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诊疗模式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丽薇 刘冰川 +2 位作者 曲音音 吴长毅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1,共7页
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456例,包括男性290例,女性166例,平均年龄(49.4±16.9)岁。根据是否进行术前MDT讨论,将患者分为MDT讨论组和非MDT讨论组。MDT总体执行流程包括:启动与医务处备案、收集资料与初次MDT讨论、告知患者诊疗方案并严格执行、病情变化需再次MDT讨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麻醉风险分级、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病因与部位等资料的差异。治疗效果的主要观察与结局指标包括入院后达到创面愈合所需的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后的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肺部感染、严重心血管事件、静脉血栓栓塞症、脑卒中及谵妄等)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MDT讨论组患者189例,非MDT讨论组患者2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合并症、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因与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讨论组与非MDT讨论组患者获得创面愈合所需的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1±1.1)次与(2.8±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种差异在糖尿病溃疡、外伤或手术后感染、放疗后不愈合等3个病因造成的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DT讨论组患者在创面痊愈后的复发率是18.0%,稍高于MDT讨论组的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非MDT讨论组的发生率也较MDT讨论组高(3.7%vs.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方面,MDT讨论组的评分显著高于非MDT讨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 vs.91.1,P=0.028)。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住院手术次数,提升治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优化慢性难愈合创面临床诊疗成效的推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合创面 多学科诊疗 手术次数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软骨损伤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振龙 侯振宸 +5 位作者 胡晓青 任爽 郭秦炜 徐雁 龚熹 敖英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87,共4页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团队修复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经验,提出了一种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旨在规范化相关手术操作。方法:阐述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软骨损伤的手术操作技术及技巧,介绍关节镜下... 目的: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团队修复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经验,提出了一种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旨在规范化相关手术操作。方法:阐述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修复软骨损伤的手术操作技术及技巧,介绍关节镜下脱钙皮质-松质骨支架完整的植入技术和手术流程,患者采取仰卧位,在麻醉完毕后建立关节镜手术入路,并在关节镜下对受损的部位进行探查;确认损伤部位的面积和部位后,对受损破碎的软骨进行清理,同时清理软骨边缘,确保切面平整、边缘稳定;在软骨损伤区域行微骨折术,之后再对损伤部位的大小进行测量;依据镜下测量结果对组织工程支架进行人工修剪,再通过套筒将支架直接植入;使用蜂窝状固定器植入可吸收钉固定支架;支架安装完毕后,反复屈伸膝关节10~20次,以确保稳定性和活动度;撤出关节镜并关闭创口。结果:从形态学和生物力学方面,脱钙皮质-松质骨支架都具有其他人工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支架的松质骨部分为细胞提供三维多孔生长空间,皮质骨部分则提供了必要的力学强度。手术采取全程关节镜下操作,把对患者的侵入性损伤最小化,同时使用可吸收钉进行固定,确保支架稳定,本技术可有效改善软骨损伤患者预后,对软骨损伤患者的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手术操作起到了规范作用。结论:通过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修复技术,可以成功对损伤的软骨进行修复,短期内改善症状,并提供较为理想的长期预后效果;对关节镜下组织工程支架的手术操作进行详解,以期对临床实践起到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组织支架 软骨 运动医学 手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拔管患者导管内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爱春 赵慧萍 +3 位作者 武蓓 郑姝颖 左力 王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因PD相关性腹膜炎拔除PD导管后,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规律随访的维持性PD患者,选取其中因PD相关性腹膜炎而退出PD、拔除PD导管且行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的患者,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拔管原因、PD导管扫描电镜检查结果以及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其中女性11例(61.1%),患者平均年龄(59.1±11.5)岁,平均透析龄(80.1±47.4)个月。18例患者中,16例(88.9%)存在导管细菌生物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均为球菌。腹膜透析液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最常见的3种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3例患者(72.2%)既往曾经发生腹膜炎,其中9例患者既往腹膜炎的致病菌为球菌。结论:PD导管内细菌生物膜形成在因腹膜炎拔管的PD患者中比较常见,并非所有因腹膜炎拔除的PD导管上都有细菌生物膜存在,细菌生物膜与腹膜炎的致病菌可能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细菌生物膜 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扣刺预处理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口腔白斑 被引量:1
4
作者 韩莹 赵璞 刘宏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探索进行细针扣刺预处理是否能显著提高常规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口腔白斑的效率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收集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 目的:探索进行细针扣刺预处理是否能显著提高常规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口腔白斑的效率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收集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临床及病理均诊断为口腔白斑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ALA-PDT治疗,试验组先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下进行细针扣刺预处理,再接受常规ALA-PDT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分型,测量病损面积,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单位面积病损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等,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对两组的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共纳入患者11例,对照组共纳入患者19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病损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5.5%和36.8%,部分缓解率分别为54.5%和57.9%,无缓解率分别为0%和5%;总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分别为100%和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1,P=0.456)。试验组和对照组单位面积病损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9.05±5.74)min/cm^(2)和(21.38±15.44)min/cm^(2),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2.36±0.67)次和(3.58±1.57)次,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5;t=-2.932,P<0.05)。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再次证实预处理能够显著缩短治疗时间(P<0.05)。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针扣刺预处理并没有增加ALA-PDT治疗的不良反应。结论:细针扣刺预处理后行常规ALA-PDT对于口腔白斑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就诊次数,节约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斑 光动力治疗 细针扣刺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对于指导微创手术和康复的意义
5
作者 孙建军 马千权 +11 位作者 尹晓亮 杨辰龙 张嘉 陈素华 吴超 谢京城 韩芸峰 林国中 司雨 杨军 邬海博 赵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08,共6页
目的:运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有效指导患者的微创手术和术后个性化康复。方法:2021年3—12月,应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评估骶管囊肿患者的围手术期状况,根据神经根或漏口轨迹重建出囊肿内神经根走行和囊肿漏口情... 目的:运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有效指导患者的微创手术和术后个性化康复。方法:2021年3—12月,应用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评估骶管囊肿患者的围手术期状况,根据神经根或漏口轨迹重建出囊肿内神经根走行和囊肿漏口情况,对骶管囊肿进行精准分型并精准设计手术切口和骶管后壁骨窗范围。于显微镜下验证术前分型的准确性,指导对应术式治疗不同类型的骶管囊肿。术后复查神经根水肿情况、术腔是否有积液等,制定患者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便于患者顺利康复。结果:9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58例(63.0%)为内含神经根囊肿,29例(31.5%)为内无神经根囊肿,5例(5.4%)为混合型骶管囊肿。58例内含神经根囊肿的患者中,手术显微镜下复核影像临床分型的准确度可达96.6%(56/58),只有2例较大的单发囊肿、神经根在囊肿上极闪现被误认为内无神经根型。29例内无神经根的骶管囊肿患者中,显微镜下复核影像的准确度达100%。对12例复发骶管囊肿内部的神经根和漏口情况的判断准确度达到100%。术后1个月发现迟发性术腔积液2例,予以艾灸、泡澡等康复治疗,患者术后4~6个月积液消失。结论:任意维度重建磁共振在术前可准确判断骶管囊肿的临床分型,指导手术精准执行,并个性化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囊肿 临床分型 脊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腺肿瘤诊治研究进展
6
作者 俞光岩 彭歆 +7 位作者 高敏 叶鹏 葛娜 贾梦琪 李炳雨 唐祖南 胡耒豪 章文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唾液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根据国内7所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的统计资料,在6990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唾液腺上皮性肿瘤有23010例,占32.9%[1]。唾液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临床特色项目,作者曾... 唾液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根据国内7所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的统计资料,在6990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唾液腺上皮性肿瘤有23010例,占32.9%[1]。唾液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临床特色项目,作者曾于2015年在本刊发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唾液腺肿瘤研究50年回顾》一文,对2012年前的50年唾液腺肿瘤研究工作做了系统性总结[2],本文介绍近10年本课题组唾液腺肿瘤诊治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肿瘤 诊断 治疗 发病率 临床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石相关输尿管狭窄的上尿路修复手术技术与临床结局
7
作者 余霄腾 黄奕瑄 +11 位作者 李新飞 陈昶甫 赵方舟 应鸿刚 陶子豪 张一鸣 徐丽清 李志华 杨昆霖 周利群 李学松 赵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0-675,共6页
目的:总结结石相关输尿管狭窄患者接受上尿路修复重建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结局。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71例接受上尿路修复手术的结石相关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总结结石相关输尿管狭窄患者接受上尿路修复重建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结局。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71例接受上尿路修复手术的结石相关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症状缓解、肾积水程度改善或未再加重、肾功能处于正常范围且保持稳定。结果:上、中、下段输尿管狭窄患者分别为36、9、15例,另有11例患者为多段狭窄。中位狭窄长度为5.0(3.0~15.0)cm。上段输尿管狭窄最常用的修复方式为口腔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13/36,36.1%)和阑尾补片输尿管成形术(8/36,22.2%);中段输尿管狭窄患者根据狭窄长度,可选用球囊扩张术(1/9,11.1%)、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再吻合(1/9,11.1%)、自体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3/9,33.3%)和回肠代输尿管术(4/9,44.4%);下段输尿管狭窄患者最常用的修复方式为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0/15,66.7%);所有多段狭窄患者均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4.2(6.1~107.1)个月,总体成功率97.2%。结论:结石相关输尿管狭窄个体差异大,根据具体狭窄位置和长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积水 输尿管狭窄 修复重建 输尿管镜 碎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中断症状与尿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
8
作者 刘宁 满立波 +2 位作者 何峰 黄广林 翟建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3,共6页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排尿中断症状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272例男性BP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病史及阳性体征,年龄45~84岁,平均63岁。全部患...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排尿中断症状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272例男性BP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病史及阳性体征,年龄45~84岁,平均63岁。全部患者先行自由尿流率检查,然后插管行尿动力学检查。应用逼尿肌功率曲线方法计算排尿做功、排尿功率和排尿能耗。根据自由尿流率的尿流中断频次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最大尿流时逼尿肌压(detrusor pressure at maximal flow rate,P det Q max)、最大尿流率(maximal flow rate,Q max)、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e index,BCI)、膀胱梗阻指数(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index,BOOI)、排尿做功、排尿功率、排尿能耗等参数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发生排尿中断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272例患者中,尿流无中断者179例(A组),尿流中断1次者46例(B组),尿流中断2次者22例(C组),尿流中断3次及以上者25例(D组)。各组的BCI为:A组113.4±28.2、B组101.0±30.2、C组83.3±30.2、D组81.0±30.5;排尿功率为:A组(29.2±14.8)mW、B组(16.4±9.6)mW、C组(14.5±7.1)mW、D组(8.5±5.0)m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的BOOI为:A组41.6±29.3、B组46.4±31.0、C组41.4±29.0、D组42.7±22.8;排尿能耗为:A组(5.41±2.21)J/L、B组(4.83±2.31)J/L、C组(5.02±2.54)J/L、D组(4.39±2.03)J/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膀胱功率(OR=0.814,95%CI:0.765~0.866,P<0.001)、BCI(OR=1.023,95%CI:1.008~1.038,P=0.003)和膀胱做功(OR=2.232,95%CI:1.191~4.184,P=0.012)是发生排尿中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PH患者的排尿中断症状主要受到膀胱收缩功能的影响,与膀胱出口梗阻水平无明显关联,排尿中断频次增加可能是膀胱收缩功能下降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尿动力学 排尿障碍 膀胱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耻骨后与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对术后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的影响
9
作者 王起 柯涵炜 +4 位作者 丁泽华 张维宇 张晓鹏 徐涛 许克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20,共4页
目的:比较耻骨后尿道中段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和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trans-obturator tape,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后的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 目的:比较耻骨后尿道中段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和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trans-obturator tape,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后的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术后1、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尿动力学评估尿道括约肌功能,同时测定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B超),以除外急迫性尿失禁、逼尿肌无力、膀胱出口梗阻,明确诊断为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随访时测定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并结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根据患者术后漏尿症状较术前改善的程度,将手术疗效判定为治愈、好转或无效。结果:共1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60例行TVT,90例行TOT;患者平均年龄(55.12±10.23)岁,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术后1、6、12个月的总体有效率(治愈+好转)TVT组分别为93.3%(56/60)、91.7%(55/60)、91.7%(55/60),TOT组分别为92.2%(83/90)、90.0%(81/90)、90.0%(81/90);平均最大尿流率TVT组分别为(17.21±4.22)mL/s、(18.05±5.33)mL/s、(18.37±4.92)mL/s,TOT组分别为(18.21±5.32)mL/s、(19.05±4.33)mL/s、(19.27±4.92)mL/s;平均残余尿量TVT组分别为(13.21±5.22)mL、(18.25±5.33)mL、(16.37±7.92)mL,TOT组分别为(11.21±6.32)mL、(13.05±5.33)mL、(11.27±5.92)m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6、12个月的平均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与术前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VT及TOT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两种术式对术后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尿道下悬吊术 尿动力学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改良经胆囊管胆管引流术在胆石症治疗及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铃福 王港 +4 位作者 侯纯升 崔龙 王立新 凌晓锋 徐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75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经胆囊管胆管引流术(改良C管技术)治疗胆石症的安全性及其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连续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采用腹腔镜下改良C管技术治疗的所有胆石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经胆囊管胆管引流术(改良C管技术)治疗胆石症的安全性及其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连续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采用腹腔镜下改良C管技术治疗的所有胆石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患者68例,分析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应用领域。采用离体胆囊验证改良固定方法原理的可靠性。结果:3例离体胆囊验证试验表明改良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可靠,即刻拔出C管后缝合形成的组织窦道可错位闭合,抵抗胆囊重量所致的胆汁流出。68例患者中,42例为复杂胆管结石,6例为可疑胆总管结石,5例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其中48例行胆道镜辅助下胆总管切开取石,10例行胆道镜辅助下经胆囊管取石,6例行经胆囊管网篮探查取石(5例术后C管造影无结石残余;1例可疑结石残余,该患者无症状拒绝进一步检查和治疗),4例仅行经胆囊管胆道引流。2例腹腔镜手术后经C管药物辅助排石成功,7例腹腔镜手术后行C管辅助下内镜取石,效果良好。手术时间(131±44)min(76~279 min),C管单日最大引流量(401±235)mL(10~1150 mL),住院时间(8.6±3.6)d(2~19 d),C管拔管时间(11±6.9)d(5~46 d)。围手术期总体并发症14例,除2例残余结石,其余C管相关并发症12例(包括Ⅲa级1例,Ⅱ级2例,Ⅰ级9例)。未造成并发症的C管相关不良事件9例(包括早期脱落3例,移位2例,置入过深4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1(2~30)个月,5例患者再发结石,其中4例存在造影过程中造影剂流出缓慢,1例存在明显胰胆反流。55例患者行C管淀粉酶测定,意外发现9例胆汁淀粉酶明显升高(349~44936 U/L),考虑存在胰胆反流。结论:腹腔镜下改良C管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胆石症的治疗过程中,相对安全,也可尝试在胆道疾病的诊断中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经胆囊管胆管引流 胰胆反流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6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姜柏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AMI住院,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完成罪犯血管血运重建,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的患者145例,根据MCE结果分为CMD组及冠状动脉微循环正常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CE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探讨CMD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MD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145例已行PCI的AMI患者中有87例(60%)存在CMD。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峰值更高[52.8(8.1,84.0)μg/L vs.18.9(5.7,56.1)μg/L,P=0.005],Killip分级更差(P=0.030),罪犯血管分布不同(P<0.001),且罪犯血管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者更多(65.1%vs.43.1%,P=0.025)。MC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整体长轴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更差(P均<0.001)。CMD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13.8%vs.1.7%,P=0.013),校正罪犯血管分布、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及TnI峰值后,CMD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依旧升高(OR=9.120,95%CI:1.152~72.192,P=0.036)。CMD预测已行血运重建的AMI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7(95%CI:0.551~0.804,P=0.03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依然有60%存在MCE检出的CMD,合并CMD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大的肱骨大结节角和峰盂角与肩袖撕裂的相关性
12
作者 蒋华 颜宇 +5 位作者 李盼盼 陈康 马红兵 曾勇 唐新 崔国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0-747,共8页
目的:肱骨大结节角(greater tuberosity angle,GTA)和峰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通常作为影像学标记用于描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形态,本研究分析肩袖撕裂患者GTA和CSA的变化趋势和风险阈值,并探讨肩袖撕裂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 目的:肱骨大结节角(greater tuberosity angle,GTA)和峰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通常作为影像学标记用于描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形态,本研究分析肩袖撕裂患者GTA和CSA的变化趋势和风险阈值,并探讨肩袖撕裂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方法:从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共回顾性纳入130例患者,根据南加州骨科研究所(Southern California Orthopaedic Institute,SCOI)的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部分肩袖撕裂(关节侧)组;C组,部分肩袖撕裂(滑囊侧)组;D组,全层肩袖撕裂组。在单盲条件下,由同一组医生分别在手臂中立位的肩胛骨正位X线片上测量GTA和CSA,分析其对肩袖撕裂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可能影响肩袖撕裂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在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内,肩袖撕裂组(B、C、D组)的GTA和CSA分别为0.736和0.673,肩袖撕裂患者的GTA和CSA临界值(cut-off value)分别为70.5°和39.5°。与对照组相比,各肩袖撕裂组在身高、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肩袖撕裂组(D组)患者的年龄更大(P<0.05,临界值为56.5岁),比A、B组身高更低(P<0.05,临界值为1.58 m)。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显示,GTA与CSA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肩袖撕裂组在性别、优势肩和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的GTA(>70.5°)和CSA(>39.5°)可能对诊断肩袖撕裂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相较而言,GTA的诊断价值更高;年龄>56.5岁、身高<1.58 m的患者更易发生全层肩袖撕裂;性别、优势肩、吸烟既不是危险因素,也不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肱骨大结节角 峰盂角 肩撞击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李伟浩 李晶 +3 位作者 张学民 李伟 李清乐 张小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择期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共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者14例,...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择期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共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者14例,未使用者4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比较术中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肿瘤预后的影响。结果:自体输血组ShamblinⅢ型占比85.7%,显著高于非自体输血组的31.9%(P=0.003)。14例自体输血的患者中,8例(57%)需同时使用异体血;而47例非自体输血患者,6例(13%)需要使用异体血输血,自体输血组同时使用异体血的比例更高(P=0.002)。术后30 d内神经损伤发生率2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发生早期死亡病例。平均随访(76±37)个月,局部复发1例,发生于非自体输血组。没有远处转移,没有肿瘤相关死亡。估计5年总体生存率96.4%,10年总体生存率83.8%。两组之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结论: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增加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术中血液回收 颈动脉体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即刻种植时动态导航系统的种植精度分析
14
作者 李虹 马斐斐 +3 位作者 翁金龙 杜阳 吴彬彰 孙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动态导航系统在种植外科中广泛应用,种植外科手术可以根据植入时机的不同分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动态导航下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精度,探讨即刻种植对动态导航下种植精度的影响。方法:收集97例病例(男... 目的:动态导航系统在种植外科中广泛应用,种植外科手术可以根据植入时机的不同分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动态导航下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精度,探讨即刻种植对动态导航下种植精度的影响。方法:收集97例病例(男性5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14±11.99)岁,共97枚种植体,其中51枚为延期种植,46枚为即刻种植。通过测量种植体植入三维位置与术前种植计划的偏差,对延期种植及即刻种植的精度进行定量对比评价。选择角度误差、植入点三维误差和根尖点三维误差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将植入点的水平误差、末端点的水平误差、植入点深度误差以及末端点深入误差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纳入的种植修复体的一年留存率和成功率均为100%,无机械或生物学并发症。整体植入点的三维误差为(1.146±0.458)mm,根尖点的三维误差为(1.276±0.526)mm,角度误差为3.022°±1.566°。延期种植组植入点的三维误差为(1.157±0.478)mm,根尖点的三维误差为(1.285±0.481)mm,角度误差为2.936°±1.470°;即刻种植组植入点的三维误差为(1.134±0.440)mm,根尖点的三维误差为(1.265±0.780)mm,角度误差为3.117°±1.67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09、0.850、0.575)。结论:动态导航下即刻种植的精度与延期种植相似,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导航系统 牙种植 即刻种植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血浆中缬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发育商的关系
15
作者 徐新杰 蔡小娥 +3 位作者 孟凡超 龙波 尤欣 张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3,共7页
目的:比较孤独症儿童与健康儿童血浆中缬氨酸水平的差异,并探究孤独症儿童血浆缬氨酸水平与其发育商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共招募29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病例组,同期招募30例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 目的:比较孤独症儿童与健康儿童血浆中缬氨酸水平的差异,并探究孤独症儿童血浆缬氨酸水平与其发育商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共招募29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病例组,同期招募30例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GDS)评估儿童发育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缬氨酸水平,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病例组儿童血浆缬氨酸水平与其发育商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组血浆缬氨酸水平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DS量表因子得分方面,孤独症组儿童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孤独症组儿童血浆缬氨酸水平与GDS量表中的精细运动评分(r=0.441,P<0.05)和个人-社交评分(r=0.437,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适应性、大运动和语言方面的评分无显著相关(P>0.05)。根据CARS量表评分标准,将孤独症组儿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和重度两个亚组,在亚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重度孤独症儿童在GDS量表适应性、精细运动、语言以及个人-社交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低于轻中度孤独症儿童(P<0.05),而两个亚组之间在GDS量表大运动评分及血浆缬氨酸水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血浆中缬氨酸水平偏低,且与其精细运动和个人-社交功能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缬氨酸 发育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激光疗法治疗男性生殖与性功能障碍
16
作者 牛远杰 辛钟成 +4 位作者 林桂亭 丁攀 潘建成 封玉宏 郭应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632,共6页
低强度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常用波长600~1000 nm,功率5~500 mW,为红光或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LLL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作用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等靶点,激活PI3K/Akt、MAPK/... 低强度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常用波长600~1000 nm,功率5~500 mW,为红光或近红外光(near-infrared,NIR)。LLL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作用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等靶点,激活PI3K/Akt、MAPK/ERK等信号通路,增强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合成并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具有抗氧化、抗炎及促细胞修复功能,在皮肤相关疾病、癌症和骨关节疾病等临床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表明,LLLT可改善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模型动物阴茎海绵体病理变化,康复治疗ED的潜在效果与激活PI3K/Akt、MAPK/ERK等信号通路相关。LLLT处理新鲜及冻融精子的研究发现,LLLT显著提升精子运动能力和顶体完整性效果与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重编程(如CCO介导的电子传递链激活)、氧化应激动态平衡(ROS/GSH-Px/SOD轴)及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等有关;在LLLT治疗阴囊热应激诱导的少精子症模型中,LLLT可显著促进生精上皮细胞分化,其提升血清睾酮水平与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LLLT的光生物调节作用在男性生殖与性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潜在效果。未来有待于开展融合生命科学、工程学与物理学的多学科研究,以优化LLLT设备的物理参数;同时,通过高质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其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激光疗法 光生物调节 男性不育 勃起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捐献人乳库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李蕊 潘京 +2 位作者 杨青 邢燕 童笑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3,共5页
目的:评价捐赠人乳库建立后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及临床并发症的影响,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 目的:评价捐赠人乳库建立后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及临床并发症的影响,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捐赠人乳库建立前136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对照组,捐赠人乳库建立后143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观察组。收集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母亲信息包括分娩年龄、合并症、分娩方式;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信息包括性别、体重、胎龄、接受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晚发型败血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产妇年龄分别为(33.5±4.2)岁、(32.5±3.9)岁,接受剖宫产的例数分别为95(70.4%)例、81(66.9%)例;两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胎龄分别为(29.2±2.1)周和(29.1±2.2)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140.5±247.1)g和(1169.4±228.6)g,男婴分别为72例(50.3%)和63例(46.3%)。两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0.5%和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8,P=0.016)。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从13 d缩短至10 d(Z=-4.567,P<0.001),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从入院第3天提前至第1天(Z=-11.812,P<0.001),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从34.0%降至10.0%(χ^(2)=17.015,P<0.001),但发现首次接受亲母母乳喂养时间从入院第3天延长至第4天(Z=-4.652,P<0.001)。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赠人乳库的应用可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率、缩短首次母乳喂养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临床治疗该类患儿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母乳喂养 捐赠人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圆形软组织扩张器在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18
作者 马建勋 布希 李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双腔圆形软组织扩张器在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乳腺癌切除术后即刻埋置双腔圆形软组织扩张器的两期法假体乳房重建的连续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双腔圆... 目的:探讨双腔圆形软组织扩张器在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乳腺癌切除术后即刻埋置双腔圆形软组织扩张器的两期法假体乳房重建的连续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双腔圆形扩张器的扩张理念、埋置方式、型号选择,总结扩张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Ⅱ期置换假体术后从乳房下皱襞位置、乳房突度、乳房容量三方面评价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结果:选用400 mL扩张器3例,600 mL扩张器13例。组织扩张中位周期为4.0(2.0,5.0)个月,平均注水扩张量(538.8±111.7)mL,上、下囊腔注水量比例平均为45.4%±8.4%。Ⅱ期假体置换过程中下皱襞位置均未再进行调整,置换假体的中位体积为395(345,410)mL。围术期1例患者扩张期间出现血清肿,局部抽吸后好转。Ⅱ期术后平均随访(9.0±3.6)个月,重建乳房美学评价为优者占81.3%(13/16),假体包膜挛缩分级为Ⅰ级和Ⅱ级者占75.0%(12/16)。结论:应用双腔圆形软组织扩张器可有效扩张乳房下极皮肤,个性化控制乳房上、下极扩张比例,有效避免扩张期间的扩张器上方移位,从而为Ⅱ期假体置换提供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扩张器 组织扩张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OC曲线评估久坐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李琳 廖津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4-619,共6页
在全球久坐行为日趋普遍化的大环境下,儿童青少年“高久坐行为”特征也日趋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指出,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与肥胖风险的增加、心脏代谢水平下降、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差以及睡眠时间减少... 在全球久坐行为日趋普遍化的大环境下,儿童青少年“高久坐行为”特征也日趋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指出,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与肥胖风险的增加、心脏代谢水平下降、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差以及睡眠时间减少有关^([1-2])。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高久坐行为现象似乎更为严重,长时间久坐不动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和肥胖、超重人数增多的“罪魁祸首”^([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坐行为 视力不良 ROC曲线 儿童青少年 学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校正腰围指数与疼痛的相关性:一项横断面研究
20
作者 刘慧丽 闻蓓 +2 位作者 白雪 陈明安 李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4,共7页
目的:探讨体重校正腰围指数(weight-adjusted waist index,WWI)与美国成人急性、亚急性、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1999—2004年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 目的:探讨体重校正腰围指数(weight-adjusted waist index,WWI)与美国成人急性、亚急性、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提取1999—2004年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关于成人腰围、体质量和疼痛等变量,及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体力活动情况、饮酒、吸烟和糖尿病患病状况等协变量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3种模型,评估WWI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模型1未对协变量进行校正,模型2对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校正,模型3进一步校正了体力活动、饮酒、吸烟和糖尿病患病情况等所有协变量。结果:共纳入12694例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0.8±18.7)岁,其中9614例(75.74%)未出现超过24 h的疼痛,870例(6.85%)出现急性疼痛,354例(2.79%)出现亚急性疼痛,1856例(14.62%)出现慢性疼痛。所有参与者的WWI为(10.95±0.85)cm/√kg,根据WWI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为(7.90~10.36)cm/√kg,Q2组为(10.37~10.94)cm/√kg,Q3组为(10.95~11.53)cm/√kg,Q4组为(11.54~15.20)cm/√kg。随着WWI的增加,参与者的急性、慢性疼痛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1中,与Q1组相比,Q2组和Q4组的急性疼痛风险降低(Q2组:OR=0.765,95%CI:0.615~0.953,P=0.017;Q4组:OR=0.648,95%CI:0.503~0.835,P<0.001);与Q1组相比,Q2组、Q3组和Q4组的慢性疼痛风险均增加(Q2组:OR=1.365,95%CI:1.149~1.622,P<0.001;Q3组:OR=1.291,95%CI:1.082~1.541,P=0.005;Q4组:OR=1.874,95%CI:1.579~2.224,P<0.001)。模型2中,与Q1组相比,其他3组慢性疼痛风险增加(Q2组:OR=1.359,95%CI:1.137~1.624,P=0.001;Q3组:OR=1.260,95%CI:1.039~1.528,P=0.019;Q4组:OR=1.735,95%CI:1.413~2.132,P<0.001)。模型3中与Q1组相比,Q4组的慢性疼痛风险增加49.2%(OR=1.492,95%CI:1.208~1.842,P<0.001)。在模型2和模型3中,急性疼痛与WWI未见相关性(均P>0.05);3个模型均未发现亚急性疼痛与WWI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WWI与美国成人急性疼痛、亚急性疼痛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但随着WWI的增加,慢性疼痛风险增加,所以有必要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体重校正腰围指数 肥胖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