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2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欢迎订阅2025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原名《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历任主编分别为我国6位著名林学家汪振儒、沈国舫、关毓秀、王九龄、贺庆棠、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原名《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历任主编分别为我国6位著名林学家汪振儒、沈国舫、关毓秀、王九龄、贺庆棠、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创刊 197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2025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原名《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历任主编分别为我国6位著名林学家汪振儒、沈国舫、关毓秀、王九龄、贺庆棠、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原名《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历任主编分别为我国6位著名林学家汪振儒、沈国舫、关毓秀、王九龄、贺庆棠、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创刊 197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木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林产化工、森林药/食品、智慧林机、林草智算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与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草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木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林产化工、森林药/食品、智慧林机、林草智算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与综述。本刊优先征集和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等)的科研成果的主体部分为内容的稿件,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骨干教师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其他省部级重点攻关等项目中有明显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为内容的稿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草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木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林产化工、森林药/食品、智慧林机、林草智算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与综述。本刊优先征集和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等)的科研成果的主体部分为内容的稿件,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骨干教师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其他省部级重点攻关等项目中有明显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为内容的稿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草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I0002-I0002,共1页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木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林产化工、森林药/食品、智慧林机、林草智算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与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草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木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林产化工、森林药/食品、智慧林机、林草智算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与综述。本刊优先征集和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等)的科研成果的主体部分为内容的稿件,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骨干教师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其他省部级重点攻关等项目中有明显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为内容的稿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草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8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 1征稿范围为保持学科特色,本刊重点刊载林草遗传育种、植物生理、林草培育与经营、林草生态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病虫鼠害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草坪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木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林产化工、森林药/食品、智慧林机、林草智算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论文与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草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微观结构分析方法与特征参数 被引量:1
9
作者 漆楚生 詹志斌 戴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共12页
木材是一种多尺度、高度各向异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构成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这些结构是决定木材微观与宏观物理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木材的微观结构和主要特征参数对于理解木材性质、木材改性以及加... 木材是一种多尺度、高度各向异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构成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这些结构是决定木材微观与宏观物理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木材的微观结构和主要特征参数对于理解木材性质、木材改性以及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木材微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并归纳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参数。在分析方法方面,显微观察、X射线照相及衍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被广泛应用,结合数据采集以及二维和三维成像方法,可以重建木材的微观结构模型,进而测量微观结构的特征参数。重建的结构模型能够更清晰地揭示木材的微观形貌特征。木材的微观特征参数主要包括细胞结构特征参数、孔隙率和纤维素微纤丝参数等。目前微观结构的观测研究多集中在微米尺度,而对于纳米尺度以及更小分子尺度结构的分析,主要依赖于理论模拟。因此,能够直接观察和表征这些更小尺度结构的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微观结构 特征参数 显微分析 MICR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tGPT的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健康评价
10
作者 郭艳荣 王懿祥 +4 位作者 海龙 张志东 刘磊 杨宏伟 刘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8,共12页
【目的】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森林健康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ChatGPT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评价框架,以优化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并探索影响科尔沁沙地杨树(P... 【目的】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时存在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森林健康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ChatGPT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新型评价框架,以优化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并探索影响科尔沁沙地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健康的关键指标。【方法】基于地面调查数据与森林景观照片,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的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利用ChatGPT模型通过few-shot学习实现健康等级预测,并结合YOLOv5提取图像视觉特征进一步优化健康评估结果,同时采用K均值聚类自动划分森林健康等级。此外,通过DeepSeek大语言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8种机器学习模型对ChatGPT预测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和比较,并利用SHAP分析方法识别影响森林健康的主导因子。【结果】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健康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中健康(53.3%)>不健康(21.7%)>亚健康(20.7%)>健康(4.3%),森林整体处于中健康状态。DeepSeek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76.1%;ChatGPT的预测结果与传统方法(模糊评价法)无显著差异(p=0.29);8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验证准确率最高,达到84.2%。研究识别出林分平均高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为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ChatGPT与多源数据融合的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科学可靠,能够有效提升森林健康等级划分的准确性和解释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健康监测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森林健康评价 森林经营 ChatGPT DeepSeek 机器学习 变量重要性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率重组单元辊压树脂浸渍法制备重组木及其性能
11
作者 张亚梅 周云霞 +1 位作者 祝荣先 于文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6,共10页
【目的】重组木的传统施胶工艺存在劳动强度大,干燥耗能高,难以实现连续化生产等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辊压树脂浸渍法,直接对高含水率的重组单元进行施胶。通过系统地探究该方法对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生... 【目的】重组木的传统施胶工艺存在劳动强度大,干燥耗能高,难以实现连续化生产等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辊压树脂浸渍法,直接对高含水率的重组单元进行施胶。通过系统地探究该方法对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辊压树脂浸渍技术,直接对含水率为30%的杨木重组单元施加酚醛树脂,并通过调控压缩率和辊压次数优化施胶量控制工艺。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表征胶液分布和微观形貌,通过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解析树脂与木材界面之间的化学作用机制。此外,采用煮沸–干燥–煮沸循环测试法评估重组木的耐水性能,并通过三点弯曲测试法评估其力学性能。【结果】辊压压力和辊压次数的增加可显著提升高含水率重组单元的施胶量。与传统吊笼式浸胶法制备的重组木相比,辊压树脂浸渍法制备的重组木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宽度膨胀率分别降低了41.12%和21.04%,弹性模量(MOE)增大了10.57%。辊压压力促使重组单元中的细胞裂隙扩展,胶液在负压作用下渗透至细胞腔及细胞壁内部,并与纤维素发生交联。化学分析进一步证实,酚醛树脂填充了细胞间隙并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从而抑制木材吸湿膨胀,提升密实度与结晶度。因此,该技术使得胶液在重组单元中的分布更加均匀,显著提高了重组木的耐水性能,抑制了木材细胞吸水后的回弹现象,减少了重组木表面的“跳丝”现象,提高了板材整体性能的均匀性。同时,渗透到细胞壁中的酚醛树脂增强了重组木的MOE。【结论】高含水率重组单元辊压树脂浸渍技术通过优化胶液分布与界面结合,显著提升了重组木的耐水性和MOE。同时,该技术省去了干燥工序,有效降低了能耗。这一技术突破为实现重组单元的疏解—浸渍—干燥连续化生产提供了可行路径,为重组木生产工艺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率重组单元 辊压树脂浸渍法 重组木 连续化生产 耐水性能 弹性模量(MO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氮添加对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叶片磷组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赵莹 刘志 +2 位作者 王东男 任浩 谷加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60,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期氮(N)添加对植物叶片磷(P)组分重吸收的影响,以深入理解N沉降对树木生理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20年N添加试验平台,对两树种... 【目的】探究长期氮(N)添加对植物叶片磷(P)组分重吸收的影响,以深入理解N沉降对树木生理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20年N添加试验平台,对两树种叶片全P和P组分含量的变化开展研究,分析长期N添加对叶片全P和P组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1)长期N添加使兴安落叶松叶片残余P含量显著降低23.66%,水曲柳显著降低24.47%(p<0.05)。N添加处理下,兴安落叶松叶片残余P和无机P含量显著高于水曲柳(p<0.05)。(2)长期N添加显著影响了两树种的P重吸收特征。在全P水平上,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的重吸收率分别提高18.08%和14.31%。在组分水平上,兴安落叶松表现出显著的重吸收率变化:叶脂质P重吸收率显著降低27.62%,而代谢P、核酸P和无机P重吸收率分别提高6.82%-11.68%(p<0.05);相比之下,水曲柳仅叶片代谢P重吸收率显著降低(p<0.05)。重吸收度比较发现,兴安落叶松衰老叶中叶脂质P重吸收度大幅下降89.70%,而代谢P和无机P重吸收度分别提高25.22%和28.89%(p<0.05);水曲柳则仅无机P重吸收度显著提高28.89%(p<0.05)。(3)两树种在P组分与重吸收特征的关联性上表现出差异:兴安落叶松主要体现为P组分含量与其重吸收率的相关性,而水曲柳则表现为P组分含量与重吸收度的相关性。长期N添加下,兴安落叶松的叶代谢P、核酸P和无机P含量与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而水曲柳的叶片全P、残余P和脂质P含量与重吸收度显著正相关,且长期N添加导致水曲柳叶片代谢P、核酸P和无机P含量与其重吸收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树种叶片残余P含量。兴安落叶松表现出叶脂质P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度显著降低,而代谢P等组分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度显著提高;水曲柳则表现为代谢P重吸收率降低和无机P重吸收度显著提高。这些差异反映了两树种对N添加的不同P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氮添加 叶片磷组分 养分重吸收 磷重吸收率 磷重吸收度 兴安落叶松 水曲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调控对中龄米老排人工林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3
作者 唐继新 陈东成 +2 位作者 潘启龙 刘衡 蒋志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1,共10页
【目的】分析密度调控对中龄米老排人工林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其人工林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区域内中龄阶段实施模式Ⅰ密度调控策略(经历1次间伐,伐后林分密度为1200株/hm^(2))的哨平米老排试验林和... 【目的】分析密度调控对中龄米老排人工林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其人工林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区域内中龄阶段实施模式Ⅰ密度调控策略(经历1次间伐,伐后林分密度为1200株/hm^(2))的哨平米老排试验林和模式Ⅱ密度调控策略(经历3次间伐,伐后林分密度为520株/hm^(2))的青山米老排试验林为对象,在各林分中伐取了14株不同径阶的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以中央断面区分求积法计算各材种出材量,并通过更新重置成本法分析不同林分的经济效益。【结果】(1)模式Ⅰ与模式Ⅱ林分之间的小径材和中径材非累计出材量的差异均显著(P<0.05)。(2)从第25年起,模式Ⅱ林分的小径材累计出材量低于模式Ⅰ;从第21年起,模式Ⅱ林分的中径材和大中径材累计出材量均高于模式Ⅰ,但两林分各材种累计出材量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3)模式Ⅰ与模式Ⅱ林分各材种累计出材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小径材累计出材量先随林龄的增长而递增,然后小幅递减,最后趋于稳定;中径材累计出材量先随林龄增长而增长,然后趋于稳定;大径材和大中径材的累计出材量随林龄的增长而递增。(4)以中小径材为经营目标,模式Ⅰ与模式Ⅱ林分的最佳轮伐期分别为17~19年和17~21年,经济效益差异不显著;以大中径材为主要经营目标,从第23年起模式Ⅱ林分的动态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模式Ⅰ(P<0.05),且模式Ⅱ林分的轮伐期应≥26年。【结论】模式Ⅰ与模式Ⅱ的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材种的累计出材量和静态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但对动态经济效益的影响显著。两种模式林分的最优经营策略(动态经济效益最大)均为生产中小径材,两者在该策略下的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当生产大中径材时,两种模式的动态经济效益均随林龄增长显著下降,其中模式Ⅰ林分会出现亏损,但模式Ⅱ仍能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 密度调控 树干解析 材种结构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种时间序列模型的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预测
14
作者 张鑫 杨华 +1 位作者 董玲玲 张宏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0,共11页
【目的】分析花粉高峰期持续时间和浓度峰值,构建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科学预测未来每日花粉浓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2015—2020年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中的缺失数据,2015—2019年数据用于建... 【目的】分析花粉高峰期持续时间和浓度峰值,构建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科学预测未来每日花粉浓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2015—2020年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中的缺失数据,2015—2019年数据用于建立SARIMA、LSTM和Prophet 3种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一年(2020年,共计182 d)的花粉浓度变化。【结果】(1)随机森林法、贝叶斯线性回归法、观测值中随机取样法和加权预测均值匹配法4种多重插补法中,随机森林法的第3个插补数据集P值最小(P=0.002),为最优插补数据集。(2)2015—2020年每日平均花粉浓度数据显示,春季高峰期集中在3—6月,4月初达到峰值(792粒/(103 mm^(2)));秋季高峰期集中在8月至9月末,在9月初达到峰值(449粒/(103 mm^(2)))。2015—2019年花粉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呈现阶跃式上升;其中,2015年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春季107 d,秋季65 d),2018年最短(春季60 d,秋季46 d);2020年花粉浓度峰值达到最高水平,而2019年花粉浓度峰值最低。(3)3种时间序列模型中,LSTM模型对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的描述和预测效果最佳。当LSTM模型的时间步长(look_back)为60时,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MSE、MAE均为最小,R^(2)=0.78。相比之下,Prophet模型效果较差,无法灵敏捕捉浓度峰值,预测值存在负数情况,预测效果不佳。SARIMA模型拟合效果尚可,但预测效果不理想,预测值存在为负的情况。【结论】与SARIMA和Prophet模型相比,LSTM模型更适用于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长期预测。未来研究应完善花粉浓度数据,优化模型性能,以更准确地预测花粉高峰期的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及高峰浓度,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插补法 花粉浓度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长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IT-PatchTST模型:一种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缺失值插补方法
15
作者 齐建东 石成城 吴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目的】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是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作用的重要指标,NEE原始观测数据缺失值的插补精度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关键参数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为提高不同植被NEE在长时间连续性数据缺失情景下的插补精度,提出一种... 【目的】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是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作用的重要指标,NEE原始观测数据缺失值的插补精度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关键参数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为提高不同植被NEE在长时间连续性数据缺失情景下的插补精度,提出一种融合时间序列表征向量的TSIT-PatchTST深度学习模型。【方法】以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站点的碳通量因子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短缺失(1 d)、中缺失(7 d)、长缺失(30 d)3种随机连续数据缺失场景,评估边际分布采样法(MDS)、PatchTST模型、TS2Vec-PatchTST模型和TSIT-PatchTST模型在8种不同植被类型下NEE的插补结果。【结果】在短缺失场景下,4种插补方法都表现出最优的性能。随着连续缺失天数的增多,MDS的插补精度逐渐下降,该方法在长缺失场景下已不能对NEE进行有效插补,而其他3种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地插补NEE缺失数据。综合3种缺失场景,TSIT-PatchTST模型表现出最优的插补性能,尤其在长缺失场景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插补精度。长缺失场景下,TSIT-PatchTST模型对31个站点插补结果的平均均方误差(MSE)为0.942μmol/(m2·s),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628μmol/(m2·s),平均R2为0.457。与PatchTST模型的插补结果相比,TSIT-PatchTST模型平均MSE下降了53.3%,平均MAE下降了39.7%,平均R2相持平。【结论】综合8种植被类型和3种缺失场景的应用结果,得出TSITPatchTST模型的插补效果最佳,并具有适应性。TSIT-PatchTST模型可应用于时间序列数据缺失场景以提高数据插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模型开发 数据插补 TSIT-PatchTST模型 碳循环 植被类型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荫环境下紫外辐射的人体健康曝露时长测算
16
作者 孙睿霖 王成 +2 位作者 韩文静 边琦 张淑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9,共9页
【目的】量化人体在林荫环境中通过日光紫外辐射安全合成维生素D(避免红斑效应危害)的最佳曝露时长,解析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健康导向的城市户外空间设计及居民户外活动时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11种典型城市乔木,实测四... 【目的】量化人体在林荫环境中通过日光紫外辐射安全合成维生素D(避免红斑效应危害)的最佳曝露时长,解析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健康导向的城市户外空间设计及居民户外活动时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11种典型城市乔木,实测四季、5个时段(08:00、10:00、12:00、14:00和16:00)的林荫下紫外辐射强度,并基于我国居民皮肤最小红斑剂量和维生素D最低合成剂量(10μg),计算人体曝露时长,对林荫紫外辐射与各林分结构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关键影响因子,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林荫健康曝露时间估算模型。【结果】(1)林荫环境可使曝露时长增至林外的2~13倍,夏季延时效果最为明显,达林外的8倍以上;(2)林分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是生长季影响林内红斑紫外辐射量,进而决定紫外线曝露时长的主要林分结构指标,郁闭度为0.4时,林内健康曝露时长约为林外的1.8倍,此后郁闭度每提高0.2,可延长约50%时间;(3)利用实测数据,建立了以日光紫外线指数和林分郁闭度估算林荫健康曝露时长模型(R^(2)=0.47)。【结论】林荫环境能够营造相对温和的紫外辐射环境,满足国人适度曝露于紫外线辐射的健康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林荫环境,可实现对日光紫外辐射健康效益与风险的协同调控,显著延长居民户外活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光环境 紫外辐射 红斑效应 维生素D缺乏 人体健康 郁闭度 城市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与花韭花朵开放过程的解剖观察
17
作者 逯久幸 朱晓仪 +5 位作者 王珂珺 刘梦 许朵朵 赵理想 李永华 刘红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目的】花的开放过程伴随着各种花器官,特别是花瓣的协调运动,然而花瓣运动和花朵开放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百合和花韭花朵开放的物理过程和表皮细胞解剖观察,探讨两者花瓣开放运动机理与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以东方百合... 【目的】花的开放过程伴随着各种花器官,特别是花瓣的协调运动,然而花瓣运动和花朵开放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百合和花韭花朵开放的物理过程和表皮细胞解剖观察,探讨两者花瓣开放运动机理与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和花韭“玫红”为试验材料,结合解剖学和生理学方法,测量不同开放时期的花瓣长度,统计细胞数量,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影响花朵开放的影响因素。【结果】百合花朵开放过程分为5个时期(S1~S5),S1—S5期花瓣长度逐渐增长且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S1—S2期细胞数量明显增长且内表皮细胞数量增长显著大于外表皮,但S2—S5期细胞数量增长不明显。花韭花朵开放过程分为3个过程(T1~T3),T1—T3期花瓣长度和细胞形态均无明显变化,在T1和T3时期,内表皮细胞数量大于外表皮细胞数量,但T2期则相反。【结论】百合内外表皮细胞数量在S2期存在明显差异,促使百合花瓣突然绽放,S3、S4和S53个时期内外表皮细胞数量差异较小,可能是由于细胞的膨胀生长导致花瓣进一步开放,直到花朵枯萎凋谢;花韭在T2时期外表皮细胞数量明显大于内表皮,在T3时期内表皮细胞数量明显大于外表皮,推测花瓣两侧细胞数量不对称增长是导致花韭在T2期花朵开放T3期闭合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花韭 开花过程 解剖观察 花瓣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居住区鸟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殷鲁秦 王成 刘锐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9,共10页
【目的】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全面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并探索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本研究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中心城区的居住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城市居住区是否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分析留鸟、候鸟以及不同食性... 【目的】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全面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并探索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本研究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中心城区的居住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城市居住区是否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分析留鸟、候鸟以及不同食性鸟类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揭示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居住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共选取了40个居住小区,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为期一年的鸟类调查。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差异,利用主坐标分析对不同季节鸟类的群落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究居住区环境因子对鸟类群落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1)共记录鸟类10目23科51种,其中麻雀为极优势种,灰喜鹊、珠颈斑鸠、喜鹊和白头鹎为优势种。(2)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物种数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但多度的季节差异性不显著。留鸟的物种数、多度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候鸟,且候鸟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而留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食性鸟类的物种数、多度和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杂食性最高,肉食性鸟类最低,虫食性鸟类的物种随季节变化显著。留鸟和候鸟的群落构成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同,候鸟的群落构成随季节发生变化,而留鸟全年稳定无明显变化。(3)留鸟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而候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显著。建筑密度、道路密度和建筑层数对鸟类多样性具有负效应,乔木覆盖率具有正效应。【结论】研究揭示了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居住区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对维持城市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乔木覆盖率对鸟类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未来应加强居住区绿地的生境营建,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 城市鸟类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和MDIEA-YOLO苗木识别模型的造林验收智能系统
19
作者 王武魁 廉瑞峰 +3 位作者 吴明晶 张大兴 石燕妮 谷亚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5,共12页
【目的】传统造林验收方法效率低且难以适应复杂场景,同时无人机影像难以直接用于AI模型输入,制约了造林智能化验收的实现。本研究针对造林验收场景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MDIEA-YOLO检测模型,旨在实现对造林幼苗的高效识别与计数,提... 【目的】传统造林验收方法效率低且难以适应复杂场景,同时无人机影像难以直接用于AI模型输入,制约了造林智能化验收的实现。本研究针对造林验收场景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的MDIEA-YOLO检测模型,旨在实现对造林幼苗的高效识别与计数,提高造林验收的精确度和效率,为林业管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开发了“多维交互增强注意力模块”(MDIEA),该模块融合了卷积块注意力机制和Shuffle Attention机制,能够高效处理复杂场景和小目标特征,显著提升网络的解析能力。通过将MDIEA嵌入YOLOv8特征提取网络,细化的通道和空间注意力加权增强了关键特征的识别能力。此外,引入XIoU损失函数优化了模型对小型和重叠目标的边界定位能力,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最终,构建了基于无人机影像和MDIEA-YOLO模型的端到端影像预处理流程,实现了造林幼苗的自动识别与计数。【结果】在福建将乐国有林场的实验中,MDIEA-YOLO模型在1年生、2年生、3年生数据集上分别获得了97.5%、96.1%、96.8%的mAP0.5值,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在不同光照和分辨率条件下,MDIEA-YOLO模型的m AP0.5值均保持在92%以上,显示出良好的鲁棒性。在处理100张影像时,MDIEA-YOLO模型的CPU与GPU处理效率相近,无明显差异,表明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与人工检验对比发现,该系统在关键指标上展现了与人工检验相当甚至更高的准确性和效率,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造林验收无人机影像预处理系统,有效推动了造林验收的智能化进程,显著提升了验收效率和精度,为造林验收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将继续优化模型性能,扩大数据集规模,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推动林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造林验收 无人机(UAV) 图像识别 小目标检测 YOLOv8 注意力机制 损失函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型集成竹格栅夹芯板抗弯性能
20
作者 王智丰 周李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目的】针对集成竹利用效率不高,使用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索其轻质、高效特性的先进结构形式,这对推动竹材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构型格栅芯体对集成竹格栅夹芯板弯曲性能的影响,选出不同格栅构型中... 【目的】针对集成竹利用效率不高,使用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索其轻质、高效特性的先进结构形式,这对推动竹材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构型格栅芯体对集成竹格栅夹芯板弯曲性能的影响,选出不同格栅构型中抗弯性能最优的结构,为其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集成竹为原材料,通过嵌锁法分别设计加工3种具有不同构型(三角形格栅、方形格栅和Kagome形格栅)的集成竹格栅夹芯板。对不同格栅芯体的集成竹格栅夹芯板进行四点弯曲试验,探讨夹芯板结构的受弯性能,分析夹芯板结构在受弯荷载下的破坏机理、跨中挠度、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并对3种不同芯体集成竹格栅夹芯板结构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进行对比。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集成竹格栅夹芯板四点弯曲试验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3种不同构型格栅芯体的集成竹格栅夹芯板结构在受弯加载过程中均表现为剪切破坏。三角形集成竹格栅夹芯板的承载能力最好,三角形和Kagome形格栅极限承载力分别为38.7和27.5 kN,较极限承载力22.5 kN的方形格栅增加了71.9%和22.2%;同时三角形集成竹格栅夹芯板的比强度为133.5 kN·m/kg,较方形(94.6 kN·m/kg)和Kagome形(96.7 kN·m/kg)分别提高了41.2%和38.1%。有限元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一致,能有效预测集成竹格栅夹芯板的弯曲性能。【结论】3种格栅构型中三角形集成竹夹芯板弯曲性能最优,能够更好地发挥集成竹轻质高强的性能优势。研究结果可为竹材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一种高效的结构形式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板材 有限元法 失效模式 弯曲强度 集成竹夹芯板 格栅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