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兴超 田芳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0,207,共12页
以80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投入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短视频成瘾负向预测学业成绩;大学生学习投入在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 以80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投入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短视频成瘾负向预测学业成绩;大学生学习投入在短视频成瘾与学业成绩之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即大学生短视频成瘾导致学习投入减少,进而引起学业成绩下降;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调节了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即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在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群体中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成瘾 学业成绩 学习投入 学业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创新——基于利益补偿目标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广辉 崔疏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6,207,共17页
以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实现对现有纵向补偿机制的补充和延伸,是助力主产区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而厘清补偿目标是构建横向补偿机制的前提。从政策形成的历史逻辑来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两个积极性... 以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实现对现有纵向补偿机制的补充和延伸,是助力主产区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而厘清补偿目标是构建横向补偿机制的前提。从政策形成的历史逻辑来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两个积极性”和促进“产销协作”,其内在逻辑是解决央地在粮食产销事务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然而,现有以中央转移支付为主的补偿政策无法有效解决上述难题。针对现有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应构建以基金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为主要载体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内生性补偿、外生性补偿、产业链建设、供应链建设和产销市场建设五方面协同发力,实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补偿 横向补偿 产销协作 种粮积极性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关键节点数字供应链建设对上下游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冬林 刘甫钧 丁文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54,207,208,共21页
基于200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网络,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作自然实验,探讨关键节点数字供应链建设如何影响上下游供应链韧性,发现:关键节点的数字供应链建设通过促进上下游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上下游供应链环境,提升... 基于200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网络,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作自然实验,探讨关键节点数字供应链建设如何影响上下游供应链韧性,发现:关键节点的数字供应链建设通过促进上下游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上下游供应链环境,提升了上下游供应链韧性。调节机制显示,关键节点数字供应链建设对上下游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会受到节点供应链网络依赖性、稳定性和连通性的调节。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科技、数字空间位置较高、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中,以及那些地理位置靠近关键节点、位于虚拟集聚程度大和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中,关键节点的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对提升上下游供应链韧性的效果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政策不仅能够通过扩散效应惠及更广泛的供应链网络,还能够通过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整个供应链网络的韧性。由此,为增强整个供应链网络的韧性,应加强关键节点的数字供应链建设,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供应链网络惠及更广泛的企业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供应链 供应链韧性 数字化转型 关键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热词“xx搭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世坚 张丽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0,207,共11页
从2023年起,“搭子型”浅社交风靡全网,成为当代青年人最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网络热词“xx搭子”,如“运动搭子”“饭搭子”“学习搭子”等,表示专门针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一致的生活诉求和兴趣爱好而临时组成的伙伴关系。它... 从2023年起,“搭子型”浅社交风靡全网,成为当代青年人最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网络热词“xx搭子”,如“运动搭子”“饭搭子”“学习搭子”等,表示专门针对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一致的生活诉求和兴趣爱好而临时组成的伙伴关系。它映射出一种社会现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疲于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又有着身份认同、探索新的情感体验和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以“xx搭子”为对象,从结构特征、语义来源、流行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是:“xx搭子”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形式简单,语义明确;修饰语“xx”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名词或形容词,其涵盖范围广泛,使得“xx搭子”这一语言构式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现代社会赋予了“搭子”以新的内涵,“xx搭子”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开始从“以关系为主”转向“以事为主”的重要表现,它的兴起与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传播特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x搭子” 构式语法 语言经济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与体系构建
5
作者 莫雷 陈友芳 +4 位作者 张卫 李盛兵 张学波 马早明 王瑞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7,206,共18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观点,根据人类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本质,本文系统构建了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本源性学习理论”与“本源性教学理论”两大相互贯通的模块。本源性学习理论提出了联结性学习与...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观点,根据人类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本质,本文系统构建了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本源性学习理论”与“本源性教学理论”两大相互贯通的模块。本源性学习理论提出了联结性学习与运算性学习、联结性机能与运算性机能两对基本范畴,解答了个体学习的本质问题,以及个体学习机能的形成问题,建立了创新性的学习双机制理论。基于学习双机制理论构建的本源性教学理论,本文重点解答学校学科教学应该“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提出了“优选式全程重复”人类知识生产过程与“前瞻性全面继承”人类经验的基本理念,整合了多种教学理论派别,构建了独具创新性的学科教学理论。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话语体系的学与教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本源性学习理论 本源性教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意义概念的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上下和重量的证据
6
作者 丁凤琴 赵雨萌 张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9,207,共15页
人们常使用“生命是伟大的”“生命至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词句对生命意义概念进行加工和理解。然而,生命意义概念与大小、上下和重量等具身感知是否存在隐喻联结尚未可知。基于具身隐喻视角探讨生命意义概念的... 人们常使用“生命是伟大的”“生命至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词句对生命意义概念进行加工和理解。然而,生命意义概念与大小、上下和重量等具身感知是否存在隐喻联结尚未可知。基于具身隐喻视角探讨生命意义概念的隐喻表征。实验1和实验2均采用空间Stroop启动范式分别探讨大小、上下和生命意义概念之间的隐喻表征,实验3采用天平范式探讨重量和生命意义概念之间的隐喻表征。结果表明,大小、上下和重量与生命意义概念之间均存在隐喻表征,且存在隐喻一致性效应。理论上,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实践上,有助于为生命意义具身认知提供参考价值,也为个体生命教育干预提供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义 概念隐喻 大小隐喻 上下隐喻 重量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潜在困境和纾解策略——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7
作者 朱珂 张瑾 张斌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4,207,共15页
ChatGPT正在开拓人机交互的新领域,引发人机协同共生教育生态的重大变革。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批判分析ChatGPT的语言特征,厘清智能技术遮蔽在语言表征下的“类人理解力”,并以此为焦点分析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 ChatGPT正在开拓人机交互的新领域,引发人机协同共生教育生态的重大变革。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批判分析ChatGPT的语言特征,厘清智能技术遮蔽在语言表征下的“类人理解力”,并以此为焦点分析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潜在困境和纾解策略。在潜在困境下,ChatGPT变革教育生态的“并联共生”模式为:教育主体以是否确知交往对象的身份为基准,派生出顺应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双轨制路径,并以“人类移情”赋能“机器理解”为枢纽,疏通工具行为通往交往行为的渠道。与此同时,工具行为存在次第引发教育生态“阻隔”“疏离”“价值异化”“道德弱化”甚至“系统失衡”等危机的可能性。满足理想的“人机共生”交往条件、构建多模态开放系统、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技术伦理规范等应对策略可以纾解工具行为引发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教育生态 工具行为 交往行为 “人机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实质性绿色创新还是漂绿?——基于公益诉讼试点的证据
8
作者 李胜兰 童瑞 才国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35,207,共22页
研究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对于探索和实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地方检察机关—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以环境公益诉讼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 研究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对于探索和实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地方检察机关—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以环境公益诉讼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环境公益诉讼政策实施前后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演化路径以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发现:环境公益诉讼有效促进了企业进行实质性绿色创新,并体现在企业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和漂绿行为减少;环境公益诉讼主要通过加强地区环境监管、抑制政企合谋和改善地区法治环境来推动企业进行实质性绿色创新;环境公益诉讼主要促进了国有企业、较高公众环境关注度地区的企业以及竞争型市场结构的企业的实质性绿色创新。这为全面理解环境公益诉讼作用的微观机理和差异化效果以及完善环境司法制度从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司法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 绿色创新 漂绿 企业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标志保护与管理的中国探索——基于两套话语体系的演化与创新
9
作者 全世文 张慧云 魏后凯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3,205,共16页
地理标志保护对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设计主要基于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乡村发展两种话语体系展开。系统梳理两种话语体系的研究范式,并对其兼容性进... 地理标志保护对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设计主要基于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乡村发展两种话语体系展开。系统梳理两种话语体系的研究范式,并对其兼容性进行分析,发现两种话语体系的根本差异并不在于保护模式不同,而在于保护理念不同。知识产权话语体系中的不同保护模式总体上都侧重于消极保护理念;乡村发展话语体系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则更侧重于积极保护理念。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与管理的制度设计不应局限于保护模式之争,而应更多地关注保护理念差异及其实践意义,从国情出发,兼顾两种保护理念,建立地理标志多部门协作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 特色农产品 知识产权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作物保险风险保障的现状、挑战与思考——基于CRRS数据的调查分析
10
作者 董翀 邓晗 孙同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72,208,共17页
粮食作物保险扩面提标是近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对粮食作物保险风险保障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粮食作物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仍待拓展,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是粮食种植户参保积极性低的重... 粮食作物保险扩面提标是近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对粮食作物保险风险保障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粮食作物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仍待拓展,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是粮食种植户参保积极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保险服务可得性差是粮食作物保险有效供给不足的关键问题,且粮食作物保险保额的提升并不必然意味着保障水平的提升,承保理赔不精准可能导致高保障保险不能有效引导规模经营。因此,应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风险保障体系,建立有效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农业保险市场多元发展机制;激发农业保险体系创新力,改善粮食作物保险的可得性;优化农业保险行业生态,促进构建多元参与的粮食产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破除阻碍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的制度和技术障碍,促进农业保险行业提升承保理赔精准度,切实提升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粮食作物保险 完全成本保险 风险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化雨百年间——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百年发展史论
11
作者 郭英剑 宋晓涵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8,206,共14页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的繁荣期,以及2010年以来的创新期。回顾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译介路径、研究重心与代表作家,分析不同时期的知识建构与文化关切,可揭示其整体嬗变轨迹。将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演进放入“建构中国特色美国文学知识体系”的时代图景中,探讨其转型逻辑与经验意义,可为当下与未来的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创期 发展期 繁荣期 创新期 中国特色美国文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兮”字之用:《诗》《骚》传承与楚辞可歌的重新审察
12
作者 易闻晓 王玉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4,206,共12页
人们以楚辞用“兮”为其造语特点并显可歌,且指承《诗》用“兮”;但《诗》《骚》并《老子》率多用为语气助词,同于虚字之用,即使在楚歌并他方之歌亦然。盖歌以言为本,语气助词与歌唱泛声合一而不可分割,不可独论泛声。“兮”为语气助词... 人们以楚辞用“兮”为其造语特点并显可歌,且指承《诗》用“兮”;但《诗》《骚》并《老子》率多用为语气助词,同于虚字之用,即使在楚歌并他方之歌亦然。盖歌以言为本,语气助词与歌唱泛声合一而不可分割,不可独论泛声。“兮”为语气助词及其在《诗》《骚》《老子》及楚歌、楚辞之用的普遍性是不可或缺的考察资源,单论楚辞“兮”字可歌及其承《诗》的推断不免狭迫。而指楚辞可歌,特承楚歌徒讴而近于口诵,不可比于《诗》篇分章合乐、重章叠句并其合于乐、舞的国家礼乐呈现。而如徒歌《离骚》《天问》等长篇巨制,也由于缺乏元代套曲那样的乐曲系统相配,却只能是不断重复简单旋律的孤独沉吟,这也断非可能。实际上,屈《骚》楚辞只是凭借楚歌的造语感觉所制,虽可指为受到楚歌影响,但非歌辞之制,不有已歌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离骚 楚辞 可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深化改革、资源配置效率与新质生产力
13
作者 韩建雨 许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76,208,共23页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基于2012-202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渗透维度新质...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基于2012-202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渗透维度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资源配置,间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且健康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发展阶段、地理区位、教育水平和新质生产力水平方面存在异质性,在改革加速期、东部地区、胡焕庸线沿线及东南区域、高教育水平和高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样本中,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效果更为显著。未来,应以更大力度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充分合理发挥资源配置优化的中介作用和营商环境优化的调节作用,为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 资源配置效率 营商环境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就“有教养的人”:重温理查德·彼得斯的自由教育哲学
14
作者 王占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100,206,207,共15页
关于受教育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乃是标定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学的核心命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秉承柏拉图有关培养“自由人”的理性教育传统,通过有效区分作为理... 关于受教育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乃是标定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学的核心命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秉承柏拉图有关培养“自由人”的理性教育传统,通过有效区分作为理想结果的“教育”与指向却又并不必然导致这一结果的“被教授”或“接受课程训练”等“有关教育活动”,将“教育”确立为一种衡量和判断教-学活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价值标准。进而,他又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非工具价值和无限性出发,为作为教育理想结果的“有教养的人”开创性地制定了三项价值标准:一是面向事物内在价值而非实用目的的自主学习态度;二是一切求真活动所必备的辨别力和理解力;三是超越专业训练的整体性人格的和谐。由此,彼得斯认为,从一个处于无限发展中“有教养的人”的育人理想出发,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鼓励人们忽视那种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观,欣然接受人们各种不同程度的理解方式。是否拥有这种健全的理解力,不仅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标志,也决定了一个人对人类生活普遍条件的一般信念、态度和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彼得斯 有教养的人 自由人 非工具价值 自由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庐山之行及其“不悟”
15
作者 伍晓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206,共13页
元丰七年的庐山之游,是苏轼生命中难得的放空之旅。他带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图而来,做好止观的心理准备,却被沿途的风景搅动了诗兴。他的《赠东林总老》诗是对“无情说法”公案的回应,也是交给东林常总的参禅答卷。该诗当时未得到常总... 元丰七年的庐山之游,是苏轼生命中难得的放空之旅。他带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图而来,做好止观的心理准备,却被沿途的风景搅动了诗兴。他的《赠东林总老》诗是对“无情说法”公案的回应,也是交给东林常总的参禅答卷。该诗当时未得到常总禅师的印可;到了南宋,因其体现了诗人对好山好水的拣择,有悖佛教“色空不二”之旨,受到禅林的批评。在《题西林壁》中,苏轼承认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全情投入了“此山”代表的生活世界。这是佛禅意义上的“不悟”,却是诗人的自我觉知、自我确认。《题西林壁》而非《赠东林总老》才是苏轼“本来面目”的真正答卷。这次庐山之行,苏轼没有“悟”禅,却“悟”了自己的真面目。审美而非禅悟,才是苏轼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庐山 东林常总 无情说法 本来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
16
作者 王泽龙 薛雅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8,205,共15页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具有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动的语言艺术,是抗战诗歌十分流行的“行动诗”,将诗歌从私人书写的“视觉文本”转化为群体共享的“视听事件”;诗人在流动与战地行走中,以具身化经验书写民族抗战,体现了文学实践与民族救亡之间的深层互动。抗战诗歌以最大限度的声音感召力达成战争动员,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开放的力量型节奏,建构了文化抗战的大众声音诗学。在全球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变局时代,诗歌政治话语与修辞特征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政治的诗学 行动的诗学 声音的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业活跃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市的证据
17
作者 薄文广 严梁轲 梁师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77,208,共20页
近些年,发展迅猛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市数据,深入分析创业活跃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异质性、非线性、空间溢出、调节效应等细分特征,发现创业活跃度提升能显著促进数字经济... 近些年,发展迅猛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市数据,深入分析创业活跃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异质性、非线性、空间溢出、调节效应等细分特征,发现创业活跃度提升能显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出边际影响递减的非线性、在内陆地区和非农行业更明显的异质性以及正向空间溢出性。知识产权保护与财政分权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财政分权程度越大,创业活跃度正向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作用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活跃度 数字经济 知识产权保护 财政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的组织法定位与裁判进路
18
作者 冉克平 曹蔚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208,共14页
公司社会责任的目标实现不仅依靠私法体系内部的规范协同,还需要社会法与公法的介入,故应当在整体法秩序中检视《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的功能定位。界定《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的组织法属性,有助于彰显条款个性价值,明确其调整经营者决... 公司社会责任的目标实现不仅依靠私法体系内部的规范协同,还需要社会法与公法的介入,故应当在整体法秩序中检视《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的功能定位。界定《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的组织法属性,有助于彰显条款个性价值,明确其调整经营者决策行为的功能,否则易造成裁判理念化或泛化。工具型利益相关者主义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视为实现股东利益的手段,并未改变股东利益至上的基本假设。沿此逻辑,《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难以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裁判规范。在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义框架下,公司可以通过章程设定社会责任目的,以内部治理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义体现了对私人意思自治和商人理性精神的尊重,符合我国公益类国家出资公司的特殊目的。如公司设定了社会责任目的,那么《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应被视为对公司经营者的强制性要求,社会责任目的成为公司利益的构成部分。法院可以依据信义义务规范向公司经营者问责,从而使《公司法》社会责任条款成为具备约束力的裁判规范,确保承诺不流于形式,并防止法院过度介入商业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主义 信义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文集在江户初期的刊行与“一般性知识”的下沉——贝原益轩编选《朱子文范》的成书与特色
19
作者 卞东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4,206,共16页
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家贝原益轩所编的《朱子文范》是日本最早的朱子文章选集,对于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贝原益轩著作讲究通俗易懂,《朱子文范》以文选的形式普及朱子思想,有助于朱子学成为江户时代的“一般性知识”。《... 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家贝原益轩所编的《朱子文范》是日本最早的朱子文章选集,对于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贝原益轩著作讲究通俗易懂,《朱子文范》以文选的形式普及朱子思想,有助于朱子学成为江户时代的“一般性知识”。《朱子文范》的编选也是对当时反朱子学的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古学派”的回应。《朱子文范》选文七十篇,涉及朱子文章中多种文类,尤其注重朱子思想性文章,又多选入朱子有关读书修身的论述。从东亚汉文学史来看,朝鲜学者也编选了《朱子文录》《朱文酌海》《朱文抄选》《朱子会选》等朱熹文章选本,选文与《朱子文范》多有重合之处,体现出东亚学者对朱子文章阅读与欣赏的相同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原益轩 《朱子文范》 朱子文选 日本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性研究的形塑:认识历程、价值选择与实践旨趣
20
作者 王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204,208,共16页
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蕴含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通过对多种社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质性研究的知识图景和研究规范得以形塑。在认识论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面对客观本质和非客观本质的不同本体... 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蕴含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通过对多种社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质性研究的知识图景和研究规范得以形塑。在认识论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面对客观本质和非客观本质的不同本体论前提,先后形成了以发现、非理性参与、意向性获得和自我建构为核心的不同获知方式;在与社会运动和社会理论的密切联系中,质性研究表现出关注微观群体、注重个体体验、解构权威、追求解放的价值偏好;在实践层面,质性研究体现出经验取向、情境分析和建构实质理论的规范性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 认识历程 价值选择 实践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