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7篇文章
< 1 2 1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类人之间的道德前景——从意向性看人工智能的伦理之“锚” 被引量:8
1
作者 田海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1,179,共15页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 人工智能演进开启了人与类人互成镜像的“类人世代”。AI类人(Agents)在其“锚定”的社会、理性、价值、德性存在中以“伦理物形式”呈现。基于计算主义对AI“伦理之锚”的阐释遭遇“具身主义”批评。“具身哲学”认为计算主义的AI类人不可避免地掉入“离身心智”“道德机器”“行而上学”的类人陷阱。按照“意向性差异”的一般阐述,“机器意向性”与“蝙蝠的意向性”的比较可为“类人”的伦理之“锚”做出说明。机器意向性呈现出的四重紧张关系,表征了AI类人因“主体性欠缺”而无法最终越出其初始用具形态的阈限,因而隐蔽着一种“新奴隶制设置”。人机共生意向性作为机器伦理的底层架构以“自身意识逃逸”为技术进路,然而这实际上预设了“自身意识”返回自身且面向自己本身的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性带来的不安或忧性,是机器意向性无法穿越的“伦理剩余物屏障”。澄清“类人陷阱”“新奴隶制设置”“自身意识逃逸”造成的不安,有助于破除AI伦理学探究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类人(行动者) 意向性 伦理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旅高质量融合: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学钢 何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6,179,180,共15页
文旅高质量融合既是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赶考路的题中之义。将文旅高质量融合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彼此间的理论关联,廓清其科学内涵、基本特质与现实困囿,构建长效推进机制,尤为必要。由... 文旅高质量融合既是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赶考路的题中之义。将文旅高质量融合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彼此间的理论关联,廓清其科学内涵、基本特质与现实困囿,构建长效推进机制,尤为必要。由此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在“战略目标—内涵要义—基本特征”的理论框架中互为支撑。新时代文旅高质量融合具有供需适配、城乡均衡、协同互促、绿色高效、对外开放等特征,其主要挑战在于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阻、城乡文旅融合不均衡、文旅产业事业融而不深、文旅空间管理不平衡、文旅国际影响力不足。新征程上要丰富文旅业态产品,促进城乡文旅均衡发展,推进文旅系统深度融合,优化文旅空间功能,增强文旅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旅高质量融合 现代化文旅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二元边际的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巍 管潇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5,183,共19页
运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对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 运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对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放松融资约束、提升ESG表现、增加创新产出提升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中更加明显,而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约边际的影响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加明显,对扩展边际的影响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加明显;拓展分析表明,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在新质生产力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的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还增加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和在海外市场的收益能力。以上研究率先证实了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不仅丰富了现有的国际投资与生产力理论,还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二元边际 融资约束 ESG 创新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记忆共同体何以可能?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静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182,共9页
从民族记忆的集体属性和公共属性来看,民族记忆共同体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集体遗忘。其中,文本共同体是民族记忆共同体得以构成的先行条件和基础路径。在记忆文本化的基础上,重复操演和惯习养成是民族记忆共同体构建的助... 从民族记忆的集体属性和公共属性来看,民族记忆共同体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集体遗忘。其中,文本共同体是民族记忆共同体得以构成的先行条件和基础路径。在记忆文本化的基础上,重复操演和惯习养成是民族记忆共同体构建的助力因素。民族集体作为一个整全性人格,必须经过仪式、身体和其他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重复操演民族的过去与传统,由此才能养成民族的文化惯习或文化无意识,推动民族记忆共同体最终形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集体记忆和集体遗忘的必然性及其对民族记忆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记忆 记忆共同体 重复 操演 惯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一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179,共13页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空间不再是人之外的物质属性,而就是人的空间实践及其表象。所以在空间拜物教批判的透镜之中,常识中的空间场所和对象物都被空间实践流和行动能量供需所穿透,“不动产”视域中的物性空间必然转换为制约社会实践发...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的空间不再是人之外的物质属性,而就是人的空间实践及其表象。所以在空间拜物教批判的透镜之中,常识中的空间场所和对象物都被空间实践流和行动能量供需所穿透,“不动产”视域中的物性空间必然转换为制约社会实践发生的关系性场境。在对当代资产阶级空间生产的批判性透视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可以被用来建立全新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 空间拜物教 空间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反向适应”:对待算法的一种伦理态度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伦 刘梦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179,180,共10页
算法技术的普遍化正在改变和重构生活世界。算法功能的个性化和便捷性日益增强,可以为人类行动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但也带来了人类“反向适应”的问题。对算法伦理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发现:算法技术不断遮蔽人类的原初意愿和选择,抑制人... 算法技术的普遍化正在改变和重构生活世界。算法功能的个性化和便捷性日益增强,可以为人类行动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但也带来了人类“反向适应”的问题。对算法伦理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发现:算法技术不断遮蔽人类的原初意愿和选择,抑制人类文化创新活力,影响社会协调发展。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加剧,人类沉浸在碎片化的现实中,逐渐形成一种不自知的“反向适应”,从而遗忘了人本该怎样的事情。人类主动接受算法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和支配,迎合算法文化的生成,最终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人与人之间无法联结的社群性困境。基于此,我们倡导这样一种对待算法的伦理态度,即为了保障人的本质存在,应审思和超越“反向适应”,聚焦和谐共鸣的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伦理问题 反向适应 和谐共鸣 伦理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性记忆的整体化思考:突发公共事件的集体记忆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7,183,共14页
集体记忆的核心在于记忆历史连续性及其社会建构性的动态整合。现代社会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可以作为集体记忆的源头与节点去审视。围绕集体记忆的建构“能否间断连续”进行思考,可以尝试在“理念-意象”的集体记忆建构框架下,在... 集体记忆的核心在于记忆历史连续性及其社会建构性的动态整合。现代社会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可以作为集体记忆的源头与节点去审视。围绕集体记忆的建构“能否间断连续”进行思考,可以尝试在“理念-意象”的集体记忆建构框架下,在记忆不同的叙事维度将散点式的记忆碎片整合并类别化,进而整合出具有沿循“勾勒-黏合-构筑”脉络的现代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集体记忆整体性建构逻辑。同时,在当下不确定性社会以及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以整体性为目标进行突发公共事件集体记忆能动性建构和维系,也是现代社会与国家在多重时间维度整合有益经验,以及重构对社会文化结构性认知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理念 意象 突发公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锁董事网络、同群行为与企业金融化的传染效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薛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8,184,共14页
传染效应是企业金融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连锁董事网络中企业的同群行为,分析企业金融化的传染效应及其经济后果,并利用我国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连锁董事网络中企业的同群行为导致企业金融化存在... 传染效应是企业金融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连锁董事网络中企业的同群行为,分析企业金融化的传染效应及其经济后果,并利用我国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连锁董事网络中企业的同群行为导致企业金融化存在明显的传染效应,且这种效应受网络位置、管理者特征、治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连锁董事网络中企业金融化决策的同群行为会加剧金融风险在企业间的传染,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减少企业研发投入,降低投资效率。因此,治理企业金融化问题要注重企业之间基于连锁董事网络的学习模仿,防范“脱实向虚”风险沿着连锁董事网络传染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董事 同群行为 企业金融化 传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物出口与服务进口的联动效应:基于不完全合同的视角
9
作者 周琢 罗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6,182,共15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是服务贸易的模式四,在货物贸易的信息传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货物贸易合同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进口国需派遣人员到出口国对进口产品进行“事中事后”检查,所以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是服务贸易的模式四,在货物贸易的信息传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货物贸易合同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进口国需派遣人员到出口国对进口产品进行“事中事后”检查,所以带动了以自然人流动为载体的服务贸易。基于这样的判断,使用中国2010年至2016年自然人的国际流动数据,考察货物出口对自然人流动的影响,实证结论发现:差异化产品出口上升10%将带动8.8万人次的自然人流动,相当于增开1 500趟波音777客运入境航班。由此可见,如果地缘政治导致自然人流动持续低位运行,依赖于信息投入的产业或将出现“本土化”、“短链化”和“聚集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物出口 服务进口 不完全合同 信息投入品 自然人流动 国际航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个体特征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吗?——来自上市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
10
作者 董直庆 王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65,183,184,共22页
以往研究较为关注新兴技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冲击,却往往忽视企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微观基础及其差异化成因。有鉴于此,以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高管视角考察CEO个体特征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 以往研究较为关注新兴技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冲击,却往往忽视企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微观基础及其差异化成因。有鉴于此,以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高管视角考察CEO个体特征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CEO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CEO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影响,其中CEO的性别、年龄、学历、任期、专业背景均会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不同约束条件诸如营商环境、第一大股东所有权性质和企业规模均会带来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分析CEO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发现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越高越易于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会对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形成数字涟漪效应。这些发现对于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个体特征 企业数字化转型 上市公司 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涟漪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11
作者 方显仓 刘倍玮 张卫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6,181,共17页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个体经济行为的生命周期特征被迅速累积放大,将会产生显著的宏观经济效应和政策调整压力。基于此,聚焦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信贷渠道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把生命周期思想融入IS-LM和CC-LM模型,则可发现:人...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个体经济行为的生命周期特征被迅速累积放大,将会产生显著的宏观经济效应和政策调整压力。基于此,聚焦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信贷渠道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把生命周期思想融入IS-LM和CC-LM模型,则可发现:人口老龄化将弱化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但对利率渠道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进一步地,利用1992—2019年季度数据,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确实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但对利率渠道的传导影响尚未显现。上述研究及结论的启示是:相关方面应当推进货币政策模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减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重视老龄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货币政策 利率渠道 信贷渠道 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角(笔谈)
12
作者 瞿骏 林发钦 +4 位作者 陈默 梁敏玲 赵崧杰 左春梅 贾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76,共27页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治叙事,转向地域、跨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维度的多向度、整合性叙事,以凸显抗战的全民性与世界意义,深刻揭示战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存亡之战,更为国家观念普及的更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多源史料发掘与多学科视角创新中,才有可能更多揭示抗战历史的深层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史料 新视角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时空特征研究(1843—1949)
13
作者 万勇 牟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180,共12页
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通过对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将上海在1843年至1949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内外城”到“新旧城”,从“带状城”到... 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通过对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将上海在1843年至1949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内外城”到“新旧城”,从“带状城”到“三向城”,以及从“块状城”到“主副城”。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特征,可归结为:江河主轴、一路向海;圈层发展、走向开放;多元发展、异质交织。厘清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进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挖掘更为丰富的城市历史人文内涵,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和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演进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4
作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2024年12月10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的演讲。佩里·安德森教授把“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讨论,其成果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在2023年9月至10月号的《新... 2024年12月10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的演讲。佩里·安德森教授把“文明的标准”与“国际法”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讨论,其成果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在2023年9月至10月号的《新左派评论》,也曾以访谈和演讲等形式在其他场合为学界所知。安德森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是把他的思考放到了一个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语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里·安德森 《新左派评论》 论文形式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法 主持人 演讲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安德森叙事”中阅读西方文明内在批判的宝贵潜力
15
作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178,共11页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间的奇特结合。我们只有带着对叙事的讲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两方面的高度敏感性,才能从这样一个“安德森叙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阅读收获,并让这种收获去对接为人类创造一种新文明的历史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文明 讲理 学习 批判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债务结构、国内债务链与现代经济增长--基于三部门四主体债务债权关联的理论逻辑
16
作者 胡晓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62,181,182,共18页
国内债务链通过链长、链宽及系统重要性节点重构经济运行逻辑。基于对政府、企业、家庭及金融机构的债务债权关联矩阵的分析显示,债务链对经济均衡的影响呈现非对称性:景气周期时,乐观预期通过延长链长、扩大链宽刺激增长,但深度悲观预... 国内债务链通过链长、链宽及系统重要性节点重构经济运行逻辑。基于对政府、企业、家庭及金融机构的债务债权关联矩阵的分析显示,债务链对经济均衡的影响呈现非对称性:景气周期时,乐观预期通过延长链长、扩大链宽刺激增长,但深度悲观预期下链宽扩张与风险累积正相关;非景气阶段,政府赤字调节虽可避免衰退,却难以突破“低增长-高利率”困局,过度债务扩张则导致风险增速远超产出增速。其机制源于债务链与经济周期、市场预期的交互作用--扩张期发挥资金乘数效应,收缩期转化为风险传导通道。上述研究表明,需将债务链参数及周期变量嵌入国民收入模型,通过构建含流动性约束与风险溢价的动态预期函数,修正传统消费投资理论偏差,为宏观政策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债务结构 国内债务链 经济增长 预期 经济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典型问题与立法完善
17
作者 魏晓娜 谢甜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21,178,179,共13页
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施行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采纳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通知调整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以抗诉遏制被告人上诉,以及审判阶段认罪认罚... 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施行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采纳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因法院未通知调整量刑建议而提起抗诉、检察机关以抗诉遏制被告人上诉,以及审判阶段认罪认罚的程序处理。法检两家对上述问题也有认识分歧,产生上述问题及认识分歧的根源,是原有的职权调查型诉讼环境与认罪认罚从宽引入的纠纷解决型制度逻辑发生碰撞的结果。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下,消解或减少冲突的方案有二:一是将认罪协商设计为案件查明机制,而非案件处理机制,这客观上要求删除刑事诉讼法第201条关于人民法院“一般应当”采纳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的规定;二是将协商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认罪认罚从宽 量刑建议 职权调查型诉讼 纠纷解决型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价值链控制度的影响:基于中美两国比较
18
作者 高汉 沈敏奇 常亚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52,182,共21页
从世界之视角考虑各国出口对一国上游产品和下游市场的依赖程度,构建价值链控制度指标,深入探究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影响价值链控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构建实证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的前提下,利用2006—2018年的国别数据,实证检验中美两国的区... 从世界之视角考虑各国出口对一国上游产品和下游市场的依赖程度,构建价值链控制度指标,深入探究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影响价值链控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构建实证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的前提下,利用2006—2018年的国别数据,实证检验中美两国的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价值链控制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面临的外部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价值链控制度的影响主要在中介地位,而在广度地位、条款深度、条款整合度上的影响力不如美国的网络。进一步地,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与中国面临的外部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相比,美国的网络更能通过贸易成本和技术溢出机制来加强对价值链的控制力。以上结论为中国实施区域贸易协定战略提供了启示:中国应该主动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巩固提高网络地位,并以“中式规则”引领和整合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同时还应加强区域贸易协定的产业导向,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协定网络 价值链控制度 社会网络 网络地位 国际经贸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谢安“雅人深致”说新解
19
作者 刘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181,182,共14页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而是特指“诗人”,具体说就是与“风人”相对的“雅诗的作者”。正确理解“雅人深致”,既要注意《诗》有《风》《雅》二体、《雅》有小大正变的大背景,又要在“赋诗言志”的意义上体察谢安与谢玄人格气象和生命境界的内在差异。王夫之认为二谢所引《毛诗》“同一达情之妙”,无形中掩盖了“风人之致”与“雅人深致”这两种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别,故仍有一间之未达。晚清大儒沈曾植则立足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以人学论诗学,既还原了“雅体尊,风体卑”的礼乐诗教的真实生态,又以“雅人”为“敦善行而不怠之君子”,深刻揭示了谢安风流名士背后的儒者情怀和大臣心曲,堪称谢安的隔代知音。要之,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诗学价值 谢安 雅人深致 沈曾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认同·感召: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
20
作者 张永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179,共13页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解蔽而非创造;第二种是布莱的“认同”批评,认为批评就是对作品之中作者“我思”的认同,认同是对作品意义的亲历而非创造;第三种是伊瑟尔的“感召”批评,认为批评对文学本文的感知并非对其被动记录,而是情感得以激发、想象力得以激活的过程,感召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尽管这种创造受文学本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学批评 见证 认同 感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