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9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杂草管理方式下的橘园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
1
作者 路丹 韦文茵 +5 位作者 黄雁飞 刘淑仪 范晓苏 邓婉珍 沈方科 黄太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杂草管理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提高柑橘种植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防草布覆盖(grass-proof cloth mulching,GPM)和自然生草刈割(natural grass mowing,NGM) 2种杂草管理方式的田间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杂草管理方式对广西柑橘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提高柑橘种植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防草布覆盖(grass-proof cloth mulching,GPM)和自然生草刈割(natural grass mowing,NGM) 2种杂草管理方式的田间试验,以常规喷施除草剂为对照(CK),采用土壤水分监测传感器检测不同处理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各处理在柑橘周年生长期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结果】橘园降雨集中在2020年10月—2021年2月,各处理5 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受降雨的强烈影响,表现出较大波动,其中GPM处理变化最大,为29.2%~45.0%。除20 cm土层外,GPM和NGM处理均能提高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GPM和NGM处理可显著提高柑橘花芽分化及开花坐果期、幼果期40和60 cm以及0~60 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但对5和2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无显著影响;在果实膨果期、转色及成熟期,GPM和NGM处理可显著提高5、40和60 cm以及0~6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在柑橘全生育期,GPM和NGM处理的6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幅较大,分别比CK处理提高5.2%~7.4%和5.0%~7.4%。【结论】防草布覆盖和自然生草刈割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对橘园土壤蓄水保墒效果较好,推荐作为广西橘园杂草管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草布覆盖 自然生草刈割 土壤含水量 橘园 杂草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2
作者 汤莹 赵旭 +1 位作者 李娟 王子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干湿分离的奶牛粪为堆肥材料,分别添加0%、3%、6%和9%磷石膏,采用条垛式堆肥技术进行35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碳氮比(C/N值)、... 【目的】研究不同磷石膏添加量对奶牛粪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干湿分离的奶牛粪为堆肥材料,分别添加0%、3%、6%和9%磷石膏,采用条垛式堆肥技术进行35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碳氮比(C/N值)、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氨气释放速率及氮损失率的变化。【结果】添加3%~9%磷石膏可以将奶牛粪堆肥过程中温度升高至50℃以上的时间缩短3~6 d,最高温度提高1~4℃,并使温度保持在50℃以上的时间延长0~3 d;堆肥产品的pH值降低0.27~0.71,C/N值降低9.57%~16.50%,种子发芽指数提高9.27%~22.17%,硝态氮含量增加7.04%~16.92%;堆肥过程中氨气释放速率降低15.13%~37.87%,总氮损失率降低6.53%~15.36%。磷石膏添加量为6%时,保氮效率最高。【结论】在奶牛粪条垛式堆肥过程中,添加3%~6%磷石膏,不仅可以提高堆料的腐熟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堆肥过程中氨气的释放量。本研究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磷石膏及优化奶牛粪堆肥技术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 磷石膏 堆肥腐熟 氮素损失率 添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的性能
3
作者 杨洁 王思凡 +1 位作者 张铭栋 袁宗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能力,为食用菌废菌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食用菌(金针菇、真姬菇、银耳)废菌棒为原料,在700℃、CO_(2)或N_(2)氛围下热解2 ... 【目的】探究不同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能力,为食用菌废菌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食用菌(金针菇、真姬菇、银耳)废菌棒为原料,在700℃、CO_(2)或N_(2)氛围下热解2 h制成6种生物炭,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巨大芽孢杆菌的吸附性能。【结果】6种生物炭均呈碱性,产率范围在34%~42%之间,灰分含量在10%~59%之间,碳含量在44%~72%之间;芳香化程度高,均具有利于微生物吸附的官能团;平均孔径为1.92~4.94 nm,孔体积为0.012~0.099 cm^(3)/g,且CO_(2)氛围下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大于N_(2)氛围下热解制备的生物炭;CO_(2)氛围下制备的生物炭,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的最优条件组合为温度25℃、菌炭比10∶1、吸附时间24 h,吸附率均大于93%。【结论】以金针菇废菌棒为原料,在CO_(2)氛围下制备的生物炭,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达95.55%,具有作为载体及进一步应用的潜力。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废菌棒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食用菌废菌棒 表征 热解氛围 微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云南香料烟气候适生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含文 张云贵 +5 位作者 李光西 李志宏 甄安忠 刘青丽 唐旭兵 王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研究香料烟在云南的气候适生区,为其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ArcGIS将气候数据结合地形校正进行协同克里金插值,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筛选影响香料烟分布的气象因子,最后使用ArcGIS对云南省香料... 【目的】研究香料烟在云南的气候适生区,为其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ArcGIS将气候数据结合地形校正进行协同克里金插值,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筛选影响香料烟分布的气象因子,最后使用ArcGIS对云南省香料烟的气候适生区进行评价。【结果】MaxEnt模型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993,可精准预测云南省香料烟的气候适生区。影响香料烟在云南省分布的气象因子为2月降雨量、1月日照时间、3月日照时间、3月平均气温、3月降雨量、4月降雨量、1月降雨量、2月日照时间和4月最高气温。香料烟在云南省的最适宜种植区(四级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保山、德宏和临沧;适宜种植区(三级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保山、德宏、临沧、玉溪、楚雄和大理。MaxEnt模型预测结果与香料烟种植区拟合度较高,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四级和三级适生区,极少数分布在二级和一级适生区。【结论】云南省适合种植香料烟的地区主要在西南部,适宜种植区主要为沿怒江、澜沧江、黑惠江及其支流的干热河谷地区。2月降雨量、1月日照时间、3月日照时间和3月平均气温是影响香料烟在云南种植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烟 最大熵模型(MaxEnt) 气候 适生区 潜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绿肥轮作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5
作者 郗望 石善恒 +4 位作者 童文杰 徐照丽 陈阜 邓小鹏 尹小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目的】系统阐述国内外烟草绿肥模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烟草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全球烟草绿肥模式的发文量变化、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研... 【目的】系统阐述国内外烟草绿肥模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烟草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Bibliometrix工具,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综述全球烟草绿肥模式的发文量变化、重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热点变化和趋势等重要内容,系统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果】截至2024年,国内外烟草绿肥相关研究论文合计684篇,全球烟草绿肥相关研究迅速增长,中国增长趋势尤为显著。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是全球重要的烟草绿肥研究机构。国内研究通过大量田间试验验证了绿肥对烟田生态系统的正向调控,而国际学界更注重根际互作等基础理论突破。【结论】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烟草—绿肥轮作研究的现状,即:全球烟草—绿肥轮作研究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化特征,国内外研究范式差异明显,近10年来中国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贡献国。通过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双向融合,有望突破绿肥应用研究的地域限制,为全球烟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烟草 轮作 土壤质量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物料对污染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与玉米镉铅累积的影响
6
作者 和嘉璇 刘梦丽 +5 位作者 梁新然 李博 吴龙华 魏恒 李元 湛方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效性、玉米镉铅含量的影响。【结果】添加复配物料可使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4.8%~24.3%和23.6%~86.1%;使镉铅在土壤胶体中的分配比例分别显著提高35.8%~87.3%和43.1%~87.4%;使土壤镉铅低活性形态占比提高,其中,施用石灰+海泡石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镉占比(14.5%)显著降低、残渣态镉占比(22.5%)显著升高,施用石灰+钙镁磷肥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铅占比(16.1%)显著降低、残渣态铅占比(28.8%)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石灰+钙镁磷肥处理对土壤镉铅的钝化效果较好,土壤DTPA提取态镉铅含量分别降低16.6%和18.9%,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分别降低23.2%和9.1%;石灰+腐殖性有机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效果最好,玉米根和茎生物量分别提高22.8%和56.9%。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镉铅弱酸提取态含量与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复配物料可改善污染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及玉米植株镉铅含量,其中,石灰+钙镁磷肥复配施用可使土壤镉铅向低活性形态转变,显著降低了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和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可作为镉铅污染土壤修复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物料 污染土壤 镉铅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配施钝化剂对娃娃菜生长及镉富集的影响
7
作者 阮彦楠 吕本春 +5 位作者 尹梅 王志远 杨伟 梁志妹 杨志新 付利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目的】探讨翻压玉米秸秆并配施不同碱性钝化剂对农田土壤镉(Cd)污染风险及蔬菜Cd含量的降低效果,以期为Cd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秸秆配施不同钝化剂(生物炭、硅肥、钙镁磷肥)对娃娃菜的产量... 【目的】探讨翻压玉米秸秆并配施不同碱性钝化剂对农田土壤镉(Cd)污染风险及蔬菜Cd含量的降低效果,以期为Cd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秸秆配施不同钝化剂(生物炭、硅肥、钙镁磷肥)对娃娃菜的产量、根系形态、光合作用及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施玉米秸秆显著提高了娃娃菜的产量、根长、根体积、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幅为15.62%~88.65%;但对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叶面积和分枝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幅为21.83%~42.14%;未对土壤有效态Cd和娃娃菜Cd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相较于单施玉米秸秆,配施钝化剂均能提高娃娃菜的产量和生物量,增幅为4.43%~101.19%;其中,玉米秸秆配施钙镁磷肥有助于提升娃娃菜的根系指标和地上部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3.18%~79.85%和38.65%~64.29%;玉米秸秆配施生物炭对娃娃菜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增幅为13.18%~240.69%。与单施玉米秸秆相比,配施生物炭、硅肥和钙镁磷肥均能有效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幅分别为21.02%、24.40%和32.31%。此外,配施生物炭、硅肥和钙镁磷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蔬菜中的Cd含量,其中,生物炭对地上部Cd含量的降低效果最佳(24.94%),而硅肥对降低地上部Cd累积量(14.92%)和地下部Cd含量(18.77%)的效果较好。【结论】玉米秸秆配施钝化剂能够显著促进娃娃菜的生长,并有效降低土壤和作物中的Cd含量。为提高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可以在农业生产中考虑先施用钙镁磷肥来促进作物生长并降低土壤中的Cd含量,然后在后期配施硅肥或生物炭,以减少作物对Cd的富集和吸收,从而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钝化剂 娃娃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的初步构建
8
作者 吴贺 李云宾 +3 位作者 董陈文华 林春 刘正杰 毛自朝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1,共11页
【目的】在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中建立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体系,以快速探究芦笋中关键基因的功能。【方法】以绿芦笋品种‘Guelph Millennium’为试验材料,选用八氢番茄... 【目的】在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中建立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体系,以快速探究芦笋中关键基因的功能。【方法】以绿芦笋品种‘Guelph Millennium’为试验材料,选用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编码基因(AoPDS)和镁螯合酶Ⅰ亚基编码基因(AoCH42)为报告基因,基于苹果潜伏球形病毒(apple latent spherical virus,ALSV)沉默载体,采用真空渗透法通过农杆菌对芦笋露白种子进行侵染,经表型和qRT-PCR检测,构建芦笋的VIGS体系,并进一步验证编码芦笋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亚基S8基因(AoNDUFS8)的功能。【结果】侵染21 d后,AoPDS和AoCH42沉默植株分别出现白化和黄化表型;AoNDUFS8沉默植株长势瘦弱,发育迟缓。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株侵染后,目的基因表达均下降,预示成功构建芦笋VIGS体系。【结论】基于ALSV的VIGS体系能有效沉默芦笋中的目的基因,为后续芦笋功能基因组分析提供了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GS)体系 PDS CH42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降解菌与可可粉协同发酵改善晒红烟叶品质的工艺技术
9
作者 董高峰 周桂园 +5 位作者 张有奇 霍天辰 王欢欢 武云杰 张泉彬 付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5,共8页
【目的】降低晒红烟叶中的纤维素含量,减少烟叶刺激性,提升其品质。【方法】从晒红烟叶表面筛选出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并使用纤维素酶活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产酶;使用产酶菌株发酵产生的酶液及可可粉处理晒红烟叶,并依据纤维素降解率... 【目的】降低晒红烟叶中的纤维素含量,减少烟叶刺激性,提升其品质。【方法】从晒红烟叶表面筛选出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并使用纤维素酶活较强的菌株进行发酵产酶;使用产酶菌株发酵产生的酶液及可可粉处理晒红烟叶,并依据纤维素降解率确定最优发酵工艺参数。【结果】从晒红烟叶表面筛选得到6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其中菌株HNY63的纤维素酶产量最高。将菌株HNY63发酵产生的酶液稀释至纤维素酶活力为12.92 U/mL,分别按烟叶质量的0.5%和25.0%添加可可粉和稀释酶液,在45℃下发酵48 h后,晒红烟叶的纤维素降解率达到26.90%,同时优化了烟叶的化学成分,显著提高了烟叶的香气物质含量,改善了香气特性,降低了杂味和刺激性,极大地提升了烟叶的整体品质。【结论】HNY63菌株酶液协同可可粉发酵处理是一种高效的晒红烟叶发酵工艺,可显著改善晒红烟叶的品质和香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红烟叶 纤维素 酶活 可可粉 协同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的农林病害菌抑制活性
10
作者 程璐瑶 罗旭璐 +4 位作者 杨晓琴 朱国磊 刘云 李永和 赵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筛选具有农林病害菌抑制活性的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为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等2种木腐菌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 【目的】筛选具有农林病害菌抑制活性的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为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等2种木腐菌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30株内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VDGF-9)和二型伞霉(Umbelopsis dimorpha,VDGF-151)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呈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5.0%和76.2%。28株内生真菌对密粘褶菌呈强或较强抑制作用,其中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VDGF-85)和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VDGF-806)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均高达94.1%;其次是P.vasconiae(VDGF-1,92.9%)、Phialocephala fortinii(VDGF-210,92.9%)、P.virgatum(VDGF-38,91.8%)、Pezicula radicicola(VDGF-111,91.8%)、哈茨木霉(T.harzianum,VDGF-811,91.8%)和变绿木霉(T.viridescens,VDGF-44,91.0%)。对腐皮镰孢(F.solani)具有强或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有17株,其中VDGF-44的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为88.0%;对禾谷镰孢具有强或较强抑制活性的内生真菌有16株,其中内生尖孢镰孢(F.oxysporum,VDGF-49,88.0%)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具有强或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有19株,其中内生腐皮镰孢(VDGF-122,91.3%)的抑制活性最强;对尖孢镰孢具有强或较强抑制活性的内生真菌有22株,其中P.cluniae(VDGF-106)和Lophiostoma chamaecyparidis(VDGF-223)的抑制活性最强,均为84.6%;对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具有强或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有27株,其中VDGF-811(92.2%)的抑制活性最强。【结论】30株供试樟叶越橘根内生真菌对2种木腐菌和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内生真菌 农林病害菌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在保山猪中的转录调控
11
作者 袁清婷 林万 +5 位作者 赵桂英 赵加鼎 龚绍荣 富国文 王配 霍金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基因在保山猪中的序列特征、分子结构和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利用前期保山猪公猪睾丸转录组测序结果定量GPX4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及三...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基因在保山猪中的序列特征、分子结构和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利用前期保山猪公猪睾丸转录组测序结果定量GPX4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多物种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和蛋白互作网络图,分析各物种间的保守同源性和互作蛋白的功能;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分析图,并进行KEGG和GO功能注释。【结果】GPX4的编码序列长594 bp,编码197个氨基酸,位于猪的2号染色体上,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疏水性分析结果发现该蛋白质N端和C端都疏水,其二级和三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为36.55%,高于其他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PX4的氨基酸序列在哺乳动物中较为保守,尤其与偶蹄目的山羊和绵羊亲缘关系最近。蛋白互作网络发现了多个与GPX4互作的蛋白,如GSR、PRDX6、GRSF1、CHAC1、HSPA5,这些蛋白主要在甲状腺激素合成、铂类药物耐药性、肝细胞癌、铁死亡等相关通路中发挥作用。基因功能分析发现:GPX4基因主要参与精子发生、抗氧化、抗铁死亡等过程。ceRNA调控网络分析发现:保山猪GPX4基因受ssc-miR-214-3p靶向调控。GPX4的qPCR结果显示:GPX4在保山猪睾丸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其表达量随着保山猪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GPX4在保山猪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转录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猪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精子发生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江水牛SREBF1基因克隆、分子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
12
作者 刀文彬 欧阳依娜 +3 位作者 梁建平 范新阳 陈馨瑶 苗永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阐明水牛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SREBF1)的分子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初步揭示其分子功能。【方法】以槟榔江水牛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技术克隆水牛SREBF1基因... 【目的】阐明水牛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SREBF1)的分子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初步揭示其分子功能。【方法】以槟榔江水牛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技术克隆水牛SREBF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REBF1分子特征;采用qPCR技术检测SREBF1在泌乳期水牛多个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结果】水牛SREBF1 CDS全长3438 bp,编码11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亲水蛋白;SREBF1包含1个bHLHzip_SREBP1(AA319~393)DNA结合结构域,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内质网,主要功能是结合并调控DNA转录、参与脂质代谢等。水牛与其他牛科物种SREBF1在一级结构、理化特征、结构域和高级结构上高度相似。在基于SREBF1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水牛与其他牛科物种聚为1类。在泌乳期水牛的8个组织中,SREBF1基因在乳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垂体、肾脏,在脾脏、瘤胃和心脏中的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水牛与其他牛科物种SREBF1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水牛SREBF1可调控DNA转录,在脂质代谢旺盛的组织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江水牛 SREBF1基因 分子特征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不同产区咖啡生豆的关键风味物质差异
13
作者 陈桃 张昂 +5 位作者 董云萍 孙燕 苏兰茜 龙宇宙 王蓓蓓 赵青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目的】测定海南不同咖啡产区土壤性状与咖啡生豆品质特征,明确土壤理化性状与咖啡生豆主要风味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初步阐明调控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方法】选取海南万宁、琼海、澄迈、白沙和琼中5个咖啡主产区开展大田试... 【目的】测定海南不同咖啡产区土壤性状与咖啡生豆品质特征,明确土壤理化性状与咖啡生豆主要风味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初步阐明调控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方法】选取海南万宁、琼海、澄迈、白沙和琼中5个咖啡主产区开展大田试验,通过测定不同产区的土壤理化性状及咖啡生豆主要品质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筛选调控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琼海产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铜含量以及土壤温度高于其他产区。相较于其他产区,琼海咖啡生豆中的葫芦巴碱、总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而咖啡因含量较低。土壤温湿度以及速效钾、有效铜、交换性镁和有机质含量与咖啡主要品质指标显著相关。【结论】海南不同产区咖啡园土壤和咖啡生豆品质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琼海咖啡生豆的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较高,咖啡因含量较低,品质整体较优。土壤温湿度、速效钾、有效铜、交换性镁和有机质是影响咖啡生豆主要品质的关键土壤理化因子。研究结果为优化海南省咖啡园养分管理措施、助力咖啡绿色高品质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斯塔咖啡 土壤性状 咖啡品质 咖啡因 葫芦巴碱 绿原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猪粥状饲料的黏附及静态沉淀特性
14
作者 钱怀源 刘浩宇 +3 位作者 黄天赐 李卓 谢方平 邬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目的】测定生猪粥状饲料(以下简称“粥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黏附特性和静态沉淀特性。【方法】以3种品牌的仔猪和母猪饲料共6种颗粒饲料为原料,计算其含水率后加入定量的水和饲料搅拌均匀配制成粥料,在不同温度和含水... 【目的】测定生猪粥状饲料(以下简称“粥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黏附特性和静态沉淀特性。【方法】以3种品牌的仔猪和母猪饲料共6种颗粒饲料为原料,计算其含水率后加入定量的水和饲料搅拌均匀配制成粥料,在不同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利用相关试验装置,进行粥料容重、黏度、黏附力、黏附质量和静态沉淀特性测定试验。【结果】室温条件下,当含水率从70%增加到90%时,粥料的平均容重从1.084 g/cm^(3)降至0.983 g/cm^(3),黏附力从2.66 N降至0.08 N,平均黏附质量从85.90 g降至1.50 g。当含水率从75%增加到90%时,粥料平均黏度从33.04 Pa·s降至0.46 Pa·s。对于含水率为80%的粥料,当温度从60℃降至20℃时,粥料平均黏度从11.08 Pa·s增加到16.13 Pa·s。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各品牌粥料的静态沉淀特性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料水分层现象,但悬浮层高度存在差异。【结论】粥料黏附特性和静态沉淀特性参数的测定,可为饲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饲喂环节配套机械的关键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状饲料 容重 黏附特性 黏附力 沉淀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附子根际功能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活性
15
作者 代兴汛 狄义宁 +5 位作者 李琬婷 朱丽萍 李维纯 沙本才 字淑慧 刘鲁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7,共14页
【目的】挖掘高山附子根际有益微生物,评价其生物学活性并探究其对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为微生物菌剂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和丽江市当地选育的4个优势附子品种进行根际微生物分离及功能微生物筛选,并对其进行生... 【目的】挖掘高山附子根际有益微生物,评价其生物学活性并探究其对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为微生物菌剂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和丽江市当地选育的4个优势附子品种进行根际微生物分离及功能微生物筛选,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评价;通过16S rRNA和gyrB保守基因序列测序对菌株进行系统鉴定;利用玉米盆栽试验,评估菌株灌根处理的促生长效果,并分析其对土壤pH值和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具有固氮、溶磷、解钾、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等表现较优的菌系4株:C77、E1、A1和Y83。其中,菌株A1和Y83的固氮能力较强,固氮圈可溶性指数分别为2.09和1.91;菌株A1矿化有机磷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较强,溶磷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11.01%和342.46%;菌株E1溶解无机磷、解钾、产铁载体和IAA的能力较强,溶磷量和解钾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32.64%和72.17%,产IAA含量为99.14 mg/L,在CAS培养基中的可溶性指数达2.06;菌株C77和E1对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烟根黑腐病菌的拮抗作用较强,抑菌率均超过60%。玉米盆栽试验表明:菌株灌根处理不仅能促进玉米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还能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结论】从附子根际筛选得到的4株促生长菌株具有一定的固氮、溶磷、解钾、产铁载体和IAA能力,具有拮抗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烟根黑腐病菌的潜力,还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为后期微生物菌剂的开发、粮药协同模式中促生长功能微生物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根际微生物 筛选鉴定 促生长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及其影响因子
16
作者 冯伟辉 文波龙 +2 位作者 孙晓新 罗那那 杨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目的】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封存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稳定机制(分子结构抗性、团聚体物理保护、矿质化学保护、土壤微生物碳泵)及其影响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方... 【目的】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封存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稳定机制(分子结构抗性、团聚体物理保护、矿质化学保护、土壤微生物碳泵)及其影响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方式、大气CO_(2)浓度、火烧)。【结果】木质素和黑碳分子结构复杂,具备较强的抗分解能力,但在环境适宜时仍然能被降解;团聚体对SOC的包裹和对微生物的限制降低了SOC被分解的概率,矿物吸附所形成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可在土壤中稳定千年;丛枝菌根真菌向土壤中输送了大量植物源碳,经微生物转化而成的稳定性碳在SOC中的占比最高可达62%。上述3种机制共同作用提高了SOC的稳定性。SOC相关因子通过改变植被组成和生产力、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等途径影响其输入与输出,适宜的环境能促进SOC积累,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SOC在不同样地对同一因子的响应结果可能不同,如高浓度CO_(2)对SOC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中表现为促进、抑制或无显著作用。【结论】土壤中的稳定机制延长了SOC的周转时间,有利于SOC积累,在探究各因子对SOC的影响时不能以偏概全,要结合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稳定性 团聚体 黏土矿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磷酸酶对玉米磷吸收及红壤磷活化的影响
17
作者 周龙 赵体磊 +2 位作者 赵红敏 丁杰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外源磷酸酶对玉米磷吸收和红壤磷活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添加酶的常规种植为对照(CK),研究低磷红壤中添加外源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植酸酶(ph...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外源磷酸酶对玉米磷吸收和红壤磷活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添加酶的常规种植为对照(CK),研究低磷红壤中添加外源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植酸酶(phytase,PHY)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磷库组分及玉米磷吸收的影响。【结果】外源添加ACP、ALP和PHY处理的玉米根际ACP活性分别提高24.4%、19.6%和69.8%,玉米根际ALP活性分别提高16.8%、19.2%和20.9%;外源添加PHY处理的土壤PHY活性显著提高95.3%。外源添加ACP和PHY处理的玉米磷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31.6%和66.2%,干物质量分别显著增加15.6%和38.7%;而外源添加ALP无显著促进作用。外源添加PHY处理对土壤磷组分影响最大,其次为ACP和ALP。与CK相比,PHY处理的玉米根际土壤NaHCO3-Po和NaOH-Po分别显著降低13.9%和6.8%,Resin-P和NaHCO3-Pi分别显著增加337.8%和65.2%;与ACP和ALP处理相比,PHY处理的Resin-P分别显著增加90.1%和104.3%,NaHCO3-Pi分别显著增加30.6%和45.2%,NaHCO3-Po分别显著降低8.8%和11.4%,NaOH-Po分别显著降低3.5%和4.4%。NaHCO3-Pi、NaHCO3-Po和Resin-P对红壤有效磷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0.0%、8.7%和8.4%。【结论】外源添加PHY和ACP可显著促进红壤有机磷(NaHCO3-Po、NaOH-Po)转化为水溶性无机磷(Resin-P)和有效态无机磷(NaHCO3-Pi),增加玉米对磷的吸收利用,在促进玉米磷吸收和红壤磷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添加 磷酸酶 磷组分 磷吸收 低磷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害草入侵扩张对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18
作者 牛琼梅 段青松 +5 位作者 陈正发 刘洋 谢勇 刘佳 初晓辉 单贵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目的】研究毒害草入侵扩张对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市国家级亚高山草甸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样地内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和网脉橐吾(Ligularia dictyo... 【目的】研究毒害草入侵扩张对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市国家级亚高山草甸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样地内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和网脉橐吾(Ligularia dictyoneura)3个斑块为取样单元,分析毒害草入侵扩张草甸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土壤化学性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结果】大狼毒和网脉橐吾入侵扩张一方面导致植被密度及优良牧草生物量显著降低,毒害草生物量及其占比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又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含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磷,提高土壤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大狼毒和网脉槖吾通过改变入侵地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形成适合自身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其在滇西北亚高山草甸的扩张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狼毒 网脉橐吾 入侵扩张 植物群落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PRDX1基因克隆、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19
作者 李美琦 王园园 +4 位作者 崔金妍 杜金铭 王维禹 刘殿辉 孙婴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9,共8页
【目的】克隆鸡过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 1,PRDX1)基因,探究其对鸡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为进一步分析PRDX1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qPCR检测PRDX1在AA白羽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鸡前脂肪细胞系(immortalized ... 【目的】克隆鸡过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 1,PRDX1)基因,探究其对鸡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为进一步分析PRDX1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qPCR检测PRDX1在AA白羽肉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鸡前脂肪细胞系(immortalized chicken preadipocyte cell line,ICP1)成脂分化0和48 h的PRDX1酶活;采用PCR克隆鸡PRDX1基因的编码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到ICP1中,24 h后采用油酸钠诱导ICP1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ICP1脂滴积累情况;利用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PRDX1后成脂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对PRDX1进行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RDX1在AA白羽肉鸡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肌胃周围脂肪中的表达量最低。ICP1分化48 h后,PRDX1的酶活极显著降低。成功构建了pCMV-HA-PRDX1真核表达载体。过表达PRDX1降低了ICP1细胞中脂滴的积累,且成脂相关基因C/EBPα、PPARγ、FABP4和FAS的表达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RDX1基因编码19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2.31 ku,PRDX1可以与TXN、SRXN1、SOD2等蛋白相互作用,不同物种间PRDX1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鸡PRDX1真核表达载体,PRDX1过表达可抑制鸡前脂肪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还原酶1(PRDX1) 前脂肪细胞 脂肪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与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
20
作者 黄蝶 鲁洪智 +1 位作者 丁瑞 姜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 L.)与不同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筛选与青贮玉米间作的最佳绿肥作物,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设置青贮玉米/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间作、青贮玉米/光叶紫花苕(V.villos... 【目的】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 L.)与不同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筛选与青贮玉米间作的最佳绿肥作物,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设置青贮玉米/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间作、青贮玉米/光叶紫花苕(V.villosa var.glabresens)间作2种模式,并以青贮玉米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青贮玉米与光叶紫花苕间作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较单作显著提高80.03%、17.90%、16.71%、21.43%、85.04%、61.60%和59.32%(P<0.05);青贮玉米与箭筈豌豆间作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单作显著提高64.94%、23.61%和21.74%(P<0.05)。间作的青贮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单作(P<0.05),其中,青贮玉米与光叶紫花苕间作模式下,青贮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较单作高133.36%、58.91%和193.63%;青贮玉米与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下,青贮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较单作高151.55%、68.21%和134.30%。【结论】青贮玉米与光叶紫花苕间作是云南龙陵地区更为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绿肥作物 间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