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456例,包括男性290例,女性166例,平均年龄(49.4±16.9)岁。根据是否进行术前MDT讨论,将患者分为MDT讨论组和非MDT讨论组。MDT总体执行流程包括:启动与医务处备案、收集资料与初次MDT讨论、告知患者诊疗方案并严格执行、病情变化需再次MDT讨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麻醉风险分级、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病因与部位等资料的差异。治疗效果的主要观察与结局指标包括入院后达到创面愈合所需的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后的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肺部感染、严重心血管事件、静脉血栓栓塞症、脑卒中及谵妄等)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MDT讨论组患者189例,非MDT讨论组患者2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合并症、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因与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讨论组与非MDT讨论组患者获得创面愈合所需的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1±1.1)次与(2.8±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种差异在糖尿病溃疡、外伤或手术后感染、放疗后不愈合等3个病因造成的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DT讨论组患者在创面痊愈后的复发率是18.0%,稍高于MDT讨论组的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非MDT讨论组的发生率也较MDT讨论组高(3.7%vs.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方面,MDT讨论组的评分显著高于非MDT讨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 vs.91.1,P=0.028)。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住院手术次数,提升治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优化慢性难愈合创面临床诊疗成效的推荐模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体重校正腰围指数(weight-adjusted waist index,WWI)与美国成人急性、亚急性、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1999—2004年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目的:探讨体重校正腰围指数(weight-adjusted waist index,WWI)与美国成人急性、亚急性、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1999—2004年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关于成人腰围、体质量和疼痛等变量,及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体力活动情况、饮酒、吸烟和糖尿病患病状况等协变量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3种模型,评估WWI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模型1未对协变量进行校正,模型2对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校正,模型3进一步校正了体力活动、饮酒、吸烟和糖尿病患病情况等所有协变量。结果:共纳入12694例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0.8±18.7)岁,其中9614例(75.74%)未出现超过24 h的疼痛,870例(6.85%)出现急性疼痛,354例(2.79%)出现亚急性疼痛,1856例(14.62%)出现慢性疼痛。所有参与者的WWI为(10.95±0.85)cm/√kg,根据WWI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为(7.90~10.36)cm/√kg,Q2组为(10.37~10.94)cm/√kg,Q3组为(10.95~11.53)cm/√kg,Q4组为(11.54~15.20)cm/√kg。随着WWI的增加,参与者的急性、慢性疼痛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1中,与Q1组相比,Q2组和Q4组的急性疼痛风险降低(Q2组:OR=0.765,95%CI:0.615~0.953,P=0.017;Q4组:OR=0.648,95%CI:0.503~0.835,P<0.001);与Q1组相比,Q2组、Q3组和Q4组的慢性疼痛风险均增加(Q2组:OR=1.365,95%CI:1.149~1.622,P<0.001;Q3组:OR=1.291,95%CI:1.082~1.541,P=0.005;Q4组:OR=1.874,95%CI:1.579~2.224,P<0.001)。模型2中,与Q1组相比,其他3组慢性疼痛风险增加(Q2组:OR=1.359,95%CI:1.137~1.624,P=0.001;Q3组:OR=1.260,95%CI:1.039~1.528,P=0.019;Q4组:OR=1.735,95%CI:1.413~2.132,P<0.001)。模型3中与Q1组相比,Q4组的慢性疼痛风险增加49.2%(OR=1.492,95%CI:1.208~1.842,P<0.001)。在模型2和模型3中,急性疼痛与WWI未见相关性(均P>0.05);3个模型均未发现亚急性疼痛与WWI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WWI与美国成人急性疼痛、亚急性疼痛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但随着WWI的增加,慢性疼痛风险增加,所以有必要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456例,包括男性290例,女性166例,平均年龄(49.4±16.9)岁。根据是否进行术前MDT讨论,将患者分为MDT讨论组和非MDT讨论组。MDT总体执行流程包括:启动与医务处备案、收集资料与初次MDT讨论、告知患者诊疗方案并严格执行、病情变化需再次MDT讨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麻醉风险分级、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病因与部位等资料的差异。治疗效果的主要观察与结局指标包括入院后达到创面愈合所需的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后的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肺部感染、严重心血管事件、静脉血栓栓塞症、脑卒中及谵妄等)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MDT讨论组患者189例,非MDT讨论组患者2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合并症、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因与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讨论组与非MDT讨论组患者获得创面愈合所需的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1±1.1)次与(2.8±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种差异在糖尿病溃疡、外伤或手术后感染、放疗后不愈合等3个病因造成的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DT讨论组患者在创面痊愈后的复发率是18.0%,稍高于MDT讨论组的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非MDT讨论组的发生率也较MDT讨论组高(3.7%vs.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方面,MDT讨论组的评分显著高于非MDT讨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 vs.91.1,P=0.028)。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住院手术次数,提升治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优化慢性难愈合创面临床诊疗成效的推荐模式。
文摘目的:探讨体重校正腰围指数(weight-adjusted waist index,WWI)与美国成人急性、亚急性、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1999—2004年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关于成人腰围、体质量和疼痛等变量,及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体力活动情况、饮酒、吸烟和糖尿病患病状况等协变量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3种模型,评估WWI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模型1未对协变量进行校正,模型2对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校正,模型3进一步校正了体力活动、饮酒、吸烟和糖尿病患病情况等所有协变量。结果:共纳入12694例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0.8±18.7)岁,其中9614例(75.74%)未出现超过24 h的疼痛,870例(6.85%)出现急性疼痛,354例(2.79%)出现亚急性疼痛,1856例(14.62%)出现慢性疼痛。所有参与者的WWI为(10.95±0.85)cm/√kg,根据WWI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为(7.90~10.36)cm/√kg,Q2组为(10.37~10.94)cm/√kg,Q3组为(10.95~11.53)cm/√kg,Q4组为(11.54~15.20)cm/√kg。随着WWI的增加,参与者的急性、慢性疼痛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1中,与Q1组相比,Q2组和Q4组的急性疼痛风险降低(Q2组:OR=0.765,95%CI:0.615~0.953,P=0.017;Q4组:OR=0.648,95%CI:0.503~0.835,P<0.001);与Q1组相比,Q2组、Q3组和Q4组的慢性疼痛风险均增加(Q2组:OR=1.365,95%CI:1.149~1.622,P<0.001;Q3组:OR=1.291,95%CI:1.082~1.541,P=0.005;Q4组:OR=1.874,95%CI:1.579~2.224,P<0.001)。模型2中,与Q1组相比,其他3组慢性疼痛风险增加(Q2组:OR=1.359,95%CI:1.137~1.624,P=0.001;Q3组:OR=1.260,95%CI:1.039~1.528,P=0.019;Q4组:OR=1.735,95%CI:1.413~2.132,P<0.001)。模型3中与Q1组相比,Q4组的慢性疼痛风险增加49.2%(OR=1.492,95%CI:1.208~1.842,P<0.001)。在模型2和模型3中,急性疼痛与WWI未见相关性(均P>0.05);3个模型均未发现亚急性疼痛与WWI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WWI与美国成人急性疼痛、亚急性疼痛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但随着WWI的增加,慢性疼痛风险增加,所以有必要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