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1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单产吗? 被引量:25
1
作者 钱龙 杨光 钟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政策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期待能够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 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政策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被期待能够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提高粮食单产。替换核心变量、进行非参数估计和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上述发现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提升规模经营、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生产风险三大路径来提高粮食单产。(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起伏度较小地形、粮食主产区、较发达地区的粮食单产促进效应更大。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确实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需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高标准农田建设 粮食单产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农村老年人照料中的集体统筹与实践定位 被引量:13
2
作者 袁明宝 吴欢欢 刘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2,共12页
互助养老实践打破了纯福利型和纯市场化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把市场和社区要素同时纳入,依托村社集体发挥公共角色功能,为高龄老人推荐低龄老人资源,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半... 互助养老实践打破了纯福利型和纯市场化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把市场和社区要素同时纳入,依托村社集体发挥公共角色功能,为高龄老人推荐低龄老人资源,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半市场化养老服务,成为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合适选择。在半市场化社区养老实践中,村社集体不但能够对内外部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和社会动员,还可以介入养老服务过程,进行居间协调公证、监督养老服务质量、保护照料双方合法权益,强化互助养老的公益属性。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以集体统筹为核心,通过统合政府、市场和家庭等多元主体的角色,为村庄老年人搭建起低成本、高福利的互助养老公共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市场化 社区互助养老 集体统筹 福利治理 养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吗?——基于双季稻种植的考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江华 薛应如 钱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9,共12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155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季稻种植行为来衡量农户种粮积极性,实证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155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季稻种植行为来衡量农户种粮积极性,实证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植双季稻,并扩大双季稻种植规模,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诱导农地转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三个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调整、低细碎化与非平原地区农户的双季稻种植行为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激励效应,应持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降低高标准农田的细碎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种粮积极性 双季稻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好异质性、农户参与式方案创设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来自养殖户种养结合的选择实验 被引量:9
4
作者 江光辉 胡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3,共13页
生态补偿政策构成的农业环境方案对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激励作用,但现行补偿政策方案可能存在推广瓶颈,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了解农户的政策选择偏好。以养殖废弃物肥料化还田为例,通过选择实验法构建了由4个政策属性组合而成的备选政... 生态补偿政策构成的农业环境方案对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激励作用,但现行补偿政策方案可能存在推广瓶颈,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了解农户的政策选择偏好。以养殖废弃物肥料化还田为例,通过选择实验法构建了由4个政策属性组合而成的备选政策情境,结合江苏省346户生猪养殖户实验数据,运用Mixed Logit模型检验了补偿政策的选择偏好及协同互补效应。结果表明:(1)养殖户对选择实验方案中的服务类、收入类和价格类补偿政策的偏好程度更高,而对于技术支持类补偿政策不具备明显偏好;(2)养殖户环保认知与风险特征是上述政策偏好异质性的重要来源,风险偏好型和环保认知水平高的养殖户对各类补偿政策方案的接受意愿更高;(3)技术支持、外包服务同收入类、价格类补偿政策之间呈现显著的互补性。根据“重视多元化补偿,强化正协同效应”原则,本文创设了针对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的推广方案,旨在优化和完善现行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打好相关政策措施的“组合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种养结合 生态补偿 偏好异质性 离散选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 被引量:257
5
作者 姜长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需求,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或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未来农业专项,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农业强国建设 现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双向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融合 被引量:6
6
作者 邹一南 彭晓静 张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6,共12页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口城乡双向流动与融合,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障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落户困境”,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面临“下乡困境”。通过分...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口城乡双向流动与融合,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障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落户困境”,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面临“下乡困境”。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市民化与落户的关系,澄清导致“落户困境”与“下乡困境”的两个认识误区,提出从职业而非身份重新认识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属性、从居住而非身份重新认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托载体的新视角,得出通过城乡双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融合的政策建议,包括以“经常居住地”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劳动群众集体”为成员资格识别原则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下乡市民村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农业转移人口 人口双向流动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124
7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8,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大农业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何以可能——基于新疆阿克苏市电商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旭初 郭惠鑫 吴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3,共13页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杭州帮扶阿克苏市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案例,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构建跨边界发展网络框架,以探求数字经济环境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东西部...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杭州帮扶阿克苏市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案例,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基础上构建跨边界发展网络框架,以探求数字经济环境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逻辑表现为跨边界发展网络的构建,即通过主体融合、虚实融合、产业融合、点面融合的方式,打破组织边界、物理边界、产业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束缚,实现施援方与受援方的良性互补,进而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协作 对口支援 跨边界发展网络 乡村电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涓涓细流:农村电商的收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全国1809个县的证据 被引量:33
9
作者 展进涛 周静鑫 俞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促进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在农村、在农民,而发展农村电商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收入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探索。基于2014—2020年全国1809个县以及淘宝村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对县域农村... 促进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在农村、在农民,而发展农村电商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收入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探索。基于2014—2020年全国1809个县以及淘宝村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对县域农村家庭收入的直接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与非电商村相比,农村电商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的收入效应在电商发展水平较低、经济聚集程度不高的地区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电商呈现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农村电商对周边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较大。国家推进电商进村应注重完善具有较好农业资源禀赋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特色农产品在电商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力;鼓励农村电商跨区域发展,提倡农村电商先行区帮扶后进地区,促进农产品和农村要素流动汇聚涓涓细流,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淘宝村 农村居民收入 溢出效应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98
10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7,共10页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4,共15页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民种粮收益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千万工程”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14
13
作者 涂圣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1,共13页
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蕴含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为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载体。县域富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富民为价值取向,立足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基于城乡组织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多业态... 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蕴含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为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载体。县域富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富民为价值取向,立足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基于城乡组织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多业态创新发展。县城富民产业发展主要受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现代技术创新赋能、市场需求牵引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整体层次和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体制机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素保障能力、带动效益与带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要将县域富民产业培育融入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来谋划推进,坚持分类施策,加强制度供给,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平台载体,强化利益联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富民产业 县域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何以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依据、实践机制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1
15
作者 韩鹏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3,共11页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文化 实践机制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回群众与双向赋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的韧性机制——基于C村美丽屋场建设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姜国俊 袁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治理有效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本文从群众路线视角出发,对C村“党建引领美丽屋场建设”实践探索进行剖析,探讨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有效之间的机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在于,通过群众动员和组织建构两种策略,在过程层... 治理有效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本文从群众路线视角出发,对C村“党建引领美丽屋场建设”实践探索进行剖析,探讨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有效之间的机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在于,通过群众动员和组织建构两种策略,在过程层面促进党领共治的治理行动生成,在结构层面实现党领共治的治理网络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在于,以政党力量融入为牵引、以群众路线回归为主线,实现农民群众主体性回归和村民自治的职能归位,进而以“政治引领自治、行政助推自治”的双向赋能,充分激活乡村社会自主治理效能,持续形塑乡村治理有效的韧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有效 找回群众 双向赋能 基层党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中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7,共11页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主体地位,应当着重厘清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既可以为宅基地使用权人与其他社会主体签订合同提供居间服务,也可以依法经营闲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主体地位,应当着重厘清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既可以为宅基地使用权人与其他社会主体签订合同提供居间服务,也可以依法经营闲置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闲置宅基地,或者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将闲置宅基地交由他人经营的,应当由理事会起草盘活利用方案,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作出盘活利用决议,并由理事会负责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获得的管理费用、居间服务费用和财产经营收益,应当根据不同的规则予以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盘活利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收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成员诉权的组织法配置:法理、实践和解释性构造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新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34,共14页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从体系性视角初步构建集体成员诉权机制,但仍然存在粗疏遗漏和诉权克减现象。运用组织法逻辑配置集体成员诉权并构设诉讼规则,纵向维度上应当尊重其不同诉讼阶段动态递进的三阶构造,横向维度上适用以诉讼目的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从体系性视角初步构建集体成员诉权机制,但仍然存在粗疏遗漏和诉权克减现象。运用组织法逻辑配置集体成员诉权并构设诉讼规则,纵向维度上应当尊重其不同诉讼阶段动态递进的三阶构造,横向维度上适用以诉讼目的为依据划分形成的三种类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主要沿着以撤销权保护成员权益、以代表诉权保护组织权益、以行政行为监督决议合法性的进路展开,尚存撤销诉讼规则错裂、代表诉讼规则疏漏、决议纠纷可诉性不明的问题,在司法实践的具体适用仍有极大解释空间。应结合集体成员诉权原理构设侵权诉讼、代表诉讼和决议诉讼,通过出台司法解释或法官采取扩张性解释拓展细化具体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集体成员诉权 代表诉讼 自益权诉讼 共益权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茧房”风险与机理研究——基于“结构-过程”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凡军 邹希婕 陈永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5,共13页
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数字乡村的价值期待,但倾向性需求主导下围裹乡村场域、束缚主体行动、遮蔽项目受众的“乡村数字茧房”可能阻碍该治理目标实现。在数字洪流、科层体制以及多元治理主体非理性行动过程的影响下,“乡村数... 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数字乡村的价值期待,但倾向性需求主导下围裹乡村场域、束缚主体行动、遮蔽项目受众的“乡村数字茧房”可能阻碍该治理目标实现。在数字洪流、科层体制以及多元治理主体非理性行动过程的影响下,“乡村数字茧房”将更加迅速地出现和巩固,并呈现浮面过密、内里钳制、区隔深化的风险表征。通过实地调查,基于“结构-过程”框架分析发现,政绩目标下的“强推行者”、数字增速下的“大合作方”、行政压力下的“弱行动者”、被动卷入下的“小接收方”四维向度,构成“乡村数字茧房”成茧链路。反思数字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可参考的防范路径,对真正释放数字乡村战略的价值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茧房 数字乡村治理 行动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跨县搬迁社区运行逻辑及反思——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视角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动目标是“断穷根”,此阶段社区行动更多指向迁出地传统行动机制延续及再生产;“融入”阶段的行动目标是“能融入”,此阶段社区行动主要包括就业生计、社区治理、社会适应、民族融合行动等。现实经验看,安置区内多元行动主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延续传统生计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融入”行动重塑也面临就业生计重塑难、社区治理重塑难、社会适应重塑难和民族融合重塑难四重困境,由此使跨县搬迁社区运行呈现“搬迁未断根”与“安置难融入”共存的实践特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衔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聚焦大型搬迁安置区的现实问题,健全以属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避免安置区陷入社会化“孤岛”;另一方面重塑共同体意识,健全安置区自治体系,强化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社会融合议题,切实规避“扶而不退”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易地搬迁移民 跨县搬迁社区 社区行动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