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83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谢2024年度审稿专家
1
作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2024年,226位专家参与了《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稿件的同行评议,为保障期刊学术质量作出重要贡献,在此谨向各位审稿专家表示诚垫感谢!
关键词 同行评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审稿专家 2024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2
作者 于吉东 周长军 +6 位作者 高中奎 马兰 李建英 吴耀坤 刘冰 李娜 宫秀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77,共7页
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2022-2023年以农庆豆28为材料,在连作5年大豆的试验地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大豆分枝期喷施缩节胺、烯效唑、矮壮素、玉黄金、吨田宝、壳聚糖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不同调... 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2022-2023年以农庆豆28为材料,在连作5年大豆的试验地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大豆分枝期喷施缩节胺、烯效唑、矮壮素、玉黄金、吨田宝、壳聚糖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不同调节剂对连作大豆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等4种调节剂显著增加产量,两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5%~10.3%和1.95%~11.59%,由高到低依次为壳聚糖>烯效唑>玉黄金>吨田宝。此外,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4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增加了大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且降低了株高,增加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连作大豆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区域耐盐碱冬油菜品种全生育期鉴定筛选
3
作者 李积铭 李爱国 +6 位作者 李和平 管明威 武军艳 孙万仓 翟兰菊 马骊 郭安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成苗率和越冬率;冬油菜相对产量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冠比、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等性状均呈正相关,与相对越冬率、相对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盐碱胁迫明显抑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同冬油菜品种(系)间在9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试验材料被划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高度耐盐碱(Ⅰ级)、较耐盐碱(Ⅱ级)、盐碱弱敏感(Ⅲ级)、盐碱高敏感(Ⅳ级)。通过对20个材料在成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共计筛选出衡油6号、16RTS309轮选6、16QD-15轮选8、衡油8号、JR6与H614共6个适宜河北滨海盐碱地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本研究表明,9个指标可作为冬油菜耐盐碱鉴定指标,即相对成苗率、相对越冬率、相对冬前根冠比、相对株高、相对一级分枝数、相对单株角果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和相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全生育期 环渤海区域 耐盐碱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根肿病抗性和除草剂抗性的遗传改良
4
作者 杨静 王朝阳 +5 位作者 张晓晖 徐义 王鹏飞 宋易先 洪登峰 杨光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根肿病和草害严重威胁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选育抗根肿病(clubroot-resistant,CR)和抗除草剂(herbicide-resistant,HR)的油菜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策略将抗根肿病位点CRb和PbBa8.1、抗除草剂位点ALS1R和ALS3R导入油菜常规... 根肿病和草害严重威胁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选育抗根肿病(clubroot-resistant,CR)和抗除草剂(herbicide-resistant,HR)的油菜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策略将抗根肿病位点CRb和PbBa8.1、抗除草剂位点ALS1R和ALS3R导入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ZS11)中,获得3个改良株系ZS11CR(CRb+PbBa8.1)、ZS11HR(ALS1R+ALS3R)和ZS11CHR(CRb+PbBa8.1+ALS1R+ALS3R)。利用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湖北枝江)和噻吩磺隆除草剂(45 g a.i.ha^(-1))对ZS11CR、ZS11HR和ZS11CHR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S11CR、ZS11CHR对4号生理小种抗性达到免疫水平,ZS11HR、ZS11CHR对噻吩磺隆除草剂抗性显著。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ZS11CR、ZS11HR和ZS11CHR的株高较ZS11一定程度增加,而在开花期、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获得了3个改良株系,其中ZS11CR具有根肿病抗性、ZS11HR具有除草剂抗性、ZS11CHR兼具根肿病抗性和除草剂抗性,这些改良株系不仅目标性状得到了改良,同时维持了ZS11的优良农艺性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中双11 根肿病抗性 除草剂抗性 噻吩磺隆 聚合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5
作者 赵星 张嘉楠 +5 位作者 张一鸣 金欣欣 苏俏 宋亚辉 李玉荣 王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3,共8页
本研究以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建立检测范围宽、适用于优良单株筛选的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技术测定325份材料的蔗糖含量,并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 本研究以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建立检测范围宽、适用于优良单株筛选的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技术测定325份材料的蔗糖含量,并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基于18~23粒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预测范围可达2.07%~12.37%,决定系数为0.9054,均方根误差为0.6774。利用20份材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独立测试集决定系数为0.9478。该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预测准确,可实现杂交早期世代单株蔗糖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提升高蔗糖含量花生品种的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籽仁 蔗糖含量 HPLC-RID 近红外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司贤宗 张翔 +9 位作者 索炎炎 李亮 徐凤丹 李倩 闫萌 程培军 周彦忠 李飞 李南 王旭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49,共7页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 养分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紫苏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7
作者 崔文娟 罗俊杰 +1 位作者 陈军 欧巧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0-392,共13页
为提高紫苏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来自甘肃的5个栽培区的127份紫苏地方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127份资源的UPGMA聚类结果,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并结合采集地信息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结果表明,甘肃地... 为提高紫苏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来自甘肃的5个栽培区的127份紫苏地方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127份资源的UPGMA聚类结果,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并结合采集地信息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结果表明,甘肃地方紫苏种质资源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66,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724,陇南和天水、平凉和庆阳之间分别具有更高的亲缘关系。最终获得由38份紫苏地方材料组成的核心种质。利用均值、方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对紫苏核心种质的7个表型性状、5个油用品质性状检验,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种质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改善辽西北风沙区花生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
8
作者 夏桂敏 樊龙江 +3 位作者 黄亚男 吴毅 郑俊林 迟道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0-460,共11页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N+O)对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N+O、N和O处理在花生生育中期的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且N+O处理株高在全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N+O处理花针期和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7.3%和15.8%(2021)及14.6%和13.4%(2022)。N+O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总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0.2%和15.8%(2021),19.6%和13.4%(2022),且饱果期荚果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7.4%(2021)和16.9%(2022)。2021年,N+O处理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和百仁质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4.1%、10.5%和9.1%。2022年,N+O处理花生蛋白质含量较N处理提高了2.4%。综上,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处理提高了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总氮积累,最终提高花生产量并改善花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有机无机肥配施 生长性状 氮素积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茶叶片钾含量估算模型构建
9
作者 唐雪海 燕李鹏 +4 位作者 傅根深 匡帆 窦敏 黄庆丰 欧强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1,共14页
为实现大面积油茶林生长遥感监测,构建适用于长林系列油茶钾含量估算模型,利用高光谱进行叶片钾(LKC)无损监测,探明油茶叶片钾含量与冠层光谱的响应关系。使用多元散射校正和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SGFD)对长林系列油茶的冠层光谱... 为实现大面积油茶林生长遥感监测,构建适用于长林系列油茶钾含量估算模型,利用高光谱进行叶片钾(LKC)无损监测,探明油茶叶片钾含量与冠层光谱的响应关系。使用多元散射校正和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SGFD)对长林系列油茶的冠层光谱进行预处理,建立多波段光谱指数组合,构建LKC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LKC与原始光谱的响应在绿光和红光波段敏感区间的光谱反射率与叶片钾含量为负相关,反映养分含量变化对光合色素的整体影响;预处理效果上,SGFD整体优于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与光谱指数的组合效果会随光谱维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冠层尺度下LKC与光谱特征的绝对值最大相关系数为0.62;混合变量选择策略VCPA-IRIV(变量组合集群分析VCPA和迭代保留信息变量IRIV的组合)对光谱变换特征具有99%以上的变量空间压缩率,有效提升了估算模型精度,经多元散射校正和SGFD预处理后的保留变量数增加,其中两波段和三波段光谱指数在入选波长组合位置上具有强弱光谱信号结合的特点。最适LKC模型是SGFD-NDSI-BPNN,R_(P)^(2)=0.84,RMSEP=0.35 g/kg,RPD=2.56。本文构建的长林系列油茶林LKC估算模型,可为大面积油茶林生长的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钾含量 光谱指数 多元散射校正 Savitzky-Golay卷积一阶求导 养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镇压”对花生子叶节的出土调控增产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珂珂 郭峰 +5 位作者 杨莎 王建国 高华鑫 邹洁 张佳蕾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6,共7页
为系统解决花生下种散乱,出苗率低,第一对侧枝不易出土等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了花生覆膜“二次镇压”栽培技术,为验证该技术对花生子叶节出土调控效应及增产的效果,以花育25(HY25)和花育36(HY36)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清棵(QK... 为系统解决花生下种散乱,出苗率低,第一对侧枝不易出土等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了花生覆膜“二次镇压”栽培技术,为验证该技术对花生子叶节出土调控效应及增产的效果,以花育25(HY25)和花育36(HY36)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清棵(QK)、二次镇压(ZY)3个处理,研究其对不同花生品种出苗率、壮苗率、子叶节出土率、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QK和ZY均有助于壮苗,但ZY可显著提高花生出苗率和子叶节出土率,因此壮苗率较QK进一步提高,与QK相比,ZY处理后HY25和HY36的壮苗率分别提高了13.1%和12.4%;ZY对本身子叶节出土率较低的HY25调控效应更显著。ZY可降低主茎高和侧枝长,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成熟期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提高生物产量;促进结实和荚果饱满,增加干物质向荚果分配的比例,提高经济系数;提高实收株数,最终使荚果产量显著提高;提高花生籽仁的含油量和O/L值,改善花生品质。综上所述,花生覆膜“二次镇压”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花生出苗率、壮苗率和子叶节出土率,改善农艺性状、促进干物质积累及提高荚果分配比例,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为花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二次镇压 子叶节出土率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曲春娟 姜晓静 +5 位作者 万书波 张正 杜龙 鞠倩 李晓 曲明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对花生有明显的产卵选择偏好性,铜绿丽金龟对玉米有一定的产卵偏好性。花生单作区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是玉米单作区的3.55~6.59倍,而铜绿丽金龟幼虫虫口密度在两个单作区之间差异不显著;花生/玉米间作模式下,间作整体区域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43.38%~70.84%,间作区花生带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33.55%~54.33%;铜绿丽金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和玉米单作区相比均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综上,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可显著降低暗黑鳃金龟幼虫种群数量,但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未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玉米间作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寄主选择 虫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向日葵芽期和苗期耐盐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骁 谭美莲 +4 位作者 汪磊 朱梓榕 严兴初 汪魏 王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为建立简单高效的向日葵芽期和苗期耐盐鉴定方法,明确不同基因型向日葵的耐盐性差异,筛选耐盐品种,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20个向日葵品种进行芽期和苗期的盐胁迫处理,在不同处理和时间节点下观察各品种指标变化,并基于各项指... 为建立简单高效的向日葵芽期和苗期耐盐鉴定方法,明确不同基因型向日葵的耐盐性差异,筛选耐盐品种,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20个向日葵品种进行芽期和苗期的盐胁迫处理,在不同处理和时间节点下观察各品种指标变化,并基于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值、聚类等分析和耐盐性综合评价,比较各品种的耐盐性差异。结果表明:浓度≤160 mmol/L的NaCl处理下,某些品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株高与对照相比,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增长而越明显;NaCl处理下,幼苗叶片的K+/Na+明显高于根部,相对SPAD值则随着浓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相同处理浓度下,耐盐品种各指标相对值均高于盐敏感品种,说明耐盐品种比盐敏感品种受NaCl的影响小,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本研究得出向日葵芽期和苗期NaCl耐盐性鉴定的适宜处理浓度均为250 mmol/L;芽期通过调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胚根长和相对胚芽长等指标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比较耐盐性,苗期通过调查NaCl处理第14 d的幼苗相对存活率、相对叶面积、相对株高、相对SPAD值、地上部分相对鲜重和地下部分相对鲜重等指标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来判断耐盐性;利用上述方法鉴定出67号和HZ001两个耐盐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耐盐性鉴定 芽期 苗期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茶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严茂林 郭丹 +2 位作者 周晓亮 刘自搏 张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为更好地促进全国油茶产量提升,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利用LMDI模型对油茶产量公式进行分解,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单产和种植面积在2010-2021年“十一连增”期间对油茶增产的贡献,并全面探讨我国油茶增... 为更好地促进全国油茶产量提升,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利用LMDI模型对油茶产量公式进行分解,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单产和种植面积在2010-2021年“十一连增”期间对油茶增产的贡献,并全面探讨我国油茶增产的地域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而言,我国油茶产量“十一连增”是由单产提升主导的;分区域来看,核心发展区的油茶增产主要源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增产幅度达到“超速增产”水平,而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油茶增产则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增产幅度分别为“滞后增产”和“同步增产”水平。其中,单产提高对油茶增产贡献更大的有6个省(区、市),而种植面积扩大对油茶增产贡献更大的有8个省(区、市);增产超过20万吨的省(区、市)是油茶生产核心区的湖南、江西、广西,增产占全国油茶增产总量的75.6%;增产层次达到“超速增产”水平的有安徽、湖南、海南、重庆、四川和贵州等6省(区、市)。最后,对油茶增产显性贡献因素的背后成因进行挖掘,对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增产 LMDI模型 贡献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多样性构建山西大豆地方品种核心种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妍 杨午 +2 位作者 万坤 聂萌恩 张海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为解决山西省大豆种质资源数量多,保存、更新负担大,优良种质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依据山西省种质库数据对1999份山西大豆地方品种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采用非加权类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对每个地区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后随机取样,构建的... 为解决山西省大豆种质资源数量多,保存、更新负担大,优良种质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依据山西省种质库数据对1999份山西大豆地方品种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采用非加权类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对每个地区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后随机取样,构建的核心种质保留了原始种质总数量的10.66%。利用多个特征值(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和评价参数,包括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变异系数变化率(VR)等对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19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不显著,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变异系数变化率、方差差异百分率分别为0、136.29%、106.44%、15.79%。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前7个主成分相同,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5.761%和85.857%。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213份种质能够代表山西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表型性状 核心种质 原始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紫花苜蓿和油菜秸秆混合青贮品质及维生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立超 唐佳新 +7 位作者 卢娜 胡梦洁 罗俊杰 刘建民 郎宇 张健 姜超 肖燕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2,共9页
为探究不同发酵菌剂对紫花苜蓿与油菜秸秆混合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维生素的影响,本试验以紫花苜蓿(甘农6号)和当地角果成熟期收获的油菜秸秆为试验原料,按5:5的比例混合青贮,共设置4组处理:对照组CK(添加蒸馏水)、I组乳酸粪肠球菌(... 为探究不同发酵菌剂对紫花苜蓿与油菜秸秆混合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维生素的影响,本试验以紫花苜蓿(甘农6号)和当地角果成熟期收获的油菜秸秆为试验原料,按5:5的比例混合青贮,共设置4组处理:对照组CK(添加蒸馏水)、I组乳酸粪肠球菌(E.feecelis),Ⅱ组植物乳杆菌(L.piantarum),Ⅲ组乳酸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青贮60 d后对其进行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维生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均可增加青贮料中乳酸(lactic acid,LA)的含量,降低p H值。Ⅱ组青贮p H最低,显著低于I组和CK组(P<0.05)。Ⅱ组青贮氨态氮/总氮(NH3-N/total nitrogen,NH3-N/TN)显著低于CK组(P<0.05)。Ⅱ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显著高于CK组(P<0.05)。Ⅲ组维生素E(VE)含量最高,I组维生素C(VC)含量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试验Ⅱ组综合表现最优。综上所述,添加乳酸菌添加剂均可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其中植物乳杆菌添加剂综合表现最优,最适宜用作调制紫花苜蓿和油菜秸秆混合青贮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混合青贮 苜蓿和油菜秸秆 维生素 青贮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16
作者 王婧瑜 杨雯昕 +13 位作者 边靓 刘苗苗 范婷婷 武军艳 蒲媛媛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方彦 郑蕾 李利利 高顺平 杨刚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幅度,根据亲和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度自交亲和型、自交亲和型、自交不亲和型及高度自交不亲和型。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花粉形态无差异,但未授粉的亲和材料柱头乳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絮状附着物;且亲和材料自花授粉后,柱头萌发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管数量明显多于不亲和材料。在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和材料的亲和性可稳定遗传,且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性 亲和指数 相对亲和指数 扫描电镜 花粉-柱头互作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染色方法在大豆锈菌侵染过程中的显微观察效果
17
作者 屈艳慧 杨红丽 +13 位作者 郝青南 陈水莲 邓克林 詹高淼 曹东 陈李淼 郭葳 袁松丽 张婵娟 黄毅 杨中路 陈海峰 单志慧 周新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1,共6页
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大豆锈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了解大豆锈菌的侵染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抗锈育种研究。本研究利用番红固绿、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增白剂和麦胚凝集素WGA488(wheat ... 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大豆锈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了解大豆锈菌的侵染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抗锈育种研究。本研究利用番红固绿、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增白剂和麦胚凝集素WGA488(wheat germ agglutinin,Alexa Fluor^(TM)488 conjugate)四种染料对接种锈菌叶片进行染色观察,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采用番红固绿染色可清晰地观察到叶肉组织排列特征、孢子堆和新生夏孢子等;DAPI染色适于观察细胞核的状态和数量;荧光增白剂可将菌丝和植物细胞明确区分开,利于观察孢子入侵以及菌丝在叶肉组织内的分布特征;WGA488染料只能使真菌着色,适合观察菌丝在叶肉组织中扩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根据研究目的及需要选取适合的染色方法,有助于精准地掌握大豆锈菌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侵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菌 显微观察 侵染过程 番红固绿 荧光增白剂 DAPI WGA4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籽仁中10种氨基酸含量遗传与QTL定位分析
18
作者 郭颂 胡朋举 +5 位作者 宋亚辉 金欣欣 苏俏 刘立峰 杨永庆 王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3-369,共7页
氨基酸成分决定蛋白品质。为阐释花生氨基酸成分遗传规律和遗传基础,以冀花6号和开选01-6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对10种氨基酸含量开展遗传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0种氨基酸的平均值为0.24~2.42 mg/g,表型变异为4.35%~11.49%,遗... 氨基酸成分决定蛋白品质。为阐释花生氨基酸成分遗传规律和遗传基础,以冀花6号和开选01-6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对10种氨基酸含量开展遗传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0种氨基酸的平均值为0.24~2.42 mg/g,表型变异为4.35%~11.49%,遗传率为0.851~0.929,偏度和峰度绝对值为0.06~1.97,表明它们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主要由基因引起。绝大多数氨基酸性状之间显著相关,4种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及苯丙氨酸)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91。此外,8种氨基酸定位到23个相关QTL位点,LOD值在2.58~15.48之间,单个QTL可解释各自性状的2.95%~26.09%的表型,相同性状的QTL可累计解释8.13%~43.48%的遗传变异。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QTL有4个,分别为qMet_6,qLeu_1,qPhe_1和qHis_1。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qMet_6可显著增加32.61%蛋氨酸和12.70%组氨酸含量,说明qMet_6是一个主效QTL位点。本研究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的精细定位及关键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氨基酸 遗传分析 QTL定位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手机识别的薄层色谱法快速检测油菜籽中的叶绿素
19
作者 郭梦帅 李泽一 +8 位作者 肖华明 吕昕 梅德圣 王丹 姚旋 郭亮 胡琼 陈洪 魏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5,共9页
为高效鉴定油菜籽品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耗时短的油菜籽中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乙醇(95%)提取样品中的叶绿素,以石油醚(60~90℃)-丙酮-甲苯(体积比2∶1.5∶2)为展开剂,紫外线分析仪(365 nm)激发叶绿素荧光显色,用... 为高效鉴定油菜籽品质,建立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耗时短的油菜籽中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乙醇(95%)提取样品中的叶绿素,以石油醚(60~90℃)-丙酮-甲苯(体积比2∶1.5∶2)为展开剂,紫外线分析仪(365 nm)激发叶绿素荧光显色,用智能手机采集荧光斑点图像,Image J软件进行荧光斑点自动识别,得到斑点面积,实现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定量检测叶绿素a和b的线性范围为0.04~1.00 mg/m L,叶绿素a的决定系数R^(2)为0.9965,日内精密度为5.9%,日间精密度为8.6%。叶绿素b的决定系数R^(2)为0.9925,日内精密度为6.1%,日间精密度为5.6%。油菜籽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00%~91.67%和92.00%~113.00%。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较好,准确度良好,能快速测定油菜籽中叶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薄层色谱法 Image J 智能手机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
20
作者 胡文诗 李凯旭 +7 位作者 尹羽丰 常海滨 余小红 黄威 顾炽明 李银水 廖星 秦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42,共8页
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油菜生产发展的目标。为阐明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4个县市布置施氮量大田试验,测定油菜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动态变化,分析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对施氮的响应,明确高产油量目标... 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油菜生产发展的目标。为阐明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4个县市布置施氮量大田试验,测定油菜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动态变化,分析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对施氮的响应,明确高产油量目标下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提高单株角果数是获得高籽粒产量的前提,但高氮素投入降低籽粒含油量3.3%~12.1%。各试点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氮肥投入为251~285 kg/hm^(2),但获得最大产油量,氮肥投入可降低15%~23%。目标菜籽产量4500 kg/hm^(2)比3000 kg/hm^(2)及以下的植株最大氮素积累量和最大生物量,分别高出7.2%~47.5%和3.7%~49.4%;前者植株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明显提前,植株氮素养分在播种36 d后开始迅速积累;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播种100 d左右(越冬期)分别达到5880 kg/hm^(2)和128.5 kg/hm^(2),比后者分别高出1.8~4.1倍和0.4~4.1倍。综上,中油杂501品种高产油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91~257 kg/hm^(2),越冬生物量达到5880 kg/hm^(2)保障籽粒高产。生产中为保证高籽粒产油量,要协调氮肥投入与菜籽含油量的关系,适当降低氮肥总投入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含油量 目标产量 氮素积累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