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8,0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贺祖斌 周润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1,共8页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顺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进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生产力理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要求,也发挥着促进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推动...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顺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进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生产力理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要求,也发挥着促进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推动新质人才培养和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成的独特价值。认为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要紧紧围绕“发展”,从理念上始终贯彻“差异发展、同等重要”,特别是在认识论上建立起超越“理论—实践”对立的认识观;在实践中,要在培养链条上下足功夫,多措并举,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交叉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以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琼 李鹏辉 +3 位作者 周杰 贺克斌 张希良 刘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8,共7页
学科交叉是促进理论和知识创新、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跨界交叉... 学科交叉是促进理论和知识创新、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清华大学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需求,通过构建跨界交叉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应用情境的跨学科课题攻关,形成了“交叉融合、真知实干、多元胜任”的培养特色,在培养双碳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5年组稿重点
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共1页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工作重点,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5年拟定以下十个选题为组稿重点。1.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路径研究;2.面向2035年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研究;3.专业学位研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工作重点,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5年拟定以下十个选题为组稿重点。1.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路径研究;2.面向2035年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研究;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成果的形式、内涵及评价研究;4.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路径与成效研究;5.研究生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概念、内涵、定位、规律等);6.《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7.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8.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9.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理论与实践;10.境外研究生教育发展前沿与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教育 产教融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 组稿重点 人工智能 理论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举办创刊四十周年论坛及座谈会
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67,共1页
为总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四十年办刊成绩,谋划期刊的未来发展,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举办了系列活动。2024年12月14日上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和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为总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四十年办刊成绩,谋划期刊的未来发展,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举办了系列活动。2024年12月14日上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和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联合举办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40周年论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工信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致辞,充分肯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刊四十年来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陈蕊、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分别作大会报告,介绍和交流各自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教育 副校长 拔尖创新人才 王磊 武汉大学校长 人事教育司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核心问题研讨会首次会议在京召开
5
作者 周玉清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5,共1页
本刊讯1月11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与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联合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核心问题研讨会首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 本刊讯1月11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与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联合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核心问题研讨会首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栾宗涛,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及特邀法学专家、高校代表共二十余人现场参会。会议面向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单位进行线上直播,共有9200余人次在线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院院长 问题研讨会 法学专家 教育部学位 王战军 研究生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健 蔡国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空间的盛载与支撑。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置于空间视角下,旨在以空间思维寻绎和揭示过程中多重空间的指涉意义、结构属性和功能样态,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空间生产的正义价值...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空间的盛载与支撑。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置于空间视角下,旨在以空间思维寻绎和揭示过程中多重空间的指涉意义、结构属性和功能样态,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空间生产的正义价值取向。从空间视角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发现其存在物质空间内聚性被弱化、精神空间异质性被忽视、社会空间实践性被遮蔽等问题。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在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树立空间思维,强化政校企合作,重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融合的物理空间;注重差异化发展,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独特的精神空间;创设多维实践平台,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验的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空间转向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7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45,共1页
202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于2025年2月23日正式启动,此次优秀论文的评选范围是2024年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142篇文章。在综合考虑了文章的选题内容、写作质量、全文转载情况、中国知网被引数据、微信订阅... 202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于2025年2月23日正式启动,此次优秀论文的评选范围是2024年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142篇文章。在综合考虑了文章的选题内容、写作质量、全文转载情况、中国知网被引数据、微信订阅号的阅读量等情况后,编辑部对进入初选范围的30文章进行了筛选,推选出20篇论文进入下一轮评审。而后对入围文章进行专家评审,推选出了10篇优秀论文(见下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论文 2024年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导生互动:体验图景、关系类型及其实践转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海生 李立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7,共14页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8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哪些导生互动经历更有助于教育学博士生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角色认同。研究表明,在互动频次上,导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宽容度特征,师生间既有基...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8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哪些导生互动经历更有助于教育学博士生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角色认同。研究表明,在互动频次上,导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宽容度特征,师生间既有基于一定载体而进行的比较固定的集体化的互动与交流,又有基于个体需求而进行的非固定的比较频繁的个体化、即时性的互动与反馈。在互动内容上,导生互动内容丰富、多元,彼此之间呈现相互交织的特征,师生间既有学术思想上的交流,又有日常生活上的关怀,还有求职就业上的帮助。在互动方式上,导师和博士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个体资源和惯习支持下的集体式与个体化相结合的生活化学术互动模式,即导师会借由一定的活动载体与博士生进行集体式或个体化的学术互动。根据互动频次的多寡、互动内容指涉的事务属性以及互动方式呈现的特征,可以建构一个二维四象限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亲密型(强学术互动–强生活互动)、引领型(强学术互动–弱生活互动)、散养型(弱学术互动–弱生活互动)和生活型(弱学术互动–强生活互动)。在中国语境下,当下教育学领域的导生关系依然带有鲜明的传统师徒制特征,导师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养成承担着首要责任人的角色和使命,导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不同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中,制度性因素(培养制度规约)和个体性因素(导生匹配程度)是良好导生互动关系形成的关键要素。实践中,理想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需要根据导师和博士生双方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和治学态度来确定。为此,在导生互动实践中,导师应主动为博士生提供各种结构化或个体化的互动机会;博士生需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与导师进行有效的、实质性的学术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学术锻炼机会和自主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规训 学术社会化 导生关系类型 互动模式 重要他人 博士就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赋能型油气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9
作者 李景叶 林伯韬 +3 位作者 胡晓东 范媛 廖广志 高秋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6,共8页
高校“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应用学科双向赋能,形成了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X”和侧重应用学科的“X+人工智能”两种复合型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双向赋能型油气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 高校“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应用学科双向赋能,形成了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X”和侧重应用学科的“X+人工智能”两种复合型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双向赋能型油气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油气”和侧重油气学科的“油气+人工智能”两种复合型学科,创立了人工智能+油气交叉学科,油气+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方向,本科人工智能+研究生油气一体化培养三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油气人工智能学科平台牵引的“一平台三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出既懂油气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创新、针对性培养以及实践成效、全球胜任力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赋能 学科融合 人工智能 油气工程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信息技术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10
作者 李晓理 关宝璐 蒋宗礼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8,共5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未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球经济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未来产业,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创新人才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发展资源和竞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未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球经济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未来产业,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创新人才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发展资源和竞争要素。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科深刻把握高校历史定位,聚焦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深入分析地方高校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化招生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取得了出色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工业大学 未来信息技术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自命题工作改革的关键议题与治理路径
11
作者 吴叶林 杨琴 +2 位作者 史镜钰 张陈 罗洪川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7,共9页
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工作是研究生招生重要环节,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认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自命题工作历经70余年改革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轨道,并在演进轨迹中呈现出价值坚守公平正义、路径趋向招考分离、... 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工作是研究生招生重要环节,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认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自命题工作历经70余年改革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轨道,并在演进轨迹中呈现出价值坚守公平正义、路径趋向招考分离、权责配置渐进优化的基本路线。调查发现,当前硕士生招生初试自命题工作仍有改进空间,存在政府统筹力度不及预期、高校制度化进程推进不一、专家力量组织发挥待强化、管理环节技术支撑不足、科目设置有待调整等问题。认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自命题工作应力求考试公平和生源质量的有机统一,建议从健全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学术专家组织、构建一库一平台、优化自命题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升治理水平,促进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选拔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 初试自命题 治理路径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审”还需“明辨”补: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机制反思
12
作者 董云川 刘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6,共9页
当前以“盲审”为标志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机制整体运行良好,但仍有改进余地。从理论上说,科学性、适切性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构成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和甄别机制的根本基础,就现实而言,对学位论文的评审重心并未深入到论文所钻研的学术命... 当前以“盲审”为标志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机制整体运行良好,但仍有改进余地。从理论上说,科学性、适切性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构成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和甄别机制的根本基础,就现实而言,对学位论文的评审重心并未深入到论文所钻研的学术命题本身,极少指向论文选题底层的哲学或科学逻辑,大多只是在格式、形式和研究招式方面做一些似是而非的点评和议论。基于博士生教育实践检讨了利弊相随的学位论文盲审机制,从学术研究的“过程性”与盲审的“一刀切”,学术研究的“超越性”与盲审的“现实性”以及学术研究的“开放性”与盲审的“局限性”等不同角度辨析了博士生培养与论文评审的关联及矛盾。进而建言,要健全多元化的纠错机制,构建以“明辨”为主导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明辨则清,申诉有径,问责有度。唯其如此,方能够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评审质量,同时稳步提升教育管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学位论文评价 盲审 明辨 学术评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时代要求、现实审视与纾困之策
13
作者 张茂林 康秀云 李金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4,共7页
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高校的5000名研究生的调研显示,研究生学术道德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学术道德认知情况参差不齐、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知行脱节的现实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研究生学术追求亟待提高、导师教育意... 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高校的5000名研究生的调研显示,研究生学术道德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学术道德认知情况参差不齐、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知行脱节的现实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研究生学术追求亟待提高、导师教育意识和示范引领效果仍需强化、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以及科研评价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破解现实难题,需要积极涵养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打造导学共同体,多措并举构建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建章立制促进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道德 时代要求 现实审视 纾困之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综合化”:行业特色大学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路径
14
作者 高江勇 周统建 严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6-54,共9页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大学学科不断分化和相互交融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行业特色大学亦在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方面持续推进。但由于过度追求学科规模效应,行业特色大学普遍陷入学科整体“大而不强”、学科形态“综而不合”、学科组织...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大学学科不断分化和相互交融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行业特色大学亦在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方面持续推进。但由于过度追求学科规模效应,行业特色大学普遍陷入学科整体“大而不强”、学科形态“综而不合”、学科组织依托“破而不立”等发展困境。由此,本文提出行业特色大学的“近综合化”发展之路,即以母体中心学科为驱动,相关学科靠近中心学科集群化发展,以主干优势学科为支点学科,协同增量学科与存量学科近椭圆化发展,促进学科主动贴近行业,构建学科-行业联盟开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协同攻关,发挥学科与行业之间的同频共振效应,通过学科整体融合来实现学科特色和服务行业功能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特色大学 近综合化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下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15
作者 钱婷 安云龙 +1 位作者 王晓玥 梁琼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8,共6页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新时代高校和企业的重要使命,工学交替培养新范式给高校传统思政工作体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结合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摇篮”优良传统,分析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培...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新时代高校和企业的重要使命,工学交替培养新范式给高校传统思政工作体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结合清华大学“红色工程师摇篮”优良传统,分析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培养主体、导学关系、学生身份“特征之变”。进一步,针对工学交替的“模式之变”,提出校企思政工作要素协同、机制协同工作路径。最后,结合清华工程师学院与40余家联培单位的思政工作协同经验,研究并提出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下思政工作“体系之变”,并提出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工程能力素养、创新导学思政体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完善保障树立典型五方面具体工作举措,为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思政育人目标提供清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工学交替 研究生思政 校企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16
作者 刘娟 张立迁 胡伟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8,共8页
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导师培训体系建设存在分类培训机制尚不健全、培训组织形式不尽完善、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培训考核管理不够严格、培训支持系统尚不充分等问题。认为主要成因有:培训未能体现导师需求,专... 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导师培训体系建设存在分类培训机制尚不健全、培训组织形式不尽完善、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培训考核管理不够严格、培训支持系统尚不充分等问题。认为主要成因有:培训未能体现导师需求,专业性、针对性有待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培训的外驱动力不强;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提出通过实施全面覆盖分级分类培训、优化培训组织形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彰显优势特色、建立严格规范管理制度、用好三级导师培训体系等策略,不断优化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提升导师培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导师培训 体系建设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交叉学科评价:包容性、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运用研究
17
作者 林梦泉 王鹏 +2 位作者 廖婧琳 肖文英 黄俊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5,共9页
推进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交叉学科当前基于制度设计初步形成了“有组织”的定制型、探索型和萌芽型三类中国特色交叉学科建设结构和组织体系。评价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成败,面对当前交叉学科评价研究与... 推进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是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交叉学科当前基于制度设计初步形成了“有组织”的定制型、探索型和萌芽型三类中国特色交叉学科建设结构和组织体系。评价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成败,面对当前交叉学科评价研究与实践滞后、评价时空局限、评价结构复杂、评价生态不利等现实挑战,提出包容性、发展性(IAD)评价理念和四层式交叉学科评价体系设计模式(IKLM),为建构容错性、长周期、创新性为核心特征的评价体系新范式提供理论支持。最后探索交叉学科分类评价体系框架,以期为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交叉学科 包容性发展性理念 四层式体系设计模式 交叉学科分类评价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
18
作者 奚社新 尹威 耿有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4,共6页
认为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是构成导师育人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导师特有的育人外部条件,是影响导师育人活动进程与效果的客观基础。建设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需要导师在学校政策环境、条件环境、文化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 认为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是构成导师育人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导师特有的育人外部条件,是影响导师育人活动进程与效果的客观基础。建设研究生导师育人“小微环境”需要导师在学校政策环境、条件环境、文化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研究生教育规律,主动作为、主动创造、主动营造,建设一个有利于教育人和培养人的良好“小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小微环境”建设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选择动力机制探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19
作者 方芳 宋玲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5,共11页
通过深度访谈16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探究其选择跨读教育学专业的复杂动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选择跨入教育学专业读研是多重动因交织产生的结果,其过程涵盖“感知–意愿–行动”三阶段,其中,感知阶段包括“本科专业感知”和“... 通过深度访谈16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探究其选择跨读教育学专业的复杂动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选择跨入教育学专业读研是多重动因交织产生的结果,其过程涵盖“感知–意愿–行动”三阶段,其中,感知阶段包括“本科专业感知”和“教育学优势评估”,前者的推力和后者的拉力共同催生了“跨读教育学决策偏好”的意愿,并最终引致个体的“跨读教育学行为投入”;由家庭、学校及社会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贯穿个体跨专业选择的全过程。第二,依据个体抉择时的理性偏好和受外界影响程度,跨专业选择类型可划分为自发型、适应型、策略型和从众型四类。研究建议:在专业选择前期,应加强一体化生涯规划指导,降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错配风险;在跨专业选择阶段,应丰富招录考查方式和内容,提升教育学跨读硕士生源的匹配度;在跨入教育学专业后,应多方协同提升学习适应力,激发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的跨读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教育学硕士 专业选择 动力机制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的研究生教育背景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
作者 彭湃 宋子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3,共11页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CEO在企业创新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对我国2008—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拥有研究生教育背景的CEO能促进企业的整体创新,拥有博士生教育经历的CEO能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在拥有研究生...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CEO在企业创新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对我国2008—2022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拥有研究生教育背景的CEO能促进企业的整体创新,拥有博士生教育经历的CEO能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在拥有研究生教育经历的CEO中,不同学科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商科背景的CEO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呈现抑制作用,而理工科背景的CEO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呈现促进作用。进一步,有MBA教育背景的CEO仅促进企业的策略性创新,但有MBA复合理工科教育背景的CEO能提升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机制分析表明,CEO的研究生教育背景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通过优化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结构来实现。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产业,CEO的研究生教育背景对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 研究生教育 企业创新 实质性创新 策略性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