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9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26
1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1,共14页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较低,粮食主销区粮食体系韧性较高;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分维度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风险抵抗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空间集聚程度逐渐降低。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但极化效应较弱;相邻地区空间滞后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本地区向上转移的概率。中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组间差异及超变密度是粮食体系韧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体系韧性 创新转型能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叠加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19
2
作者 谭砚文 杨世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受地缘冲突、极端气候、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市场不稳定性显著增强。一方面,印度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陆续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以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下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引发新... 受地缘冲突、极端气候、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市场不稳定性显著增强。一方面,印度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陆续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以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下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引发新一轮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冲击我国粮食进口国际供应链。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进一步优化饲料粮生产结构,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率,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中国粮企布局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并加大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国际供应链 生产结构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治理下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效应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岳 张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5,共13页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兼顾“发展”与“共享”的双重目标,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支撑。以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具有收入增长效应,能有效提升其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兼顾“发展”与“共享”的双重目标,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支撑。以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具有收入增长效应,能有效提升其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目标。分位数回归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结果均表明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具有收入分配效应,能够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共享”目标。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将显著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同时,数字治理参与对具有较低社会资本群体的收入赋能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理 乡村数字化 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嵌入、资源获取与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练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将互联网思维纳入互联网嵌入变量,依据江西、河南和安徽512户新农人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考察了互联网嵌入对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源获取在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 将互联网思维纳入互联网嵌入变量,依据江西、河南和安徽512户新农人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考察了互联网嵌入对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源获取在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嵌入显著提升了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同时扩大了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差距;相对于返乡创业农民工和本土农业创业者,互联网嵌入对返乡创业大学生和跨界创业者创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相对于非新型经营主体,互联网嵌入对新型经营主体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机制结果分析显示:互联网嵌入有利于提升新农人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政策资源,进而提高其创业成长绩效。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新农人互联网嵌入水平,提升其互联网的资源获取能力,增强互联网嵌入对创业成长绩效的作用,同时采取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强对弱势新农人支持力度,促进新农人创业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人 农民工 返乡创业 互联网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桂文 王耀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7,共17页
将农民工市民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农民工城市融入工资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基础上,基于2009—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 将农民工市民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农民工城市融入工资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基础上,基于2009—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够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分区域看,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现代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作用渠道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 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8
6
作者 田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从联结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不同联结导向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逻辑。研究揭示了4种不同的联结类型及其治理机制:类型A(能力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强...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从联结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不同联结导向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逻辑。研究揭示了4种不同的联结类型及其治理机制:类型A(能力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强调市场机制在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中的作用;类型B(能力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类型C(权利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侧重于市场化方式激活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红利,保障小农户生计权利;类型D(权利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则采用行政主导方式强化小农户生计权利保障。同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以巩固拓展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为契机,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联结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合作经营与可持续生计的协同制度体系。但是,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必须有效防范因生计能力不足和生计权利缺失导致的经营效能低下及其衍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持续生计 联结导向 治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角下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彭建仿 黄世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92,共16页
采用熵权法测度数字技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以考察数字技术何以影响粮食单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从... 采用熵权法测度数字技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以考察数字技术何以影响粮食单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从异质性来看,数字技术在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单产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田间管理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渠道,农业经营规模在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技术作用于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存在农村教育水平门槛。拓展分析表明,农业现代化政策有助于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数字技术 粮食单产 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脱贫的治贫理念与策略 被引量:8
8
作者 贺立龙 陈向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针对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实践,梳理与借鉴国际上可持续脱贫相关文献,从脱贫韧性、层次(质量)、内生可持续性3个方面,建构了可持续脱贫的概念框架,通过阐释其本质涵义及影响因素,进一步阐明实现可持续脱贫对我... 针对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实践,梳理与借鉴国际上可持续脱贫相关文献,从脱贫韧性、层次(质量)、内生可持续性3个方面,建构了可持续脱贫的概念框架,通过阐释其本质涵义及影响因素,进一步阐明实现可持续脱贫对我国过渡期巩固脱贫及过渡期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及策略。可持续脱贫体现为一种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状态,是韧性脱贫、全面高层次脱贫、内生可持续脱贫的概念集成。我国应尽快确立可持续脱贫的治贫理念与策略,将之贯穿于过渡期及过渡期后巩固脱贫、推进共富全过程,研究构建过渡期后常态帮扶与内生发展耦合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并致力于开创可持续脱贫中国范式,为全球可持续减贫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可持续脱贫 脱贫韧性 内生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赋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晓阳 王文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7,共13页
选取2011—2021年数字金融发展指数、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以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 选取2011—2021年数字金融发展指数、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以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通过调节效应均显著强化了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市场化进程在数字金融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中存在中介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产品 出口质量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转移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福生 蔡林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4,共11页
在测度粮食生产韧性的基础上,利用2008—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机制验证... 在测度粮食生产韧性的基础上,利用2008—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能显著提升粮食生产韧性。机制验证发现,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主要通过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粮食主产区和地形起伏较小的北方地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据此,应鼓励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建立并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种粮收益上升,以有效提升粮食增产、提质与增效的内源动力和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劳动力转移 粮食生产韧性 种粮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参与与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浩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4,共10页
农民民主参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检验公众参与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公众参与拉近政民距离和强化政民互动,提升了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从公众参与有效性看,... 农民民主参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检验公众参与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公众参与拉近政民距离和强化政民互动,提升了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从公众参与有效性看,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的有效性均对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质量评价起积极正向影响,其中“参与结果是否有效”的促进作用更大;从公众参与便利性看,畅通农村居民“建言献策”渠道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凸现农民主体地位,构建“人民满意”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参与生态;完善参与反馈机制和拓宽参与渠道;“因类制宜”提高农民参与素养和参与能力;加强农村数字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网络参与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公共服务质量 公众参与 农村居民 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化管理对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雪峰 丁一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加强网格化管理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2018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网格化管理对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网格化管理显著提高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意愿,并且该结论在经... 加强网格化管理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2018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网格化管理对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网格化管理显著提高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意愿,并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网格化管理能够通过强化以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积累,从而缓解劳动力外流所带来的社会资本流失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村民的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进一步讨论发现,网格员队伍的专职化建设能够提高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效果。村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网格化管理在人口规模较小和有社会组织的村庄,能够对村民的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发挥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公共事务治理 社会资本 集体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与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华帅 马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62,共15页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探讨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乡村发展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及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均提升了农村...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探讨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乡村发展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及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均提升了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边际效应最小。第二,数字乡村发展通过助力乡村经济、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第三,数字乡村发展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效应在农村老年人性别、学历、村庄地理位置和村庄地势四个方面存在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治理、乡村生活和乡村经济,以提升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中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发展 农村老年人健康 积极老龄化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与逻辑 被引量:5
14
作者 曾凡军 王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基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探寻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融合共生”特质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构建了双中心意义的城乡关系。通过解构城乡发展中政... 基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探寻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融合共生”特质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构建了双中心意义的城乡关系。通过解构城乡发展中政策赋值、组织赋权、技术赋智的实践过程,发现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表现为城乡结构一体化、要素均衡流动和功能差异化互补,并呈现了价值理性、结果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再生产过程。在逆差序理念、双中心发展与数字红利扩散的逻辑取向下,城乡关系转型的价值观从差序向逆差序转变,成效观从极化发展向合作生产转型,方法观从效率增利向效益共享转换,既建构了稳定有序的城乡关系秩序,亦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更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现代化转型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决策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白仲林 李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2,共13页
通过建立静态离散博弈模型,并在可观测决策结果为参与者博弈均衡的假设下,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的样本数据,对数字时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决策进行机理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决策不仅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润最... 通过建立静态离散博弈模型,并在可观测决策结果为参与者博弈均衡的假设下,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的样本数据,对数字时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决策进行机理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决策不仅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润最大化的经济选择,更是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均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驱动了专业农户的市场进入决策,但市场进入壁垒呈现明显的正向规模性偏好;在数字时代,潜在进入者间的“数字鸿沟”制约了服务市场发展中数字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展过程中,应以数字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重点,发展服务市场“金融”功能,提升服务主体数字化素养,营造服务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形成服务供需均衡、政策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 决策机制 博弈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纳性规制: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中的基层政府行为模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5,共13页
在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向以集体土地和物业出租为主要形式的租赁型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针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行为模式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场景变迁,提出“吸纳性规制”概念,用以分析基层政府主导集体资产经... 在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向以集体土地和物业出租为主要形式的租赁型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针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行为模式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场景变迁,提出“吸纳性规制”概念,用以分析基层政府主导集体资产经营的政策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基层政府一方面完善集体资产持有、交易、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规则,持续推动行政监管扩容;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组织支配和集体资产代管,完成对集体资产经营权的接收。二者构成了吸纳性规制的不同实践层次,展现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延展与行政系统的职能扩充。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注重寻求“合法性策略”与“实质性目标”之间的平衡,将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经济绩效作为获致集体资产经营主导权的重要基础。吸纳性规制具有促进集体经济规范运行、提高集体收益的积极功能,但是也可能带给基层政府更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介入集体产权纠纷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资产经营 吸纳性规制 基层政府 组织支配 资产代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国际贸易新格局形成中的中国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启泉 喻美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93,共16页
与2000年相比,2021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集中度和国别集中度双双下降,发展中经济体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实证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21年,中国是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对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增量的贡献... 与2000年相比,2021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集中度和国别集中度双双下降,发展中经济体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实证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21年,中国是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对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增量的贡献为9.45%,降低了可贸易农产品的产品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重构了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另外,中国践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遏制了谷物进口的过快增长,从而对稳定谷物国际贸易格局、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国际贸易 粮食安全 比较优势 中国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金海 彭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时效性,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竞争作物种植比例来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玉米单产;玉米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大于玉米单产的正向效应,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最终使玉米总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补贴政策 价补分离 玉米生产 粮食种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民族地区韧性乡村建设:逻辑、测度与进路 被引量:4
19
作者 商兆奎 谢佳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较为显著;各维度韧性贡献力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且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文化韧性、生计韧性和产业韧性是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方县-溆浦县”一线为分界线且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脱贫民族地区应厚植内生性韧性治理理念,构筑高质量韧性乡村要素体系,完善多元化韧性乡村系统功能,打造一体化韧性乡村空间协同机制,促进韧性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乡村 脱贫民族地区 评价体系 大湘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有华 李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1,共14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存在地区差异,即珠三角地区公众参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政府监管的满意度低...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存在地区差异,即珠三角地区公众参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政府监管的满意度低于港澳地区。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共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监管满意度对公众参与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参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产生正向影响。食品受害经历对风险感知和参与态度有正向影响,进而促进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即有食品受害经历的个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意愿更高。研究结论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跨界合作与社会共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粤港澳大湾区 公众参与 社会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