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呼吸机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重症肺炎且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分为...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呼吸机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重症肺炎且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根据是否撤机成功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机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1.47±0.17)cm vs (1.34±0.15)cm]、膈肌增厚率[(38.64±6.37)%vs (29.68±5.61)%]及撤机成功率(88.00%vs 72.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7.14±5.24) d vs (21.92±4.85) d]、ICU住院时间[(19.80±5.55) d vs (24.24±5.88) d]及28天内死亡率(8.00%vs 24.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29,95%CI:1.018,1.25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OR=1.272,95%CI:1.097,1.406)、氧合指数(P/F)(OR=0.971,95%CI:0.949,0.994)、治疗前膈肌移动度(OR=0.002,95%CI:0.000,0.645)、治疗后膈肌移动度(OR=0.046,95%CI:0.006,0.340)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体外膈肌起搏器可以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年龄、APACHEⅡ评分、P/F、治疗前膈肌移动度及治疗后膈肌移动度是呼吸机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5月31日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517例Ⅲ~Ⅳ级混合痔患者,按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导尿分为尿潴留组(n=86)与非尿潴留组(n=431)。采用L...目的:了解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5月31日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517例Ⅲ~Ⅳ级混合痔患者,按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导尿分为尿潴留组(n=86)与非尿潴留组(n=431)。采用Lasso回归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筛选出11个特征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2.588,95%CI:1.526,4.389)、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OR=5.254,95%CI:3.028,9.116)、手术当天补液量>700 m L(OR=2.207,95%CI:1.194,4.078)、脊髓麻醉(OR=4.058,95%CI:2.295,7.175)及术后疼痛>5分(OR=2.114,95%CI:1.115,4.010)为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校准曲线与Bootstrap内部验证后校准曲线均表明风险拟合曲线与理想曲线接近。当尿潴留发生阈值概率处于0%~95%时,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男性、BMI≥24 kg/m2、手术当天补液量>700 m L、脊髓麻醉及术后疼痛>5分为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X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7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TXA使用情况分为未使用TXA的常规...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X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7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TXA使用情况分为未使用TXA的常规组(n=27),静脉注射0.5 g TXA的低剂量组(n=40)和静脉注射2 g TXA的高剂量组(n=31)。比较三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总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剂量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和低剂量组(均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静脉应用TXA可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及并发症,且高剂量TXA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呼吸机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重症肺炎且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根据是否撤机成功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机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1.47±0.17)cm vs (1.34±0.15)cm]、膈肌增厚率[(38.64±6.37)%vs (29.68±5.61)%]及撤机成功率(88.00%vs 72.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7.14±5.24) d vs (21.92±4.85) d]、ICU住院时间[(19.80±5.55) d vs (24.24±5.88) d]及28天内死亡率(8.00%vs 24.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29,95%CI:1.018,1.25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OR=1.272,95%CI:1.097,1.406)、氧合指数(P/F)(OR=0.971,95%CI:0.949,0.994)、治疗前膈肌移动度(OR=0.002,95%CI:0.000,0.645)、治疗后膈肌移动度(OR=0.046,95%CI:0.006,0.340)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体外膈肌起搏器可以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年龄、APACHEⅡ评分、P/F、治疗前膈肌移动度及治疗后膈肌移动度是呼吸机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
文摘目的:了解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5月31日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517例Ⅲ~Ⅳ级混合痔患者,按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导尿分为尿潴留组(n=86)与非尿潴留组(n=431)。采用Lasso回归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筛选出11个特征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2.588,95%CI:1.526,4.389)、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OR=5.254,95%CI:3.028,9.116)、手术当天补液量>700 m L(OR=2.207,95%CI:1.194,4.078)、脊髓麻醉(OR=4.058,95%CI:2.295,7.175)及术后疼痛>5分(OR=2.114,95%CI:1.115,4.010)为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校准曲线与Bootstrap内部验证后校准曲线均表明风险拟合曲线与理想曲线接近。当尿潴留发生阈值概率处于0%~95%时,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男性、BMI≥24 kg/m2、手术当天补液量>700 m L、脊髓麻醉及术后疼痛>5分为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
文摘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X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7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TXA使用情况分为未使用TXA的常规组(n=27),静脉注射0.5 g TXA的低剂量组(n=40)和静脉注射2 g TXA的高剂量组(n=31)。比较三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总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剂量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和低剂量组(均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静脉应用TXA可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及并发症,且高剂量TXA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