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568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流体力学》2024年度优秀论文
1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综合专家审稿意见及网站(我刊官网及中国知网等)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量等因素,评选出“《实验流体力学》2024年度优秀论文”,特此表彰!
关键词 优秀论文 专家审稿 实验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实验流体力学》投稿须知
2
作者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实验流体力学》创刊于1987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的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原名《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5年更改为现名。主要刊载流体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和测量... 《实验流体力学》创刊于1987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的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原名《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5年更改为现名。主要刊载流体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和测量设备与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在办刊指导思想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刊载论文的创新性、前沿性、实用性。设有综述进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测量技术、实验设备与方法、信息与简讯等栏目。读者对象为从事实验流体力学及相关研究的广大科技人员和院校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分析 实验流体力学 地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实验流体力学》投稿须知
3
作者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实验流体力学》创刊于1987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的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原名《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5年更改为现名。主要刊载流体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和测量... 《实验流体力学》创刊于1987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的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原名《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5年更改为现名。主要刊载流体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和测量设备与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在办刊指导思想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刊载论文的创新性、前沿性、实用性。设有综述进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测量技术、实验设备与方法、信息与简讯等栏目。读者对象为从事实验流体力学及相关研究的广大科技人员和院校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分析 实验流体力学 地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风洞稀薄流场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测量研究
4
作者 陈爱国 田颖 +4 位作者 王杰 杨彦广 李志辉 李中华 李震乾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稀薄流场中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不一致是热力学非平衡的具体表现,可采用电子束荧光技术这一非接触测量手段对稀薄流场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进行测量。本文介绍了电子束荧光技术用于测量稀薄流场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 稀薄流场中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不一致是热力学非平衡的具体表现,可采用电子束荧光技术这一非接触测量手段对稀薄流场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进行测量。本文介绍了电子束荧光技术用于测量稀薄流场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在某风洞中开展的喷管出口稀薄流场转动温度、振动温度测量结果。重复性测量结果表明:转动温度最大相对不确定度为0.26%,振动温度最大相对不确定度为0.8%;Ma=12和16锥形喷管出口截面上的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分布特征体现了锥形喷管膨胀流动的特点,而各喷管在3个不同状态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稀薄度增加,振动温度与转动温度的偏差会越大,热力学非平衡现象也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荧光 稀薄流场 转动温度 振动温度 低密度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层热电堆热流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
5
作者 杨凯 陈曦 +3 位作者 朱涛 陶伯万 赵睿鹏 王辉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境条件参数的基础上发展了性能更优的ALTP热流传感器。面向传感器小型化、耐高温、柔性等发展需求,通过导电膜连接将多条YBa_(2)Cu_(3)O_(7)-δ(YBCO)薄膜首尾串联,在保持传感器尺寸不变的同时提高灵敏度系数,为传感器小型化奠定了基础;通过替换常规ALTP热流传感器敏感元的热电材料体系,研制了基于La1-xCaxMnO_(3)(LCMO)的耐高温(超过500℃)ALTP热流传感器样件。针对LCMO的能量输运特点,采用半导体材料性能调控方法,以交替串联的方式延长敏感薄膜的有效长度,进而能在有限的传感器感应面上布置更多的敏感薄膜;以表面经特殊处理的金属薄带为基底替换斜切SrTiO_(3)晶片,发展了柔性ALTP热流传感器,便于开展高频脉动热流的密集点测试以及在复杂曲面等位置布放高频脉动热流测点。传感器应用方面,除在激波风洞等实验环境下开展高频脉动热流测试的应用外,针对薄膜热电阻和同轴热电偶标定环节多、测热结果不确定度偏高等问题,讨论了利用ALTP热流传感器在线标定的可行性;针对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的薄壁量热计、同轴热电偶和红外热图等测热方式易受噪声干扰、不确定度高以及有效时间短等问题,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ALTP热流传感器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长时间中低热流测试的可行性,弥补了现有测热手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热电堆 热流 标定 柔性 耐高温 高频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电弧加热器电热特性研究
6
作者 欧东斌 杨国铭 +3 位作者 朱兴营 文鹏 张智 曾徽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8,共8页
在300 kW管式电弧加热器上,通过试验测定了CO_(2)介质和空气介质条件下的伏安特性和热效率数据。基于相似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可同时应用于CO_(2)介质和空气介质的电热特性关系式,并与国外类似电弧加热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 在300 kW管式电弧加热器上,通过试验测定了CO_(2)介质和空气介质条件下的伏安特性和热效率数据。基于相似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可同时应用于CO_(2)介质和空气介质的电热特性关系式,并与国外类似电弧加热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O_(2)介质与空气介质条件下的电弧加热器电热特性相似,在输入相同参数(电弧电流、气体质量流量)下,CO_(2)介质条件下的弧室总压比空气介质平均低18%,但电弧电压、焓值和热效率分别高5.9%、6.7%和10.9%;通过统一关系式得到的数据与试验数据一致性较好,伏安特性和热效率回归误差分别为-13%~11.4%和-33.0%~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电弧加热器 伏安特性 热效率 相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流温度对气动热的影响及关联方法初步研究
7
作者 赵金山 张志刚 +6 位作者 石义雷 李维东 肖雨 陈挺 粟斯尧 王勇 廖军好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1,共9页
边界层底层温度梯度是造成气动热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底层恢复温度和壁面温度直接影响边界层底层温度分布。为提升地面风洞低总温环境下气动热实验数据外推预测真实飞行高总温环境下气动热的预测精度,首先基于无量纲N-S方程推导了层流... 边界层底层温度梯度是造成气动热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底层恢复温度和壁面温度直接影响边界层底层温度分布。为提升地面风洞低总温环境下气动热实验数据外推预测真实飞行高总温环境下气动热的预测精度,首先基于无量纲N-S方程推导了层流和湍流流态下气动热的主要影响参数;然后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标模外形,在相同马赫数、雷诺数条件下,分别开展固定壁温/壁温比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来流温度对气动热系数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边界层近似解理论,分别针对层流和湍流流态建立了考虑当地边界层外缘参数影响的气动热关联换算方法,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量热完全气体假设下的气动热计算结果开展了关联换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热环境 来流温度 无量纲 关联换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焓脉冲风洞瞬态辐射热流传感器研制
8
作者 刘济春 常雨 +2 位作者 龚红明 田润雨 马平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0,共8页
为满足高焓脉冲风洞辐射热流测量试验需求,研制了适用于超高速瞬时流场的辐射热流传感器。该传感器以柱状薄膜热流计为基础,在薄膜敏感元表面增设辐射吸收膜,并在热流计前端设置辐射透射窗口,以感受辐射加热和隔离对流加热。利用脉冲激... 为满足高焓脉冲风洞辐射热流测量试验需求,研制了适用于超高速瞬时流场的辐射热流传感器。该传感器以柱状薄膜热流计为基础,在薄膜敏感元表面增设辐射吸收膜,并在热流计前端设置辐射透射窗口,以感受辐射加热和隔离对流加热。利用脉冲激光和激波管检测了辐射热流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在气流速度约11 km/s的高焓膨胀管风洞流场中,以该传感器测量了返回舱模型迎风大底驻点的辐射热流。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响应快、热流测量结果合理,适用于高焓脉冲风洞辐射热流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焓脉冲风洞 辐射热流传感器 瞬态 热流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流总温对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影响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强 万兵兵 +1 位作者 庄宇 赵金山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壁温比/温度是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某风洞中,采用头部钝度0.05 mm、半锥角7°尖锥模型开展试验,来流马赫数分别为9.86和9.97,单位雷诺数分别为8.9×10^(6)和8.4×10^(6) m^(-... 壁温比/温度是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某风洞中,采用头部钝度0.05 mm、半锥角7°尖锥模型开展试验,来流马赫数分别为9.86和9.97,单位雷诺数分别为8.9×10^(6)和8.4×10^(6) m^(-1),总温分别为1 332.2和956.6 K。在保持来流马赫数、雷诺数、扰动水平和壁温基本一致的条件下,研究风洞总温对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影响。通过点热流传感器测量转捩位置,采用高频脉动压力传感器测量边界层脉动特性。将γ-Reθ-MT修正转捩模型的转捩预测结果和线性稳定性理论结果分别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γ-Reθ-MT修正转捩模型计算的尖锥模型热流分布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转捩位置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PCB传感器测量的压力脉动与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结果相互印证,展示了该风洞条件下高低总温2个流场的第2模态波频谱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 风洞试验 脉动特性 来流总温 线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风洞中尖前缘模型的驻点热流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朱新新 王辉 +2 位作者 胡德洲 黄祯君 赵文峰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6,共8页
基于电弧风洞试验中尖前缘模型驻点热流的测量需求,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半径2 mm尖前缘模型的曲面零点量热计和相应的热流测量方法。对安装有3个曲面零点量热计和2个测压孔的前缘模型进行了辐射热流标定和电弧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发... 基于电弧风洞试验中尖前缘模型驻点热流的测量需求,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半径2 mm尖前缘模型的曲面零点量热计和相应的热流测量方法。对安装有3个曲面零点量热计和2个测压孔的前缘模型进行了辐射热流标定和电弧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发展的曲面零点量热计能够获得一维半无限大体假设模型的典型温升曲线,在不同状态下,热流稳定性与线性度均表现良好,使用前需通过热流标定确定热流修正系数。选取4种不同电弧风洞来流状态开展测试:同一来流状态下,前缘模型表面3个曲面零点量热计的热流测量值最大偏差小于10%,2个压力测点的压力值最大偏差小于5%;3个热流测点的热流平均值与数值计算结果的最大偏差小于9%,2个压力测点的压力平均值与数值计算结果的最大偏差小于8%。结果表明,新发展的曲面零点量热计和热流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度,可有效应用于半径2 mm尖前缘模型的驻点热流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前缘 驻点热流 零点量热计 电弧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 m大视场聚焦纹影技术
11
作者 谢爱民 邢彦昌 +1 位作者 王敏 部绍清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共7页
受大尺寸光学元件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常规“Z”型结构纹影技术的测试视场通常小于1 m。为满足某风洞设备中大尺寸模型流场显示的需要,提出利用聚焦纹影技术实现1.2 m测试视场的流场显示,根据成像原理,以面阵光源取代了大尺寸菲涅耳... 受大尺寸光学元件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常规“Z”型结构纹影技术的测试视场通常小于1 m。为满足某风洞设备中大尺寸模型流场显示的需要,提出利用聚焦纹影技术实现1.2 m测试视场的流场显示,根据成像原理,以面阵光源取代了大尺寸菲涅耳透镜。在解决大尺寸光源拼接、大口径透镜设计、高清成像屏制作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2套测试1.2 m×1.2 m视场的聚焦纹影系统,在风洞中获得了灵敏度较高的超高速流场纹影图像。通过更大尺寸的光源拼接,有望实现更大视场的流场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纹影 流动显示 纹影 大视场 LED光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流场湍流度测量试验研究
12
作者 朱博 陈吉明 +1 位作者 吴巍 裴海涛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5,共9页
使用恒温式热线风速仪(CTA)完成了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换热器入口至试验段流场湍流度测量;采用二维热线探头旋转方法,完成了换热器入口至稳定段出口的低速流场三维湍流度分布测试;采用一维探头连续变热线过热比方法,完成了试验段跨声... 使用恒温式热线风速仪(CTA)完成了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换热器入口至试验段流场湍流度测量;采用二维热线探头旋转方法,完成了换热器入口至稳定段出口的低速流场三维湍流度分布测试;采用一维探头连续变热线过热比方法,完成了试验段跨声速流场湍流度测试,测试流场最高马赫数为1.5。研究结果表明:换热器段和稳定段是重要的降湍部段,均可降低湍流度90%以上;稳定段阻尼网从3层增加至5层,可降低稳定段湍流度50%,降低试验段湍流度17%;采用CTA连续变热线过热比方法可获得试验段可压缩流场的扰动图(反映试验段流场的扰动特征)和湍流度值,马赫数为0.4时流场扰动图呈现一阶线性特征,马赫数为0.7时流场扰动图呈现双曲线特征。实验结果可为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流场湍流度评估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度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 流场扰动 可压缩流 热线风速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高温流场测量技术”专题简介
13
作者 朱涛 赵金山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认识和理解高超声速高温流动现象,是支撑飞行器气动设计与热防护系统验证的核心,同时也对高超声速高温流场精细诊断及物面载荷精确测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高速、高温、高压环境下,传统测量技术在瞬态响应、抗干扰与多场耦合解耦... 认识和理解高超声速高温流动现象,是支撑飞行器气动设计与热防护系统验证的核心,同时也对高超声速高温流场精细诊断及物面载荷精确测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高速、高温、高压环境下,传统测量技术在瞬态响应、抗干扰与多场耦合解耦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亟需实现高超声速高温流场测量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双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高温流场 飞行器气动设计 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标定波长调制吸收光谱技术在高焓流场诊断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陈卫 王磊 伍越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5,共8页
高温气体参数是分析高焓流场热化学特性及其与防热材料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流场温度高、气体化学反应剧烈,导致这些参数的测量信号难以标定,使得其定量测量非常困难。波长调制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 高温气体参数是分析高焓流场热化学特性及其与防热材料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流场温度高、气体化学反应剧烈,导致这些参数的测量信号难以标定,使得其定量测量非常困难。波长调制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非常适合应用于环境复杂的工业现场。通过理论仿真与实验测量的谐波信号进行迭代拟合,发展了免标定的波长调制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并成功应用到高频感应等离子体流场和电弧加热流场诊断中。高频感应等离子体流场的温度和电子密度测量结果与直接吸收法测量结果比较吻合,电弧加热流场焓值测量结果与能量平衡法计算结果相对误差约10%,验证了免标定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可作为高焓流场参数定量测量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吸收 波长调制光谱 高焓流场 电弧加热 高频感应等离子体 免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结构超疏水壁面湍流边界层减阻机理的TR-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朝阳 王鑫蔚 +3 位作者 王轩 李彪辉 王宇飞 姜楠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共11页
文章对超疏水微沟槽和微凸柱面湍流边界层的减阻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仪(TR-PIV)测量了亲水壁面、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和超疏水微凸柱壁面湍流边界层内的瞬时速度场,对比分析了3种壁面的壁面摩擦切应力,发现2... 文章对超疏水微沟槽和微凸柱面湍流边界层的减阻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仪(TR-PIV)测量了亲水壁面、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和超疏水微凸柱壁面湍流边界层内的瞬时速度场,对比分析了3种壁面的壁面摩擦切应力,发现2种超疏水壁面都产生了减阻效果,但超疏水微沟槽壁面的减阻率(13.8%)大于超疏水微凸柱壁面(10.2%)。分析湍流边界层内3种壁面对应的平均速度剖面、湍流脉动强度和雷诺切应力剖面,发现流体在超疏水壁面具有滑移速度,且在15+<100区域的同一法向高度上,亲水壁面、超疏水微沟槽和超疏水微凸柱壁面对应的流向湍流脉动强度依次减弱,同时在30+<80区域的同一法向高度上,超疏水微凸柱壁面、亲水壁面和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对应的法向湍流脉动强度依次减弱。在整个法向高度上,亲水壁面、超疏水微凸柱壁面和超疏水微沟槽壁面的最大雷诺切应力依次减小。以Λci准则识别出的顺向涡为条件进行条件采样和相位平均,并分别与亲水壁面对比,发现在y+=63附近,超疏水微沟槽壁面展向涡诱导的第四象限事件幅值减弱,其构成的扫掠事件强度减小,进而使阻力减小。为进一步分析湍流脉动能量,使用本征正交分解,对湍流边界层内全场的瞬时脉动速度在时间和流-法向空间上求和并进行无量纲化,以表征流场的脉动程度。结果表明:超疏水微凸柱壁面展向滑移的增阻特性削弱了流向滑移带来的减阻效果;超疏水微沟槽壁面的流向滑移特性能有效抑制湍流脉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湍流减阻 超疏水壁面 本征正交分解 尺度分解 相位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涡轮导叶的三头部模型燃烧室电加热热斑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加呈 朱志新 +2 位作者 赵兰芳 胡科琪 王高峰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为研究燃烧室与涡轮耦合系统中的热斑迁移输运规律,建立电加热旋流热斑的模拟方法,本文设计搭建了带涡轮导叶的三头部模型燃烧室,发展了基于高温双轴位移机构的涡轮前温度接触式测试技术,获得了3种电加热旋流热斑模拟器结构下的燃烧室... 为研究燃烧室与涡轮耦合系统中的热斑迁移输运规律,建立电加热旋流热斑的模拟方法,本文设计搭建了带涡轮导叶的三头部模型燃烧室,发展了基于高温双轴位移机构的涡轮前温度接触式测试技术,获得了3种电加热旋流热斑模拟器结构下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数值计算方法验证了实验结果,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拟器结构下耦合系统中的流场特征变化和热斑的生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电加热旋流器出口处增加旋流保持延伸段结构,会对燃烧室内的掺混射流混合作用和旋流干涉机制产生显著影响,能够有效减少旋流耗散并有利于燃烧热斑的模拟;2)随延伸段结构长度的增大,燃烧室出口旋流强度增加,出口热斑分布形状有所改变,从而影响了涡轮导叶内的热斑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涡轮耦合 热斑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D相机图像的烧蚀模型表面温度与材料发射率测量方法
17
作者 杨鹰 于哲峰 +4 位作者 胥建宇 张涛 罗跃 龙耀 石卫波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9,共7页
为解决烧蚀模型表面温度及材料发射率的精确测量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CD相机图像的高温流场中的模型表面发射率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CCD相机获得模型烧蚀整体图像,采用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去噪、基于颜色信息的图像分割方法等对烧蚀... 为解决烧蚀模型表面温度及材料发射率的精确测量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CD相机图像的高温流场中的模型表面发射率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CCD相机获得模型烧蚀整体图像,采用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去噪、基于颜色信息的图像分割方法等对烧蚀图像进行预处理,再通过玄武岩钝头模型烧蚀试验对CCD相机光谱响应系数进行标定。根据图像处理结果和标定结果,利用比色测温法模拟出玄武岩钝头模型和平板烧蚀模型表面温度场,最后基于发射率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得到烧蚀模型表面发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蚀 发射率 比色测温 图像处理 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 光谱响应系数 比色测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迁移学习的变可信度气动力建模方法
18
作者 张俊杰 黄俊 +2 位作者 刘志勤 王庆凤 陈波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3,共11页
基于离散数据集建立气动模型是飞行器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但建立完备的高精度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数据集周期长、成本高。为缩短研制周期、节约设计成本,本文基于有限数据集建立高精度的气动力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变可信度气动... 基于离散数据集建立气动模型是飞行器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但建立完备的高精度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数据集周期长、成本高。为缩短研制周期、节约设计成本,本文基于有限数据集建立高精度的气动力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变可信度气动力建模方法。该方法结合气动数据融合理论与迁移学习方法,设计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回归网络结构,采用预训练微调的参数调优机制进行迁移训练,以获得高可信度气动力模型。首先,以NACA 2414翼型的XFLR软件计算数据(低精度)与风洞试验数据(高精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小量高精度数据对基于大量低精度数据集训练的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形成高保真气动力预测模型。然后,设计了使用1/2至1/10风洞数据量的建模实验,并与未迁移的LSTM神经网络模型和加法标度函数(Additive Scaling Function Based Multi-fidelity Surrogate,AS-MFS)模型进行对比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数据量下本文提出的迁移学习模型均获得了更高预测精度,阻力和升阻比的预测精度比未迁移的LSTM神经网络模型平均提升了7.22%和8.85%,比AS-MFS模型平均提升了8.66%和4.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变可信度气动力建模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预训练微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CO气体热非平衡效应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何东 刘铁楼 +3 位作者 李仁杰 李飞 司廷 罗喜胜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热化学非平衡是高超声速流动的主要特征。CO是碳氢燃料燃烧的重要中间产物,也是飞行器进入火星和金星大气过程的主要辐射来源,其热非平衡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无吸收干...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热化学非平衡是高超声速流动的主要特征。CO是碳氢燃料燃烧的重要中间产物,也是飞行器进入火星和金星大气过程的主要辐射来源,其热非平衡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无吸收干扰的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进行化学激波管反射激波波后CO混合气转振温度演化规律和热非平衡效应的定量测量研究,并将测量结果同Landau-Teller模型和Schwartz-Slawsky-Herzfeld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文献中修正的振动弛豫时间参数(包括CO−Ar体系和N_(2)-N_(2)体系),上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测量数据吻合较好。相关分析表明:CO和N_(2)之间的振动-振动-平动内能传递模式使CO和N_(2)的振动温度演化规律趋于一致。因此,对于1.0%CO+99.0%N_(2)混合气,测量的CO振动温度演化规律可以用于表征高温N_(2)的热非平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激波管 TDLAS 振动温度 定量测量 转动温度 热非平衡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收/发射光谱的火星进入地面模拟流场特性研究
20
作者 曾徽 文鹏 +2 位作者 杨国铭 朱兴营 欧东斌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火星进入器与地球返回器面临的热环境有很大不同。利用电弧风洞模拟火星进入器气动加热环境,进行防热系统设计是火星进入器研制的关键环节。利用发射光谱和激光吸收光谱诊断技术,开展了模拟火星大气进入地面试验流场下CO_(2)介质的辐射... 火星进入器与地球返回器面临的热环境有很大不同。利用电弧风洞模拟火星进入器气动加热环境,进行防热系统设计是火星进入器研制的关键环节。利用发射光谱和激光吸收光谱诊断技术,开展了模拟火星大气进入地面试验流场下CO_(2)介质的辐射特性和流场参数的在线测量研究,获得了CO_(2)等离子体电子激发温度、喷管出口自由流静温和关键组分CO摩尔浓度的实时测量结果。发射光谱和激光吸收光谱测量结果表明,电弧加热器具有非常好的长时间稳定运行能力和气流参数重复模拟能力。本文发展的光谱诊断技术可为火星进入器气动热环境流场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测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进入地面模拟 电弧加热器 发射光谱 中红外吸收光谱 气流温度 组分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