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441篇文章
< 1 2 1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学集刊》启事
1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史学集刊》编辑部采编平台自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本刊将不再收取纸质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http://shxz.cbpt.cnki.net,原用电子邮箱不再收取稿件,仅用于作者沟通、联系。《史学集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 《史学集刊》编辑部采编平台自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本刊将不再收取纸质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http://shxz.cbpt.cnki.net,原用电子邮箱不再收取稿件,仅用于作者沟通、联系。《史学集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龙源期刊网、维普网、华艺线上图书馆、博看网、新华网学术中国等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作者同意编辑部与上述出版机构的版权约定,文稿刊登后可供其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如有异议,请在来稿中申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期刊网 2015 编辑部 史学集刊 电子邮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水域的视角:江南水生态与灾害治理的历史动态考察
2
作者 王建革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共6页
狭义的江南指太湖以东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包括苏州、上海和嘉湖地区。太湖水东出太湖后,散流入一个低平原地带,然后进入沿海冈身高地出海,形成一个从低地流向高地的溢流体系和感潮体系。东有进潮动力,西有清水顶托,清水在高低地间缓流,... 狭义的江南指太湖以东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包括苏州、上海和嘉湖地区。太湖水东出太湖后,散流入一个低平原地带,然后进入沿海冈身高地出海,形成一个从低地流向高地的溢流体系和感潮体系。东有进潮动力,西有清水顶托,清水在高低地间缓流,河网充水,形成了支持中国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所需要的稻作农业环境和手工业城乡环境。为应对水旱灾变,古人兴建了海塘、圩田、堤防和各种闸坝,这一溢流水利体系利用了浊潮与清水的顶托动态,使清水不至于快速排泄,为生产与生活提供用水,为传统的丝织业和棉织业提供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业 城乡环境 稻作农业 灾害治理 平原地带 顶托 潮动力 动态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发展——灾害区域的协调与应对
3
作者 段伟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人与自然间究竟应保持什么关系?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追问这一问题。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做出了多种回答。有人提出人类中心论,也有人提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④这无疑是最... 人与自然间究竟应保持什么关系?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追问这一问题。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做出了多种回答。有人提出人类中心论,也有人提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④这无疑是最有生命张力的表述。他全面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中心论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生态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生命共同体 多边主义 人与自然 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波斯帝国官方历史书写中的史学萌芽及其潜在局限性——以《贝希斯敦铭文》为例
4
作者 吕厚量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居于全球主导地位,史学史与历史哲学研究在此大背景下兴起,多数有影响力的相关著作将古希腊史学视为近现代史学的唯一重要源头,同时有保留地承认,中国古代史学与《旧约圣经》等古代近东文...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居于全球主导地位,史学史与历史哲学研究在此大背景下兴起,多数有影响力的相关著作将古希腊史学视为近现代史学的唯一重要源头,同时有保留地承认,中国古代史学与《旧约圣经》等古代近东文献中的历史书写也在世界古代史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书写 史学史 近现代史 《旧约圣经》 贝希斯敦铭文 保留地 古波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城邦:中亚述的历史叙事与国家集体身份的构建
5
作者 袁指挥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 公元前两千纪后半期,西亚北非地区迈进了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大强国在西亚北非的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外交大戏。通过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这些国家不仅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而且促进了自我认知的深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亚述作为新兴力量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对亚述而言,在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过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它需要继承并妥善处理城邦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大国间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亚述还需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色,向当时的国际社会证明其与其他文明相比毫不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身份 西亚北非 文化遗产 自我认知 大国政治 历史叙事 认同过程 亚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唐代宰相制度
6
作者 孟宪实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宰相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在讨论中国的皇帝制度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讨论“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而君权的不断增长、相权的不断被削弱,正是君主专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各个时期的宰相制度既有变迁,又各具特色,从每个朝代的宰相制度是否能够得出君主专制获得发展的结论,显然是需要具体论证的。唐代宰相制度的研究,通常是在三省制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唐代的宰相制度也有自己的发展变化。唐代宰相制度经过三个历史时期,政事堂时期是兼职宰相时期,中书门下时期是专职宰相时期。自唐后期至北宋,是首相制时期。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君相斗争的结果?而从兼职宰相到专职宰相再到首相制,宰相的职权明显是处在加强的进程中,按照君相斗争的习惯思路,难道是君主在君相斗争中败下阵来?恐怕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外,唐宋历史的关系,向来有“唐宋变革论”,强调唐宋之别,但从宰相制度来看,唐宋历史的联系性似乎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政事堂 中书门下 首相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国家视野下的州县驿站财政
7
作者 刘文鹏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 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县驿站财政发生结构性变化。以河南为例,在官绅合作下,州县组建以车马局为代表的非正式机构,系统管理境内驿站差徭的摊派和使用,由此建立起国家制度之外的额外财政体系。驿站额外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是清中后期州县驿站财政转型的结果,它大幅提升了大一统国家汲取基层资源的能力,为近代州县地方财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 驿站财政 车马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勒密时期的埃及王权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8
作者 史海波 李智琳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作为外族统治者的托勒密王朝历代国王,通过采用埃及传统王权符号、沿袭前朝本土法老的外观和王名等方式,在具象层面构建了正统的埃及王权形象。同时,托勒密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宗教和仪式表现出虔敬的态度,并以此塑造合法的埃及法老身份,... 作为外族统治者的托勒密王朝历代国王,通过采用埃及传统王权符号、沿袭前朝本土法老的外观和王名等方式,在具象层面构建了正统的埃及王权形象。同时,托勒密统治者对埃及本土宗教和仪式表现出虔敬的态度,并以此塑造合法的埃及法老身份,包括神化自身,强调神圣世系的继承,以及宣传恢复国家秩序和维护传统宗教仪式等方式。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托勒密统治者更为重视希腊君主的身份,法老身份只是他们用于维持统治的宣传工具。由于现实中经济、阶层和种族矛盾的存在,包括祭司、权贵和平民在内的埃及臣民对外族法老身份的认同也相对有限。在征服与统治的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很难形成完全的互相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勒密时期 古埃及 王权形象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乡村借贷新探
9
作者 马新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借贷行为,经营性或扩大再生产的借贷颇为少见;还有较强行政性,王朝官方既是重要放贷方,又是监管者与仲裁人,直接介入乡村经济事务。这些特点减少了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繁荣。但是,从长时段视角看,它也影响乡村社会对外来经济要素的接纳,制约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其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村社会 借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二八上海抗战中的救护队与伤兵医院——以《申报》的报道为中心
10
作者 刘会军 曹秋怡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战地救护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战地救护的研究是战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上海抗战,学术界对其早有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此次战事中的救护,除一篇论文对战事期间红十字会的救护活动进行了阐述和另一... 战地救护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战地救护的研究是战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上海抗战,学术界对其早有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此次战事中的救护,除一篇论文对战事期间红十字会的救护活动进行了阐述和另一篇论文对妇女参与的救护活动有所提及之外,①尚无系统的考察。而对此间的救护和救治,当时的《申报》有较为具体的报道。本文拟以该报的报道为中心对此进行考察,以系统展示此次战事中的救护和救治,并从中透视一·二八抗战中的多重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兵医院 申报 一二八上海抗战 战地救护 报道 救护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融合视域下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建构与黄河城市文明“破坏-重构-再生”的韧性演进
11
作者 何一民 刘清愔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3,共13页
十六国时期(304—439),黄河城市文明在各民族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破坏—重构—再生”的多重面相。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虽导致洛阳、邺城等核心城市遭受军事摧毁与秩序破坏,但其统治者对中原正统性、合法性的主动追求,推动了“胡族”文... 十六国时期(304—439),黄河城市文明在各民族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破坏—重构—再生”的多重面相。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虽导致洛阳、邺城等核心城市遭受军事摧毁与秩序破坏,但其统治者对中原正统性、合法性的主动追求,推动了“胡族”文化元素与中原城市传统的深度融合。从初期“创伤性破坏”到前期“正统性重建”,再到后期“整合性转型”,黄河城市文明在政权博弈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一方面通过都城选址的政治象征意义建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以建筑形制、经济功能、文化空间的胡汉杂糅,为北朝乃至隋唐城市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城市载体上的动态生成,印证了中华文明“冲突中融合、断裂中再生”的独特逻辑。永嘉之乱后中原城市体系崩解的多维动因,揭示了自然灾害、军事冲突与制度断裂对城市的系统性冲击;前秦、后赵等政权都城选址的华夏化策略,论证了其实践背后蕴含的正统性建构逻辑;十六国后期都城营建中的文化调适机制,在都城建设中形成了“胡汉元素层累叠加”的特殊形制,这种“破坏—重建—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维系了黄河城市文明的连续性,而且催化出新型城市文明形态,为后世都城规划范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民族政权互动 黄河城市文明 都城建制 文化调适 文明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期盛京将军统御下的辽沈地区地方行政建制——论满汉文化交融中的碰撞与选择
12
作者 刘凤云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0,共15页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陪都盛京设置了旗民双向建制的地方行政机构,即八旗驻防与府州县制。由于府州县建在八旗驻防区内,二者的辖区重叠错落,作为政治中心的旗署与民署同置一城,形成两种政治文化的交融共体。在政治运行中,虽有旗民分治之名,...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陪都盛京设置了旗民双向建制的地方行政机构,即八旗驻防与府州县制。由于府州县建在八旗驻防区内,二者的辖区重叠错落,作为政治中心的旗署与民署同置一城,形成两种政治文化的交融共体。在政治运行中,虽有旗民分治之名,但因府州县佐贰官的设置不足,使得城守尉等旗官直接参与钱粮刑名等政务。而民人不断冲破封禁,流寓各州县和八旗驻防区,又使国家不得不在这些区域中派出府级佐贰官“通判”行使正印官的职能,从而形成旗民之间的满汉文化在权力空间中的碰撞、攘夺与交融。虽然统治者为维护“满洲根本之地”的利益,将府州县官、通判等设为满缺,令五部侍郎监管奉天府府尹的事权,但是清朝统治者在诸种力量的作用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驻防 城守尉 奉天府 理事通判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突厥主义与凯末尔主义的早期关系——以“突厥之炉”为中心的考察
13
作者 敏敬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兴起于突厥语知识分子中的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的泛突厥主义思潮合流,催生了最大的泛突厥主义组织“突厥之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突厥之炉”与凯末尔主义者合作,为推进土耳其民族独立和现代...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兴起于突厥语知识分子中的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和俄国的泛突厥主义思潮合流,催生了最大的泛突厥主义组织“突厥之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突厥之炉”与凯末尔主义者合作,为推进土耳其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改革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社会的影响。随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突厥之炉”逐渐危及凯末尔主义者的统治,最终被改造为共和人民党的下属机构“人民之家”。但由于改造不够彻底,“人民之家”沿用了“突厥之炉”的原班人马、使命和组织架构,从而为泛突厥主义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并为冷战后土耳其实行泛突厥主义外交路线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 泛突厥主义 “突厥之炉” 凯末尔主义 共和人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文学与制度变革:17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民谣
14
作者 张炜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5,共15页
政治民谣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地下文学的代表,表达了一部分社会民众对时事变化的看法。由于克伦威尔主政期间采取了较为严厉的书报审查措施,因此这一时期政治民谣的表达方式比较隐晦,但创作手段多样。面对英国政治制度的频繁变化,政治民... 政治民谣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地下文学的代表,表达了一部分社会民众对时事变化的看法。由于克伦威尔主政期间采取了较为严厉的书报审查措施,因此这一时期政治民谣的表达方式比较隐晦,但创作手段多样。面对英国政治制度的频繁变化,政治民谣对时局做出了迅速且深入的分析判断。一方面,民谣呈现了克伦威尔以武力取代国王的非正义性;另一方面,民谣中的议会不得人心,议员们贪婪敛财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深度解构了西方近代文明话语中“人民”“民主”等政治词汇的意涵。大量民谣将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指向回归君主制,展现了君主制在17世纪英国民众中的强大生命力。在此意义上,政治民谣为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奠定了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民谣 英国 君主制 护国政体 地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保举博士制度的若干问题——以《汉官仪》等文献所载博士举状文书考辨为中心
15
作者 张欣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0,共12页
《汉官仪》《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所载的博士举状文书是研究汉代保举博士制度的关键史料。“举状”“行状”又称版状。该文书针对的是博士,而非博士祭酒。通过对文书内容的分析可知,汉代官府保举博士既注重保举对象的学术能力,又... 《汉官仪》《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所载的博士举状文书是研究汉代保举博士制度的关键史料。“举状”“行状”又称版状。该文书针对的是博士,而非博士祭酒。通过对文书内容的分析可知,汉代官府保举博士既注重保举对象的学术能力,又关注其品行,对其人际交往范围也作了较严格的规定。博士举状应出现于东汉光武帝之后。该举状不像一般性的制度规定,更像特定的、针对某生的具体举状,而且应是多个机构所作举状的综合。综合后的举状可作为三公、尚书台等机构鉴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博士举状文书属于官文书而非普通的制度文献类记载,具有完整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保举制度 博士举状 版状 文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厨、职田与空饷:中晚唐官员的俸禄制度
16
作者 张国刚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共18页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署经费的变革。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时代,边疆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俸禄靠吃官健空饷的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似乎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随着这些改革的消失以及其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俸禄 公厨 职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乡先生”:明代士大夫乡居生活典范及其崩坏
17
作者 陈宝良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所谓“乡先生”,大抵等同于“乡绅”或“乡官”,主要是指在乡的士大夫。“乡先生”既是身份等级的表征,又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符号。“乡先生”是士大夫生命终结前扮演的最后一个社会角色。明代“乡先生”的人格、形象存在着两分的现象:有... 所谓“乡先生”,大抵等同于“乡绅”或“乡官”,主要是指在乡的士大夫。“乡先生”既是身份等级的表征,又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符号。“乡先生”是士大夫生命终结前扮演的最后一个社会角色。明代“乡先生”的人格、形象存在着两分的现象:有的保持“先进”遗风,成为士大夫居乡生活的真正典范;而有的则已沦为豪绅恶宦,士大夫典范丧失殆尽。明代乡居士大夫的生活,或陶情于声伎,或肆意于山水,或学仙谭禅,或求田问舍。其结果则是乡居士大夫形象的转变,即从道大、德大、业大的“大丈夫”,转而变为势大、财大、弊大的“小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乡先生 乡居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州县陋规的产生和地方财政之关系——以徽州府休宁县为例
18
作者 牛建强 刘姝婷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7,共11页
陋规是清代州县财政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据陋规内涵查检“陋规”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次推断,其产生于明万历初张居正赋役改革之后。赋役折银及其定额化,加上银两价值受市场波动而缩水的影响,以及中央财政更容易从地方财政... 陋规是清代州县财政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据陋规内涵查检“陋规”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和频次推断,其产生于明万历初张居正赋役改革之后。赋役折银及其定额化,加上银两价值受市场波动而缩水的影响,以及中央财政更容易从地方财政中攫取更大份额的因素,造成作为地方行政基础的财政状况出现困局。为对冲和纾解这一财政窘局,清代地方政府各种陋规名目的征收成为某种必然。明末清初徽州府休宁县收取陋规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特定事项办理费用的收取和操纵词讼贿金的所得,透露出地方陋规征取的操作情形。立足于休宁县财政变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清初休宁县用于政务运行的存留部分较之明代大幅削减,因而导致陋规问题日益趋重。休宁县的实例为清代州县普遍存在的陋规现象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徽州府休宁县 地方财政 陋规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邢侯簋铭文论先秦时期的“君臣之盟”
19
作者 黄国辉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4,共9页
邢侯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命人对邢侯的职事加以确认并进行赏赐之事。铭文记录了周王与诸侯间的互动细节,是探析上古君臣关系的重要史料。铭文“昭朕福盟”之“盟”指君臣之盟,即周天子以命服、赏赐等方式与臣下订立的盟约。邢侯簋铭文反映... 邢侯簋铭文记载周康王命人对邢侯的职事加以确认并进行赏赐之事。铭文记录了周王与诸侯间的互动细节,是探析上古君臣关系的重要史料。铭文“昭朕福盟”之“盟”指君臣之盟,即周天子以命服、赏赐等方式与臣下订立的盟约。邢侯簋铭文反映了周代册命金文在某种意义上均具有“盟”的属性。相关盟约被存于盟府,需要时可随时调用。君臣之盟是双向的,君主做出许诺,臣下则表示效忠。臣下的效忠之辞亦被记入文书,是盟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书被藏入盟府象征着君臣间责任、义务等关系的最终确立。君臣之盟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君臣关系尚未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方面,君臣间以盟誓来确立并巩固双方关系,也反映了早期政治中尚存有朴素的信义观念,后世所谓“愚忠”之观念在当时并未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侯簋 册命金文 盟誓 君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英国霍乱地图及其意义
20
作者 赵秀荣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
19世纪30年代,随着霍乱在英国的流行,霍乱地图随之诞生。霍乱地图的出现,是英国制图技术进步、人口统计学发展、登记总署建立与人们对“可见性”痴迷的结果。19世纪中叶,托马斯·沙普特、奥古斯都·彼得曼、亨利·阿克兰及... 19世纪30年代,随着霍乱在英国的流行,霍乱地图随之诞生。霍乱地图的出现,是英国制图技术进步、人口统计学发展、登记总署建立与人们对“可见性”痴迷的结果。19世纪中叶,托马斯·沙普特、奥古斯都·彼得曼、亨利·阿克兰及约翰·斯诺绘制的霍乱地图较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的霍乱地图具有空间性、可视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对公共健康、医学地理学及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霍乱地图经常被作为当时流行的瘴气论的依据,具有时代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霍乱地图 传染病 医疗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