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6,9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自由度机械臂快速路径规划与手眼标定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超 胡志明 +2 位作者 彭麟谊 叶子安 丁建军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共9页
针对双向快速随机扩展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connect,RRT-Connect)算法的随机性强、搜索效率低、路径规划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RRT-Connect算法。该算法在起始点与目标点连线的中垂线上设置第三节点,采用高斯分... 针对双向快速随机扩展树(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connect,RRT-Connect)算法的随机性强、搜索效率低、路径规划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RRT-Connect算法。该算法在起始点与目标点连线的中垂线上设置第三节点,采用高斯分布限制第三节点的采样区域,避免第三采样节点距离中点较远导致的路径冗余。算法通过第三节点分别向起始点和目标点生成2棵随机树,结合贪婪算法思想以及引入动态步长的方法,提高算法的规划效率。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RRT-Connect算法相较于传统RRT-Connect算法,平均运行时间缩短了48.7%,平均迭代次数减少了38.9%,平均路径长度减少了25.2%。另外,针对传统的九点标定法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九点标定方法,该方法通过获取机械臂在空间同一点的多组位姿计算机械臂第六轴长度,在已知机械臂各关节角和轴长情况下,计算得到机械臂末端执行器安装后第六轴的长度,从而提高手眼标定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相较于传统九点标定法其精度平均提高了2.09%。最后,在机械臂平台验证改进的RRT-Connect算法和改进的九点标定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RRT-Connect算法相较于DRRT-Connect(dynamicRRT-Connect)算法在路径规划总时间和总长度上分别减少了8.28%和4.79%,改进的九点标定法相较于传统的九点标定法抓取精度提高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路径规划 贪婪算法 RRT-Connect算法 九点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Ti-6Al-4V合金微铣削毛刺尺寸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凤和 王宇 +3 位作者 张会龙 张宁 马轩 王志勇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9,共7页
针对钛合金微铣削加工易产生毛刺缺陷影响使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Ti-6Al-4V微铣削顶部毛刺尺寸预测方法。首先,以工艺参数(主轴转速、轴向切深、径向切宽和每齿进给量)为网络输入,以顶部毛刺长度为预测目标,建立了微铣... 针对钛合金微铣削加工易产生毛刺缺陷影响使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Ti-6Al-4V微铣削顶部毛刺尺寸预测方法。首先,以工艺参数(主轴转速、轴向切深、径向切宽和每齿进给量)为网络输入,以顶部毛刺长度为预测目标,建立了微铣削毛刺尺寸的预测模型。其次,使用625个切削仿真样本进行预训练。最后,基于迁移学习机制,借助100个切削试验样本对预训练结果进行微调,从而将仿真规律迁移至试验规律。结果表明,迁移学习模型对顺、逆铣两侧毛刺尺寸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达到了95.77%、95.45%,为钛合金微铣削毛刺的预测及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铣削毛刺 TI-6AL-4V合金 毛刺 尺寸预测 迁移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镍纳米切削材料去除行为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海兰 闫少华 +1 位作者 韩涛 闫海鹏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挤压和剪切作用下以非晶结构的形式被去除,部分具有面心立方(face center cubic, FCC)结构的镍原子转变成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结构和非晶结构,主导了相变与非晶化;同时出现伯氏矢量分别为1/6<112>、1/3<100>、1/6<110>、1/3<111>以及1/2<110>的位错线。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塑性变形机制为相变、非晶化和位错滑移。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几何条件与能量条件被同时满足,发生1/2<110>全位错转变为1/6<112>不全位错的位错反应。在切削力热的作用下,已加工亚表面出现了位错环、梯杆位错、棱住位错、V型位错、原子团簇和空位等缺陷结构。相比于(100)晶面和(110)晶面,沿(111)晶面切削有利于减小亚表面缺陷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镍 纳米切削 分子动力学 材料去除机理 塑性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织构对H13模具钢激光熔覆残余应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昌龙 于子策 +3 位作者 杜伟龙 张自豪 白宇阳 张书豪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H13模具钢多层激光熔覆过程中,通过预置表面织构以降低激光熔覆后模具钢熔覆层的残余应力,减少其裂纹的产生。首先,对待加工表面进行预处理,预置正方形表面织构,并利用Ansys软件APDL语言模拟激光熔覆过程,对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 在H13模具钢多层激光熔覆过程中,通过预置表面织构以降低激光熔覆后模具钢熔覆层的残余应力,减少其裂纹的产生。首先,对待加工表面进行预处理,预置正方形表面织构,并利用Ansys软件APDL语言模拟激光熔覆过程,对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耦合分析研究;其次,结合正交实验模拟结果研究预置织构对激光熔覆层温度场和残余应力的影响;最后,进行实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对正交仿真实验结果进行均值化分析可知,最优熔覆参数为激光功率P=400 W,扫描速率v=20 mm/s,激光光斑半径R=0.8 mm,影响熔覆层残余应力的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激光功率>激光光斑半径>扫描速率。将最优参数下有、无织构的仿真及实际加工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中有织构激光熔覆后工件表面的残余应力降低了25.96%,实际熔覆后有织构工件表面的残余应力18.55%。因此通过在H13模具钢基体表面预置织构的方法,可以降低熔覆层残余应力,从而减少或消除裂纹的产生,在利用激光熔覆进行模具再制造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激光熔覆 表面织构 有限元分析 H13模具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端制造模式转型之路(一):制造模式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根保 罗天洪 朱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113,共24页
企业在由中低端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如何从多达58种先进制造技术(或模式)中确立主导制造模式、实现多种先进制造技术在主导模式下的有机融合,以及确保未来新兴制造技术可有效嵌入已有主导模式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构... 企业在由中低端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如何从多达58种先进制造技术(或模式)中确立主导制造模式、实现多种先进制造技术在主导模式下的有机融合,以及确保未来新兴制造技术可有效嵌入已有主导模式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高端制造模式建设的核心挑战。首先,对各种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将现有的先进制造技术按照其特点划分为三大技术群,即信息技术拉动群、管理技术驱动群和制造技术推动群等;其次,系统梳理了58种先进制造技术的起源、概念和特点,解析其内在关联机制与协同效应;最后,给出高端制造模式的整体框架,包括主导模式、信息集成架构、基础支撑技术、辅助技术融合和精益生产融合等,为高端制造模式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 先进制造技术 高端制造模式 框架 信息集成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大尺寸金属构件增材制造研究进展
6
作者 方学伟 杨健楠 +6 位作者 周健 张垚 乔润基 冯佳劲 刘畅 黄科 卢秉恒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34,共22页
针对大尺寸金属构件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了该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首先,阐述了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尺寸金属构件中的优势与局限。其次,分析了增材制... 针对大尺寸金属构件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了该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首先,阐述了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尺寸金属构件中的优势与局限。其次,分析了增材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优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通过外场辅助调控、实时监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制造过程的精度与稳定性。此外,重点讨论了针对大尺寸金属构件的在线与后处理形性同步调控技术,结合热处理与机械加工方法,有效改善了成形质量与力学性能。最后,展望了未来增材制造技术在大尺寸金属构件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在工艺优化、材料特性、生产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增材制造将在多个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并推动传统制造模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寸 金属增材 多场耦合 组织性能 过程控制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权重的黑翅鸢算法及其工程应用
7
作者 龙文 张洁 徐明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50,共10页
针对原始黑翅鸢算法(black-winged kite algorithm,BKA)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精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权重的改进黑翅鸢算法(improved BKA,IBKA)。首先,运用Fuch混沌映射策略初始化种群,提高种群的多样性;其次,在黑翅鸢攻击行... 针对原始黑翅鸢算法(black-winged kite algorithm,BKA)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精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权重的改进黑翅鸢算法(improved BKA,IBKA)。首先,运用Fuch混沌映射策略初始化种群,提高种群的多样性;其次,在黑翅鸢攻击行为中加入自适应权重,更好地平衡局部寻优和全局搜索能力;最后,在黑翅鸢迁徙行为中引入莱维飞行,有效增强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将IBKA对29个CEC2017测试函数进行求解,并与原始BKA算法、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斑马优化算法(zebra optimization algorithm,ZOA)、正弦余弦算法(sine cosine algorithm,SCA)以及蜣螂优化算法(dung beetle optimization,DBO)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BKA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优于对比算法。通过求解3个工程设计约束优化问题,验证了IBKA算法能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翅鸢算法 Fuch混沌映射 自适应权重 莱维飞行 工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弹实验的二阶密切滚珠丝杠滚道接触性能研究
8
作者 姜洪奎 闫婷 +3 位作者 宋现春 朱晓峰 高唱 王梦琦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16,共8页
鉴于滚道轮廓对滚珠丝杠的接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了二阶密切滚道滚珠丝杠和传统哥特式滚珠丝杠的接触性能。首先,通过接触几何中的密切接触理论推导出滚珠的二阶近似曲线,提出一种新型二阶密切滚珠丝杠滚道廓形。其次,建立具有密切... 鉴于滚道轮廓对滚珠丝杠的接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了二阶密切滚道滚珠丝杠和传统哥特式滚珠丝杠的接触性能。首先,通过接触几何中的密切接触理论推导出滚珠的二阶近似曲线,提出一种新型二阶密切滚珠丝杠滚道廓形。其次,建立具有密切滚道廓形的滚珠丝杠等效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光弹实验,评估滚珠丝杠接触应力的分布。最后,通过光弹实验获得不同滚道廓形的应力分布条纹图像,验证密切滚道在接触区域应力分布均匀化方面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与传统哥特式滚珠丝杠相比,二阶密切滚道的设计能够显著增大接触面积,降低接触应力集中程度,使接触区域应力梯度平缓,有效提升滚珠丝杠副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珠丝杠 滚道廓形 密切理论 光弹实验 接触应力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李彬 陈雨涵 +1 位作者 任东旭 王亚宁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5,共8页
为探究在亚微米级微量磨削下,工艺参数对转台端面磨削跳动的影响规律,提出改进麻雀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ISSA-BP),建立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模型。构建以砂轮转速、砂轮进给深... 为探究在亚微米级微量磨削下,工艺参数对转台端面磨削跳动的影响规律,提出改进麻雀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ISSA-BP),建立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模型。构建以砂轮转速、砂轮进给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磨削循环次数、端面磨前跳动值为输入层,磨后跳动值为输出层的ISSA-BP神经网络模型。将磨削实验数据代入模型进行递进式对比验证算法改进的有效性,并与遗传算法GA-BP(genetic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预测优越性。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为92.11%,可实现准确预测转台端面磨削跳动。利用预测模型对各单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各参数的影响规律,并设计实验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转台端面磨削跳动预测模型可实现对端面磨削的五因素磨后跳动值预测,并针对各参数可进行单因素磨后跳动值预测,得到了转台端面亚微米级微量磨削工艺参数对于端面跳动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面磨削 工艺参数 跳动值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旋转磨粒电极电化学放电加工氧化锆陶瓷小孔试验研究
10
作者 黄志坚 吴志铭 +1 位作者 邹治湘 刘江文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2,共9页
氧化锆陶瓷因其高硬度、高熔点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中,然而,该材料加工难大,难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加工。传统电化学放电加工(electro-chemical discharge machining,ECDM)氧化锆陶瓷,虽可通过增大能量提升加工... 氧化锆陶瓷因其高硬度、高熔点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中,然而,该材料加工难大,难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加工。传统电化学放电加工(electro-chemical discharge machining,ECDM)氧化锆陶瓷,虽可通过增大能量提升加工效率,但易因材料内部热应力过大等问题,而产生大量的微裂纹等缺陷。为此,提出采用高速旋转磨粒电极电化学放电加工的方法对氧化锆进行小孔加工。通过与传统电化学放电加工进行对比试验以分析其加工特性,研究发现磨粒电极能够提升气膜的稳定性,减少放电热冲击所产生的热缺陷,进而改善小孔的加工质量,结果表明其加工精度提高了63.9%。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占空比、电解液浓度、频率以及转速对氧化锆陶瓷的加工影响规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组合为占空比80%、电解液浓度15 wt%、脉冲频率17.5 kHz和转速10000 r/min。在该参数组合下,成功加工出深度达670.4μm、过切量为108.9μm的小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旋转磨粒电极 电化学放电加工 氧化锆陶瓷 小孔加工 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轮活齿传动对称齿形设计方法与传动性能影响研究
11
作者 宜亚丽 孙振坤 +1 位作者 陈美宇 金贺荣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6,共7页
针对摆轮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导致的正反转传动性能差异的问题,提出一种摆轮活齿传动对称齿形设计方法及其参数选取策略。首先,通过建立高副低代等效机构模型,推导出激波器和中心轮齿廓函数;其次,依据机构转化原理,推导出推程段及回程段... 针对摆轮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导致的正反转传动性能差异的问题,提出一种摆轮活齿传动对称齿形设计方法及其参数选取策略。首先,通过建立高副低代等效机构模型,推导出激波器和中心轮齿廓函数;其次,依据机构转化原理,推导出推程段及回程段活齿运动路径所对应中心轮齿廓向径角;最后,以齿形对称为约束条件,制定活齿摆动中心分布圆半径及摆幅系数参数选取策略。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对称齿形,对称齿形减速器正反转啮合力峰值的均值低6.67 N和3.14 N,方差低31.32和6.10,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摆轮活齿对称齿形设计及参数选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轮活齿传动 对称齿形 摆幅系数 传动性能 等效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动车传动齿轮修形仿真研究
12
作者 刘志超 黄志辉 +2 位作者 李治桦 杨成龙 陈丙硕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5,共9页
动车传动齿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齿面偏载和啮合冲击等问题,易造成齿轮失效。为改善此类问题,以CRH3动车为例,在Romax软件中建立了包含车轴和轴承的齿轮传动系统三维模型。基于RFE-XGBoost(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extreme gradien... 动车传动齿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齿面偏载和啮合冲击等问题,易造成齿轮失效。为改善此类问题,以CRH3动车为例,在Romax软件中建立了包含车轴和轴承的齿轮传动系统三维模型。基于RFE-XGBoost(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特征选取模型,从通常采用的9个修形参数中筛选出最优修形参数组合。以筛选后的最优修形参数组合为输入变量,单位长度法向载荷为响应变量,分别基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回归、XGBoost算法构建了代理模型,并进行对比选择。最后采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调用代理模型,以单位长度法向载荷最小为优化目标,对齿轮修形参数取值进行寻优计算。优化结果表明,齿向斜度为13.6μm、齿端修薄长度为18.5 mm、齿端修薄量为4.4μm时齿轮修形效果最佳。通过Romax仿真计算验证,其单位长度法向载荷下降了24.36%,传动误差值下降了69.91%,有效改善了齿轮传动性能,缓解了齿面偏载的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齿轮修形方案选择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传动齿轮 特征选取 齿轮修形 XGBoost算法 齿面接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盾构机主轴承外跑道再制造修复的激光熔覆工艺研究
13
作者 陈健 杨公标 +2 位作者 李燕乐 付春珲 李方义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再制造修复盾构机主轴承外跑道的合适工艺,用同步送粉式激光熔覆设备在42CrMo基体上熔覆JG-11铁基合金涂层,基于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送粉器转速等工艺参数对涂层稀释率、宽高比及孔... 为探究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再制造修复盾构机主轴承外跑道的合适工艺,用同步送粉式激光熔覆设备在42CrMo基体上熔覆JG-11铁基合金涂层,基于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送粉器转速等工艺参数对涂层稀释率、宽高比及孔隙率的影响,并遴选出较好的四组工艺参数进行显微组织分析、硬度测试、摩擦磨损试验探究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硬度相较于基体可以提升2~3倍;合适的工艺参数降低摩擦因数效果明显,磨损体积相比较差的工艺参数可以降低45.7%,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是摩擦磨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盾构机主轴承 再制造修复 正交试验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HO-MLP神经网络的变工况下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14
作者 蒋章雷 郑威 +3 位作者 门大超 刘秀丽 查振栋 李子涵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针对变工况下齿轮箱故障信号复杂多变导致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里斯鹰优化器(Harris hawk optimizer,HHO)优化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ion,ML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均方根-均值(root mean square-m... 针对变工况下齿轮箱故障信号复杂多变导致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哈里斯鹰优化器(Harris hawk optimizer,HHO)优化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ion,ML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均方根-均值(root mean square-mean,RMS-MEAN)方法对齿轮箱故障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以降低随机变工况对不同振动信号的影响;其次,引入变工况修正因子k,利用HHO对MLP的超参数进行自动优化,增强振动信号中的周期性特征,构造变工况下最优的MLP网络结构;最后,将特征增强数据输入HHO-MLP中进行故障诊断。通过MCC5-THU齿轮箱故障数据集验证,该方法在变工况下对齿轮箱故障的诊断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故障分类的准确率可达97.5%,这说明了其在变工况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箱 变工况 哈里斯鹰优化器 多层感知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织构/混合纳米流体协同微量润滑对车削Inconel 718的影响
15
作者 裴宏杰 张晨阳 +1 位作者 霍宇航 郭二廓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6,共7页
为了揭示刀具微织构和纳米流体的协同微量润滑机理,开展了MoS_(2)、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和MoS_(2)/MWCNTs混合纳米流体和刀具前/后刀面的微坑/微槽织构微量润滑车削Inconel 718高温合金的实验研究。采用... 为了揭示刀具微织构和纳米流体的协同微量润滑机理,开展了MoS_(2)、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和MoS_(2)/MWCNTs混合纳米流体和刀具前/后刀面的微坑/微槽织构微量润滑车削Inconel 718高温合金的实验研究。采用皮秒激光技术在陶瓷刀片的前/后刀面加工出微坑/微槽织构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制备了MoS_(2)、MWCNTs和MoS_(2)/MWCNTs混合纳米流体,测定了其黏度和表面张力。对纳米流体和微织构的协同影响润湿性进行了测试。进行了切削速度、前刀面微织构、后刀面微织构和纳米流体种类的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切削实验,评价指标为切削力、三维表面粗糙度和切屑变形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小切削力和切屑变形方面,MoS_(2)纳米流体、前刀面平行槽微织构和后刀面圆坑微织构的协同作用最优;在降低表面粗糙度方面,MoS_(2)/MWCNTs混合纳米流体、前刀面平行槽微织构和后刀面圆坑微织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润滑 微织构刀具 纳米流体 多壁碳纳米管 二硫化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醚酮粉末床熔融机床多工艺参数优化与成形性能研究
16
作者 曹毅 孙新龙 +2 位作者 梁栢萱 郑矫阳 李涤尘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1-89,共9页
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作为典型的轻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PEEK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复杂零部件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针对聚醚醚酮粉末床熔融(powder bed fusion,PBF)系统... 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作为典型的轻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了大量应用,PEEK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复杂零部件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针对聚醚醚酮粉末床熔融(powder bed fusion,PBF)系统加工温度高、易翘曲的难题,开展了聚醚醚酮粉末床熔融系统多工艺参数优化与成形性能研究,通过工艺成形过程模拟仿真,揭示了激光功率等核心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在成形工艺仿真基础上,开展了成形工艺参数优化试验,建立了工艺参数与拉伸力学性能以及翘曲率的对应关系,获得了拉伸强度86 MPa,断裂伸长率3.7%的优异力学性能,并最终实现了颅骨植入物的高精度增材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 粉末床熔融 增材制造 成形过程仿真 多工艺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优化最小噪声幅值反褶积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振军 程嘉瑞 +1 位作者 章娅菲 郑琰心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3,共8页
在轴承故障诊断中,检测振动信号中的循环脉冲分量是关键,对故障特征提取至关重要。然而,复杂的工况环境常使微弱的脉冲分量被背景噪声和振动干扰掩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最小噪声幅值反褶积(parametric adaptive minimum no... 在轴承故障诊断中,检测振动信号中的循环脉冲分量是关键,对故障特征提取至关重要。然而,复杂的工况环境常使微弱的脉冲分量被背景噪声和振动干扰掩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自适应最小噪声幅值反褶积(parametric adaptive minimum noise amplitude deconvolution,PAMNAD)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改进的灰狼优化(improved grey wolf optimization,IGWO)算法对最小噪声幅值反褶积(minimum noise amplitude deconvolution,MNAD)进行优化,确定滤波器长度、迭代次数和噪声比这三个关键参数的最优值。优化后的最小噪声幅值反褶积在不同工况下展现出更高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轴承故障信号处理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IGWO 参数自适应 MN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钛合金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电火花铣削加工试验研究
18
作者 王岩 王雯瑀 +2 位作者 董颖怀 樊凌峰 刘启航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共8页
超声振动有助于改善电火花加工的表面形貌,但超声振动的加入也使得其材料去除机理更加复杂,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工艺过程。为全面了解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电火花加工的工艺特点,对TC4工件分别进行电火花铣削加工和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电火花铣削... 超声振动有助于改善电火花加工的表面形貌,但超声振动的加入也使得其材料去除机理更加复杂,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工艺过程。为全面了解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电火花加工的工艺特点,对TC4工件分别进行电火花铣削加工和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电火花铣削加工。选取不同的峰值电流、脉冲宽度、脉冲间隙和超声振幅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分析其表面粗糙度Ra。结果表明将轴向超声振动引入电火花铣削加工能够使表面粗糙度下降5.5%~18.9%,轴向超声振动的加入改变了极间能量分配关系,并减少了用于材料去除的能量。该研究为轴向超声振动辅助电火花铣削工艺的理论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工艺参数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电火花加工 铣削工艺 表面形貌 TC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向车铣轴承内沟道表面粗糙度研究
19
作者 王栋 吕二阳 +2 位作者 陈磊 任泊龙 吕梦涵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5,共7页
为探究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车铣加工代替传统磨削加工的可行性,对切向车铣加工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进行了研究,基于Matlab提出了一种三维表面粗糙度Sa仿真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对比了铣刀转速、工件转速和每齿进给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 为探究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车铣加工代替传统磨削加工的可行性,对切向车铣加工深沟球轴承内沟道进行了研究,基于Matlab提出了一种三维表面粗糙度Sa仿真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对比了铣刀转速、工件转速和每齿进给量对工件三维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铣刀转速的提高,三维表面粗糙度值减小,随着工件转速的提高和每齿进给量的增大,三维表面粗糙度值增大,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均方根误差为12%,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车铣 深沟球轴承内沟道 MATLAB 三维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elica-LSTM双驱动的数字孪生机床热误差补偿模型构建
20
作者 孙丽 王诗灏 +3 位作者 姜锋 关咏臻 徐家淳 刘荣玺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5-213,共9页
针对数控机床在高速、高负载运行中因热变形导致的热误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联合驱动的热误差补偿方法。通过Modelica构建机床机械、电气、热力学多物理场耦合的高保真... 针对数控机床在高速、高负载运行中因热变形导致的热误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联合驱动的热误差补偿方法。通过Modelica构建机床机械、电气、热力学多物理场耦合的高保真数字孪生模型,结合LSTM对机理模型未覆盖的非线性动态误差进行数据驱动补偿。实验以五轴数控加工中心DMG MORI DMU 50为对象,在预热、阶梯加载及扰动工况下采集温度、振动和热误差数据,验证模型性能。结果表明,Modelica-LSTM双驱动模型相较于单一Modelica机理模型,均方根误差降低51.2%,补偿后误差波动幅度减少72%,在高温及动态工况下显著提升预测精度。该方法为高精密机床热误差补偿提供了物理与数据协同驱动的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热误差补偿 MODELICA 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领域建模 数字孪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