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话与融合:不同视域中的分析哲学——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孙新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论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 |
田洁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3
|
俄苏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独特进路 |
孙玉忠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4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空间革命”的三重建构 |
解丽霞
王丹丹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指称”与“意谓”——一段分析哲学的历史 |
王路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笔谈(一) |
田鹏颖
陈玲
王沅芷
王不凡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在世与认知 |
陈嘉映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数字生命之境:自在、自觉与自律 |
余乃忠
宫曼露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晚年马克思用“斗争”回答了什么问题:一个澄清 |
马天俊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0
|
想象:由“是”到“应该”的心理机制 |
李建华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功能主义真理论的新进展:归纳—符合使真者理论 |
陈晓平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战:技术生成、风险具象与系统性策略 |
陈万球
罗一人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整合与超越:一种基于非神经中心主义的预测认知观 |
王姝彦
芦仁达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4
|
社会感知中的偏见如何可能? |
何静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质疑与返源:论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的始源意义 |
程党根
程炜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张东荪哲学视域中的知识论与形而上学 |
宋宽锋
金海霞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7
|
都市工业批判与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空间重构——一种日常生活批判的新叙事框架 |
任政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情感内容何以具有意义——基于规范性的情感内容概念化路径探究 |
胡瑞娜
杜海涛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集体默会知识究竟是什么? |
谭笑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哲学生产者、哲学消费者与原始文本的元哲学价值 |
伊桑·兰德斯
马妮(译)
李大强(校)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