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9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翠芳 段维兴 +5 位作者 黄玉新 周珊 高轶静 周忠凤 张革民 张保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目的】分析桂糖系列甘蔗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提高其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测定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田间保育的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采用多样性指数、遗传变异、相关性... 【目的】分析桂糖系列甘蔗种质的主要表型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为提高其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测定广西甘蔗种质资源田间保育的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的2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采用多样性指数、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866~1.9776之间,平均值为0.9217,以芽形最大,生长裂缝最小;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11%~42.86%之间,平均值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茎径分别与单茎质量、蔗茎产量、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茎质量、有效茎数分别与蔗茎产量、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蔗茎产量与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64份桂糖系列甘蔗种质可聚为6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数量最多,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第Ⅱ类群平均茎径最大;第Ⅲ类群各性状均衡且有效茎数稍有优势;第Ⅳ类群平均株高最高;第Ⅴ类群平均锤度最高;第Ⅵ类群平均有效茎数最多。【结论】164份甘蔗种质的质量和数量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类群甘蔗种质各具优点,在甘蔗育种过程中应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杂交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亲本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田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估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宏 马小洁 +3 位作者 杨林林 杜广祖 陈斌 李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5,共10页
【目的】建立烟田规模化释放烟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价技术,为规模化释放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的生态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6—2017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长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 【目的】建立烟田规模化释放烟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价技术,为规模化释放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的生态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6—2017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长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烟田和未释放烟蚜茧蜂的烟田为试验地,系统开展释放烟蚜茧蜂烟田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及烟农问卷调查,筛选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生态效应评价模型。【结果】构建了基于释放烟蚜茧蜂对烟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其他种类蚜茧蜂及蚜虫天敌的影响、烟蚜茧蜂的适生性/适应力、定殖可能性、存在可能性、对人畜健康及植物安全的影响、蚜茧蜂种群扩散与建立的可能性共计7个目标层、19个准则层和76个指标层构成的规模化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估技术及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的2016年弥渡县和隆阳区烟田释放烟蚜茧蜂的生态效应值分别为2.65和2.51;2017年两地烟区释放烟蚜茧蜂烟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2.56和2.50,与2016年的生态效应评价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用于烟田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生物防治 烟蚜茧蜂 烟蚜 烟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部分地区畜禽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斌 任凌洁 +2 位作者 冯励 朱静静 黄艾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生鲜畜禽肉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污染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采集生鲜畜禽肉样164份,对沙门氏菌分离培养后,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采用玻片凝集法分析沙门氏菌血清型,并通...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生鲜畜禽肉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污染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采集生鲜畜禽肉样164份,对沙门氏菌分离培养后,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采用玻片凝集法分析沙门氏菌血清型,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再用药敏检测板(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沙门氏菌进行14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164份样品中,有12份样品检出沙门氏菌19株,总检出率为7.32%;分属于5个血清群,B群最多(10株,占52.60%);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5株、圣保罗沙门氏菌3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2株和鸭沙门氏菌2株。15株沙门氏菌PFGE分型产生14条不同的带型,表明畜禽肉中的少数沙门氏菌存在地域聚集,且存在交叉污染。19株沙门氏菌中有17株对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率为68.42%。【结论】生鲜畜禽肉中沙门氏菌检出率较高,呈现多重血清型,存在地域交叉污染,且耐药情况较为严重,需加强生肉制品卫生管理及抗生素使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畜禽肉 沙门氏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花序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马静 李扬 +3 位作者 陶亮 贺熙勇 龙青姨 宫丽丹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目的】明确澳洲坚果花序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91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14个花序表型... 【目的】明确澳洲坚果花序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91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14个花序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1)4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209~1.6458,10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641~2.0746、变异系数为10.09%~28.24%。(2)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23对性状的相关性呈极显著水平(P<0.01),8对性状的相关性呈显著水平(P<0.05),关系密切且复杂。(3)主成分分析筛选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725%,反映了澳洲坚果种质花序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4)遗传距离为15时,可将种质资源聚为4个类群。(5)基于主成分贡献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函数:F=0.356F_(1)+0.213F_(2)+0.192F_(3)+0.129F_(4)+0.109F_(5),91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综合得分(F值)为0.508~2.640,排名前5的种质为D4、HAES695、YN55、广9、YN68。【结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花序表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5份性状较优的单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种质资源 花序 表型性状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寸和结构的烟梗吸湿特性及其成因
5
作者 江威 郭中雅 +5 位作者 卢浥良 陈然 徐培刚 程棉昌 王智润 李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90,共7页
【目的】研究细梗、中等梗、拐头的吸湿特性及其成因,以优化不同尺寸和结构的烟梗分组加工技术。【方法】采用自主研制的烟梗热湿特性分析装置考察3种烟梗的吸湿特性,使用扫描电镜观测样品表皮和梗横断面的微观结构,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 【目的】研究细梗、中等梗、拐头的吸湿特性及其成因,以优化不同尺寸和结构的烟梗分组加工技术。【方法】采用自主研制的烟梗热湿特性分析装置考察3种烟梗的吸湿特性,使用扫描电镜观测样品表皮和梗横断面的微观结构,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检测烟梗的化学组成。【结果】细梗、中等梗、拐头吸湿能力依次降低,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大,吸湿速率和平衡含水率增大,其吸湿曲线符合Weibull模型。细梗、中等梗、拐头表皮的气孔数量依次减少;中等梗和细梗横断面的气孔明显大于拐头的气孔。细梗、中等梗、拐头的总糖、还原糖和总植物碱含量依次减少,蛋白质含量依次增加。【结论】细梗、中等梗、拐头的吸湿速率与其孔隙发达程度正相关,且吸湿速率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大而增大;拐头、中等梗、细梗的平衡含水率依次增大,原因是其总糖(或还原糖)含量依次增大,提供了更多的水分吸附位点。不同尺寸和结构烟梗的吸湿特性差异明显,有必要按照尺寸和结构对烟梗进行分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梗 吸湿特性及成因 烟梗结构 化学组成 Weibul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关中奶山羊睾丸间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6
作者 武永杰 范宁娟 +3 位作者 陈鸿 赵芳娥 马琳 徐永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目的】研究幼龄期、初情期和成年期关中奶山羊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LCs)的形态、分布特点、超微结构特征及睾酮合成水平,解析不同发育阶段LCs的形态特征与睾酮合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光镜和改良后的透射电镜技术观... 【目的】研究幼龄期、初情期和成年期关中奶山羊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LCs)的形态、分布特点、超微结构特征及睾酮合成水平,解析不同发育阶段LCs的形态特征与睾酮合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光镜和改良后的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月龄奶山羊LCs的形态、分布规律及超微结构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睾酮合成关键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表达和分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睾酮含量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LCs成熟和睾酮合成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规律。【结果】与幼龄期相比,初情期和成年期的LCs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多边形,且逐渐向间质中央移动。初情期和成年期的LCs胞质内含有大量脂滴,且脂滴与线粒体、光面内质网等细胞器密切接触。随着性成熟,血清中的LH和睾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睾丸组织中与睾酮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上调。【结论】关中奶山羊LCs的睾酮合成能力与其发育成熟过程密切相关,初情期和成年期的LCs胞质内存在大量脂滴且与线粒体直接接触,这为形态学方法研究脂滴参与睾酮的合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形态学方法 睾丸间质细胞 睾酮 脂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朱海平 王耀伟 +5 位作者 欧阳怡平 李贵勇 李如会 田淑玲 李秉菊 杨从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CK)、30 cm... 【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CK)、30 cm×11 cm(D1)、30 cm×15 cm(D2)、30 cm×17 cm(D3)和30 cm×19 cm(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直播 密度 产量 干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和肌内注射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波 角建林 +2 位作者 罗婷 冯所芹 孙怀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目的】通过运动症状表现和脑组织病理变化指标评价皮下和肌内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构建的树鼩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为PD研究提供理想的树鼩模... 【目的】通过运动症状表现和脑组织病理变化指标评价皮下和肌内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构建的树鼩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为PD研究提供理想的树鼩模型。【方法】通过皮下和肌内注射MPTP药液2 mg/kg诱导树鼩PD模型,参考非人灵长类和PD患者运动症状量化评估标准,从震颤、姿势、运动、步态及平衡5个方面建立树鼩PD模型行为评分表,观察树鼩PD运动症状;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树鼩中脑形态学的变化;通过qPCR检测分析树鼩PD模型脑组织中TH和α-syn的mRNA表达。【结果】2种注射方法均在第3次注射后出现典型的PD运动症状,第4次注射后PD运动症状最明显,第7次注射后PD运动症状明显减弱,第15次注射时基本消失;TH和α-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发现:皮下和肌内注射模型组黑质均有TH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减少、α-syn异常增加的现象,均能模拟典型的PD病理学表现。皮下和肌内注射模型组脑组织TH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α-syn mR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结论】重复皮下和肌内注射2 mg/kg MPTP药液均能诱导树鼩产生较一致的PD典型运动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是较好的树鼩PD模型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 帕金森模型 树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银杏苗木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9
作者 王改萍 章雷 +3 位作者 赵慧琴 曹福亮 丁延朋 王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71,共9页
【目的】探究红、蓝光质对银杏苗木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银杏苗为材料,设置红光、蓝光、红蓝混光3种光质,并以白光作为对照(CK),在处理的第3、6、9、12周分别测定银杏苗的黄酮含量及单株产量、黄酮合成相关酶... 【目的】探究红、蓝光质对银杏苗木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银杏苗为材料,设置红光、蓝光、红蓝混光3种光质,并以白光作为对照(CK),在处理的第3、6、9、12周分别测定银杏苗的黄酮含量及单株产量、黄酮合成相关酶活性和黄酮总还原力,并在第12周测定其生长指标。【结果】光质处理下,银杏苗木的总生物量均低于CK,苗高在蓝光处理下显著提高,地径受光质影响较小。黄酮合成相关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4H)的活性在混光和蓝光处理下提高,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仅在红光处理下提高。光质极显著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总黄酮)含量、单株黄酮产量及黄酮提取液总还原力,各处理黄酮产量及总还原力均表现为蓝光和混光强于红光和CK,即蓝光和混光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提高。随着光质处理时间的延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前期(第3~6周)高于后期(第9~12周),普遍在第6周达到最大值。【结论】混光和蓝光处理可促进银杏苗木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红光则相反;叶用银杏光质处理时间以6周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红蓝光质 生长生理 黄酮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多糖联合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10
作者 祁文文 梁益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2,共9页
【目的】研究苦瓜多糖联合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T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有氧运动组、苦瓜多糖组及苦瓜多糖联合有氧运动组(联合组),另设正常组;苦瓜多糖组... 【目的】研究苦瓜多糖联合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T2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有氧运动组、苦瓜多糖组及苦瓜多糖联合有氧运动组(联合组),另设正常组;苦瓜多糖组及联合组大鼠灌胃200 mg/kg苦瓜多糖,有氧运动组及联合组大鼠进行有氧运动,连续干预8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运动组、苦瓜多糖组及联合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骨骼肌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85,PI3Kp85)、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有氧运动组和苦瓜多糖组相比,联合组大鼠FBG、FINS、HOMA-IR及血清LDL-C、TC、TG、MDA、CRP、TNF-α、IL-6的水平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HDL-C、GSH-Px、SOD及骨骼肌组织PI3Kp85、p-Akt的水平进一步显著增加(P<0.05)。【结论】苦瓜多糖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T2DM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涉及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多糖 有氧运动 糖脂代谢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根结线虫在党参上的群体动态及世代循环
11
作者 谢志军 石明明 +3 位作者 吴锦 张玲 陈京环 李惠霞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党参上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循环,以期为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通过田间定点连续取样对土壤中的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根组织中各虫态进行分离和镜检计数。... 【目的】明确甘肃省党参上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循环,以期为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通过田间定点连续取样对土壤中的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根组织中各虫态进行分离和镜检计数。【结果】在甘肃省,从4月上旬开始,北方根结线虫在党参上1年发生4代,平均每代历期为36 d,完成1代最短需要28 d,最长为53 d。田间气温和降水量对北方根结线虫发育影响较大,当田间气温为18℃、降水量为141~176 mm时,北方根结线虫发育较快,完成1代平均为30 d。【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在甘肃省党参上的群体动态及世代循环,对该线虫病的及时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北方根结线虫 群体动态 世代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优化提取核桃分心木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玉英 解静 +2 位作者 张丽 田洋 李世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5,共9页
【目的】优化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云南漾濞核桃分心木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究纤维素酶添加量、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多酚提取... 【目的】优化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云南漾濞核桃分心木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究纤维素酶添加量、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核桃分心木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对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D101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初步纯化得到核桃分心木多酚,并分析其纯度;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还原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提取核桃分心木多酚的最佳工艺为:酶添加量0.6%、料液比1∶80(g∶mL)、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60 min、乙醇体积分数60%,多酚提取率为7.26%,初步纯化得到的多酚纯度为89%。核桃分心木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_(50)值分别为11.11和183.12μg/mL,铁离子还原能力达到同等质量浓度抗坏血酸的59.62%,表明核桃分心木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得到核桃分心木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核桃产业的发展和核桃分心木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分心木 多酚 超声波 纤维素酶 响应面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以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诣 符昌武 +5 位作者 刘毅 向东 王振华 秦红灵 程昌新 李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目的】研究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对烟草生长、产质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牛粪有机肥、微藻+牛粪有机肥和空白对照(CK)4个田间试验处理,监测烟株农艺性状、烤后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 【目的】研究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对烟草生长、产质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牛粪有机肥、微藻+牛粪有机肥和空白对照(CK)4个田间试验处理,监测烟株农艺性状、烤后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Illumina Miseq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组成。【结果】与CK相比,增施微藻+牛粪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pH;烟株圆顶期株高和叶数显著增加,烤后烟叶中总氮、钾、烟碱、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氮碱比和钾氯比显著增加,烟叶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13.70%和16.78%;可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升高,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抑制青枯病害的能力。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以及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关键因素。【结论】增施微藻和牛粪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活化土壤有益微生物,提高细菌群落抑制青枯病菌的能力,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烟草生长,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牛粪有机肥 土壤化学性质 烟叶产质量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AP2/ERF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巍 赵丽芬 +3 位作者 杨娟 李飞 王天文 邓英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43,共17页
【目的】在黄瓜全基因组中鉴定APETALA2/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AP2/ERF)基因家族,分析其基因结构与功能及表达模式,为该家族基因在黄瓜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对CsaAP2/ERF家族进行鉴定... 【目的】在黄瓜全基因组中鉴定APETALA2/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AP2/ERF)基因家族,分析其基因结构与功能及表达模式,为该家族基因在黄瓜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对CsaAP2/ERF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该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蛋白互作关系、进化关系和表达模式。【结果】黄瓜全基因组中鉴定出148个AP2/ERF家族成员,根据同源性分为5个亚族:AP2、ERF、DREB、RAV和Soloist,各亚族成员的基因结构与保守基序相似。CsaAP2-11和CsaAP2-15是蛋白互作网络的核心蛋白,与多个蛋白质存在互作关系。共线性分析显示:CsaAP2/ERF与南瓜同源基因进化关系最为相近。在逆境胁迫(冷、热、盐)下,CsaAP2-15、CsaAP2-18、CsaERF-31、CsaERF-54、CsaERF-64、CsaERF-65、CsaDERB-37、CsaDREB-38、CsaDREB-45等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对黄瓜AP2/ERF家族成员进行系统鉴定和特征分析,并分析了其在多种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该家族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与培育抗逆黄瓜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AP2/ERF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苗期施用腐殖酸肥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旷子扬 秦凌 +5 位作者 金江华 张赛 李旭 黄杰 夏冰 邓小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8,共7页
【目的】为应对湘南稻作烟区烤烟移栽期低温阴雨天气,促进烤烟早生快发。【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腐殖酸肥(全能有机碳肥)在低温胁迫下对烟苗地上部分生长、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片SPAD值、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丙二醛含量... 【目的】为应对湘南稻作烟区烤烟移栽期低温阴雨天气,促进烤烟早生快发。【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腐殖酸肥(全能有机碳肥)在低温胁迫下对烟苗地上部分生长、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片SPAD值、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腐殖酸肥质量浓度对低温胁迫下烤烟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效果,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适量施用腐殖酸肥(单株417~833 mg)可减缓低温胁迫对烟苗的损伤,促进其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干物质积累以及烟苗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提高4.64%~5.8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升23.20%~50.26%,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升5.39%~9.5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升137.29%~151.43%;还可提高低温胁迫后烟苗的恢复生长能力,叶片SPAD值提高7.87%~10.64%,NR活性提升30.30%~42.42%,CAT活性提升0.89%~26.72%,POD活性提升90.91%~145.45%。【结论】施用腐殖酸肥可提高烟苗抗寒能力和恢复生长能力,有利于南方稻茬烟区烟苗早生快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腐殖酸肥 烟苗生长 烟叶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欣晴 张秀英 +2 位作者 汪振 李升峰 郭文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 【目的】研究稻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动态变化,为制定与推广耕地固碳减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年稻田受控试验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脱氮—分解作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模型,并估算2018—2020年间中国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分析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及作物固碳量的时空分布,评估农田生态系统在实现“碳中和”中的贡献。【结果】DNDC模型模拟的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观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77,平均绝对误差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2018—2020年中国水稻固碳总量为523.29 Tg,作物对总固碳量的贡献率达97%以上。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能力较强,而云南、浙江和海南的相对较弱。单季稻固碳量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黑龙江、江苏和湖北的固碳量较高。湖南、福建、江西和广西的双季稻固碳量大于单季稻,双季稻固碳量占总固碳量的60%以上。【结论】DNDC模型可用于模拟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中国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量 脱氮—分解(DNDC)模型 稻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洪斌 王卫斌 +3 位作者 王梦玥 熊静蕾 陈升位 毛孝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 【目的】探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组培特性的影响。【方法】以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的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Cu^(2+)和Ag^(+)对大麦成熟胚愈伤诱导率、长根率、长芽率、褐化率、绿化率、再分化率和愈伤湿质量的影响。【结果】Bowman、北青7号和光头大麦成熟胚的7种组培特性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与对照相比,0.75 mg/L Cu^(2+)可减少10.43%的成熟胚长根、7.48%的成熟胚长芽、8.24%的愈伤组织褐化、20.74 mg的愈伤湿质量;4.00 mg/L Ag^(+)可提高6.47%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减少9.08%的成熟胚长根、7.96%的成熟胚长芽和9.67%的愈伤褐化;0.75 mg/L Cu^(2+)和4.00 mg/L Ag^(+)对愈伤细胞转绿、愈伤增殖和再分化均无抑制。【结论】适宜质量浓度的Cu^(2+)和Ag^(+)可有效抑制大麦成熟胚长根、长芽和愈伤组织褐化,Ag+还可有效提高愈伤诱导率;在基于MS培养基的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培养中,Cu^(2+)和Ag^(+)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75和4.00 mg/L。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大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及其再分化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成熟胚 组培特性 Cu^(2+)质量浓度 Ag^(+)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中5种重金属的风险评价及累积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昕儒 耿继成 +4 位作者 徐杰 陈建军 陈军 邓维萍 梅馨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58,共6页
【目的】评价三七种植农田土壤中5种重金属(Cd、As、Pb、Cr、Hg)的污染风险及植株对5种重金属的累积差异。【方法】采集来自10个三七种植地的250株三七植株及其根际土壤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方法检测土壤和植株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进一步... 【目的】评价三七种植农田土壤中5种重金属(Cd、As、Pb、Cr、Hg)的污染风险及植株对5种重金属的累积差异。【方法】采集来自10个三七种植地的250株三七植株及其根际土壤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方法检测土壤和植株中的5种重金属含量,进一步分析三七根际土壤及植株地上部、地下部5种重金属的超标率、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结果】10个采样地三七根际土壤重金属超标率为Cd(75.56%)>As(40.23%)>Cr(8.89%)>Hg(0.00%)=Pb(0.00%),超标重金属未超过管控值,4个采样地属于轻度污染。三七植株地上部及地下部均超标的重金属为Cd、Cr和Pb,地上部重金属超标率为Cd(67.90%)>Cr(22.22%)>Pb(10.84%),地下部重金属超标率为Cr(49.43%)>Cd(32.05%)>Pb(3.70%)。除了Hg,三七植株地下部对Cd、Pb、As和Cr的富集能力均强于地上部,且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结论】大部分采样地属于轻污染等级,但三七植株地下部及根际土壤Cd、As和Cr有潜在的超标风险,三七对其累积情况均表现为地下部强于地上部,其中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在选择三七种植地前应加强土壤重金属的监测并阻控主要药用部位对Cd、As和Cr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重金属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迈山7个村寨古树茶的品质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春华 袁文侠 +5 位作者 张世浩 何俊杰 李蕾 刘晓慧 黄玮 王白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目的】初步探究景迈山古树茶的品质特征。【方法】选取景迈山7个主要村寨茶园,按照一芽两叶的标准采摘制作成晒青毛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对茶样挥发性物质进行筛选和分类,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理化成... 【目的】初步探究景迈山古树茶的品质特征。【方法】选取景迈山7个主要村寨茶园,按照一芽两叶的标准采摘制作成晒青毛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对茶样挥发性物质进行筛选和分类,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理化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对茶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45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碳氢类、氧杂环类、芳香烃类、酮类、醛类等。筛选出16种具有香气特征的物质,可分为果香、木香(清香)和花香3种类型,除芒景下寨未检测出花香型外,其余村寨均含有上述3种香气特征物质,形成晒青茶的“花蜜香”。景迈山晒青茶平均含水量7.91%,水浸出物含量52.35%,游离氨基酸含量2.67%,茶多酚含量26.75%,可溶性糖含量7.60%,咖啡碱含量49.62 mg/g,没食子酸含量1.62 mg/g,黄酮含量6.50%,总儿茶素含量197.87 mg/g。【结论】景迈山古树茶理化成分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特有香气成分以及理化成分判别茶样来源。研究结果为景迈山古树茶品质预测模型的建立以及品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迈山 晒青毛茶 挥发性成分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柳文 杨琳祥 +5 位作者 木正春 马永鹏 谢孟 万有名 李正红 马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9,共11页
【目的】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组培快繁体系,探究其种子萌发、增殖壮苗、生根诱导、移栽基质等不同环节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作为萌发材料,探究光暗条件以及不同... 【目的】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波叶杜鹃(Rhododendron hemsleyanum)的组培快繁体系,探究其种子萌发、增殖壮苗、生根诱导、移栽基质等不同环节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作为萌发材料,探究光暗条件以及不同灭菌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增殖壮苗和诱导生根试验中,以种苗培养的继代苗为外植体,以WPM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法,研究增殖壮苗和生根诱导的最适条件。在炼苗及移栽试验中,以成功诱导生根的组培苗为材料,炼苗9 d后移栽至5种不同的基质中,分析波叶杜鹃在不同移栽基质中的成活率。【结果】75%乙醇处理1 min+1%NaClO溶液处理10 min的种子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为66.67%。种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WPM+1.0 mg/L 6-BA;增殖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5 mg/L NAA+1.5 mg/L ZT,pH 4.5,增殖系数为3.13。在生根诱导培养基中,横置于培养基表面的茎尖生根良好,植入培养基的茎尖均无不定根形成,且培养40 d时,植入培养基的外植体基部均腐化变黑;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WPM+0.5 mg/L NAA+1.0 mg/L IBA,生根率达88.00%。移栽基质V_(腐殖土)∶V_(珍珠岩)∶V_(蛭石)=2∶1∶1最适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80.0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波叶杜鹃的组培快繁体系,为其他杜鹃花科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开展回归引种、复壮野生种群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叶杜鹃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Box-Behnken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