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1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与“立”--关于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吉象 仝妍 洪宇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I0002,共6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的正式颁布为国民教育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变化,当中最为显著的修订内容便是对艺术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义务教育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的正式颁布为国民教育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变化,当中最为显著的修订内容便是对艺术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基于原先艺术课程,不断打破更新传统模式,从局限于单科知识素养扩充到综合核心素养,从将艺术学科作为专业技能工具的教学思维转变为关注各科艺术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受艺术教育界限的“割裂式”输出到五育并举的多元化理念共通,修订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在动态的“破”与“立”之中进行变换,从而确定更加符合国民教育需求的艺术课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课程标准 课标改革修订 艺术教育 义务教育 改革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源学中的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相关问题的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汉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8,I0002,共7页
从词源学视角考察符号及音乐符号的“能指—所指”意指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符号及音乐符号种类划分的依据及其行为特点,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对准确把握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的关系及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词源学 符号 音乐符号 符号学 音乐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语义网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涛 殷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选取530首内地歌曲和634首台湾地区歌曲进行语义网... 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选取530首内地歌曲和634首台湾地区歌曲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可“远读”歌词中的情感内涵、主题建构和文化意蕴。结果显示量化分析佐证情感认同,可视化图表呈现“和而不同”,为两岸交流提供有益的数据支撑和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闽南语歌曲 语义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内外部相融的舞蹈研究方法论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慕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61,I0005,共17页
舞蹈创作和批评研究既包括“生命体”身体意识和时空关系的内部规律探讨,也要阐释舞蹈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的外部规律联系,内外部结合的方法论很有意义。舞蹈分析与动作分析并非相同概念。舞蹈创作和研究从业者除了提升动作分析理论,还... 舞蹈创作和批评研究既包括“生命体”身体意识和时空关系的内部规律探讨,也要阐释舞蹈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的外部规律联系,内外部结合的方法论很有意义。舞蹈分析与动作分析并非相同概念。舞蹈创作和研究从业者除了提升动作分析理论,还应密切关注新的编舞走向和跨学科的舞蹈研究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舞蹈学者的舞蹈分析框架,融入了文化研究,揭示出仅作动作分析或内部研究的局限性;中国舞蹈学者的元素分析、形态分析也与舞蹈文化密切相关。在全球在地化和全媒体时代,作为一种方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文化观”将舞蹈创作到批评视为审美文化活动,承袭了古今中西文化汇通的中国美学、文学、理论界和舞蹈学的相关研究,自律论、他律论与通律论相辅相成,重视具体的真实的人本体,一方面强调侧重内部研究的“跨媒介性”视角,另一方面也倡导将内外部打通的“跨文化”观,尝试既在审美中看舞蹈文化,也在文化中看舞蹈审美,是一种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文艺观和方法论。“点线面体”充分融合的审美文化四面体图式,基于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三角和格里斯沃尔德“文化菱形”理论基础,融入拉班动作分析四面体思路,并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倡导多年的“审美文化”研究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舞蹈创作 中国舞蹈批评 方法论 审美文化 四要素 四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艺术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 被引量:2
5
作者 殷荷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1,共5页
电影展示出的真实美、知性美、文化美和科技美,在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亦具有培德、育美、益智的作用。通过精心构建电影美育平台、致力培育大学生电影鉴赏力、全面落实多领域融合实践、深度挖掘“立人”价值,可以充分发掘蕴藉于... 电影展示出的真实美、知性美、文化美和科技美,在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亦具有培德、育美、益智的作用。通过精心构建电影美育平台、致力培育大学生电影鉴赏力、全面落实多领域融合实践、深度挖掘“立人”价值,可以充分发掘蕴藉于电影内部的审美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提升高校电影美育的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效果,促进电影艺术美育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美育 审美特征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的生成机制——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新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1,共5页
“审美感知”在2022版艺术新课标所聚焦的四大艺术核心素养中列作首位,其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审美主体以“审美发现”为感知的逻辑起点,在“审美感受”中借助多种心理形式的交互作用而达成对感知对象的“审美认识”,并在心理与行为层面... “审美感知”在2022版艺术新课标所聚焦的四大艺术核心素养中列作首位,其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审美主体以“审美发现”为感知的逻辑起点,在“审美感受”中借助多种心理形式的交互作用而达成对感知对象的“审美认识”,并在心理与行为层面产生相应的“审美反应”。在审美感知中,审美发现、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反应交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建构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对“审美感知”生成机制的学理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深层意涵,从而为学校美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新课标 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音乐史研究对音乐史料学的依赖——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七 被引量:2
7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06,I0005,共8页
“史料”是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材料。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它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同考古学、文字学、档案学等均有密切关系。中国音乐史料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中国音乐学史料繁多,... “史料”是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材料。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它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同考古学、文字学、档案学等均有密切关系。中国音乐史料是研究中国音乐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中国音乐学史料繁多,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音乐史料学主要从事史料搜集、校勘、考订和编纂,把价值不同的史料区别开来,把正确的记载和错误的记载区别开来,并确定史料的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音乐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口传史料”和“文字史料”等。中国音乐史研究必须依赖音乐史料学的研究成果,把记载正确的音乐史料和存在错误记载的材料区别开来,确定音乐史料的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正确利用音乐史料,还原中国历史进程中正确的音乐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中国音乐史料 音乐史料学 中国音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传统乐教向近代学校美育素养论的转换--以梁启超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周轶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2,共6页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通才型”君子为目标的“泛乐化”中国传统乐教,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强势冲击后,开始出现礼教成分完全退化、诗教乐教分离、国人整全心理结构破碎等情况。为建设有民族话语特色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梁...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通才型”君子为目标的“泛乐化”中国传统乐教,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强势冲击后,开始出现礼教成分完全退化、诗教乐教分离、国人整全心理结构破碎等情况。为建设有民族话语特色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梁启超以学堂乐歌歌词批评实践为起点,对传统乐教中混整合一的“诗、乐、礼”要素进行了分离再整合,探究出以“共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聚合现代文雅公民整全心灵形态的启蒙范式,生成以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学校音乐美育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传统乐教 近代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 情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序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耀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施咏将出版专著《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邀我写序,欣然应之。该书为作者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读书稿,我觉得这是一部深... 施咏将出版专著《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邀我写序,欣然应之。该书为作者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读书稿,我觉得这是一部深赋学术眼光、颇具启发意义的著作。施咏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的深入研究,始于在2011年进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二)站之时,至今已倾注了历时十余年的研究心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流行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创作民族化 国家社科基金 学术眼光 东南大学 博士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世界三大音体系的形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庄永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共7页
音体系的形成必然是建立于某种具体乐器之上的,世界三大音体系可以说都是起源于波斯—阿拉伯的乌德(更早可追溯到巴尔伯特)乐器上。历史上,乌德向西流传演变成一时风靡欧洲的琉特琴,向东则演变成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琵琶,可见这一乐... 音体系的形成必然是建立于某种具体乐器之上的,世界三大音体系可以说都是起源于波斯—阿拉伯的乌德(更早可追溯到巴尔伯特)乐器上。历史上,乌德向西流传演变成一时风靡欧洲的琉特琴,向东则演变成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琵琶,可见这一乐器对世界音体系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如果从乌德琴的音位排列来看,中国音体系的建立就是在隋初朝廷郑译与外来苏祗婆,在当时的胡琵琶(即乌德)上作了乐调音阶的对应。之后,在八声音阶基础上,运用七声、六声、五声音阶,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音乐旋律乐调的最主要特征。而来自“乌德”乐器自身的波斯—阿拉伯音乐,是在产生出“查耳查耳中指”音高后,也真正奠定了它们的四分之三音体系。另一个希腊—欧洲音体系则是要迟至17世纪后,乌德流入欧洲变异为琉特,同时在键盘乐器上,才形成了现代影响力最大的大、小调音体系。因此,历史地看,在近一千五百年前我国隋初郑、苏乐调音阶的“对峙”与“对应”局面下,三大音体系形成与区别之端倪已初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音体系 乌德琴 琉特琴 琵琶 对峙 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的多媒介叙事论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龙迪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I0002,共8页
音乐不是一种擅长叙事的艺术,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音乐叙事的例子。音乐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基本类型。因为单一而纯粹的音符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媒介,很难具体而生动地把一个... 音乐不是一种擅长叙事的艺术,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音乐叙事的例子。音乐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基本类型。因为单一而纯粹的音符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媒介,很难具体而生动地把一个故事流利地叙述清楚,所以音乐叙事的主流是结合其他表达媒介,尤其是结合“叙事属性”强的语词而形成的多媒介叙事,其中起主要叙事作用的是语词。尽管音乐的多媒介叙事主要遵循“语词优先”原则,但事实上也存在音乐领先于语词的叙事现象,歌剧就是体现这种叙事现象的典型艺术类型。歌剧叙事本质上是一种以空间性的咏叹调为主导,主要通过“决定性台词”和“决定性画面”呈现故事场景,并辅以时间性的宣叙调推动叙事进程的空间叙事。音乐的多媒介叙事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叙事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媒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叙事 多媒介叙事 语词优先原则 “决定性台词”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中的中国立场与理论体系化建构——以亚洲北方草原跨境跨族际音乐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3,共6页
伴随区域国别学作为新一级交叉学科的强劲崛起,人们对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也逐渐进入学科体系化建设和理论思考。本文拟在对亚洲北方草原跨境跨族际音乐实践研究基础上,探究如何站在中国立场上,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以整合交融的跨学科理念... 伴随区域国别学作为新一级交叉学科的强劲崛起,人们对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也逐渐进入学科体系化建设和理论思考。本文拟在对亚洲北方草原跨境跨族际音乐实践研究基础上,探究如何站在中国立场上,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以整合交融的跨学科理念,明确并提炼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科体系与概念,以及学科知识的普世性与特殊性,并持中国传统治学的史地综合观,重新审视全球化区域空间和国别音乐跨时空的内质与外延。同时,采用“跨文化”视野和洲际意识,厘清学理内核、音乐秩序、共同体范式和中国问题导向等,树立新的整体论区域国别观,建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知识论与理论架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音乐 史地综合观 中外民族志 音乐共同体 亚洲北方草原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敦煌乐谱》乐曲调式实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永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郑是采用将弦调高大二度的办法,这就是后来产生的比黄钟宫高大二度的正宫。关于这一对应方式虽极为简单,但在乐调理论上却极为重要。可以说隋唐时期乐调以及后世音乐的一系列特征,都离不开这个“大二度... 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郑是采用将弦调高大二度的办法,这就是后来产生的比黄钟宫高大二度的正宫。关于这一对应方式虽极为简单,但在乐调理论上却极为重要。可以说隋唐时期乐调以及后世音乐的一系列特征,都离不开这个“大二度”,直至我国传统音乐之一切。正是由于正宫的产生致使黄钟宫被弱化,那时产生了一个新词“侧商调”,成了“黄钟宫”的一种代称或另称。《敦煌乐谱》第二、三组乐曲经解译为宫调式,其实质就是那时被称为“侧商调”的“黄钟宫”调。看来,长期以来该谱解译为宫调式与文献记载为商调式的矛盾由此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宫 侧商调 正宫 之调式 为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须了解文献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八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文献各个分支学科紧密相关,如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学术...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文献各个分支学科紧密相关,如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辑佚学通过对现存文献中已失传文献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尽可能地恢复这些文献的原貌,使其能够再次被利用和研究;校勘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整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考据学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音乐文献学中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科主要是对音乐文献进行研究,相当重要。对这些学科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对古代音乐历史资料的收集、考证和整理,这是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史 目录学 版本学 辑佚学 校勘学 训诂学 考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域下不同文化间的音乐理解——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一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210,I0003,共10页
本文以社会学理论为视野,论及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构成,谈及中国音乐与世界不同文明间音乐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阐述在对不同民族音乐语言或其他不熟悉的音乐情事上的认同时应持有的态度,阐述对不同地域音乐的“理解”时,需要沟通人与人的心... 本文以社会学理论为视野,论及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构成,谈及中国音乐与世界不同文明间音乐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阐述在对不同民族音乐语言或其他不熟悉的音乐情事上的认同时应持有的态度,阐述对不同地域音乐的“理解”时,需要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化解人与人之间在音乐情事上的隔阂与误解。要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都纳入社会学的视域中,将其放在同一认知平台上,以不怀偏见的态度进行理解与研究,以音乐社会学共通法则进行探索,是音乐文化研究整体观的充分体现。在对待中国各民族不同文化间的多元音乐文化,也应持平等客观的态度,同等地重视不同地域与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时值得审慎对待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视域 文化 音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折射中的古代音乐文献——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6,I0003,共9页
在古代历史中,文人们积累了汗牛充栋的音乐文献。除了正史中的乐志、律志的音乐文献、古代典章制度著述,古代音乐史研究还需注重历代文集、笔记、杂记、杂著等。这些文献中常存见较集中的乐论、琴学、歌舞、乐律等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 在古代历史中,文人们积累了汗牛充栋的音乐文献。除了正史中的乐志、律志的音乐文献、古代典章制度著述,古代音乐史研究还需注重历代文集、笔记、杂记、杂著等。这些文献中常存见较集中的乐论、琴学、歌舞、乐律等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遗存提供了直接史料与旁证材料。尽管它们只是音乐史料,却能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印记,为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献 乐论 笔记 琴学 乐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琴戏音乐编创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薛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当下我国戏曲艺术研究虽为“显学”,可是戏曲音乐编创研究却十分欠缺。这主要缘于人们的固有认知,即戏曲音乐编创不过是“一曲多用”“拼凑连接”而已,未能对其创新性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其实在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继承传... 当下我国戏曲艺术研究虽为“显学”,可是戏曲音乐编创研究却十分欠缺。这主要缘于人们的固有认知,即戏曲音乐编创不过是“一曲多用”“拼凑连接”而已,未能对其创新性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其实在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始终如影随形。对柳琴戏音乐编创理念与编创技法的尝试与探索,不仅有益于当下柳琴戏艺术的与时俱进,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给予理论指导与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琴戏 继承 创新 音乐编创 编创理念 编创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的意识与中国民间舞的作品形态(下)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平 谢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 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里巴人》以“编织一种文化,推出一个民族”的理念,将“作品形态”的中国民间舞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杨丽萍再爆“华彩”,她创作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三部曲”,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高耸的丰碑。在《云南的响声》的创作过程中,杨丽萍“鼓励演员们在保持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必拘泥于固有的原生态”,这正是原生态民间舞得以自然传承、发展的精义所在,是对舞蹈学者傅兆先所谓“创又保”式民间舞发展理念的实践性呈现,也是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之“创作的意识”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文元 《月牙五更》 杨丽萍 《云南映象》 民族舞蹈创作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中国音乐”?——在“全球中国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亚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I0004,共4页
针对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手册——中国和海外华人音乐分册》的内容,提出“中国音乐”不能混同于“汉族音乐”,而用“汉族音乐”替代“中国音乐”,则更是错误的。为了改变目前全球中国音乐研究出现的这种状况,首先应为“中国... 针对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手册——中国和海外华人音乐分册》的内容,提出“中国音乐”不能混同于“汉族音乐”,而用“汉族音乐”替代“中国音乐”,则更是错误的。为了改变目前全球中国音乐研究出现的这种状况,首先应为“中国音乐”一词“正名”,还要纠正以往学者的错误,在深入民间进行调研的同时,应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用英文写作一本包括56个民族音乐概况的《中国音乐手册》,以便向国外正确、全面地介绍我国音乐的基本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 正名 纠错 调研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对“世界音乐”的界定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麻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世界音乐”是当今国际音乐学界一个前沿研究话题,也是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热点。了解鲍曼为世界权威音乐大辞典《历史与当代音乐》(MGG)撰写的“世界音乐”词条,能够展现国际民族音乐学界对世界音乐的理解、研究观念和视角,探讨... “世界音乐”是当今国际音乐学界一个前沿研究话题,也是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热点。了解鲍曼为世界权威音乐大辞典《历史与当代音乐》(MGG)撰写的“世界音乐”词条,能够展现国际民族音乐学界对世界音乐的理解、研究观念和视角,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 世界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学 跨文化协商认同 全球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