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839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奈曼凹陷北部义县组-九佛堂组沉积-地球化学环境恢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海艳 刘兴周 +10 位作者 蔡国刚 裴家学 冉波 杨雪 王辉 崔向东 何绍勇 李秀明 王智勇 李丽 李德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44,共20页
为了确定奈曼凹陷北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选取北部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N10、NA-2井进行了岩相学分析,并对其中泥岩和蒸发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和有机碳、热解、族组成等测试,系统分析... 为了确定奈曼凹陷北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选取北部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N10、NA-2井进行了岩相学分析,并对其中泥岩和蒸发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和有机碳、热解、族组成等测试,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古盐度、古水深、古气候以及湖泊水体封闭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奈曼凹陷北部义县组沉积早期为火山岩相,沉积中期和末期主要为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沉积末期局部地区为发育不同类型蒸发岩的滨浅湖相。Cu/Zn、Sr/Ba、Sr/Cu、Rb/Sr、Fe_(2)O_(3)/MnO、Ga、Sr等敏感元素或元素比值指示,义县组中期到末期气候由半湿润-半干旱变为干旱,水体环境也随之由偏氧化的半封闭-半开放到弱氧化-弱还原的完全闭塞,沉积地球化学环境由淡水-半咸水深湖变为咸化浅湖。九佛堂组则为半封闭条件下的氧化淡水深湖沉积,气候与义县组沉积中期相似。义县组沉积中期、末期和九佛堂组时期的沉积环境均适合生物繁殖,有利于泥质烃源岩的发育,而厚层蒸发岩溶蚀孔、晶间孔缝发育,能够成为良好的储集空间,有利于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沉积环境 元素地球化学 蒸发岩 义县组 九佛堂组 奈曼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朱拉扎嘎地区构造的样式、演化及其指示意义
2
作者 王东升 江思宏 +5 位作者 陈雷 刘翼飞 宫江华 季根源 闫鹏程 张博辉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7-787,共21页
地块边缘构造的研究是探索地块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阿拉善地块东缘朱拉扎嘎矿区附近岩石构造样式的解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构造控矿的过程,而且可揭示阿拉善地块及华北板块的相互作用,为探讨二者关系提供构造证据。朱拉扎嘎地区主要分布中元... 地块边缘构造的研究是探索地块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阿拉善地块东缘朱拉扎嘎矿区附近岩石构造样式的解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构造控矿的过程,而且可揭示阿拉善地块及华北板块的相互作用,为探讨二者关系提供构造证据。朱拉扎嘎地区主要分布中元古代地层增隆昌组及上覆的阿古鲁沟组,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显示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元古代地层具体的构造样式为:(1)主体地层构成开阔的复式背斜,轴面倾向东,枢纽向南南西或南南东缓倾伏,褶皱过程中由于层间的剪切滑动,形成了一系列次级褶皱及广泛的层-劈构造。(2)褶皱西翼增隆昌组推覆于阿古鲁沟组上,造成了增隆昌组推覆体内褶皱轴面倾向南西,产状与主体褶皱内增隆昌组不同,这与晚期南西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有关。褶皱内部未变形花岗斑岩形成时代为274±3 Ma,限定了区域缩短过程结束的时代,这与成矿时代大体一致。参考矿区平面图及勘探线剖面图,认为复式褶皱及核部断裂带控制了成矿过程,矿体形成于背斜南东翼向转折端过渡部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褶皱形成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南向俯冲伴生的挤压作用下,随后沿巴彦乌拉山的左行剪切下枢纽发生倾伏,而南西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则源于白垩纪青藏高原地区挤压的远程效应。朱拉扎嘎地区岩石的构造样式反映了造山过程中地壳的缩短及伴随的剪切过程,是研究地块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控矿构造 晚古生代 朱拉扎嘎金矿床 阿拉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栖霞闪长玢岩脉中花岗岩捕虏体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研究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于晓卫 任天龙 +7 位作者 程蓉蓉 王来明 刘汉栋 张学松 何铁良 王英鹏 杨仕鹏 单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共23页
胶东地区晚侏罗世玲珑期花岗岩主要出露于招远、莱州、文登、乳山等地区,主要包括玲珑岩体和鹊山-昆嵛山岩体,而两者之间的栖霞地区主要出露太古宙TTG类岩石。本次在栖霞地区上曲家村闪长玢岩脉(围岩为TTG类岩石)中发现较多中粒二长花... 胶东地区晚侏罗世玲珑期花岗岩主要出露于招远、莱州、文登、乳山等地区,主要包括玲珑岩体和鹊山-昆嵛山岩体,而两者之间的栖霞地区主要出露太古宙TTG类岩石。本次在栖霞地区上曲家村闪长玢岩脉(围岩为TTG类岩石)中发现较多中粒二长花岗岩捕虏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1.0±2.2 Ma,^(176)Hf/^(177)Hf值为0.281929~0.281971,εHf(t)值为-26.39~-24.77,亏损地幔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871~277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捕虏体具有富钾、高铝、贫镁和铁的特征,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_(N)值变化在28.11~78.50之间,有明显的Eu正异常(Eu/Eu^(*)=1.16~1.77),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Sr相对富集。其同位素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玲珑岩体、鹊山-昆嵛山岩体基本一致,是在古太平洋板块的运动背景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加厚的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物源区以TTG类岩石为主,本文认为这些二长花岗岩捕虏体归属为玲珑期花岗岩。结合区域重力异常解译,认为栖霞地区TTG类岩石下部有隐伏的玲珑期花岗岩体,推测范围西起陡崖断裂,东至桃村断裂,南至胶莱盆地北缘,北至臧家庄盆地南缘,玲珑岩体和鹊山-昆嵛山岩体在深部可能是连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捕虏体 岩石地球化学 U-Pb同位素测年 LU-HF同位素 胶东栖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道口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地层格架探讨
4
作者 张恒 周洪瑞 +3 位作者 丁孝忠 张传恒 高林志 宋彪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66,共22页
近年来,中国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为建立我国中-新元古界标准地层提供了可靠数据和候选剖面。本文进一步补充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年代地层研究新进展,包括:在陕西洛南县和岐山县龙家园组凝灰岩夹层中分别获得1526&... 近年来,中国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为建立我国中-新元古界标准地层提供了可靠数据和候选剖面。本文进一步补充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年代地层研究新进展,包括:在陕西洛南县和岐山县龙家园组凝灰岩夹层中分别获得1526±16 Ma(MSWD=0.43,n=8)和1535±11 Ma(MSWD=0.68,n=12)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进一步验证和约束了龙家园组的时代;对杜关组凝灰质粉砂岩夹层进行SHRIMP锆石U-Pb年龄研究,限定了杜关组的时代老于1385±46 Ma(MSWD=1.07,n=6)。这些年龄数据进一步将官道口群归属为蓟县系,从而为华北北缘和南缘的蓟县系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锚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建立了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进而为填补待建系和建立青白口系标准剖面提供了备选地层实体。华北南缘洛峪口组、龙家园组、杜关组等获得精确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完善了华北克拉通长城系、蓟县系的地层对比方案。长城系、蓟县系在华北地区可以完整连续的建立起来,成为这个时代标准地层的有力备选,但是,华北克拉通待建系和青白口系出露零散、连续性差,同时难以寻找到精确标定地层时代的测年对象,短期很难填补地层柱中的缺失地层(1.3~0.8 Ga),很难在华北地区建立待建系和青白口系标准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新元古界 龙家园组 杜关组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盐源小高山晚二叠世玄武岩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和成因意义
5
作者 李宏博 章西焕 +2 位作者 杨小男 彭艳菊 李常权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21,共21页
高钛/低钛玄武岩的源区特征和成因机制是大火成岩省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亦是如此。本文针对四川盐源小高山晚二叠世玄武岩开展了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高山玄武岩属于钠质拉斑玄武岩系... 高钛/低钛玄武岩的源区特征和成因机制是大火成岩省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亦是如此。本文针对四川盐源小高山晚二叠世玄武岩开展了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高山玄武岩属于钠质拉斑玄武岩系列。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为1061~1180℃,压力为190~352 MPa。Fe-Ti氧化物的X_(Mt)值(0.24~0.38)指示了较低的氧逸度,有利于向Fenner趋势演化。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小高山晚二叠世玄武岩的结晶年龄为260.2±5.0 Ma,是峨眉山溢流玄武岩喷发峰期的产物。稀土和微量元素模式图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并呈现向E-MORB过渡的趋势。(^(87)Sr/^(86)Sr)i=0.704650~0.705035,εNd(t)=+2.91~+3.02。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小高山晚二叠世玄武岩未遭受明显地壳混染,源区以地幔柱组分为主,与平川铁矿苦橄斑岩具有同源性,是连续演化的产物。REEBOX PRO模拟表明,峨眉山玄武岩的源区组分具有原始地幔特征。当岩石圈较厚(140 km)时,只能产生高钛玄武岩(t_(p)=1550~1690℃)。岩石圈大幅减薄之后(50 km),扩大的熔融区间(t_(p)=1400~1690℃)既可以熔出高钛玄武岩,也可产生低钛玄武岩。因此,峨眉山低钛/高钛玄武岩可由同一地幔源区经过连续熔融产生。模拟还表明小高山玄武岩形成于较薄岩石圈条件,形成的温压范围是1403℃/2.38×10^(3)MPa~1557℃/3.55×10^(3)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REEBOX PRO模拟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四川盐源小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始新统卡拉塔组极热事件记录
6
作者 张现军 刘宣威 +6 位作者 王睦童 姜福杰 王东辰 燕卓越 陈君青 孙海涛 张京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54,共16页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层位。本文针对卡拉塔尔组记录的极端气候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卡拉塔尔组记录了可信的天文旋回周期,沉积时间持续6.6 Ma,与卢特泰阶一致;(2)卡拉塔尔组观察到风暴序列中的5个组成部分,即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块状泥岩层,表明塔里木盆地区域沉积期处于风暴频发的热带-亚热带低纬度地区;(3)受沉积相和水动力差异影响,发育了10种类型的鲕粒,即原生沉积成因的放射鲕、同心鲕、表鲕、复鲕、椭形鲕和偏心鲕以及后生改造成因的泥晶鲕、变形鲕、负鲕和白云化鲕。始新世中期,异常气候事件推动了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塔里木盆地,事件持续至卢特泰阶结束。沉积期内,温室效应控制下风暴作用频发,CO_(2)浓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变大,大陆风化作用加剧,长期恶化的环境使得生物化石具有机会主义选择特征。本文对新生代异常气候的研究补充了中国区域的海相剖面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卡拉塔尔组 风暴作用 鲕粒 极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白碱滩红山梁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7
作者 王韬 李永军 +5 位作者 李海 付浩 郑孟林 黄家瑄 韩杨 徐淼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6,共14页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红褐色为主,层理不发育,多呈团块状、条带状,与火山熔岩共生或见于火山岩夹层中,未见海绵骨针;中部硅质岩为红色,薄层状构造,层理发育,多见沉积纹层,海绵骨针丰富,与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质粉砂岩呈互层;下部硅质岩见红色、灰色,岩相学与岩性介于上述两类,显示过渡性。上部与下部硅质岩相对低SiO_(2)(71.90%、87.48%)、CaO(1.45%、1.28%)、P_(2)O_(5)(0.09%、0.06%)和δEu,高TiO_(2)(0.57%、0.2%)、Al_(2)O_(3)(13.47%、5.54%)、MgO(1.80%、0.94%)、Na_(2)O(3.93%、0.64%)、K_(2)O(2.05%、1.14%)、Na_(2)O/K_(2)O(1.35、0.40)、Al_(2)O_(3)/(Al_(2)O_(3)+^(T)Fe_(2)O_(3))(0.74、0.71)和Sc、V、Cr、Cu、Zn、Sr、Y、Zr、La、Ce、Nd、Yb、Lu、ΣREE、Th/Sc、Th/U值;中部硅质岩主量元素的含量及对应比值与之刚好相反,高SiO_(2)(91%)、CaO(2.14%)、P_(2)O_(5)(0.48%),低TiO_(2)(0.07%)、Al_(2)O_(3)(1.05%)、MgO(0.32%)、Na_(2)O(0.14%)、K_(2)O(0.14%)、Al_(2)O_(3)/(Al_(2)O_(3)+^(T)Fe_(2)O_(3))(0.37),显著贫在岩浆作用中相对富集的Sc、V、Cr等元素。相关比值及图解分析表明,本组火山作用由下到上经历了强→弱→强的变化过程。上部与下部硅质岩以火山成因硅为主,形成于靠近弧火山的弧后盆缘区,而中部硅质岩以生物成因为主,形成于火山休眠期的弧后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红山梁组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全球发现的新矿物种
8
作者 蔡剑辉 李嘉琦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4-696,共63页
在系统梳理2019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的121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从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与其... 在系统梳理2019年度全球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CNMNC)批准的121个新矿物种资料的基础上,从矿物名称、晶体化学式、晶系和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地与产状、与其他矿物种的关系、矿物名称来源、化学反应和光谱学特征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这些新矿物的重要矿物学特征,并按照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对121个新矿物种的中文名称进行了审订。通过适时公布国际新矿物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并逐步完善和规范矿物种中文译名体系,为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提供有科学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并不断推动矿物种中文译名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矿物 矿物学特征 矿物中文译名 201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北矿区典型矿石矿物特征及其对成矿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韬 董国明 +5 位作者 丁枫 曹瑞明 杨立群 范宇航 刘佳 郑新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6,共19页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床是我国最典型的条带状铁矿床之一,系统的矿石、矿物特征研究对BIF型铁矿床的成矿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该矿区多种典型铁矿石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结合矿物原位电子探针(EPMA)测试分析,共识别出5种磁...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床是我国最典型的条带状铁矿床之一,系统的矿石、矿物特征研究对BIF型铁矿床的成矿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该矿区多种典型铁矿石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结合矿物原位电子探针(EPMA)测试分析,共识别出5种磁铁矿类型,划分出原始沉积期、变质变形期、热液蚀变期以及表生氧化期4个成矿演化期次,并获得与之相关的磁铁矿、黑云母、绿泥石以及角闪石等矿物的化学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磁铁矿矿物化学特征,计算黑云母与绿泥石形成时的温度差异,结合化学特征指示的成矿环境变化,认为矿床早期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后期遭受了变质、变形以及热液作用的影响和改造。综合地质特征、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分析等,我们认为抬升至地表后的氧化作用对矿床影响较小,Fe的富集可能与Mg、Mn和Ca等元素的迁移有关,变质变形期末-热液蚀变期为冀东司家营BIF铁矿床富铁矿形成最重要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司家营 BIF型铁矿床 磁铁矿 矿物特征 成矿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旧花岗岩体北缘铟成矿带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彬 王加昇 +5 位作者 郑晓军 洪鑫科 江小均 王蓉 周耘东 李浩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744,共8页
稀散元素铟(In)属于关键金属,是新兴产业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原料。我国是铟资源大国,滇东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铟资源基地。本文对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北缘普雄铅锌成矿带中的挣财洞和老鹰窝等典型矿床开展了铟分布规律和赋存形式研... 稀散元素铟(In)属于关键金属,是新兴产业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原料。我国是铟资源大国,滇东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铟资源基地。本文对云南个旧花岗岩体北缘普雄铅锌成矿带中的挣财洞和老鹰窝等典型矿床开展了铟分布规律和赋存形式研究,闪锌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挣财洞矿床闪锌矿中铟的含量在37.71×10^(-6)~403.88×10^(-6)之间,均值为157.44×10^(-6),老鹰窝铅锌矿床的闪锌矿中铟含量在378.58×10^(-6)~1060.08×10^(-6)之间,均值为631.46×10^(-6),与国内典型富铟矿床闪锌矿中铟的含量属于一个数量级,明显高于国外典型富铟矿床。此外,普雄铅锌成矿带内还分布众多其他铅锌矿床(点),而闪锌矿又是铟的重要载体矿物,据此本文认为该铅锌成矿带也是重要的铟成矿带,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普雄地区 铅锌矿成矿带 个旧花岗岩体北缘 超常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后河杂岩花岗岩类及其对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霄琦 赵燕 +3 位作者 张瑞英 敖文昊 兰彩云 李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0,共27页
后河杂岩作为扬子北缘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进而制约了对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在古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选取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的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 后河杂岩作为扬子北缘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进而制约了对扬子北缘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在古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选取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的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U-Pb测年结果表明奥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均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二者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01±10 Ma和2072±15 Ma。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钠、低钾、贫镁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质岩石系列,且显示岛弧花岗岩的特征;锆石εHf(t)值为-0.8~+4.6,全岩εNd(t)值为+0.1~+1.1,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3005~2469 Ma。与奥长花岗岩相比,二长花岗岩具有相对较低的硅含量,但是相对富镁、铝和钾,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其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伴随弱负Eu异常,并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亦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此外,该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以及Cr和Ni含量,锆石εHf(t)值为-2.9~+2.4,全岩εNd(t)值为+0.1~+0.9,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39~2604 Ma。根据上述特征,推测奥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太古代玄武质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二长花岗岩是幔源岩浆底侵并导致新太古代古老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其中有岩石圈地幔物质的添加。结合扬子北缘已报道的古元古代晚期(2.1~2.0 Ga)镁铁质-长英质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岩石成因,推测扬子北缘碑坝地区后河杂岩中2101~2072 Ma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活动陆缘弧环境,是扬子北缘对全球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北缘 后河杂岩 古元古代 花岗质岩石 活动陆缘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玄武岩矿石和矿床类型、资源分布及工业开发利用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世龙 王春连 +5 位作者 杨飞 陈振红 王文浩 尹传凯 游超 刘开源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0-726,共17页
玄武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喷出岩,储量较大。满足工业标准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玄武岩矿石具有独特的天然属性和优异性能被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领域。我国玄武岩矿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学界对该矿种的研究较少,总结我国玄武岩矿资源分布特... 玄武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喷出岩,储量较大。满足工业标准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玄武岩矿石具有独特的天然属性和优异性能被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领域。我国玄武岩矿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学界对该矿种的研究较少,总结我国玄武岩矿资源分布特征、工业开发利用现状对我国玄武岩矿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梳理了中国玄武岩矿的分布特征,总结了玄武岩矿石、矿床类型及工业开发利用现状。研究表明中国玄武岩总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玄武岩矿石开采量截至2023年底已达到9150万吨,并还在逐年增加。玄武岩矿床依据地球化学成分的差异可分为拉斑、钙碱性、碱性玄武岩矿床。产出矿石类型主要有建筑用、铸石用、岩棉用、饰面用、水泥混合材用5种类型,其中以建筑用玄武岩矿石和碱性玄武岩矿床最为常见。在工业开发利用上,玄武岩多用于建筑及建材领域,除此之外也可作为核废物固化材料、固碳材料和农业肥料。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上对玄武岩矿石的开采与消耗量以年均7%的趋势升高,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市场前景向好。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国内玄武岩矿石在建筑及建材领域消费占比高达98.5%,而在其他领域占比仅为1.5%,预期未来玄武岩矿石及其深加工产品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矿 分布特征 矿床类型 开发利用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花岗岩中晶质铀矿成分特征及其铀成矿指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京京 张龙 +1 位作者 汪方跃 陈振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7,共15页
晶质铀矿是产铀花岗岩的标型矿物,是形成花岗岩型铀矿床最重要的铀源矿物,理解其成分特征与结晶年龄对揭示铀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产地,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该矿田的下庄花岗岩和石土岭铀矿... 晶质铀矿是产铀花岗岩的标型矿物,是形成花岗岩型铀矿床最重要的铀源矿物,理解其成分特征与结晶年龄对揭示铀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产地,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该矿田的下庄花岗岩和石土岭铀矿床近矿蚀变花岗岩中的晶质铀矿开展了结构特征和化学年龄研究。结果表明,下庄花岗岩中晶质铀矿(Urn-1)主要以矿物包体形式赋存于造岩矿物中;而石土岭铀矿床近矿花岗岩中晶质铀矿(Urn-2)主要与黄铁矿共生,位于造岩矿物之间。Urn-1和Urn-2的化学年龄分别为233±3 Ma与156±2 Ma。前者与下庄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一致,指示Urn-1为岩浆结晶成因。近矿花岗岩发育白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对应石土岭矿床的铀成矿早期阶段。这些蚀变花岗岩具有较高的U含量(55.5×10^(-6)~118×10^(-6))和较低的Th/U值(0.15~0.35),表明这些样品受到了富铀流体的影响,Urn-2从该流体中结晶,为热液成因。Urn-2的化学年龄进一步约束石土岭铀矿床的铀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下庄岩体中一些晶质铀矿颗粒发生了蚀变,其蚀变区域的UO_(2)含量为33.83%~56.01%,明显低于未蚀变区域(UO_(2)=86.21%~95.91%),这可能指示了流体作用下的铀活化迁移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庄花岗岩 晶质铀矿 粤北 铀成矿作用 化学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铝土矿的矿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提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程 郑绵平 张永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以天然铝土矿为原料,制备了以LiCl·2 Al(OH)_(3)·n H_(2)O为核心成分的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bauxite-based mineral composites,BMC),并用于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锂的分离和富集,并探讨了模拟溶液和真实卤水中BMC对Li^(+)的... 以天然铝土矿为原料,制备了以LiCl·2 Al(OH)_(3)·n H_(2)O为核心成分的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bauxite-based mineral composites,BMC),并用于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锂的分离和富集,并探讨了模拟溶液和真实卤水中BMC对Li^(+)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模拟Li^(+)溶液吸附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且298 K时Li^(+)饱和容量为2.78 mg/g。川宣地1井深部卤水中Li^(+)分离和富集研究结果表明,BMC用量1.0 g/25 mL时,卤水中Li^(+)的吸附率达到86.38%,在Na^(+)、K^(+)、Ca^(2+)和Mg^(2+)等竞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对Li^(+)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经过5次吸附和再生后,吸附容量下降了10.64%。洗脱液经过离子交换树脂除杂后,采用Na_(2)CO_(3)沉淀的方式对洗脱液中Li^(+)进行富集,Li_(2)CO_(3)产率最高可达80%以上,且制备的Li_(2)CO_(3)与商用分析纯Li_(2)CO_(3)具备相当的品质,表明铝土矿基矿物复合材料在卤水提取Li^(+)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矿物复合材料 卤水 提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德兴铜矿附近流域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知睿 常玉虎 赵元艺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0,共14页
采用Tessier修正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对德兴铜矿区邻近的大坞河、浮溪河和乐安河(德兴段)流域沿岸土壤中重金属As、Cd、Cr、Cu、Hg和Pb不同化学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含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 采用Tessier修正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对德兴铜矿区邻近的大坞河、浮溪河和乐安河(德兴段)流域沿岸土壤中重金属As、Cd、Cr、Cu、Hg和Pb不同化学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含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元素的同种化学形态在平均含量分布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各元素化学形态组成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多元模式,Cd、Cu和Hg的化学形态组成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As、Cd和Cu有效态最大百分含量在乐安河(德兴段)流域,Hg和Pb有效态最大百分含量分别在大坞河和浮溪河流域,Cr有效态含量在3个流域基本相同。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化学形态间的相关性以Cu、Hg和Pb较为显著,化学形态间的相互转化主要受到土壤环境中pH值、Eh值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影响着重金属的可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德兴地区的矿业活动是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该区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的过程中应注意碳酸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的释放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化学形态 德兴铜矿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脉石英矿成矿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波 郝文俊 +3 位作者 詹建华 张徐 陈军元 于海军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37,共23页
高纯石英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伏、光通讯、电光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世界稀缺、我国短缺的资源。脉石英是加工高纯石英砂的理想原料之一,本文在广泛收集和研究脉... 高纯石英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伏、光通讯、电光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世界稀缺、我国短缺的资源。脉石英是加工高纯石英砂的理想原料之一,本文在广泛收集和研究脉石英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脉石英矿床的大地构造环境、分布特征、成矿特征和控矿因素,划分了中国脉石英矿床的成矿区带,并对各个成矿区带的成矿特征做了简述;总结了中国脉石英矿床成矿规律。脉石英矿床类型主要以岩浆成因热液型为主,其次为变质成因热液型和伟晶岩型,主要成矿期为燕山期,其次为华力西期、加里东期、晋宁期和印支期。初步划分了脉石英成矿区带27个,提出吕梁、南秦岭、桐柏-大别、东海-赣榆、阿尔泰地块共5个脉石英成矿区带是我国重要的高纯石英用脉石英成矿区带。本次脉石英成矿规律总结及成矿区带的划分对脉石英找矿勘查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脉石英矿床 矿床成因 成矿特征 成矿区带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解石合成流体包裹体在水岩反应实验中的应用
17
作者 康玥玥 刘英超 +7 位作者 岳龙龙 周丽 蒲祥亨 杨科 赵思博 马旺 郑远川 王召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9-633,共15页
传统的水岩反应实验中,流体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淋滤反应之后,一些物质很容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二次沉淀或吸附,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流体进行原位取样,再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 传统的水岩反应实验中,流体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淋滤反应之后,一些物质很容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二次沉淀或吸附,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流体进行原位取样,再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成分分析,直接获得高温流体的物质组成,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本研究模拟兰坪地区盆地卤水(NaCl/NaCl+CaCl_(2))与基底岩石(三叠纪辉绿岩、二叠系岩屑灰岩和中三叠统凝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200℃、10 MPa)发生水岩反应的过程,通过方解石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水岩反应对流体成分的影响,探讨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来源,以及与盆地内密西西比河谷型(Mississippi Valley-type,MVT)铅锌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显微测温表明,初始流体为3 m NaCl+0.15 m CaCl_(2)体系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的冰点温度介于-13.6~-11.4℃之间,初始流体为3 m NaCl体系的合成包裹体的冰点温度介于-11.8~-10.7℃之间,NaCl体系合成包裹体的冰点温度高于NaCl+CaCl_(2)体系的冰点温度,表明人工合成的包裹体流体组分与初始流体组分一致。结合显微测温分析及单个流体包裹体的LA-ICP-MS原位成分分析测试,证实以方解石为寄主矿物合成水岩反应流体包裹体的实验方法在低温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反应 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 方解石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长石水热制备钾霞石体系滤液循环实验研究
18
作者 霍光祥 路华龙 +3 位作者 段永华 勾明雷 高嘉屿 陈紫宛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5,共9页
为提高水热法制备钾霞石工艺中钾长石硅的利用率及解决该工艺所产生的碱性废液问题,本研究进行了钾长石水热制备钾霞石体系滤液循环实验,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硅铝比SiO_(2)与Al(OH)3的摩尔比、碱浓度对硅的利用率及产物结构的影... 为提高水热法制备钾霞石工艺中钾长石硅的利用率及解决该工艺所产生的碱性废液问题,本研究进行了钾长石水热制备钾霞石体系滤液循环实验,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硅铝比SiO_(2)与Al(OH)3的摩尔比、碱浓度对硅的利用率及产物结构的影响,并对反应历程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最优条件下的滤液进行循环实验,探究了循环次数对硅的利用率、产物结构以及工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对改进前后的工艺流程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4.0 h、反应温度280℃、硅铝比0.8、碱浓度12 mol/L时,钾长石中硅的利用率可达94.2%,较工艺改进前提高了60%,产物钾霞石物相均一、品质优异,循环工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长石 水热法 钾霞石 循环滤液 利用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台山橄榄岩风化壳中的硅质岩和铁锰氧化物成因及其意义
19
作者 任玉峰 戚学祥 +3 位作者 王涛 吉风宝 韦诚 刘旭峰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滇西三台山蛇纹石化橄榄岩的顶部风化壳中发育大量红色块状硅质岩和一些含暗色不规则条带状含锰氧化物的团块和结壳,这些硅质岩及含锰氧化物团块和结壳的形态、化学成分和矿物共生组合不同于深海成因的硅质岩和锰结核。暗色含锰氧化物... 滇西三台山蛇纹石化橄榄岩的顶部风化壳中发育大量红色块状硅质岩和一些含暗色不规则条带状含锰氧化物的团块和结壳,这些硅质岩及含锰氧化物团块和结壳的形态、化学成分和矿物共生组合不同于深海成因的硅质岩和锰结核。暗色含锰氧化物团块可分为铁锰氧化物和锰钴氧化物两类。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铁锰氧化物成分复杂且不均匀,除了富含Mn和Fe外,还含有较多的Al、Co、Ni、K、Ba,Mn和Fe分离程度低,Mn/Fe值为0.1~12.6;锰钴氧化物富含Mn、Co、Al、Ni和少量K、Ca、Si,Mn、Fe分离程度高。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铁锰氧化物呈锰钡矿结构,与隐晶质的赤铁矿、针铁矿和黏土矿物共生,对Al、K、Ba、Co和Ni具有富集作用;锰钴氧化物呈锂硬锰矿结构,与隐晶质的赤铁矿和燧石共生,强烈富集Co、Al和一定量的Ni。基于能谱和电子探针、粉晶X射线衍射及全岩化学分析,提出这些硅质岩及含锰氧化物团块和结壳是橄榄岩经长期大气降水淋滤、酸化和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胶体沉淀产物。橄榄岩中易溶解的Mg、Ca元素流失,难溶解的Si、Fe、Al元素残留。硅酸由于排水不畅而滞留沉淀形成硅质岩。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造成铁锰氧化物胶体沉积,形成团块和结壳。表生作用使橄榄岩风化并富集了Fe、Al、Co、Ni、Cr、Mn及Sc、Y元素,提高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铁锰氧化物 地幔橄榄岩 表生作用 三台山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兰峡沟钼矿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20
作者 任颖伟 王红 +5 位作者 郑岩 孟柯柯 李红宾 张璨 梁景利 董国臣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572,共17页
冀北兰峡沟钼矿床位于燕辽成矿带西部,辉钼矿多赋存在花岗质片麻岩中,花岗岩体中仅有零星矿化,岩浆活动对钼矿化的影响一直是其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4.9±0.94 Ma,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区域大... 冀北兰峡沟钼矿床位于燕辽成矿带西部,辉钼矿多赋存在花岗质片麻岩中,花岗岩体中仅有零星矿化,岩浆活动对钼矿化的影响一直是其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4.9±0.94 Ma,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区域大规模岩浆活动时期一致。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兰峡沟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为75.41%~76.21%)、富碱(Na_(2)O+K_(2)O为8.04%~8.73%)、富铝(Al_(2)O_(3)为12.19%~12.64%),贫钙(CaO为0.44%~0.85%)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P、Ti),表现出中等Eu负异常(δEu=0.31~0.40)。电子探针结果显示,岩体中的黑云母为壳源铁质黑云母,表现出高Mg、Fe、K,低Ca、Na的特征;斜长石为钠长石,具有高Al、Na,低K、Ca的特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为分异I型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黑云母、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锆石Hf同位素显示,花岗岩的εHf(t)值介于-18.16~-14.76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Hf)为2570~2117 Ma,表明岩体来源于古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体中黑云母氧逸度相对较高,均落在NNO缓冲线以上。结晶温度为599~776℃,固结压力为164~260 MPa,侵位深度6.23~9.90 km,表明岩体形成于有利于钼矿成矿的温度和氧逸度环境,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地区 锆石U-PB年龄 全岩地球化学 矿物成分特征 兰峡沟钼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