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2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驱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维特征的互花米草入侵遥感精准分类方法——以上海市南汇新城镇滨海湿地为例
2
作者 栾奎峰 游心怡 +6 位作者 王洁 陆雪骏 朱卫东 何雍 何文慧 涂辛茹 吴松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9,共12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二次入侵的严峻威胁,为实现高分辨率精细化动态监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维特征融合的互花米草入侵精准遥感分类方法──多维特征融合分类法(Multi-feature Fusion Classi...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二次入侵的严峻威胁,为实现高分辨率精细化动态监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维特征融合的互花米草入侵精准遥感分类方法──多维特征融合分类法(Multi-feature Fusion Classification,MFC)。该方法首先利用大疆Mavic 3M无人机获取空间分辨率为5 cm的多时相无人机遥感影像(包括多光谱影像和可见光影像);其次,基于基尼指数特征优选策略,从植被指数、光谱和纹理多维特征中筛选出15维关键特征;然后,训练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模型,并对多时相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文章以上海市南汇新城镇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基于MFC方法,系统解析了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时空动态变化;将MFC方法中的RF模型分别替换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春、夏、秋季的特征重要性最高分别为第1个主成分的均值(PCA MEA_1,6.69%)、近红外波段的高斯高通滤波(HIGH_NIR,5.78%)、第2个主成分的均值(PCA MEA_2,7.82%),体现在不同季节中主导互花米草识别精度的关键特征存在差异性;RF模型在不同季节的总体精度(OA)均值为96.47%,显著优于SVM模型和ANN模型;研究区内互花米草面积占比由春季的55.23%升高至夏季的62.13%,随后在秋季下降至49.48%,呈现“局部爆发、边缘扩散”的典型时空特征,其二次入侵与物候变化、潮汐和人为干预显著相关。研究证实,基于多维特征融合动态适配机制的MFC方法可有效提升复杂生境下的分类鲁棒性,为滨海湿地入侵物种的精准监测与斑块化治理提供高分辨率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无人机 随机森林 特征优选 季节动态 滨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方法的致密砂砾岩重力辅助气驱油微观机理
3
作者 杨柳 蔡嘉伟 +3 位作者 孔垂显 刘岩 姜晓宇 公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2,共13页
重力辅助气驱(GAGD)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采收率的注气开采方式,但对于具有强非均质特征的砂砾岩储层微观重力辅助气驱机理尚不清楚。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相场方法建立砂砾岩2D渗流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油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重力辅助气驱(GAGD)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采收率的注气开采方式,但对于具有强非均质特征的砂砾岩储层微观重力辅助气驱机理尚不清楚。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相场方法建立砂砾岩2D渗流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油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重力作用、非均质性、润湿性作用下的饱和度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非均质性的砂砾岩GAGD采收率预测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重力的存在可以提高油气界面的稳定性,但在经过不同尺寸孔喉时会出现不稳定的压力波动,并在较小孔喉中出现前缘后移现象。砂砾岩非均质性会加剧GAGD指进现象,降低注入速度有利于增大波及范围。油湿性砾石的增加会有助于原油克服毛细管力参与流动,使得更多狭窄孔隙中的残余油得以排出。基于重力数、Bond数、黏度比、非均质系数与GAGD采收率相关关系,构建了适用于预测致密砂砾岩孔隙尺度GAGD采收率的新无量纲数N_(G),为更大尺度的致密砂砾岩油藏的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非均质性 GAGD CO_(2) 相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学习者知识吸收能力的深度知识追踪模型
4
作者 李莉 周治 +1 位作者 段政 刘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8,共14页
知识追踪旨在根据学习者历史答题记录预测其未来的答题情况,并对知识掌握程度加以评估。现有的大多深度知识追踪方法未能有效利用数据集中多样的行为信息,且在区分不同学习者的作答收益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个融合... 知识追踪旨在根据学习者历史答题记录预测其未来的答题情况,并对知识掌握程度加以评估。现有的大多深度知识追踪方法未能有效利用数据集中多样的行为信息,且在区分不同学习者的作答收益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个融合学习者知识吸收能力的深度知识追踪模型(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Deep Knowledge Tracing,KADKT):首先,为了解决行为信息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将提取到的行为信息分为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利用显性行为计算题目的难度信息和学习者的作答水平(平均作答时间和平均尝试次数),隐性行为表示学习者历史学习某一知识的情况;然后,为了个性化计算学习者的作答收益,提出了一种融合难度和平均作答情况的知识吸收能力建模方法;其次,从知识点层面和交互层面分别计算学习者的作答收益,以捕捉知识点对作答收益的独立贡献;最后,设计了一个遗忘模块来模拟学习者的知识遗忘,全面地更新学习者知识状态的变化。在3个公开数据集(ASSISTments2009、ASSISTments2017和Junyi Academy)上,将KADKT模型与6个基准模型(DKT、DKVMN、SAKT、AKT、LPKT、LBKT)开展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KADKT模型在3个数据集上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优于所有基准模型,其中,与所有基准模型相比,KADKT模型在ASSISTments2009数据集上的AUC、ACC值分别提高了2.6%~10.61%、3.28%~7.93%,RMSE值下降了2.24%~6.52%。此外,消融实验验证了KADKT模型中各模块的有效性,可视化分析证明KADKT模型可以有效地追踪学习者知识状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追踪 教育数据挖掘 答题预测 学习行为 知识吸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熟度页岩干酪根中CO_(2)吸附与孔隙变形的耦合机理
5
作者 黄亮 田宝华 +6 位作者 徐侦耀 陈秋桔 冯鑫霓 朱海燕 杨琴 张润峰 王博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8,共9页
页岩干酪根中CO_(2)吸附会诱导孔隙变形,同时孔隙变形会影响干酪根吸附能力,CO_(2)吸附与孔隙变形的耦合特征和微观机理尚不明确。针对不同成熟度的干酪根,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开展了其在不同应变和压力条件下的CO_(2)吸附模拟;结合多孔介... 页岩干酪根中CO_(2)吸附会诱导孔隙变形,同时孔隙变形会影响干酪根吸附能力,CO_(2)吸附与孔隙变形的耦合特征和微观机理尚不明确。针对不同成熟度的干酪根,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开展了其在不同应变和压力条件下的CO_(2)吸附模拟;结合多孔介质力学理论确定了干酪根中CO_(2)吸附-孔隙变形耦合系数,并分析了吸附-变形耦合特征;联合干酪根孔隙结构和非键相互作用(包括静电力和范德华力),明确了CO_(2)吸附与孔隙变形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页岩干酪根中CO_(2)吸附与孔隙变形的耦合系数受干酪根成熟度影响,不能直接采用煤岩有机质中结果,干酪根吸附-变形能力随成熟度增加而降低。吸附-变形耦合系数在一定压力范围内(>2 MPa)可近似为常数,未成熟干酪根在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阶段的耦合系数存在明显差异。CO_(2)与干酪根的吸附作用以范德华力为主,其次为静电力。CO_(2)吸附使得干酪根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增加,孔径分布向更大尺寸偏移。研究结果揭示了页岩干酪根中CO_(2)吸附与孔隙变形的耦合特征及微观机理,可为页岩储层CO_(2)封存效果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干酪根 CO_(2)吸附 孔隙变形 耦合作用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rstenberg族与非自治动力系统中的敏感性
6
作者 曾眺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5,共5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非自治动力系统的敏感性问题,利用Furstenberg族研究了非自治动力系统中的初值敏感性和n-敏感性:给出了非自治动力系统是F-n-敏感的等价条件,证明了F-n-敏感性可以被因子映射所提升;证明了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X,f_(1,∞))... 为了进一步研究非自治动力系统的敏感性问题,利用Furstenberg族研究了非自治动力系统中的初值敏感性和n-敏感性:给出了非自治动力系统是F-n-敏感的等价条件,证明了F-n-敏感性可以被因子映射所提升;证明了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X,f_(1,∞)),其中X为局部连通空间以及F是一个Furstenberg族,如果该系统是F-敏感的,则也是完全弱F初值敏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治动力系统 Furstenberg族 敏感 n-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BP模型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雨 王君 +1 位作者 张萌萌 付建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以山东省交通运输领域为例,利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结合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碳排放驱动因素,采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构建了以人口、人均GDP等7类变量为输入层的PSO-BP神经网络组合预... 以山东省交通运输领域为例,利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结合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碳排放驱动因素,采用粒子群算法(PSO)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构建了以人口、人均GDP等7类变量为输入层的PSO-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对2023—2035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在3种情景下的CO_(2)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货运周转量、民用车保有量是山东省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促进因素,交通运输强度是抑制因素;PSO-BP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较好的拟合效果,预测结果与单一的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STIRPAT模型对比,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5.78%、2.00%和3.78%,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3.357×10^(6)、1.539×10^(6)、1.953×10^(6) t,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2.651×10^(6)、1.128×10^(6)、1.756×10^(6) t;预测期内,山东省交通运输CO_(2)排放量在低碳情景下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5.535×107 t,在基准情景和高碳情景下将保持增长趋势。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山东省应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广低碳出行方式,提升清洁能源应用比重,以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化、低碳化及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碳排放预测 STIRPAT模型 BP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性气藏注CO_(2)渗流机理
8
作者 张钰祥 闫海军 +5 位作者 位云生 曹正林 郭建林 罗瑜 叶礼友 钟俊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对比孔隙空间中注入不同介质驱替CH_(4)的提采效果、波及系数和驱替效率;对含束缚水状态不同岩性样品进行CO_(2)-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核磁共振设备评价注入CO_(2)前后气藏渗流能力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的黏度接近气态、密度接近液态,具有极高的渗流能力;与N_(2)和H_(2)O相比,CO_(2)扩散系数最高,CO_(2)对孔隙角隅处CH_(4)的微观波及系数最高、驱替效果最好,对应的CH_(4)采收率最高;CO_(2)-水-岩反应导致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致密化以及束缚水含量降低,其中碳酸盐岩样品反应最强烈、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增加,而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减少,最终含束缚水岩样渗透率由矿物沉淀程度以及束缚水饱和度降低程度共同决定。该研究为现场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注入CO_(2)先导试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GR 渗流机理 CO_(2)-水-岩反应 扩散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裂对储层渗透率的适应性研究
9
作者 杨兵 黄海 +5 位作者 王海柱 任倩倩 乔瑞宏 王斌 樊旭浩 张国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为探究超临界CO_(2)压裂对储层渗透率的适应性,采用不同渗透率(0.08~1.0 mD)致密砂岩岩样的超临界CO_(2)压裂实验结合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特征,并采用矿场尺度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与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 为探究超临界CO_(2)压裂对储层渗透率的适应性,采用不同渗透率(0.08~1.0 mD)致密砂岩岩样的超临界CO_(2)压裂实验结合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特征,并采用矿场尺度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与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可有效压裂渗透率在0.08~0.3 mD范围内的岩样,且随着渗透率增加,诱导裂缝复杂度降低,裂缝体积减小;当渗透率超过0.5 mD时,超临界CO_(2)无法实现岩石压裂,但水压裂仍可有效压裂,这主要归因于流体性质的差异。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实验结论,表明在矿场施工条件下,超临界CO_(2)可成功压裂不同渗透率储层,但压裂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储层渗透率增加(0.01~100 mD),裂缝半长、缝宽、缝高、分形维数及渗滤面积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而滤失量逐渐增加,导致压裂效果逐渐变差。超临界CO_(2)更适用于低渗透率储层改造,在施工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渗透性储层进行参数优化。该研究为超临界CO_(2)压裂非常规储层的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压裂 储层渗透率 裂缝特征 数值模拟 致密砂岩 非常规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CO_(2)多级压裂增强型地热系统取热数值模拟
10
作者 王高升 周一凡 +6 位作者 赵佳琳 宋先知 黄中伟 易俊琳 李爽 夏毫宾 郑铖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考虑裂缝内非达西渗流和局部非热平衡传热(LTNE)的基础上,构建了CO_(2)多级压裂EGS热-流-固耦合模型,并分析了复杂裂缝网络内渗流传热机制;对比不同裂缝网络条件下CO_(2)的多级压裂EGS取热效果,揭示了主裂缝、次级裂缝和天然裂缝在EG... 在考虑裂缝内非达西渗流和局部非热平衡传热(LTNE)的基础上,构建了CO_(2)多级压裂EGS热-流-固耦合模型,并分析了复杂裂缝网络内渗流传热机制;对比不同裂缝网络条件下CO_(2)的多级压裂EGS取热效果,揭示了主裂缝、次级裂缝和天然裂缝在EGS取热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了主裂缝条数、主裂缝开度、次级裂缝水平长度和天然裂缝渗透率等关键裂缝参数对EGS取热效果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裂缝网络中存在非达西渗流,特别是在主裂缝中尤为显著。与只考虑主裂缝和天然裂缝的算例相比,进一步考虑次级裂缝后,其累积能量增加80.36%;在忽略主裂缝和次级裂缝后,其累积能量减少64.58%,说明人工裂缝网络对强化取热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主裂缝条数对取热效果影响最显著,当次级裂缝直接相交时累积能量达到最高。该研究有望为EGS复杂裂缝网络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二氧化碳 多级压裂 复杂裂缝网络 裂缝参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快速测量的纹层页岩不同倾角裂缝扩展特征
11
作者 杨柳 余哲涵 +4 位作者 邓振龙 张记刚 鲁云辉 褚占宇 范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为了探究页岩层状结构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以及裂纹扩展速率与能量释放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对倾角为0°~90°的7组页岩半圆弯曲(SCB)样品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并利用超快脉冲激光观测技术捕捉了整个断裂过程。结果表明:随... 为了探究页岩层状结构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以及裂纹扩展速率与能量释放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对倾角为0°~90°的7组页岩半圆弯曲(SCB)样品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并利用超快脉冲激光观测技术捕捉了整个断裂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纹层倾角的增加,页岩样品的断裂峰值荷载和断裂韧性均显著降低;裂纹扩展行为可划分为2次偏转型、单次偏转型和未偏转型;能量释放率与裂纹扩展速率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且与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与Griffith最大能量释放率(MERR)准则建立的定量关系模型高度一致。在对称加载条件下,裂纹起始时未出现显著角度变化,这表明页岩裂纹扩展行为反映了能量释放率与断裂阻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随着纹层倾角的增加,总应变能、弹性应变能与能量释放率均降低,裂缝分形维数总体下降,裂缝变得更加光滑,这有助于降低样品的破坏难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纹层页岩 三点弯曲 断裂韧性 纹层角度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作用下页岩力学特性及破坏行为
12
作者 田港华 王海柱 +1 位作者 孙廉贺 王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9,共8页
为明确CO_(2)作用下页岩力学性质演化规律,对准噶尔盆地风城组页岩开展了CO_(2)-水-岩反应和单轴压缩实验,获取了应力-应变曲线、力学强度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压缩密实、弹性变形、塑性屈服和峰后破坏4个阶段,随CO... 为明确CO_(2)作用下页岩力学性质演化规律,对准噶尔盆地风城组页岩开展了CO_(2)-水-岩反应和单轴压缩实验,获取了应力-应变曲线、力学强度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压缩密实、弹性变形、塑性屈服和峰后破坏4个阶段,随CO_(2)浸泡时间增加,压缩密实段延长,峰后特征由“陡峭式”骤降转变为“台阶式”跌落。在CO_(2)的溶蚀和吸附作用下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下降,且劣化度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大。CO_(2)作用下,页岩破坏模式由脆性破坏向塑性破坏转变,裂缝复杂程度增加。页岩抗压强度降低有助于降低起裂压力、形成复杂缝网,提升压裂改造效果,但增加了CO_(2)泄露风险,影响CO_(2)封存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页岩储层前置CO_(2)压裂工艺设计和碳封存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超临界CO_(2) 单轴压缩 应力-应变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关联因素下电力系统源荷碳排放责任分配方案
13
作者 赵海锟 常喜强 +1 位作者 樊茂 田易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共10页
合理分配碳排放责任,在兼顾公平性的同时有效提升分摊结果的激励范围,对推动电力系统低碳化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多方碳排责任,在采用碳流追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负荷跟随特性并建立机组碳排评级系数,构建双向分摊因子,实现火电-负荷... 合理分配碳排放责任,在兼顾公平性的同时有效提升分摊结果的激励范围,对推动电力系统低碳化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多方碳排责任,在采用碳流追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负荷跟随特性并建立机组碳排评级系数,构建双向分摊因子,实现火电-负荷预估碳排的双向分摊,并根据出力偏差对应的碳排边际贡献量,采用Shapley值法,得到新能源机组的碳排责任量化结果。结果表明:对比固定系数法的分摊结果,考虑多关联要素的分配方案客观反映出个体的实际状况,明确了火电、负荷间的碳排贡献差异性,解决了新能源隐含碳排放难以准确计量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责任 电力系统 碳流追踪 双向分摊因子 SHAPLEY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队感知的多层视图自适应社区检测算法研究
14
作者 傅城州 胡苓芝 +2 位作者 蔡永铭 王昌栋 汤庸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4,共11页
针对目前社区检测方法忽略社交网络中本身所固有的群体信息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团队感知的多层视图自适应社区检测算法(Adapt-TaCD):首先,将用户交互信息定义为交互视图,将团队信息定义为团队视图,构建多层视图网络;然后,采用Jaccard... 针对目前社区检测方法忽略社交网络中本身所固有的群体信息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团队感知的多层视图自适应社区检测算法(Adapt-TaCD):首先,将用户交互信息定义为交互视图,将团队信息定义为团队视图,构建多层视图网络;然后,采用Jaccard相似度来度量节点跨视图一阶结构邻近性的一致性;最后,在新构建的多层视图网络基础上,采用模块度方法来挖掘社区结构,最终得到社区划分的最优解。另外,为验证算法性能,利用学者网原始社交网络数据构建了具有多维度关系特性的基准测试数据集(CDDS-SCHOLAT)。在CDDS-SCHOLAT数据集的NET-3K网络上进行了最优系统参数γ选取实验,确定γ=1.5为系统参数最优值。利用此最优值,将Adapt-TaCD算法与AP、Ncut、Louvain、NSA、VGAER算法在CDDS-SCHOLAT数据集中不同规模的网络上进行社区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Adapt-TaCD算法的ACC、NMI、ARI的标准差分别为0.0520、0.0099、0.0503,在不同规模的网络上检测结果较稳定;与AP、Ncut、Louvain、NSA、VGAER算法相比,Adapt-TaCD算法的ACC、NMI、ARI值分别平均提高了0.36、0.38、0.39;Adapt-TaCD算法在效率方面表现较优,在节点数为10000的网络上的运行时间仅为30.25 s。研究证明,Adapt-TaCD算法在准确性、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上均具有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大规模多层关系网络的社区发现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感知 社区检测 多层视图 学者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特征匹配和混合对比学习的无监督行人重识别
15
作者 王剑莹 康致武 +4 位作者 李百成 张翊 聂瑞华 余宝贤 张涵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3,共9页
无监督行人重识别(Unsupervised Person Re-Identification,UPR)技术在安防工程和智慧城市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很多UPR算法在特征提取上忽略了局部特征匹配和空间位置特征信息,在伪标签聚类过程中可能丢弃大量未聚类样本... 无监督行人重识别(Unsupervised Person Re-Identification,UPR)技术在安防工程和智慧城市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很多UPR算法在特征提取上忽略了局部特征匹配和空间位置特征信息,在伪标签聚类过程中可能丢弃大量未聚类样本。为克服上述缺点,文章提出基于局部特征匹配和混合对比学习的无监督行人重识别方法(LHFC):首先,针对网络不能提取不同空间位置特征信息的问题,在特征提取的骨干网络ResNet50中引入了自相似的非局域注意力机制(Non-local);针对局部特征不匹配的问题,设计了局部特征匹配模块(Aligned),在学习图像相似度的同时考虑了人体结构的匹配;最后,针对训练过程中丢弃未聚类样本从而导致提取特征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聚类级与实例级混合存储器(HCL),以存储聚类级身份特征和离群点实例特征。为验证模型性能的有效性,在2个公开数据集(Market-1501、DukeMTMC-ReID)上与现有的12种无监督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为探讨Non-local、Aligned、HCL对模型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消融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LHFC方法在Market-1501、DukeMTMC-ReID数据集上的mAP指标分别达到了84.4%、71.5%,相对于12种对比方法中表现最好的CACL方法,指标分别提高了3.5%、1.9%。消融实验结果表明Non-local、Aligned、HCL可以提高指标精度:在ResNet50中引入Non-local有利于提取更多有用的行人特征信息,从而更好地标注局部特征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Aligned模块可以有效融合相对应的人体结构信息;HCL可以减少训练后期伪标签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监督行人重识别 对比学习 注意力机制 局部特征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神经网络的污水处理软测量建模方法
16
作者 骆雪汇 孙悦 +1 位作者 曾泰山 刘乙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2,共9页
软测量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间接测量难以直接获取的关键参数,可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关键出水指标难以测量的问题。然而,传统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在应对污水处理软测量场景中日益复杂多样的数据时,由于模型结构过度稠密化,容易引发过... 软测量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间接测量难以直接获取的关键参数,可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关键出水指标难以测量的问题。然而,传统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在应对污水处理软测量场景中日益复杂多样的数据时,由于模型结构过度稠密化,容易引发过拟合现象,导致模型的预测精度降低,泛化能力削弱。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模型(SPNN)。该模型融合正则化稀疏性约束与周期性剪枝策略,降低网络中非零参数数量,以构建更为简洁且高效的模型结构;结合特征选择与数据标准化等预处理手段,进一步增强模型的预测性能和泛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污水处理数据集(UCI污水数据集)上,相较于偏最小二乘(PLS)、支持向量机(SVM)、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深度神经网络(DNN),SPNN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降低。具体而言,与最优对比模型LSTM相比,SPNN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下降了88.87%,平均绝对误差(MAE)降低了75.82%,决定系数(R 2)提高了6.29%,验证了其在复杂污水数据建模中的准确性与鲁棒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神经网络 正则化 剪枝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碱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性能及机理
17
作者 李文豪 周新涛 +2 位作者 罗中秋 阎崔蓉 赵世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利用钢渣的高碱特性,将其磨粉后得到钢渣粉(SSP)。以SSP作为廉价碱源,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结果表明:在SSP/PMS体系中,50 mg/L的TC去除率高达93.64%,连续4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超过80%的TC。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对... 利用钢渣的高碱特性,将其磨粉后得到钢渣粉(SSP)。以SSP作为廉价碱源,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盐酸四环素(TC)。结果表明:在SSP/PMS体系中,50 mg/L的TC去除率高达93.64%,连续4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超过80%的TC。无机阴离子和腐殖酸对体系性能影响较小。SSP/PMS体系不仅对TC有优异的去除效果,还对亚甲基蓝、刚果红等常见有机染料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分析表明:体系中主要生成的活性氧为超氧自由基(·O_(2)^(-))和单线态氧(^(1)O_(2))。TC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去甲基、脱羟基、羟基化和脱酰胺等反应。该研究为钢渣的高效利用和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过硫酸盐活化 盐酸四环素降解 碱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岸CO_(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与源汇匹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滕莹 李佳洁 +5 位作者 刘颖 陈奕淇 王朋飞 高天 孔骥 李国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全面综述了离岸CO_(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评价与源汇匹配研究的现阶段进展。首先分析离岸CO_(2)封存的潜在储层与地质条件,重点讨论我国近海主要沉积盆地的封存适宜性及其封存量的计算方法;其次介绍源汇匹配的基本原理,并总结国内外的相... 全面综述了离岸CO_(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评价与源汇匹配研究的现阶段进展。首先分析离岸CO_(2)封存的潜在储层与地质条件,重点讨论我国近海主要沉积盆地的封存适宜性及其封存量的计算方法;其次介绍源汇匹配的基本原理,并总结国内外的相关实践案例与源汇匹配方案;最后强调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完善地质数据与评价体系,优化跨区域碳源与碳汇匹配策略,并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推动离岸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离岸CO_(2)地质封存 适宜性评价 源汇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作为垫气的气藏型储气库工作气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秦佳正 邱帅 +2 位作者 乔宇 汤勇 何佑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枯竭气藏改建为储气库是实现天然气供需平衡的重要策略。CO_(2)作为储气库的垫气,可以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优势。为提高该类型储气库工作气量评价的效率与准确性,分析了CO_(2)作为垫气的枯竭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建库模式。基... 枯竭气藏改建为储气库是实现天然气供需平衡的重要策略。CO_(2)作为储气库的垫气,可以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优势。为提高该类型储气库工作气量评价的效率与准确性,分析了CO_(2)作为垫气的枯竭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建库模式。基于气藏物质平衡原理,考虑CO_(2)与CH_(4)在地层水中的溶解以及水体的影响,建立了该类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评价模型,并对水体倍数、束缚水饱和度、地层温度等因素对储气库工作气量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体倍数、原始地层压力、束缚水饱和度和地层温度与储气库工作气量呈正相关,而气藏废弃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垫气注入量则呈负相关。垫气注入量对储气库工作气量的影响最显著,相关性系数达到-0.7773;水体倍数的影响次之,相关性系数为0.4596;地层温度对储气库工作气量的影响最弱,相关性系数仅为0.0027。研究成果为未来更多枯竭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工作气量设计与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CO_(2)作垫气 枯竭气藏 物质平衡 工作气量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能源混合条件下城市交叉口的交通碳排放
20
作者 张东明 李海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5,共10页
以城市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交通运行状况与新能源车占比2个关键因素,基于微观交通仿真技术构建交通需求模型,分析其对交叉口碳排放量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口碳排放量主要取决于燃油车流量及其单位碳排放强度,后者与交通运行... 以城市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交通运行状况与新能源车占比2个关键因素,基于微观交通仿真技术构建交通需求模型,分析其对交叉口碳排放量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口碳排放量主要取决于燃油车流量及其单位碳排放强度,后者与交通运行状况直接相关。当新能源车作为燃油车替代需求时,通过降低燃油车占比可有效减少碳排放;作为新增需求时,会加剧交通拥堵,导致单位燃油车碳排放强度上升。机理研究表明:在通行顺畅状态下,碳排放量与燃油车数量呈线性关系;而在拥堵状态下,二者关系则转变为指数关系。交通运行状况每降低一个等级,单位燃油车碳排放强度增幅达15%~60%,其中从轻微拥堵向中度拥堵过渡时增幅最为显著,当达到严重拥堵状态时,增幅可达80%~90%。本研究为预测与评估城市交叉口及路网碳排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实施精准化交通需求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碳排放 微观交通仿真 交叉口 交通运行状况 新能源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