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953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工程》期刊投稿指南
1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5,共1页
1、作者向我刊投稿,可将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dwgc@263.net,同时在稿件正文后提供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称、专业、研究方向等)及详细联系方式(包括:邮编、通信地址、手机号、电子... 1、作者向我刊投稿,可将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dwgc@263.net,同时在稿件正文后提供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称、专业、研究方向等)及详细联系方式(包括:邮编、通信地址、手机号、电子邮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邮件 低温工程 通信作者 第一作者 投稿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工程》期刊投稿指南
2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1,共1页
1、作者向我刊投稿,可将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dwgc@263.net,同时在稿件正文后提供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称、专业、研究方向等)及详细联系方式(包括:邮编、通信地址、手机号、电子... 1、作者向我刊投稿,可将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dwgc@263.net,同时在稿件正文后提供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称、专业、研究方向等)及详细联系方式(包括:邮编、通信地址、手机号、电子邮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邮件 低温工程 通信作者 第一作者 投稿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流密度射流冷却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鹏 许伟聪 +1 位作者 赵力 龙强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开展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射流冷却实验测试,探讨了射流流量和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射流冷却系统的极限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相换热阶段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壁面温度,同时,增加流量能够延迟核态沸... 开展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射流冷却实验测试,探讨了射流流量和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射流冷却系统的极限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相换热阶段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壁面温度,同时,增加流量能够延迟核态沸腾的发生,延缓系统进入两相换热区域。较低的入口温度也能够延迟核态沸腾的发生,并提高极限热流密度。因此,通过优化工质流量和入口温度,能够有效提高射流冷却系统极限热流密度,最高达到1042 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流密度 射流冷却 去离子水 沸腾 电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管制冷机压缩机串并联驱动方式研究
4
作者 左志强 蒋珍华 +3 位作者 杨宝玉 李娜 赵鹏 欧朝华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4,92,共7页
为了使脉管制冷机满足航天的多应用边界需求,提出制冷机压缩机两电机串联驱动方案,对脉管制冷机应用中压缩机电机串联与并联驱动方式进行研究对比。研究表明,压缩机电机由并联驱动改为串联驱动增加了制冷机驱动阻抗,改变了制冷机总驱动... 为了使脉管制冷机满足航天的多应用边界需求,提出制冷机压缩机两电机串联驱动方案,对脉管制冷机应用中压缩机电机串联与并联驱动方式进行研究对比。研究表明,压缩机电机由并联驱动改为串联驱动增加了制冷机驱动阻抗,改变了制冷机总驱动电压、电流关系。驱动方式由并联改串联对制冷机效率及探测器电磁干扰无影响,略微改变制冷机自身微振动状态。在制冷机应用时可根据自身电机阻抗与卫星平台提供的电压选择合适的驱动方案,拓展了制冷机应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方式 脉管制冷机 微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撞击核态沸腾区液膜换热数值模拟
5
作者 侯燕 马新飞 +1 位作者 刘学厅 胡鑫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1,共8页
为获得液滴撞击薄液膜换热机理,基于界面法向近似的能量跳跃模型和单元交替算法,建立了新型液滴撞击液膜相变传热传质模型。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研究了有无气泡、液膜厚度、液滴速度3种因素对于液膜内传热的影... 为获得液滴撞击薄液膜换热机理,基于界面法向近似的能量跳跃模型和单元交替算法,建立了新型液滴撞击液膜相变传热传质模型。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研究了有无气泡、液膜厚度、液滴速度3种因素对于液膜内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影响因素中液膜厚度影响最大,液膜越薄越有利于换热,薄液膜情况峰值壁面传热系数约是厚液膜情况的8倍。相对于液膜厚度,液滴速度和有无气泡对壁面传热系数的影响总体上不明显。但是液滴速度的增加明显缩短壁面传热系数峰值点出现的时间,而有气泡情况壁面传热系数随时间波动变化特征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液滴撞击 核态沸腾 相变模型 气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407C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6
作者 詹国兵 郭浩然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6,共9页
研究了微肋管内R407C和R22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采用威尔逊图解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分析实验工况、制冷剂物性、微肋管结构等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剂R407C与R22与换热壁面之间的换热热阻均随热流密度、质流密度、干度、肋片... 研究了微肋管内R407C和R22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采用威尔逊图解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分析实验工况、制冷剂物性、微肋管结构等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剂R407C与R22与换热壁面之间的换热热阻均随热流密度、质流密度、干度、肋片螺旋角等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制冷剂气液相密度比的差异性,R22传热系数比与R407C的高约18.5%—21.4%。选用关联式对微肋管内R407C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预测评估,并对关联式预测精度随干度、质流密度等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所选关联式内,Yu and Koyama关联式表现出最佳预测效果,其平均预测误差在±6.5%以内,且干度、质流密度对其预测精度的影响相近;而对于其它关联式,干度对关联式预测精度的影响比重普遍高于质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407C 流动沸腾 干度 质流密度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螺旋缠绕管束低温当量换热机理研究
7
作者 张周卫 杨嘉琪 +2 位作者 何铭轩 汪雅红 马娟丽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0,共9页
建立了不同材料组合的螺旋缠绕管低温换热系统物理模型、传热计算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针对不同材料组合的螺旋缠绕管束模型,提出了当量系数法并进行了管束模型换热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了不同管束材料组合的螺旋缠绕管束实验模型并对... 建立了不同材料组合的螺旋缠绕管低温换热系统物理模型、传热计算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针对不同材料组合的螺旋缠绕管束模型,提出了当量系数法并进行了管束模型换热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了不同管束材料组合的螺旋缠绕管束实验模型并对管束理论模型及数值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当量系数法可用于解决不同材料螺旋缠绕管束的总传热系数和换热量计算的难题,为不同材料组合的管束设计提供理论计算依据及工程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管式换热器 当量换热机理 不同材料螺旋管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氢输送管路Taconis热声振荡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张淇栋 厉彦忠 +3 位作者 马原 王磊 艾立强 吴胜宝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2,共7页
针对低温氢输送管路构建二维半开口半封闭管仿真模型,通过初始温度梯度与瞬态初始压力扰动加载,计算获得了低温氢Taconis热声振荡基本特性,并对比研究了温度梯度β、热冷端温度比α、热冷端长度比ξ、管径和管长5个因素对热声振荡压力... 针对低温氢输送管路构建二维半开口半封闭管仿真模型,通过初始温度梯度与瞬态初始压力扰动加载,计算获得了低温氢Taconis热声振荡基本特性,并对比研究了温度梯度β、热冷端温度比α、热冷端长度比ξ、管径和管长5个因素对热声振荡压力振幅和频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温氢管路系统存在临界温度梯度和临界热冷端温度比,超过临界值系统会振荡。热冷端长度比存在两个临界值,在振荡区内,频率随ξ的增加而增大,振幅在ξ=1处达到最大值,而在ξ=1两侧逐渐衰减。振荡特性受α、β、ξ及管路几何结构的影响,实际工程中建议通过调整温度、管径和管长等来抑制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onis 热声振荡 低温氢管路 压力振荡幅值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传导冷却超导磁体传热性能研究
9
作者 秦祥琦 郑敏 +6 位作者 倪东升 王旭东 陈玉泉 朱丽 王力实 程月 姚庆高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7,共6页
基于CEE(CSR External-Target Experiment)低温恒温器样机试验段搭建实验平台,采用液氦冷源构建低温环境,通过在超导线圈-液氦槽界面实施高纯铝单层箔及高纯铝加铟片的复合界面设计,并搭配柔性铜编织带与刚性铜导冷板两种传热结构,系统... 基于CEE(CSR External-Target Experiment)低温恒温器样机试验段搭建实验平台,采用液氦冷源构建低温环境,通过在超导线圈-液氦槽界面实施高纯铝单层箔及高纯铝加铟片的复合界面设计,并搭配柔性铜编织带与刚性铜导冷板两种传热结构,系统研究4.2 K温区下接触面处理工艺对界面热阻的影响规律,以及热传递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室温降至液氦温区4.2 K所需时间以及热平衡后的温度,从而获得不同接触面处理方式和热传递结构下的热传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磁体 传导冷却 低温恒温器 界面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率对热耦合两级脉管制冷机重力效应影响研究
10
作者 陈振曜 殷旺 +5 位作者 惠贺军 杨伟业 吴亦农 蒋珍华 丁磊 刘少帅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为了削弱脉管制冷机在不同重力方向下因冷热端温差导致的自然对流问题,探究频率对制冷机重力效应的影响。基于二维CFD模拟了各角度下不同频率的脉冲管内部温度场的及相位的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角度及频率下制冷机制冷温度的变化... 为了削弱脉管制冷机在不同重力方向下因冷热端温差导致的自然对流问题,探究频率对制冷机重力效应的影响。基于二维CFD模拟了各角度下不同频率的脉冲管内部温度场的及相位的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角度及频率下制冷机制冷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脉管制冷机在不同频率下运行时,分别在冷端朝向角为120°和150°时展现出最差的制冷性能。随着运行频率的增大,高频压力波对自然对流抑制作用逐渐凸显,重力方向变化对于脉管制冷机的影响减弱。增大制冷机运行频率可部分削弱重力效应对制冷机性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制冷机 热耦合 自然对流 CFD 重力方向 空间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与主动段低温推进剂管路固有频率特性研究
11
作者 苏尚智 疏志勇 +4 位作者 陈强 刘海洋 郑晓红 钱华 梁文清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针对低温推进剂管路的流固耦合振动问题,系统研究了地面加注与主动段振动两种典型工况的管路频域特性。通过构建管路单元和节点传递矩阵,引入“拟合值-频率”分析方法,结合边界条件求解固有频率和频域响应。结果表明,拟合值谱与等效电... 针对低温推进剂管路的流固耦合振动问题,系统研究了地面加注与主动段振动两种典型工况的管路频域特性。通过构建管路单元和节点传递矩阵,引入“拟合值-频率”分析方法,结合边界条件求解固有频率和频域响应。结果表明,拟合值谱与等效电路法幅值谱在不同工况下的一致性验证了结果可靠性,拟合值谱能有效计算管路的频域响应和高阶固有频率;不对称左右边界管路的高阶固有频率是一阶固有频率的奇倍频;回路固有频率是密封充液单管的2倍;蓄能器通过改变压力波传播路径显著降低单管与回路的固有频率,其容积与位置对固有频率影响和频域响应显著,固有频率最多可被蓄能器降低为原来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推进剂管路 固有频率 频域响应 蓄能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推进剂微重力无排气加注流体热力态分布仿真研究
12
作者 时睿 吴胜宝 +3 位作者 艾立强 王磊 马原 厉彦忠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5,共12页
针对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中的受注箱无排气进液过程,采用CFD方法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示加注过程壁面温度分布与箱内流体热力态分布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加注口结构、重力水平、初始温度等因素对无排气加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中的受注箱无排气进液过程,采用CFD方法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示加注过程壁面温度分布与箱内流体热力态分布的二维轴对称模型。研究了加注口结构、重力水平、初始温度等因素对无排气加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重力下,喷雾棒进液结构有利于箱内温度均一,并实现高充注率液体加注;(2)微重力下,贮箱压力与液体充注率受加注口结构的影响较弱,无排气加注前的贮箱初始温度分布会显著影响加注过程的压力水平,进液流量影响加注时间和最终的液体充注率;(3)无排气加注过程采用喷雾棒结构的地面加注方案可以表征微重力下的箱内流体热力态分布与压力演化规律,方便了在地面环境下研究在轨低温加注的特性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排气加注 低温推进剂 数值模拟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气体液化理论最小功的准确计算
13
作者 王宁娜 王苗苗 +9 位作者 曹强 王智平 王鹏程 陈昱吉 葛立春 李芃 王博 赵钦宇 王建军 甘智华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0,共6页
为了更新现有的低温气体液化理论最小功的准确数值,为液化系统的性能评估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标准,分析了该理论最小液化功的计算方法,对其表达式进行改进,并应用最新的物性数据,对低温气体液化理论最小功进行了准确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更新现有的低温气体液化理论最小功的准确数值,为液化系统的性能评估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标准,分析了该理论最小液化功的计算方法,对其表达式进行改进,并应用最新的物性数据,对低温气体液化理论最小功进行了准确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气体沸点的降低,计算结果与文献的差异有增大趋势。在一个大气压下,当沸点从239.83 K降至3.19 K时,此差异从0增加到7%。以3He为例,理论最小功准确计算结果为8750.166 kJ/kg,相比于原有文献数据8178 kJ/kg差异达7%。同时,首次公开给出了考虑氢气转化热情况下的液化理论最小功数值,由于转化热的存在使得氢气液化理论最小功(13487.28 kJ/kg)相比无转化热(12081.476 kJ/kg)时增加了1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液化 低温气体物性 理论最小功 准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灵敏度ZrN_(x)O_(y)薄膜温度传感器的磁感应强度及角度依赖性
14
作者 耿镇 姜迪 +6 位作者 谢连城 龚冬良 刘辉明 缪志聪 韩叶茂 黄荣进 李来风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共7页
利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测试研究了两个不同测温范围和不同温度灵敏度的ZrN_(x)O_(y)薄膜温度传感器在低温强磁场下磁阻随磁感应强度和角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等温磁场扫描,发现两温度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本征磁阻随磁感应强度的非单... 利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测试研究了两个不同测温范围和不同温度灵敏度的ZrN_(x)O_(y)薄膜温度传感器在低温强磁场下磁阻随磁感应强度和角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等温磁场扫描,发现两温度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本征磁阻随磁感应强度的非单调变化和高磁场下的正负磁阻转变行为。在14 T固定磁场下,测试并分析了两种温度传感器电阻在0-360°磁场角度范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其电阻与磁场角度的关系均呈现出独特的“蝴蝶结”状依赖性,且其形状和幅度随温度及传感器类型呈现规律性变化。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磁场引起的温度测量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温度传感器 磁致电阻 角度依赖 测温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温区热电制冷器的性能分析及仿真研究
15
作者 张泓玮 赵玉强 +2 位作者 周敏 李来风 周远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建立了液氮温区热电制冷器的三维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采用锑化铋合金作n型腿,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作被动分支,分析了热电臂几何尺寸和焊料层参数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电臂长度和焊料层厚度对制冷性能有... 建立了液氮温区热电制冷器的三维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采用锑化铋合金作n型腿,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作被动分支,分析了热电臂几何尺寸和焊料层参数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电臂长度和焊料层厚度对制冷性能有显著影响。将热电臂长度从12.5 mm增加到21 mm,可以使最大制冷温差从5.4 K提高至6.2 K,性能提升14.8%;将焊料层厚度减小到0.2 mm,最大制冷温差可达6.5 K,性能提升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电制冷器 多物理场耦合模拟 制冷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态法的乙二醇-水固相物低温热导率实验研究
16
作者 张彦昭 艾立强 +3 位作者 吴胜宝 颜滢莉 沈惬 孙大明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获取乙二醇-水的固体热导率,研制了一种基于一维圆柱稳态导热假设的实验装置。在81—164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10%—99%浓度样品的乙二醇-水溶液冻结固相物热导率特性,并给出拟合公式。结果表明:热导率随乙二醇浓度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 为获取乙二醇-水的固体热导率,研制了一种基于一维圆柱稳态导热假设的实验装置。在81—164 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10%—99%浓度样品的乙二醇-水溶液冻结固相物热导率特性,并给出拟合公式。结果表明:热导率随乙二醇浓度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浓度10%—40%之间热导率快速下降,浓度超过80%时显著回升;低浓度(10%—30%)和高浓度(90%—99%)下热导率与温度呈负相关,中等浓度(40%—80%)下则呈正相关。实验发现装置漏热与冰层冻结速率的径向差异可能影响热导率分布均匀性。研究为乙二醇-水固体低温导热特性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导率 乙二醇-水固相物 稳态法 热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氢气火炬火焰特性实验表征及长度预测模型研究
17
作者 何永琛 蒲亮 +2 位作者 倪志豪 刘运生 李翠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3,共10页
为探究低温氢气规模化泄放火焰长度的演变规律,搭建了低温氢火炬燃烧泄放实验平台,采用高分辨率摄像系统结合自编程MATLAB算法,实现了火焰形态的精准捕捉与定量表征。研究发现,低温氢气火炬火焰整体呈风筝形轮廓,且各工况弗洛德数均小... 为探究低温氢气规模化泄放火焰长度的演变规律,搭建了低温氢火炬燃烧泄放实验平台,采用高分辨率摄像系统结合自编程MATLAB算法,实现了火焰形态的精准捕捉与定量表征。研究发现,低温氢气火炬火焰整体呈风筝形轮廓,且各工况弗洛德数均小于5,火焰处于浮力主导状态。随着泄放流量的增加,火焰沿轴向进一步延伸时,顶端易出现间歇性分叉和边缘破碎等不稳定现象。基于获得的实验数据并整合文献数据信息,引入泄放温度修正项,建立了归一化火焰长度L_(f)/D_(e)与无量纲热释放速率Q^(*)及温度比T_(a)/T_(e)的关联模型,低温泄放条件下的火焰长度预测误差稳定在+7.5%至-22.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氢气 安全泄放 喷射火焰 氢火焰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形微通道PCHE中S-CO_(2)流动传热特性分析
18
作者 付有为 高月 +3 位作者 曹英举 杨喆 姜媛媛 姜文全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8,共11页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Z形微通道中的强化换热规律,改变了冷通道入口质量流速和入口温度,对不同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通道质量流速从1200—1800 kg/(m2·s),冷通道传热系数峰...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Z形微通道中的强化换热规律,改变了冷通道入口质量流速和入口温度,对不同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通道质量流速从1200—1800 kg/(m2·s),冷通道传热系数峰值提高92.23%,热通道热系数峰值提高27.49%,沿流动方向传热系数随通道几何形状呈周期性增加,强化换热趋势明显,变质量流速条件下,冷通道努塞尔数平均值提高64.8%,对流换热强度增大,冷热通道综合换热指标(PEC)分别提高56.63%和18.15%,换热性能显著提高;随着冷通道入口温度升高,传热系数逐渐下降,拟临界温度条件下传热系数达到峰值,雷诺数增大速率最大,流体与壁面换热加快,努塞尔数变化规律受热导率变化主导,PEC数值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Z 形微通道 超临界二氧化碳 强化换热 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低温环路热管与制冷机耦合部件小型化研究
19
作者 李骏婷 赵晨阳 +3 位作者 蒋珍华 李南茜 赵文一 吴亦农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64,共9页
为有效减小制冷机冷头耦合部件的尺寸,推进低温环路热管(CLHP)的空间应用,搭建了3台不同制冷机耦合部件实验样机,通过开展乙烯温区的低温真空实验,在保证稳态传热距离和最大传热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耦合部件次蒸发器储液器和主次冷... 为有效减小制冷机冷头耦合部件的尺寸,推进低温环路热管(CLHP)的空间应用,搭建了3台不同制冷机耦合部件实验样机,通过开展乙烯温区的低温真空实验,在保证稳态传热距离和最大传热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研究耦合部件次蒸发器储液器和主次冷凝器小型化结构对CLHP启动过程和稳态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化后的样机,能在170—210 K温区且传输距离为1.2 m时达到50 W最大传热量。冷端部件小型化后的启动时间将减小,主要是由于热容的减小和冷凝换热能力的提高;稳态运行时的传热热阻无明显变化,制冷机的输入功率减小;增大次蒸发器辅助加热量能减小启动时间和稳态传热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环路热管 制冷机耦合 小型化 次蒸发器储液器 冷凝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温制冷机的小型氢液化方案对比
20
作者 史超越 宛传聪 +2 位作者 朱少龙 邱利民 王凯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通过构建小型氢液化系统热力学稳态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制冷机排布方式、数量以及氢气压力、换热温差和正仲氢转化对液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冷机串联排布较并联排布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两台制冷机串联时液化率可达3.... 通过构建小型氢液化系统热力学稳态模型并使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制冷机排布方式、数量以及氢气压力、换热温差和正仲氢转化对液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冷机串联排布较并联排布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两台制冷机串联时液化率可达3.70 kg/d,而并联时液化率仅为1.53 kg/d。氢气压力是影响液化性能的关键参数,当压力从0.1 MPa增至1.0 MPa时,单台制冷机的液化率增长140.5%。降低换热温差可有效改善系统性能,当温差从1 K降至0.5 K时,单机液化率提升6.6%,但需权衡换热器成本。考虑正仲氢转化后,系统液化率下降约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液化 低温制冷机 小型液化系统 热力学模型制冷机排布 正仲氢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