城市关联程度依次不断升高。(3)考虑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以及替代效应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网络N_(1)~N4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213、0.4210、0.5085、0.8883,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网络N5~N_(7)的城市生态韧性,影响系数分别为0.8483、0.5669、0.8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空间结构 CRITIC-TOPSIS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