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由于先进建模、管控与智能网联化技术的不断融入,可变限速控制技术作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处于技术革新与建设落地并存、控制手段与控制对象不断演化的重要发展节点。【目标】探究迈向智能网联的可变限速控制技...【背景】由于先进建模、管控与智能网联化技术的不断融入,可变限速控制技术作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处于技术革新与建设落地并存、控制手段与控制对象不断演化的重要发展节点。【目标】探究迈向智能网联的可变限速控制技术演进路线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相关应用和工程实践时,快速提取可能关注的核心要素。【方法】基于“控制目标-控制手段-控制策略-测试验证”逻辑链,对可变限速策略的技术演进和工程应用进行梳理,并使用Citespace工具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数据】中国知网近10年(2013—2023)174篇相关文献,Web of Science近20年(2003—2024)978篇相关文献,以及美国、欧洲与国内14个较为典型的可变限速工程应用。【结论】梳理并验证了可变限速技术从理论技术突破到实际场景导向再到管控手法革新和要素精细化分析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其在智能网联技术支撑下的“精细化-适用性-协同性”发展方向。展开更多
【背景】现有共享泊位分配信息化平台对动态随机需求难以即时响应,鲜有针对用户需求差异化进行泊位分配,且平台收益具有一定优化空间。【目标】构建并求解考虑供需异质性的共享泊位滚动时域分配模型,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及社会总效益。【...【背景】现有共享泊位分配信息化平台对动态随机需求难以即时响应,鲜有针对用户需求差异化进行泊位分配,且平台收益具有一定优化空间。【目标】构建并求解考虑供需异质性的共享泊位滚动时域分配模型,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及社会总效益。【方法】基于经典共享泊位分配模型框架,综合考虑停车供需异质性及低碳效益,制定“按需租用”策略,设计人工鱼群-遗传算法(Artificial Fish Shoal-Genetic Algorithm,AFSA-GA),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实验。【数据】重庆市沙坪坝区龙湖好城时光居民小区停车场总泊位数、空闲泊位数及其时空间特征。【结论】模型可实现泊位周转率近80%,用户接受率、请求时段接受率约90%,低碳收益占比约6.56%;与传统模型相比,可节省一定的车位租用成本,具有更高的系统收益,且泊位周转率与传统泊位分配模型相近;通过灵敏度分析发现,随需求量增加,收益先增后减,泊位周转率从剧增转为平稳,用户接受率、请求时段接受率降低速度逐渐加剧。【应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共享平台进行停车分配与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展开更多
【背景】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方法中较少分析居民出行全链条视角的站点可达性时态特性。【目标】从居民出行视角,研究衔接“站域-站间”出行...【背景】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方法中较少分析居民出行全链条视角的站点可达性时态特性。【目标】从居民出行视角,研究衔接“站域-站间”出行链的公共交通多出行时段、出行时间阈值的站点可达性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建立多出行时段、出行时间阈值情景下的公共交通出行累计机会值模型,从站域和站间两个层面定量评价站点的出发可达性和目的可达性;其次,设计站点吸引指数计算方法,用于表征公共交通多出行时段、多级出行时间阈值下站点可达性特征;最后,将站点吸引指数引入居民出行站点选择概率公式,并改进三步移动搜索法(3-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3SFCA),实现对公共交通站点时空可达性动态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数据】以烟台市滨海中路公共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德开放地图平台获取多时段公共交通出行数据。【结果】(1)不同出行时段、出行时间阈值条件下,滨海中路站点可达性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大体上呈现“T”字形的分布形态,沿海岸线向东西方向延伸,中段区域与莱山区方向站点之间的衔接较强;(2)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公共交通站点各类可达性指标值均呈现明显的早晚高峰时段可达性较高的分布特征,对站点服务能力的依赖性较强;(3)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结果显示,站点供给与居民需求处于整体失衡的状态,而局部失衡主要集中于公共交通资源相对匮乏的东段。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由于先进建模、管控与智能网联化技术的不断融入,可变限速控制技术作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处于技术革新与建设落地并存、控制手段与控制对象不断演化的重要发展节点。【目标】探究迈向智能网联的可变限速控制技术演进路线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相关应用和工程实践时,快速提取可能关注的核心要素。【方法】基于“控制目标-控制手段-控制策略-测试验证”逻辑链,对可变限速策略的技术演进和工程应用进行梳理,并使用Citespace工具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数据】中国知网近10年(2013—2023)174篇相关文献,Web of Science近20年(2003—2024)978篇相关文献,以及美国、欧洲与国内14个较为典型的可变限速工程应用。【结论】梳理并验证了可变限速技术从理论技术突破到实际场景导向再到管控手法革新和要素精细化分析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其在智能网联技术支撑下的“精细化-适用性-协同性”发展方向。
文摘【背景】现有共享泊位分配信息化平台对动态随机需求难以即时响应,鲜有针对用户需求差异化进行泊位分配,且平台收益具有一定优化空间。【目标】构建并求解考虑供需异质性的共享泊位滚动时域分配模型,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及社会总效益。【方法】基于经典共享泊位分配模型框架,综合考虑停车供需异质性及低碳效益,制定“按需租用”策略,设计人工鱼群-遗传算法(Artificial Fish Shoal-Genetic Algorithm,AFSA-GA),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实验。【数据】重庆市沙坪坝区龙湖好城时光居民小区停车场总泊位数、空闲泊位数及其时空间特征。【结论】模型可实现泊位周转率近80%,用户接受率、请求时段接受率约90%,低碳收益占比约6.56%;与传统模型相比,可节省一定的车位租用成本,具有更高的系统收益,且泊位周转率与传统泊位分配模型相近;通过灵敏度分析发现,随需求量增加,收益先增后减,泊位周转率从剧增转为平稳,用户接受率、请求时段接受率降低速度逐渐加剧。【应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共享平台进行停车分配与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文摘【背景】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方法中较少分析居民出行全链条视角的站点可达性时态特性。【目标】从居民出行视角,研究衔接“站域-站间”出行链的公共交通多出行时段、出行时间阈值的站点可达性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建立多出行时段、出行时间阈值情景下的公共交通出行累计机会值模型,从站域和站间两个层面定量评价站点的出发可达性和目的可达性;其次,设计站点吸引指数计算方法,用于表征公共交通多出行时段、多级出行时间阈值下站点可达性特征;最后,将站点吸引指数引入居民出行站点选择概率公式,并改进三步移动搜索法(3-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3SFCA),实现对公共交通站点时空可达性动态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数据】以烟台市滨海中路公共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德开放地图平台获取多时段公共交通出行数据。【结果】(1)不同出行时段、出行时间阈值条件下,滨海中路站点可达性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大体上呈现“T”字形的分布形态,沿海岸线向东西方向延伸,中段区域与莱山区方向站点之间的衔接较强;(2)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公共交通站点各类可达性指标值均呈现明显的早晚高峰时段可达性较高的分布特征,对站点服务能力的依赖性较强;(3)基于供需平衡视角的空间可达性结果显示,站点供给与居民需求处于整体失衡的状态,而局部失衡主要集中于公共交通资源相对匮乏的东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