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528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神经网络的光纤温度估算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苏雅 董艳唯 +4 位作者 李琳 张弛 李楠 宁琦 陈永辉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为了有效估算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中光纤的温度,文章将多层前馈人工神经网络(ANN)应用于温度的估算。【方法】文章在Matlab软件中编写了用于光纤温度计算的单斜坡法、基于伪Voigt模型的最小二乘拟合法和ANN程序,同... 【目的】为了有效估算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中光纤的温度,文章将多层前馈人工神经网络(ANN)应用于温度的估算。【方法】文章在Matlab软件中编写了用于光纤温度计算的单斜坡法、基于伪Voigt模型的最小二乘拟合法和ANN程序,同时仿真产生了不同信噪比(SNR)下的布里渊谱,采用以上3种算法计算了光纤温度,验证了ANN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基于以上仿真产生的布里渊谱研究了ANN的关键参数,即隐层数量、隐层神经元数量和训练目标对训练速度、温度计算时间和准确性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表明,ANN方法在SNR为22和37 dB时最大温度误差分别仅为1.18和0.63℃,且计算时间仅为最小二乘拟合法的1/1000左右。当隐层神经元数量不变时,随着隐层层数的增加,训练时间明显下降,计算时间线性增加,但其对温度估算的准确性几乎无影响;随着隐层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训练时间和计算时间均增加,隐层有21个神经元时,训练时间近似为1个神经元的67倍,但其对温度估算的准确性几乎无影响;训练目标(布里渊频移误差的平方)小于临界值(约为1 MHz 2)时,随着训练目标的增加,温度误差几乎不变,超过临界值后,随着训练目标的增加,温度误差增大。【结论】采用多层前馈ANN应用于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中的光纤温度估算时,建议选择单隐层且隐层神经元选择1个,训练目标选择1 MHz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 布里渊散射 布里渊频移 人工神经网络 温度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2
作者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光通信研究》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光通信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 《光通信研究》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光通信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光通信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3
作者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光通信研究》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光通信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 《光通信研究》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光通信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4
作者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光通信研究》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光通信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 《光通信研究》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光通信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向散射角度对水下全双工无线光通信的影响(特邀)
5
作者 韩彪 刘彬 +3 位作者 张宇 马琳 刘禹彤 康永强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共7页
【目的】光在水中传输时的后向散射是影响双向水下无线光通信(UWOC)传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双工UWOC系统中,可以利用接收机内部的滤光片抑制这种噪声。然而,滤光片的透射波长随着光束入射角度会发生“蓝移”现象,因此后向散射噪... 【目的】光在水中传输时的后向散射是影响双向水下无线光通信(UWOC)传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双工UWOC系统中,可以利用接收机内部的滤光片抑制这种噪声。然而,滤光片的透射波长随着光束入射角度会发生“蓝移”现象,因此后向散射噪声的角度分布特征会对这种通信体制的噪声抑制能力产生影响。【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构建了仿真模型,定性研究了后向散射噪声的角度分布特征,并结合光学滤光片的角度特性分析了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大角度发射和接收的全双工UWOC系统,后向散射噪声的角度分布比较分散,这对UWOC系统中发射波长小于接收波长的通信设备影响较大。工程应用中,在不影响UWOC系统链路建立效率、设备结构复杂度和有效通信距离等指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减小通信发射角、接收孔径和视场,增大通信设备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间距以及双向光信号的波长间隔等方法抑制这种影响。利用这种设计思路,文章采用450和520 nm的蓝绿光搭建了发射角和接收视场约为50°的全双工UWOC系统,在2.2~13.2 m的距离内,两个链路分别实现了89.6和84.8 Mbit/s的文件传输速率。【结论】文章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大角度发射和接收的全双工UWOC系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无线光通信 后向散射 滤光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熵与GWO-ELM的海缆故障信号识别方法
6
作者 张涛 刘昊 +3 位作者 张培蕾 刘哲恒 时光蕤 范希评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目的】针对海底电缆振动信号研究中特征提取效果不佳以及故障诊断效率较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熵特征和灰狼优化(GWO)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ELM)的海缆故障诊断方法。【方法】首先,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得出不同工况的海缆... 【目的】针对海底电缆振动信号研究中特征提取效果不佳以及故障诊断效率较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熵特征和灰狼优化(GWO)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ELM)的海缆故障诊断方法。【方法】首先,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得出不同工况的海缆光单元振动速度信号;然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将振动信号分解为4个含有固有特征的本征模函数(IMF)分量,提取计算各个IMF分量的能量熵,将其作为指标构建特征向量;最后,将不同工况下的特征向量样本输入采用GWO-ELM方法的分类器中进行工作状态的判断。【结果】在足量样本以及多次计算求平均值的情况下,通过数据总结得出该方法对海缆不同状态的识别准确率能够达到97.4%,分类算法识别时间低至0.9685 s,并设置了多个算法对比组,结果表明,文章所提方法在提取信号特征以及故障诊断方面有着良好效果。【结论】目前海缆在线监测常采用温度和应力分析,文章所提方法在大大降低测量难度的同时,故障特征提取效果较好,能够准确识别海缆的实时工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电缆 振动信号 能量熵 灰狼优化算法 极限学习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HA-MAD的近海光无线融合接入网络部署算法
7
作者 李学华 郗童 +1 位作者 王鑫 黄翔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5,共7页
【目的】随着近海区域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带宽需求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趋势,承载业务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及后5G(B5G)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NG-RAN)资源即将枯竭,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因其高带宽等优势,成为支持5G/B5G NG-RAN的... 【目的】随着近海区域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带宽需求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趋势,承载业务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及后5G(B5G)下一代无线接入网络(NG-RAN)资源即将枯竭,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因其高带宽等优势,成为支持5G/B5G NG-RAN的有效承载方案。然而,近海复杂多变的环境为WDM-PON的网络部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高昂的部署成本、大规模的路径损耗以及恶劣的水下环境等,亟需通过优化网络部署策略降低成本、风险和传输损耗等,以构建适应近海环境的网络。【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多头注意力增强的多智能体深度Q网络(MHA-MAD)算法,通过多头注意力机制高效提取网络环境的关键特征,并为不同特征赋予动态权重,从而提升建模精度。同时,采用多智能体框架,使多个智能体在共享网络环境中协作与同步决策,实现网络部署的全局优化。【结果】与现有基准方法相比,MHA-MAD算法在网络部署中使性能提高了近42%,其结果接近理论最优解。此外,与未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多智能体深度Q网络(DQN)算法相比,MHAMAD算法在最小化网络部署总成本、节点功耗、链路衰减和网络风险的联合优化目标上,性能提高了近8%。【结论】MHAMAD算法为面向近海场景5G/B5G NG-RAN的WDM-PON部署与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部署 近海网络 无线和光纤接入网络 深度Q网络 多头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振不敏感窄带切趾光栅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8
作者 李涛 蒲元茂 +5 位作者 郑少南 邱阳 赵兴岩 钟其泽 董渊 胡挺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针对集成光子滤波器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缘衬底硅(SOI)上的偏振不敏感窄带切趾布拉格光栅滤波器。【方法】采用外脊布拉格光栅结构实现横电场基模(TE0)和横磁场基模(TM0)的相互耦合与转换,使光栅... 【目的】针对集成光子滤波器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缘衬底硅(SOI)上的偏振不敏感窄带切趾布拉格光栅滤波器。【方法】采用外脊布拉格光栅结构实现横电场基模(TE0)和横磁场基模(TM0)的相互耦合与转换,使光栅滤波器在分别输入TE0和TM0模式时,输出的滤波谱线能达到一致。同时,引入高斯分布的互补光栅错位调制结构来抑制滤波谱线中的旁瓣。此外,设计了两种不同宽度的光栅波纹,并实现了窄带滤波。【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滤波器实现了偏振不敏感,旁瓣抑制比大于22.12 dB,3-dB带宽为1.16 nm,具有良好的偏振一致性。【结论】文章所提工作为硅基光子回路与系统提供了一种偏振不敏感窄带滤波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不敏感 布拉格光栅 切趾 光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PON的低成本CMOS BM-TIA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婉青 夏翼飞 +5 位作者 李佳 徐颂秦 马帅哲 杨睿煊 耿莉 李丹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在高速率无源光网络(PON)需求的快速增长下,低成本低噪声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BM-TIA)成为其关键的制约因素。文章基于低成本40 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适用于10吉比特对称无源光网络(XGS-PON)的快速建立... 【目的】在高速率无源光网络(PON)需求的快速增长下,低成本低噪声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BM-TIA)成为其关键的制约因素。文章基于低成本40 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适用于10吉比特对称无源光网络(XGS-PON)的快速建立低噪声BM-TIA,其可兼容12.5、10.0和2.5 Gbit/s 3种信号速率。【方法】为突破CMOS工艺的带宽和噪声瓶颈,TIA通过多级放大、输入电感均衡网络及提高电源电压的方法实现了要求的低噪声。采用前向放大器与反馈电阻共同调节的增益调节方式,实现了3档位的增益变化和速率变化。针对突发模式信号采用快速直流(DC)消除环路(AOC)来精准消除雪崩击穿二极管(APD)输入的DC电流,运用电荷分享技术加速失调消除环路的建立,并通过转换AOC环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来抑制基线漂移。【结果】芯片采用40 nm CMOS工艺设计制造,裸片尺寸为945μm×945μm。芯片搭配商用10 Gbit/s APD进行同轴罐(TO-CAN)封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12.5、10.0以及2.5 Gbit/s速率下,芯片的灵敏度分别为-29.7,-33.0和-37.6 dBm。在不同速率下,饱和输入光电流均可达2.5 mA,实现了24.7、28.2和32.8 dB的大输入动态范围。芯片的静态功耗为82.5 mW,在整个输入光功率范围内,突发模式下AOC的建立时间均小于23 ns。【结论】将文章所提芯片应用于XGS-PON,不但为基于CMOS工艺的低成本低噪声BM-TIA设计提供了借鉴,也对更高速率PON场景下的芯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 10吉比特对称无源光网络 突发模式跨阻放大器 多速率兼容 快速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域迁移学习的光纤非线性损伤补偿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志轩 蔡炬 +5 位作者 张洪波 张敏 万峰 杜杰 刘娇 张倩武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NN)的均衡器在光纤非线性损伤补偿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NN进行再训练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光通信系统。迁移学习通过将初始系统(源域)训练的NN模型中的一部分参数应用于新环境(目标域... 【目的】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NN)的均衡器在光纤非线性损伤补偿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NN进行再训练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光通信系统。迁移学习通过将初始系统(源域)训练的NN模型中的一部分参数应用于新环境(目标域)下的NN模型,仅需使用少量的训练数据即可实现目标域模型的快速重构,但是该方法需要在所有源域中找到最佳源域进行迁移以获得良好的性能,且当目标域变化后需重新寻找最佳源域,这会消耗大量的训练资源。【方法】为解决此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域迁移学习的方法,该方法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作为均衡器,通过特定源域训练和多源域训练两个过程交替更新网络参数,然后针对新环境下的光通信系统进行微调,只需使用少量的初始训练数据即可适应传输系统的变化,且无需寻找最佳源域即可实现良好的性能。【结果】文章在5通道50-GBaud波分复用(WDM)双偏振16阶正交幅度调制(DP-16QAM)的光传输系统中进行了仿真验证,综合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仅需使用35%的目标域数据进行多源域迁移学习,即可具有比再训练方法更好的性能。同时,与再训练和单源域迁移学习相比,多源域迁移学习的Q因子分别提高了0.82和0.18 dB。【结论】因此,多源域迁移学习方案更适合于实际的光通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通信系统 非线性损伤补偿 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GRU的水下可见光通信调制格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文笛 汪昀楷 +2 位作者 徐迟 徐增熠 迟楠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共7页
【目的】水下可见光通信(UVLC)作为替代传统声波通信的前沿技术,以其高速率、大带宽、低延迟和高安全性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同时也面临着水下信道环境复杂、信号功率衰减和光电器件不理想等因素导致的非线性效应等挑战。这些低信噪比(SNR... 【目的】水下可见光通信(UVLC)作为替代传统声波通信的前沿技术,以其高速率、大带宽、低延迟和高安全性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同时也面临着水下信道环境复杂、信号功率衰减和光电器件不理想等因素导致的非线性效应等挑战。这些低信噪比(SNR)和非线性效应引起的信号劣化,会导致接收端难以正确识别并解调出原信号,而正确识别出信号调制格式才能为后续使用其他算法,如非线性补偿和频率偏移补偿,来提升通信性能打下基础。文章旨在解决UVLC系统中调制格式识别(MFR)的性能限制问题,特别关注在复杂水下环境中提高识别准确率和系统鲁棒性。【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和坐标变换的创新MFR算法。文章所提算法充分利用BiGRU在时序数据处理上的优势和坐标变换的高效性,有效提取信号特征,显著提高了在水下环境中MFR的准确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发射电压条件下,该算法对2正交振幅调制(QAM)、4QAM、8QAM、8幅度相移键控(APSK)、16QAM、16APSK、32QAM、32APSK、64QAM和64APSK共10种QAM和APSK信号调制格式的识别准确率均超过96%,训练速度提高了1倍,并且在低SNR和非线性失真环境下鲁棒性显著。【结论】文章所提算法显著提升了UVLC系统在复杂水下环境中的MFR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技术创新点,为未来水下高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可见光通信 调制格式识别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 非线性失真 信号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损耗螺旋结构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设计
12
作者 田治军 董洁 +3 位作者 侯尚林 雷景丽 武刚 晏祖勇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硫系高非线性光纤作为一种潜在的重要光学器件,在中红外波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红外波段光学信号处理和传输的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硫系高非线性光纤以提高红外波段光学信号处理的效率和性能。【方法】采用有限元法作为设... 【目的】硫系高非线性光纤作为一种潜在的重要光学器件,在中红外波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红外波段光学信号处理和传输的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硫系高非线性光纤以提高红外波段光学信号处理的效率和性能。【方法】采用有限元法作为设计和分析工具,结合高非线性材料的选择和光纤结构参数的优化,实现了在中红外波段内高效非线性效应的光纤设计。对As_(2)Se_(3)材料的螺旋结构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PCF)进行优化,分析了该光纤在1~7μm波长范围内的限制损耗、色散和非线性系数等光学特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限制损耗在波长不超过6.25μm的范围内可低至10-8数量级,在2~5μm的中红外波段范围内具有色散平坦特性,在1~7μm波段范围内有多个零色散点,非线性系数可高达248630 W^(-1)·km^(-1)。【结论】文章所提光纤可实现中红外波段超宽带低损耗色散平坦和高非线性,在中红外光通信和光传感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子晶体光纤 非线性 色散 中红外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转印方法实现Ⅲ-V-on-SOI异质集成光电探测器
13
作者 王兆璁 全志恒 +5 位作者 郑施冠卿 朱岩 叶楠 陆梁军 周林杰 宋英雄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2,共7页
【目的】硅基光电子平台具有低成本制造、高集成密度和高传输速度的优势,但受限于硅材料的光电性能,单晶硅难以直接实现光纤通信O/C波段的高响应度探测。InP基InGaAs材料在光纤通信的O/C波段具有1.0×10 cm^(-2)的吸收系数,可制成... 【目的】硅基光电子平台具有低成本制造、高集成密度和高传输速度的优势,但受限于硅材料的光电性能,单晶硅难以直接实现光纤通信O/C波段的高响应度探测。InP基InGaAs材料在光纤通信的O/C波段具有1.0×10 cm^(-2)的吸收系数,可制成具有较高吸收效率的有源光探测器件。因此,通过异质集成的方式,将InGaAs/InP有源器件与硅基波导结合成为基于硅光子平台,是实现高效光电探测器的一个可行方向。大晶格失配及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使得通过外延生长技术实现大规模集成变得非常困难,而键合集成技术中的微转印技术可以实现微米尺度量级的集成,进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制备出异质集成器件。而在该技术的现有制备流程中,通过刻蚀牺牲层实现器件与衬底分离的方案需要极高的工艺积累。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在保留探测器原衬底的情况下,利用微转印方法实现InGaAs/InP雪崩光电探测器件(APD)与绝缘体上硅(SOI)光栅耦合器(GC)的直接键合集成。【方法】文章研究了微转印方法的基本原理,搭建了微转印实验平台。通过微转印方法实现了Ⅲ-V族APD样片与SOI GC的异质集成,基于测试结果评估微转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微转印集成获得的异质集成光电探测器,响应带宽约为4 GHz,暗电流约为13 nA(@-13 V),与该样片集成前的性能测试数据基本一致。受到耦合损耗的影响,集成后整体结构的响应度为7.3×10^(-3) A/W(@-25 V)。排除输入端光纤-GC的损耗之后,集成器件的响应度约为1.8×10^(-2) A/W(@-25 V)。【结论】文章验证了基于微转印方法实现Ⅲ-V族APD与平台进行异质集成的可行性。通过保留InP衬底,使微米级×微米级尺度的APD与SOI GC通过InP衬底/硅基光子平台界面间的范德华力实现了直接键合集成,以此简化了微转印工艺的实施流程,从而提高了集成效率。通过实验可以验证,集成前/后器件的暗电流和带宽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光电子 异质集成 微转印 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接入网调顶AMCC技术及应用
14
作者 刘新峰 沈琼霞 +2 位作者 郑艳烈 李明 李家辉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2,共13页
【目的】基于调顶技术的辅助管理和控制信道(AMCC)与承载数据业务无关,具有超低时延抖动的优点,契合接入网大带宽、低时延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文章旨在探讨光接入网中调顶AMCC技术的原理、实现方法和技术验证,深入分析了其在接入网中... 【目的】基于调顶技术的辅助管理和控制信道(AMCC)与承载数据业务无关,具有超低时延抖动的优点,契合接入网大带宽、低时延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文章旨在探讨光接入网中调顶AMCC技术的原理、实现方法和技术验证,深入分析了其在接入网中的新型应用,从而为其在接入网中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数据分析,对调顶AMCC的技术原理进行了系统性阐述。研究集中于探讨其在光接入网络中的低成本实现路径,包括直接调制激光器和分光探测器等技术。此外,还分析了调顶AMCC技术在不同接入光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相关技术在接入网系统中的多通道监测、反射和光功率推算以及时分复用(TDM)无源光网络(PON)静默窗口规避的应用方法。【结果】研究显示,调顶AMCC技术能在接入网中有效地提供有别于传统方法的支持多通道监测和管理的途径,特别是在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前传承载、光线路在线监测和低时延TDM PON系统中能够有较好地应用。调顶AMCC技术能在支撑网络高速率传输的同时,实现对光层通道的感知和管理,尤其在处理TDM PON静默窗口问题上展现了显著的技术潜力。【结论】调顶AMCC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速数据和低速信号在接入网中的低成本多维复用,在光接入网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其在满足对网络的大带宽和低时延通信进行智能化水平管理的同时,还可在光层实现一定程度的感知。文章所提技术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网络的效率和稳定性,能够顺应第5代固定网络增强(F5G-A)和未来第6代固定网络(F6G)的发展。若能对文章所提技术在PON拓扑结构、更多的调制格式和更多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优化其性能和适应性,将能够推动其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顶 辅助管理和控制信道 光接入网 静默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系统性能研究(特邀)
15
作者 万欣 王浩川 +4 位作者 叶洋 曾志宏 刘敏 冷敏 陈晨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4,共7页
【目的】基于光波的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RO-ISAC)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和感知精度高的优势,能够为日益频繁的水下活动提供通信和感知能力。然而,水下RO-ISAC系统中角立方反射器(CCR)的有限视场角(FOV)严重限制了系统的有效感知范围,如何增... 【目的】基于光波的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RO-ISAC)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和感知精度高的优势,能够为日益频繁的水下活动提供通信和感知能力。然而,水下RO-ISAC系统中角立方反射器(CCR)的有限视场角(FOV)严重限制了系统的有效感知范围,如何增大CCR的FOV来扩大系统有效感知范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另外,水下湍流对RO-ISAC系统通信与感知性能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究。【方法】针对CCR的FOV有限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角度分集结构的CCR阵列方案,该阵列由一个中心CCR单元和若干个呈圆周分布的边CCR单元组成,各个边CCR单元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在基于角度分集CCR阵列的水下RO-ISAC系统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通感融合波形,并通过Matlab软件仿真研究了该系统在水下湍流信道中的通信与感知性能。【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等效反射面积情况下,角度分集CCR阵列能够显著增大CCR的FOV,并且随着角度分集CCR阵列中边CCR单元数量的增加,等效FOV随之增大,水下RO-ISAC系统的感知(即测距)性能也随之变好。同时,角度分集CCR阵列中边CCR单元的倾斜角度存在最佳区间,并且最佳倾斜角度区间与光信号的入射角度相关。另外,在基于OFDM通感融合波形的水下RO-ISAC系统中,水下湍流对系统的通信误码率(BER)性能影响较大,湍流越强,BER性能越差,而水下湍流对系统的测距性能并无明显影响。【结论】文章所提角度分集CCR阵列能够显著扩大水下RO-ISAC系统的有效感知范围,提升系统感知精度,同时,基于OFDM通感融合波形的水下RO-ISAC系统能够有效克服水下湍流对感知性能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立方反射器阵列 水下湍流 正交频分复用 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光信息与能量同步传输的接收电路研究
16
作者 涂俊轩 樊庭冰 +4 位作者 倪慧琳 庄济舟 曹国洋 吴绍龙 李孝峰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5,共6页
【目的】在光信息与能量同步传输(SLIPT)系统中,能量采集(EH)与信息传输(IT)两种功能相互制约,为了使SLIPT系统更高效地工作,需要对两者进行调控。【方法】文章首先测试了目前SLIPT系统中常用的接收电路,并依据测试结果对接收电路进行... 【目的】在光信息与能量同步传输(SLIPT)系统中,能量采集(EH)与信息传输(IT)两种功能相互制约,为了使SLIPT系统更高效地工作,需要对两者进行调控。【方法】文章首先测试了目前SLIPT系统中常用的接收电路,并依据测试结果对接收电路进行了优化。文章所设计的接收电路由解耦合电路、EH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3个电路组成,其中,解耦合电路由能量采集支路(EHB)、电流调控支路(CRB)和信息传输支路(ITB)3条支路组成,用于分离和调控光/电转换器件输出电流;EH电路由升压、能量管理和稳压电路组成,用于能量的采集管理和输出;信号处理电路由两级低通同相放大和阈值比较电路组成,用于信号的滤波放大和整形。然后,将接收电路应用于以发光二极管(LED)和光伏电池(PV)为光/电转换器件及以单片机为处理器的SLIPT系统中,文章归纳了EH和IT两个功能之间的制约关系和调控方式。【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文章设计的电路,SLIPT系统能在EH、IT和信息与能量同时传输模式之间切换,通过调节接收电路的参数能够调控PV输出电流分配,从而调控输入到EHB的功率和ITB的信干比(SIR),进而实现能量的高效采集和信息的稳定传输,对应的能量存储功率和通信速率可由解耦合电路均衡与调控。【结论】接收电路能在无外加电源的情况下工作,同时具备最大功率点追踪、低功耗和工作模式可调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信息与能量同步传输 光伏电池 能量采集 信息传输 电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感峰化技术的跨阻放大器研究
17
作者 李谦 赵中梁 +2 位作者 庞俊奇 张磊 谭秋林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6,共6页
【目的】随着光通信技术传输速率的快速增长,低功耗、小型化和宽带宽的光放大器成为影响高速光通信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低成本的130 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技术,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光通信系统中的宽带宽跨阻放大器(TIA),可实... 【目的】随着光通信技术传输速率的快速增长,低功耗、小型化和宽带宽的光放大器成为影响高速光通信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低成本的130 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技术,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光通信系统中的宽带宽跨阻放大器(TIA),可实现10 G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方法】光电探测器的寄生电容会在系统传递函数中引入一个主极点,从而对带宽和噪声性能产生不良影响。为突破这一限制,文章结合电感峰化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有源反馈结构的光放大电路。电路供电电压为1.3 V,通过改进传统共源共栅结构作为输入级,以隔离输入寄生电容对带宽的影响,并建立小信号等效模型对电路的传递函数进行分析。该结构降低了输入阻抗,利用有源反馈和电感峰化技术扩展了带宽。放大电路由带隙基准(BGR)提供精确、稳定且不受温度影响的偏置电压,保证晶体管的最佳工作点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为了验证该结构的可靠性,使用Cadence软件中的Spectre工具对电路进行设计仿真。【结果】仿真结果显示,当输入寄生电容取经典值0.25 pF时,该结构的-3 dB带宽达到了9.23 GHz,功耗仅为23.5 mW,等效输入电流噪声低于35.43 pA/Hz,传输速率为10 Gbit/s的信号眼图抖动较小,垂直张开度表现良好。【结论】结果表明TIA的信号传输效果优良,该设计能够满足10 Gbit/s传输速率的光接收机设计要求,在高速光通信集成电路领域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阻放大器 有源反馈 峰化电感 -3 dB带宽 带隙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芯光纤中基于串扰与碎片化的资源分配算法
18
作者 杨昊宇 任丹萍 +2 位作者 邓玉静 胡劲华 赵继军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共8页
【目的】多芯光纤(MCF)中最小化芯间串扰(ICXT)将引起网络链路中频谱碎片的增加,从而降低频谱利用率(SU),导致后续业务所需频谱资源不足。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串扰和低碎片化(CA-LF)的资源分配算法。【方法】在选路阶段,为避免“瓶... 【目的】多芯光纤(MCF)中最小化芯间串扰(ICXT)将引起网络链路中频谱碎片的增加,从而降低频谱利用率(SU),导致后续业务所需频谱资源不足。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串扰和低碎片化(CA-LF)的资源分配算法。【方法】在选路阶段,为避免“瓶颈路径”的出现及均衡网络链路中资源的使用,文章基于K-最短路径(KSP)算法,结合路径节点、路径长度和频谱资源的使用情况来改进路径选择策略。在纤芯频谱分配阶段,文章设计了兼顾串扰与碎片化的资源分配方法;以7芯光纤为例,将纤芯分为不相邻纤芯组与相邻纤芯组,之后基于纤芯频谱规整度(CSC)对各组内纤芯降序排列。首先在不考虑ICXT约束的不相邻纤芯组进行资源分配时,通过所提的灵活碎片度量来降低业务拆建中产生的频谱碎片。当不相邻纤芯组内首次出现业务阻塞时,将开始在相邻纤芯组内分配资源进行传输,则该阶段出现考虑ICXT约束的相邻纤芯,此时通过计算频谱块的ICXT-碎片效应值与CSC来确定资源分配位置,以达到均衡串扰与碎片的效果。【结果】分别在NSFNET和COST239网络中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在高网络负载时与对比算法Low-netwXT相比,CA-LF算法在SU方面分别提高了6.5%与5.7%,在网络阻塞率(BBP)和碎片率(SFR)方面分别降低了6.9%、10.8%与9.5%、9.3%。【结论】文章所提CA-LF资源分配算法降低了ICXT约束导致的碎片产生,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同时为处理MCF中ICXT引起的频谱碎片化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芯光纤 芯间串扰 频谱碎片 路由纤芯与频谱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5G/6G移动前传网络的关键技术
19
作者 朱一鸣 林显浩 +1 位作者 迟楠 施剑阳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5,共8页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向着第六代移动通信(6G)演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移动前传(MFH)网络,正面临着更高速度、更大容量的全新要求。现阶段,构建MFH网络有多种方式,如有线的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协议、演进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eC...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向着第六代移动通信(6G)演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移动前传(MFH)网络,正面临着更高速度、更大容量的全新要求。现阶段,构建MFH网络有多种方式,如有线的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协议、演进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eCPRI)协议和光载射频(RoF)通信、无线的自由空间光(FSO)通信,以及面向6G的全频带接入和人工智能(AI)技术。文章着重介绍了MFH网络的基本架构,以及各种前传网络构建技术,分析了其优劣和解决办法,为未来5G/6G的高速大容量MFH网络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传网络 光载射频 自由空间光通信 全频带接入 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 云/集中式无线接入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Y激光器波长跳变的电流补偿方法研究
20
作者 汪迪 庄炜 +2 位作者 张旭 王乐 刘万泉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在当前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下,对光纤传感解调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旨在解决调制光栅Y分支(MG-Y)激光器在通道切换时出现的波长跳变问题,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进而提升光纤传感解调系统在高速扫描下对振... 【目的】在当前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下,对光纤传感解调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旨在解决调制光栅Y分支(MG-Y)激光器在通道切换时出现的波长跳变问题,从而提高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进而提升光纤传感解调系统在高速扫描下对振动信号的解析精度。【方法】通过深入研究MG-Y激光器的调谐特性,文章揭示了切换频率对输出波长的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切换频率下激光器的波长跳变模型。基于波长跳变模型,设计和搭建MG-Y激光器波长跳变补偿系统,并提出了基于通道内电流规律的波长偏差补偿方法,通过调整通道切换处的3路电流,实现对波长误差的精准补偿,从而有效解决了波长跳变问题。【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切换频率与波长偏差之间存在对数关系,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波长偏差与切换频率的关系式。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表明,通过对通道切换处的3路电流进行补偿,波长误差在1 pm以内,表现出了显著的性能提升。【结论】通过该补偿方法,波长偏差得到了显著减小,MG-Y激光器的波长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文章不仅在理论上填补了高速振动环境下光纤传感解调系统的技术空白,更直接助力了国家在航天装备领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深远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光栅Y分支激光器 波长跳变 切换频率 电流补偿 波长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