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欢迎投稿及订阅2025年《土壤与作物》
1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256-256,共1页
《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 《土壤与作物》(ISSN:2095-2961,CN:23-1580/S),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简报、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作物互作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土壤与作物资源保护、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态也属于本刊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与作物 土壤肥力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西部盐碱地土壤氟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2
作者 阎百兴 欧洋 +2 位作者 滕洪辉 祝惠 王鑫壹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采集水田、旱田和盐碱荒地的土壤样品,利用形态测定的方法,分析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不同灌区表层土壤全氟、水溶态氟含量的分布规律,并开展水溶态氟的分级分区,分析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氟含量的影响,探讨区域盐碱土壤水溶态氟含... 采集水田、旱田和盐碱荒地的土壤样品,利用形态测定的方法,分析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不同灌区表层土壤全氟、水溶态氟含量的分布规律,并开展水溶态氟的分级分区,分析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氟含量的影响,探讨区域盐碱土壤水溶态氟含量高的成因。结果发现,区域盐碱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值分别为365.26mg·kg^(-1)和14.45mg·kg^(-1),灌区间盐碱土壤全氟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溶态氟含量差异不明显;区域全氟含量处于中低水平,而水溶态氟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氟、水溶态氟含量有一定影响;地质地貌背景和盐碱环境共同造成区域盐碱土壤水溶态氟在土壤中的形成与富集。盐碱荒地水田开发中氟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加强固定剂的施用和污染防控措施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西部灌区 盐碱地 土壤 全氟 水溶态氟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有机肥或石灰施用阻控镉污染酸紫泥田早晚稻镉累积的效应
3
作者 张丽娜 刘鑫 +1 位作者 王俊 盛浩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为明确中度Cd污染的酸紫泥田单次施常规用量有机肥、石灰对早晚稻稻米降Cd的作用效果及其调控因素,设置早稻季单次施用生石灰或鸡粪发酵的商品有机肥处理,连续两季监测水稻不同部位Cd、土壤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态Cd(DTPA−Cd)含量及土... 为明确中度Cd污染的酸紫泥田单次施常规用量有机肥、石灰对早晚稻稻米降Cd的作用效果及其调控因素,设置早稻季单次施用生石灰或鸡粪发酵的商品有机肥处理,连续两季监测水稻不同部位Cd、土壤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态Cd(DTPA−Cd)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单次施有机肥、石灰的稻米降Cd效果、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照相比,单次施有机肥、石灰处理,分别使早、晚稻糙米Cd含量显著降低44.4%、11.8%和72.6%、34.7%(P<0.05),降幅呈逐季衰减趋势。单次施有机肥、石灰分别使早稻分蘖期土壤pH值提高了0.40和0.48个单位,土壤DTPA−Cd含量降低了13.6%和8.26%(P<0.05);但是,随着双季稻周年生长时间的延长,土壤pH值和DTPA−Cd含量逐渐恢复至接近对照田块的水平。此外,单次施有机肥、石灰显著降低了早晚稻茎叶Cd富集系数、早稻糙米Cd富集系数及Cd由稻根向糙米的转运系数,显著提高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和电导率。单次施石灰或有机肥改善酸紫泥田酸化状况,提高了土壤肥力质量,降低了土壤Cd有效性和水稻植株对Cd的富集转运,但随双季稻周年生长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减弱。实际应用中,应注重有机肥、石灰的连续施用和及时补施,实现土壤Cd持续钝化和肥力提升,降低稻米Cd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镉污染修复 钝化效果 富集转运 稻米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农田土壤甲螨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4
作者 韩丹丹 刘冬 +3 位作者 敖曼 刘吉平 管强 武海涛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然而目前缺乏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土壤甲螨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能够指示土壤健康状况。为阐明土壤动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在吉林省农安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以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规耕作(CT)、宽窄行免耕(WN)和条带耕作(ST)下土壤甲螨多样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数量统计,3种耕作方式下共采集土壤甲螨13068头,隶属于24科26属28种。数据分析表明,ST下土壤甲螨个体数和类群数最高。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CT和WN下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均与ST显著不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CT和WN间土壤甲螨群落差异最大贡献物种为马氏顶甲螨Tectoribates mahunkai,CT和ST间为小上罗甲螨大洋亚种Epilohmannia(Epilohmannia)minuta pacifica,WN和ST间则为尼兰莫小奥甲螨Oppiella(Moritzoppiella)neerlandica。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甲螨群落beta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物种丰富度差异组分(RichDiff)。指示物种分析表明,土壤甲螨可作为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指示生物,其中ST下指示物种共有5种。总体而言,相较于CT和WN,ST更利于增加土壤甲螨密度和丰富度,对黑土区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甲螨 保护性耕作 宽窄行免耕 条带耕作 群落结构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孔隙及其表征方法
5
作者 黄文智 陈学文 +5 位作者 梁爱珍 张延 黄丹丹 刘立名 柳亚彤 张蕾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土壤团聚体孔隙结构作为土壤质量的核心要素,通过调控水气运移、养分循环和微生物活动等生态过程,深刻影响着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本文系统阐述了团聚体孔隙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动态、根系互作、碳氮循环和气体交换的互馈机制。团聚... 土壤团聚体孔隙结构作为土壤质量的核心要素,通过调控水气运移、养分循环和微生物活动等生态过程,深刻影响着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本文系统阐述了团聚体孔隙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动态、根系互作、碳氮循环和气体交换的互馈机制。团聚体间孔隙主导水分优先流与气体扩散,而微孔隙则影响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养分固存。根系生长通过机械作用与分泌物调控孔隙网络重构,同时孔隙结构制约着根际过程与微生物活性。传统表征方法受限于二维分析和结构破坏,难以解析孔隙三维连通性等关键特征。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非侵入式三维成像实现了孔隙形态、分布及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揭示了耕作方式、干湿循环等管理措施对孔隙结构的重塑规律。当前研究面临的技术瓶颈是:图像分辨率与阈值分割方法制约孔隙网络精准解析,多尺度关联机制和动态过程监测不足,同步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受限。未来需融合4D-CT、人工智能和跨尺度建模技术,发展标准化图像处理流程,深化孔隙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动态耦合研究,为土壤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内孔隙 团聚体间孔隙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表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杨舒纯 严君 +5 位作者 高瑞敏 许梦琪 韩晓增 邹文秀 陈旭 陆欣春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进行秸秆还田,研究不同秸秆还田4年后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表现不同,0~15 cm土层中表现为D15>D35>D50>D0;15~35 cm土层表现为D35>D50>D15>D0;35~50 cm土层表现为D50>D35>D15>D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均会提高全土层(0~50 cm)McIntosh指数,对Shannon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0~5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对碳源总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D35>D50>D15>D0,从上至下各土层碳源利用能力最高的处理分别是D15、D35和D5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微生物代谢碳源最多的是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多聚物类碳源。因此,在质地黏重的黑土中采用秸秆深混还田方式是提升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的有效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Biolog-Eco微平板法 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中响应早期共生固氮的转录组分析
7
作者 黄慧超 王佳龙 +3 位作者 于春静 潘钰 赵晓宇 周舒扬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95-107,I0001,共14页
为挖掘大豆根中响应早期共生固氮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探究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和代谢途径,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对不接种根瘤菌与接种根瘤菌1 d后的大豆根系材料进行RNA测序,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来挖掘参与早... 为挖掘大豆根中响应早期共生固氮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探究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和代谢途径,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对不接种根瘤菌与接种根瘤菌1 d后的大豆根系材料进行RNA测序,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来挖掘参与早期共生固氮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进一步筛选受根瘤菌调控的转录因子,再对其中富集数量最多的AP2/ERF家族成员进行进化分析,最后通过qRT-PCR验证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共鉴定出824个响应根瘤菌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DEG),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G主要富集在转录调控、激素相关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通路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中AP2/ERF家族成员可根据与MtERN1/2和LjERN亲缘关系的远近聚为三个分支,其中第Ⅰ分支可能在诱导根瘤菌侵染和根瘤器官发生中发挥作用。qRT-PCR结果表明,AP2/ERF转录因子在接种根瘤菌后确实受到不同程度地调控。本研究中发现的DEG为更好地理解早期共生固氮机制提供了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共生固氮 转录组 AP2/ERF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人工种植的辽东楤木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理特性差异
8
作者 连强雷 穆立蔷 +4 位作者 臧丹丹 赵恒田 段亚东 张秋爽 王宁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基于辽东楤木野生资源少、原生境破坏严重、人工种植易死亡及成林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对东北林区人工种植地与野生分布的辽东楤木展开调查研究,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辽东楤木生理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为人工种植条件下辽东楤木... 基于辽东楤木野生资源少、原生境破坏严重、人工种植易死亡及成林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对东北林区人工种植地与野生分布的辽东楤木展开调查研究,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辽东楤木生理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为人工种植条件下辽东楤木的丰产增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辽东楤木喜温润湿,在pH 5.13~5.24偏酸性的土壤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其存活率与抽条率关系密切,土壤电导率高低与盐度大小也影响辽东楤木的生长状况,高盐度与高电导率均降低其根系活力;人工种植地内,其叶片的丙二醛含量高于野生分布区,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土壤表层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全碳含量均低于野生分布区。人工种植辽东楤木应适当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料,从而提高其存活率和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楤木 栽培方式 生长状况 生理特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高效型鲜食大豆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钾素生物有效性研究
9
作者 于沁覃 夏厚禹 +4 位作者 吕艳超 斯琴图雅 刘长锴 张秋英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钾高效型鲜食大豆对钾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更高,根系吸钾能力更强。然而,其根系是否通过高效活化土壤钾素,提高土壤钾素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保障钾素供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分室根箱试验方法,比较了不施钾肥和正常施钾肥120 kg(K_(2)SO_(4))... 钾高效型鲜食大豆对钾素的吸收利用效率更高,根系吸钾能力更强。然而,其根系是否通过高效活化土壤钾素,提高土壤钾素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保障钾素供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分室根箱试验方法,比较了不施钾肥和正常施钾肥120 kg(K_(2)SO_(4))∙hm^(-2)(K120)两种条件下,钾高效型和钾低效型鲜食大豆根际及非根际不同距离(0~2 mm、2~4 mm和>4mm)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钾低效型材料L7相比,不施钾处理下钾高效型材料L20根际及非根际不同距离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更低,而土壤中缓效钾含量更高,尤其是非根际>4mm土壤。因此,L20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相比于L7均保持了更低的速效钾与缓效钾(A/S)比值,说明钾高效型鲜食大豆L20根系可以利用更低浓度的速效钾,并对缓效钾的活化能力更强,有利于其向速效钾的转化。研究同时发现,不施钾肥对钾高效型材料L20干物质及钾素积累的影响更小。更强的活化土壤缓效钾向速效钾转化可能是钾高效型鲜食大豆L20钾素供应的重要基础,这些发现为钾高效型鲜食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钾高效 速效钾 缓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硒镉摩尔比值下硒对南方镉污染土壤水稻镉迁移转运的影响
10
作者 罗卓 陈清清 +4 位作者 孙耿 孙梅 冯秋分 罗尊长 龙泽东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为探讨不同硒镉摩尔比下硒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累积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硒镉摩尔比值1~6(T1~T6),分析不同硒镉摩尔比下水稻植株保护性酶活、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及不同部位硒镉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硒镉摩尔比值的增加... 为探讨不同硒镉摩尔比下硒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累积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硒镉摩尔比值1~6(T1~T6),分析不同硒镉摩尔比下水稻植株保护性酶活、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及不同部位硒镉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硒镉摩尔比值的增加,土壤pH值呈先增后减,在摩尔比为2时达到最大值(5.15)。土壤有效镉含量呈波浪式变化,摩尔比为2和4时降到最低(0.58 mg·kg^(−1))。对比T1,T2~T6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幅度达4.31%~16.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增加了5.04%~22.6%,过氧化物酶(POD)增加了4.38%~13.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增幅达1.75%~14.6%(T5除外),过氧化氢酶(CAT)增加0.59%~18.2%。而T2~T6处理时叶绿素含量、籽粒和秸秆产量与T1均无显著差异。随着硒镉摩尔比值的增加,水稻植株硒含量显著增加,但T2~T6处理根和秸秆镉含量与T1均无显著差异,糙米镉含量则先增后减,T5和T6处理的糙米镉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分别为0.17 mg·kg^(−1)和0.19 m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糙米镉含量与秸秆硒含量、TFSe-ro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秸秆镉含量、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施硒提高了水稻植株中保护酶活性,增强了对镉胁迫的抗逆性,抑制地上部秸秆的镉积累,减少镉向糙米中的转运,有效降低了水稻植株糙米中的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与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运转及安全阈值研究
11
作者 路港滨 俄胜哲 +3 位作者 袁金华 刘雅娜 张鹏 赵晓龙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84-94,共11页
建立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通过研究金昌市、张掖市和白银市三地Cr、Cd、Pb、As和Hg五种重金属在玉米和小麦不同器官的富集转运特点,建立作物根、茎、籽粒与土壤Cr、Cd、Pb、As、H... 建立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通过研究金昌市、张掖市和白银市三地Cr、Cd、Pb、As和Hg五种重金属在玉米和小麦不同器官的富集转运特点,建立作物根、茎、籽粒与土壤Cr、Cd、Pb、As、Hg总量的关系,确定玉米及小麦种植系统中的安全阈值。结果显示,小麦植株中Cr、Cd、Pb、As和Hg的富集规律一致:根>茎>籽粒,玉米植株中Cr、Pb、As和Hg的富集规律同样为根>茎>籽粒,而Cd的富集规律为茎>根>籽粒。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作物籽粒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总量之间的回归模型,预测种植玉米土壤中Cr、Cd、Pb、As和Hg全量的安全阈值分别为434、12.8、378、231、9.74 mg·kg^(-1);小麦土壤中Cr、Cd、Pb、As和Hg总量的安全阈值分别为119、1.49、115、149、15.8 mg·kg^(-1)。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土壤pH、有机质、土壤碳酸钙和重金属总量是影响玉米籽粒Cr、Cd、Pb、As、Hg含量的重要因素,可用对数模型拟合,拟合程度达显著水平;而上述因素对小麦籽粒中Cr、As含量无明显的影响,利用此方程能更好地预测石灰性土壤玉米、小麦籽粒中的重金属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重金属 安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酸化:原理、危害及缓解措施
12
作者 苏亚飞 包文彬 +2 位作者 李彦生 于镇华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 土壤酸化是农田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作物生产。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酸沉降,尤其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合理耕作等因素,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正在加速。本文阐述了造成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综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长期定位试验针对土壤酸化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趋势;总结了不同类型农田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危害;梳理了不同控制类实验的研究结果,讨论了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最后展望了农田土壤酸化研究需要加强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酸化危害 缓解措施 作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抑制玉米真菌病害发生的机制
13
作者 白子轩 敖曼 +4 位作者 葛志强 焦明翠 潘珠云 马驷骢 关义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玉米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害侵染,其中真菌病害分布广、传播快且危害大,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本文针对病原侵染玉米后“呼救”-响应-抵抗3个方面,综述了保护性耕...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玉米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害侵染,其中真菌病害分布广、传播快且危害大,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本文针对病原侵染玉米后“呼救”-响应-抵抗3个方面,综述了保护性耕作抑制玉米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玉米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态阻控提供参考。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微生态会产生响应抵抗玉米真菌病害侵染的信号,进而引发玉米的主动抗病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保护性耕作会促进根际有益微生物的富集,增加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在抑制真菌病害发生的同时,对玉米具有促进生长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本文也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抑制玉米真菌病害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真菌病害 “呼救”假说 微生物群落 作物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评估无机改良剂对酸性农田土壤pH的影响
14
作者 韩天富 柳开楼 +1 位作者 赵彦锋 陈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无机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然而该措施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程度及关键的驱动因素目前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量化施用无机改良剂对pH的影响,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 无机改良剂是改善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然而该措施对酸性土壤pH的影响程度及关键的驱动因素目前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量化施用无机改良剂对pH的影响,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与未施无机改良剂相比,施用无机改良剂显著增加pH(增幅为13.0%),增加的幅度受到气候、土壤属性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石灰类改良剂对pH提升的效果优于非石灰类无机改良剂,石灰类改良剂与石膏配合施用的提升效果最好。土壤pH的增加效果随着无机改良剂施用量(换算CaO当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温度小于10℃、年降雨量在800~1600 mm时pH增幅最高。随着初始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施用无机改良剂对土壤pH增加效果逐渐减弱。在种植水稻或者水田情况下,pH增幅最低;在单施有机肥情况下,施用无机改良剂对土壤pH增加效果较强。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无机改良剂用量、作物类型、初始土壤pH和持续时间是影响pH对无机改良剂响应强弱的关键驱动因素,管理因素占比最大(54.8%);其次是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分别占32.2%和13.0%。因此,施用无机改良剂在改善土壤pH时,除了优先考虑用量和作物种类以外,应综合考虑土壤属性和气候因素的差异特征,并结合种植制度和施肥类型针对性地优化无机改良剂施用,进而达到改良土壤酸化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改良剂 酸性土壤 PH Meta分析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主要根部和种子病害的防治效果
15
作者 韦柳利 孙艳春 +6 位作者 徐彬钰 李雨婷 王文霞 谢倚帆 常豆豆 马艺倩 李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为探讨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主要根部和种子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东生1大豆室内种子萌发试验、温室盆栽和田间大区试验。结果显示: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的3个测试浓度包衣处理对大豆萌发和生长未产生不利... 为探讨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大豆主要根部和种子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东生1大豆室内种子萌发试验、温室盆栽和田间大区试验。结果显示:三种植物免疫诱抗剂的3个测试浓度包衣处理对大豆萌发和生长未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适当浓度有促进发芽的趋势;其中寡糖制剂在温室定量接种情况下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效为50.4%,在田间对大豆根腐病防效达72.6%;普利维和沃科森能增强大豆根系固氮能力;三种植物免疫调节剂对种子病害防效均达42.2%以上,增产5.35%以上。收获时三种制剂均能促进大豆成熟,其中寡糖处理使大豆植株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较为明显。因寡糖制剂增产和防病效果好,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免疫诱抗剂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根腐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时雁 张程杰 王洋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团聚体是影响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为探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结构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综合农业试验站作物高光效栽培示范区,开展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试验,包括秸秆碎混还田(CR)、秸秆碎混还田+秸秆... 团聚体是影响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为探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结构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综合农业试验站作物高光效栽培示范区,开展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试验,包括秸秆碎混还田(CR)、秸秆碎混还田+秸秆腐解剂(DA)、秸秆过腹还田(CM)、秸秆堆腐还田(SC)和秸秆炭化还田(BC),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K),采用土壤环刀法、土壤干筛法和土壤湿筛法测定玉米成熟期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容重及团聚体相关指标,并测定籽粒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团聚体主要以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占比较小;秸秆过腹还田对于耕层(0~20cm)土壤大团聚体比例的提升效果优于其他还田处理,且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聚体指数均较低、水稳系数较高;此外秸秆过腹还田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百粒重,有提高玉米产量的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0.25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与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大团聚体比例越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土壤物理结构越稳定;此外产量与>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可能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升。在所有还田处理中,秸秆过腹还田在提高黑土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及玉米产量方面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物理结构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和肥力指数的影响
17
作者 盛明 李佳垚 +2 位作者 雷琬莹 滕培基 李娜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碳(AOC)是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土壤有机碳中占比较小,但对土壤管理措施的响应敏感,能够迅速对农田管理措施作出响应,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依托在海伦站建立的8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定位试验,系统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活性碳组分含量及有效率的变化以及对黑土碳库活性及综合肥力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肥力指数(IF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来综合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结果表明,相较于CTS0处理(翻耕20 cm,秸秆不还田),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均显著提高了SOC、全氮(TN)、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有效率(P<0.05)。其中,CTS2处理(翻耕20 cm,10 t·hm^(-2)秸秆全量还田)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效果最显著,SOC和TN含量分别提高13.7%和18.9%,IFI值增加7.7%;其次是CTSA处理(翻耕20 cm,10 t·hm^(-2)秸秆全量还田焚烧后还田)使SOC含量提高12.3%,DOC和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8.9%和31.6%,CPMI值增加12.5%。此外,研究发现IFI与SOC、TN、有效磷(AP)、速效钾(AK)、DOC和MB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PMI与DOC、MBC和易氧化碳(E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活性碳组分的提升直接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组分 综合肥力指数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 农田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矮化突变体df1的候选基因鉴定
18
作者 刘锦宇 吴士浩 +3 位作者 仲威宇 张文韬 朱晓斌 夏正俊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植物在外界物理与化学因素的胁迫下会产生基因突变。这种染色体基因组的变化不但能创造新的遗传变异材料,为植物遗传改良与育种服务,同时也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主栽品种黑河43进行伽玛射线诱变,... 植物在外界物理与化学因素的胁迫下会产生基因突变。这种染色体基因组的变化不但能创造新的遗传变异材料,为植物遗传改良与育种服务,同时也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主栽品种黑河43进行伽玛射线诱变,获得极度矮化突变体df1。遗传分析显示,df1突变为隐性单基因遗传。对杂合型衍生的df1突变型与正常野生型进行混池测序后,利用鉴定基因的BVF-IGV流程,确定了位于1号染色体上包含69个基因的大片段缺失是引起df1突变的遗传因子。缺失区域序列开发的分子标记与表型间进行连锁分析及野生型与突变型混池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佐证了上述结论。根据本研究中野生型与突变型的基因表达谱以及公共资源中5000多份品种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确定Glyma.01G066600等26个基因为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通过精细定位克隆df1的功能基因以及明确其调控大豆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矮化突变 大片段缺失 BVF-IGA 混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复合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胡卓楠 杨亮 +2 位作者 王国平 韩冬雪 高传宇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80-187,共8页
长白山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肥沃的森林土壤。随着近现代的开垦,该区域形成了森林、森林-耕地过渡带与耕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测定了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磁化率,并进行了粒度分级分析。采用蒙特尔检验... 长白山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肥沃的森林土壤。随着近现代的开垦,该区域形成了森林、森林-耕地过渡带与耕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测定了三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磁化率,并进行了粒度分级分析。采用蒙特尔检验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检验和分析,重点探讨了森林土壤与坡耕地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似性特征,并分析了坡度变化对水力侵蚀下森林土壤与耕地土壤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和耕地土壤总有机质分别为9.70%和4.92%,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最高,而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显著低于森林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土壤特性,耕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但增加土壤中的粘粒比例。蒙特尔检验相关系数与地貌的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长白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的迁移受坡度的主导作用。水力侵蚀使得森林土壤中的养分物质被冲刷并随水流迁移到下游的坡耕地土壤中。随着坡度的增大,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相关系数逐渐增高,更多养分物质被冲刷至坡耕地土壤中。在长白山区,通过布设复合生态系统样带并实施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延缓土壤退化进程,从而促进坡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侵蚀 长白山区 坡耕地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思茅区有机茶园土壤肥力与生态风险评估
20
作者 刘志薇 王启 +4 位作者 伯年国 王藤 陈平 李成华 赵明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明确有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重金属含量,可为有机茶园土壤养分管理、肥力提升和生态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7个主要产茶乡镇共72个有机茶园土壤样品,检测了铬、铅、砷、锌、铜、汞、镉、镍8种重金属含量... 明确有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重金属含量,可为有机茶园土壤养分管理、肥力提升和生态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7个主要产茶乡镇共72个有机茶园土壤样品,检测了铬、铅、砷、锌、铜、汞、镉、镍8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6种土壤养分指标。结果显示,思茅区有机茶园土壤pH值平均值为4.44,37.5%的样点茶园处于Ⅰ级优质标准;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指标高于优质标准;应用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对有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发现,IFI值范围在0.25~1.00之间,平均值为0.66,分别有22.2%、68.1%样点的茶园处于I、II级优质标准,优良率达90.3%;土壤中重金属镉、铜、铅、铬、汞、砷、锌和镍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 mg∙kg^(-1)、13.8 mg∙kg^(-1)、16.4 mg∙kg^(-1)、39.5 mg∙kg^(-1)、0.03 mg∙kg^(-1)、14.3 mg∙kg^(-1)、38.4-1 mg∙kg和16.0 mg∙kg^(-1),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评估发现RI最大值为245.0,最小值为46.3,平均值为91.15(<150)。思茅区有机茶园整体土壤养分状况优良,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较高,部分有机茶园土壤酸化严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园 土壤肥力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