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人工智能意识的可及性及其伦理前置
1
作者
陈万球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及其伦理问题研究”(21AZX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科技领域道德问题研究”(22&ZD04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机器不存在意识和认知能力。智能科技急速迭代进化,对类脑科学研究需求迫切,两者叠加影响使得机器意识研究成为当今的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机器意识研究可以深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借助科学佐证与技术细节,必将深化哲学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作为一种技术构想,机器意识是一种基于某种哲学思想来探讨机器是否真正拥有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本质及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以“生物算法”为基础的人类意识,最终将会被以形式化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充分模拟。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矛盾运动的惯性推力,人工智能意识在不久后将可能成为现实。然而,人工智能并非人类“终结者”。将伦理置为机器意识发展的前置条件,是应对其风险的时代之需。
关键词
机器意识
可及性
脑智外现
觉知内显
伦理前置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题名 过度、限度及消解——论儒家伦理的主体性
2
作者
程志华
机构
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船山哲学研究”(20FZXA00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并展现为孟子所代表的“绝对主体性”、荀子所代表的“相对主体性”两大脉络。“绝对主体性”脉络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而这个脉络长期主导儒家道统。在此道统之下的儒学在前现代化阶段曾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面对现代化阶段,它亦显露出明显不足——没有现代性建构,不能为现代化提供动力。要消解儒家伦理主体性的过度,合理的路径是“客观化”,在“对列之局”上进行理论建构:重建天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天花板”;重建物我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洪堤”;重建人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盗网”。唯有如此,现代性建构方可实现,现代化道路才可走好。
关键词
主体性
儒家伦理
过度
限度
客观化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厚概念的构成与证成
3
作者
吴兰丽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19ZDA03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威廉斯指出,厚概念兼具世界导向性与行动导向性,有望弥合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沟壑,能够有效回应休谟的事实-价值二分的观点。元伦理学界围绕厚概念的构成与证成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形成了可分离主义和不可分离主义、语义主义与语用主义等理论阵营。有别于威廉斯的不可分离主义及语用主义立场,美国学者凯尔持有可分离主义及语义主义立场。以凯尔的厚概念观为参照,有助于深化对厚概念构成与证成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澄清厚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方法。
关键词
厚概念
描述性含义
评价性含义
可分离主义
语义主义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亚里士多德的“明智”与王阳明的“良知”
4
作者
李涛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基金
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政治学研究”(24DTR01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基于海德格尔、耿宁等现象学家的阐释,出现了一条将亚里士多德的“明智”与王阳明的“良知”连接起来的线索;此外,在词源上将明智与良知连接起来也有线索。亚里士多德的明智与王阳明的良知,有三点相似、一点相异。首先是知是知非,两者都既知普遍又知个别,既知目的又知手段。其次是情理合一,明智是理性与欲求(情感)的合一,良知是好善恶恶的合一。再次是知行合一,明智是感觉性的行动,良知本体是知行合一。最后是从实践理性与沉思理性二分的视角看,实践的明智不是最高的美德,明智之上还有沉思的智慧,而良知背后没有更高的东西;明智着重推理而良知着重直觉。比较亚里士多德的明智与王阳明的良知,可以从古今中西的视角探讨两种古典思想之间的同与异。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明智
王阳明
良知
知行合一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试析孟子哲学中的“欲”
5
作者
廖晓炜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5,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道德哲学视域中的孟子心学重探”(20BZX047)、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406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欲”是讨论孟子哲学中行动动力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观念,孟子对道德行动之本质以及修身问题的思考,均以之为概念基础。孟子论“欲”,涉及自然之欲与道德之欲、原初之欲与理性之欲,以及目的性的理性之欲与工具性的理性之欲等诸多重要区分;同时,更涉及决定整体人生方向且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的理性之欲,也即“志”。“欲”作为行动的开端,其合理化乃是决定行动具有道德性的关键所在。从修身的角度而言,“欲”的合理化则有赖于透过持续不断地肯认道德价值以建立仁义或道德之志,从而确保实践上道德之欲相对于自然之欲的优先性。
关键词
孟子
原初之欲
理性之欲
无欲其所不欲
志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二程阐发“中庸”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启示
6
作者
赵清文
机构
河南大学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共8页
基金
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宋代洛学核心思想及其传承发展研究”(2023-WHZX-3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为了将“天理”与人类现实生活在理论上沟通起来,二程突出了“中庸”在其思想中的地位。他们认为,“中庸”所强调的,是与“理”或“道”相符合的“中”所具有的不可变易性。同“天理”相比,“中庸”是一个侧重实践论方面的概念,它的重点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对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判断的原则或标准。恪守中庸,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坚定地“遵道而行”,同时,还要求主体兼顾“道”或“理”的普遍性与具体生活情境的特殊性。通过对“中庸”之义的阐发,二程的理学伦理思想成为一个既具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又关注日常道德实践的完整理论体系。这对于今天伦理学体系建构的启发意义是,必须将伦理学理论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兼顾道德准则的普遍性与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关键词
二程
中庸
天理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
分类号
B244.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道德物化”正当性的价值审度
7
作者
张卫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7,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技术设计的伦理嵌入机制研究”(24YJA72001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荷兰学派提出“道德物化”(materialization of morality)思想以来,其正当性就一直面临着质疑和诘难。反对者认为,“道德物化”实际上是把工程师的意志强加于个人意志之上,是一种“家长主义”式的价值傲慢;支持者则认为,人的行为必然受到技术的中介调节,放任技术的调节作用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该问题表面上看是科技伦理领域的一个局部问题,实际上则牵涉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中“权利与善优先性之争”的深层争议。如果选择“权利”优先,则会倾向于反对“道德物化”;如果选择“善”优先,则会倾向于支持“道德物化”。“道德物化”正当性危机的化解,需要采取“审度”之立场,在“权利”与“善”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关键词
道德物化
正当性
权利
善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汉语道德语言的传承发展和价值维度
8
作者
向玉乔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文摘
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为了道德生活交往而建构的一个道德话语体系。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由语音、文字、词汇、判断、语法、修辞等要素构成,具有伦理表意、道德叙事等重要功能,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道德语言到革命道德语言再到社会主义道德语言的变迁过程。富有生命力的汉语道德语言对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伦理文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中华伦理文明的表达系统、记忆系统、创新系统和传承传播系统,也是连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纽带、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汉语道德语言的使用状况,既体现每一个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也折射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养。世界人民也可以通过汉语道德语言审视和了解中国社会,洞察和领略中华伦理文明的独特神韵和巨大魅力。传承和发展汉语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保持精神独立性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汉语道德语言
伦理表意
道德叙事
中华伦理文明
分类号
H1-0
[语言文字—汉语]
B82-055.9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论生态美德的情感建构
9
作者
葛永林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态系统的道德地位研究”(20BZX04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生态情感是在对生态事实一定认知基础上激发出来的一种对生态系统或其组成个体的整体性心理感受和意向性态度。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消极生态情感和积极生态情感,前者表现出对生态系统或组成个体的厌恶、贬低、排斥、冷漠等负面情感态度和体验,持有较强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积极生态情感又可以依据它对生态系统或组成个体的亲近程度分为低阶生态情感和高阶生态情感。低阶生态情感不反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主张对生态系统或组成个体表现出敬畏、依赖、服从等情感态度和体验,持有较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常见的表现类型有乡痛、生态悲伤和生态愤怒等;而高阶生态情感对生态系统表现出亲和、欣赏、敏感、归属、奉献等情感态度和体验,持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恋生态情结、人格化自然和同理心等。积极生态情感是一种善待自然的美德,并构成我们理想人格的要素。它能让我们完善德性,建设审慎和美好的生活,更加契合大自然的进化规律。把生态情感引入环境美德理论的建构,还需进一步追问两个问题,即生态情感的主观性是否会让我们陷入伦理相对主义泥潭,以及能否为打破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二元对立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生态美德
环境美德
生态情感
生态焦虑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数据正义问题与分布式责任
10
作者
田广兰
机构
苏州大学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基金
2024年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能力进路的数据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4XM100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大数据技术“消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福祉和可能性的同时,也招致了数字可行能力不平等、算法歧视和数据殖民主义等数据正义问题。数据正义问题具有的多元主体性、非意向性、复杂因果性等特征超出了传统道德责任理论的边界。问题的解决要求理论的创新,弗洛里迪建构的以接受者为导向的伦理学范式拓展了能动者的概念,指出分布式道德是信息时代道德行为的常见形态,主张用反向传播的分布式责任作为责任的分配方式。尽管存在人工能动者如何担责、抑制创新、全球性责任分配何以可能等问题与挑战,但应该承认分布式道德为数据正义问题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分布式责任为数据正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伦理治理方案。
关键词
数据正义
卢恰诺·弗洛里迪
分布式道德
分布式责任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TP311.1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题名 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伦理建构
11
作者
宋保林
机构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9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助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算法偏见等社会不平等现象。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技术路线在现实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困境,诸如数据标注师以及其他参与人员并非代表更广泛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的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呈现。与技术路线相比,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的伦理路线注重从先验理性向人机合作理性转变,采用混合式机器道德进路,引导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实践中,在多元文化和多样情境中动态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价值对齐,提高人机和谐的程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价值对齐
伦理建构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三重范式
12
作者
朱海林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文摘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伦理文明绵延发展的最新形态,具有实然、应然和必然三重范式。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实然范式,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伦理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实践融合并进的新型伦理文明体系。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应然范式,是在掌握历史主动中永葆先进的人类伦理文明新范本,因中国共产党把握伦理文明和道德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胸怀天下而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范式,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赓续建构的中华伦理文明新范型。在赓续建构中丰富和发展既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也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现实机制和过程。
关键词
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
实然范式
应然范式
必然范式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
13
作者
华军
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儒家教化思想史编纂与研究”(24&ZD2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儒家伦理思想乃儒家关于人道的学说。天人一体的人道观与通情达理的生存观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着力关注的两个基础认识。独特的以人为中心的立人原则与差序构成的结构原则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深刻辨析的两项特色原则。基于理一分殊和文质合一之上的观念转换是当代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时需及时省察的两类变易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认识、特色原则与变易观念等三方面内容可构成一个诠释体系,对此三方面内容的系统总结有助于揭示儒家伦理思想的文化特质,对于探讨儒家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和转换路径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奠基意义。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基础认识
特色原则
变易观念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墨家道德话语的论证模式
14
作者
郭桥
机构
河南大学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传播学视域下的近现代汉传因明复兴研究”(21BZX1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墨家学派创造的道德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论证特色。分析《墨子·兼爱》《墨子·非攻》等文献可以发现,“诉诸权威”“诉诸假设”和“诉诸比较”这三类论证模式贯穿墨家伦理思想,奠定了该学派道德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架构。三类论证模式的揭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伦理主张提供了方法论维度。而且,中国古代学术界的道德语言“具有思想性深刻和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一关于中国道德语言的断言亦于此获得论证性维度的佐证。
关键词
墨子
道德话语
论证模式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向度
15
作者
戴木才
机构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伦理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22ZDA02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1世纪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者,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中心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基础工程,是创建中国特色政治伦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理论需要。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四大方面,政治伦理理念是人类政治伦理之“魂”,政治制度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绳”,政治组织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体”,政治主体伦理是人类政治伦理之“形”。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理念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组织伦理
政治主体伦理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
被引量:1
16
作者
和鸿鹏
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能时代人机合作科研的学术诚信问题及其治理”(24ZXC01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问世不久,但已在学术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由此引发的学术伦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尤其是学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学术机构已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伦理规范,可以提炼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诱发的四类主要学术伦理问题,即难认定的内容剽窃、隐蔽性的数据泄露、系统性的知识偏见和自增强的虚假信息。与传统的学术伦理问题相比较,道德内疚感降低、系统性倾向固化、理解幻觉、算法机制不公开等原因是此种学术伦理问题的根源。针对上述问题,在借鉴相关学术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应创新引注规范、审慎使用服务、人机双向理解和数据全程监管,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伦理冲击。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学术伦理
科研不端
伦理治理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题名 从精神哲学审视人生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畅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世界意义研究”(24&ZD02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人们对人生观理解存在的一些误区、偏差,导致人生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从精神哲学的角度看,“人生观”之“观”不是看法或观点和态度,而是观念,是关于人生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人生观包括有关人性、人格以及从人性到人格、从人格到人生的观念,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聚焦点或落脚点。人生观可以自发地形成,也可以自觉地构建,其系统、完整、正确与否,其层次是高是低,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作为。人生观可以从人生目的角度划分为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或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和极端主义四种基本形态;也可以从实现人生目的的路径划分为自强厚德、自私自利、合理利己、听天由命四种基本形态。幸福主义人生观和自强厚德人生观的有机结合,即自强厚德的幸福主义人生观,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类全球化和文明化的时代条件下,复归这种古老的人生观并赋予时代精神的意涵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人生观
人生观的基本形态
幸福主义
自强厚德
三观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道德信念确立的孟子路径
18
作者
彭婷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2,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道德生活中的价值认同研究”(22AZD11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孟子的道德学说蕴含其确立道德信念的路径。首先,性善以人类生存权益和生命欲求与尊严普遍共在为事实前提与价值依据,能够唤起人是道德存在者的普遍信念。其次,人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同情共感的道德情感意向活动,激发关怀他者的强烈道德信念与责任感。再次,仁义突出德性心灵的崇高、自主与价值创造性,以及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原则的正确性,能让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的自证、自得与坚定信念。仁义及其道德反思与合宜权变还能抵御各种伦理困境的侵蚀与冲击,夯实个体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确立的孟子路径,有助于人们积极看待生命存在与生活实践的价值,缓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虚无与道德冷漠现象和身心焦虑。
关键词
孟子
道德信念
性善
同情共感
仁义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智能系统算法的“伦理进化”
19
作者
高彬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3,共7页
基金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权力批判思想研究”(CX202302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鉴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复杂性,制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统一算法伦理标准尤为困难。因此,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以确保算法伦理的合理发展,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推动算法伦理的稳定进步,是确保智能系统算法伦理顺利演进的核心。通过这种综合方法,可实现智能系统算法伦理的合理治理,同时规避“大规模破坏性数学武器”的潜在风险。双轨策略能够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沟通与协作,确保算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以及在面对伦理挑战时利益相关者能够迅速作出响应,最终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安全和可靠的智能系统环境。
关键词
智能系统
算法伦理
伦理进化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题名 应用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客体与道德主体
20
作者
甘绍平
机构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8,共13页
文摘
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应用伦理学反映同时也深化了现代伦理学运作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看,从道德行为的作用对象或服务客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个体的地位,权利、自由、尊严、隐私都是以个体为承载单位,故道德以个体为价值归宿,以维护个体利益、固有权利为存在目的。尊重和维护个体尊严与自由自主的权益,不仅构成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石,而且也为个体、团体以及整体行为在一个民主社会确立了根本性的方位导向与理念遵循。二是从道德功能的角度来看,从道德行为的执行者或作用主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整体与机制的力量。在现代社会,道德要求的实现不能指望个体行为动机与单独的活动,而是要依靠社会中不同层级的集体、企业、组织、机构、国家乃至国家联盟这样一些具有力度的整体性的行为主体的有效作为。同时,伦理道德的普遍规范性要求要渗透到全社会的制度框架中才能发挥制约所有的人的行为的巨大作用。总之,应用伦理学所涉及的不是特定情形下的个体行为,而是关涉总体的道德活动,即团体的、公共的集体行为方式以及系统结构的伦理设计、制度规则的道德含量。
关键词
应用伦理学
个体价值
道德客体
道德主体
团体行为
结构伦理
秩序伦理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