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92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腐熟牛粪氮不同比例替代化肥氮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4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段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0%ON)、75%(75%ON)、100%(100%ON)6个处理,研究有机氮配施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氮配施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有机肥配施处理幼苗成活率比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36%~17.76%,产量比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7.30%~34.21%。与单施化肥相比,25%ON、50%ON处理产量仅分别降低1.45%、5.74%,并且25%ON处理氮肥利用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机氮配施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0.74%~5.93%、直链淀粉含量1.14%~5.14%,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1.92%~4.22%、食味值0.61%~1.83%。25%ON、50%ON处理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5.26%、13.16%、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11.76%、17.65%。兼顾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食味品质等综合品质,确定有机氮替代化肥氮25%~50%比例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水稻高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云大麦14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4 位作者 刘列 王志伟 黄廷芝 程耿 程加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43-47,共5页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云大麦14号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A1:195万株/hm^(2);A2:225万株/hm^(2);A3:255万株/hm^(2))和6个施肥水平(B1:不施肥;B2:150 kg/hm^(2)尿素;B3:3000 kg/hm^(2)农家肥;B4:75 kg/hm^...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云大麦14号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A1:195万株/hm^(2);A2:225万株/hm^(2);A3:255万株/hm^(2))和6个施肥水平(B1:不施肥;B2:150 kg/hm^(2)尿素;B3:3000 kg/hm^(2)农家肥;B4:75 kg/hm^(2)尿素+农家肥1800 kg/hm^(2);B5:45 kg/hm^(2)尿素+农家肥2400 kg/hm^(2);B6:105 kg/hm^(2)尿素+农家肥1200 kg/hm^(2)),测定成熟期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互作对云大麦14号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对施肥处理不敏感。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产量最佳的组合是A3B6,其次是A2B3,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济效益最高的组合也是A3B6,其次是A1B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云大麦14号在种植密度255万株/hm^(2)、施肥水平为105 kg/hm^(2)尿素+农家肥1200 kg/hm^(2)时产量最佳,经济效益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大麦14号 密度 施肥水平 产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效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郭明明 张广旭 +5 位作者 赵雪君 王康君 谭一罗 师毅君 何茂盛 樊继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47-52,共6页
为探明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效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赤霉病高感小麦品种华伟305、中感小麦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小麦品种连麦12作为供试品种,采用平移式喷灌设备进行喷灌,建立赤霉病充分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喷施丙硫菌唑... 为探明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效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赤霉病高感小麦品种华伟305、中感小麦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小麦品种连麦12作为供试品种,采用平移式喷灌设备进行喷灌,建立赤霉病充分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喷施丙硫菌唑能够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其中病穗率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38.97%~71.88%和29.36%~63.60%,随喷施次数增加防治效果进一步得到增强;同时,丙硫菌唑对华伟305的赤霉病防效要好于连麦186和连麦12。施药处理能够增加千粒质量,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还能够改善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容重、沉降值、粉质参数等加工品质,喷施2次效果最佳。综合分析赤霉病防效、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使用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抗病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赤霉病高感品种华伟305的提升作用明显大于中感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品种连麦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丙硫菌唑 赤霉病 防效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食味软米新品种圣稻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4
作者 陈峰 杨志军 +5 位作者 薛彦晓 姜艳芳 朱文银 徐建第 姜明松 李通古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67-70,共4页
圣稻30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优质早熟品种圣稻19为母本、优良食味软米品系宁5062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培育而成的优质抗病软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点,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审定编号:鲁审稻20210005),全... 圣稻30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优质早熟品种圣稻19为母本、优良食味软米品系宁5062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培育而成的优质抗病软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点,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审定编号:鲁审稻20210005),全生育期平均157.2 d,株高89.2 cm,穗长16.3 cm,穗粒数148.1粒/穗,千粒质量25.1 g;整精米率67.6%,垩白度0.6%,直链淀粉质量分数9.0%,胶稠度78 mm,碱消值7.0,为半糯品种,食味品质优良。该品种于2022年获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CNA20184414.8),2023年通过江苏省引种备案[(苏)引种(2023)第018号],适宜在鲁南、鲁西南、沿黄稻区及江苏苏北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稻30 抗稻瘟病 半糯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型调控基因GL7、GS3、gw5、LGY3、tgw6在粳、籼稻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及效应分析
5
作者 李凡 郭新亚 +2 位作者 陈春 王飞飞 陈卫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7-16,共10页
粒型是影响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明确不同粒型调控基因在粳稻和籼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对粒型的调控效应,对90个粳稻品种及50个籼稻品种的GL7、GS3、GW5、lgy3、TGW6共5个粒型调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对携带不同... 粒型是影响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明确不同粒型调控基因在粳稻和籼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对粒型的调控效应,对90个粳稻品种及50个籼稻品种的GL7、GS3、GW5、lgy3、TGW6共5个粒型调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对携带不同基因型的水稻粒长、粒宽等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GL7长粒基因型在粳稻中存在比例为4.4%,在籼稻中存在比例为18.0%;GL7长粒基因型对粳稻和籼稻的粒长和长宽比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同时对粒宽有缩短作用;GS3长粒基因型在粳稻中存在比例为2.2%,而在籼稻中存在比例为94.0%,GS3长粒基因型对籼稻的粒型有增长效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W5宽粒基因型在粳稻中存在比例为87.8%,而在籼稻参试品种中未检测到(检测到gw5为100%),GW5宽粒基因型对粳稻粒宽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同时对其粒长和长宽比有显著缩短作用;lgy3长粒基因型在参试粳稻品种和籼稻品种中均未检测到(均检测到LGY3为100%);TGW6长粒基因型在参试籼稻品种中存在比例为4.0%,在参试粳稻品种中未检测到(检测到tgw6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型调控基因 籼稻 粳稻 分布 调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大麦新品种鄂饲麦438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6
作者 秦丹丹 吴波 +7 位作者 李芹 刘宏 许甫超 徐晴 彭严春 孙龙清 付大龙 董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75-78,共4页
鄂饲麦43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多年定向系谱法,从复交组合“鄂32380//鄂大麦6号/鄂大麦934”中选育而成的青贮大麦新品种。鄂饲麦438为偏春性二棱皮大麦,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综合抗逆性强、抗倒伏能力突出。201... 鄂饲麦438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多年定向系谱法,从复交组合“鄂32380//鄂大麦6号/鄂大麦934”中选育而成的青贮大麦新品种。鄂饲麦438为偏春性二棱皮大麦,茎秆粗壮,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综合抗逆性强、抗倒伏能力突出。2016—2018年参加湖北省大麦多点联合鉴定试验,2年度鄂饲麦438籽粒平均产量384.86 kg/667 m^(2),比对照华大麦9号增产8.71%;平均全生育期173.7 d,比华大麦9号晚熟1.7 d;株高81.10 cm,穗数39.53万穗/667 m^(2),穗粒数24.00粒/穗,千粒质量41.62 g;籽粒蛋白质含量(质量分数,下同)12.13%,淀粉含量52.85%,赖氨酸含量0.44%,β-葡聚糖含量6.92%。2020—2022年参加湖北省青贮大麦多点联合鉴定试验,鄂饲麦4382年度饲草干质量975.90 kg/667 m^(2),比对照华大麦9号增产9.97%。为充分发挥鄂饲麦438在湖北省以及临近区域青贮大麦生产中的作用,本文围绕该品种的亲本特征、选育流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该品种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大麦 鄂饲麦43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粒小麦新品种宁紫麦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7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周淼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74-78,共5页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色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该品种中早熟,富含花青素和多种人体必需微量矿质元素。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该品种产量均超过6750 kg/hm^(2),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成穗数444万个/hm^(2),穗粒数37.8粒/穗,千粒质量44.0 g,中抗赤霉病和条锈病,中感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紫麦1号 彩色小麦 花青素 赤霉病 穗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敏 胡萌萌 +5 位作者 赖雯 郭玲玲 李露 池宝明 张燕青 李翊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4-36,59,共4页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 为种植大户探索一种简便的增产模式,通过比较伟隆169单播、西农865单播、陕道198单播、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2/3伟隆169+1/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西农865混种、1/2西农865+1/2陕道198混种8个处理的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发现1/3伟隆169+2/3陕道198混种、1/2伟隆169+1/2陕道198混种产量依次居前2位,分别较陕道198单播增产1.43%、1.38%,且分别较伟隆169单播增产9.43%、9.35%。虽然混种产量与单播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操作简便,不增加生产成本,对种植大户而言,仍可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议结合地力、气候选择伟隆169和陕道198混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混种 单种 比较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型常规糯稻华糯16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9
作者 李鹏飞 高一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华糯162是江苏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连糯2号为母本,与盐丰47组配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糯稻新品种(审定编号:皖审稻2023T01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性强的特点,适宜在安徽省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华糯162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 华糯162是江苏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连糯2号为母本,与盐丰47组配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糯稻新品种(审定编号:皖审稻2023T01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性强的特点,适宜在安徽省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华糯162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2020和2021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672.2、655.4 kg/667 m^(2),较对照分别增产9.75%、9.02%;2022年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为584.1 kg/667 m^(2),较对照增产5.16%。华糯162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尤其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同时,该品种稻米品质较为优良,适合加工食品使用。为确保该品种在实际栽培中的高效生产,总结了华糯162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提出了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以期促进华糯162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糯162 粳型糯稻 育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特性、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翊东 刘晓飞 +1 位作者 赖上坤 夏前浩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18-24,28,共8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玉米品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种植模式的改变不会显著影响玉米植株形态特征,但会通过改变玉米果穗相关性状参数来影响单穗产量;4S4M模式能够产生最高的平均经济毛收益,6S2M模式产生的经济毛效益最低,玉米品种迁玉180能够更加突出4S4M模式的优势,使其经济毛收益达到2144元/667 m^(2)。因此,在苏北地区选用玉米品种迁玉180与4S4M模式配套使用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比配置 单穗产量 经济毛收益 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大麦新品种云贮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1
作者 刘列 于亚雄 +8 位作者 王志伟 段江华 乔祥梅 李锦秀 程加省 程耿 黄廷芝 张炳英 王志龙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云贮麦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云大麦6号为母本、云啤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系谱法联合选育的青贮专用大麦新品种。在连续2年的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鲜质量为50699.40 kg/hm^(2),居第1位... 云贮麦1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云大麦6号为母本、云啤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系谱法联合选育的青贮专用大麦新品种。在连续2年的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鲜质量为50699.40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19.27%,增产极显著,丰产稳产性评价为“很好”;平均干质量为17831.1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16.68%,增产极显著。云贮麦1号表现为分蘖力强、叶片持绿性好、高产稳产、抗倒伏性好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大麦(青稞)(2024)530008。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2400 m秋冬播大麦种植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贮麦1号 青贮大麦 品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糜子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赵云 胡相伟 +7 位作者 吐拉甫·吐合逊 张贵 刘杰 穆亚萨尔·阿里木 吴岳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王卉 冯国郡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为确定内地主栽糜子品种引种到新疆西部干旱区的最佳种植时间,以期为北疆冷凉地区春播糜子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材料为内糜5号、固糜21号、陕糜1号、托里1号,设5个播期,依次为B1(5月15日)、B2(5月31日)、B3(6月15日)、B... 为确定内地主栽糜子品种引种到新疆西部干旱区的最佳种植时间,以期为北疆冷凉地区春播糜子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材料为内糜5号、固糜21号、陕糜1号、托里1号,设5个播期,依次为B1(5月15日)、B2(5月31日)、B3(6月15日)、B4(6月30日)、B5(7月15日),阐明不同播期下糜子品种的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奇台当地播期B5(7月15日)糜子不能正常成熟,其余4个播期糜子均能安全成熟,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穗下节间长随播期延迟而降低。主穗长、单穗质量、千粒质量、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B2处理达到峰值。从产量来看,内糜5号、固糜21号、陕糜1号、托里1号适宜早播,在5月中上旬播种,内糜5号产量最高可达3386.7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糜子 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种子大小分级对幼苗长势的影响
13
作者 李龙 张舒钰 +10 位作者 章慧敏 王仁明 马亮 马璐 冒宇翔 周广飞 张振良 郝德荣 陆虎华 陈国清 宋旭东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探讨不同粒级大小种子对鲜食糯玉米出苗及幼苗长势的影响,以苏玉糯11为材料,通过不同大小孔径振动筛将供试种子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并调查种子大小对出苗率、出苗指数、活力指数、株高、茎直径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讨不同粒级大小种子对鲜食糯玉米出苗及幼苗长势的影响,以苏玉糯11为材料,通过不同大小孔径振动筛将供试种子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并调查种子大小对出苗率、出苗指数、活力指数、株高、茎直径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粒(T3)种子相比,大粒(T1)、中粒(T2)种子的出苗率分别高31.7%和26.4%,出苗指数分别高55.9%和34.1%,活力指数Ⅰ分别高130.6%和85.8%,活力指数Ⅱ分别高197.3%和114.3%。从幼苗物质积累看,大粒(T1)、中粒(T2)种子根系鲜质量较小粒种子(T3)分别高57.9%和37.9%,地上部鲜质量分别高56.7%和42.1%,植株总鲜质量分别高48.1%和23.9%。本研究表明,在糯玉米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分级处理,优先选用较大粒种子,以提升出苗率和幼苗整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种子大小 幼苗长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产早熟落芒型饲用大麦新品种龙饲麦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4
作者 王月超 孙丹 +4 位作者 尚佳薇 刘广阳 王秀君 刁鹤楠 刁艳玲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69-71,79,共4页
龙饲麦5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以垦啤麦7号作母本,与父本龙16D299进行有性杂交后,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口性好的黑龙江省第1个丰产早熟落芒型饲用大麦新品种。2020—2021年,龙饲麦5号在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完... 龙饲麦5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以垦啤麦7号作母本,与父本龙16D299进行有性杂交后,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口性好的黑龙江省第1个丰产早熟落芒型饲用大麦新品种。2020—2021年,龙饲麦5号在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完成品种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2年平均产量4196.3 kg/hm^(2),较对照品种垦啤麦10号平均增产达7.2%。龙饲麦5号于2024年4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大麦(青稞)(2024)230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饲用 龙饲麦5号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苗基质对鲜食糯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徐琳雅 冒宇翔 +6 位作者 戴其燕 万继明 吴昌浩 陆虎华 郝德荣 陈国清 宋旭东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16-21,共6页
为优化鲜食糯玉米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筛选适宜的育苗基质,以苏玉糯11和苏玉糯818为供试鲜食糯玉米品种,对三益农业基质(T1)、寿光恒先基质(T2)、大汉沃松基质(T3)栽培下糯玉米幼苗长势、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等指标进行分析。... 为优化鲜食糯玉米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筛选适宜的育苗基质,以苏玉糯11和苏玉糯818为供试鲜食糯玉米品种,对三益农业基质(T1)、寿光恒先基质(T2)、大汉沃松基质(T3)栽培下糯玉米幼苗长势、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鲜食糯玉米幼苗的影响不同,其中寿光恒先基质(T2)显著提升了2个糯玉米品种的地上部生长指标,平均株高较T1和T3处理分别高1.9%和4.0%,叶面积也分别增加4.9%和11.5%。而大汉沃松基质(T3)处理下2个品种的平均根系鲜质量较T1和T2分别提高57.1%和6.9%,干质量分别提升112.9%和71.6%,根冠比分别显著增加123.9%和96.3%。因此,在鲜食玉米工厂化育苗生产中可优先选择大汉沃松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基质 工厂化育苗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16
作者 胡慧 孙铭若 +6 位作者 赵明卓 门瑞龙 田雨 徐俊英 杨隆维 刘海洋 邱先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71-74,78,共5页
为了给湖北省晚稻种植区域提供优良粳稻品种,长江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长农粳1号为母本、早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VE6219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了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该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鄂晚17早... 为了给湖北省晚稻种植区域提供优良粳稻品种,长江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品种长农粳1号为母本、早熟抗稻瘟病种质资源VE6219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了早熟、高产晚粳新品种长农粳2号。该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鄂晚17早熟7.2 d,产量比鄂晚17增产8.20%,表现为早熟、高产等特点。该品种已于2022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220036),适宜在湖北省双季稻区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本文介绍了长农粳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推广长农粳2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高产 长农粳2号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策略
17
作者 陈亚丽 唐艺婷 +5 位作者 张军 李春梅 钱新 李美霞 周长勇 付佑胜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62-68,共7页
玉米作为淮安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病虫害的发生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统计了2020—2024年淮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并阐述了绿色防控策略。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小斑病(玉蜀黍平... 玉米作为淮安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病虫害的发生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统计了2020—2024年淮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并阐述了绿色防控策略。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小斑病(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叶斑病(嘴突凸脐蠕孢)、弯孢霉叶斑病、玉米青枯病、玉米南方锈病、玉米瘤黑粉、玉米纹枯病7种;虫害主要有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桃蛀螟、玉米黏虫、玉米螟、玉米蚜虫6种,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比较大的是草地贪夜蛾、桃蛀螟、甜菜夜蛾、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和玉米青枯病。近年来通过对玉米病虫监测及绿色防控示范,积累了丰富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制定了适合淮安地区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绿色、科学和可持续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绿色防控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稳产、株高适中的淮麦52新品种选育
18
作者 周羊梅 顾正中 +3 位作者 王安邦 杨子博 杜莹莹 张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65-69,共5页
淮麦52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邯郸6172、淮麦96076和烟农19为亲本通过常规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10038)。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株高80 cm左右,产量潜力高,参加2017—2019年2... 淮麦52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邯郸6172、淮麦96076和烟农19为亲本通过常规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10038)。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株高80 cm左右,产量潜力高,参加2017—2019年2年度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76.2、575.4 kg/667 m^(2),比对照周麦18分别增产5.03%、5.08%,比对照偃展4110分别增产9.35%、13.20%,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019—2020年生产试验,淮麦52平均产量587.3 kg/667 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6%,比对照淮麦40增产7.00%,增产点率均为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麦52 产量 株高 新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综合探究与改良策略
19
作者 张志鹏 林参 +5 位作者 李菁 齐江 沈娟 王兴龙 严卫古 朱明超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1-6,16,共7页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改良是应对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核心议题。综述了气候、土壤、水分3类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机制及交互效应,提出环境调控(灌溉优化、田间布局)与农艺措施(精准施肥、适期收获)相结合的品质...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改良是应对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核心议题。综述了气候、土壤、水分3类生态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机制及交互效应,提出环境调控(灌溉优化、田间布局)与农艺措施(精准施肥、适期收获)相结合的品质改良策略,指明聚焦多因子互作的品质维持机制及生态适配品种定向选育的未来研究方向,为优质稻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大麦 新品系 综合性状 三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铵对黄河下游新造稻田土壤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孙和颜 魏宇 +5 位作者 唐晓川 杨志军 张丽茹 姜明松 陈峰 刘宏元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48-54,共7页
将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_(4))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于山东省禹城市新造稻田土壤,分析它对土壤水分、电导率、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禹城市房寺镇崔李村设置田间试验,以水稻作为供试作物,CMC-NH_(4)施用量分别设为0、75、150 kg/hm^(2)... 将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_(4))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于山东省禹城市新造稻田土壤,分析它对土壤水分、电导率、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禹城市房寺镇崔李村设置田间试验,以水稻作为供试作物,CMC-NH_(4)施用量分别设为0、75、150 kg/hm^(2)(分别标记为C0、C1、C2)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C0相比,施用CMC-NH_(4)对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无显著性影响;施用CMC-NH_(4)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磷、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这表明CMC-NH_(4)处理整体上可促进水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施用CMC-NH_(4)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C1和C2处理分别增加了11.80%、7.60%。因此,施用CMC-NH_(4)能提高禹城市新造稻田土壤养分利用率和增加水稻产量。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将CMC-NH_(4)作为新造稻田土壤改良剂的推荐施用量为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铵 新造稻田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