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717篇文章
< 1 2 2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1 位作者 单玉华 薛叙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6,50,共6页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热性能和光致发光稳定性,嵌段共聚物表现出略高的β相(即平面化高分子链结构)组成,其电子迁移率也从均聚芴的4.5×10^(-7)cm^(2)/(V·s)上升到了AB2型嵌段共聚物的1.3×10^(-6)cm^(2)/(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 聚芴 聚苯乙烯 嵌段共聚物 热性能 电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塑料光谱调控的计算机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邢晓莉 王德涛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8,共5页
以青粉用量和半波宽为变量,光通量、显色指数、色温等光色参数为评价指标,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青粉调控的发光塑料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青粉用量的增加,光通量降低,最高降幅达54%,显色指数则先升高后降低,在青粉用量为7%(w)... 以青粉用量和半波宽为变量,光通量、显色指数、色温等光色参数为评价指标,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青粉调控的发光塑料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青粉用量的增加,光通量降低,最高降幅达54%,显色指数则先升高后降低,在青粉用量为7%(w)时具有最优值(94.33);未掺杂青粉时,蓝光强度非常大,色温为8913 K,青粉用量为11%(w)时,色温为3571 K,色坐标则表现出线性关系;光通量随着半波宽的变化幅度较小,半波宽为5.0 nm时,光通量为33.58 lm,半波宽增加到15.0 nm时,光通量为34.15 lm,增幅仅为2%,色温变化最大值仅为247 K,显色指数在半波宽12.5 nm时具有最优值(94.33);青粉用量为7%(w),半波宽为12.5 nm时,显色指数为94.33,色温为4078K,色坐标为(0.3865,0.3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塑料 计算机模拟 光谱调控 光通量 显色指数 色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木专用MDI型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
3
作者 陈晓松 周汉江 +3 位作者 李珊珊 蒋晓威 熊煦 马立波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6,共5页
以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软木专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基础配方,并在基础配方的基础上考察了氯代棕榈油甲酯用量、磷酸用量及二吗啉二乙基醚(DMDEE)用量对聚氨酯胶黏剂拉伸性能、黏度、开放时间和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相... 以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软木专用聚氨酯胶黏剂的基础配方,并在基础配方的基础上考察了氯代棕榈油甲酯用量、磷酸用量及二吗啉二乙基醚(DMDEE)用量对聚氨酯胶黏剂拉伸性能、黏度、开放时间和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3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3官能度聚醚多元醇质量分数为70%,异氰酸酯基与羟基摩尔比为4.5,氯代棕榈油甲酯用量为10.000 phr,磷酸用量为0.100 phr,DMDEE用量为0.050~0.075 phr时,制备的聚氨酯胶黏剂拉伸强度为1.10~1.16 MPa,黏度为4120 mPa·s,开放时间为88~96 min,固化时间为170~190 min,综合性能优于市售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胶黏剂 软木专用胶 正交试验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b-PMMA_(2)的制备及对蓝光稳定性的提升
4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单玉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5,共5页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FO-1嵌段聚合度约48,PMMA聚合度约430;玻璃化转变温度由PFO-1的59℃升至PFO-b-PMMA_(2)的64℃;共聚物的溶液态与膜态主吸收峰基本保持不变,PFO-b-PMMA_(2)的蓝光稳定性较PFO-1明显提高;电子迁移率由PFO-1的4.5×10^(-7)cm^(2)/(V·s)略升至PFO-b-PMMA_(2)的6.3×10^(-7)cm^(2)/(V·s);接入PMMA可削弱聚芴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保留其优异的电子传输与光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嵌段共聚物 聚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E包装系统设计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开宇 张慧珍 +3 位作者 吴悦 王莹 曾祥彬 杨鸽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2,共5页
综述了发泡聚乙烯(EPE)包装系统设计研究进展。动态冲击、循环加卸载及静态压缩实验是EPE包装系统设计的基础,有限元模拟及计算机仿真可以极大加快EPE包装系统设计速度和安全性;EPE与其他材料复合有利于降低包装系统的成本;将动态冲击... 综述了发泡聚乙烯(EPE)包装系统设计研究进展。动态冲击、循环加卸载及静态压缩实验是EPE包装系统设计的基础,有限元模拟及计算机仿真可以极大加快EPE包装系统设计速度和安全性;EPE与其他材料复合有利于降低包装系统的成本;将动态冲击与静态压缩实验、模拟与仿真实验及EPE与其他材料复合三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EPE包装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聚乙烯 包装系统 动态冲击实验 静态压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率对聚甲醛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丁浩亮 于晗 +1 位作者 张晓伟 罗莉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7,共6页
针对爆炸切割作用下聚合物的冲击脆性需求,开展了聚甲醛(POM)在常温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拉伸与压缩性能测试,研究国产与进口POM拉伸强度、压缩强度与断裂应变随应变率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初步揭示该材料应变率强化与脆化机理。结果表明:PO... 针对爆炸切割作用下聚合物的冲击脆性需求,开展了聚甲醛(POM)在常温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拉伸与压缩性能测试,研究国产与进口POM拉伸强度、压缩强度与断裂应变随应变率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初步揭示该材料应变率强化与脆化机理。结果表明:POM是一种应变率较敏感的材料,随着应变率的增加,POM表现出明显的强度增加和韧性降低的行为;该材料的应变率强化与脆化机理是POM在非晶区和晶区发生了外载荷作用下多种取向的结果;国产POM具有较好替代进口POM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 应变率强化与脆化机理 多种取向 进口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高结晶聚丙烯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胡慧杰 钱丽 +3 位作者 赵梦垚 张晓萌 任敏巧 邹发生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7,51,共5页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小角X射线散射、广角X射线衍射等考察了退火处理对高结晶聚丙烯(HCPP)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PP具有高的结晶度及结晶温度。与未退火试样相比,退火后HCPP的片晶长周期与结晶度增加,弯曲模量提升,但...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小角X射线散射、广角X射线衍射等考察了退火处理对高结晶聚丙烯(HCPP)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PP具有高的结晶度及结晶温度。与未退火试样相比,退火后HCPP的片晶长周期与结晶度增加,弯曲模量提升,但抗冲击性能略微下降,且大部分试样退火后取向度增加。退火前后HCPP的熔融温度与结晶温度无明显改变,因为熔融温度与聚丙烯本身分子链结构相关,而结晶温度主要受成核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结晶聚丙烯 退火处理 晶体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ith预估下的注塑机料筒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
8
作者 胡丰收 李宁 +1 位作者 马文魁 张志显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5,共5页
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提出Smith预估下的注塑机料筒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一阶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阶跃响应法估计系统参数;其次,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预测温控系统未来行为,并补偿纯滞后环节影响;然后,改进Smith预... 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提出Smith预估下的注塑机料筒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一阶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阶跃响应法估计系统参数;其次,引入Smith预估控制器预测温控系统未来行为,并补偿纯滞后环节影响;然后,改进Smith预估控制器,结合估计温度和实际输出温度,计算温度偏差,通过一阶滤波环节进行处理;最后,采用前馈解耦法对传递函数矩阵系统进行解耦,实现注塑机料筒各区间温度控制相互独立。结果表明:该方法耦合性降低程度达90%~100%,稳态误差为±0.2℃,无震荡,显著降低了区间耦合影响,实现了多区间温度解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TH预估控制器 注塑机加热系统 多区间温度 前馈解耦法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仪表板浇注系统与冷却系统优化
9
作者 谭安平 许登极 +1 位作者 宋鸿煜 李玲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5,共5页
运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仪表板模具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原经验设计6点进浇方案填充不均匀、模腔压力大、锁模力较高、模温不均匀、翘曲变形量较高;增加2个进浇口后填充较为均匀,锁模力降低15%,翘曲变形量降低2... 运用Moldflow软件对汽车仪表板模具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进行验证及优化。结果表明:原经验设计6点进浇方案填充不均匀、模腔压力大、锁模力较高、模温不均匀、翘曲变形量较高;增加2个进浇口后填充较为均匀,锁模力降低15%,翘曲变形量降低22%,表面质量缺陷风险降低;增加1条水路后,凸、凹模模温相差在10.00℃以内,模温较均匀,冷却系统优化成功。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的优化使得大型模具的研发与制造成本降低,缩短了产品成型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汽车仪表板 验证 优化 浇注系统 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T/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0
作者 葛铁军 郭志阳 +1 位作者 刘啸凤 张力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共6页
以苯乙酰氯为酯化剂改性纤维素,探究了不同酯化反应条件下纤维素取代度的变化。以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取代度最高的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PBAT/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复合材料,考察了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含... 以苯乙酰氯为酯化剂改性纤维素,探究了不同酯化反应条件下纤维素取代度的变化。以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取代度最高的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PBAT/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复合材料,考察了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流变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反应成功。反应时间为3 h,纤维素与苯乙酰氯摩尔比为1.0∶1.5,反应温度为60℃,纤维素与催化剂摩尔比为1.0∶0.2时,纤维素取代度达到最大值,为1.3。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苯乙酰氯酯化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0%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酯化纤维素在PBAT基体中分散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苯乙酰氯 酯化改性 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长连续型功能树脂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11
作者 牛聪 史海威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86,共5页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采用不同波长及用量荧光粉所制波长连续型功能树脂光色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波长为660 nm时,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光通量降低,显色指数先升后降,且在荧光粉质量分数6%时最大,为95.98;色温则由于光谱...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采用不同波长及用量荧光粉所制波长连续型功能树脂光色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波长为660 nm时,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光通量降低,显色指数先升后降,且在荧光粉质量分数6%时最大,为95.98;色温则由于光谱中红光占比的增加而表现为降低趋势,从未掺杂荧光粉时的10587 K降至荧光粉质量分数10%时的2228 K;在荧光粉质量分数6%时,随着波长从620 nm增至660 nm,光通量降低,而显色指数则由于光谱拓宽效应表现为升高趋势,从80.81增至95.98;最优波长为660 nm,荧光粉质量分数为6%时,对应光通量为123lm,显色指数为95.98,色温为3320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树脂 波长连续型 光通量 显色指数 色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原位增强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刘巧宾 胡雪纯 万乐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聚四氟乙烯(PTFE)引入到聚丙烯(PP)基体中,制备了PTFE原位纤维化增强PP(PP/PTFE)复合材料,实现了加工过程中在PP基体中生成增强相的目的。研究了PTFE粒径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 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聚四氟乙烯(PTFE)引入到聚丙烯(PP)基体中,制备了PTFE原位纤维化增强PP(PP/PTFE)复合材料,实现了加工过程中在PP基体中生成增强相的目的。研究了PTFE粒径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TFE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P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硬度等;PTFE粒径对PP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当PTFE粒径为500μm,添加量为3.0%(w)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维卡软化温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四氟乙烯 原位增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Q-1催化剂在Spherizone工艺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
13
作者 李秀军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6,共5页
采用BSQ-1催化剂在300 kt/a Spherizone工艺聚丙烯装置上生产了低熔体流动速率高抗冲共聚聚丙烯K8003,对BSQ-1催化剂在Spherizone工艺中的活性、立构定向性、氢调敏感性及该催化剂使用时的生产稳定性进行考察,并对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 采用BSQ-1催化剂在300 kt/a Spherizone工艺聚丙烯装置上生产了低熔体流动速率高抗冲共聚聚丙烯K8003,对BSQ-1催化剂在Spherizone工艺中的活性、立构定向性、氢调敏感性及该催化剂使用时的生产稳定性进行考察,并对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进口催化剂相比,BSQ-1催化剂在多区循环反应器中的活性高约10%,氢调敏感性基本一致;所制聚丙烯等规指数较采用进口催化剂高,抗冲击性能基本一致,表明BSQ-1催化剂在Spherizone工艺中具有替代进口催化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冲共聚聚丙烯 BSQ-1催化剂 SPHERIZONE工艺 抗冲击性能 等规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保护型聚乳酸改性及其性能
14
作者 段丹丹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7,71,共4页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为改性剂制备了PLA/ATBC复合材料,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ATBC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当m(PLA)∶m(ATBC)为100∶24...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为改性剂制备了PLA/ATBC复合材料,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ATBC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当m(PLA)∶m(ATBC)为100∶24时,拉伸强度降至26.46 MPa,降幅达48.1%。断裂伸长率则随着ATBC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下降,当m(PLA)∶m(ATBC)=100∶21时,断裂伸长率最大,为232.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羰基峰变得尖锐,说明PLA与增塑剂之间有相互作用。高温高湿降解实验中纯PLA的降解速率较慢,而PLA/ATBC复合材料降解速率较快,可能是因为ATBC比较容易迁移,从而造成质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环境保护 改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UHMWPE淤浆后处理工艺技术研发
15
作者 顾欣 司欢欢 +2 位作者 张万尧 高艳 张红星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6,共5页
采用旋转压滤机处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淤浆,将离心、洗涤、预干燥过程放在一个设备中完成,研究了UHMWPE滤饼厚度对过滤速率的影响,测试了过滤及预干燥后产品湿含量、过滤后母液及洗涤液固含量。结果表明:在一定过滤压力下... 采用旋转压滤机处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淤浆,将离心、洗涤、预干燥过程放在一个设备中完成,研究了UHMWPE滤饼厚度对过滤速率的影响,测试了过滤及预干燥后产品湿含量、过滤后母液及洗涤液固含量。结果表明:在一定过滤压力下,滤饼厚度与过滤速率呈反比;UHMWPE淤浆经初次过滤后滤饼的湿含量平均值为31.00%(w),经过氮气预干燥后湿含量平均值降至11.20%(w),性能优于离心机;过滤后母液固含量约为0.40%(w),洗涤液固含量约为0.12%(w)。基于实验数据开发了一种高效连续式UHMWPE淤浆分离处理工艺流程,并进行了工业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 淤浆 过滤 洗涤 干燥 旋转压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天任 艾甫山·亚里坤 +4 位作者 张爱英 郭天庆 曹雪森 王成志 金海波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5,共7页
综述了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浸涂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处理法和聚多巴胺黏附法等物理改性技术的特点。根据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特定的应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物理改性技术来调控其表面性质... 综述了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浸涂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处理法和聚多巴胺黏附法等物理改性技术的特点。根据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特定的应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物理改性技术来调控其表面性质,以改善亲/疏水性、电导率、抗菌能力、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最后展望了改性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在生物医学、电传感器、金属防腐、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薄膜 浸涂法 磁控溅射法 等离子体处理法 聚多巴胺黏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增韧PA 6的制备及其性能
17
作者 张伟臻 张琦 +2 位作者 李源 卢咏来 张师军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14,共6页
分别采用环氧化硅橡胶ESR-5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增韧剂与聚酰胺(PA)6共混,探究硅橡胶用量和环氧基对PA 6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SR-5用量为20 phr时,PA 6/ESR-5复合材料的分散相平均粒径可细化至0.96μm,且抗冲击性能最佳,PA... 分别采用环氧化硅橡胶ESR-5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增韧剂与聚酰胺(PA)6共混,探究硅橡胶用量和环氧基对PA 6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SR-5用量为20 phr时,PA 6/ESR-5复合材料的分散相平均粒径可细化至0.96μm,且抗冲击性能最佳,PA 6/ESR-5复合材料在23,-20,-40,-60℃的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19.6,14.8,12.3,11.3 kJ/m^(2),较纯PA 6分别提高了256.4%,428.6%,355.6%,391.3%,且较PA 6/PDMS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相态结构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 硅橡胶 环氧化 增韧 界面相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纳米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8
作者 王正 李晓云 +2 位作者 李其峰 亢茂青 王军威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以聚醚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弹性体(PUE),并采用纳米Al_(2)O_(3)对PUE进行增强改性,制备PUE/Al_(2)O_(3)复合材料,并进行性能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 以聚醚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酯弹性体(PUE),并采用纳米Al_(2)O_(3)对PUE进行增强改性,制备PUE/Al_(2)O_(3)复合材料,并进行性能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随着Al_(2)O_(3)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Al_(2)O_(3)粒径为10 nm且质量分数为0.4%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28.07 MPa,较纯PUE提升了43.2%;相同Al_(2)O_(3)用量下,大粒径的Al_(2)O_(3)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裂纹扩展速度,采用粒径为300 nm的Al_(2)O_(3)制备的复合材料撕裂强度为80.55 kN/m,较纯PUE提升了32.0%;Al_(2)O_(3)粒径为10 nm且质量分数为1.5%时,PUE/改性Al_(2)O_(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撕裂强度分别为27.86 MPa,72.70 kN/m,较PUE/Al_(2)O_(3)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111.4%,30.7%;经表面改性后的纳米Al_(2)O_(3)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聚氨酯弹性体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丙烯-乙烯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
19
作者 符明恒 高建树 +4 位作者 杨啸 邵磊山 李静静 蒋文军 刘振宇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1,共5页
通过将等规聚丙烯分子链中丙烯链段替代为乙烯链段,建立了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50的分析模型可反映聚合物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 通过将等规聚丙烯分子链中丙烯链段替代为乙烯链段,建立了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50的分析模型可反映聚合物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导率逐渐增加;相同乙烯含量时,共聚物中乙烯链段数越小,对其声子振动态密度的影响越小,有助于提升其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乙烯共聚物 分子动力学模拟 乙烯含量 热导率 振动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聚乙烯制品中1-己烯迁移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筱榕 薛燕波 +2 位作者 杨化浩 孙晋 晋玉鸥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7,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用聚乙烯制品中1-己烯迁移量的标准法规,对比了各国对1-己烯迁移量的限制要求,阐述了我国1-己烯迁移量检测标准缺失对该行业的影响。探讨了国内外1-己烯迁移量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并详细对比了各方法在模拟物选择... 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用聚乙烯制品中1-己烯迁移量的标准法规,对比了各国对1-己烯迁移量的限制要求,阐述了我国1-己烯迁移量检测标准缺失对该行业的影响。探讨了国内外1-己烯迁移量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并详细对比了各方法在模拟物选择、迁移条件、顶空条件、色谱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对未来食品接触用聚乙烯制品中1-己烯迁移量的测定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己烯 迁移量 食品模拟液 食品接触 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