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537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话与融合:不同视域中的分析哲学——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孙新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5,共7页
2024年10月19—20日,“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 2024年10月19—20日,“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山东大学概念与推理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协办。本届会议选取“对话与融合:不同视域中的分析哲学”作为会议主题,体现了分析哲学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动态发展和多元互动,吸引了全国9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同学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多元互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 现代外国哲学 《哲学研究》 对话与融合 哲学研究所 哲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洁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7,198,199,共14页
在近二十年间的道德责任讨论中,道德自然主义者试图从“反应性态度”一类的心理事实出发重新构建道德责任概念,力图从归责的心理态度和内在实践逻辑出发为自然主义路径中的责任概念提供规范性辩护。这一类辩护的成功与否和“反应性态度... 在近二十年间的道德责任讨论中,道德自然主义者试图从“反应性态度”一类的心理事实出发重新构建道德责任概念,力图从归责的心理态度和内在实践逻辑出发为自然主义路径中的责任概念提供规范性辩护。这一类辩护的成功与否和“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密切相关。关于反应性态度的恰当对象可以作多种解读,自然主义的道德归责理论有必要在这些解读之间提取一种,来给出归责的规范性解释。然而,这些解读本身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质疑,会迫使我们大量修正甚至放弃关于道德责任规范性的重要直觉和价值承诺,这是所有从“反应性态度”出发的归责自然主义路径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反应性态度 恰当性 自然主义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苏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独特进路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玉忠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196,共10页
俄苏学者依据晚年维特根斯坦本体论语境依赖的思想,在哥本哈根正统解释的框架内提出了量子语境实在论。量子语境实在论拒绝测量中观察者意识的介入,它既承认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区别,又拒绝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二元论,使量子力学的测量... 俄苏学者依据晚年维特根斯坦本体论语境依赖的思想,在哥本哈根正统解释的框架内提出了量子语境实在论。量子语境实在论拒绝测量中观察者意识的介入,它既承认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区别,又拒绝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二元论,使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变成了一个伪问题。量子语境实在论允许以因果和局域的方式将量子相干性解释为语境中的相关性,消除了量子力学解释中因果关系问题的神秘性。同时,量子语境实在论关注对实在概念的正确理解,在正统解释的框架内建立起波函数与实在的关系。这一方案对量子力学解释中的重大问题均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回应,凸显出俄苏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力学哲学 量子语境实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空间革命”的三重建构
4
作者 解丽霞 王丹丹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197,198,共15页
空间作为社会历史的构造物,是以特定革命历史为内容的社会秩序的承载体。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将空间作为革命历史书写的基本场域,阐释了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空间革命”谱系。马克思在物质空间中确证了实践的存... 空间作为社会历史的构造物,是以特定革命历史为内容的社会秩序的承载体。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将空间作为革命历史书写的基本场域,阐释了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空间革命”谱系。马克思在物质空间中确证了实践的存在论根基,开辟了空间重构、空间联合、空间正义的实践进路;以实践的能动反映论观照了革命进程中精神空间的生产;基于对空间“物质—精神”双重向度的开掘,建构了融合物的实存和精神生产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的实践和精神空间的构想融入社会空间的重构,促成了社会空间的意义重写,生成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重“空间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社会空间 唯物史观 空间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称”与“意谓”——一段分析哲学的历史
5
作者 王路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196,197,共17页
弗雷格的Bedeutung一词是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影响并推动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和研究。该词中译文有“指称”“所指”和“意谓”。国内出版的《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一书采用了“意谓”这一译语。本文认为,该词是哲学用语,但是与... 弗雷格的Bedeutung一词是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影响并推动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和研究。该词中译文有“指称”“所指”和“意谓”。国内出版的《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一书采用了“意谓”这一译语。本文认为,该词是哲学用语,但是与逻辑相关,与真相关,与语义层面的认识相关。正确认识弗雷格的相关论述,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弗雷格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区别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区别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和真之条件,从而更好地认识分析哲学的实质,促进和推进我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义 意谓 句法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笔谈(一)
6
作者 田鹏颖 陈玲 +1 位作者 王沅芷 王不凡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85,共17页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就新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共生;在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上追求立己达人;在人与自身的关...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就新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共生;在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上追求立己达人;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批判与全面超越,为人类文明发展开创了宏阔前景,从而引领人类社会向着新的文明彼岸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 人与世界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世与认知
7
作者 陈嘉映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77,共22页
最近一两年我作了几个互相关联的讲座,“在世与认知”“信号与命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等等。遂把这些讲座的要点连缀写成此文。本文保留了讲座稿的模样。涉及哲学史的命题,大家都熟悉,我多半一笔带过;我在已发表过的文著中作过阐论... 最近一两年我作了几个互相关联的讲座,“在世与认知”“信号与命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等等。遂把这些讲座的要点连缀写成此文。本文保留了讲座稿的模样。涉及哲学史的命题,大家都熟悉,我多半一笔带过;我在已发表过的文著中作过阐论的,也尽量简要带过。我最近想得比较多的,跟人们的通常想法差异较大的,则讲得稍微详细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详细 讲座 通常想法 哲学史 认知 命题 在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命之境:自在、自觉与自律
8
作者 余乃忠 宫曼露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8,199,共17页
在图灵和冯·诺伊曼的研究基础上,数字生命已通过模型被证实存在,并以一种超越时空限度、单一主体和碳基实体的状态发展。在实与虚的复合变量下,数字生命通过语言、物像与自组织性所体现出的时空自由度、意识承载度和意义叠加度也... 在图灵和冯·诺伊曼的研究基础上,数字生命已通过模型被证实存在,并以一种超越时空限度、单一主体和碳基实体的状态发展。在实与虚的复合变量下,数字生命通过语言、物像与自组织性所体现出的时空自由度、意识承载度和意义叠加度也使其在本体意义上重新建构了关于生命的存在形式、认知界域及意义世界。从数字生命的跨时空自我存在阐释其基于硅基中介的数字基元,从自我迭代到与物化生命交互解构其意识的自觉性,从自然生命的系统性衰减揭示数字生命的抗耗散结构的自律意义,都在展示“数字自己构成自己”的独特进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命 存在 时空 意识 负熵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年马克思用“斗争”回答了什么问题:一个澄清
9
作者 马天俊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7,196,197,共14页
马克思1880年在一次访谈中据说被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答以“斗争”。这个问答看来具有存在论上或一般哲理思辨上的特殊重要性。在汉语学界,不少哲学发挥由此而生。但是,越过汉语翻译,溯及原文,可见由“斗争”所回答的问题并非一个确... 马克思1880年在一次访谈中据说被提问“什么是存在”?他答以“斗争”。这个问答看来具有存在论上或一般哲理思辨上的特殊重要性。在汉语学界,不少哲学发挥由此而生。但是,越过汉语翻译,溯及原文,可见由“斗争”所回答的问题并非一个确切明了的提问。实际上,这一提问在表述上含混不清,简直不成句。它先被访谈者和记者斯温顿郑重报道,不久以后又被略去不提。基于这一问答的权威翻译,衍生不少哲理思辨或社会问题思考,恐为无源之水。而其他方式的翻译径直就是诠释,虽引人感悟崇高心性,亦恐为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斯温顿 存在 斗争 翻译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由“是”到“应该”的心理机制
10
作者 李建华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5,198,共12页
近代哲学以来,“主客二分”构成了所谓科学认识的前提,如何实现从“是”到“应该”或从“事实”到“价值”再到“规范”的过渡就成了无法逃避的难题之一。解决这一难题有两种方式:逻辑的和实践的。从“是”到“应该”靠逻辑证明(推导)... 近代哲学以来,“主客二分”构成了所谓科学认识的前提,如何实现从“是”到“应该”或从“事实”到“价值”再到“规范”的过渡就成了无法逃避的难题之一。解决这一难题有两种方式:逻辑的和实践的。从“是”到“应该”靠逻辑证明(推导)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无数的“是”推出来的仅为“是”的集合;当然,实践活动或许可以实现主客观统一,但它也只能证明“是”为“真”而不是“应该”。“应该”不是存在论意义的“实存”,而是价值论层面的“想象”,即在想象世界中最好的或比较好的东西才是“应该”的,换言之,“应该”是“理想状态”。所以打通“是”到“应该”的桥梁还有第三种方式,即想象。想象是人主动参与和主观介入客观的具体化或可能性方法,也是全部社会规范建立的心理前提。不过,从“应该”“价值”到“规范”的路径更加复杂,即所有的“应该”未必都会转变为现实的“规范”。这不是人的想象力欠缺的问题,而是与社会普遍化的利益需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休谟问题 事实 价值 规范 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主义真理论的新进展:归纳—符合使真者理论
11
作者 陈晓平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5,199,共18页
功能主义真理论借助于功能的多重实现原理而达到一元真理论与多元真理论的统一。在应用“语义上溯”策略的同时应用“经验下沉”策略,把“真”概念的语义单义性与“事实”和“存在”等概念的经验多义性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收缩真... 功能主义真理论借助于功能的多重实现原理而达到一元真理论与多元真理论的统一。在应用“语义上溯”策略的同时应用“经验下沉”策略,把“真”概念的语义单义性与“事实”和“存在”等概念的经验多义性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收缩真理论与扩展真理论的统一。真的本质就是与事实符合。真命题所符合的事实归根结底是语言—实践共同体对该命题的接受。这种接受本身作为事实的客观性在于语言—实践共同体的主体间性,它的存在是一种功能,此功能的实现者是语言—实践共同体及其不可或缺的方法——渐近认定归纳法。这种把符合真理论与归纳方法结合起来的具有双重结构的真理论可称为“归纳—符合使真者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真理论 统一多元真理论 收缩论 扩展论 渐近认定归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战:技术生成、风险具象与系统性策略
12
作者 陈万球 罗一人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30,199,共15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急速“迭代”及其与认知域的深度交织互嵌,催生出以AIGC技术为本体、网络空间为载体、信息传播为手段的智能认知战新样态,演变成为大国博弈的全新疆域。技术的权能同赋从传播、主体、政治三个维度构成一个从...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急速“迭代”及其与认知域的深度交织互嵌,催生出以AIGC技术为本体、网络空间为载体、信息传播为手段的智能认知战新样态,演变成为大国博弈的全新疆域。技术的权能同赋从传播、主体、政治三个维度构成一个从信息流动到行为主体再到政治格局的递进逻辑链,加剧国家间认知战的强度、烈度和韧度。为适应智能认知战系统的非线性、多节点、强辐射、动态化等特征,必须采取一种能够洞察AIGC认知战元素中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性、动态变化性和过程性特征的系统性思维,探寻在AIGC认知战中各变量关系掣肘的可达边界,有效应对AIGC认知战对现代战争和大国博弈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为国家认知域的安全防线筑基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认知域 认知战 风险具象 系统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与超越:一种基于非神经中心主义的预测认知观
13
作者 王姝彦 芦仁达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1,199,共12页
随着预测加工理论在认知科学中的迅速崛起,预测认知框架与以4E认知为核心的主流认知科学研究进路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论争。在此语境下,作为预测心灵思想主要倡导者之一的安迪·克拉克,在其认知观由“延展”逻辑... 随着预测加工理论在认知科学中的迅速崛起,预测认知框架与以4E认知为核心的主流认知科学研究进路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论争。在此语境下,作为预测心灵思想主要倡导者之一的安迪·克拉克,在其认知观由“延展”逻辑转向“预测”内核的同时,进一步在上述两种范式具有相容性的视域下,创设了一套自洽的且更具整合性意义的“大一统”模型,即基于非神经中心主义的预测认知架构。这一统构性尝试虽然面临种种诘问与挑战,但在发凡起例意义上,无疑可为认知科学的范型设定以及更宏阔的认知整合哲学愿景提供重要的致思向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加工 安迪·克拉克 认知整合 非神经中心主义 预测误差最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感知中的偏见如何可能?
14
作者 何静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9,197,198,共13页
从词源上说,偏见意味着依据先例作出判断。但在今天,偏见更多的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它意味着个体未经仔细审查就作出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过去的三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偏见”深刻地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这一发... 从词源上说,偏见意味着依据先例作出判断。但在今天,偏见更多的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它意味着个体未经仔细审查就作出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过去的三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偏见”深刻地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这一发现往往被解释为“认知偏差”,研究者们大多强调个体应当有意识地拒绝对他人的偏见,力求对他人作出公平的判断。本文试图表明,偏见作为先入为主的判断,是由“预测加工”的大脑机制决定的。从神经生物学上说,偏见是特定的文化在个体大脑中留下的烙印。在此意义上,要更好地理解偏见,不应当仅关注大脑的工作机制,而还应当关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对个体先验知识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感知 偏见 联想 预测加工 先验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与返源:论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的始源意义
15
作者 程党根 程炜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9,197,共16页
学界对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再批判主要持三种态度:无知论、过时论和欠缺论。无知论否认技术与技艺之间的差别,认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出于一种对技术历史及其含义的无知。过时论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 学界对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再批判主要持三种态度:无知论、过时论和欠缺论。无知论否认技术与技艺之间的差别,认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出于一种对技术历史及其含义的无知。过时论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已经跟不上潮流。欠缺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技术本质的界定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缺陷,应当用历史的和政治的维度补足海德格尔的世界和技术概念的内涵。无知论所依赖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源初的现象关系;过时论所倚靠的是技术与世界之间源初的存在关系;欠缺论所立足的是此在与世界之间的生存关系。无论是无知论、过时论还是欠缺论,都只有在海德格尔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意义上才能提出并得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再批判理论 无知论 过时论 欠缺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东荪哲学视域中的知识论与形而上学
16
作者 宋宽锋 金海霞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197,共11页
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既是贯穿现当代中国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始终困扰张东荪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张东荪认为,居先的认识论研究势必消解本体论或者以认识论代替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己前期的认识... 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既是贯穿现当代中国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始终困扰张东荪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张东荪认为,居先的认识论研究势必消解本体论或者以认识论代替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己前期的认识论和后期的知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分别建构了以“架构”和“缘具”概念为中心的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的理论。导致张东荪在这一论题上自相矛盾的主要理论根源是,他未曾认识到,康德和他自己的知识论研究所批判、消解的形而上学与其在知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前者是“前知识论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属于“知识论的形而上学”。与此相关联,张东荪后期对“形而上学”之性质和功用的知识社会学解释,实际上关涉的也只是“前知识论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形而上学 知识论的形而上学 张东荪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工业批判与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空间重构——一种日常生活批判的新叙事框架
17
作者 任政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9,198,共14页
伴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关系的重构,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走向都市社会,社会“总问题式”从工业生产与经济增长向都市工业的运作与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的组织问题转换。都市工业实现了都市规划与日常生活组织深度融合的趋势,这也体现了... 伴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关系的重构,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走向都市社会,社会“总问题式”从工业生产与经济增长向都市工业的运作与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的组织问题转换。都市工业实现了都市规划与日常生活组织深度融合的趋势,这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生产与日常生活再生产的内在结合,即围绕日常生活来组织工业生产与消费。由此,资本积累由生产过程向生活过程扩张,整个日常生活过程成为资本增殖与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这种转变的整体后果是适应了后福特主义下弹性生产与资本灵活积累的需要,形成了更加全面的剥削体系。都市批判理论者自觉推动工业社会批判向都市社会批判的范式转变,力图通过激进化的都市斗争与空间变革实践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与体系重构,给出了多样性、开放性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工业 都市革命 日常生活世界 空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内容何以具有意义——基于规范性的情感内容概念化路径探究
18
作者 胡瑞娜 杜海涛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6,198,共15页
情感内容的概念化是情感内容的规范性中最根本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将情感内容视为某种特殊的内容,还是将其看作关于断言的规范性的一种形式,都无法彻底解决情感内容的意义规范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在于放弃表征主义试图将... 情感内容的概念化是情感内容的规范性中最根本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将情感内容视为某种特殊的内容,还是将其看作关于断言的规范性的一种形式,都无法彻底解决情感内容的意义规范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在于放弃表征主义试图将意义的规范性建立在关于世界的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转而采取一种情感表达主义的立场,将意义的规范性视为主体在使用语句的时候表达其持有的情感的行动,即情动。从而不仅可以为情感内容的规范性奠定基础,也可以在概念与非概念、知识与行动之间建构一个整全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情动 规范性 情感表达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默会知识究竟是什么?
19
作者 谭笑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196,共12页
集体默会知识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交往、合作中所需要的技能。集体默会知识容易与集体技能知识和联合技能知识相混淆,它更接近于联合技能知识,而非集体技能知识。集体默会知识填补了从身体性的社会认知机制到群体中的明确规范之间的空白地... 集体默会知识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交往、合作中所需要的技能。集体默会知识容易与集体技能知识和联合技能知识相混淆,它更接近于联合技能知识,而非集体技能知识。集体默会知识填补了从身体性的社会认知机制到群体中的明确规范之间的空白地带,也在这样一个连续过程的自然主义考察中呈现出集体默会知识具有具身性、规范性和集体性三方面特征。它延续着从动物而来的群体沟通合作的生理机制,又在实践中逐渐构成了群体认同的隐性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默会知识 隐性规范 联合技能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生产者、哲学消费者与原始文本的元哲学价值
20
作者 伊桑·兰德斯 马妮(译) 李大强(校)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5,共18页
近年来,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传统阵营以实验哲学及其支持者为主,依据人们对哲学著作的反应或直觉来推断哲学认识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者追从多伊奇和卡佩伦,将实验数据搁置一边,转而依据对哲学名... 近年来,在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传统阵营以实验哲学及其支持者为主,依据人们对哲学著作的反应或直觉来推断哲学认识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者追从多伊奇和卡佩伦,将实验数据搁置一边,转而依据对哲学名著文本的仔细研究作出推论。换句话说,争论发生在两个阵营之间:以哲学消费(哲学阅读和理解)为中心,以哲学生产(写作)为中心。本文研究以哲学原始文本以及哲学生产的其他证据为中心的动机,并指出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根据希尔斯对传播(propagation)与传递(transmission)的区分,文章认为哲学的社会认识论并不能证明近来对哲学原始文本的关注是合理的。因为哲学消费者的哲学知识很可能只是受哲学生产者的启发,而不是以生产者的认识论状态为基础,所以实验哲学一直以来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想知道哲学的认识论立场(standing),就需要从哲学的消费者那里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思想实验 案例方法 文本分析 证词 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