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伦理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宋保林
机构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9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助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算法偏见等社会不平等现象。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技术路线在现实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困境,诸如数据标注师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并非代表更广泛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的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呈现。与技术路线相比,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伦理路线注重从先验理性向人机合作理性转变,采用混合式机器道德进路,引导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实践中,在多元文化和多样情境中动态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提高人机和谐的程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价值对齐
伦理建构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人工智能意识的可及性及其伦理前置
2
作者
陈万球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及其伦理问题研究”(21AZX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科技领域道德问题研究”(22&ZD04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机器不存在意识和认知能力。智能科技急速迭代进化,对类脑科学研究需求迫切,两者叠加影响使得机器意识研究成为当今的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机器意识研究可以深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借助科学佐证与技术细节,必将深化哲学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作为一种技术构想,机器意识是一种基于某种哲学思想来探讨机器是否真正拥有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本质及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以“生物算法”为基础的人类意识,最终将会被以形式化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充分模拟。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矛盾运动的惯性推力,人工智能意识在不久后将可能成为现实。然而,人工智能并非人类“终结者”。将伦理置为机器意识发展的前置条件,是应对其风险的时代之需。
关键词
机器意识
可及性
脑智外现
觉知内显
伦理前置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题名 过度、限度及消解——论儒家伦理的主体性
3
作者
程志华
机构
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船山哲学研究”(20FZXA00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并展现为孟子所代表的“绝对主体性”、荀子所代表的“相对主体性”两大脉络。“绝对主体性”脉络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而这个脉络长期主导儒家道统。在此道统之下的儒学在前现代化阶段曾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面对现代化阶段,它亦显露出明显不足——没有现代性建构,不能为现代化提供动力。要消解儒家伦理主体性的过度,合理的路径是“客观化”,在“对列之局”上进行理论建构:重建天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天花板”;重建物我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洪堤”;重建人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盗网”。唯有如此,现代性建构方可实现,现代化道路才可走好。
关键词
主体性
儒家伦理
过度
限度
客观化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厚概念的构成与证成
4
作者
吴兰丽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19ZDA03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威廉斯指出,厚概念兼具世界导向性与行动导向性,有望弥合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沟壑,能够有效回应休谟的事实-价值二分的观点。元伦理学界围绕厚概念的构成与证成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形成了可分离主义和不可分离主义、语义主义与语用主义等理论阵营。有别于威廉斯的不可分离主义及语用主义立场,美国学者凯尔持有可分离主义及语义主义立场。以凯尔的厚概念观为参照,有助于深化对厚概念构成与证成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澄清厚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方法。
关键词
厚概念
描述性含义
评价性含义
可分离主义
语义主义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试析孟子哲学中的“欲”
5
作者
廖晓炜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5,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道德哲学视域中的孟子心学重探”(20BZX047)、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406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欲”是讨论孟子哲学中行动动力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观念,孟子对道德行动之本质以及修身问题的思考,均以之为概念基础。孟子论“欲”,涉及自然之欲与道德之欲、原初之欲与理性之欲,以及目的性的理性之欲与工具性的理性之欲等诸多重要区分;同时,更涉及决定整体人生方向且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的理性之欲,也即“志”。“欲”作为行动的开端,其合理化乃是决定行动具有道德性的关键所在。从修身的角度而言,“欲”的合理化则有赖于透过持续不断地肯认道德价值以建立仁义或道德之志,从而确保实践上道德之欲相对于自然之欲的优先性。
关键词
孟子
原初之欲
理性之欲
无欲其所不欲
志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休谟道德规范性思想探析
6
作者
黄济鳌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国别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7,共9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休谟与罗尔斯的正义论比较研究”(GD17CZX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因为道德规范性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批评,实际上,综观他的伦理学观点,可以发现一种关于这个问题的系统性回答。在休谟看来,由自爱与同情构成的人性结构,是道德规范产生的原初动力和出发点;以实践为基础的想象力和理性的进步是道德规范性形成的基本途径;想象力自由和恒常性因果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可以解释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为道德责任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休谟的道德规范性思想开启了一种伦理学反思的独特范式,激发了人们对道德本性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休谟
道德规范性
同情
想象
自由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二程阐发“中庸”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启示
7
作者
赵清文
机构
河南大学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共8页
基金
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宋代洛学核心思想及其传承发展研究”(2023-WHZX-3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为了将“天理”与人类现实生活在理论上沟通起来,二程突出了“中庸”在其思想中的地位。他们认为,“中庸”所强调的,是与“理”或“道”相符合的“中”所具有的不可变易性。同“天理”相比,“中庸”是一个侧重实践论方面的概念,它的重点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对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判断的原则或标准。恪守中庸,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坚定地“遵道而行”,同时,还要求主体兼顾“道”或“理”的普遍性与具体生活情境的特殊性。通过对“中庸”之义的阐发,二程的理学伦理思想成为一个既具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又关注日常道德实践的完整理论体系。这对于今天伦理学体系建构的启发意义是,必须将伦理学理论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兼顾道德准则的普遍性与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关键词
二程
中庸
天理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
分类号
B244.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道德物化”正当性的价值审度
8
作者
张卫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7,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设计的伦理嵌入机制研究”(24YJA72001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荷兰学派提出“道德物化”(materialization of morality)思想以来,其正当性就一直面临着质疑和诘难。反对者认为,“道德物化”实际上是把工程师的意志强加于个人意志之上,是一种“家长主义”式的价值傲慢;支持者则认为,人的行为必然受到技术的中介调节,放任技术的调节作用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该问题表面上看是科技伦理领域的一个局部问题,实际上则牵涉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中“权利与善优先性之争”的深层争议。如果选择“权利”优先,则会倾向于反对“道德物化”;如果选择“善”优先,则会倾向于支持“道德物化”。“道德物化”正当性危机的化解,需要采取“审度”之立场,在“权利”与“善”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关键词
道德物化
正当性
权利
善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汉语道德语言的传承发展和价值维度
9
作者
向玉乔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文摘
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为了道德生活交往而建构的一个道德话语体系。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由语音、文字、词汇、判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具有伦理表意、道德叙事等重要功能,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道德语言到革命道德语言再到社会主义道德语言的变迁过程。富有生命力的汉语道德语言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伦理文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中华伦理文明的表达系统、记忆系统、创新系统和传承传播系统,也是连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纽带、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汉语道德语言的使用状况,既体现每一个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也折射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养。世界人民也可以通过汉语道德语言审视和了解中国社会,洞察和领略中华伦理文明的独特神韵和巨大魅力。传承和发展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保持精神独立性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汉语道德语言
伦理表意
道德叙事
中华伦理文明
分类号
H1-0
[语言文字—汉语]
B82-055.9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论生态美德的情感建构
10
作者
葛永林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态系统的道德地位研究”(20BZX04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生态情感是在对生态事实一定认知基础上激发出来的一种对生态系统或其组成个体的整体性心理感受和意向性态度。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消极生态情感和积极生态情感,前者表现出对生态系统或组成个体的厌恶、贬低、排斥、冷漠等负面情感态度和体验,持有较强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积极生态情感又可以依据它对生态系统或组成个体的亲近程度分为低阶生态情感和高阶生态情感。低阶生态情感不反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主张对生态系统或组成个体表现出敬畏、依赖、服从等情感态度和体验,持有较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常见的表现类型有乡痛、生态悲伤和生态愤怒等;而高阶生态情感对生态系统表现出亲和、欣赏、敏感、归属、奉献等情感态度和体验,持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恋生态情结、人格化自然和同理心等。积极生态情感是一种善待自然的美德,并构成我们理想人格的要素。它能让我们完善德性,建设审慎和美好的生活,更加契合大自然的进化规律。把生态情感引入环境美德理论的建构,还需进一步追问两个问题,即生态情感的主观性是否会让我们陷入伦理相对主义泥潭,以及能否为打破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二元对立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生态美德
环境美德
生态情感
生态焦虑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数据正义问题与分布式责任
11
作者
田广兰
机构
苏州大学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基金
2024年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能力进路的数据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4XM100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大数据技术“消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福祉和可能性的同时,也招致了数字可行能力不平等、算法歧视和数据殖民主义等数据正义问题。数据正义问题具有的多元主体性、非意向性、复杂因果性等特征超出了传统道德责任理论的边界。问题的解决要求理论的创新,弗洛里迪建构的以接受者为导向的伦理学范式拓展了能动者的概念,指出分布式道德是信息时代道德行为的常见形态,主张用反向传播的分布式责任作为责任的分配方式。尽管存在人工能动者如何担责、抑制创新、全球性责任分配何以可能等问题与挑战,但应该承认分布式道德为数据正义问题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分布式责任为数据正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伦理治理方案。
关键词
数据正义
卢恰诺·弗洛里迪
分布式道德
分布式责任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TP311.1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题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三重范式
12
作者
朱海林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文摘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绵延发展的最新形态,具有实然、应然和必然三重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实然范式,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融合并进的新型伦理文明体系。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应然范式,是在掌握历史主动中永葆先进的人类伦理文明新范本,因中国共产党把握伦理文明和道德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胸怀天下而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范式,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赓续建构的中华伦理文明新范型。在赓续建构中丰富和发展既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也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现实机制和过程。
关键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实然范式
应然范式
必然范式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
13
作者
华军
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儒家教化思想史编纂与研究”(24&ZD2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儒家伦理思想乃儒家关于人道的学说。天人一体的人道观与通情达理的生存观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着力关注的两个基础认识。独特的以人为中心的立人原则与差序构成的结构原则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深刻辨析的两项特色原则。基于理一分殊和文质合一之上的观念转换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及时省察的两类变易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等三方面内容可构成一个诠释体系,对此三方面内容的系统总结有助于揭示儒家伦理思想的文化特质,对于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和转换路径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奠基意义。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基础认识
特色原则
变易观念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新时代师生伦理关系的变迁、挑战与师德的重塑
14
作者
任俊华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2,共8页
文摘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以父为师、以官为师、以贤为师等相互蕴含的发展型师生伦理关系,这些关系在师生传承中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近代以来,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价值关怀日益转向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师生关系也受到文化多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代教育体制变革等的强力冲击和挑战。在师生双主体伦理关系中,师德具有引导功能,对回应当代师生伦理挑战起关键性作用。基于当代师生伦理关系实践,我们应传承中华传统师生文化优秀内核,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重塑师德,构建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关键词
新时代
师生伦理关系
变迁
重塑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题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观
15
作者
何建华
机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8,共8页
文摘
习近平认为,道德是立人之本,是兴国强国之魂,是社会和谐之源;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和个人之德的统一。习近平道德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的全面发展和民生幸福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德行与幸福相统一、个人至善与社会至善相统一、民族情怀与天下情怀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提出了一个以共同体道德为核心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系统的道德观念体系,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原则,对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生幸福、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意义深远。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体道德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墨家道德话语的论证模式
16
作者
郭桥
机构
河南大学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传播学视域下的近现代汉传因明复兴研究”(21BZX1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墨家学派创造的道德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论证特色。分析《墨子·兼爱》《墨子·非攻》等文献可以发现,“诉诸权威”“诉诸假设”和“诉诸比较”这三类论证模式贯穿墨家伦理思想,奠定了该学派道德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架构。三类论证模式的揭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伦理主张提供了方法论维度。而且,中国古代学术界的道德语言“具有思想性深刻和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一关于中国道德语言的断言亦于此获得论证性维度的佐证。
关键词
墨子
道德话语
论证模式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向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木才
机构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伦理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22ZDA02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心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基础工程,是创建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需要。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四大方面,政治伦理理念是人类政治伦理之“魂”,政治制度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绳”,政治组织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体”,政治主体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形”。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理念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组织伦理
政治主体伦理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
被引量:5
18
作者
和鸿鹏
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能时代人机合作科研的学术诚信问题及其治理”(24ZXC01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问世不久,但已在学术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由此引发的学术伦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尤其是学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学术机构已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伦理规范,可以提炼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诱发的四类主要学术伦理问题,即难认定的内容剽窃、隐蔽性的数据泄露、系统性的知识偏见和自增强的虚假信息。与传统的学术伦理问题相比较,道德内疚感降低、系统性倾向固化、理解幻觉、算法机制不公开等原因是此种学术伦理问题的根源。针对上述问题,在借鉴相关学术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应创新引注规范、审慎使用服务、人机双向理解和数据全程监管,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伦理冲击。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学术伦理
科研不端
伦理治理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题名 王船山对朱子仁学的反思与重构
19
作者
马俊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皇王大纪》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23CZX0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王船山通过对朱子仁学的反思,构建了其基于气本论的仁学体系。他反对朱子将仁视为“心之德,爱之理”的观点,主张仁是“心之实”“理之爱”和“天之心”,强调仁作为人心本质与宇宙法则的统一性。他通过“体用相胥”原则区分知觉之心与仁义之心,指出“求放心”实为“求仁”,并批判朱子思想中隐含的禅学倾向。王船山的气本论立场使其仁学更具一元论色彩,将仁视为阴阳之良能与至善之条理,从而在修养功夫上提出“存神尽性”的路径。其仁学体系既是对朱子仁学的反思,也是对儒家仁学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展现了较强的理论深度和逻辑严密性。
关键词
心之实
理之爱
天之心
阴阳之良能
至善之条理
分类号
B249.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从精神哲学审视人生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畅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世界意义研究”(24&ZD02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人们对人生观理解存在的一些误区、偏差,导致人生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从精神哲学的角度看,“人生观”之“观”不是看法或观点和态度,而是观念,是关于人生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人生观包括有关人性、人格以及从人性到人格、从人格到人生的观念,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聚焦点或落脚点。人生观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自觉地构建,其系统、完整、正确与否,其层次是高是低,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作为。人生观可以从人生目的角度划分为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或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和极端主义四种基本形态;也可以从实现人生目的的路径划分为自强厚德、自私自利、合理利己、听天由命四种基本形态。幸福主义人生观和自强厚德人生观的有机结合,即自强厚德的幸福主义人生观,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类全球化和文明化的时代条件下,复归这种古老的人生观并赋予时代精神的意涵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人生观
人生观的基本形态
幸福主义
自强厚德
三观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