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188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药学学报》被EI Compendex收录
1
作者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0,共1页
2025年4月,Elsevier(爱思唯尔)发布了EI Compendex(《工程索引》)最新收录期刊目录(版本号:202504),《农药学学报》成功入选该数据库。这不仅是对本刊学术价值及国际化水平的高度肯定,而且对促进我国农药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国际舞... 2025年4月,Elsevier(爱思唯尔)发布了EI Compendex(《工程索引》)最新收录期刊目录(版本号:202504),《农药学学报》成功入选该数据库。这不仅是对本刊学术价值及国际化水平的高度肯定,而且对促进我国农药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国际舞台也具有重要意义。EI Compendex(《工程索引》)创办于1884年,涵盖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化学和工艺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自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以来,目前已收录365本中国的中英文期刊,本次更新新增了55本中国期刊,其中18本为中文期刊。作为全球权威学术数据库之一,具有严苛的遴选标准。本次成功入选,表明《农药学学报》在学科排名、影响因子、国际认可度等方面表现优异。据了解,本刊也是目前所属学科领域唯一入选该数据库的中文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水平 农药学学报 收录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在芦笋上的残留及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2
作者 门殿英 刘泽辉 +5 位作者 韩薇 马琳 温广月 董茂锋 赵莉 王伟民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5,共9页
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在芦笋上的残留膳食风险,分别开展了1年6地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规范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芦笋... 为明确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在芦笋上的残留膳食风险,分别开展了1年6地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规范残留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芦笋中的消解动态、残留水平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0.005~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在86%~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1%,定量限均为0.005 mg/kg。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半衰期分别在1.1~1.9 d之间和1.3~2.1 d之间,呈现较快的消解趋势;在3 d采样间隔期下,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芦笋上的残留量分别在<0.005~0.194 mg/kg之间和<0.01~0.041 mg/kg之间。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平均膳食和97.5%分位值膳食消费量下,芦笋中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残留量对一般人群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均不超过0.2%,说明通过芦笋摄入的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残留对人体产生长期膳食摄入的风险较小。本研究为氟啶虫胺腈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为我国制定其在芦笋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虫胺腈 乙基多杀菌素 芦笋 残留 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残留与安全专题序言
3
作者 刘丰茂 刘东晖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农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投入品,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药的长期及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农药残留及其引发的安全问题... 农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投入品,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药的长期及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农药残留及其引发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控制农药残留,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虫胺不同方式施用对番茄根系分泌物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荆莉莉 李梅 +3 位作者 王中阳 万群 葛静 余向阳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0,共9页
为了探究农药施用方式对植物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并评估了噻虫胺(clothianidin)根施和叶施处理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同时分析了两种施药方式对土培番茄植株生长的... 为了探究农药施用方式对植物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并评估了噻虫胺(clothianidin)根施和叶施处理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同时分析了两种施药方式对土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噻虫胺显著改变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丰度和组成,且两种施用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显著改变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β多样性,但根施噻虫胺对番茄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显著降低了番茄根系分泌物的α多样性,且叶施较根施降低幅度更大;此外,与空白对照相比,根施处理表现为37.63%的代谢物丰度显著升高,12.58%的代谢物丰度显著下降,包括与植物防御系统有关的生物碱丰度的增加以及对脂类、有机酸和其他代谢物合成的抑制;叶施处理则表现为35.16%的代谢物丰度显著升高,13.42%的代谢物丰度显著下降,同样包括生物碱丰度的增加。但抑制酚酸的合成,且在噻虫胺不同施用方式下的硫酸和硬脂酸呈现相反变化趋势。此外,根施和叶施噻虫胺均可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较空白对照增加植株的鲜重、株高和根长,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估,指导农药高效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胺 根施 叶施 根系分泌物 番茄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华南稻区褐飞虱对十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兆宇 林品轩 +3 位作者 李钰 彭宇漩 高聪芬 吴顺凡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7,共7页
为明确2023年中国华南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华南地区4省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褐飞虱对3种已暂停用于该害虫防治的药剂噻嗪酮(876.2~5151.2倍)、吡虫啉(3534.0~9949.9倍)和... 为明确2023年中国华南稻区褐飞虱的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华南地区4省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0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褐飞虱对3种已暂停用于该害虫防治的药剂噻嗪酮(876.2~5151.2倍)、吡虫啉(3534.0~9949.9倍)和噻虫嗪(1253.8~2668.3倍)仍具有高水平抗药性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对呋虫胺(49.4~482.5倍)、吡蚜酮(77.2~351.3倍)、烯啶虫胺(16.6~106.4倍)和毒死蜱(20.7~105.3倍)已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药性,对氟啶虫胺腈(13.2~46.0倍)为中等水平抗药性;对三氟苯嘧啶(2.3~8.6倍)为敏感至低水平抗药性,对醚菊酯(1.0倍)仍为敏感水平。因此推荐在该区域稻区可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和醚菊酯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防控褐飞虱,结果可为褐飞虱的田间抗药性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害虫 褐飞虱 杀虫剂 抗药性监测 三氟苯嘧啶 吡蚜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甲脒在鸡蛋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6
作者 向建军 廖且根 +3 位作者 袁丽娟 张莉 邱素艳 张大文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3,共6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含量,并研究其在鸡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蛋鸡给予0.05%和0.1%的双甲脒溶液喷洒,低浓度组一周后重复给药一次,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含量,并研究其在鸡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蛋鸡给予0.05%和0.1%的双甲脒溶液喷洒,低浓度组一周后重复给药一次,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给药后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浓度呈上升趋势,在第3天时浓度达到峰值,低浓度组鸡蛋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未超过欧盟规定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而高浓度组中双甲脒及其代谢物在鸡蛋中休药期为9.38d,本研究为蛋鸡安全用药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甲脒 鸡蛋 残留 消解动态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酮肟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7
作者 孙甜甜 刘函如 +5 位作者 张欣茹 王勇 马志卿 陈光友 张璟 雷鹏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10,共8页
天然产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绿色低毒等特点,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与修饰是发现新型绿色农药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天然产物薄荷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2个新型薄荷酮肟酯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 天然产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绿色低毒等特点,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与修饰是发现新型绿色农药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天然产物薄荷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2个新型薄荷酮肟酯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50μg/mL下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Z构型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优于E构型化合物,其中化合物B-2、B-6、B-8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好,EC_(50)值分别为4.92、4.90和5.22μg/mL,优于先导化合物薄荷酮和商品化杀菌剂肟菌酯(8.16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酮 肟酯 抑菌活性 苹果树腐烂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下莠去津对高粱氧化应激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汪芷璇 郭浩铭 +5 位作者 翟王晶 梁亚博 刘雪科 王鹏 周志强 刘东晖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盐碱土中农药的环境行为会发生变化,并可能会对作物产生潜在风险,然而目前有关盐碱地施用农药后的风险评估数据不足。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盐碱胁迫下施用莠去津在高粱体内的残留分布和毒性风险。... 盐碱土中农药的环境行为会发生变化,并可能会对作物产生潜在风险,然而目前有关盐碱地施用农药后的风险评估数据不足。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盐碱胁迫下施用莠去津在高粱体内的残留分布和毒性风险。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莠去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延长了38.33%~105.94%;空白土壤中施用莠去津,对高粱株高、根部氧化应激相关酶和解毒酶均无显著影响。在质量分数为0.2%的中性盐和碱性盐胁迫下,高粱根部氧化应激标志物活性氧(ROS)含量分别上升了37.91%和28.67%,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上升了5.26%和40.27%,表明在中度盐碱胁迫下施用莠去津会对高粱造成氧化损伤。在0.2%中性盐胁迫下,施用莠去津使得高粱根部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分别下降了41.56%和29.76%,说明在中度盐胁迫下施用莠去津抑制了高粱的代谢解毒过程。本研究可为盐碱地中莠去津的施用风险提供参考,关注实际农业生产场景下农药的环境风险,可为盐碱地科学精准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盐碱胁迫 高粱 作物毒性 氧化应激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谢璇 刘芫汐 +5 位作者 周婷婷 金红宇 段丽芳 杨华 王莹 魏锋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为推动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及其监管体系建设,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相关参数的选择与应用,特别探讨了在中药材多农药残留背景下累积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与挑战,并立足我国... 为推动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及其监管体系建设,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相关参数的选择与应用,特别探讨了在中药材多农药残留背景下累积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与挑战,并立足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现状提出建议,以期为风险评估方法的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限量标准 累积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包装材料对可湿性粉剂悬浮率的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
10
作者 段宏法 赵冬红 +4 位作者 曹海潮 张耀中 刘峰 郝立勇 慕卫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水溶性包装可以减少农药粉剂对使用者的接触和吸入风险,是当前降低粉尘危害的重要解决方案,然而水溶性包装材料本身对不同可湿性粉剂(WP)的悬浮率可能存在影响。为探究水溶性包装材料影响可湿性粉剂悬浮率的机制,找到合适的提升策略,本... 水溶性包装可以减少农药粉剂对使用者的接触和吸入风险,是当前降低粉尘危害的重要解决方案,然而水溶性包装材料本身对不同可湿性粉剂(WP)的悬浮率可能存在影响。为探究水溶性包装材料影响可湿性粉剂悬浮率的机制,找到合适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在确定水溶性包装材料[聚乙烯醇(PVA)]对不同品种可湿性粉剂悬浮率存在影响的基础上,以80%噁虫威(bendiocarb)WP为模式药剂,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系统研究了在添加水溶性包装袋情形下,温度、水质、添加助剂等因素对制剂悬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稀释水温为17℃时,不同型号包装袋对80%噁虫威WP悬浮率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均会使其下降至低于标准要求的70%,而在稀释水温为28℃时悬浮率高于70%,可达到要求;17℃低温且用标准硬水稀释时,水溶性包装WP稀释液悬浮率显著降低,只能维持在40%左右;在此条件下,进一步考察了添加不同价态无机盐、助悬剂及分散剂对悬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50 mL制剂中,二价态无机盐氯化镁的添加水平为0.048 mol/L时,悬浮率最高,可达到90.97%。以80%噁虫威WP质量的1%、2%和10%作为助悬剂的用量,当助悬剂硅酸镁铝XM410的添加量水平为62 mg/g时,悬浮率最高,达到93.06%;外加不同用量的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提高制剂悬浮率,但其添加水平高达313 mg/g时悬浮率仍低于合格标准。综上所述,较高的稀释水温、制剂中适量添加氯化镁或硅酸镁铝能够改善水溶性包装噁虫威WP的悬浮率,保障其达到合格标准,这为水溶性包装材料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包装材料 可湿性粉剂 噁虫威 悬浮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溴虫氟苯双酰胺的残留特征
11
作者 钱可心 郭明明 +6 位作者 王新茹 张新忠 杨梅 孙荷芝 秦钰洁 吴鲁超 周利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本研究评价了溴虫氟苯双酰胺在绿茶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的残留转移规律。开展了270 mL/hm^(2)和405 mL/hm^(2)两个施药剂量的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田间规范残留试验,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茶鲜叶,加工制成绿茶,用于茶叶加工、冲... 本研究评价了溴虫氟苯双酰胺在绿茶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的残留转移规律。开展了270 mL/hm^(2)和405 mL/hm^(2)两个施药剂量的100 g/L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田间规范残留试验,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茶鲜叶,加工制成绿茶,用于茶叶加工、冲泡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定量。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仅1.9d;药后7 d,溴虫氟苯双酰胺在茶鲜叶中的消解率达90%。溴虫氟苯双酰胺在从茶鲜叶到绿茶成茶过程中具有加工浓缩效应,总加工因子在4.09~4.94之间;绿茶加工过程中溴虫氟苯双酰胺的干重残留量没有显著变化,其消解率低于6%。溴虫氟苯双酰胺在绿茶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率<15%,其浸出率高低与茶叶整碎程度相关,整茶不同冲泡次数间的浸出率基本一致,而碎茶浸出率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整茶中的总浸出率(5%)显著低于碎茶中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虫氟苯双酰胺 绿茶 茶叶加工 冲泡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的作用特性
12
作者 于硕 李子豪 +6 位作者 李明宇 连磊 彭学岗 陈爽 王金信 刘伟堂 王恒智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flusulfinam)的最佳施药条件,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甬籼15号’作为测试靶标,探究了氟砜草胺的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flusulfinam)的最佳施药条件,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甬籼15号’作为测试靶标,探究了氟砜草胺的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砜草胺对0~6叶龄的水稻苗均安全,在360 g/hm^(2)(有效成分,余同)剂量下,对1~6叶期水稻苗的鲜重抑制率均低于10%。氟砜草胺对稗的鲜重抑制率与其叶龄也显著相关,其中1~3叶期稗最敏感,30 g/hm^(2)处理的鲜重抑制率达96%~98%;此外,氟砜草胺具有良好的耐雨水冲刷性,在15~60 g/hm^(2)剂量下,药后48 h模拟降雨对稗的鲜重抑制率介于74%~99%。在环境温度20~35℃内,氟砜草胺的除草效果稳定,对稗的GR50值介于2.0~5.9 g/hm^(2)。相较于中度光照(45%光照,891 lx)和低光照(4%光照,79 lx),氟砜草胺在高光照(100%光照,1975 lx)条件下对稗的鲜重抑制率显著升高。可见,杂草的叶龄、降雨、温度和光照对氟砜草胺的除草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为了发挥其最大药效,建议在水稻1叶期后、稗1~3叶期,选择气温超过20℃的晴朗天气,在10:00前或16:00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如果施药后48 h内遇到降雨天气,应考虑补喷。本研究结果为氟砜草胺在水稻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氟砜草胺 环境因素 除草活性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子液体的氯虫苯甲酰胺多孔中空二氧化硅缓释剂研发及对沙葱萤叶甲的生物活性
13
作者 李淼 杨佳乐 +4 位作者 陈景 张文兵 李颖 韩国栋 谭瑶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共11页
多孔中空二氧化硅(PHS)是一种理想的杀虫剂载体,但常规软模板法制备二氧化硅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大多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易挥发性,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存在风险。本研究以咪唑为阳离子配体、水杨酸为阴离子配体的疏水性离子液体(IMI-SA... 多孔中空二氧化硅(PHS)是一种理想的杀虫剂载体,但常规软模板法制备二氧化硅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大多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易挥发性,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存在风险。本研究以咪唑为阳离子配体、水杨酸为阴离子配体的疏水性离子液体(IMI-SA)作为软模板,以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CHL)为模式杀虫剂,成功构建了一种简单、绿色的农药微囊缓释剂(imidazole-chlorantraniliprole-porous hollow silica,IMI-CHL-PHS)制备方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中空二氧化硅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载药量为19.43%;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酸性条件下释放速率快于碱性条件;IMI-CHL-PHS微囊剂具有一定的光稳定性。盆栽安全性试验表明,IMI-CHL-PHS微囊剂在推荐施用浓度及4倍推荐浓度下对黑麦草和韭菜生长均无不良影响。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采用点滴法施药时,IMI-CHL-PHS微囊剂对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幼虫的活性高于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处理后24 h,IMI-CHL-PHS微囊剂对沙葱萤叶甲3龄1 d幼虫的活性(LD50值为17.59 mg/kg)是氯虫苯甲酰胺原药(LD50值48.40 mg/kg)的2.8倍,48 h时的活性(LD50值为2.85 mg/kg)是氯虫苯甲酰胺原药(LD50值43.94 mg/kg)的17.2倍;采用浸叶法施药时,IMI-CHL-PHS微囊剂在24和48 h时的活性均低于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点滴法还是浸叶法施药,IMI-CHL-PHS微囊剂的活性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即48 h的LD50值均小于24 h的LD50值,而氯虫苯甲酰胺原药的活性随时间延长并无显著变化,表明所制备的微囊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可以有效延长药剂的持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剂 缓释颗粒 离子液体 氯虫苯甲酰胺 沙葱萤叶甲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的制备及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14
作者 王帅 张信楠 +4 位作者 苏雨桐 霍静倩 安泽秀 陈来 张金林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4,共7页
本研究通过优化传统工艺,制备了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探讨了砂磨时间、砂磨速度、助剂配比对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粒径的影响,对其粒径分布、表面电荷、接触角、滞留量等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室内与田间试验对比了纳米悬浮剂与... 本研究通过优化传统工艺,制备了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探讨了砂磨时间、砂磨速度、助剂配比对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粒径的影响,对其粒径分布、表面电荷、接触角、滞留量等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室内与田间试验对比了纳米悬浮剂与传统制剂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粒径在150~180nm之间,且随着砂磨时间和砂磨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粒径分布较窄,表面带负电荷;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对玉米螟的生物活性高于市售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悬浮剂的药效与最大持留量呈正相关,与接触角呈负相关,其纳米尺寸可促进活性成分在叶片上的吸收传导,进而增强其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氯虫苯甲酰胺 纳米农药 防治效果 悬浮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白菊叶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Phoma bellidis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
15
作者 张倩倩 张佳星 +2 位作者 陈焘 毛程鑫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叶枯病是浙江特色中草药杭白菊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杭白菊叶枯病防治药剂的初步筛选,评估了获得的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对该病害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并建立了杭白菊叶枯病菌Phoma b... 叶枯病是浙江特色中草药杭白菊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杭白菊叶枯病防治药剂的初步筛选,评估了获得的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对该病害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并建立了杭白菊叶枯病菌Phoma bellidis群体(n=113)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供试9种杀菌剂中,咯菌腈、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P.bellidis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好,EC_(50)值分别为0.04、0.06和0.07μg/mL;供试两种甲氧基丙烯酸酯(QoIs)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P.bellidis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EC_(50)值分别为0.18和2.21μg/mL。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体积比1:1)和吡唑醚菌酯+咯菌腈(体积比1:1)对杭白菊叶枯病表现出很好的保护作用,所有处理的治疗作用效果都显著低于保护作用。吡唑醚菌酯对P.bellidis群体(n=113)菌丝生长的EC_(50)值在0.01~0.4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28±0.11)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以作为P.bellidis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杭白菊叶枯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的科学合理应用及后续的抗药性监测与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Phoma bellidis 吡唑醚菌酯 生物活性 敏感性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细菌HX-6菌株对青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
16
作者 黄倩 崔瑞瑞 +2 位作者 王德瑞 衣悦涛 冯大伟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本研究探讨了生防细菌HX-6菌株对植物病原细菌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简称青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评估HX-6发酵液及其无细胞上清液(CFS)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微量稀释肉... 本研究探讨了生防细菌HX-6菌株对植物病原细菌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简称青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评估HX-6发酵液及其无细胞上清液(CFS)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微量稀释肉汤法测定了CF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结合16S rRNA和gyrA基因测序对HX-6菌株进行鉴定;利用检测性培养基评估其促生能力相关功能;此外,通过OD600nm值、电导率、核酸泄漏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评估CFS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完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HX-6菌株发酵液和CFS对青枯病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为3.03 cm,CFS的抑制率达到70.48%,MIC和MBC分别为12.5%和50.0%。HX-6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并具备产吲哚-3-乙酸、铁载体、生物膜和溶解磷酸盐等功能。此外,CFS显著抑制了青枯病菌的活性,并破坏其细胞完整性。通过OD_(600nm)值、电导率、核酸泄漏情况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效果。同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CFS对青枯病菌完整性造成了严重损伤。研究表明HX-6菌株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可能成为新型青枯病生物防治剂,值得在农业应用中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茄科雷尔氏菌 生物防治 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基氨基嘧啶甲酸-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杀菌活性及韧皮部传导性
17
作者 邓小倩 田尧 +4 位作者 时锦超 朱宝玉 余林花 朱祥 李俊凯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2,293,共10页
为寻找具有韧皮部传导性的新型杀菌剂,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苯基氨基嘧啶甲酸-氨基酸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表征,测定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 为寻找具有韧皮部传导性的新型杀菌剂,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苯基氨基嘧啶甲酸-氨基酸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表征,测定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性和其在蓖麻幼苗韧皮部的传导性。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μg/mL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rtrytiscinerea)、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及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化合物6b(L)、6c(L)和6d(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均高于60%,与商品药剂嘧霉胺(60.78%)相当。其中,化合物6b(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_(50)值为19.96μg/mL,优于嘧霉胺(38.82μg/mL)。此外,化合物5a、6b(D)、5d(D)、5e(L)、5j(L)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均在80%以上。韧皮部传导性试验结果表明:对嘧霉胺进行氨基酸化修饰能赋予目标化合物韧皮部传导性,其中2-(N-苯基)氨基-6-甲基嘧啶-4-甲酸-D-丙氨酸表现出最好的韧皮部传导性,当孵育液中2-(N-苯基)氨基-6-甲基嘧啶-4-甲酸-D-丙氨酸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2~4 h蓖麻韧皮部渗出液中目标化合物检出质量浓度为22.28μg/mL。同时发现,N-苯基氨基嘧啶甲酸-L-氨基酸衍生物在蓖麻幼苗体内容易被水解,释放出前体N-苯基氨基嘧啶甲酸,而N-苯基氨基嘧啶甲酸-D-氨基酸衍生物不存在水解现象。本研究成功获得了兼具较好杀菌活性与韧皮部传导性的新型杀菌剂候选化合物,可为新型韧皮部传导性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霉胺 氨基酸 合成 抑菌活性 韧皮部传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中农药残留代谢研究与应用进展
18
作者 武杨柳 唐健 +4 位作者 卞艳丽 梁林 韩丽君 潘灿平 李慧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95,共19页
农药代谢物是残留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农药安全性和制定残留限量标准(MRL)的关键依据。农药在作物中的代谢过程复杂多样,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及特性不仅影响残留物定义的科学性,还对分析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 农药代谢物是残留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农药安全性和制定残留限量标准(MRL)的关键依据。农药在作物中的代谢过程复杂多样,其代谢产物的形成、分布及特性不仅影响残留物定义的科学性,还对分析方法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作物中农药的代谢规律和代谢机制入手,系统梳理了代谢物的产生途径和特征,重点总结了当前代谢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旨在为农作物中农药的代谢机制研究和代谢物残留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代谢 代谢产物 残留分析 代谢机制 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园园 蔡润泽 +3 位作者 周连萱 曹立冬 黄啟良 赵鹏跃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无机材料为载体负载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碳酸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pH响应性好、环境毒性低和易降解等优点,在农药载药体系的应用中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碳酸钙的制备、载药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综述... 以无机材料为载体负载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碳酸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pH响应性好、环境毒性低和易降解等优点,在农药载药体系的应用中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碳酸钙的制备、载药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载药体系 制备方法 缓释技术 实际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环修饰的昆虫激肽模拟物的合成及杀蚜活性
20
作者 张馨元 李欣潞 +4 位作者 张怡萌 陈黛妮 孙文玉 钟震宇 杨新玲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寻找新型杀蚜化合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虫害治理方案,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昆虫激肽模拟物Ⅳ-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用吡啶环取代Ⅳ-3 N端肉桂酰基团的苯乙烯部分,并保持其余四肽结构不变,设计并采用Fmoc... 为寻找新型杀蚜化合物,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虫害治理方案,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高活性昆虫激肽模拟物Ⅳ-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用吡啶环取代Ⅳ-3 N端肉桂酰基团的苯乙烯部分,并保持其余四肽结构不变,设计并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获得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结构均通过1H NMR、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大豆蚜均具有杀蚜活性,其中Ⅱ-10(LC_(50)=4.5μmol/L)的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Ⅳ-3(LC_(50)=16.63μmol/L)和商品化杀蚜剂吡蚜酮(LC_(50)=19.75μmol/L)。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杀蚜活性受吡啶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影响:当取代基相同时,4-位取代活性最佳;当取代基位置相同时,则以CF3取代活性最佳;吡啶环与羰基之间的碳链长度对活性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新型小肽类杀蚜剂的创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激肽模拟物 吡啶 合成 杀蚜活性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