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壳现今运动的GPS测量结果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游新兆 杜瑞林 +2 位作者 王琪 乔学军 华晓伟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1991~ 2 0 0 0年间一系列全球定位系统 (GPS)观测资料 ,计算了 340个GPS站点的位移速率 ,得到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场。这些站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喜马拉雅、川滇、河西走廊、阿尔金、天... 利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1991~ 2 0 0 0年间一系列全球定位系统 (GPS)观测资料 ,计算了 340个GPS站点的位移速率 ,得到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场。这些站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喜马拉雅、川滇、河西走廊、阿尔金、天山 ,以及华北、福建东南沿海等主要构造活动区。固定测站速率精度优于 1mm/a ,流动测站速率精度优于 3mm/a。根据GPS结果对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全球定位系统 位移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跟踪站观测的初步结果所揭示的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3 位作者 赵承坤 王敏 郭良迁 徐菊生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GPS跟踪站的观测结果,首次获得了东亚地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较准确的运动速率,据此分析了我国大陆及周围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从西向东位移速率逐步减小;南北向的运动... 利用GPS跟踪站的观测结果,首次获得了东亚地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较准确的运动速率,据此分析了我国大陆及周围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从西向东位移速率逐步减小;南北向的运动差异很大,西部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向北运动,东部存在明显的向南运动趋势。探讨了地壳水平运动的动力学问题,认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重力势能差也是板内地壳水平运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跟踪观测 地壳运动 动力学因素 板内 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InSAR测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游新兆 李澍荪 +4 位作者 杨少敏 乔学军 王琪 Tom Logen 杜瑞林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58-66,共9页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 :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 ,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工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GPS 地壳形变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Y型短基线伸缩仪及其标定装置 被引量:24
4
作者 吕宠吾 孙亚强 +6 位作者 杜为民 李家明 詹碧燕 高平 罗煜 邹钟毅 吕福启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3期82-88,共7页
介绍了SS Y型短基线伸缩仪总体设计思想、整体结构和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台站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使用含铌特种因瓦棒 (为基线 )和高灵敏度的换能器、精密超微量标定平台以及有效的操作系统 ,在缩短基线的条件下 ,保持了高精... 介绍了SS Y型短基线伸缩仪总体设计思想、整体结构和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台站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使用含铌特种因瓦棒 (为基线 )和高灵敏度的换能器、精密超微量标定平台以及有效的操作系统 ,在缩短基线的条件下 ,保持了高精度与高稳定性 ,在NS分量不大于 6m、EW分量不大于 10m的基线上 ,能记录到清晰的应变固体潮汐 ,其观测精度优于现有台站的观测水平 ,并彻底地解决了石英管炸裂、汞泄漏污染现象 ,同时 ,智能化记录控制器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缩仪 短基线 标定器 固体潮 观测精度 智能化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辉 付广裕 +1 位作者 孙少安 项爱民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1期60-66,共7页
在滇西地区已用高精度拉柯斯特重力仪进行了 2 8期相对重力测量和多次绝对重力测量。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 ,系统地讨论了空间和时间基准的确定、格值影响的计算和点位移动的归算等问题。针对丽江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给... 在滇西地区已用高精度拉柯斯特重力仪进行了 2 8期相对重力测量和多次绝对重力测量。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 ,系统地讨论了空间和时间基准的确定、格值影响的计算和点位移动的归算等问题。针对丽江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给出了滇西测网判定重力变化的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重力场 动态 变化 地震预测 重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与地震动力学综合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1 位作者 施顺英 杨福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东亚大陆动力学和西太平洋动力学背景下 ,定量研究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的现今区域地壳运动、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基于 1994~ 1998年福建 -台北网、中国大陆网、台湾 -吕宋 (菲律宾 )网和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 IGS网等 4种不同空间尺... 在东亚大陆动力学和西太平洋动力学背景下 ,定量研究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的现今区域地壳运动、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基于 1994~ 1998年福建 -台北网、中国大陆网、台湾 -吕宋 (菲律宾 )网和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 IGS网等 4种不同空间尺度的 GPS测量结果 ,结合近 10 0年来的强震震源机制解、近 2 0余年来跨断层形变网、精密水准网、激光测距网及原地应力测量等结果 ,以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地质学成果 ,通过对多层次构造运动的分析、多学科结果的互验互补和整体综合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 1)本研究区同时存在陆、海相互对进的两种地壳水平运动 :大陆东南沿海 11~ 12 mm/ a向东南、海洋对大陆 3mm/ a向西北以及台湾东海岸 53mm/ a向西北的运动 ;( 2 )台湾岛可能存在着以 2 4°N附近为其旋转轴的右旋运动 ;( 3) GPS和地形变测量求出现今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NW( NWW)向 ,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学和地质学结果一致 ;( 4 )观测与数值模拟共同证实 ,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联合动力作用是导致本区上述地壳运动的原因 ;前者导致的地壳运动速度比后者约大 4倍 ,但前者仅导致准均匀场 ,而后者则可产生变形局部化过程的非均匀场 ,从而为强震孕育提供动力 ;( 5)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侧对欧亚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东南边缘海 多尺度GPS测量 现时地壳运动 区域地震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申重阳 吴云 +2 位作者 杨少敏 乔学军 高士钧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33-42,共10页
利用华北地区 1993~ 2 0 0 0年的高精度GPS观测处理结果 ,采用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 ,初步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现今运动定量模型 ,得到下列结果 :(1)其主要断裂带的走滑运动速率介于 0 .0 3至 3.2cm/a... 利用华北地区 1993~ 2 0 0 0年的高精度GPS观测处理结果 ,采用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 ,初步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现今运动定量模型 ,得到下列结果 :(1)其主要断裂带的走滑运动速率介于 0 .0 3至 3.2cm/a之间 ,1.0至 2 .0cm/a之间者居多 ;其倾滑运动速率介于 0 .9至 8.3cm/a之间 ,1.0至 2 .8cm/a之间者居多 ,一般大于走滑运动速率 ;其张裂运动速率介于 0 .0 4至 3.5cm/a之间 ,0 .0至 0 .8cm/a之间者居多。 (2 )总体来说 ,其主要断裂运动具有继承性 ,西部 (大致以东经 114°为界 )断层运动大于东部断层运动。 (3)其主要断层现今运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兼有走滑、伸展特征。 (4)依据反演结果 ,讨论了断层运动与地震孕育的关系 ,若将断层运动视为局部“闭锁”地区的弹性应力应变集中或地震能量积累 ,各断层每年有相当于 5 .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数据 华北地块 断层运动模型 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法 全球定位系统 走滑运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壳运动与GPS测量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序俨 林继华 +3 位作者 王志鹏 邵占英 李延兴 胡新康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3期40-47,共8页
对福建省地震局成立以来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手段监测构造形变的结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两期GPS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形变皆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控制,构造形变的总体特征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尤其是... 对福建省地震局成立以来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手段监测构造形变的结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两期GPS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形变皆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控制,构造形变的总体特征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尤其是闽东南地区为地壳形变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以及福建沿海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对福建沿海构造形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应力场 板块运动 地壳运动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被引量:21
9
作者 贾民育 郭有光 +4 位作者 高荣胜 黄大伦 刘少明 方永源 徐进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52-57,共6页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 ,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 ,可用一个 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 ;(2 )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 ,可略而不计 ;(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 ,最大幅度达 0 .333μms- 2 ;(4) 1989~ 2 0 0 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 0 .191μms- 2 ,平均速率为 - 0 .0 147μms- 2 /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香山台 绝对重力测量 非潮汐重力变化 地下水活动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Q型短基线水管倾斜仪及标定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聂磊 温兴卫 +4 位作者 易治春 李家明 李农发 陈耿琦 胡义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3期74-81,共8页
阐述了具有国产化、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特点的DSQ型短基线水管仪的原理、结构与性能指标 ,并介绍了该仪器在 7个试验台 8条短基线上的试验与监测记录、精度估算结果。在全国 30多个台站与朝鲜平壤大成山地震台的推广证明 :该仪器在... 阐述了具有国产化、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特点的DSQ型短基线水管仪的原理、结构与性能指标 ,并介绍了该仪器在 7个试验台 8条短基线上的试验与监测记录、精度估算结果。在全国 30多个台站与朝鲜平壤大成山地震台的推广证明 :该仪器在小于或等于 5m的洞体基线上均能取得清晰、光滑、令人满意的倾斜固体潮汐观测结果 ,成功率达 10 0 % ,精度达当今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管倾斜仪 短基线 标定装置 固体潮 精度 地壳形变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北东东向构造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任镇寰 任奔滔 +2 位作者 罗振暖 陈益明 钟贻军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2期27-35,共9页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 活动构造带 南海 北缘 断层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地震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活动性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国华 王敏 +3 位作者 韩月萍 杨春花 王秀文 郭跃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4期50-55,共6页
利用山西地震带3 期GPS复测资料(1996~1998),计算并分析了该带近期的水平运动状态,结果表明: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西、北西西—南东、南东东向压应力场的控制,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运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北... 利用山西地震带3 期GPS复测资料(1996~1998),计算并分析了该带近期的水平运动状态,结果表明: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西、北西西—南东、南东东向压应力场的控制,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运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北强南弱,在时间上表现为前弱后强;局部区域的应变量级达到1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水平运动 山西 断裂带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重力变化的二维图象及其与5级(M_s)以上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69
13
作者 贾民育 邢灿飞 孙少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3期9-19,共11页
滇西实验场布设了以区域网为主包括绝对网、微网和垂直梯度测线在内的综合重力网,总测点数达150多个。自1985年以来定期进行了复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测量资料。研究了根据空间域内离散的观测数据构制连续变化图象的方法,绘制... 滇西实验场布设了以区域网为主包括绝对网、微网和垂直梯度测线在内的综合重力网,总测点数达150多个。自1985年以来定期进行了复测,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测量资料。研究了根据空间域内离散的观测数据构制连续变化图象的方法,绘制了23幅重力二维变化图。这些图件用于构造活动研究比以往习用的段差和点值变化图的优点是:能够消除测量粗差,滤去浅表局部干扰和易于从整个空间域上判断变化特征。研究了重力二维变化图象与Ms>5.0级地震的关系。在观测期间。测区及其周边共发生了9次Ms>5.0级地震,地震发生在正负异常区变换带的零线附近;震前总有一个120nms-2以上的正异常区出现,震级越大异常区的幅值也越大;震前重力场发生变化的时间长度大约3年,完整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震,从转折到发震的时间在一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地震实验场 重力异常 重力图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的GPS监测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琪 赖锡安 +1 位作者 游新兆 王启梁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2期49-56,共8页
中德合作于1988年和1991年两次用GPS监测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红河断裂的地壳形变,两期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滇西GPS观测基线相对定位精度接近10-7。利用两期观测资料得到的基线变化,并结合构... 中德合作于1988年和1991年两次用GPS监测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红河断裂的地壳形变,两期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滇西GPS观测基线相对定位精度接近10-7。利用两期观测资料得到的基线变化,并结合构造应力场应变模型,估算得到场区近期构造应力场的应力特性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兼有拉张及右旋剪切,其主压应力方位为N17°±12°E;由于印度板块在场区西侧的侧向挤压作用,场区内北东向压应力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GPS 构造应力场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在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35
15
作者 刘锁旺 甘家思 +2 位作者 李蓉川 韩晓光 申重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4年第2期56-66,共11页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 本文依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等资料,参照目前可以接受的应力-荷载模型、热扩散模型和非对称扩张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江汉洞庭盆地(JDB)的构造演化历史、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尝试性地预测未来强震危险程度,并提出若干抗震防灾的对策,目的在于为JDB的长远开发规划、生命线和重要城市的抗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危险性 活动构造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喜马拉雅的GPS观测与地壳形变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琪 游新兆 +1 位作者 王文颖 杨志强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3期43-50,共8页
1991年中美两国首次开展了跨喜马拉雅的GPS测量,通过1992和1995年复测,获得了西藏南部与尼泊尔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为(17±3)mm/a。根据弹性位错模型推算印度板块以(20±3)mm/a的速率挤入西... 1991年中美两国首次开展了跨喜马拉雅的GPS测量,通过1992和1995年复测,获得了西藏南部与尼泊尔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为(17±3)mm/a。根据弹性位错模型推算印度板块以(20±3)mm/a的速率挤入西藏块体。西藏南部地区(拉萨到珠穆朗玛峰)东西向拉伸速率为(6±3)mm/a,而拉萨相对于尼泊尔西部的东西向拉伸为(12±3)mm/a。GPS测定的运动速率和方向与由地质和地震资料推断青藏块体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GPS 地壳变形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图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52
17
作者 祝意青 胡斌 张永志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1期71-77,共7页
对北祁连河西地区1992~1997年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由永登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1992~1994)—发震... 对北祁连河西地区1992~1997年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由永登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1992~1994)—发震(1994~1995)—震后恢复(1995~1997)的演化过程;②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有关;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永登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断层的控震和发震构造活动引起的重力变化;③重力变化与所处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背景场有关;④重力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重力“源兆”和“场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地震前兆 重力变化 重力场 图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隔河岩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士钧 甘家思 +2 位作者 王清云 殷志山 袁金荣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3期93-101,共9页
分析了清江隔河岩水库区诱发地震的形成条件、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库水位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该水库的地震活动类型属典型的震群型水库地震 ,其成因主要为岩溶陷落。
关键词 隔河岩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类型 地震成因 时空分布 形成条件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17
19
作者 徐菊生 袁金荣 +4 位作者 高士钧 赖锡安 李延兴 黎凯武 刘烈昭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2期81-89,共9页
根据1992年和1995年两期GPS测量结果所获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合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E,其边界力除受NE... 根据1992年和1995年两期GPS测量结果所获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合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E,其边界力除受NE55°~SW235°方向的压应力作用外,同时还受到SE120°~NW300°方向的拉张力作用,其中NE-SW的压应力量值较大,约为SE-NW向拉应力的两倍,这个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所获得的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这一应力场状态是两种动力学过程的叠加:一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其中来自印度板块的作用力最大,约为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1.5倍;另一个是因地幔隆起而产生的NW-SE向的水平拉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的块体运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菊生 赖锡安 +2 位作者 卓力格图 施闯 姜卫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2期15-23,共9页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1992~1996年3次复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我国西部块体褶皱运动和变形的根源;由於内部次级断块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不同,块体...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1992~1996年3次复测结果,分析了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我国西部块体褶皱运动和变形的根源;由於内部次级断块的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不同,块体边界和内部构造形变亦具有明显的差异。块体运动主要特点表现为:(1)喜马拉雅向南弯曲的弧形边界东西两端,印度板块推挤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了弧前方的亚板块和构造块体的运动方向呈扇形散开;(2)青藏高原主体在南北向缩短、东西向延伸的同时存在着明显向东的物质侧向滑移;(3)重要块体分界带和褶皱带两侧运动矢量的比较表明,阿尔金断裂为左旋走滑,天山、祁连山均呈压性;(4)由设置在不同块体的GPS测站南北向和东西向运动速率及速率的平均值得到的块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呈有规则的变化,其变化规律与地质、地球物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青藏高原 运动速率 中国 块体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