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081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被引量:61
1
作者 邓涛 王晓鸣 +2 位作者 倪喜军 刘丽萍 梁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66,共22页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新生代地层 化石证据 哺乳动物化石 岩石地层单位 三趾马动物群 沉积序列 地层层序 地层命名 野外考察 地质时代 重新厘定 晚渐新世 中中新世 早更新世 晚中新世 全新世 沉积物 铲齿象 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四合屯及周边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层序与脊椎动物化石层位 被引量:88
2
作者 汪筱林 王元青 +6 位作者 王原 徐星 唐治路 张福成 胡耀明 顾罡 郝兆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101,96-101,共21页
辽西四合屯发掘和野外考察表明,四合屯及周边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冲积相粉碎屑岩;第二段中基性火山熔岩;第三段滨一浅湖、半深湖二深湖相砂岩和页岩构成2个正旋回.其中第三段有上、下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尖山沟... 辽西四合屯发掘和野外考察表明,四合屯及周边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冲积相粉碎屑岩;第二段中基性火山熔岩;第三段滨一浅湖、半深湖二深湖相砂岩和页岩构成2个正旋回.其中第三段有上、下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尖山沟上部脊椎动物化石层和四合屯下部脊椎动物化石层.在四合屯厚度gm的发掘剖面上肯定了10个含鱼层、1个含蛙层、3个含龟层、5个含恐龙层和5个含鸟层.四合屯以鸟类和爬行类为代表的化石群埋藏于厚度166cm,富集于厚度84cm的湖相页岩中,记录了佛罗一白垩纪界线附近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和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孔子鸟和中华龙鸟不存在厚度14m的上下层位关系.湖相层凝灰岩和重力流事件沉积,反映盆地曾经为一水域宽阔、火山活动频繁的泛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四合屯 义县组 地层层序 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南雄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交界恐龙绝灭问题 被引量:79
3
作者 赵资奎 叶捷 +2 位作者 李华梅 赵振华 严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0,共20页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 广东省南雄盆地中的红层可划分为三个群五个组,大致代表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沉积.根据绝对年龄、古地磁测定结果和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性质的综合分析,位于地磁极性带 29R 上部的坪岭组和上湖组之间的分界线被确定为 K/T 界线.对晚白垩世恐龙蛋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的恐龙蛋是在地磁极性带 29R 的中、下部,也就是说在白垩系—第三系交界之前20~30万年期间绝迹的.而且在这一时期内,所有已发现的蛋壳中,绝大多数蛋壳的厚度和显微结构都显示出明显的病理特征,例如根据随机取样统计,Macroolithus yaotunensis 蛋壳异常结构的出现率,最高可达75%.产生病态恐龙蛋壳的生理机制可以根据发生在现生鸟类的相同病理特征来解释.进一步分析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 Pb, Cu, Mn 等9种元素丰度变化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大峰值, δ^(18)O 也出现正异常.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微量元素的污染和气候突然的变化妨碍了正常蛋壳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恐龙的绝灭.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0~30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灭绝 恐龙蛋 K/T交界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兆群 A.W.Gentry +8 位作者 A.Kaakinen 刘丽萍 J.P.Lunkka 邱铸鼎 S.Sen R.Scott L.Werdelin 郑绍华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中新世 陆相 哺乳动物群序列 陕西蓝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凌源及内蒙古宁城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脊椎动物生物地层 被引量:58
5
作者 汪筱林 王元青 +6 位作者 张福成 张江永 周忠和 金帆 胡耀明 顾罡 张海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99,共19页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 辽宁凌源及相邻内蒙古南部宁城地区义县组发现多个重要脊椎动物化石地点,通过岩 石地层、脊椎动物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凌源一宁 城地区义县组有 2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下部道虎沟层含 Lycopteraer Ichthyofauna, Psittacosaurus Fauna和Confuciusornis Avifauna等3个动物群,可以与北票尖山沟层的四合 屯脊椎动物化石群对比,层位相当于义县组一、三段;上部大王杖子(大新房子)层含 Lycoptera Ichthyofauna和Liaoxiornis Avifauna等2个动物群,为义县组中部沉积,在四合屯地 区缺失。冀北丰宁四岔口-森吉图地区义县组脊椎动物化石层对应于凌源大王杖子层;滦平 大北沟组为义县组最下部沉积,其上覆的大店子组相当于宁城道虎沟层和北票四合屯义县组 一、三段。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发现3个连续的鸟类群;义县组下部Confuciusornis Avifauna、义县组中部Liaoxiornis Avifauna和九佛堂组Cathayornis-Chaoyangia Avifauna。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凌源 内蒙古宁城 下白垩统 脊椎动物生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库区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37
6
作者 黄学诗 郑绍华 +3 位作者 李超荣 张兆群 郭建崴 刘丽萍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8-234,共7页
1994年在丹江库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既有白垩纪的爬行动物,也有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哺乳动物,对研究白垩纪以来该地区动物区系及生态环境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现的旧石器地点52处(共获石制品603件),分属旧石器... 1994年在丹江库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既有白垩纪的爬行动物,也有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哺乳动物,对研究白垩纪以来该地区动物区系及生态环境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现的旧石器地点52处(共获石制品603件),分属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早期石器器型大,以锤击交互方式打片和锤击交互加工为主,第二步加工粗糙;中期石器趋向精细,手斧以砾石双面加工为其主要特点;晚期石器更加精细,第二步加工出现了压制技术。三个时期的石器工业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同时也显示出南北文化的过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古脊椎动物 旧石器 丹江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谢家阶底界—推荐界线层型及其生物—年代地层和环境演变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孟津 叶捷 +2 位作者 吴文裕 岳乐平 倪喜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5-236,共32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Ma;铁-Ⅱ带:23.2~23.1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Ma;索-Ⅱ带:21.9~21.7 Ma;索-Ⅲ带:21.68~21.15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义,该界线也分别对应于阿基坦阶、中新统以及新近系的底界,年龄为23.03Ma。文章还讨论了下列问题:1)索索泉组的绝大部分应当和谢家阶以及山旺阶地层对比,仅其底部含有索-Ⅰ带化石组合的部分可与塔本布鲁克阶地层对比。2)在进行生物地层对比时尽量使用不同的索索泉组哺乳动物组合带,传统的“索索泉动物群”仅大体相当于索-Ⅲ带。3)许多过去认为的渐新世哺乳动物分子的生存时代实际上延伸到了早中新世,仅以这些分子的存在,不能说明一个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确切年代。4)塔本布鲁克动物群及相关的期、阶名为有效名称,具有合法性;该阶底界有待确立。5)如果山旺阶底界(谢家阶顶界)位于地磁极时带C6An.1r底,年代为20.43Ma,相应的界线应位于铁尔斯哈巴合剖面89.25m处,因此,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有可能产生谢家阶的单位层型,该阶的地质时间跨度为2.6Ma。6)5个生物带都是以兔形类、啮齿类以及食虫类等小哺乳动物为主要分子,而且同门类的属种问具有相当近的演化关系,说明这个地区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一段时期中,动物群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反映了一个从早渐新世以来就比较干旱的环境;渐新世和中新世动物群成分在种一级上仍有明显差异;而相当于谢家动物群的索-Ⅱ带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7)从索索泉组的岩性、分布的地理部位以及与甘肃秦安剖面相近的时代和动物群等来看,不排除含有风成沉积物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 年代地层 生物地层 索索泉组 谢家阶界线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内乡桑坪组一新禽龙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徐星 赵喜进 +3 位作者 吕君昌 黄万波 董枝明 李占扬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6-191,共16页
记述了禽龙亚目(Iguanodontia)一个新属种─—诸葛南阳龙(Nanyangosaurus zhugeii)。标本产于河南内乡夏馆镇桑坪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它的自近裔特征包括:第二掌骨超过第三掌骨和第四掌骨... 记述了禽龙亚目(Iguanodontia)一个新属种─—诸葛南阳龙(Nanyangosaurus zhugeii)。标本产于河南内乡夏馆镇桑坪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它的自近裔特征包括:第二掌骨超过第三掌骨和第四掌骨长度的90%;第四掌骨远端异常粗壮;指节IV-1长度小于远端横向宽度;第二跖骨近端腹背向长度大于第三跖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阳龙代表亲缘关系与鸭嘴龙超科最为接近的一类鸟脚类恐龙。诸葛南阳龙的发现支持了夏馆盆地红层为早白垩世沉积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纪 禽龙亚目 系统发育 诸葛南阳龙 巩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羽龙(Caudipteryx)的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 被引量:28
9
作者 周忠和 汪筱林 +1 位作者 张福成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54,333-342,共14页
Two nearly complete specimens of Caudipteryx preserved a lot more new information about its skeletal anatomy. It has some unexpected bird characters such as the manual digital format of “2-3-2” as in advanced birds ... Two nearly complete specimens of Caudipteryx preserved a lot more new information about its skeletal anatomy. It has some unexpected bird characters such as the manual digital format of “2-3-2” as in advanced birds rather than the previously recognized “2-3-4” as in Archaeopteryx, Confuciusornis and most theropods, the ungual of the third manual digit is lost; in the skull the nasal opening is larger than the antorbital fenestra, the tail is composed of 22 unfused caudals, there exist only 9 dorsal vertebrae, there are about 12 cervical vertebrae. On the other hand, both new specimens confirm that the pubis of Caudipteryx is anteroentrally rather than posteriorly oriented; the fibula contacts the calcaneum; the quadratojugal contacts both the squamosal and the quadrate. The teeth of Caudipteryx are restricted to the premaxilla in all known specimens.The scapula is expanded at the distal end. The coracoid has a prominent biceps tubercle and possesses an elliptic supracoracoid foramen. Both new specimens appear to confirm that the first metatarsal articulates with the postero edial surface of the second metatarsal and the hallux of the foot is at least partially reversed, therefore suggesting that the ancestor of Caudipteryx had probably possessed the arboreal capability. The reduction of the third manual digit in Caudipteryx also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homology of the three manual digits in birds and theropod dinosaurs although the reduction of the third digit had obviously appeared many times in the history of dinosaurs and birds. Although Caudipteryx is still accepted as a feathered dinosaur, its newly discovered remarkable birdike characters probably indicate that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remains a debatable 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尾羽龙 标本 骨骼特征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5 位作者 王晓鸣 颉光普 谢骏义 W.Downs 邱铸鼎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5,共10页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新统四套 ;产有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群 :早渐新世晚期叮沟、晚渐新世燕丹图和早中新世西水沟三个哺乳动物群。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党河地区 新生代地层 青藏高原隆升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被引量:17
11
作者 董艺辛 刘春莲 +3 位作者 阴家润 杨小强 Franz T.FRSICH 高芳蕾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A.beccarii、A.sp.、A.tepida、A.annectens),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E.hispidulum,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B.bisan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粉沙质粘土。不含微体生物和双壳类,反映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海平面降低,磁化率表现为持续低值。有机碳和C/N比值很高,表明有丰富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海洋影响较小。D.陆地风化阶段(-9.2~-7.4 m;21 700~3 700 aB.P.):岩性为1.6 m厚的杂色粘土,不含任何生物化石,有机碳含量极低,是长期强烈风化作用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盛期。E.潮坪沉积阶段(-7.4~-2.5 m;3 700~2 600 aB.P.):互层状深灰色粉沙质粘土、灰色粉沙和细沙,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和Arenoparrella asiatica,以及少量介形类,如Sinocytheridea impressa。典型的半咸水双壳类Potamocorbula amurensis较为丰富,另外还见藤壶和虫管碎片,指示盐度频繁波动的潮间带环境。F.上三角洲平原阶段(2 600 aB.P.以来):未见任何有孔虫和双壳类,顶部见少量陆相介形类Cypria yanchengensis,磁化率变化频繁,C/N比值较高,表明陆相影响不断增强,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的演化是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的。上述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表现出两次海进一海退旋回,分别对应阶段A至阶段D和阶段E至阶段F,相应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两次海平面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有孔虫 介形类 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灵台上新世晚期红粘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云翔 孙东怀 +1 位作者 安芷生 薛祥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发现于甘肃灵台任家沟上第三系红粘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7科9种,Nyctereutes sinensis,Chardinomys sp,Gomphotheeriidae, Rhinocerotidae,Hippa... 发现于甘肃灵台任家沟上第三系红粘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7科9种,Nyctereutes sinensis,Chardinomys sp,Gomphotheeriidae, Rhinocerotidae,Hipparion houfenense Paracamelus sp., Gazella blacki,  Gazella sp.及Antilospira licenti.化石野外的产出层位距第四系黄土底界约22m,古地磁测定为3.4~3.5Ma,即晚上新世早期(MN16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灵台 上新世 红粘土 哺乳动物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分期 被引量:91
13
作者 童永生 郑绍华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90-314,共25页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新午代地层中已发现近1500种哺乳动物。根据这些动物群体的组成及演替特征,将中国新牛代初步归结为18个哺乳动物期,其中早第三纪10个,晚第三纪5个,更新世3个。
关键词 哺乳动物纲 分期 中国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柯坪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无颌类化石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俊卿 王念忠 +2 位作者 张国瑞 王士涛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5-256,共12页
描述了新疆柯坪县铁力克瓦铁村附近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塔塔埃尔塔格组无颌类盔甲鱼亚纲的 3个新属、新种。无颌类化石面貌表明 ,塔塔埃尔塔格组大致与长江中下游的溶溪组相当 ,其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的特列奇期 (Telychian)。塔塔埃尔塔格组... 描述了新疆柯坪县铁力克瓦铁村附近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塔塔埃尔塔格组无颌类盔甲鱼亚纲的 3个新属、新种。无颌类化石面貌表明 ,塔塔埃尔塔格组大致与长江中下游的溶溪组相当 ,其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的特列奇期 (Telychian)。塔塔埃尔塔格组时代的更正 ,使得塔里木盆地和扬子区中古生代地层可直接进行对比。同时 ,两地鱼群性质和沉积环境的相似性证明 ,在志留纪时它们可能彼此相距很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柯坪 志留纪 兰多维列世 无颌类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早期工作记录——经典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解译(英文)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晓鸣 颉光普 +10 位作者 李强 邱铸鼎 曾志杰 Gary T. TAKEUCHI 王伴月 傅铭楷 Asta ROSENSTROM-FORTELIUS Hakan WAHLQUIST 董维霖 张春福 王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310,共26页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 1931 ~ 1932 年,博格·步林两次率领中瑞考察团( 又名斯文·赫定考察团) 到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进行考察,在克鲁克湖与托素湖地区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成为我国早期青藏高原古生物研究的奠基石。直至今日,双湖地区仍是青藏高原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堆积巨厚且连续,地层构造相对简单,盆地北缘地层出露好,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的理想地点。然而,双湖地区地层的时代跨度超过 13 My,厚度接近 4600 m,如果化石层位不明,很容易引起动物群成分的混乱。步林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所有采集的化石未做分层处理,导致后人对"柴达木动物群"年代的解释引起不少异议。步林并非对地层不重视。恰恰相反,他如同在甘肃塔奔布鲁克盆地的工作中那样,在缺乏地形图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他利用明显的地物( 山顶)和地质构造( 背斜) 作为参照系统,仔细地记录了化石的出露地点,并编制了一些草图。步林去世后,家属把他的野外记录留给赫定档案馆( Svan Hedin Archives) ,在斯德哥尔摩分几处收藏。遗憾的是,如同塔奔布鲁克盆地的情况,步林未能发表很多十分关键的化石地点资料,而发表的地质记录却被多数人忽略,所出版的游记也鲜为人知,个人档案记录更是深埋于历史的文献中。直到 1999 年,本文第一作者才首次接触到一些步林的野外原始资料。经过近 10 年多次对赫定档案馆的访问和对步林原始记录反复的野外核实,最终才将步林的经典地点结合进现代地层顺序的框架中。本文是继对步林塔奔布鲁克盆地燕丹图动物群经典地点与地层的研究后,进一步对其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厘定与复原,是本系列文章之二。目的是将过去混淆于各地点的动物群逐一解译,将不同时代的化石分子置于现代地层与年代框架之中。幸运的是,步林的诸多野外记录都保存完好,结合发表的个人游记及地质记录,他所发表的多数哺乳动物化石都可以恢复到一定地层范围之内,尚能尽量减小经典化石地点的不确定性。本文试图整理步林未发表的珍贵资料,通过综合考证其他已发表的信息,结合作者在 1998 ~2010 年多次野外考察的结果,以期理顺柴达木地区经典化石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关系。这里将着重探讨经典化石点的生物地层学问题,并将步林柴达木盆地化石地点的野外记录资料译成英文附入文后,至于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发现的其他化石点暂不涉及。步林主要在三个地区采集了化石: 托素湖北岸、怀头他拉村南及泉水梁火车站附近。尽管步林清楚地意识到其化石来自几千米厚的地层,但他统称其为柴达木动物群,成为以后混乱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柴达木新近纪的地层古生物考察,我们至少可以辨认出 4 个动物群: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深沟动物群和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 1) 中中新世欧龙布鲁克动物群。化石主要产于剖面底部克鲁克背斜两翼接近轴部的红色泥岩及绿色砂岩中。该动物群的成员发现较少,步林和我们都找到不多,主要来自两个地点: 怀头他拉剖面步林 165 号营地附近及泉水梁火车站东北 800 m 左右处。包括以下几个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该系列号码在步林的柴达木专著中广泛应用) :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356) ,Lagomeryx tsaidamensis ( Nr. 361) ,Stephanocemas( Nr. 368,407) ,? Dicroceros ( Nr. 372,397) ,? Eostyloceros ( Nr. 396,399,401)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330,346,374,381) 。( 2) 晚中新世早期托素动物群。该动物群最初发现于托素湖北岸的狭长露头。步林对该点的记录最详细,其中各化石层位都被我们一一找到。托素湖的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局限在诺令根河( 连接克鲁克湖与托素湖之间的小河) 北岸 100 m 的地层中,是步林所有化石点中能最精确地确定层位的一个点( 即步林托素湖化石点都可以恢复到该段 100m 地层中) 。根据目前古地磁测量结果,该点 100 m 地层可以精确到 0. 3 Ma 范围之内。相当于含托素动物群层位的化石地点在怀头他拉剖面中也少量存在,但多数化石不特征,估计步林在此也找到不多。托素动物群最丰富的化石点在泉水梁车站东南的狭长露头。步林称做"一般条带"( "General Strips") 。在厚度不到250 m,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8 km的地层中,化石均匀散布、保存完好,是柴达木目前最丰富的化石点。托素动物群包括以下种类( 括号内为步林的化石编号) : "Ictitherium sp. "( Nr. 542) ,Tsaidamotherium hedini( Nr. 447,457) ,Tossunnoria pseudibex ( Nr. 449,481,537) ,Qurliqnoria cheni ( Nr. 441) ,Qurliqnoria sp. ( Nr. 508)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 ( Nr. 429) ,Chalicotheriidae indet.( Nr. 317) ,Hipparion sp. ( Nr. 352,444,467,493,498,500,501,523,553) ,Acerorhi-nus tsaidamensis ( Nr. 418,430,438,456,459,488,502-4,511,516,525-7,536,538,555-6) ,? Tetralophodon ( Nr. 458,487,524,530,534) ,Giraffidae indet. ( Nr. 316,320) ,? Eostyloceros ( Nr. 334,349) 。另外我们在泉水梁地点也找到大量化石,研究后可望增加更多的成员。泉水梁是我国少数几个三趾马出现最早的地点之一。该剖面目前还没有古地磁资料,但通过与怀头他拉古地磁剖面的对比,泉水梁三趾马出现的最低层位应大致在 C5r. 1r反向带与 C5r. 1n 正向带之间( 约 11. 12 Ma) 。另外托素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是青藏高原首次出现独特种类的时代。牛羊科中具有高原特色的种类包括 Tsaidamotherium hedini,Tossunnoria pseudibex,Qurliqnoria cheni 和 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其中 Qurliqnoria cheni可能是现代藏羚羊( Pantholops) 的祖先类型。( 3) 晚中新世早期深沟动物群。深沟动物群是根据德令哈南部深沟剖面的化石建立的。产该动物群的地层虽然在怀头他拉剖面中段出露,但目前还没找到特征的化石。步林的个别不确定的化石有可能属于深沟动物群。邱铸鼎和李强最近( 2008) 对深沟的小哺乳动物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与陕西蓝田霸河组下部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接近。( 4) 早上新世怀头他拉动物群。怀头他拉动物群也处于怀头他拉剖面上部化石不丰富的地段。从步林的野外记录中,惟一能够比较确定的化石是一些驼鸟蛋片。我们也仅增加了几种小哺乳动物( 未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 脊椎动物化石 青海省 地层 工作记录 地点 早期 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23
16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6-296,共21页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ntelodoncf.P .macrognathus。新种Ardyniaalti dentata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大 ,齿冠高 ;M2冠高大于冠长 ,“小刺”异常发育 ,后脊退缩 ;下臼齿下三角座变短 ,外中沟位于齿长的前 1 /3处。牙沟、椒子沟和毛沟底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为晚渐新世 ,而不是早中新世。含化石的地层属椒子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临夏盆地 巨犀 晚渐新世 臼齿 早中新世 记述 地层 层位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耿娇 王頠 +3 位作者 莫进尤 黄志涛 田锋 黄慰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51,共10页
发现于广西田东雾云洞之脊椎动物化石有9目24科44属种,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析并结合地貌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根据动物习性分析,其生存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
关键词 广西田东雾云洞 中更新世 晚更新世早期 脊椎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英文) 被引量:37
18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81,共18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河北省后城组新发现之小型兽脚类足迹(英文) 被引量:18
19
作者 舒柯文 洪大卫 +2 位作者 提姆·科普 刘阳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2,共18页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的一组兽脚类恐龙足迹。南双庙足迹具有三趾,趾粗大,其形态与美国下侏罗统经典的"brontozoid"足迹(Gral- lator,Anchisauripus和Eubrontes)相符。虽然许多产自辽宁土城子组中基本同时的brontozoid足迹被鉴定为小型的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但南双庙足迹更大一些(全长可达28.8 cm),可能应该归入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南双庙足迹很可能是一群小型兽脚类行走而产生。在辽宁义县组的兽脚类恐龙中,最可能留下这类足迹的是小型的窃蛋龙类——尾羽龙(Caudipteryx)。不过这个解释还很勉强,因为这些足迹缺乏鉴定性特征,而且河北的后城组与辽宁的义县组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及地理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承德 后城组 土城子组 兽脚类 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哺乳类化石及其时代 被引量:27
20
作者 汤英俊 李毅 陈万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4-83,共10页
小长梁遗址中的旧石器以小型石器为主,打制技术相当进步,其类型与欧洲某些更晚期的旧石器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与旧石器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则是泥河湾早更新世的重要成员,古地磁初步测试结果接近167万年。
关键词 河北 阳原 小长梁遗址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