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高校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研究——以路桥工程学科为例
1
作者 胡功宏 王长柏 +1 位作者 王强 李亚峰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基于普通高校路桥工程学科师资队伍发展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包括师资结构、教师引进与队伍能力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3个一级指标,职称、学历结构等9个二级指标,以及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师德、思政建设等33个三级指标的普通高校... 基于普通高校路桥工程学科师资队伍发展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包括师资结构、教师引进与队伍能力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3个一级指标,职称、学历结构等9个二级指标,以及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师德、思政建设等33个三级指标的普通高校路桥工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国内多所普通高校路桥工程学科师资队伍状况调研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科研能力权重最大,教学能力次之,师德、思政建设权重偏低。普通高校应在重视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加大师德、思政建设的投入和考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矿业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科廷大学为例
2
作者 王宗华 邓高胜 李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3期95-101,共7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矿业工程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提升我国矿业类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以科廷大学为例,分析澳大利亚矿业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实践的创新经验,发现其通过课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矿业工程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提升我国矿业类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以科廷大学为例,分析澳大利亚矿业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实践的创新经验,发现其通过课程与国际标准接轨、提供广泛的国际化实习实践机会、培养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的人才以及高效的管理模式,构建了高度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对我国行业高校提出策略建议,包括优化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优化管理机制及拓展国际合作等,为我国矿业类行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科廷大学 矿业工程教育 国际化人才培养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声于无形处:《无形人》中的言说与共同体形塑
3
作者 许炜 张轶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3期59-65,共7页
在非典型性的美国黑人土著共同体时期,白人奴隶主施加言说禁锢欲永置黑人于无形处。拉尔夫·埃里森的《无形人》采用多种隐晦曲折的言说方式,在“可说”的边界之处,挑战、把玩和超越“不可说”的极限,揭露了黑人“无形性”的生存现... 在非典型性的美国黑人土著共同体时期,白人奴隶主施加言说禁锢欲永置黑人于无形处。拉尔夫·埃里森的《无形人》采用多种隐晦曲折的言说方式,在“可说”的边界之处,挑战、把玩和超越“不可说”的极限,揭露了黑人“无形性”的生存现状这个不可言说的隐秘,并为族裔共同体代言。陌生化和悖论式表达,隐喻的隐喻以及不可靠叙述,是说不可说的文学性裁决,也是黑人共同体自体免疫作用的文学性具象化;文化记忆则是说不可说的社会性载体。主人公“我”对集体文化记忆从排斥到和解并接受,揭示了共同体个体融入族群共同体的心路历程。埃里森的文学创作实践帮助处于弱势的黑人共同体彰显身份和历史地位,在族裔共同体的自我生产过程中发挥施行作用,指向一条通向米勒所谓的“第三共同体”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说 共同体 说不可说 《无形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
4
作者 王爽 郭永存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宏观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不足,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缺乏真实工程思政案例应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问题解决...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宏观背景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不足,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缺乏真实工程思政案例应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积极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全方位、深层次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基于多年“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从建设思路、课程设计、课程反馈三方面论证了所构建的四级联动课程思政示范体系的有效性,为其他专业基础课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流体力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飞鸟集》汉译本为例
5
作者 雷鹏飞 王炜骅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69-75,共7页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译文特征分析需要考察的关键要素。文章依托解构主义翻译思想,选取《飞鸟集》郑译本和冯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译者主体性表征形式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译者主体性不仅需要从词汇释义、修辞...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译文特征分析需要考察的关键要素。文章依托解构主义翻译思想,选取《飞鸟集》郑译本和冯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译者主体性表征形式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译者主体性不仅需要从词汇释义、修辞转换等文本层面加以分析,也需要结合译者的翻译立场、文化效应预期等内容从副文本信息进行解读。同时,译者的时代文化背景、先验知识结构、预期翻译目的等多元因素,均对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和作用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译文特征:在翻译风格方面,郑译本倾向于传统典雅,冯译本则更加现代直白;在译文特征方面,郑译本力求紧贴原作,注重语言和意义转换的准确性,冯译本并未完全尊重原文,而是融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追求创新性、开放性,引起较多争议。依托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解读译者主体性,做到多维探赜、理性审视,希冀为更多文学翻译作品研究提供新颖视角和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翻译思想 译者主体性 文本信息 副文本信息 《飞鸟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江流域史前玉器纹样功能性设计研究
6
作者 朱铁军 黄笑歌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85-93,共9页
皖江流域作为长江下游文化矩阵的关键构成,以其史前玉文化著称,其独特纹饰艺术在华夏玉文化中独树一帜。精妙的皖江流域史前玉器纹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既见证了卓越的工艺成就,亦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社会组织与文化认同。... 皖江流域作为长江下游文化矩阵的关键构成,以其史前玉文化著称,其独特纹饰艺术在华夏玉文化中独树一帜。精妙的皖江流域史前玉器纹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既见证了卓越的工艺成就,亦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社会组织与文化认同。文章通过聚焦皖江流域史前玉器纹样特征开展详尽的类型学分析,并对其功能设计和象征主义进行解读,旨在揭示纹样在装饰美学、生态寓意、宗教象征和精神标识等方面的多维功能,并进一步解构其含蕴的文化深意与社会价值,凸显该地域史前文明的无尽韵味,为整体理解中国长江下游史前玉文化的演变轨迹和传播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流域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玉器纹样 功能设计 文化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淮南子·原道训》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7
作者 丁立福 汤靖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76-84,共9页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成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淮南子》作为我国代表性文学典籍,深入剖析其不同译本语言形式特征,有助于揭示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语言规律,推动跨文化交流与人文精神创新。以自建《淮南子·原道训...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交流成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淮南子》作为我国代表性文学典籍,深入剖析其不同译本语言形式特征,有助于揭示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语言规律,推动跨文化交流与人文精神创新。以自建《淮南子·原道训》汉英平行语料库为指引,以马绛领衔翻译、翟江月与牟爱鹏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译本译者风格和语言规律,发现在词汇层面,前者用词灵活、承载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助于原文达意全面完整;后者词汇结构简单、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更为精准,便于读者的准确阅读和理解。在句法层面,前者句式简洁凝练,但句子数量更多,译文不免繁冗,理解难度相应增加;后者平均句长更长,句式结构较为复杂。在语篇层面,前者可读性更高,符合西方读者的用语习惯;后者易读性更高,更致力于源语文化和特色的传承。综合来看,马译本适用于缺乏中国古代背景知识的国外读者阅读;翟译本适用于具有中国古代背景知识的国内读者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语料库 译者风格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了”的语义演变与语法化
8
作者 张宏国 黄瑜锋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3期36-42,共7页
从历时角度探讨“服了”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最初由动词“服”+体标记“了”构成松散结构,表“吞下”或“服从”义,属于行域范畴;之后句法位置后移,用作小句核心谓语及结果补语,表达“认同,认可”,并逐步衍生出“不满”“无奈”等... 从历时角度探讨“服了”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最初由动词“服”+体标记“了”构成松散结构,表“吞下”或“服从”义,属于行域范畴;之后句法位置后移,用作小句核心谓语及结果补语,表达“认同,认可”,并逐步衍生出“不满”“无奈”等消极含义,具有评价功能,属于知域范畴;最后用作话语标记,表达个人态度,属于言域范畴。在此基础上,从语义泛化与认知隐喻、句法位置、主观化、经济原则和双音化等角度,进一步探讨“服了”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了 语义演变 语法化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译理论视阈下《神雕侠侣》第一卷武功招式英译研究——以张菁译本为考察中心
9
作者 丁大琴 徐宇飞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武功招式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名称构建具有语言精炼、修辞广用、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并重等特征。2023年10月,张菁英译的《神雕侠侣》第一卷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I于英国出版发行... 武功招式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名称构建具有语言精炼、修辞广用、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并重等特征。2023年10月,张菁英译的《神雕侠侣》第一卷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I于英国出版发行,这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首部英译本,对于中国经典武侠小说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变译理论,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深入探讨不同变通手段下《神雕侠侣》第一卷武功招式名称的英译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变译理论在《神雕侠侣》武功招式英译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能够恰当顾及武功招式创建特征,传达其深层内涵,利于该书的推广与传播;同时,文本中部分未运用此理论的武功招式英译仍存在精简性、准确性、规范性欠佳的问题。若想达到更佳的外译效果,建议在变译理论指导下积极运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8种变通手段,以解决中国武侠小说英译实践中所出现的难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译理论 变通手段 《神雕侠侣》 武功招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小说方言的三维转换——以《小兵张嘎》英译本为例
10
作者 阎瑾 谭晨曦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3期72-78,共7页
经典小说《小兵张嘎》生动展现了丰富多元的河北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当地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方言表达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对《小兵张嘎》英译本Little Soldier Chang... 经典小说《小兵张嘎》生动展现了丰富多元的河北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当地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方言表达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对《小兵张嘎》英译本Little Soldier Chang Ka-tse中河北地区方言翻译进行研究,发现生态翻译学对方言翻译有着强大阐释力:在语言维度上,通过语态转换、句式调整等各种翻译方法,保留河北方言语音特色和词汇特点,助力目标语读者切实感受原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韵味;在文化维度上,通过再现方言内涵、强调历史背景,将河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元素转化为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的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交际维度上,处理角色对话、情感表达时适当保留人物语气、调整故事语境,确保译文实现与原文相似的交际效果。由此得出,《小兵张嘎》英译本Little Soldier Chang Ka-tse通过语言、文化和交际3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使方言翻译适应目标语的生态环境,从而达成原文与译文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方言翻译 《小兵张嘎》英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分解和RIME-HKELM的中国区域碳价预测
11
作者 胡贝贝 程云鹤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24-35,共12页
碳价有效预测是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关键。针对中国区域碳价的非线性、非平稳复杂波动特征,提出一种结合二次分解重构策略和霜冰优化算法优化的混合核极限学习机(RIME-HKELM)的组合预测模型,并以湖北碳市场价格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 碳价有效预测是碳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关键。针对中国区域碳价的非线性、非平稳复杂波动特征,提出一种结合二次分解重构策略和霜冰优化算法优化的混合核极限学习机(RIME-HKELM)的组合预测模型,并以湖北碳市场价格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引入RIME算法优化HKELM的参数能改进碳价的预测效果。2)采用基于VMD、改进TVFEMD和极差熵的二次分解重构策略能够提高碳价分解的有效性,进而提高碳价整体的预测性能。3)引入基于RIME-HKELM的非线性集成学习方法确定碳价最终的预测值,能够区分不同子序列对碳价整体预测结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的模型相较参照组模型具有显著的预测性能,在碳价预测研究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价预测 混合核极限学习机 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 霜冰优化算法 极差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巫术咒语”到“祭祀颂诗”:中国诗歌的发生与早期发展
12
作者 李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沿着“大传统”规范、导引的文化方向,探索中国早期诗歌从“咒语”到“颂诗”的演变历程,可发现早期的“祭祀颂诗”源自“巫术咒语歌”,但出于娱神需求,巫术咒语直言命令的口吻在祭祀仪式中遭到扬弃,而其“直言”“铺陈”的言说方式与... 沿着“大传统”规范、导引的文化方向,探索中国早期诗歌从“咒语”到“颂诗”的演变历程,可发现早期的“祭祀颂诗”源自“巫术咒语歌”,但出于娱神需求,巫术咒语直言命令的口吻在祭祀仪式中遭到扬弃,而其“直言”“铺陈”的言说方式与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则成为祭祀颂诗“赋”和“比”表现手法的孕生土壤。可以说,从巫术咒语歌到祭祀颂诗,诗歌语言的审美愉悦性得到关注,诗乐舞一体的表现形态逐渐形成,中国诗歌的发生完成了从早期形态到成熟形态的过渡。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刻认识远古暨三代社会政治话语权力变迁及文化基本面貌保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术咒语歌 祭祀颂诗 演进 话语权力 文化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外媒体话语的中医药形象建构研究——基于《中国日报》新闻报道的语料库分析
13
作者 祖乐 康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基于《中国日报》2014—2023年关于中医药的新闻报道,借助语料库语言学及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从宏观(话题模型)、中观(词汇共现网络)及微观(索引行与语境)3个层面探究对外媒体话语中的中医药形象建构。研究发现:《中国日报》通过新闻... 基于《中国日报》2014—2023年关于中医药的新闻报道,借助语料库语言学及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从宏观(话题模型)、中观(词汇共现网络)及微观(索引行与语境)3个层面探究对外媒体话语中的中医药形象建构。研究发现:《中国日报》通过新闻话语确立了中医药疗效、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3大主题,并塑造了治病救人的“有力武器”、文化传播的“形象大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3种中医药形象。这些形象背后映射了中医药长期以来秉持的“以人为本”的健康观和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对中医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高度重视。研究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形象 《中国日报》 话语分析 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AI中负责任创新设计的责任治理研究——基于伯纳德·雷伯的伦理视角考察
14
作者 郭延龙 李萌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勃兴,使得技术的开发者、使用者及监管者面临如何在“技术创新”与“责任伦理”之间寻得平衡的挑战。AIGC责任伦理危机的形成,植根于其独特的诱发机制,具体包括技术自治促使责任主体消解、虚...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勃兴,使得技术的开发者、使用者及监管者面临如何在“技术创新”与“责任伦理”之间寻得平衡的挑战。AIGC责任伦理危机的形成,植根于其独特的诱发机制,具体包括技术自治促使责任主体消解、虚拟界面引起责任意识模糊及算法黑箱加剧责任追溯难度三个方面。鉴于此,从法国哲学家伯纳德·雷伯的伦理学视角出发,结合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与方法进行GenAI责任伦理嵌入,进而制定具有前瞻性与针对性的责任伦理规范。通过构建伦理责任链与多方治理模式、增强道德敏感性与行为伦理引导、推进算法透明度与伦理审查机制等手段,可有效治理前述GenAI责任伦理问题,推动GenAI技术从“生成式”向“负责任”的范式转型,共同塑造更加负责任、可持续的GenAI创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负责任创新 责任伦理 技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动结构副词效应的特征核查分析
15
作者 魏巢凤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概称特征的核查是中动结构产生副词效应的关键原因。通过语料对比和运用语段理论分析发现:概称特征在中心语T上;T需核查可识解特征iF[IMPERF]才能移交语义接口解读中动结构的概称意义,但是英语的中动结构T的特征未赋值,因此需要语段中... 概称特征的核查是中动结构产生副词效应的关键原因。通过语料对比和运用语段理论分析发现:概称特征在中心语T上;T需核查可识解特征iF[IMPERF]才能移交语义接口解读中动结构的概称意义,但是英语的中动结构T的特征未赋值,因此需要语段中的目标——副词修饰语为其赋值后才能完成核查;此外,情态动词、否定、焦点等成分的相关可识解特征在进入句法时是已赋值状态,无需副词修饰语的赋值。因此,特征核查分析为中动结构的副词效应、副词修饰语与情态动词之间的补偿关系作出了句法层面的分析,抛弃纯粹的语义表征,符合最简方案的研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结构 副词效应 特征核查 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视角下的《桃花源的故事》:绘本的心理补偿探析
16
作者 郭瑾 方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隐逸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刻的生活哲学,强调内心世界,倡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隐逸绘本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媒介,不仅限于寓教于乐,还可推动读者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寻求心灵慰藉和启示。以蔡皋绘本作品《桃花源的故事》为研究对象,从隐... 隐逸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刻的生活哲学,强调内心世界,倡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隐逸绘本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媒介,不仅限于寓教于乐,还可推动读者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寻求心灵慰藉和启示。以蔡皋绘本作品《桃花源的故事》为研究对象,从隐逸视角探讨其对读者心理的影响和心灵疗愈的潜力,并从作品源头、文本题材、视觉表现、意识追求等方面探索当代绘本创作的方式方法。研究发现:绘本创作旨在触动读者情感,引导并期待个性化反馈;隐逸绘本的价值超越画面本身,核心在于读者基于个人理解所赋予的深层意义,通过构建返璞归真的叙事空间,引领读者超越现实,实现心灵的治愈与成长,从而定义作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隐逸文化切入,深度剖析绘本《桃花源的故事》,是从跳脱客观社会框架的“人本位”角度进行的艺术作品探索,对未来隐逸绘本作品发展与创作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的故事》 绘本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音乐考古史研究导论
17
作者 王安潮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安徽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汇之地,在音乐遗存之器物与图像上有所体现。秦以前的音乐文物体现了中原文化的趋向,汉魏时是对中原文化的延展,唐以后则表现出戏曲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按图索骥”,以音乐考古发现而考辨安徽音乐历史踪迹,以音乐... 安徽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汇之地,在音乐遗存之器物与图像上有所体现。秦以前的音乐文物体现了中原文化的趋向,汉魏时是对中原文化的延展,唐以后则表现出戏曲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按图索骥”,以音乐考古发现而考辨安徽音乐历史踪迹,以音乐文物而勾勒历史发展线索。文章意在宏观规划,以理论先导为基础,建立起安徽音乐考古史研究的专题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古代音乐 音乐专题史 考古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度重点选题方向
18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刊号CN 34-1217/C),双月刊,主要面向全国本科院校教师和省级以上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征稿,在体现理、工...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刊号CN 34-1217/C),双月刊,主要面向全国本科院校教师和省级以上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征稿,在体现理、工、管、文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基础上,注重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开设的栏目主要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楚文化、经济与管理、政治与哲学、法学与社会学、语言文学、翻译学、传播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省教育厅 选题方向 语言文学 长三角一体化 学科交叉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卜辞所见殷商军事力量探析
19
作者 张亚南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以甲骨卜辞为研究对象,从军队规模、国防设施、情报侦搜能力、后勤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探析殷商时期商王朝的军事力量。研究发现:殷商时期兵种齐全,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并辅以一定数量的骑兵;兵器数量繁多,后世常见兵器均已被广泛应用于战... 以甲骨卜辞为研究对象,从军队规模、国防设施、情报侦搜能力、后勤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探析殷商时期商王朝的军事力量。研究发现:殷商时期兵种齐全,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并辅以一定数量的骑兵;兵器数量繁多,后世常见兵器均已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殷商的军队分为负责王都安全的常备守卫部队和临时按族邑征调的正式作战部队,参战人数众多且军事组织制度化。城防设施的修建以及边疆警卫系统的构筑使殷商国防比较完善,情报的侦察搜集与较为成熟的驲传制度可保证消息的及时传递。此外,殷商军事力量强大与其良好的后勤基础分不开,商王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和粮仓建设,而附属国族的贡纳不仅有效补充了商王朝的经济所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殷商的后勤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军事 规模 国防 情报 后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基于156个粮食主产区的中介效应分析
20
作者 朱俊奇 唐敏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农业产业链韧性是建成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筑牢我国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当前数字经济驱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环境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成农业强国意义重大。文章利用2013... 农业产业链韧性是建成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筑牢我国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当前数字经济驱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环境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成农业强国意义重大。文章利用2013—202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生产、经营、流通、生态四个方面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粮食主产区地级市层面上,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门槛检验中,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会受到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绿色乡村发展来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此外,数字经济影响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异质性,表现为数字经济在东北和中西部对农业产业链韧性影响显著,而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因此,未来应因地制宜,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全过程深度融合,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链韧性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 绿色乡村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