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2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库峡谷区北斗/GNSS变形监测方法对比分析与精度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齐智勇 毛延翩 +6 位作者 方荣新 胡星辉 汤正阳 谭大文 都旭煌 侯春尧 叶世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43,278,共6页
基于溪洛渡水电站的可移动北斗变形监测系统,利用GNSS测站水平变形模拟实验,开展静态差分、事后动态差分(PPK)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3种方法对比分析与形变监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单BDS与GPS+BDS双系统的观测精度相当,在3种解算方法... 基于溪洛渡水电站的可移动北斗变形监测系统,利用GNSS测站水平变形模拟实验,开展静态差分、事后动态差分(PPK)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3种方法对比分析与形变监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单BDS与GPS+BDS双系统的观测精度相当,在3种解算方法中,静态差分精度最高,双系统和单BDS的外符合精度分别优于0.5 mm和0.7 mm,基线差分方法通过24 h长时序观测能够更加有效地消除坝区水汽干扰和电离层及多路径误差;动态PPK双系统和单BDS结果的最大误差分别为0.5 mm和1 mm,动态PPP分别为1.7 mm和1 mm,说明PPK和PPP也能获得精度接近1 mm的形变监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变形监测 北斗 差分定位 精密单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结合时序分解与相似分量重组的深度学习滑坡位移组合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瞿伟 李达 +1 位作者 李久元 边子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在对滑坡监测数据粗差进行有效处理及充分顾及滑坡监测数据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时序分解与相似分量重组的深度学习滑坡位移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孤立森林法对滑坡时序监测数据的显著粗差进行处理,再对其平稳性、自相关性... 在对滑坡监测数据粗差进行有效处理及充分顾及滑坡监测数据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时序分解与相似分量重组的深度学习滑坡位移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孤立森林法对滑坡时序监测数据的显著粗差进行处理,再对其平稳性、自相关性、正态性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模型预测中输入特征序列的最佳长度;其次,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将非稳态滑坡监测数据分解为多个平稳时间序列,再结合样本熵与K-means算法将其划分为高频、中频、低频3类时间分量;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构建适合于3类时间分量的预测模型,再将预测结果相叠加,实现对滑坡位移的高精度预测。实验区典型滑坡体北斗/GNSS监测数据测试表明,本文组合预测模型对含有显著粗差的滑坡监测数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相较于单一及现有组合模型可显著提高滑坡位移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位移预测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样本熵 深度神经网络 时间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08-23辽宁普兰店M 4.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初判
3
作者 戴盈磊 张文静 +2 位作者 杨晓东 索锐 王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59,共8页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小震重定位结果对发震断层面进行拟合,初步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普兰店M 4.6地震初始破裂深度为12.0 km,震源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50°,倾伏角75°,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317°,倾伏角80°,滑动角-15°,矩震级M W4.8,最优质心深度12 km;地震矩M_(0)为1.796×10^(16)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04、0.946、-0.942、0.017、-0.305、-0.125;中心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47.03°,倾伏角79.04°,滑动角-168.15°;节面Ⅱ走向314.75°,倾伏角78.37°,滑动角-11.19°。构造应力场作用在中心解节面Ⅰ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877,相对正应力为-0.544;投影于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911,相对正应力为0.161。拟合的断层面走向148.91°,倾伏角89.85°,其在构造应力体系下的滑动角为26.47°。综合分析认为,普兰店M 4.6地震发生在NW向普兰店-长海构造带,是沿应力场最优节面以左旋走滑为错动方式的天然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店M 4.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区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4 位作者 吴昊昱 梁向军 吕睿 郭文峰 张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3-598,共6页
基于2001年以来山西地区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一维应力场时序曲线。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应力场3个主轴方位角变化总体平稳,σ_(1)和σ_(2)倾伏角呈同步反向变化,σ_(3)倾伏角近水平,揭示研究区处于长期稳定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场环境... 基于2001年以来山西地区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一维应力场时序曲线。结果显示,山西地区应力场3个主轴方位角变化总体平稳,σ_(1)和σ_(2)倾伏角呈同步反向变化,σ_(3)倾伏角近水平,揭示研究区处于长期稳定的水平拉张构造应力场环境。将倾伏角的时间变化分为2001-02-06—2008-12-19和2008-12-20—2023-07-31两个时段,第1个时段反映走滑性质的应力场,第2个时段为正断性质的应力场;在这两个时段内,山西地区发生的中等强度地震大多符合相应的应力场特征。2001年日本9.0级地震对山西地区应力场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时间变化 山西地区 中等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陵兰地区GNSS反演PWV分析
5
作者 张胜凯 马杰 +3 位作者 龚力 雷锦韬 李文浩 肖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1-780,共10页
以2010—2021年格陵兰地区的35个GNSS测站的小时分辨率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为基础,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T_(m)模型,对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求解。随后,对其周年、半周年、周日、半周日等主要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以2010—2021年格陵兰地区的35个GNSS测站的小时分辨率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为基础,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T_(m)模型,对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求解。随后,对其周年、半周年、周日、半周日等主要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陵兰地区测站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性,且夏季自相关程度弱于其他季节。周年项振幅范围为2~7 mm,半周年项振幅范围为0~3 mm,其相位在年际间变化较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仅有少数几个测站周日项比较明显,振幅在0.08 mm左右。去除时间序列中的周年、半周年、周日项得到残差时间序列,最大的RMSE范围为1.30~3.65 mm,平均RMSE为2.08 mm,其中,北部地区RMSE偏大,南部地区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 大气可降水量 插值 GNSS T_(m) 天顶对流层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内蒙古地区应力场研究
6
作者 张帆 崔丰智 +3 位作者 郝美仙 杨彦明 李娟 杨晓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基于震源机制的贝叶斯右手三棱锥方法(BRTM)和极性数据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方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基于极性数据和基于震源机制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极性数据更为丰富,可克服震源机制解数据的有限性,获得更多区域的反演结果。将基于极性数据的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后,采用BRTM方法获得125个格点的反演结果,可扩充计算区域和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不同区域的应力场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剪切和拉张特征,大兴安岭主脊表现为剪切特征,两侧盆地表现出拉张特征,东南部的赤峰和通辽一带局部呈现挤压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北缘主要表现出拉张特征,阿拉善地块主要表现出剪切特征;最大主应力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而最小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BRTM 震源机制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南部历史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
7
作者 王霞 宋美卿 +3 位作者 吕坚 张娜 梁向军 郭文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3-828,857,共7页
利用山西及邻区2009-01—2023-06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重定位目录、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讨论该区域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孕震环境。穿过山西南部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速度和波速比与深度... 利用山西及邻区2009-01—2023-06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获得该地区重定位目录、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讨论该区域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孕震环境。穿过山西南部地区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速度和波速比与深度的二维剖面结果显示,1303年洪洞8级地震处在高低速异常梯度带上,地震下方存在低速异常,表明韧性的中下地壳蠕变会导致脆性上地壳的应力应变局部集中而引发地震;该地震处于波速比低值区域,且临汾盆地下方为低波速比,其两侧山区波速比略高,这与盆地下方地壳经历伸展减薄的作用过程有关。速度和波速比结构均显示,罗云山山前断裂下方呈现出浅陡深缓的产状特征,断裂切割可延伸至约30 km深度,这与已有的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较为相似,可能是该处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原因。山西南部多数历史地震发生在高低波速比梯度带附近,可能与这些区域位于盆山边界有关,因其地壳物质组成变化较为剧烈而易于积累应力应变,从而产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历史地震 山西南部 P波速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时间序列对地震的异常响应特征分析
8
作者 赵宜宾 张艳芳 +2 位作者 靳志同 王福昌 唐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8-573,共6页
以2022—2023年姑咱台应变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比较观测点地表在地震发生和未发生时段的应变信号差异,认为M_(S)4.5以上地震发生过程中去趋势的面应变和矫正后的主应变方向都有明显的趋势异常。具体来说,去趋... 以2022—2023年姑咱台应变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比较观测点地表在地震发生和未发生时段的应变信号差异,认为M_(S)4.5以上地震发生过程中去趋势的面应变和矫正后的主应变方向都有明显的趋势异常。具体来说,去趋势的面应变在以稳定状态1.1倍的速率持续减小,且方差明显增大时,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矫正后的主应变方向在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类似于药物代谢浓度变化曲线模型,且波动周期小,振幅大,与稳定状态时的近似直线趋势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换算 主应变方向校正 时间序列 关联分析 异常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近震震级偏差研究
9
作者 郭阳 李军 +2 位作者 金星 林彬华 蔡辉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6-272,共7页
基于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编目资料,选取2010—2023年发生在福建地区的3720次地震,研究福建地区近震震级M_(L)偏差,采用震级残差法获得适用于福建地区的量规函数R_(3)(Δ)、台站校正值S_(j)和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S_(θ),以提高近震震级精度... 基于福建数字地震台网编目资料,选取2010—2023年发生在福建地区的3720次地震,研究福建地区近震震级M_(L)偏差,采用震级残差法获得适用于福建地区的量规函数R_(3)(Δ)、台站校正值S_(j)和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S_(θ),以提高近震震级精度。结果表明,校正后的震级偏差标准差从0.29降至0.19;为提高预警震级的准确性,应用首台震级测定,震级偏差标准差从0.31降至0.25。由此可见,新修订的量规函数、台站校正值和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在福建地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偏差 量规函数 台站校正值 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 震级残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波变换研究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重力异常特征
10
作者 陈丽 刘代芹 +5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赵磊 丁宇 李秉烨 李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3,共5页
利用南天山地区2020—202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取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取各阶小波重力细节对应的近似场源深度。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3 a尺度)结果显示,乌什M_(... 利用南天山地区2020—2023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取2024-01-23乌什M_(S)7.1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通过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取各阶小波重力细节对应的近似场源深度。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3 a尺度)结果显示,乌什M_(S)7.1地震前,乌恰至巴楚地区和阿克苏地区重力变化呈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震中位于四象限边缘及零值线附近;2)2020—2023年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小波变换(4阶小波重力细节)结果显示,乌什M_(S)7.1地震前,乌恰至巴楚地区重力变化出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震中位于四象限边缘及零值线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 小波变换 乌什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周边海域及西北太平洋重力数据分析
11
作者 孔敏 刘玉龙 +2 位作者 王风帆 余佳 李维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0-648,共9页
收集日本在其周边海域及西北太平洋通过船载调查获取的227个航次海洋重力数据集,应用统计分析法、可视成图法、相关分析法等开展日本重力调查情况及数据质量情况分析,系统分析日本重力数据调查历史、时空分布特征及质量情况。结果显示,... 收集日本在其周边海域及西北太平洋通过船载调查获取的227个航次海洋重力数据集,应用统计分析法、可视成图法、相关分析法等开展日本重力调查情况及数据质量情况分析,系统分析日本重力数据调查历史、时空分布特征及质量情况。结果显示,船测重力数据与GEBCO地形数据、DTU重力模型数据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其中与DTU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均方根误差为7.7 mGal。本文建立了航迹交点差值模型,并利用交点差误差进行数据测量精度的定量分析,总交点共73979个,误差为11.85 mGal,内部交点24822个,误差为9.56 mGal,外部交点49157个,误差为12.85 mGal,数据测量准确度总体较高,数据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重力 质量分析 交点差 日本周边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浅层地震勘探和钻探的新证据
12
作者 杨杰 贺为民 +2 位作者 秦晶晶 宋晓鹏 刘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针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F_(P1)断层开展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划分出Fa、Fb两个断层,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断层Fa和Fb为全新世断层,其最新活动时代晚于2.5±0.6 ka BP。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近地表呈叉状结构,是该断裂在晚第四纪具有多次活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活动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心运动的时变分析与预报
13
作者 魏二虎 吴俊杰 +4 位作者 张云龙 罗一乐 邹贤才 田晓静 刘经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38,共8页
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提供的地心运动时间序列为实验数据,首先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和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 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提供的地心运动时间序列为实验数据,首先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和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对该数据进行频域转换、功率谱分析和周期项提取;最后采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法对未来20个月的地心运动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利用FFT提取的周年项的振幅和相位与以往的地心运动研究较为接近;ARIMA模型对于Y方向20个月内的地心运动预测结果较好,指数平滑法对X、Z方向的地心运动预测结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心运动 快速傅里叶变换 连续小波变换 ARIMA 指数平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震和钻探的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定位及活动性研究
14
作者 刘超 花鑫升 +3 位作者 王度 雷启云 武治群 余思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测试样品年代确定该隐伏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结果表明,河滩-郭滩隐伏断层是一条走向近EW、倾向S的正断层,长度约12.5 km;断层上断点埋深在38 m以下,视倾角75°;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不属于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中卫盆地 隐伏断层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T的地电阻率观测场地优化选择研究——以辽宁新城子深井地电阻场地为例
15
作者 张志宏 侯作亮 +2 位作者 杨士超 李梦莹 黄明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与高密度电阻率相结合的方法,在辽宁新城子深井进行地电阻率观测,探测地下电性结构分布情况。通过精细探测,圈定了含水区的空间位置、范围和形态等关键参数,为多极距多层地震地电阻率场地选择和设计提供了重... 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与高密度电阻率相结合的方法,在辽宁新城子深井进行地电阻率观测,探测地下电性结构分布情况。通过精细探测,圈定了含水区的空间位置、范围和形态等关键参数,为多极距多层地震地电阻率场地选择和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深井地电阻率 场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大地技术确定的ERP参数时变特征分析
16
作者 魏二虎 朱颜 +3 位作者 张云龙 罗一乐 田晓静 刘经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1-554,579,共5页
以各单独测量手段得到的地球自转参数(ERP)为基础,分别输出时域和频域的处理结果,再将每次分析得到的指标参数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联合解算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测量手段得到的ERP的时变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参数 时变特征 频谱分析 快速傅里叶变换 功率谱密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定点形变异常特征
17
作者 周朝晖 阳光 宁冬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2-366,共5页
分析四川泸定6.8级地震前震中周边100 km内3个台站的垂直摆倾斜仪、水管仪、伸缩仪、钻孔应变仪和重力仪数据,发现震前部分仪器观测值超2倍均方差,且震中距的远近会影响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定点形变 变化特征 重力观测 钻孔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山区滑坡监测设备抛投无人机智能路径规划
18
作者 赵丽华 史康怀 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24,共6页
GNS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滑坡监测,但在复杂和高危环境下,监测设备难以安装,而利用无人机抛投有望实现监测设备的无人化部署。针对无人机续航以及复杂环境下地形威胁等问题,抛投无人机的路径规划作为基础任务尤为关键。将复杂山区抛投无人... GNS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滑坡监测,但在复杂和高危环境下,监测设备难以安装,而利用无人机抛投有望实现监测设备的无人化部署。针对无人机续航以及复杂环境下地形威胁等问题,抛投无人机的路径规划作为基础任务尤为关键。将复杂山区抛投无人机路径规划问题分为地质灾害区域三维实景地图构建、代价函数设计、航迹规划算法3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将基于自适应权重和Levy飞行策略的鲸鱼优化算法应用于抛投无人机航迹规划。以四川省汉源县红岩子滑坡为研究区,实现了复杂山区GNSS监测装备抛投无人机的路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复杂山区 抛投无人机 路径规划 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功耗蓝牙和超高频RFID等技术的节点地震仪移动终端平台
19
作者 庞聪 刘斯睿 +2 位作者 吴涛 李忠亚 江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7-874,共8页
针对无线节点地震仪在物探与地震监测过程中实时交互能力不足、功能匮乏的现状,设计基于Android的节点地震仪监控与野外布设综合平台。平台采用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通信技术,通过自定义加密无线通信协议实现移动终端... 针对无线节点地震仪在物探与地震监测过程中实时交互能力不足、功能匮乏的现状,设计基于Android的节点地震仪监控与野外布设综合平台。平台采用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通信技术,通过自定义加密无线通信协议实现移动终端与节点式仪器的数据通信与设备控制,完成对单点设备的单/三分量地震动速度信号实时显示、状态查询与单台/多台同步设置;应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QR扫描和电子地图实现野外快速布设节点地震仪阵列测线;应用SQLite数据库和本地文件系统实现测线可靠记录、参数设置和系统日志的管理。经测试,平台可提高节点地震仪器系统野外物探勘测和流动监测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地震仪 综合平台软件 低功耗蓝牙 超高频射频识别 系统软件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淤泥质软土非线性动力特性
20
作者 胡庆 祁超 汤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7-481,493,共6页
为深入研究江汉盆地淤泥质软土层的动力特性,采用自振柱试验仪进行一系列不排水动力试验,分析该地区软土层动剪切模量比G/G_0、阻尼比λ随剪应变γ的变化特征。分别使用不同的动力本构模型拟合本地区淤泥质软土层G/G_0-γ曲线和λ-γ曲... 为深入研究江汉盆地淤泥质软土层的动力特性,采用自振柱试验仪进行一系列不排水动力试验,分析该地区软土层动剪切模量比G/G_0、阻尼比λ随剪应变γ的变化特征。分别使用不同的动力本构模型拟合本地区淤泥质软土层G/G_0-γ曲线和λ-γ曲线,并分析最优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江汉盆地软土的非线性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且与全国平均值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江汉盆地淤泥质软土层的动力特性认识,可在该地区软土层土动力参数实测数据不足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软土 动剪切模量比 阻尼比 江汉盆地 动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